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荆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荆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和谐荆州”建设力度加大。
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据初步核算(下同),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速创十年最好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141.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完成169.6亿元,增长11.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6158元提高到6844元。
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8:31.6:38.6调整到28.9:32.4:38.7,三次产业在当年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2.9%、41.0%、46.1%。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
其中,食品、家庭设备、文化教育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升4.3%、1.0%、0.2%、5.5%,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分别下降0.8%、0.8%、1.3%。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3.4%。
劳动就业形势较好。
200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84.2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其中: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6.4万人,农村劳动力211.5万人。
据工商部门统计,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为31.58万人,比上年增加6.3%。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06万人,“零”就业家庭再就业4886户。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待加强的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资源约束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投资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城市低收入群体生存状况有待改善。
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7年03月21日信息来源:市统计局网站【字号:大中小】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个主题,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合GDP)突破千亿大关,达107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创近10年来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1.76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0.59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1.51亿元,增长13.7%。
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16.3%提升到17.5%。
人均GDP突破两万元,达到2320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4.3%。
0.9%。
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食品类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0%、2.6%、1.9%、1.8%和1.5%;交通和通讯工具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跌0.5%、1.8%、1.9%。
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0.5%,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2.4个和1.8个百分点。
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指标指数(以上年为100)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9食品 101.8其中:粮食 102.295.6菜类 106.6烟酒及用品 101.9衣着 98.2家庭设备及用品 102.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5交通和通讯工具 99.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98.1居住 103.0,基础仍不扎实;工业投资有待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仍面临压力。
业113.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
2006年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全市经济呈现出发展提速、结构改善、效益上升、后劲增强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据初步核算,200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18.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是2000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02:41.81:31.17调整为25.76:42.18:32.05。
二、农业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200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
其中农业产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7.4%;林业产值2.48亿元,比上年增长4.6%;牧业产值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渔业产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3.6%。
粮食总产量132.85万吨,比上年增长3.8%;油料6.05万吨,比上年下降0.3%;棉花12646吨,比上年增长18.5%;蔬菜143.95万吨,比上年增长5.4%;茶叶1444吨,比上年增长21.5%。
畜牧、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出栏肉猪134.48万头,比上年增长0.5%;出笼家禽2432.57万只,比上年增长1.9%;出栏羊40.44万只,比上年增长5.1%;禽蛋产量7.49万吨,比上年下降3.2%;水产品产量7.54万吨,比上年增长6.0%。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6.5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1.2%。
稻谷播种面积110.79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播种面积27.5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7.2%;棉花播种面积9.66千公顷,增长9%;蔬菜播种面积为39.65千公顷,增长0.9%。
2006年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市二届三次会议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优化发展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3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1.5%。
从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看,三次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二、三产业支撑力增强。
一产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二产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三产拉动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5:24.0:35.5调整到38:27:3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276 元,比上年增加823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866元/人,比上年增加1203元。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33.5万人,比上年增加7.7万人。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200.3万人,比上年减少4.2万人;第二产业53.3万人,比上年增加7.1万人;第三产业79.9万人,比上年增加4.8万人。
在岗职工23.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3.7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2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活力不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22.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7.1千公顷,增长2.4%;棉花种植面积54.1千公顷,减少9.1千公顷,下降14.4%;油料种植面积76.7千公顷,减少14.7千公顷,下降16.1%;蔬菜种植面积67.4千公顷,增加1.6千公顷,增长2.5%。
大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真理,牢牢把握这个大局不分神,推进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停步。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效益提高,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0351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600万元,比2005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5754万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96156万元,增长9.6%。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9%、47%、44%。
非公经济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4.9%。
价格水平小幅上涨。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4,比2005年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9.8,比2005年下跌0.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7.5,比2005年上涨7.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4.95,比2005年下跌4.95%。
商品房销售价格12月比去年同月为107.6,比去年12月上涨7.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我市年末从业人员为350351人,比2005年增加1568人,增长0.44%。
其中:第一产业124278人;第二产业97475人;第三产业128598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1城市化进程加快。
年末建成区面积为34.58平方公里,同比增加1.7平方公里,增长5.17%;城镇化率为48.3%。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作物;积极发展特色花卉产业;积极实施高产奶牛示范村建设和鲜奶直接补贴政策,推动了乳畜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734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734公顷,比2005年下降2.1%;粮食总产量147827吨,比2005年增11448吨,增长8.39%;粮食平均单产467千克;2006年农业总产值160986万元,比2005年增长10.34%; 年末奶牛存栏29058头, 比2005年同期增长2.87%。
淳安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淳安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三步走、四品牌、五战略”,加强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淳安,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提前一年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
一、经济发展初步统计,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4亿元,同比增长14.6%。
其中,一产增长8.9%,二产增长19.0%,三产增长13.7%。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1.2∶39.4∶39.4。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7100元,按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7.78计算,为2200美元。
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60926万元,增长27.5%,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855万元,增长18.7%。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6%。
