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集下载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1. 引言1.1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礼的思想是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了礼仪、仪式和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在社会治理中,儒家礼的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培养道德修养、指导领导者治国理政,促进社会稳定。

儒家礼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应有之礼,提倡社会成员遵守礼法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礼的思想还规范了人际交往方式,强调尊重和谦逊之道,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儒家礼的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提升,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对于领导者而言,儒家礼的思想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领导者可以通过遵循礼法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榜样,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最终,儒家礼的思想通过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 正文2.1 儒家礼的思想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儒家礼的思想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在儒家传统中,礼被视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通过礼仪规范和仪式令人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儒家经典中提到的“礼义廉耻”等观念,强调了个人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礼仪。

儒家礼的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和责任,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能够避免冲突和纷争,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礼仪之中蕴含着尊重和谦逊的精神,能够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相互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礼的思想还注重个人内在修养和品德的提升,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只有通过个人修养的不断完善,才能够构建一个道德高尚、秩序井然的社会。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倡导尊重、规范和修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先秦时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至今。

2.2 儒家礼的思想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规范儒家礼的思想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规范非常重要。

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关键词:礼道德属性儒家思想准则作用论文摘要:礼被先秦儒家奉为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

先秦儒家将礼视为人禽之别的主要标志,视为决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主要标准,是只发现了群体的人而忽视了个体的人;将礼视为人的行为为思想的准则,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及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意义;将礼视为治国之本,而仁则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的核心,是对周礼加以损益的结果。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儒家最重视的就是礼,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礼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形成民族的心理、性格、思想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儒家所谓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春秋战国是人们常说的理性时代,当时的杰出思想家不仅对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能站在理性的高度,把现实的人作为独立的认识对象加以认识。

在寻找人类自我的本质、人的价值和意义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把人还给了社会,认为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就是礼。

在他们看来,礼是人区别于禽兽及世间任何其他动物的标志。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亦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里所说的“敬”就是礼的主要内容之一。

“孝”、“悌”作为礼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血缘从纵横两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的,也被孔子视为人的本质:“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君臣父子、等级尊卑是礼所规定的,不守礼,无君无父,则和禽兽无异。

如孟子所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饱食烂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传统。

儒家思想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深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而且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一。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家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礼制”、“教育”等,这些思想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成为后世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演变和发展。

先后出现了三代儒家:先秦儒家、汉代儒家和宋明清时期的儒家。

每个时期的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沿袭了孔子的思想。

在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仁爱”、“礼制”、“教育”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道德规范。

汉代儒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经世致用”、“诚信”、“同仁”等思想,提出了“八股文”、“三纲五常”等理论,而这些也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宋明清时期的儒家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重视个人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内涵。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从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开始,倡导了“君子爱民,有德则可治”等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政治引导作用。

汉代儒家甚至在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中,发挥了官方的政治思想论述作用。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更是成为了官方思想。

在社会方面,儒家思想倡导了“孝道”、“尊师重教”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使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保持稳定和谐,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义利合一”、“先义后利”等价值观念,有利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树立诚信和信用等价值观,使企业形成长久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的“仁爱”、“礼制”、“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了中华文化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先秦儒家教育观

先秦儒家教育观

先秦儒家教育观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儒家教育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学派以孔子为先祖,儒家教育观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教育观影响着中国成文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教育的每一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首先,先秦儒家教育观强调立身行善,以实事求是、继往开来为准则,认为家庭教育是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主要场所,以“孝”为最高立身之道。

“孝”是儒家的最高境界,认为从小学习以“孝”为主要教育内容,可以使孩子学会自律,善良行为。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先秦儒家教育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最重要的内容,其本质就是尊重老人、尊重礼仪,合乎潜规则,实行自律。

其次,先秦儒家教育观认为,政治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礼乐”为基础,具体而言,要让孩子从小具有尊重礼仪的意识,不断坚持和深化礼乐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他们还认为,通过礼仪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极性,提高好奇心和观察力,也有利于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再者,先秦儒家教育观认为,教育的过程必须以“至诚”为原则,让学生能够从小就学会、心理和行为上的心和真诚,如此,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起自律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利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身体行为上自觉地去接受规范性的教育,从而从根源上从社会中消除恶习。

