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 运动会上的小统计教案 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 条形统计图(二) 沪教版
课题条形统计图(二)主备者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不同表现形式,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说出统计的内容和数量,会比较数量的多少。
2、知道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量不仅与所画直条的长度有关,也与一格(1刻度)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3、知道在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大小时,必须考虑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大小和所给统计图的格子数多少,以使统计图能够完整地表示统计数据。
4、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一些事物进行统计,并通过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提高识图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的大小,正确、科学地确定1刻度(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德育渗透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与学设计说明本课“运动会上的小统计”是统计知识的延续,要求学生根据数据的大小自己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即刻度);而以往只是要求学生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根据提供的信息画上相应的直条即可。
所以本课教学时,重点应是引导学生经历讨论、尝试、判断的学习活动,关键是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教与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旧知引入1、由统计表引出统计图。
(1)出示:羊村运动会参赛人数统计表(2)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统计标题、统计数量、统计项目、单位名称、直条)2、观察统计图,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3、揭示课题:条形统计图(二)二、引发冲突,探索新知1、情境深入,明确画法(半格)(1)出示参加运动会车辆情况的统计表。
车辆类型大客车轿车摩托车自行车数量(辆)15 32 24 37(2)出示不完整的参加运动会车辆情况统计图。
交流大客车的直条的画法。
完成统计图。
●投影反馈。
2、认识横向的条形统计图(1)观察上述两张图的不同处与相同处。
(2)交流。
(3)小结:在这张统计图中,统计的数量、项目没有变化,只是统计的数量、项目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最后直条的方向就变了。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主要知识点
√
√
√
8
用两位数除
21
1.通过生动的情景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通过对除法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
√
√
9
运动会上的小统计
35
1、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说出统计的内容和数量,会比较量的多少。
2、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
√
√
10
3、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整体与部分
38
1.初步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初步体会到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
√
√
11
几分之一
39
1.借助分纸带的活动,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2.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3.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
√
√
12
几分之几
51
1、能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能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3、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丰富学生的数感。
√
√
17
周长
56
1.初步认识与掌握周长的含义。能说出“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2.能通过测量图形各边的长度求多边形的周长。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
√
√
18
长方体、正方体的周长
60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沪教版三年级下速度、时间、路程教案
速度、时间、路程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的内容,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而且“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
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跟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
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P9-11教学目标:1、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4、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经历与同伴交流、观察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正确形成速度概念。
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师:菜园里的萝卜丰收了,小象、小牛和小熊分别从家里出发去菜园劳动,可它们跑到菜园时却吵了起来,这是为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课本第8页主题图)师:根据图片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大象:8分钟跑了544米小熊:8分钟跑了432米小牛:6分钟跑了432米师:原来啊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跑的最快的。
那到底谁比较快呢?二、探索新知1、师:老师把刚才这些信息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格,你能告诉我谁比谁快或谁比谁慢吗?预设1:小牛比小熊快,因为一样的路程,小牛比小熊用的时间短!师:是啊,先比小牛和小熊。
跑的路程相同,我们就比时间,时间越短的跑得越快。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统 计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统计︳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统计和数据调查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一个事物通过某些方面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如性质、数量等),是可以通过测量、观察等方式获得数值,从而形成数据的。
3.能够用可视化方法表示数据,并且利用图表分析数据。
二、教学重点1.了解统计和数据调查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用可视化方法表示数据的技能。
三、教学难点1.利用图表分析数据的方法。
2.掌握数据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音频、图片或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统计和数据调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热爱数据并主动调查数据。
2. 授课(30分钟)(1)学生用举例的方式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
(2)教师对数据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统计和数据调查的基本概念。
(3)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可视化方法,并且针对学生的程度,讲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4)教师以一个实例的形式,教授数据分析的方法,以及利用图表分析数据的技巧。
3. 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并要求学生把数据用柱状图或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2)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讲解。
