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德育工作实践探索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实践和探索表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他们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体系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发展需求,兼顾学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则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追求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实践过程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应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学校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思政课教学和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社会要加强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注和参与,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平台。
总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建立完善的课程和评价体系,以及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将思政课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一实践和探索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评价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资源的作用,实现思政课在大中小学教育中的全面融合。
思政课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一、引言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德育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我对德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德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和社会品质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思政课德育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德育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德育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品质,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2.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德育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德育实践中,学生通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 增强学生的社会品质德育实践关注学生的社会品质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德育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民情,关注国家大事,培养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精神。
三、德育实践的方法1.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德育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和社会品质。
3. 强化家校合作德育实践需要家校共同参与,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学校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通过家校合作,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德育实践的效果1. 学生道德品质得到提升通过德育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遵守社会公德,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德育与思政工作经历经验与获奖情况

德育与思政工作经历经验与获奖情况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我一直致力于德育与思政工作。
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我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并得到了一些荣誉和奖励。
首先是我在学校德育工作方面的经历。
我曾经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和班主任,负责组织和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和教育。
我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倾听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问题。
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责任感。
在这方面,我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赞扬。
其次是我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经验。
我曾经参与过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和研究工作,了解了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和需求。
我注重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讲解案例和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我也积极研究和推广青年马克思主义,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维能力。
在这方面,我也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是我获得的一些荣誉和奖励。
我曾经获得学校优秀班主任和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证明了我在德育工作方面的成绩和贡献。
我也获得过省级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表彰了我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和贡献。
这些荣誉和奖励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总之,德育与思政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我会继续积极参与和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特别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思政课一体化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整合。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一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学生在德育、法治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
这一探索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在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1. 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及其背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这个背景下,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应运而生。
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这一提出源于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旨在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等。
思政课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思政课德育实践心得体会我的大学四年,每个学期的必修课都少不了思政课。
刚开始,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只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常识。
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堂讨论,我逐渐发现,思政课是一门涉及人生哲学、人文关怀、民族自信等诸多方面的课程。
思政课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以下是我在思政课德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1. 学生自我认知在大学四年里,我尝试了很多不同的实践活动,比如志愿服务、校园组织、实习实训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思政课给予了我认识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堂上的自我意识测试、学生自我评价等活动,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认知对于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培养社会责任感正义、公平、法规等概念是思政课中讨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一个人无论处于何种角色,都要有一个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宏观思维。
每个公民都有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思政课给了我们了解这一点的机会。
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3. 民族文化传承思政课中我们不仅学习到道德伦理、社会法规等基础课程,还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国度。
我们了解了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历史和现象,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很有帮助。
思政课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让我们珍视文化遗产,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4. 人文关怀思政课程中注重传递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是很多年轻人内心深处失落和孤独声音的最好疗愈。