最后,先秦儒家教育观认为,受教育者应该学习“义”,以爱国主义为准则,实施“四义”,培养社会文明素质。

首先是“孝”,这是孔子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孩子的利益为准则,以孝顺子女的长辈为宗旨,来培养子女的个性特质,像仁慈,仁爱,勤学等。

其次是“悌”,指在社会上与他人交往时,应当谦虚有礼,为人处世有原则,集中精力去做正确的事情,让自己与众不同,社会文化水平也就因此提高。

再次是“忠”,即对国家忠心耿耿、坚定不移;最后是“信”,也就是诚实守信,做到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允信他人。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良知和道德的修养,主张实践和道德的完善,并倡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治国理政,以期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下面将从“仁”、“礼”、“人性”、“修身”、“教育”和“社会”等方面来详细解释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首先,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指具有人情关怀、同情心和爱心的品质。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通过培养和实践仁德,使人具备仁心。

仁德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仁者爱人,宽容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儒家倡导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实践仁德,如父子、君臣、朋友和夫妻关系中。

通过实践仁德,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礼”。

礼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认为,礼仪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助于人们知行合一,融入社会。

儒家主张在个人和社会中都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权威。

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局面。

第三,儒家对人性的理解是其基本原理之一。

儒家认为,人性本好,人们都具备善良的本性。

儒家主张发挥人的良知,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人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将人的本性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通过修养,可以使人具备这些品德。

儒家认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个人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进一步实现人的本性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儒家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人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认为,个人要从内心发展善良品质,并通过实践来实现仁德和修身。

儒家主张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修身,个人可以改进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进一步影响他人和改善社会。

先秦时期儒家荀子法治思想明介

先秦时期儒家荀子法治思想明介

先秦时期儒家之荀子法治思想明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

他曾游学于齐国,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齐襄王时以他“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成为当世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后来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晚年定居在楚国著书立说。

现存其著作为《荀子》三十二篇,除后六篇为其弟子所著外,前二十六篇为其亲作。

他是先秦后期的儒家泰斗,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

又采百家之所长。

他立足于儒家,而有进行改良;他批判其他各家,而又予以吸收。

尤其是对法家学说的吸收,为后世儒、法合流的新时代之滥觞。

与孟子“思孟学派”之区别:孟子“法先王”,他“法后王”;孟子道“人性善”,他则倡“人性恶”;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则“王”、“霸”并举;孟子重德轻刑,他则德、刑并重。

原因:1.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礼治秩序日薄西山,列国之争日烈。

诸侯之心益躁,刑名法术之学大行其道。

而儒学江河日下,失宠于当道。

《荀子成相》记“世之愚,恶大儒。

逆斥不用孔子拘。

”2.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亲赴“虎狼之国”,实地考察法家之治,认识到法家之术在锄强扶弱上远强于儒家。

其主要思想1.性恶论在人性特质上,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

(《礼论篇》)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名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而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荣辱篇》)但同时,《荀子性恶》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种重要学说,对中国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礼的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秩序。

儒家强调上下有序的等级关系,强调尊敬和孝道的观念。

通过建立尊敬长辈,尊重师长等等的礼仪制度,可以维系社会秩序,减少内部冲突和社会矛盾。

儒家礼的思想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礼的思想强调仁爱和人道主义。

儒家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德治国。

在社会治理中,儒家礼的思想鼓励人们秉持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的福祉,促使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政策,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儒家礼的思想注重教育与人才培养。

儒家倡导以教育为根本,强调培养和塑造人的品德和智慧。

在社会治理中,儒家礼的思想使教育成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

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提升人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

儒家主张“教育为民”的理念,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致力于培养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竞争力。

儒家礼的思想强调诚信和道德自律。

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保持真诚和正直的品质。

在社会治理中,儒家礼的思想强调信义与廉洁的原则,倡导领导者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诚信为本。

这种思想有助于建立清廉的政府和社会风气,减少腐败和不诚信的行为,增加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秩序、仁爱和人道主义、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诚信和道德自律等方面,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礼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石,也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是一种习俗和规范,是一种表现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和规范人伦关系的手段。

儒家提倡
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并注重倡导人伦道德,从而构建了一套稳定和谐的社会制度,跨越时代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

其次,儒家礼还强调了礼教的重要性,即如何建立一种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的文化。

儒家认为礼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以礼修身、以礼立人、以礼养德,使得礼成为了传承
中国优良文化的手段。