农业200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亿元,增长11.4%,其中,农业产值12.6亿元,增长11.5%;林业产值3.2亿元,增长13.6%;牧业产值4.1亿元,增长9.5%;渔业产值1.1亿元,增长11.4%。
粮食、油料生产保持平稳。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8.7万亩,粮食产量10.65万吨,增长0.3%;全县油料产量12025吨,与上年持平。
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持续增长,水果产量80737吨,增长14.1%,其中,柑桔产量42324吨,增长18.7%。
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茶叶产值达到3.3亿元,增长8.6%;蚕桑产值2.5亿元,增长32.6%;蔬菜产值2.84亿元,增长20.9%。
茶叶、蚕桑、干水果、蔬菜四大支柱产业产值为11.1 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52.6%。
林、牧、渔业发展良好。
全年造林面积0.9万亩,封山育林219.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73.9%。
全年生猪出栏24.6万头,下降3.9%,家禽存栏46.6万羽,肉类总产量19871吨。
黄冈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92.89亿元,按同一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城镇以上投资达到136.73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7.29亿元,占全部城镇以上投资的42%,比上年增长21.8%; 在房地产、旅游、交通通讯、文化教育、贸易餐饮等行业投资的拉动下,全年完成三产业投资75.48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房地产投资达到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34%。
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3416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6 %。其中,公路56420万吨公里,增长8.46%;水运177741万吨公里,增长11.1%。
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29996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公路299293万人公里,增长10.2%;水运675万人公里,增长22.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87万人,在校生2.6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4.78万人,增长63.1%;在校生8.92万人,增45.7长%。全市普通高中招生6.03万人,在校生17.8万人。初中招生13.71万人,在校生44.18万人。小学招生8.09万人,在校生57.2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幼儿园在园幼儿5.48万人。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13.76亿元,增长16.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55亿元,增长11.5%。新增固定电话用户5.51万户,年末达到81.31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9万户,年末达到138万户。
2006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7.03.08•【字号】•【施行日期】2007.03.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6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3月8日武汉市统计局)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5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9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194.00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1280.09亿元,增长13.0%。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5%、46.1%和49.4%。
全市财政收入50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0%。
地方财政收入231.85亿元,增长36.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60亿元,增长28.7%。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涨幅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回落0.2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3%,涨幅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4%,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2%,涨幅回落5.4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29.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0.00万人,增加7.10万人。
全市下岗失业职工人员再就业8.3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4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人。
二、农业全市农业总产值191.21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其中,种植业产值112.29亿元,增长5.6%。
粮食产量135.67万吨,下降1.3%;棉花产量3.07万吨,增长10.8%;油料产量18.41万吨,下降3.3%,蔬菜产量594.55万吨,增长3.2%。
2006年邯郸市统计资料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大关,达到13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超年目标1.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8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689.7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478.6亿元,增长11.0%。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407元(折合1909美元),增长14.1%。
三次产业支撑作用增强。
2006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第二产业贡献率达到59.5%;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34.0%。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7:50.3:36.0变化为2006年的12.7:51.5:35.8。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06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38.3亿元,为历史上最高水平,占全年任务的101.1%,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8亿元,完成全年预算的107.0%,增长22.2%。
分区域来看,主要是县级收入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县级收入增长30.3%,完成全年任务的110.6%;分税种来看,主要是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完成较好,三项完成24.75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46.9%,资源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增长幅度均超过30%以上。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9.6亿元,增长30.7%。
?道路交通截止2006年底,邯郸市主城区公共汽车线路达到106条,比上年末增加14条,年内更新车辆204辆。
运营里程647万公里,主城区共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1279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4261辆;全年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1.2亿人次(不含出租车);全年出租汽车载客率为31%。
2006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2.0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8%。
其中:轿车12.33万辆,增长20.6%。
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23.3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0%。
其中:轿车10.1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2.4%。
2006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6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乌鲁木齐市统计局)2006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克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不利因素,国民经济在较快增长的同时,保持了总量扩张、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运行态势,保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2006年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增幅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78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72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13.8%。
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8:37.11:61.51调整至1.5:37:61.5。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5.38、8.48个百分点。
二、农业2006年,我市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
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78亿元,增长10%。
粮食、蔬菜作物保持增长,油料等经济作物产量有所下降。
2006年全市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45.61千公顷,增长2.3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5.09千公顷,增长16.35%;全年粮食产量7.33万吨,增长33.03%;蔬菜产量85.24万吨,增长8.12%;全年油料作物产量0.29万吨,下降9.38%。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
今年我市年末牲畜存栏头数为80.3万头(只),增长0.94%。
全年肉类总产量3.19万吨,增长13.12%,其中牛羊肉产量增长17.72%,猪肉产量增长6.15%,禽肉产量增长2.04%;牛奶产量7.37万吨,增长12.01%;禽蛋产量0.46万吨,下降8%;水产品产量0.46万吨,增长12.2%。
200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统计局•【公布日期】2007.03•【字号】•【施行日期】20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2007年3月)200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甘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呈现出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群众得实惠较多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2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2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048.1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893.58亿元,增长10.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5.89亿元,增长10.2%,房地产业增加值70.80亿元,增长6.9%,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7.51亿元,增长3.6%。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8749元,比上年增长10.8%。
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有效,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