思政课通过展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在学生中间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自信的氛围,给了学生很多的心理帮助和支持,更让我们意识到,陪伴、理解和尊重是建立美好人际关系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结语: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价值引领和实践途径,这个价值不仅体现在老师们的课程授课中,也包含在我们这一代的富有未来感的思想和行动中。
融入思政德育元素的《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融入思政德育元素的《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往往停留在口号宣传和理论灌输阶段,缺乏具体的实践和引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思政德育元素融入到《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操守,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汽车维修人才。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思政德育元素融入到《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提出师生互动与德育引导的有效机制,建立评估与改进机制,推动跨学科融合,促进课程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在《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德育元素的方法和途径,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还旨在探索如何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汽车维护与保养专业人才。
通过研究实践,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推动思政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如何在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中融入思政德育元素,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德育修养。
汽车维护与保养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德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思政德育元素的融入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教学的思政德育元素融合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动力。
通过本研究的实践与探索,可以为其他相关领域的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丰富思政德育教育的实践经验,推动课程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思政课程与德育实践协同育人新模式

思政课程与德育实践协同育人新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与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作为大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德育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仅仅通过传递知识,灌输道德观念远远不足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因此,探索思政课程与德育实践之间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首先,思政课程在德育实践中应该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
知行合一是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促使学生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为。
思政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道德理念与行为实践相结合,真正将道德观念内化为内在的行为习惯。
其次,思政课程与德育实践的协同育人还应重视价值观引领的作用。
思政课程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德育实践中,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更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思政课程与德育实践的协同育人还需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情感困扰等多方面的困扰,思政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健康的心理疏导、积极的情感管理等方式解决问题。
只有当学生身心健康、心理平衡,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德育实践中,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最后,思政课程与德育实践的协同育人还需要注重开展个性化的教育。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思政课程应该因材施教,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方案。
可以通过心理测评、个性培训等方式,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德育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的效果。
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成果报告

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成果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前言二、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的内涵和意义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以课程为抓手进行思政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教材内容、课堂讨论、思政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并从中体悟为人处世之道。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做事风格。
2.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进行德育教育在学生社团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义工、爱心助学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他们关爱他人、热爱家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品德风范。
1. 学生思想觉悟提升通过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的教育实践,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提升。
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责任使命,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生道德素养提高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培养了爱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典范。
3.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通过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的重任。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以下简称“西亭小学”)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与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工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德育工程为重点,以校园活动为拓展,以社会实践为补充的课程思政同心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立足“学科课程”,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互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道德与法治教材既可为当下品格提升赋能,也可与当下的教育发展共始终[1]。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精心备课,设计恰当的教与学环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在教育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
比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语文学科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师执教《精卫填海》,引领学生走进精卫的精神世界,探究她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
再如,学校美术教师在执教《化平凡为神奇》一课时,带领学生“云”逛博物馆,体会彩贴剪纸的艺术魅力,与学生一起走进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在“跟着奶奶学剪纸”活动中感知彩贴剪纸的艺术美感,探究彩贴剪纸的制作方法,并用优美的剪纸纹样装饰生活物品。
将非遗艺术引入课程学习,拉近了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还如,学校音乐教师执教《保卫黄河》一课,整堂课气氛融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师执教《趣味耐久跑》,采取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曹立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基于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

校园公关理论版138基于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文/王华琳(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衡阳..421000)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主要是指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从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出发,按照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规律,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使高校思政课程更加顺利地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开展思想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没有准确地进行定位、所开展的教学评价并不合理等,这并不利于思想课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为此,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本篇文章对于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其进行探索实践的措施,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立德树人 目标 高校思政课 探索 实践从当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新时代对于高校思政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其对于教学观念进行创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学生,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学习,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服务。