儒家注重弘扬儒家思想和文化,认为:礼莫大于重、信不足以立,
礼与信是在激发人的爱国情感和集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礼的依据不仅仅是
个人的行为规范,还涉及到集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最后,在社会治理方面,儒家主张礼和德并重,这与西方的法治思想不同。

儒家认为,法律制度是一种不完善的社会规则,而礼与德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对不同社会中
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因此,儒家推崇“行中立,礼中和”,即通过行为中的中庸和
礼仪中的和谐,来调动社会中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治理。

总之,儒家礼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成
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儒家强调礼的重要性和德治优先,这一思想为中国的
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

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

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从先秦至汉代,中国儒学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儒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而且在构建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以及传承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得到了明确的地位。

先秦时期,儒家主要影响政治和社会。

在古代,孔子弘扬“齐政治,礼仪之道”,提出了一种更为规范的政治制度,在任用官员由审慎选拔至默许世袭的过程中,确立了秩序,在新的政治体系下,以中央集权为主要形式,成为了政治理论指导思想,加强了政权的统治。

礼乐则是孔子提倡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礼仪和乐谱是实现社会有序、尊贵家庭关系以及团结一致的重要手段。

汉代儒学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汉代儒家学说仍为孔子的学说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思想表现上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汉代儒家学者在道德教化上运用传统礼教理论,指导社会公众的行为。

汉代的著名思想家刘向充分发挥了儒家的影响,他主张“以礼制社稷”,强调以礼法取代法律、规范社会生活,改善公共道德和弘扬文化,这个主张在汉代得到普遍推广,从而在汉代凝结了一个社会有序、礼仪文明、文化多元的共同价值观念。

此外,在汉朝以后,儒家学说以政治、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影响更大。

代思想家韩非子提出“智慧之道”,认为政治须以智慧统治,专政之制应以尊王礼仪贯彻;董仲舒也弘扬了“以礼治国”的思想,并将儒家文化扩展至教育领域,将智慧、礼仪等概念融入到课程教育之中,为汉代教育注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使儒家学说得以传承下去。

可以看出,从先秦至汉代,儒家学说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秦时期,儒学主要是古代政治和社会的指导思想,汉代儒家学说逐渐发展,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政治和社会,而且在教育和文化领域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在汉朝以后,儒家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法律和文化,从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确立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思想流派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思想流派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思想流派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但是孕育了诸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讨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思想流派。

一、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1.强调礼仪先秦时期的人重视礼仪,他们认为礼仪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这种文化特点对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崇尚文化先秦时期的人十分崇尚文化,他们认为学问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的手段。

他们不仅自己努力学习,还鼓励年轻人学习优秀的文化。

3.宗教思想先秦时期的人还有较强的宗教思想,他们相信天命,认为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命运都由天定。

此外,他们也相信神明,认为神祇可以为社会带来好运气。

4.崇尚自然先秦时期的人对自然环境十分崇尚,他们认为自然是一种良好的根源,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他们尊重大自然,关注天文地理,研究农业。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它由孔子所创建。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人伦、道德、君臣之道等方面,提倡学问和教育,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所创,它强调天道、自然、虚无、无为等方面,提倡放弃世俗欲望和价值观,追求自然和自由。

3.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由墨子所创建,强调兼爱、非攻、宽泛和节俭等方面,提倡和平和共存。

4.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由商鞅所创建,它强调法制、权威、奖惩等方面,提倡集权和行政。

5.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由韩非所创建,它强调计谋、战略、游说等方面,提倡成功和权力。

6.名家思想名家思想由公输般所创,它强调辩论、语言、文字等方面,提倡言辩和口才。

7.杂家思想杂家思想是一个特殊的思想流派,它包括了各种思想和理论,强调实用主义和多元化,提倡创新和变革。

总体来说,先秦时期是一个思想兴盛、文化繁荣的时代。

各个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如礼仪、文化、宗教和自然,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两千多年前儒家学派出现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道德、社会和教育等方面。

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精神纽带,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理论基础。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流。

孔子的著作《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标志性作品,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教育和文化等思想。

汉代刘向对《论语》进行编辑整理,使之成为后代儒者必读的经典之一。

在孔子之后,历代的儒家学者不断地学习、发扬和完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囊括了孔子门下弟子及其弟子的学说,形成了以《易传》、《诗经》、《尚书》、《礼记》等经典为基础的儒家经典体系。

