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莎·梅森——一个“疯女人”的反抗之路

合集下载

简爱中对伯莎梅森的描写原文摘抄

简爱中对伯莎梅森的描写原文摘抄

简爱中对伯莎梅森的描写原文摘抄
以下是《简爱》中对伯莎·梅森的描写原文摘抄:
当简·爱在教堂与罗切斯特举行婚礼时,她痛苦地发现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伯莎·安托瓦妮特·梅森。

简悲伤地离去。

后来,与她离散多年的叔父约翰·爱病故,遗赠给她巨额财产。

因不能忘情于罗切斯特,她重回故地,才知数月前疯女人纵火而死,罗切斯特为救她一只眼睛被砸了出来,另一只眼睛发炎也看不见了。

如需更多《简爱》中关于伯莎·梅森的描写,建议阅读原著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伯莎·梅森的“疯癫”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伯莎·梅森的“疯癫”形象

目录【摘要】 ...................................................................................................... - 2 -一、“疯女人”形象呈现 ............................................................................ - 3 -二、“疯女人”写作隐喻 ............................................................................ - 3 -(一)、“疯女人”在小说中作用 ........................................................ - 3 - (二)、男权压迫与“疯癫”的产生 .................................................. - 5 -三、“疯女人”形象与女性写作的关联.................................................... - 6 -四、结语 ...................................................................................................... - 8 - 参考文献 ...................................................................................................... - 9 -【摘要】伯莎.梅森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悲剧性人物,是潜藏在桑菲尔德庄园的一座阁楼上的带有精神病史的一朵罂粟花。

伯莎

伯莎

伯莎·梅森的身世伯莎·梅森是牙买加首府西班牙城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她美丽、富有,并且多才多艺。

她的父亲给了她三万英镑的嫁妆把她嫁给家世良好、有社会地位的罗切斯特。

这桩婚姻在外人看来是令人羡慕的,而他们婚后的生活似乎也注定是幸福美满的。

但是,婚后的伯莎却失去了理智。

她变得暴躁易怒、性格扭曲,只会发出狂怒的咆哮和幽灵般的嘲笑声。

因此,当医生诊断伯莎疯了时,罗切斯特认为疯子就应该受到疯子的待遇,他把伯莎关进了桑菲尔德庄园的阁楼上,让其从此过起了暗无天日的日子。

伯莎·梅森怎么从婚前的大家闺秀变成一个面目可憎的疯女人?她到底为什么会成为神经严重错乱、丧失健全的思维功能的人呢?伯莎的“疯”,除了病理原因,更多的是由其父和其夫造成的。

(一)父权父权自有文字历史以来,东西方的父权文化都在不断地对女性进行文化塑造,竭力渲染“男强女弱”“男尊女卑”这样一个法则。

在东方,自古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说法,以此来愚昧女性,主宰女性。

在西方,父权文化从一开始就把女性设定为男性的附属物。

19世纪的英国,婚姻制度等级森严,处处打上金钱权益的烙印,因此妇女在婚姻上的地位总是低男人一等。

伯莎虽出身于西印度群岛的封建种植园主家庭,是一个美丽的富家小姐,物质生活丰富,然而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富有的贵族小姐也是没有婚姻自主权的。

同时,伯莎的父亲也清楚自己女儿的精神病,就与爱财如命的罗切斯特的父亲暗中交易,以三万英镑的价钱把女儿转手让人,因此伯莎的美丽和富有反而成了她家人压迫的资本,成了其父亲———一个男权主义的忠实履行者的供奉品。

在金钱与地位的交易下,在双方家长的安排下,父亲把她嫁给了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自己的婚姻也是由父亲做主,他跟伯莎一样,都成为父权的牺牲品。

在伯莎与罗切斯特的婚姻中,尽管罗切斯特也埋怨父亲对他婚姻的包办,但是,他自己也极愿参与进男人们对伯莎·梅森追逐的队伍之中。

而伯莎·梅森呢,她只是父亲手里的一张牌,他想什么时候出就什么时候出,他想打给谁就打给谁,她的婚姻全部由父亲操纵,自己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利。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简析《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刘梅1847年,天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作《简·爱》问世,被人们广为称颂。

《简·爱》问世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到底有多少痴心的女读者在这个相貌平平、过早饱尝人间辛酸、但终末失去与生活搏斗勇气的简·爱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寄予同情。

虽然她历经挫折坎坷,却有一个幸福如意的归宿,同自己所爱的罗切斯特结了婚,并且还继承了一小笔遗产。

人格上独立的简·爱有了经济上的自立,又嫁了如意夫君。

《简·爱》让我们记住了女主人公独立、自强、自尊、理智、自觉地挑战传统,追求幸福的成长故事。

然而,小说中那个简·爱追求幸福的苦难历程上的障碍——幽禁在顶楼上的疯女人伯莎,那个和简·爱的幸福美满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发疯而被囚禁,最终投身于自己亲手点燃的火海中毁灭的疯女人,又有几人会为她感到一丝一毫同情,甚或对她产生一点儿好感的?我们在关注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时,也许对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毫不注意,甚至可能会为其死去而让简爱名正言顺的嫁给罗切斯特而欣慰。

疯女人伯莎让我们憎恶,厌弃,恐惧,让我们对其不屑一顾。

但细读《简·爱》,深究伯莎由发疯而被幽禁,最终投身火海死亡的人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伯莎其实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被压抑,被迫害,被抛弃,被扼杀的不幸的女性形象。