4. 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并为学生讲解重要的考点。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五、教学资源1.附带视频、音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以方便学生的学习。
2.课件、手册等教学参考材料,以方便教师参考。
六、教学评估1.组织小组学习,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
2.利用标准化考试来掌握学生的局部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表现情况。
3.针对不同的评估形式,制定合适的评估方法,以更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反思统计和数据调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的趋势,或者通过数据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和数据调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
小学数学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条形统计图(二)》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小学数学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条形统计图(二)》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断。
2、能在格子纸上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简单分析,并能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的大小正确、科学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4教学过程
4.1运动会上的小统计
教学活动
1【导入】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师:动物运动会即将开始了,在运动会上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运动会上的小统计。
(揭示课题:运动会上的小统计)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张《去年运动会金牌情况统计图》(ppt课件展示),关于条形统计图,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交流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基本内容,它包括:标题、单位名称、单位长度、统计项目。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让我们走进今年的动物运动会。
(随机出示:标题单位名称单位长度统计对象)
2【活动】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1、解决半格与画法的问题:
(一)情景引入
师:动物王国在上星期天举行了一场运动会,停车场的车辆管理员小兔欢欢做事非常细心,它已经统计出了各种车子的数量,并制成了一张统计表(出示统计表),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获得哪些信息?(flash课件展示)。
(二)小胖的统计图
师:小胖知道条形统计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想将这些信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表示(flash课件展示小胖的统计图)。
(1)提问:①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②小胖画得有道理吗?。
速度、时间、路程-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速度、时间、路程-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普通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普通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练习。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小明每天在上学的路上,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公里,那他从家到学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经过几个小时,他走过了多少个公里?这个问题引出了今天的教学主题。
讲解(20分钟)通过黑板演示、讲解公式,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路程 = 速度 × 时间速度 = 路程 ÷ 时间时间 = 路程 ÷ 速度然后,设置几个简单问题,进行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举例:•如果小明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走了2个小时,他走了多少公里?•如果小红骑车每小时行驶10公里,她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骑行20公里?•如果小李步行一小时走了多少公里,如果他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操练(25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逐个检查答案。
样例题:小明步行每小时行驶4公里,走了3个小时,走了多少公里?答案:12公里小红坐公交车,从家到学校共行驶了20分钟,车的速度是每小时20公里,从家到学校车走了多少公里?答案:6.67公里问题解答(15分钟)教师让学生举手发问或直接提问,解答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激发学生思维。
样例问题:•如果小张从他家到超市走路需要10分钟,那他走路的速度是多少?•如果一个人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骑车,骑了2个小时,这个人骑了多少公里路程?巩固(5分钟)教师进行小结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重新理解并积累所学的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教师采用了讲解、演示、练习等具有参与性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简单的统计活动》1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简单的统计活动》1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统计,能够用图形表示某些信息;2.学生能够用柱形图和折线图统计集合中某些事物的情况;3.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和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初步的统计活动;4.学生能够培养基本的统计思维能力,提高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能够认识什么是柱形图和折线图,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比较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初步的统计活动。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什么是统计,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信封和信纸数量,要求学生对信封和信纸数量进行统计,问他们想到什么办法进行统计,引出本节课的题目。
3.2 初始认识教师给学生出示某篇报纸上的报价列表,让学生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回答以下问题:1.最贵的商品是什么?2.最便宜的商品是什么?3.每件商品的平均价格是多少?4.共有多少件商品?5.购买所有商品需要多少钱?教师通过这个案例向学生介绍统计的概念和意义,并对常见的统计工具进行讲解。
3.3 统计图形1.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讲解柱形图和折线图的概念,并且告诉学生如何制作柱形图和折线图。
2.学生自主制作柱形图和折线图。
3.4 统计活动1.教师给学生分发统计活动问题,让学生用柱形图和折线图来回答问题。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边帮助解答。
3.5 总结1.教师让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巩固所学的内容。
2.教师把柱形图和折线图制作的基本技巧再次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1.统计课程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统计课程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3.统计课程需要适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4.统计的教学需要严谨分析、深入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统计》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统计》︳西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数据和数据的分类。
2.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表示方法。
3.能够解读、分析数据,理解概率意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1.知识点讲解和学习(30分钟):
–什么是数据?