一、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
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思政实践课程最重要的是脱离课堂,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悟。
这一观点是从教学场地出发的,内涵较为狭隘。
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主要是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破了课内和课外的界限。
使所有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高校思政实践课程。
这从某种角度来说,忽略了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界限。
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的引导下,进行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比如阅读相关书籍、组织讨论、公益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一观点将学生需要进行的实践活动列为了思政实践教学,增加了思想实践教学的内涵。
“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它强调了高校课程的政治属性和教育属性,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具有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思政强调政治教育的主线地位。
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政治作为高校课程的核心,使其穿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政治要求和学生的政治任务上。
教师要具备政治思考能力,教学内容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要注重思想政治引导,学生要有明确的政治学习目标和政治要求。
课程思政注重当前时代的特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严峻的思想文化斗争。
课程思政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族情和时代精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课程思政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统一。
在高校课程中,德育和智育是不可分割的,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课程思政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既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扎实学术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的人格发展。
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要注重实践探索和教育改革创新。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
只有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和总结,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促进课程思政的长远发展。
要注重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立起高校课程思政的规范和标准,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方针和评价方法。
在实践探索方面,目前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如分科类开设思政课程、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推进融通课程建设等。
高校还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如开展案例教学、学生自治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力。
幼儿园德育天地:思政教育实践案例及总结

幼儿园德育天地:思政教育实践案例及总结一、引言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幼儿园中,思政教育是培养幼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学习方法的基础工作。
本文将基于幼儿园的德育实践案例,深入探讨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实践方法,并对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
二、幼儿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1. 幼儿园是德育的黄金期幼儿园德育是对幼儿进行爱国、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阵地。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正在形成,因此幼儿园的思政教育至关重要。
2.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政教育,幼儿能够在快乐中学会关心他人、友爱互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思政教育的实践案例1. 组织主题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富有思政教育内涵的主题活动,例如"尊老爱幼"主题活动。
通过亲子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关爱和尊重的力量。
2. 创设情景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幼儿创设一些情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正确应对。
模拟共享玩具的场景,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共享,培养友爱互助的品质。
3. 以身作则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幼儿道德品质的表率。
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守纪守法,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幼儿园思政教育实践问题与思考1. 对幼儿德育思政教育认识有待深化目前,一些幼儿园还存在对幼儿德育思政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只是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道德教育,忽略了思政教育的深层内涵。
2.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幼儿园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缺乏长期、有计划的思政教育体系和方法,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不稳定。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实践案例中的经验和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园思政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和加以改进。
我们应该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和方法,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

收稿日期:2020-9-7作者简介:崔玉婷(1979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㊂三全育人 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崔玉婷(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㊀226000)㊀㊀[摘㊀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为高校根本任务, 三全育人 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㊂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调查,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在 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校德育工作从以下几点开展:加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人人都是主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力争全方位育人;活动多样而有特色,贯穿进校至实习毕业全过程㊂由制度育人㊁环境育人发展到实践教育,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㊂[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德育工作;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11X (2021)05-0062-03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1.05.028[本刊网址]http :// ㊀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㊁建设教育强国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㊂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㊁文化知识教育㊁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㊁科研育人㊁实践育人㊁管理育人㊁服务育人㊁文化育人㊁组织育人长效机制㊂ 三全育人 即全员育人㊁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㊂一㊁ 三全育人 的时代意蕴和内涵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 ,即全员育人㊁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㊂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所谓 全员 ,指的是育人的主体, 学校+家庭+社会 