一、伯莎是名利交易婚姻的牺牲品伯莎的不幸,首先表现在她同罗切斯特一样,同是多年前的那桩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罗切斯特的父亲是个“一钱如命”的贪财之人,为了金钱的缘故, 与富有的种植园主兼商人的梅森先生即伯莎的父亲谈定了儿女的婚事。

罗父看中梅森给女儿的三万英磅的陪嫁, 而梅森则看中了罗切斯特的家世。

在双方家长的撮和之下, 这对年轻人在西班牙得以相见, 很快成婚。

伯莎·梅森更具反抗精神的双重他者

伯莎·梅森更具反抗精神的双重他者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5.10.017伯莎·梅森:更具反抗精神的双重“他者”丁晓红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伯莎·梅森是《简·爱》中经常被忽略的女性人物。

作为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性,伯莎没有经济能力,没有婚姻自主权,是一个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他者”;而作为来自被英国殖民的西印度群岛的女性,伯莎的“他者”身份被双重化了,成为了阁楼上的“疯女人”。

然而伯莎并不愿意屈从于“他者”的束缚,“疯狂”只是她的面具,在这一面具的掩盖下,伯莎进行了四次报复性反抗,最终与象征着男权社会的桑菲尔德庄园同归于尽,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女性追求平等,寻求自我,确立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伯莎·梅森;双重他者性;反抗精神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5)10-0066-03 夏洛蒂·勃朗特1847年发表的小说《简·爱》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夏洛蒂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个性鲜明、追求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形象。

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简·爱》已经成为唤醒女性意识、激励女性寻求性别平等的开山之作。

在文学批评领域,女主人公简·爱成功赢得了多数评论家的青睐。

学者们从方方面面对女主人公进行了分析,却忽略了另外一位不常出现,但每次出现都会带来惊心动魄的女性人物———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

1979年,美国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她们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仔细考察了19世纪的女性文学文本。

通过比较分析,她们发现:“历代的女性文学中都反复出现‘锁闭和逃跑’的意象,小说中往往有精神失常者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而出现。

这些疯癫的人物充当了那些安分守己的自我的社会替身,这些作品中还反复出现被禁闭在冰冷的或滚烫的环境中痛苦煎熬的种种隐喻。

疯女人的反抗

疯女人的反抗

疯女人的反抗作者:周文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5期摘要:伯莎,梅森是小说《简·爱》中被忽略的人物,她的出现在小说中的意义绝不仅仅为了表现简·爱爱情的艰辛,而代表着另一类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关键词:疯女人反抗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062-02伯莎·梅森是小说《简·爱》中被忽略的人物,她是罗切斯特的妻子、简·爱与罗切斯特婚姻道路上的绊脚石,她更是一个受害的女性,甚至比简·爱的遭遇更为悲惨。

伯莎·梅森长期被关押在桑菲尔德庄园的神秘阁楼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直到美国两位大学女教授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将她从阴暗的阁楼“拉出”,使她暴露在阳光之下,伯莎·梅森在作品中的地位才逐渐得到重视。

伯莎的出现不仅仅为了表现简·爱爱情的艰辛,而代表着另一类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第一,伯莎代表着英国当代被压迫女性的现实处境及其反抗意识。

疯女人伯莎·梅森是罗切斯特十五年前从西印度群岛的牙买加带回的克里奥尔人,伯莎因为有家族遗传的疯病被父亲“卖”给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又因为伯莎的疯病将她关在阁楼顶,所以伯莎是一个受害者。

由于她与男权社会意识不相融而被剥夺了话语权,是一个被世人畏惧和排斥的疯女人,只能用阴冷的怪笑和低吟控诉社会的不公。

但伯莎本身又具有反抗意识,虽然被剥夺了话语权,她仍然用低吼和行动狠狠地还击迫害她的男权社会,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明确反抗目标的“疯女人”,她的几次阁楼“出逃”都带有明确的目的。

第一次,伯莎举着蜡烛点燃了罗切斯特的被褥,意图将罗切斯特烧死,因为简的及时出现,罗切斯特幸免于难;再一次,伯莎知道自己的弟弟梅森先生到了桑菲尔德府,她不知从何处找来了尖刀,疯狂地挥向自己的弟弟:最后,伯莎闯入了简的房间,这是在简与罗切斯特成婚前。

《简爱》中的疯女人——另类的复仇者形象

《简爱》中的疯女人——另类的复仇者形象

摘要:经典的具有女性独立反抗意识的文本《简·爱》,主人公简爱形象被认为是一个要求平等独立的新型女性。

而作品中的疯女人这一角色常常被忽略视为简的陪衬物,甚至被视为“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

而疯女人伯莎是一个进行复仇的大胆的抗争女子;同时伯莎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是简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她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关键词:简爱;疯女人伯莎;男权社会;复仇形象在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当中,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可谓是真正在文字中确立妇女主体意识的一部发轫之作。

简爱因其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要求人格独立和平等的美德等,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然而,作品中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女性——疯女人伯莎-梅森,她常被世人冷落忽略,被视为“简爱的陪衬,以自己的丑与恶衬托出简的善与美;疯女人只是一个道具,三角关系中的多余者,罗切斯特与简的爱情的一个障碍物” ,更有甚者,认为“疯女人,可以说是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笔者认为这是对疯女人这一形象的误解。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批评方法也应运而生。

批评家们从社会、文化、生理等各个方面对女性问题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从以往著名的女作家创作的经典作品人手,运用最新颖的批评话语重新解读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并从中挖掘出许多新意,由此形成了许多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结论。