–数据的分类:
•描述性数据
•形式性数据
–数据的收集方法
–数据的整理方法
–数据的分析和表示方法
–概率的基本概念
2.练习和巩固(30分钟):
–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数学游戏:猜数字
3.作业布置和查缺补漏(10分钟):
–布置和解答一些相关练习题
–查缺补漏,整理遗漏的知识点并进行强化训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数据的整理方法和数据的分析方法;
2.概率的基本概念;
3.如何让学生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2.小组合作学习;
3.游戏和娱乐化教学。
五、教学评价方式
1.考试得分;
2.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
3.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本学期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课堂中需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率思维能力,并在课堂中开展更多的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加强认知过程和思维训练。
同时,在作业的安排上,需要更紧密地联系实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题目选型,增加习题的数量和难度,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速度、时间、路程-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速度、时间、路程-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min)
老师出示一张路程表和一个计时器,请同学们说出表中车辆的速度、时间、路程等信息。
2. 学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10min)
1.老师引导同学们从上一步的练习中认识到速度、时间、路程的重要性;
2.通过举例子,让同学们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作用。
3. 操作练习(30min)
1.学生按组进行,每组分为两个人:一个作为司机,一个作为记录员;
2.司机负责驾驶模型汽车,记录员负责记录汽车行驶距离和速度;
3.每组轮流进行,每次驾驶3分钟,计时器开始计时;
4.记录员记录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并计算出车的速度;
5.计算每组最终的平均速度,并展示在黑板上。
4. 概括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0min)
1.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概括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图,帮助同学们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5. 巩固联系(20min)
老师出示几个速度、时间、路程的题目,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相互检查答案。
三、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深入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学会了如何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沪教版⼩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沪教版⼩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位不辞⾟劳的⼈民教师,可能需要进⾏教案编写⼯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关重要的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沪教版⼩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标: 1、使学⽣经历计算⽅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计算。
2、使学⽣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的创新意识。
3、使学⽣能运⽤知识解决⽣活⾥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初步培养数学的应⽤意识。
教学过程: ⼀、游戏导⼈,激发兴趣 谈话:⼩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玩,好不好? 师⼀边拍⼿⼀边有节奏地说:⼩朋友,我问你,9和⼏凑满⼗? 学⽣:邵⽼师,告诉你,9和1凑满⼗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探索8、7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号图。
(1)提问:这是⼀幅⼩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个⽤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先说⼀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
] (2)提问:8+7等于⼏?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组⾥说⼀说。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交流,可能会有下⾯的想法: ①⼀个⼀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在交流第②、③种⽅法时电脑动画演⽰⼩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主题图的作⽤,让学⽣⾃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
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的三种认知⽔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平有待提⾼;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和想像⼒;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具有抽象思维能⼒,认知⽔平较⾼。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细心观察生活,善于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理解统计图的意义。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统计数据(如天气预报中的温度变化,学校学生的人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到的,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2. 讲授新知: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过程。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绘制出统计图表。
4. 交流分享: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统计结果,并解释其含义。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小结巩固: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以及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设计一份关于家庭日常开销的调查表,收集一周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统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数据收集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简单的统计活动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简单的统计活动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掌握简单统计活动的基本方法。
2.能够使用有关简单统计活动的基本词汇,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能够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归纳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简单统计活动的基本方法。
2.有关简单统计活动的基本词汇。
三、教学难点1.突破学生简单记忆的防线,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有意义的观察、记录、归纳和分析。
2.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试讲法、示范法、情境法、引导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方法1.示范法。
通过引导,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简单统计活动。
2.合作学习法。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法。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让他们进行分析或模拟。
4.游戏法。
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了解学生对统计的理解程度。
例如,教师可以用口袋里的红糖、白糖、盐、小纸条等物品进行统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数量和特征等,来感知统计的重要性。
2. 操作实践教师将一些有关简单统计活动的图片或视频放在投影中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习如何统计。
例如,教师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一些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背后的信息以及不同数据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一起进行分析解决。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过程并得到实践锻炼。
3. 活动拓展教师课后可以将一些常见的统计问题总结出来,让学生搜集资料后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简单统计活动的基本方法2.有关简单统计活动的基本词汇七、教学评估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后练习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学生们对简单统计活动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授课,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 条形统计图(二) 沪教版(4份打包)
《条形统计图(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P39-40教材分析: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有关统计的知识,能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计数,并能用直条表示事物的数量。
二年级的条形统计图上每一格都标好了数据,而且学生所画的直条都是整格的,本节课是对条形统计图的进一步认识和学习,本节课的条形统计图是在纵轴上等间隔标了数据,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求出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并且能够自主探究未满1格的数量的表示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统计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条形统计图的要素,掌握了直条的画法,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另外该班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善于发现,学习过程中也善于模仿,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还有待提高。