到了汉代,汉武帝下令编撰的《礼记》注,更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经典体系,成为后来儒家学者研究的重要文献。

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朱熹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有各自的思想见解和解读方法,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1、仁爱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孔子所倡导的伦理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儒家把仁解释为“人之本性”,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犯错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而背离了自己的真实本性。

因此,儒家主张要恪守“仁”的道德标准,以仁爱之心对待人,助人为乐和善待万物,以此造福于人类社会。

2、礼仪思想儒家学派推崇“礼仪”之道,认为这是身为一名“君子”必须熟记的核心道德准则。

在社会方面,儒家提倡“礼”作为行为准则,推崇合适恰当的礼节和规矩,以此维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个人方面,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以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3、教育思想在儒家看来,教育是塑造人格和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儒家思想强调学问、修养、修身、明德、笃行等方面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广泛学习和互相交流,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儒家哲学则是这一文化底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一、儒家哲学的兴起和特点在古代中国,儒家哲学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流派。

儒家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和动荡的局面,众多学派各自主张不同的治国方略,而儒家哲学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通过责任、义务、仁爱等原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体系。

儒家思想体系的特点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认为社会和谐达到恢复天人之间和谐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追求以仁为中心的标准,并且强化了学术和道德价值,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种人的高尚品质,强调适度、中庸、平衡的重要性,维护道德伦理秩序,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二、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的德治理念规范了国家的统治方式和行政官员的行为准则,对中国社会长期的安宁与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后,秦统一全国后,儒家思想成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主流学派,在秦汉时期,儒家的学说成为了汉朝后期稳定的“国学”,并且在之后的两千年的封建主义社会和近代中国主体(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成的中国思想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儒家思想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同样显著。

在古代中国所有学校和教育中,都离不开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学习。

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都成为了教科书,全面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习惯。

中国的文化学习教育是在儒家的根基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中继承着中国文化的一系列传统美德(如:孝道、廉洁、红色传统等等)都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应用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现代理念的兴起,儒家思想已经不再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唯一思想源泉,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当代社会还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通过负责任的教育,以“以德治国”的理念为指导,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这里,笔者将从内容、特征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讨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一、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首先,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德行”和“讲学”两个方面,即“以德治国”和“教学相长”。

儒家把以德治国视为一切活动的核心,倡导学习“节义”“无忿无悔”,即把“仁”、“礼”、“义”、“和”等改善民生的社会关系的伦理素养作为治国理念的核心,以增强民生福祉。

此外,儒家教育思想还强调“教学相长”,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征其次,儒家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以孝悌心为中心。

儒家教育思想以“孝悌心”为教育的核心,认为以孝道培养孩子,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有孝心、有悌心、有智慧的人。

(2)重视道德教育。

儒家强调以“道德”为治国依据,把道德教育作为培养新一代的核心,强调必须教育孩子有中庸之道、节义之心。

(3)重视文化教育。

儒家强调以文化教育为基础教育,以“读书以礼”为理念,以“四书五经”为具体教学内容,在文学、礼乐、乐府等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学识,全面提高他们文化素养。

(4)强调实践教育。

儒家强调以实践教育为指导教育,强调要教育孩子有勤奋、有创新能力,把实践教育作为提高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三、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最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积极价值参考。

(1)以“以德治国”理念为指导,倡导把以“道德”为改善社会人际关系的中心,使每个人认识到责任和义务,把道德作为一种选择,进而改变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以德治国”的理想。

(2)以“以人为本”为指导,重视学生本身的特性和兴趣,充分尊重知识的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发和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推动人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论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刻而又广泛的一部分,它在历史上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传承、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而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先秦儒家礼育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强调德育为本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倡导德育,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养心德。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重视培养人的品德,讲究的是人的“内在”,强调道德素质的培养,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规范最终都要定于其内心的至善至美的情感与行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重视德育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引导大学生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打造精神内核,这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二、注重身心健康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强调的是身心健康,主张“身心同治”、“以身明德”。

强调身心有机结合,要求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要健康,减少疾病和疲劳对人体机能、情感、行为、价值观等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注意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身心保障,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使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方面取得更为全面的进步。

三、强化人际交往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注重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相互尊重、关爱他人,主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