其代表人物桑德拉·吉而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在这部论著中他们仔细地考察了十九世纪妇女文学的文本,明确指出从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丁,到爱米莉·狄金森,弗吉尼亚·伍尔夫,尽管这些作家属于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然而她们的作品在主题和意象上都有某种同一性。

通过对这种贯穿于女性文学传统之中同一主题和意象进行研究,她们清晰地发现“历代的女性文学中都反复出现‟锁闭和逃跑‟的意象,小说中往往有精神失常者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现出,这些疯癫人物充当了那些安分守己的自我的社会替身,这些作品中还反复出现被禁闭在冰冷的或滚烫的环境中痛苦煎熬的种种隐喻。

探析《简·爱》中疯女人的悲情命运及成因

探析《简·爱》中疯女人的悲情命运及成因

探析《简·爱》中疯女人的悲情命运及成因作者:吕晓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6期摘要: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创作的小说《简·爱》历经150多年仍持续性地散发着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

小说中除了塑造女主人公简·爱这样一个敢于大胆反抗现存秩序并追求自由平等、尊严和真挚爱情的女性外,还刻画了另一位值得同情、深刻反思的女性伯莎的不幸遭遇和命运。

本文试从伯莎·梅森这个“疯女人”的悲情命运出发,探析造成其悲情命运的成因,阐述其悲情命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简·爱疯女人命运成因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创作的小说《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作者对19世纪英国生活许多方面的详尽描述,对人物之间关系的灵活把握和开掘,以及洋溢在作品中丰沛的感情力量和人格力量,作者细腻的女性意识的魅力都深深打动了全世界各国读者,历经150多年,这部作品仍持续性地散发着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

纵观小说中的人物,如果说简·爱是一个自尊自立自强,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执著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新女性形象,那么伯莎·梅森则代表了男权社会里受压迫痛苦挣扎反抗的弱女性。

本文试从伯莎·梅森这个“疯女人”的悲情命运出发,探析造成其悲情命运的成因,阐述其悲情命运的艺术魅力。

一、《简·爱》中疯女人的悲情命运19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物欲横流,无处不充斥着冷酷的利己主义,金钱的极端崇拜、道德风气的腐朽堕落以及人与人的伪善和欺骗。

小说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父亲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在贪婪本性的驱使下,他决定把所有财产都给长子罗兰,但不甘心另一个儿子沦为穷光蛋,就想通过一桩富有的婚姻解决其生计。

很快他父亲就帮罗物色好了对象———西印度的种植园主兼商人梅森先生家的千金小姐伯莎·梅森,经其父亲的调查证实梅森先生家业富有殷实,最重要的是老梅森许诺给他女儿三万英镑的财产作嫁妆,这个发家致富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正是罗的父亲所梦寐以求的。

夫权体制下困兽的斗——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伯莎·梅森和曹七巧

夫权体制下困兽的斗——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伯莎·梅森和曹七巧

夫权体制下困兽的斗——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伯莎梅森和曹七巧李笑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71000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伯莎梅森和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虽然处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但从女权主义视角看却都有着困兽的斗一般强烈的复仇和悲剧命运。

本文旨在通过二者的比较,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理解女权主义,从而对追求平等的两性关系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夫权困兽的斗女性主义伯莎梅森曹七巧不管是19世纪英国的伯莎梅森还是20世纪中国的曹七巧,都是男性话语体制下备受压抑走向疯癫的复仇之路而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

她们有着惊人相似的悲剧命运——都从美丽单纯的少女变成了邪火燃烧的恶妇。

下面让我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剖析造成她们各自悲剧相似或不尽相同的原因。

一、同:(一)无爱的婚姻牢笼——与交易有关夫权社会下的女性作为一种商品是男人利益交换的工具。

她们一切作为人的的思想、情感和需求都被男性置之度外,有的只是被理所当然地作为商品来衡量的交换价值。

伯莎梅森是来自西班牙城的美丽姑娘,气质高雅、衣着华丽,曾经有众多的追求者。

然而罗切斯特却说从来没爱过她,没敬重过她,甚至没了解过她,对这段婚姻的评价就是认为自己当时“又蠢、又贱、又瞎”。

可见这是一桩被操纵的、有预谋的婚姻,自始至终毫无爱情可言。

可以说这场婚姻交易中男女双方地位和精神的双重不平等一开始就预示了后来的悲剧。

而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东方,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也演绎着相似的故事。

“七巧被趋炎附势、贪图钱财的哥哥嫂嫂用“三媒六聘”抬进了姜公馆,嫁给了姜家患“骨痨”的二少爷做姨奶奶,后来成为了与自己寒门出身不符的姜家二奶奶。

纵观二者的悲剧命运,男权社会下无爱的婚姻交易无疑是其日后癫狂质变的深层根因。

(二)相似的反抗复仇——疯子的理智因了这无爱的婚姻与濒死的幽囚,不得不进行牢笼中困兽的斗。

在无边苦海里飞蛾扑火的死搏,看似癫狂荒谬、不可理喻,实则审慎机智又充满预谋。

《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她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人们眼里的“疯子”,是癫狂且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女人。

《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 250-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钟秀校区)/丁佩 指导老师/吴子飞【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在1847年发表的小说,是现实主义杰出的代表作品。