我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4.65:46.07:39.2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7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28和1.43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形势较好。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1401.3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2%。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371.73万人,增长2.10%。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比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
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4万人,增长5.26%。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9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1%。
全省一般预算收入为140.92亿元,增长22.30%。
其中:增值税31.41亿元,增长23.97%;营业税37.27亿元,增长17.98%;企业所得税10.55亿元,增长25.07%;个人所得税5.79亿元,增长54.87%。
20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66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位。
《200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北京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位。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浙江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3位。
《2006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广东省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5.5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4位。
《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83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5位。
《200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江苏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26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6位。
《200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7位。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92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湖南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4.67元。
资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资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5-16 15:48:30]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了实现资阳新崛起的发展目标,坚持发展为笫一要务,全面实施“产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全区经济各行业和谐发展。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粮食喜获丰收,工业经济快速运行,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一、综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06年,全区实现(GDP)3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1128万元,增长7.5 %,第二产业增加值88100万元,增长24.2%,第三产业增加值141791万元,增长10.2%,人均GDP 为8005元,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3.6:29.3:47.1。
二、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2006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6.4万吨,比上年增加19342吨,棉花总产量135吨,比上年持平,油料总产量4080吨,比上年增加2667吨。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7.2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02千公顷,增长4.47%,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39.24千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为95%,油料种植面积3.2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5千公顷。
畜牧业增长加快。
全区畜牧业总产值31606万元,比上年增长3%,全年出栏肉猪35.5万头,增长2.6%,出栏牛0.1万头,增长11.1%,出栏羊0.14万头,增长7.7%,家禽出售120万羽,增长20.6%,禽蛋产量3100吨,增长5.1%。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
全区实现渔业总产值7583.5万元,增长4.8%,水产品产量15.2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2006年,全区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38.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8亿元,增长62.12 %,其中,电子,机械,纺织等完成产值83697万元,增长153%。
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有所回升。
中国居民部门情况分析
中国居民部门情况分析(一)收入2006年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带来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见图5-1)。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加快了0.8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了1.2个百分点。
2006年各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后的实际增长率,总体上均略低于经济增长率;而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率有三个季度高于经济增长率。
由于近几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都会在第四季度出现明显的下降,致使全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不仅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率,而且还低于经济增长率。
显然,这种状况若长期延续,可能会进一步使得住户部门的收入占中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在2006年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那就是,相对于2005年而言,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略有上升,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却明显地降低了,这进一步说明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大影响。
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2006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2005年末减少217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
图5-1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率及经济增长率(二)就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带来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私营企业的大量兴起,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吸收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因此,中国并没有出现过高的失业率和大量的产业后备军。
2005年底,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4.2%,与2004年基本持平。
2006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2005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66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位。
《200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北京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位。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浙江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3位。
《2006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广东省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5.5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4位。
《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83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5位。
《200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江苏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26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6位。
《200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7位。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92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湖南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4.67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0位。
《2006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辽宁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0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1位。
《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8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2位。
《2006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万元台阶,达10304.6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3位。
《2006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云南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70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4位。
《山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省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27.7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5位。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8.8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6位。
《200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7位。
《2006年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3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8位。
《2006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吉林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5.07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9位。
《2006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安徽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1.1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0位。
《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西省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51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