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速率规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食品、材料、制药、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任务
教学内容由热力学和动力学为主体,涉及:热力学基本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的热力学,唯象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反应速率理论,催化作用,电化学基础,表面现象(界面现象)及胶体化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物理化学有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要求: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际,着眼于前沿所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上。

(二)各章节学习目标
三、教学大纲
五、考核要点。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连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学科与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等应用学科的桥梁。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热力学方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使学生掌握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相律分析相平衡问题,掌握单组分和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3、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组成,了解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了解电解、电镀、原电池等电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使学生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反应机理的推测方法。

6、使学生掌握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剂、吸附、乳化、胶体的稳定性等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应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如热力学函数、相律、化学平衡常数、电极电势、反应速率常数等。

2、理解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推导过程和物理意义,能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作为大学化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物理化学教学对学生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合理、系统的物理化学课程框架,并说明在这一课程中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以及评估方法。

二、课程设置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2. 学时安排:共计72学时- 理论课程:48学时- 实验课程:24学时3. 授课方式:理论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互动讨论;实验课程以实验操作为主,辅以实验报告撰写。

4. 先修课程:无(但建议具备一定的基础化学知识)三、课程学习目标1. 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熟悉常见物理化学实验方法;2. 能够理解和解释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量子化学的基本原理;3. 具备设计和实施物理化学实验的能力,并能正确解释实验结果;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相关学术论文。

四、教学内容安排1. 基础理论介绍(8学时)- 1.1 物理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1.2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1.3 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常用仪器设备- 1.4 物理化学中的数学工具2. 热力学(16学时)- 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2.3 理想气体混合与溶液- 2.4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 2.5 热力学平衡和影响因素3. 动力学(12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 3.2 反应平衡和反应机制- 3.3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 3.4 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过程4. 量子化学(12学时)- 4.1 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4.2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4.3 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4.4 化学键的量子化学解释5. 物理化学实验(24学时)- 5.1 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5.2 热力学实验- 5.3 动力学实验- 5.4 量子化学实验五、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实验课程采用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和结果分析三结合的方式。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适用对象:全日制高职生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煤炭深加工利用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化工技术和煤炭深加工专业开设的职业基础课程,是一门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定量地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普遍规律的一般课程,侧重于理论。

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进一步学会物理化学研究问题的一些特殊方法(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等)及其中包括的一般科学方法,使学生具备和掌握针对问题建立假设和模型并上升到理论层次,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为化工和煤炭深加工等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掌握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理解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基本公式、适用条件及其应用;2、掌握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有关计算;3、掌握热力学定律在化学平衡,相平衡,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独立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培养统筹思维能力、查阅手册资料和运用其数据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气体(4学时)1、教学内容:(1)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和特点;范德华方程的应用;了解对应状态原理和状态参数。

(2)掌握:理想气体有关计算,道尔顿定律和阿马格定律;2、教学重难点提示:(1)重点: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理想气体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和意义。

实际气体的临界性质,对应状态原理和压缩因子图。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日后深入学习化学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2. 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化学领域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1.1 物态变化1.2 热力学基础1.3 化学平衡2. 物理化学实验2.1 量热实验2.2 晶体学实验2.3 分析化学实验3. 物理化学实践3.1 计算化学3.2 显微镜技术3.3 光谱学4. 期末综合实验及成果展示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20%;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 实验报告和作业占总成绩的20%;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五、教学要求1. 学生应按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实验操作;2. 学生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和作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3. 学生应按时复习,做好笔记和总结,为考核做好准备。

六、教学保障1. 教材:《物理化学》第5版;2. 实验器材:齐全的物理化学实验器材;3. 师资力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物理化学教师;4. 教学环境:整洁、安全、适合学习的教室和实验室。

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通盘考虑各方面的教学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I)》教学大纲学分:2 学时:32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大纲执笔人:俞英院(系)、部负责人:郭绪强、汪树军一、课程目的与任务物理化学课程由物理化学I和物理化学II两部分组成。

其中物理化学I主要为热力学。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它主要包含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