它讲述了有关痛苦、爱和成长的故事,其中伯莎·梅森是一个在父权制社会中被赋予了一个魔鬼形象的人物,本文将主要概述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意义 疯女人 反抗在《简爱》中,虽然伯莎这个疯女人形象的存在构成了对于男女主人公爱情发展的巨大阻碍,但大多读者更多把目光聚焦于男女主人公身上,而将伯莎这个疯狂女人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然而,正是因为伯莎·梅森的存在,才并未让主人公简成为复制版的“灰姑娘”。

也甚至可以说,伯莎·梅森是《简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她的存在成为了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向前演进且愈加跌宕起伏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关于《简爱》中疯女人象征意义的研究越来越多。

事实上,伯莎·梅森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潜意识的形象,她希望通过疯女人的人物设定来宣泄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

一、借人物抒作家心中块垒《简爱》这一小说,采用的是自传式叙述方式,在维多利亚时期,女作家们通常通过在作品中塑造消极人物攻击父权统治这样一种方式,以达到表达不满情绪的目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也不例外。

她通过塑造伯莎·梅森这一疯女人形象,来表达内心压抑的情感。

简和作者夏洛蒂本人在气质、情感等方面都较为相像,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拥有一颗为自由不断奋进的心,可以说,小说中的伯莎·梅森就是另一个夏洛蒂·勃朗特。

除此之外,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角色和地点,也可以在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像简早期学习的洛伍德学校就很有可能是夏洛蒂曾经呆过的慈善学校。

而小说中可爱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罗彻斯特这一人物和当时勃朗特姐妹的法语教师埃热先生也较为相似。

重现”疯女人“——伯莎·梅森

重现”疯女人“——伯莎·梅森

英美文学文化通识课程论文(2011年春季学期)重现“疯女人”—伯莎·梅森胡婉玲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TQLQA111100006“疯女人”这一形象群体在西方文学世界中历史由来已久,当文学被男权社会所垄断的时候,“疯女人”是作为配角的配角存在的。

“疯女人”处于边缘地位,相对于男性故事的存在而存在。

没有男性的故事,“疯女人”的故事便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如伊莱恩·肖瓦尔特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奥菲利亚的《哈姆雷特》,但如果没有哈姆雷特,奥菲利亚将毫无故事可言”1。

那些非天使即魔鬼的女性形象也成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们被扭曲变形,涂脂抹粉,披上了虚假的面纱。

男作家们总是全知全能,居高临下地肆意操纵着疯女人们的命运,从让男人们着迷的天使型疯女人“奥菲利亚”(16世纪)到用魔鬼型疯女人“郝维香小姐”,无不受着父权和夫权的压迫至死。

只有当女性拿到了文学的笔,她们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疯女人”形象终于得以真实地呈现,自主地表达。

恩格斯说过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妇女运动便无从谈起,而19世纪以前的妇女是没有财产权的,法律规定女性财产婚后全归男方所有。

19世纪,随着妇女走向社会,她们逐渐意识到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而妇女与男性社会的对立也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

西方女性进入了累积了几个世纪的压迫最为深重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

这时一种新型的疯女人形象出现了。

她们跳出了男性文学的偏执,对统治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的“疯女人”形象群体进行反驳和颠覆。

《阁楼上的疯女人》认为:“翻检19世纪女性作品,人们会发现:疯女人的形象一再出现。

即便是外表最为保守的妇女作家,也会着迷似地创造出强悍有力的、独立的女性角色来,竭力要摧毁被作家和女主人公视为理所当然的父权制社会结构。

这种反叛的冲动不是投射到主人公身上的,而是通过疯女人体现出来的,表现出女作家既要接受父权社会的评判,又有意想抵制和拒绝它的双重心态。

”21伊莱恩·肖瓦尔特:《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830到1980)》陈晓兰杨剑锋译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243页2 Gilbert Sandra and Gubar Susan: A Madwoman in the Attic(M)Yale University Press而这一颠覆的代言人就是阁楼上的疯女人原型—伯莎梅森。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两部小说中伯莎·梅森形象解读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两部小说中伯莎·梅森形象解读

王春梅
伯莎・ 梅森 ( 以下 简 称 伯 莎 ) 在 《 简・ 爱 》 里 首 先 和 读 者 见 面 ,在 夏 洛 蒂 ・ 勃 朗特 的 笔 下 , 她 是 罗 彻 斯 特 的 原 配 ,是 那 个 整 年 被 幽 禁 在 桑 菲 尔 德 庄 园 阁 楼 上 的 疯 女 人 。 英简・ 爱 》里轻描 淡写 的疯 子情有 独钟 , 她 始终对那个 被恶魔化 的女人念念不 忘,终于在 1 9 6 6 年 ,即 《 简・ 爱 》 付 梓 一 百 一 十 九 年后 , 出 版 发 行 了 以伯 莎 为 原 型 的 《 藻海 无边 》 ,她 以生动 的笔 墨追述 了安 托瓦 内特 ・ 科斯 韦 ( 以下 简 称 瓦 内特 , 即 伯 莎 )在 来 英 国 前 在 西 印 度 群 岛 的 一 段成长 岁月 ,填补 了 《 简・ 爱》对伯 莎 ・ 梅 森人物 刻画不足 的 缺憾 。伯莎・ 梅森 的短 暂一 生按 作品与地域都恰好可 以被两 部 小说切分 为两 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她在西 印度群 岛度过 的童 年 、 少 女 时代 以及 婚 后 四 年 ,这 也 是 《 藻 海 无 边 》 里 的主 要 内容 , 第 二 阶 段 是 《 简・ 爱 》 中 她 被 丈 夫 罗 彻 斯 特 带 回 了 英 国 , 过 着 与 世 隔 绝 ,鲜 为 人 知 生 活 的十 年 。 同一个人物在 这两部小 说中的形象相 去甚远 ,甚 至有点 黑 白颠倒 的感 觉 ,究竟是 为 了什么 呢 ?夏 洛蒂 ・ 勃 朗特 笔下 的伯莎 ,漂亮却俗 气 ,疯癫且 凶悍 ,犹 如幽灵般地在 深夜游 荡在 桑菲尔德庄 园,是个可 怕的恶魔 ;简 . 里斯 眼中的瓦 内 特 , 天 生 丽 质 却 又 饱 受 折 磨 , 家 境 殷 实 却 连 连 遭 人 算 计 ,心 地 善 良而 又 坎 坷 不 断 , 她 在 绝 望 中 走 向沉 沦 与 堕 落 , 是 被 遗 忘 在 人 间 的 天 使 。 本 文 将 结 合 作 品 、作 家 经 历 以及 创 造 该 作 品时 的 社 会 背 景 等 三 大 要 素 来 解 读 造 成 这 两 部 作 品 中 伯 莎 形 象有着天壤之别 的根本 原因。