正是全员所指,学校全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家庭全员包括所有家庭成员;社会全员包括学生能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所有社会成员㊂在全员的范围里每一位成员都发挥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教育范围交叉成网,又各有分工㊂ 全过程 指的是育人的时间段,从大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要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能只重视开头和结尾㊂ 全方位 指的是育人的范围,新时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需要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丰富的实践,创新的思维等,所以教育要全方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影响下,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㊂二㊁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要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㊂ 可见育人先育德,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高校育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围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办学宗旨,开展各项工作㊂在大数据时代浪潮中,网络将无形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更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㊂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㊂三㊁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一)以思政课为平台,普及德育在高校思政课是必不可少的,有马克思主义原理㊁毛泽东思想㊁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㊁形势与政策㊂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借助思政理论知识引领学生思想,在教学中主要以传授形式教学,偏向于理论,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考核方面以考试为主,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德育在实践中的情况㊂思政教师因课务较多没有饱满的精力投入教学,教学形式单一,缺少新颖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普遍性而忽略了个体差异性㊂(二)以班主任为主导,开展德育在大学生进校时以班级为单位,配备班主任一名,这位班主任就是学生的在校家长,伴随学生在校成长㊂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班主任会依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同时会制定班级德育实践评分细则,德育实践评分细则包含学生学习㊁遵守校规校纪㊁班委团队建设㊁公寓管理㊁教室卫生㊁板报评比㊁征文投稿㊁文体活动参与㊁获奖情况等,并给出量化的评分,以此来促进培养学生的德育㊂在学校的奖惩与学生的德育分值直接关联,大部分同学很重视,但也有学生不能主动参与,认真对待,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监督管理加以引导㊂比如,每位学生的德育基础分为60分,上课迟到,体现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一次扣德育分0.5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㊂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体现学生热爱集体,具有团队意识,一次加德育分0.5分,以表示表扬鼓励㊂一学期积累下来的分数就是学生的德育实践总分㊂同班级的德育评分细则一致,不同班级的不一致,学校以这个德育实践分为准衡量学生的 德 ,为达到统一分数标准,所有班级的德育分以百分制为准,并将此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㊂(三)以学工部门为主线,促进德育学生在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展26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5期㊀总第291期现自我风采,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和思想认知㊂学校学工处㊁校团委㊁校学生会㊁二级院校学生会㊁各班级,联动一条主线,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㊂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已在高校中 生根发芽 ,依托智慧校园加强德育的开展㊂在智慧校园里网络无处不在,在学生入校时收集学生信息,包括姓名㊁性别㊁照片㊁民族㊁籍贯㊁信仰㊁个人爱好特长,家庭成员,联系电话㊁QQ㊁微信号等,一起录入学工系统,学工系统与校园一卡通同步使用,一卡通主要用在进出宿舍㊁校园内消费㊁借阅图书㊂学生工作管理方面上创建各种QQ群,微信群㊂目前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开展的工作主要集中信息的收集,便于工作之需,而对一些隐藏的信息没有深度的挖掘㊂四㊁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一)参与传授者较少,偏向于思政教师㊁班主任和辅导员孔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㊂ 蔡元培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㊂ 可见从古到今 德 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㊂在当今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所以培养人才不能只重才能,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才兼备,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主要任务,学校理当重视,作为老师责无旁贷㊂德育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中,校园里每一个场所里㊂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来开展就可以了,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好专业就可以㊂思政教师㊁辅导员和班主任只是教师中的一部分,担当德育重任,力量不足,要想把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各专业教师㊁各管理部门人员必须全员参与㊂(二)思政课课时少,形式单一,内容局限㊁枯燥学校在思政课程安排上,安排课时甚少,无法满足传授内容之多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删减,进度快,教学质量下降等不可避免的现象㊂在传授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在思政课上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实践活动较少,学生要将理论知识用在实践中,才是真正地学到了,所以实践课应根据理论章节内容来设计㊂在上课形式上重传递㊁轻思考㊁重形式㊁轻效果,例如辩论㊁讨论㊁案例分析㊁研讨会㊁报告会,更要落实效果,走出课堂参加公益活动,在实践中验证㊂(三)线上线下联动较少,未能深入挖掘隐藏功能大数据的背景下智慧校园已经呈现,对于一些基本数据的运用,学校没有挖掘深层信息㊂比如一校园卡的使用情况就能体现出很多隐藏信息,消费记录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消费水平,从而体现在出家庭经济情况,进出宿舍记录,可以反映出学生遵守校规校纪㊁诚信的情况,借阅书籍的记录可以反映学生的态度和方向㊂再比如QQ群㊁微信群的使用,不能只传递简单的通知而已,应该扩大它的使用功能,可推送教育理念,先进事迹等,用事例征服学生㊂五㊁ 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一)加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人人都是主角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㊂立德树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㊂高校职业教育办学应确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㊂校训 明德励志,知行合一 ,正体现 德 的重要性㊂学校领导齐抓共管制定合理的育人方案㊂首先,从全体教职工在思想上重视㊂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位教职员工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强化 立德树人 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㊂立德树人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任务㊂其次,用行动见证㊂人才培养坚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㊂学校建立层级化的育人工作机制,根据部门工作特征制定特色的德育倾向,详细的安排,全面覆盖,将德育融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㊂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学校里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加强个人修养,言传身教,有着相当重要的榜样作用,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可以传递着你的尊重和关爱,以点带面,将德育渗透在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中㊂最后,落实考核㊂考核主要以督查反馈为主要依据,对德育开展好的部门或个人可以作为评优参考依据,对于存在问题的应该批评指正㊂(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力争全方位育人1.思政课教研室㊁班级㊁二级学院㊁学工处㊁校团委㊁教务处共同联动开展活动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交叉,布局成网状,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中,在制度育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育人㊂学校应扩大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安排围绕思政理论㊁人文修养㊁职业发展㊁就创业指导㊁身心健康等多模块开设课程,实践课的考核可以借助学工活动的平台开展,从学生出勤,活动纪律,活动效果等方面制定考核评分办法,由负责组织活动的教师现场考核㊂学校主动发挥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纽带作用,主动与社会接轨,搭建学生活动平台㊂活动覆盖学生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让学生能根据个人素质提高的需求有选择有目标的参与,让德育在学生内心里生根发芽,由被动参与到主动行动,由个人行动带动整体行动,达到德育的实效㊂2.校园环境布置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比较大㊂教学区㊁宿舍区㊁餐饮区㊁图书馆㊁活动场所㊁运动场所都是学生经常聚集的地方,静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随处可见,可以张贴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等,为了从不同角度扩大宣传,宣传标语要有更新,不能长期不变㊂3.