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重在掌握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课程学习,除了了解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有关化学过程和物理变化过程的一般规律,重要的是使学习者掌握利用课程介绍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和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从理论上梳理和建构在其他有关课程以及日常积累的化学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学理论框架,用以指导有关化学问题的思考并为有关的后续化工基础课程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物理化学I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学会利用热力学原理分析和理解化学变化和相变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并了解热力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安排绪论:(0.5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与方法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第一部分:热力学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习题辅导第一章气体的p-V-T特性(3.5学时)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微观模型低压气体的行为─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实际气体的分子间力与P-V-T性质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范德瓦尔方程、维里方程)实际气体的液化和临界性质对应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偏微分的意义及运算基本概念与术语(系统、环境、性质、状态、状态函数、过程、功、热、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内能)恒容热、恒压热、焓(二)过程热的计算摩尔热容(C p,m、C v,m)相变焓、溶解焓与稀释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摩尔反应焓、物质的标准态、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与标准摩尔燃烧焓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溶质的标准态、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三)可逆体积功的计算可逆绝热过程及过程功的计算(四)实际气体的内能和焓焦耳-汤姆生效应、实际气体的内能与焓(T、P对U、H影响)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过程可能性的共同判据(自动发生过程的共同特征、过程的推动力)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温商判据、第二定律的表述)熵(熵概念导出、克劳修斯不等式、熵增原理、熵判据)理想体系的熵变计算第三定律与规定熵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导出、意义与判据)热力学基本方程与Maxwell关系式热力学基本方程在P-V-T过程中应用──Clapeyron方程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8学时)多组分系统组成表示法拉乌尔定律及微观解释亨利定律及微观解释多组分体系组成变化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偏摩尔量化学势(化学势定义、化学势判据、i.g化学势及标准态、r.g化学势及标准态)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化学势及标准态、混合物性)理想稀溶液(稀溶液中溶剂、溶质化学势、溶质化学势的应用──分配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逸度与逸度系数、活度与活度系数四、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物理化学,傅献彩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第一篇: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三)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

2.难点:状态函数间的关系及特定条件下的意义;如何用化学势解决物理及化学变化;可逆电池的理解。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物理化学主要解决:① 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

为能够定性解释和通过定量计算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提高对前面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1、《物理化学》(上、下),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奚正楷(山东大学),李大珍(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物理化学》,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物理化学电子教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5、《物理化学—概念辨析²解题方法》,范崇正、杭瑚、蒋淮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6、《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二、课程内容绪论主要内容:1.物理化学的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

2.物理化学的发展趋势。

3.物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学时:1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热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如体系与环境、平衡状态、过程与途径、状态函数、功和热、内能、焓及标准生成热等。

2.掌握各种过程的Q和W计算方法。

3.根据状态函数的特点,掌握ΔU、ΔH的计算方法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4.*了解气体液化的原理。

主要内容: 1.热力学概论热力学的内容、方法和特点。

2.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和环境、热力学平衡态、状态与状态函数、强度性质与广度性质、过程与途径、热量和功、可逆过程。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物理化学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1. 热力学- 热力学基础概念- 热力学定律和方程- 热力学过程和熵- 化学动力学和平衡2. 量子化学-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原子结构和光谱学-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 量子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3. 统计力学- 统计力学基本概念-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 热力学性质的统计解释4. 电化学- 电化学基础概念- 电池和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反应机理5. 分子光谱学- 分子光谱基本原理- 基于分子光谱的结构分析- 分子光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授课教学教师采用讲授、示范等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传授,并通过例题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加深对物理化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研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研讨和问题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1. 作业与小测验定期布置练习和小测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课程中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参考教材- Atkins, P.W., de Paula, J. Physical Chemi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e, I.N. Physical Chemistry. McGraw-Hill Education.- McQuarrie, D.A., Simon, J.D. Physical Chemistry: A Molecular Approach.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六、课程要求和学习建议1. 准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平台课)课程名称物理化学(上、下)课程编号92009015、92009016 课程学时102课程学分 5开设年级二年级教研室化学负责人李宗孝《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目录第一部分:说明---------------------------------------1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 第三部分:附录--------------------------------------13《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物理化学的目的和任务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是研究化学体系行为最一般的宏观和微观的规律,是化学各学科间、化学与相邻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习题课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为培养出类拔萃的化学工作者,使其在未来的科研、教学工作中能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物理化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用以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化学问题。

1、对本门课程中主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掌握其来源含义和运用范围。

2、注重物理化学的公式推导和应用,同时注意所引进的条件和实际情况。

3、物理化学习题的计算,必须方法正确、步骤简明、结果准确。

4、了解物理化学的发展及前沿动态。

三、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102学时,其中讲授总时数为94学时,习题课8学时,教师在使用大纲时讲授次序及课时分配可灵活掌握,102学时以外作为加深加宽内容以号(*)标志。

第二部分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化学的内容、任务、研究方法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及要求。

[教学重难点] 物理化学的内容、任务;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2、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3、物理化学的形成及发展前景;4、学好物理化学的方法。

第一章气体[教学目标]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熟悉真实气体的行为及范德华方程;2、了解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3、理解对应状态原理,会使用压缩因子图[教学重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范德华方程,实际气体的性质及其计算。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模型、摩尔气体常数。

1.2 理想气体混合物:混合物的组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应用、道尔顿定律、阿马加定律。

1.3 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临界常数、真实气体的P-Vm图及气体的液化、1.4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华方程1.5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压缩因子、对应状态原理、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明确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较熟练的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各种过程的△U、△H、Q、W;3、较熟练的应用生成焓、燃烧热来计算反应热。

掌握赫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4、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说明。

[教学重难点]1、可逆过程的概念,状态函数的特性;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3、焦耳-汤姆逊效应;4、反应热的计算;5、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教学时数] 10学时[教学内容]2.1热力学概论热力学的内容、研究方法和局限性;体系与环境;平衡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功与热。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2.3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2.4 焓和热容2.5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2.6 实际气体焦耳-汤姆逊效应;实际气体的△U和△H。