疯癫的反抗--重看伯沙·梅森的疯癫肖像

疯癫的反抗--重看伯沙·梅森的疯癫肖像

50神州文化疯癫的反抗——重看伯沙·梅森的疯癫肖像高苗西华师范大学摘要:《简·爱》是大众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

理性世界里的简·爱与伯沙·梅森野兽般的疯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文本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文明与疯癫截然对比的黑白世界。

伯沙的失语及其暗无天日的处境,与福柯所描述的疯人们所受到的“理性待遇”如出一辙,而她以生命为代价控诉了理性世界的野蛮和疯癫。

关键词:《简·爱》;伯沙;疯癫;文明;非理性《简·爱》作为夏洛蒂·勃朗特公认的传世之作,从未淡出读者的视野。

卸下简·爱那让人晕眩的光环,将目光聚焦于阁楼上的疯女人——伯沙·梅森,这部小说同样显示了其让人晕眩的张力。

借由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疯癫历史处境的描绘,本文着重探讨由伯沙·梅森为代表的疯人与简·爱为代表的理性文明世界所构成的张力。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理性不断战胜非理性的历史。

”[1]《简·爱》中的疯人伯沙·梅森便是作为罗切斯特先生前进路上的障碍与简·爱的对立面被禁闭在暗无天日的阁楼里。

她在《简·爱》这部作品中的每次出场,都以其歇斯底里的疯狂给人留下哥特式的阴森、恐怖的印象,而她的复仇行为,则是对理性文明的控诉。

一、疯癫的处境伯沙·梅森是包办婚姻下罗切斯特明媒正娶的妻子,起初,罗切斯特先生以为自己爱她,可是后来——“我发觉她的性格完全和我的不同……我竭力暗自吞咽我的后悔和憎恨”[2]——由于性格上的分歧,罗切斯特先生不顾伯沙仍是他妻子的身份而将其义无反顾的囚禁起来,“他用这个‘牢笼’封锁着伯莎的一切消息”[3]于是,曾经万人瞩目的美人变成了“脸色苍白、身体臃肿、发着可怕声音”的“怪物”。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的前言中就写到:“人们出于这种疯癫,用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性所支配的行动把自己的邻人禁闭起来,用一种非疯癫的冷酷语言相互交流和承认。

简爱与伯莎反抗形象之比较

简爱与伯莎反抗形象之比较

简爱与伯莎反抗形象之比较摘要:小说《简·爱》自诞生之日起,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都把同情赞美之词投向了女主人公简爱,而把疯女人伯莎看成是丑恶凶狠的女人的象征。

但仔细分析即可发现,伯莎其实和简爱一样,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男性压迫的反抗者,但她的反抗却比简爱得更大胆、更直接、更无所顾忌。

因此,伯莎的形象进一步丰富并突出了作品的反抗主题。

关键词:简爱;伯莎;反抗形象《简·爱》写于19世纪中叶,其女主人公简爱因其强烈的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而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最光辉灿烂的叛逆女性形象之一。

然而,人们在理解《简·爱》的同时,在误解作品中所埋造的另一女性反抗形象。

伯莎·梅森,这个被作者赋予疯女人身份的人物,往往被理解为是构成简爱与罗切斯特婚姻的障碍,是他们爱情的绊脚石。

当我们摆脱成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伯莎和简爱一样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和男性压迫的反抗者,而且与简对磨难和屈辱的反抗相比,伯莎的反抗显得更为猛烈,更为彻底。

从整部作品来看,简爱首先以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叛逆女性形象出场。

在盖兹海德的里德舅妈家j孤儿简爱受尽虐待,伴随她的是无数的责难和歧视。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简爱坚毅倔强的反抗性格。

尽管社会地位低微,她却决不自甘堕落,而是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而抗争、奋斗。

在劳渥德慈善学校,简爱的反抗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在这所地狱般的“慈善”学校,满口仁义道德的校长布洛克尔赫斯特标榜着“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在孤儿身上榨取利润,对孤儿进行残酷折磨。

简爱目击并亲身体验到种种非人的待遇,但她从不逆来顺受,她的反抗精神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更大的锤炼。