让每个人都在孝道、友谊、爱情、婚姻等方面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知道如何对待他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强化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注重人际交往的和谐与尊重,不断推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化解矛盾、增进感情、传递正能量。

四、注重实践历练先秦儒家礼育思想主张“知之者甚少,而好之者众”,即强调知行合一,实践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度,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关键词:礼道德属性儒家思想准则作用论文摘要:礼被先秦儒家奉为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

先秦儒家将礼视为人禽之别的主要标志,视为决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主要标准,是只发现了群体的人而忽视了个体的人;将礼视为人的行为为思想的准则,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及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意义;将礼视为治国之本,而仁则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的核心,是对周礼加以损益的结果。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儒家最重视的就是礼,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礼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形成民族的心理、性格、思想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儒家所谓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春秋战国是人们常说的理性时代,当时的杰出思想家不仅对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能站在理性的高度,把现实的人作为独立的认识对象加以认识。

在寻找人类自我的本质、人的价值和意义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把人还给了社会,认为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就是礼。

在他们看来,礼是人区别于禽兽及世间任何其他动物的标志。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亦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里所说的“敬”就是礼的主要内容之一。

“孝”、“悌”作为礼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血缘从纵横两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起来的,也被孔子视为人的本质:“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君臣父子、等级尊卑是礼所规定的,不守礼,无君无父,则和禽兽无异。

如孟子所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饱食烂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摘要】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礼具有规范性与秩序性,能够在社会中建立秩序与规范,引导人们遵循规范行为。

礼的传承与凝聚力能够促进社会团结与凝聚,构建共同价值观。

礼的教化功能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德与礼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礼的仪式化与监督力可以监督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礼的道德引导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儒家礼思想、社会治理、规范性、秩序性、传承、凝聚力、教化功能、仪式化、监督力、道德引导1. 引言1.1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石。

儒家礼的思想倡导人治本、礼治国,认为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礼仪仪式,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伦关系的和谐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

在古代社会,礼制是一种统治者用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方式,它具有规范性与秩序性,能够引导人们遵守礼仪规范,遵循社会秩序,确立人伦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礼的思想还具有传承与凝聚力,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仪式,能够凝聚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

礼的教化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礼仪教化人心,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礼的仪式化与监督力也对社会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仪式化的礼仪仪式可以维系社会秩序,监督人们的行为,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儒家礼的思想还能够起到道德引导的作用,通过礼乐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推动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的重要支柱,对于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浅谈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浅谈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浅谈孔子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众所周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思想应该说是最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以其仁义、中庸之道,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核心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其中孔子提出的“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而他主张的“礼",则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1.礼的思想:礼属于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礼又是制度规范,其背后隐含的精神是做事要恰当,也是用以识别身份高低以及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界定谁应服从于谁,应当如何做,而制定的各种标准规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

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而他又主张回复到周礼社会,以达到拯救春秋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理想.企求建立一个互敬互爱、人人各得其志的和谐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这种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可以说是一种原始朴素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这种想象的理想社会曾令中国文人崇尚近千年。

对于礼,虽然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周礼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贵族化的礼,但是孔子又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平民化"了,力求使他成为每个人内心的规范,他所希望的是礼不是贵族的专用品,而是成为每个人的内心道德法则.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还是逐渐演变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社会儒学要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应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政治生活领域,融儒家政治哲学或政治儒学所蕴含的德治论和法治论于一身,以进一步开拓社会儒学的政治向度和政治儒学的法治向度。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一、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法”古字为“灋”或“廌”,相传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其基本义是刑法、法律和法度,引申义为标准、方法、规章、制度、模式、道理、仿效等。

韩德民认为《荀子》文本中的“法”具有四类含义:一是效法、遵循、模仿;二是规范制度;三是政治性国家具体制定的法律规章;四是与其它字促成的合成词。

[8]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呈现三种意涵:一为刑法,法与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汤刑、周朝之吕刑。

魏相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改刑为法。

他视法刑一体:“法,刑也。

”“刑,常也,法也。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云:“法者,刑罚也,所以禁暴止奸也。

”二为法律。

法往往与律通用,据史籍记载,商鞅变法改法为律。

中国古代法典大都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律、晋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称刑统,元朝称典章。

管仲最早把“法”“律”联用:“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然而,作为一个组合词,“法律”直到清末民初才被世人普遍使用。