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㊂要求入校的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壮大班主任队伍,上岗之前进行 青蓝工程 帮扶结对,由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师傅,进行业务指导㊂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在学校选聘初期就要定好标准,严格把关㊂对已经进校的辅导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二级院校根据工作开展的需求,分条块安排,但是分工不分家,比如,心理健康,学团保险,医疗保险,奖惩,助学,公寓管理,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交流机会,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㊂4.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德育㊂大数据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 三观 受着网络的冲击,高校应积极主动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筛选网络信息,借助微信㊁QQ㊁微博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㊂在任何工作开展的过程网络的使用必不可少,活动前用于宣传动员,活动中用于互动交流,活动后用于整理归纳㊂对智慧校园系统中产生的数据深入挖掘,并研究分析,形成课题,得出研究成果,促进学校思想教育的发展㊂(三)活动多样而有特色,贯穿进校至实习毕业全过程德育工作应贯穿学生贯穿进校至实习毕业全过程㊂在学生进校时以制度育人为主,全方面开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制定职业规划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对每一章节细致讲解分析,在生活方面以安全教育为主线,在学习方面以自主学习为主线,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怎样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㊂向学生讲解学校发展,进行专业介绍,召开心理健康㊁职业规划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㊂在毕业实习之前的主要以实践育人为主,全方面锻炼学生的德㊁智㊁体㊁美㊁劳㊂对专业展开深入的学习,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每个假期学校组织实践活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学 雷锋㊁莫文隋 精神,红十字会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捐助活动,结对帮36第34卷第5期㊀总第291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5(Gen.No.291) 2021年3月(上)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 Mar.(first half)2021扶小学生活动,支教活动等,对每次活动都有记录㊁有考核㊁有评比㊁有总结㊂实习阶段主要以就业创业为主,关注学生因身份转变产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引导帮扶㊂临近实习,学校召开预就业动员大会,进行积极引导,组织毕业设计比赛㊁预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渠道,召开大型的招聘会,向学生推送招聘信息,邀请校友进行是分享就创业成功事迹等等,教育学生吃苦耐劳㊁诚实守信㊁爱岗敬业㊁乐于奉献㊁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㊂六㊁结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 三全育人 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由制度育人,环境育人,发展到实践教育,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1). [3]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 三全育人 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82-84. [4]王丽,罗洪铁.试析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人才问题的重要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5-29. [5]姜汇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立德树人教育[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81-85.[6]杨兆山,时益之.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与理论探索[J].教育研究,2018,39(12):18-29,80.[7]王小莹.牢记立德树人初心㊀践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命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8,6(1):29-34.[8]郭福仙.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CUI Yu-ting(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Nantong Jiangsu22600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 s educational policy,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morality.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it is proposed that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under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for everyone is the protagonist;integrating resources,forming synergy and striving for all-round education;holding various and distinctive activities that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from entering the school till internship and graduation.It has really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people from institution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practical education,and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Key words:Three Complete Education;higher colleges;moral education;practice;exploration(责任编辑:章樊)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59页)参考文献:[1]国防部.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leaders/ 2016-12/08/content_4766073.htm,2016-12-8. [2]王海霞,唐智松.教师核心素养教育胜任力研究[J].课程㊃教材㊃教法,2020(2).[3]庞君芳,朱永祥.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建议[J].课程㊃教材㊃教法,2020(5).[4]黄冰. 故事中心 英语教学策略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论证报告[J].科教文汇,2016(12).A Probe 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n the Normal CollegesHUANG Bing,CAO Shi-yan(Guangxi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Nanning Guangxi530022,China)Abstract:Being the main force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teachers,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en comparing with other colleges.It is a must to put emphasis o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for being a qualified teacher.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 the best choice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a topic-based teaching model can be founded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Topics can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materials.Stories a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topics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motivations on studying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er s quality on ideology and politics.Topic-based teaching model is proved to a useful way 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Key words:normal colleges;college English course;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topic-based teaching model(责任编辑:桂杉杉) 46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5期㊀总第291期。
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背景,通过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探索。
旨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言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1. 教学内容陈旧: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依靠期末考试,缺乏对学生日常学习、实践能力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1. 优化教学内容: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践活动、学生自评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四、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1. 创新教学模式:以“互联网+”为背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成果报告