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从不因为自己的出身卑微而低声下气。

她凭着自身的人格美、精神美,象魔力一样吸引住了罗切斯特,赢得了他的爱,从而以自己爱情上的胜利给予了贵族社会有力的一击。

但是,当她发觉罗切斯特暗藏着一个疯妻子时,便立刻意识到自己将沦为罗切斯特的情妇,处于一种可卑的地位。

_简_爱_中疯女人伯莎_梅森的象征意义

_简_爱_中疯女人伯莎_梅森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意义 简·爱 疯女人 复仇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 立的女性形象,尽管她矮小,贫穷,不美丽,但却为了获得自由而和命运 做斗争。很多读者被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浪漫爱情故事所吸引,同时那 个自尊自强,纯洁的简·爱也在读者心中扎根常驻。
然而,另一个女性—— —阁楼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 忽略、漠视甚至误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伯莎·梅森—— —这个古怪的, 可怜的疯女人只是被当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工具或者是作者“哥特 式小说”的证明。近几年来,关于《简·爱》中的疯女人的象征意义的研究 有所发展。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以及苏桑·古芭在他 们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认为伯莎·梅森就是女主人公简·爱的心 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本 文中,我将尽力呈现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以及社会条件,从个人角度来 阐释疯女人的象征意义。
而且,从女性角度来说,在那 个男权主义盛行的社会,伯莎·梅 森 和 简·爱 都 经 历 了 相 同 的 考 验 和磨难。归根结底,爱情毁灭了伯 莎·梅森,却成就了简·爱。爱情, 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弱 点和光辉在爱情里显露无疑。我 个人认为,把疯女人和简·爱结合 起来才是简·爱的完美代表。疯女 人 代 表 了 简·爱 内 心 深 处 的 气 愤 和愤怒,并且她以实际行动来缓 解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情绪。读 了这部小说你就会发现,疯女人 做 了 简·爱 一 直 想 做 但 未 做 的 所 有事情。
其分的描写 了 伯 莎·梅 森这 个疯 女人。简·爱和伯莎·梅森是女性 形象的两种极端的代表。一方面, 简·爱 充 满 智 慧 ,坚 强 缄 默 ;而 伯 莎·梅森却疯癫无常,感情热烈。 伯莎·梅森是夏洛蒂·勃朗特作品 中的独一无二的人物。疯女人的 意义不仅仅在于她的出现为小说 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成为小 说的一个悬念,同时也在于她身 处的那个社会以及她申述和反抗 能力的缺失。因为她被囚禁在阁 楼里,终日暗无天日,这就给读者 留下了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根据男女平 等 主 义者的观 点,疯 女人申述和反抗能力的缺失某种 程度上是文学历史上女性文学作 品的缺失。她留下的空白值得我 们填补并且重新审视,同时也可 以看做是她对自己的孤独和与世 隔绝的无声的反抗。

失语的女人——伯莎.梅森之印象

失语的女人——伯莎.梅森之印象

失语的女人——伯莎.梅森之印象《简·爱》是世界文学作品中一部著名的小说。

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常常会被女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所折服,于是就自然而然的忽视甚至讨厌伯莎·梅森这个藏在阁楼中的疯女人。

从女性意识角度来看,伯莎与简·爱是同受男性社会压迫的姐妹。

相对于简·爱而言,由于丧失语言功能,伯莎的反抗隐蔽迂回,但却更彻底。

最终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在她们自己的反抗和小说的主题中实现了统一。

标签:简·爱;伯莎·梅森;失语的女人十九世纪的英国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妇女的地位。

英国妇女仍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

“嫁人”几乎是唯一向他们敞开的“职业”,而集谦卑、柔顺、牺牲、忘我等品德于一身的“家庭天使”或“高尚淑女”则成为当时理想的女性角色。

简·爱针对当时认为妇女只要做做布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就可以了的观点,大声疾呼:“妇女可以做更多的事,学更多的东西,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努力的场地。

”“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

”这句话也成了女权主义者经久不衰的口号。

纵观《简·爱》,到处都渗透着女作家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和对妇女命运的思考。

作品以“妇女人格”这一崭新的命题,向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

《简·爱》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通过这部作品,夏洛蒂不只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而是给我们提供了广阔丰富的女性生活图景。

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是简·爱,其他女性一样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里要说的就是小说中一言未发的疯女人—伯莎·梅森。

失语症原指在医学上因大脑左部受伤而造成的言语功能障碍或丧失。

我们这里所说的,当然不是指妇女在生理上受到损伤而导致其言语功能障碍或丧失,实际上,“说不出”,难以说,无从述说自己经验的困境,就是典型的女性失语症。

肖沃尔特曾经说过:“问题不是语言不足以表达女人的意识,而是女人未能得到充分运用语言的手段,故而被迫沉默,或陈述婉约、迂曲。

伯莎·梅森在《简·爱》中不可或缺性论文

伯莎·梅森在《简·爱》中不可或缺性论文

浅议伯莎·梅森在《简·爱》中的不可或缺性摘要:伯莎·梅森是《简·爱》中的一个小人物,她常年被关在桑菲尔德庄园的顶楼,经常发出“恶魔般”的笑声,并不断制造袭击,被人叫着“疯女人”。

但伯莎·梅森绝不是一个疯子,她所做的只是在不断的抗争。

也正是因为她的存在和不屈的抗争,增加了这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不管是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她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键词:伯莎·梅森疯女人抗争不可或缺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小说《简·爱》,犹如春雷般震惊了当时的英国文坛,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历代诸多读者。