三为礼法。

中国古代,“礼”作为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一种社会规范,有时与“法”相通,礼即法,法即礼,违礼即违法,譬如周礼即蕴含着某种刑法条文;[9]但一些习俗性的、仪式性的“礼”并不是“法”,因而,“礼”不一定非要诉诸刑罚。

[10] 礼治主义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又具有“礼体法用”的治道特征。

先秦时期,礼与法经历了合一、分离和重新合一的三个阶段。

如果说夏商周三代礼与法浑然一体,法的观念较为淡薄,礼外无法,法与刑从属于礼,那么,春秋战国早中期不但出现了儒家与法家的礼治与法治的分离和对立,而到了战国后期礼法则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11]儒家关于礼治与法治关系的治道思想大致体现为三种情形:(一)礼法分治所谓礼法分治,大体有三层意思:一则是儒家将礼与法看作两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治国手段;二则是儒家认为礼与法具有不同治理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三则是儒家把礼与法作为两个单独的范畴加以使用。

先秦儒家思想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思想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学)
家代表人物商鞅就在 《 商君 书 ・ 画策》 中表 述 “ 故善 治者 ,刑 不善 而
不赏善 ,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 ,刑重也 。刑 重者 ,民不敢犯 ,故 无刑也 ;而民莫敢 为非 ,是 一 国皆善也 ,故不 赏善 而 民善… …故善 治 者 ,使跖可信 ,而况伯夷乎? ” 商鞅认 为 ,法治是 可以将 国民们培养 成 有道德水准 的人 的。其实 ,法治在中外历史实践 中早已被证 明是 培养社 会 国民道德 的有效方式与手段 。由此可见 ,先秦儒家 “ 德治 ”思想其实 存在一定 的片面性 ,将 “ 德治”作 为根本 的治 国之道 ,同以德育教育培 养 国民思想道德素养 ,是不 同层面 的问题存在。 其 次,先秦儒家 “ 德治” 思想教育对 于民族竞争力产生 了很大 的影 响。先秦儒家孔、孟 、荀的 “ 德治 ”思 想将 “ 德 育” 置放 到一个 很高 的位置 ,甚至成 为理想 社会终极标 准 ,成为社 会好坏 的根本评判 标准 。 面对着社会精 神与物质 的矛盾对立 ,先秦儒家 “ 德治” 思想尽 管也 承认 物质的追求 ,也倡导让老百姓 过上 富足的物质生活 ,但 当物质与道德发 生冲突时 ,则要求大家以道德 为先 导,必要 的时候放弃 物质的追求 。所 谓 “ 取义舍利 ” ,是先秦儒家 “ 德治” 的根本思想要求 。基于这样 的思 想 ,如果当时的统治者想要提高民族 竞争力 而在军事武装 等方面进行 投 资 ,那么 ,必然会遭到儒家思想的大力反对 与谴责 。我们 从战 国时期 的 历史就可以看 出这一点儿。战国时期是一个 战乱纷 争的历史时期 ,那 是 个军事实力大 比拼的混乱时代 ,可是 ,就在这样 的一个时代 ,孟 子则 提 出对那些善于打仗 、善于 拓展疆土 的用严刑 进行惩罚 。我们都 知道 , 儒家孔孟思想在 中华 民族央央 五千年 的历 史 中始终 占据着 主导 的地位。 正 因这样 ,在 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 先 秦儒家 “ 德治 ”思想 的 “ 重德轻罚 ” “ 取义舍利 ” “ 重本程度上影响到 中华民族的竞争力。 最后 ,先秦儒家 “ 德治”思想对 中华 民族封建社会法制化产生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礼道德属性儒家思想准则作用论文摘要:礼被先秦儒家奉为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

先秦儒家将礼视为人禽之别的主要标志,视为决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主要标准,是只发现了群体的人而忽视了个体的人;将礼视为人的行为为思想的准则,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及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意义;将礼视为治国之本,而仁则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的核心,是对周礼加以损益的结果。

编辑。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儒家最重视的就是礼,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礼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形成民族的心理、性格、思想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儒家所谓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春秋战国是人们常说的理性时代,当时的杰出思想家不仅对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能站在理性的高度,把现实的人作为独立的认识对象加以认识。

在寻找人类自我的本质、人的价值和意义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把人还给了社会,认为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就是礼。

在他们看来,礼是人区别于禽兽及世间任何其他动物的标志。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亦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里所说的“敬”就是礼的主要内容之一。