2.7 热化学2.8 赫斯定律2.9 几种热效应化合物的生成焓;离子生成焓;燃烧焓;溶解热和稀释热。

2.10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2.11 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说明[考核目标] 基本概念的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热化学的有关计算。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目标]1、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2、熟记熵、亥姆霍兹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明确其物理意义;3、明确△S、△F、△G判定变化方向及限度的条件;4、记住热力学的基本关系式,掌握△F、△G、△S的计算方法;5、较熟练地运用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6、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明确规定熵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7、初步了解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关于熵流和熵产生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难点]1、熵的概念及△S的计算及判据;2、△G计算及判据;3、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

[教学时数] 10学时[教学内容]3.1 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3.2 热力学第二定律3.3 卡诺定理3.4 熵的概念3.5 克劳修斯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3.6 熵变的计算3.7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3.8 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3.9 △G的计算示例3.10 几个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基本公式;特性函数;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式;吉布斯自由能与压力的关系。

3.11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3.12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考核目标]1、基本概念;2、△S、△F、△G的计算及判据3、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第四章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明确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意义及区别;2、明确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及通性;3、了解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区别;4、掌握逸度和活度的概念及真实气体逸度的计算;5、掌握各组分化学势的表示式和标准态的概念;6、熟练运用稀溶液依数性公式。

[教学重难点]1、偏摩尔量和化学位的定义及区别。

2、气体和溶液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及各项意义;3、逸度、活度的概念;4、稀溶液依数性的热力学推导及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4.1 溶液组成的表示法4.2多组分体中物质的偏摩尔量和化学势偏摩尔量的定义;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化学势的定义;化学势在相平衡中的应用;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4.3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4.4 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理想气体的化学势;非理想气体的化学势;逸度系数的求法。

4.5理想溶液的定义、通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4.6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4.7理想溶液和稀溶液的微观说明4.8稀溶液的依数性4.9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和杜亥姆-马居耳公式4.10非理想溶液非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渗透系数;超额函数。

4.11分配定律[考核目标]1、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2、理想溶液的定义及通性;3、稀溶液依数公式的应用。

第五章相平衡[教学目标]1、明确相、组分数、自由度和相律的意义;2、较熟练地运用克拉贝龙和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3、能看懂相图,并能用相律分析相图;4、能运用相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分离提纯问题。

[教学重难点]1、相律;2、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的应用;3、二组分体系相图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5.1 多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5.2 相律5.3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水的相图;单组分体系的两相平衡;克拉贝龙方程式;外压与蒸气压的关系。

5.4 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双液系、固液系相图及应用5.5 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法;部分互溶的三液体体系;二固体和一液体的水盐体系;三组分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图。

[考核目标]1、相律;2、单组分体系的两相平衡;3、二组分体系相图的分析及应用。

第六章化学平衡[教学目标]1、能从化学势角度理解化学平衡条件;2、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的意义和应用,学会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计算平衡常数;3、掌握各种因素(T、P、惰性气体等)对平衡的影响;4、能根据标准热力学函数的表值计算平衡常数;5、了解同时平衡、反应耦合、近似计算等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难点]1、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应用;2、用热力学函数计算平衡常数;3、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6.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化学反应的亲和势6.2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溶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

6.3 平衡常数的表示式6.4 复相化学平衡6.5 平衡常数的测定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6.6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标准状态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6.7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8同时平衡;反应的耦合;近似计算6.9生物能力学简介[考核目标] 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各种因素对平衡的影响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热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各种独立子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的求法,不同系统的统计规律,系统的各热力学函数的表示式,配分函数的计算,固体的热容理论导出的基本思路。

[教学重难点]统计热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不同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的计算,玻尔兹曼分布律的含义,系统的热力学函数的表示式,配分函数的计算,不同的固体热容理论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7.1 概论7.2 Boltzmann 统计7.3 配分函数7.4 各配分函数的计算7.5 配分函数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7.6 单原子理想气体热力学函数的计算[考核目标] 系统的各热力学函数的表示式,配分函数的计算第八章电解质溶液[教学目标]1、掌握迁移数的测定方法;2、明确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与溶液浓度的关系;3、熟悉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4、了解迁移数与摩尔电导率、离子迁移率之间的关系;5、弄清楚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6、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并会使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教学重难点]1、迁移率和迁移数的概念及迁移数的测定;2、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的概念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8.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8.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离子的电迁移现象、迁移率、迁移数及迁移数的测定8.3 电导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导的测定;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8.4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强度;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德拜-休克尔-昂萨格电导理论;*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考核目标]1、迁移数计算;2、电导测定的应用;3、电解质的活度、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系数、平均质量摩尔浓度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明确电动势与反应的摩尔自由能变化值的关系;2、能熟练正确的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并能计算其电动势;3、能把简单的化学反应设计成电池反应;4、掌握由电动势及电池的温度系数计算反应的摩尔焓变和摩尔熵变;5、了解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及电动势测定的一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