小说以回忆自叙的语气,描写了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女简·爱如何受到她的舅母以及其子女们的歧视和虐待,如何在冷酷而艰苦的慈善学校中成长为一个勇敢刚强的少女,踏入社会后如何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却又突然遇到惊人的变故,在经过出走、流浪后,终于跟她一直爱恋着的男主人公结合而最终获得了幸福的故事。

毋庸置疑,《简·爱》讲述的是主人公简·爱不断与其命运抗争的一生。

但小说中另外一位小人物,也在和简·爱一样对命运做不屈的斗争,与那个统治她、压迫她的男权社会作斗争。

就斗争的形式而言,她更直接、更彻底。

但可惜的是,她在小说中除了发出那“清晰、呆板而忧郁寡欢”的声响和压抑而低沉的“恶魔般”的笑声外,并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作者对她的描写也是寥寥数语。

但是在桑菲尔德庄园,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的恋爱中,她的影子却是无时无处不在。

她就像“囚犯”一样被关在桑菲尔德庄园那暗无天日的顶楼,不时发出那“恶魔般”的笑声,还适时地对宁静的桑菲尔德庄园进行骚扰,这个小人物,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前妻——伯莎·梅森。

二伯莎·梅森及其被功利化的婚姻伯莎·梅森是西印度群岛一种植园主的女儿,是一位漂亮的富家小姐。

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四次报复概括

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四次报复概括

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四次报复概括简爱中伯莎梅森四次报复概括《简·爱》作为一部受到全世界人民欢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长篇小说,里面的人物角色可谓都是形象鲜明,有渴望忠贞的爱情、独立自主的女主人公——简·爱;风度翩翩、坐拥整个庄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小说当中的主要情节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然而,与此同时,还能让读者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疯狂”、“扭曲”的女人——伯莎·梅森。

在《简·爱》里面,她被人们称为“疯女人”,大部分人们都会觉得,“疯女人”的存在就是因为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需要,她的出现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作者的主要原因,“疯女人”的称号其实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一、《简·爱》里“男权主义的受害人”——伯莎·梅森1. 被夏洛蒂勃朗特刻画成“恶魔”的女人《简·爱》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第一次报复人,我尝到了滋味,像喝酒似的,刚一喝,芬芳甘醇,过后却满嘴苦涩。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一位曾经美丽动人、富有魅力的小姐变成了一个可怕、卑微、充满暴躁的“疯女人”。

身边的人视她为“恶魔”,她撕毁即将成为新娘的简·爱的婚纱,她一直在故事里跟幽魂一样突然的出现,并且每一次的出现都带着诡异的气氛和动作。

她被男主人公无情的禁锢,关在红色的小屋里,她受尽了压迫,她之前高贵的地位,美丽的梦想都化为灰烬。

所以,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她身边一切的“憎恨”。

2.男主人公的冷漠和歧视造就了伯莎·梅森的“疯狂” 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没有男权主义,没有身份、种族的歧视,这位美丽的夫人的生活是美好的,自由的。

在《世界文学评价》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就冷漠无礼的天性和过分自尊的疾病而言,你简直是无与伦比。

” 在书本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疯女人”她是有自己的名字——伯莎·梅森,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黑洞”,男主公对她的态度除了对她身份的厌恶,没有任何情感,所以,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是十分痛苦的。