“孝”、“悌”作为礼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血缘从纵横两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的,也被孔子视为人的本质:“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君臣父子、等级尊卑是礼所规定的,不守礼,无君无父,则和禽兽无异。

如孟子所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饱食烂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如果不懂得或不遵守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诸种关系,人便是禽兽或近于禽兽。

苟子也认为人禽之别就在于人是血缘人伦关系中的一员,能遵守礼所规定的尊卑等级,远近亲疏。

“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苟子·非相》)和动物相比,人具有礼的规定性,这确实是人高贵的一面,但礼强调等级尊卑,所以对人又具有强制性和束缚力,而先秦儒家把这种具有较大强制性和束缚力的礼看成是人的本质,是人禽之别的标志,说明他们对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也暴露出他们对个体的人的认识上的弊端。

先秦儒家所强调的人,是社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完全被限制在血缘人伦关系的网络中,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也只存在于这种礼所规定的血缘人伦关系中。

所以,在先秦儒家文化中独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都只不过是在人伦关系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已。

人只能向社会人群认同和皈依,脱离社会人群便没有意义和价值。

但是,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向我们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化,即必须认识到作为个体的人,既不能与人类人群分离,又是一个与任何其他个体不相重复的完整而独立的世界,他有着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创造性的才能。

能够把人我区别开来,才是人的个体意识自觉的标志。

先秦儒家把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看成人的本质属性,使每个人无时无刻不是处在礼所规定的人伦关系网络中,处在一个固定的等级位置上;使人们从言谈举止、思想感情、衣着服饰各方面都必须以礼的规定为标志,严格恪守礼的规定,这无疑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

如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等等。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看来,人对富贵的追求,人的进退出处,都必须符合礼的规定,以礼为标准。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笃信善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这里的“道”就是礼所规定的一种
和谐的上下尊卑、贵贱等级秩序,人不能突破这种秩序率性而为。

君子就职与离职也必须看国君是否以礼相待而定。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君子务仕,思播其道,达义行仁,须待礼而后动。

非礼勿动,动则非。

此言虽有局限之处,亦足体现出礼在先秦儒家心目中是高于一切的。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言行违背了礼,就没有意义和价值,就是不正当的。

所以孔子说:“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人的言行应该“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孟子说:“非礼,无行也。

”(《孟子·离娄下》)苟子说:“礼者,人也所履也,失所履,必颠厥陷溺。

”(《苟子·大略》)所以礼是人们行为的尺度,是人的立身之本,人若不依礼而行,就元以在社会上立身成名。

孔子在《论语》中的好几处都强调礼与“立”的关系说:“不知礼,无以立。

”(《论语·尧日》)“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苟子也说:“人无礼不生。

”(《苟子·大略》) 在孔孟的思想中,即便是“仁”、“爱”之类的思想行为也必须符合礼的规定。

他们所谓仁爱都有等级性的。

他们反对那种没有等差的,不符合礼的规定和仁爱。

很明显,这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所以孟子认为墨子不顾亲疏等级,一律兼而爱之的行为同于禽兽;孔子则认为违背等级的爱是一种不正当的“侵”的行为,①(《韩非子·外储说上》这种行为不仅无助而且有罪。

先秦儒家只允许人们在礼所规定的范围里思想和活动。

他们希望通过礼对人的束缚来求得家庭关系的和谐,进而求得社会群体的稳定。

但是这种和谐并不是平等的,而是恪守等级秩序的。

所以孔子强调“克已复礼”,即尽量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规定。

因为先秦儒家认为不对人的原始欲望加以约束和控制,天下就会纷争不已。

如苟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

争则乱,乱则穷。

”(《苟子·礼论》)要消除社会人群的纷争,改变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使社会保持一种和谐稳定的秩序,就必须用强制性的礼来约束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感情,使其符合礼的规定。

在先秦儒家看来,不合礼的思想言行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按照当代的哲学观点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包括道德价值,而且也包括求知、审美、创造、奉献等多种价值。

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他的活动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层次和领域,而且人最基本的活动就是人对外部自然世界的改造,亦即生产活动。

而先秦儒家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应符合礼的规定,应符合道德,而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

先秦儒家只强调人的行为价值作为社会群体关系调节手段的意义,而忽视了人的本质就体现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语)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