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成果报告《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成果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应运而生,旨在将课程思政和德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
该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果丰硕。
二、模式介绍1. 课程思政与德育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2. 实践育人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 课程设计与教学材料对课程思政与德育进行设计,编写相应的教学材料,确保思政与德育内容紧密结合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培养。
三、成果展示1. 学风显著改善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学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们更加注重学习,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 德育有力推进通过实践育人的活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学生的品德和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推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师队伍更加成熟通过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推进,教师队伍的育人水平得到了提升,不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四、总结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成果显著,通过该模式的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素质得到了提升,为我校的育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将该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和课程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探索近来,体育学科受到了学校的重视与学生的热爱。
然而,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体育教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只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忽视了学生德育的培养。
德育的重要性被许多教师和家长认可,鉴于此,本文从小学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德育在小学体育中的渗透现状,探索德育在体育中渗透的理想途径。
一、德育与体育关系紧密道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每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
尤其是体育,它是学生身体健康的帮助者、促进者,它不仅要求学生锻炼身体,更需要学生的合作与竞争。
体育教师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以新课改为指导,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耐力、毅力、决心和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突破和发现自己的潜力。
在竞争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能得到开发。
在合作时,学生能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产生强大的力量。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体育与德育虽然息息相关,但在当前的小学体育中,德育的渗透情况不容乐观,存在忽视德育渗透等问题,因此德育的优势无法实现。
下面对这些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重视德育在体育中的渗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机会有很多,但很多因素导致了渗透机会的错失。
一些教师对此并不了解或不重视,使得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共识没有达成。
在一些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课程几乎没有,学校管理人员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考核、晋升和选拔的重要条件。
体育课上时常上别的课,体育课只有“虚名”。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太简单,没有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应空洞、枯燥、肤浅。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被体育教师提得很响亮,但却是机械的、空洞的、肤浅的,并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
在农村学校,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传授一些基本体育知识,忽略了体育的德育功能。
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需要老师细心引导,但纯理论讲道理的效果不佳,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抓住一切机会将德育与体育进行整合,进一步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班主任工作中思政课和德育课有机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班主任工作中思政课和德育课有机融合的实践与探索摘要:随着我国中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对班级管理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将思政课和德育课进行有效融合,不仅符合现阶段中职院校的发展需求,而且能很好地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促进班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文章首先分析班主任工作中思政课和德育课有机融合的必要性,以及融合的可行性,然后重点探讨班主任工作中思政课和德育课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可供读者作为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德育课;有机融合;实践探索引言:现阶段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进行思政课和德育课的有效融合,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主要方法,也是一种必然性的选择。
对于班主任来说,要从模式、观念、管理方式以及教育资源上进行有效融合,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进行有效融合措施的探索,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例如,班主任对融合工作不重视,没有采用正确方式进行两者的融合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明显降低,因此,班主任要通过融合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的分析,不断进行问题的解决,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一、班主任工作中思政课和德育课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祖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政以及德育教育工作,保证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是现阶段非常重要的教育话题。
受糟粕文化的影响,现阶段很多学生的思想以及三观都是存在问题的,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不能够进行冷静地分析,寻找最佳解决的措施,而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思政知识和德育知识的有效融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观念。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思政知识以及德育知识的学习,养成勇敢突破、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明确是非观,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三观,从而正确地面对生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1]。
思政课教师德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德育工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德育工作要贴近学生实际德育工作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二、德育工作要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通过讲述身边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接受德育教育。
同时,我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
三、德育工作要注重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成长。
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优秀校友、身边的先进典型,让他们在榜样的激励下,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四、德育工作要注重实践锻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德育工作要注重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人生。
我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同时,我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五、德育工作要注重家校合作德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我注重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总之,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以德育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政教师实践工作成果

一、引言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思政教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重任。
本文将结合自身实践工作,探讨思政教师实践工作的成果。