结合这些特点,在上课时通过学生同桌交流、比较分析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纵轴上的数据知道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2.知道条形统计图的不同表现形式,知道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条的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3.通过自主探究未满一格的直条的画法,掌握直条和半格的画法,培养动手能力。
4.能对条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断,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同时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条形统计图纵轴上的数据知道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教学难点:知道条形统计图直条的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回顾1.媒体出示:动物运动会参加各项目运动员数量统计图。
2.观察统计图,你能一眼得到什么信息?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预设:参加跑步的人数最多,参加举重的人数最少。
)小结: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3.参加跑步的有多少位运动员?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结:看直条的最高点,直接水平对到数据。
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读取、数据的分析的方法,学生能够对图形进行分析,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1.2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观察能够了解到统计,对数据的线性图分析能够正确解答有关问题,能够总结数据,对数据加深了解。
1.3 情感态度: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统计,了解到数据分析的方法,认识到统计给我们的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据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统计的概念2.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3 数据的读取2.4 数据的分析方法2.5 线性图的分析三、教学过程3.1 前置知识准备3.1.1 问答:强调统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学会的搜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3.1.2 教师采用物品统计法为学生做示范,如进行各种颜色的物品的统计,让学生了解到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2 学习内容和方法3.2.1 师生展示法,学生了解到统计的概念,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2.2 停、问、答辅助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分析方法,学习数据的读取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2.3 举例法,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到线性图的分析方法,在做题中巩固所学内容。
3.3 操作环节3.3.1 学生一起做统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组员至少要找一种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共同整理数据并进行展示分析,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加强记忆并且能够了解到统计数据的方法。
3.3.2 组内分析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共同学习统计方法及图表分析。
3.3.3 个人思考以个人为单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出相关数据信息。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组统计的展示、学生组内交流、个人思考总结的结果等。
4.2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统计方法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掌握统计的基本工具,初步了解图表的读取和分析方法,在引导学生加强练习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也更明确地了解到统计的作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1)》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1)》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基本概念,能够准确地计算速度、时间和路程等相关量。
2.学生能够理解“时间乘以速度等于路程”的数学模型,同时能够应用这个模型进行计算。
通过这个模型的应用,学生将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通过这个教案的实施,学生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为未来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教学重点1.速度、时间、路程的基本概念;2.乘法应用在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中。
教学难点1.如何将抽象的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实际应用到具体问题中;2.如何在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中应用乘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引入学生了解一下自己所知道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并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讲解(10分钟)在引入学生了解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对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基本计算方法的讲解(15分钟)在讲解完概念后,教师将重点针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特别是要让学生掌握“时间乘以速度等于路程”模型,这是本课程中最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
4. 根据实例帮助学生理解(20分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计算方法。
5. 帮助学生练习计算方法(2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计算训练。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以不断地加深自己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逐渐掌握计算方法。
6. 总结归纳(10分钟)当时间快到了,教师可以再次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再次理清所学的内容,以便于接下来的课程巩固。
教学扩展在课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可以自由选择的数学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篇
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篇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科要求,以确保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网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条形统计图 ▏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条形统计图▏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条形统计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并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运用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难点1. 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及绘制方法。
2. 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条形统计图示例、数据表格、直尺、彩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彩笔、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展示条形统计图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演示与讲解:教师演示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讲解绘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数据分析与解释:学生根据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教师点评并总结。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板书设计1. 条形统计图2. 内容: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数据分析与解释等。
作业设计1. 绘制一幅条形统计图,要求数据真实、准确。
2. 对所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新课导入、演示与讲解、实践操作、数据分析与解释、总结与拓展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并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1简单的统计活动-西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1 简单的统计活动-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统计的含义,能够简单地进行统计活动,并正确理解数据的分析意义。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理解统计的含义和基本概念。
2.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3.进行简单的统计活动,学生自己搜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的分析意义和正确解释数据。
四、教学过程1. 活动一:图表展示在教学开始之前,请教师贴出各类简单的统计图表(包括柱状图、折线图、扇形图和饼状图)等,让学生围观,了解这些统计图表的基本结构和应用场景。
2. 活动二:收集数据1.学生自由活动,记录自己想搜集的数据,比如大家最喜欢的运动、食物、颜色等。
2.每组学生统计各自搜集到的数据,并记录下来。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
3. 活动三:数据分析与解释1.学生请将各自搜集到的数据汇总到黑板上。
2.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比如计算平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等。
3.请学生自己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这是通过三个活动进行的,图表展示、收集数据和数据分析与解释。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统计方法,而且养成了搜集和整理数据的良好习惯。
如果有时间可以深入探究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活动式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了对简单统计知识的学习兴趣,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快乐学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速度、时间、路程 沪教版
课前准备
投影仪,本子
教学
板块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关注点
一、导入
一、思考
1、小胖和小丁跳短绳比赛,小胖3分钟跳了400个,小丁3分钟跳了420个,谁跳得快?你是怎么想的?