失语的女人——伯莎·梅森之印象

失语的女人——伯莎·梅森之印象

失语的女人——伯莎梅森之印象
徐杰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简·爱》是世界文学作品中一部著名的小说.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常常会被女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所折服,于是就自然而然的忽视甚至讨厌伯莎·梅森这个藏在阁楼中的疯女人.从女性意识角度来看,伯莎与简·爱是同受男性社会压迫的姐妹.相对于简·爱而言,由于丧失语言功能,伯莎的反抗隐蔽迂回,但却更彻底.最终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在她们自己的反抗和小说的主题中实现了统一.
【总页数】2页(P149-150)
【作者】徐杰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疯女人伯莎·梅森与简·爱
2.从两个"疯女人"的对比中看女性主义——《雷雨》蘩漪 VS 《简·爱》伯莎·梅森
3.伯莎·梅森——一个"疯女人"的反抗之路
4.走进疯女人的世界——《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形象解读
5.《阁楼上的疯女人》——麦克白夫人与伯莎·梅森的悲剧命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 俊
摘 要 :简 ・ 这部伟 大的女性作品 不但成功地 塑造 了简爱这样 一个拥有独 立思想 , 于挑 战 男权社会 的 《 爱》 敢 女性形象, 同时也 塑造 了伯 莎 ・ 梅森这样一个以另类形式来颠覆 男权统治的女性形 象。《 阁楼里的疯女人 》 书为 一
物之用。随着女权 主义 的兴起 , 莎才从女权 主义 角度得到 伯 重新解读 。吉尔伯特 与 格 巴合 著 的 《 阁楼 里 的疯 女人 》 一 书, 为我们理解 l 纪女性形 象提 供了新 的理解 。该书 为 9世 我们开启 了解读 伯莎 的密码 , 让我们用更广 阔的视角来分 析 伯莎。本文将 以女性主义独特的视角来分 析伯莎 , 剖析她疯
出伯莎的“ , 非完全是病 理上的疯 , 疯” 并 而是被丈夫罗切斯 特指定的 , 而且她“ ” 疯 的程度是其夫 加剧 的。在小说 中, 罗
切斯特承认婚前 的伯 莎是一位 以美貌 出名 的高贵小姐。这 样一个美丽的女人 , 如何在婚后 四年成 了丈夫 口中的疯子 。 罗切斯特从三个方面进行 判断 : , 第一 伯莎的母 亲是疯子 , 因 此伯莎受家 族遗 传 , 身就 带有 疯 的基 因。如罗 切斯特所 本 说, 伯莎的母 亲是疯子 , 被关在疯人 院, 一个弟弟是个 哑巴白
女人 、 以排遣男人 的孤独 。在 这样 的影 响下 , 性渐渐成为 女 低 于男性 、 受制 于男性 的“ 二性 ” 成为 被压迫 、 第 , 被边缘化
的“ 他者 ”被排斥在社会政 治 、 化、 , 文 教育各领域 之外 , 她们 是无历史 、 自 无 主权 、 无话语权 的“ 默者” 沉 。这就是长久 以 来女性的社会地位 。虽然在维多利亚时代有所改观 , 但是伯 莎在作品中仍 以传统 的受压迫 的女性形象 示人。作 为一个 种植园主的女儿 , 生长在父权统治的家庭 中。这一点与简 ・
痴。所 以罗切斯特从 内心里认 定 , 伯莎早 晚也 会发 疯的 , 而 其他人对伯莎的“ 并未 作过太多 的判定 。伯莎 自己没有 疯” 发 言权 , 被关在阁楼里。所 以真实情况是怎样 的我们无从 她
的姿态 , 一次次地讨伐迫害她的男 性 , 她火烧罗切斯特 , 袭 夜
兄弟等等。她用她 自己的方式 , 以生命 的力量去反抗。
伯莎的性格 恶劣 , 失掉人 性。婚后罗切斯特发现她与伯莎没
有共同语言 , 伯莎完全不符合那个 时代完美妻子的形 象。外 形既不小鸟依人 , 性格又 不温顺 。按夫权 思想 的标 准, 罗切
“ 男强女弱 ” “ 尊女 卑 ” 、男 这样 一 个法 则。在 东方 , 自古 有 “ 女子元才便是 德 ” 样 的说 法 , 这 以此来 愚 昧女 性 , 宰女 主 性 。在西方 , 父权文化从 一开始就把女性设定 为男 性的附属
知 晓。第二 , 切斯 特认 定 伯莎 “ 罗 发疯 ” 的依据是 其性 格。
我们开启 了解读伯莎的密码 。伯 莎的“ ” 除 了病理原 因, 多的是被 其夫 罗切斯 特压迫和 指定的。被 囚禁在 阁 疯 , 更 楼里 的伯 莎, 不甘被如此奴役 , 她用生命的力量去反抗 。伯 莎是挑战 男权统治的伟 大战士。 关键词 : 第二性 ; 疯女人 ” 反抗 “ ;
中图分类 号:164 I0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1 73 ( 00 0 10 — 8 6 2 1 )2—02 0 11— 2
《 ・ 自 简 爱》 创作以来 就一直受 到读者 的喜 爱和评论界 的重视 。人们热衷于谈论 简 ・ 的生活经 历和后来 与罗切 爱 斯特的爱情故事 , 们大多关 注简 ・ 人 爱这一女 主人公形象 。 伯莎这一女性形 象 , 被贴上 诸 如 ‘ 恶魔 ’ ‘ 、 吸血鬼 ’ ‘ 女 、疯 人’‘ 、弃妇 ’‘ 、变态者 ’ 一个个 十恶不 赦 的标 签。这个 疯 等 女人与作品中其他的女性形象一起 , 用于铺垫和陪衬 中心人
的一面 , 还一部分“ ” 疯 我们猜测可能与女性 的月经有关。1 9 世纪的医学家认为 , 性在来 月经 时容易烦 躁 , 女 易发疯。尽 管被界定为一个疯女人 , 莎仍没 有就此 臣服 , 伯 她用她疯 狂
不幸之一 。但 这些 还不 够 让她 “ 到如 野兽 一般。她 的 疯” “ 是一点 点加 剧 的 , 疯” 丈夫 罗切 斯特 加剧 了这个 副作 用。 从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 的角度 出发 , 文本 出发 , 可 以看 从 我们
爱不同。简 ・ 爱父母和舅舅先后过世 , 她生活在缺乏男性主 导的家庭 中。伯莎出生在 父权统治 的家庭中 , 小就要服从 从 父亲的意志 。这样一个原本美 丽的女人被 安排嫁给 了一个 对她没有感情 , 只是贪 图她嫁妆的男人 。这本身就是伯莎 的
的种种原因。伯 莎的 “ ” 一部分 来 自己母 亲的遗传 , 疯 有 这 是病理上的“ , 疯”有一部分是在 男权统治 下被其夫 制定的 , 因为伯莎不是传统意义 上 的“ 妻” 于是 她就被 推向 “ 贤 , 疯”
首先让我们来看伯莎这个 “ 女人 ” 疯 。首先伯莎是个女 人 。女权主义者西蒙娜 ・ ・ 德 波伏 娃 曾表 示女人 不是天生
的, 而是后天变成 的。即女人 之为女人 , 非只是 单纯生 物 并
学 的原因 , 而是取决 于“ 整个文 明” 自有 文字历史 以来 , 。 东 西方的父权文化都在不断地对女 性进 行文 化塑造 , 竭力渲染
21 00年 2月 第2 9卷第 2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f e o ̄ agC l g f d ct n omM o H f n i o eeo E uao l n l i
F b 2 1 e.00 VD. 9 N . 12 o 2
伯莎 ・ 梅森
一个 “ 疯女人 " 抗 之路 的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