二、思政教师实践工作成果1. 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作为一名思政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工作中,我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事政治评论、学术论文等,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
2. 创新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我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1)结合时事热点,开展案例教学。
通过分析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强化德育教育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实践工作中,我注重以下德育教育:(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讲述我国历史、革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工作中,我努力营造以下班级氛围:(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
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思考与实践探索

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思考与实践探索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思考与实践探索在幼儿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工作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其课程思政工作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思政工作的定义和重要性1. 课程思政工作的概念课程思政工作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
在幼儿园阶段,课程思政工作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2. 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幼儿园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课程思政工作对于塑造儿童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通过课程思政工作,可以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德育与教学相融合。
二、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的实践探索1. 以生活化教育贯穿课程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应该以生活化教育为基础,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贯穿在各个学科和课程之中。
在游戏活动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让儿童在快乐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建立师生情感联结幼儿园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对于课程思政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良师益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多元化的课程活动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需要多元化的课程活动支持,包括专题讲座、文明礼仪教育、亲子活动等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对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的理解和看法在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中,我认为要注重注入适当的思想元素,同时注重启蒙教育的智慧性,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浅度。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亲情教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结回顾通过对幼儿园课程思政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思政工作的核心是要培养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需要借助生活化教育、师生情感联结和多元化课程活动来支持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课德育工作实践探索
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多年的教育实践,为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我校提出了“以生为本,同心育德”的德育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思政课的新途径,创设德育工作的新情景,构建和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政课德育工作模式。
一、学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学校基本情况:我校是一所义务教育中学,创办于XXX年X 月,位于XXX号,目前我校拥有XXX左右学生,在编教职工XXX人,思政老师 XX人。
我校在思政工作方面的具体做法:
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教师。
1.利用召开教职工大会这一环节,面对全体教师,积极宣传
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好会议记录,定期检查总结,同时学校制定了廉洁自律
的各项制度,在教师关注的财政收支、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工作中,严格实行“校务公开”,实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从而加强教师队伍的行风总顿和师德师风建设及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我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和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政治思想素质;
2.夯实班子队伍建设。
我校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
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年来带头讲团结、讲奉献、
讲民主、讲责任。
在工作中自觉做到率先垂范,积极参加“创优争先”活动,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谈心,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3.以活动强建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强健教师
队伍建设,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党员中开展“六严六好创建活动”,带动、影响、促进教师进步;通过工会活动凝聚教职工人心;通过校内教学技能竞赛,展开合理有序的正当竞争,激发教师进取意识。
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二:学生。
1.主要是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相应的教育,如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堂教学,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通过各种集会、班(团)队会活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文艺汇演等,引导学生认识、参悟、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靠拢”,向学生传播正能量;
3.学校政教处定期举行德育主题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围墙、文化长廊、校舍墙壁、展报等宣传法治、道德、感恩、勤学、好习惯等知识,塑造风清气正的环境,使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坚定不移的听党话、跟党走。
二、狠抓四个到位,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认识到位,措施落实。
1.学校始终把育人工作纳入党政议事日程,列入行政目标管理,支部、行政会经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
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各科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通过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法律知识的教育;3.政教处加强对年级组、班主任的工作指导,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4.团委会、学生会加强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让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组织管理,发挥学生
组织在自我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工作到位,教管结合。
学校适时组织国旗下讲话、共青团员会议,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坚持做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教育;十分重视每期的入学教育和养成教育。
按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政教处每期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常规整训,通过检查、评比,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各班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学校安排行政领导、教师轮流值日,强化了行政管理。
活动到位,生动活泼。
通过校园文化宣传、学生社团活动和
重要时间节点的仪式教育活动等,持续开展“看爱国影片,迎建党百年”主题观影、组织红歌大传唱、红色主题演讲,举办艺术展演、作文赛、书画赛等形式多样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点燃青少年学习党史热情,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利用大课间和午晚放学时间欣赏革命红色歌曲,沉浸式感受革命年代氛围;党员导师结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学习成绩;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倾听革命故事,感悟苦难辉煌,激励青少年积极向上、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责任到位,齐抓共管。
学校各部门都明确各自的职责,做好育人工作;班主任主动与家长联系,交换意见,共同教育管理学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全员育人”措施,让学生的“高尚品德”和“高度自律”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