2、小亚与小巧进行打字比赛,小亚5分钟打600个字,小巧4分钟打600个字,谁打得快?你是怎么想的?
3、总结比较方法:时间相等比总量
总量相等比时间
二、出示主题图: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1、出示小兔的问题:小象、小牛、小熊谁跑得快?
2、小组讨论:你用什么办法知道谁跑得最快?
1、独立思考
2、交流总结
3、观察主题图
4、得到问题
5、小组讨论
通过第一部分掌握比较的方法。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并能自己发现问题,从而知道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试一试:
板书:小象每分钟跑了:544÷8=68说说各表示什么?
小牛每分钟跑了:432÷6=72
| ||
路程 时间 速度
5、师:每分(每秒、每小时)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小象每分钟跑68米,可以这样表示:68米/分(读作:六十八米每秒)
6、填一填:P9,读一读
7、反馈。
8、速度与那两个量有关?
得出速度的单位什么时候可以直接比较?什么时候不能直接比较?
3、试一试
4、说说算式中各表示什么?
5、归纳速度概念。
6、齐读速度的读法。
7、填一填P9
8、反馈。
9、速度单位的理解。
尽量多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真正理解速度概念的内涵,再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会上的小统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根据条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会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断。
2. 能力目标:
能在格子纸上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出示课件、引发思考。
师:这段时间,我们都在边看小动物们在运动场上的比赛,边学习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去运动会上看看。
(出示课件:车辆行驶至运动场的情景)
提问:哇,有很多观众来看比赛呢?你怎么知道的?
2. 呈现图表、揭示课题。
师:小兔欢欢做事非常细心,他已经统计出了各种车子的数量。
(出示表格)
小胖说,这张统计表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出示小胖的统计图)
(1)提问:①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②小胖画得有道理吗?(2)请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三种车辆的条形图。
(3)评析(重点:自行车数量的直条)。
小胖说:小伙伴们真棒!把学过的本领记得牢!
(4)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学习“运动会上的统计”
再呈图表,比较异同。
小亚说: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换一个样子画。
(出示小亚的统计图)
(1)观察: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1格都表示2)
(2)独立完成统计图。
(3)反馈。
(4)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已有一、二年级的统计思想和基础,这里复习,重新唤起学生的认知]
二、重点探究
小动物们比赛完了,非常渴,来到了售货站(出示售货站1、2统计图)
1. 问题讨论:
(1)仔细比较两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雪糕跟矿泉水比,雪糕所占的格子数多,为什么反而比矿泉水数量少?
2. 归纳小结: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量不仅与所能画直条的长度有关,也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
深化认识:
师提问:2号售货站的统计图也能用一格表示5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吗?(讨论)
归纳得出:一格表示的数量应根据统计的数量决定,数量大的用一格表示的量大一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发表观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比较、辨析中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数量大小的重要性]
三、巩固应用
小胖说:哇,原来统计图中还有这么多诀窍啊,那要看看小伙伴们学得怎样?
这是小胖学校三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
出示: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第36页下统计图)
1. 独立思考:一格表示多少数量合适?
2. 反馈交流:
(1)你是怎样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的?
得出:在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大小时,必须考虑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大小。
(2)完成一张统计图需注意哪些方面?
3. 独立完成统计图。
4. 反馈、评价。
[动手操作,使学到的知识当堂巩固,达到由感知到理解、运用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谈收获,不仅让学生单纯地谈知识性的收获,更包含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