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体征
药
银花12g 连翘12g 荆芥穗10g等
方
银翘散加减
法
疏风清热、解表化湿
理
表热证
感冒
咽痛、鼻塞、流黄涕、恶寒发热、口 渴、汗出、咽部色红、舌红苔白腻、
脉浮数等
望闻问切
一、中医诊断学的 基本概念及地位
(一)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
? 诊——诊察了解: 收集症状信息(现象); 望、闻、问、切。
发展阶段
西汉 淳于意《诊籍》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现存最早的病案模板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西晋 王叔和《脉经》
1.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2.确立了“寸口诊法”和脏腑分 候定位 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现存最早的论述病源与病候诊 断的专著
元 敖氏著《点点金》及《金镜录》 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12图)
? 断———分析判断: 对症状进行本质判断; 概括“病、证”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 中
?医
诊 断 学 中医临床各科
(一)基本概念
? 诊:诊察了解 ? 断:分析判断
--感官 --思维
? 诊断:认识疾病或证候的过程。
中医诊断学【1】: 根据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研究 诊法、诊病、辨证的基础理 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根据 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诊察 病证症象 ;判断 病证类别 的过程。
症、证、病的概念
1)病证症象: 简称:病症、症 别称:病候、病形、病状
症【2】:
是指疾病所反映的 单一的现象;包括症状和体征 ; 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 原始依据。
?症状:主观、自觉的现象。
?体征:客观、他觉的现象。
(《伤寒金镜录》
元代杜清碧增补为36
金元 刘眆(fang)《幼幼新书》
现存最早的舌诊小儿指纹诊法 文献
金元 1.刘河间重视辨识病机 2.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3.朱丹溪主张内外相参 4.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成熟阶段(一)
张介宾《景岳全书》 明 李时珍《濒湖脉学》
明清 清 清
脉诊专著 1.李中梓《诊家正眼》 3.周学霆《三指禅》 5.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
成熟阶段(二)
明 吴又可《温疫论》
首创“戾气”致病的病因说
清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立了三焦辨证
明 卢之颐《痎(jie)疟论疏》
疟疾专著
清 白喉专著 1.《时疫白喉提要》 3.陈葆善《白喉条辨》
清 麻疹专著 1.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3.滑寿《麻证新书》
症、证、病的辩证关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证:当前阶段
病:全过程
症
特点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
看一看 望
X光
MRA
CT 听一听 闻
问一问 问 拍一拍 切
实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验
特点
?诊察病症上,强于直观,弱于仪器。 ?判断病类上,详于辨证,弱于辨病。 ?是五千年基于人体实验的经验总结。 ?与西医诊治的区别,优劣,如何改善?
由病名所代表的各种 具体的病;是对疾病 全过程的 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总结与抽象 (本质、根本矛盾)。
症、证、病的辩证关系
症是证和病的外在表现--原始依据 证与病是症的内在本质--诊断归宿
? 证和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病理概括。
病--反映其全程全貌中的基本矛盾。 证--反映其具体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 证和病相结合构成完整的病理本质。
病例
治法: 疏风清热、解表化湿。 处方: 银翘散加减。
银花12g 连翘12g 荆芥穗(sui)10g 薄荷10g 桔梗 6g 牛蒡子10g 芦根10g 竹叶 5g 淡豆豉10g 佩兰10g后下 炒杏仁6g 生甘草5g
3剂,水煎服,每 4小时1次
医嘱: 多饮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选药 组方 治则治法 辩证/病
舌诊专著 1.张登《伤寒舌鉴》
汪宏《望诊遵经》
“脉神章”、“十问歌”、 “二纲六变”之论 《紫虚脉诀》的升级版,以歌 诀形式详述27脉
2.李延罡(gang)《脉诀汇辨》 4.徐灵胎《洄溪脉学》
2.梁玉瑜《舌鉴辨证》 现存最早的望诊专著
清 四诊综合性著作 1.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2.林之翰《四诊抉微》 3.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中医诊断学
教材简介
望 闻问切 诊 诊诊诊
八
病
病
纲
性
位
辨
辨
辨
证
证
证
中中 医医 诊医 断案 思与 维病 与历 应书 用写
绪 论
学习目标
?⒈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诊法; 症、证、病;辩证、辨病;病案)。 ?⒉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原则。 ?⒊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症、证、病的概念
2)病证类别:包括证名类别(证)和病名类别(病)。
证【3】: 中医学特有。 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 一定阶段(当前阶段)的病因、病位 、病性、病势、邪正盛衰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本质、主要矛盾)。 ?证名:证的名称 ?证型:证的典型 ?证候:证的外候 ④证素:证的要素
症、证、病的概念
病【4】:
优: 五千年人类医学经验的总结,有自己完善且有效的诊病 体系(整体观、系统论,宏观水平);
劣: 缺乏实验仪器的客观指标的量度;在定性、定量上缺乏 依据 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微观化研究
中西医结合
地位
?临床角度:正确的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 为正确治疗的前提。
?学科角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 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病例
日期:2015年8月14日上午,袁某,女, 24岁。 望诊: 舌红苔白腻,咽红。 闻诊: 语声重浊,偶有咳嗽。 问诊: ... 切诊: 脉浮数。
诊断: 感冒(风热表证)。
病例
日期:2015年8月14日上午,陈某,女, 20岁。 问诊:
主诉:咽痛,伴打喷嚏、流涕 3-4天。 现病史: 3-4天前,可能因天气热吹空调,出现咽痛 ,伴随打喷嚏、流清鼻涕、发热恶寒等,自服治感冒 的西药,未见明显好转因而就诊。 现在症:咽痛,鼻塞,流黄涕,偶打喷嚏,发热,微 恶寒,体温 37.8℃,口渴,汗出,头胀,微咳。饮食 、二便尚可。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临床各科
二、中医诊断学的 发展简史
? 萌芽阶段 ? 奠基阶段 ? 丰富阶段 ? 完善阶段
萌芽阶段
战国 秦汉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的诊断专书 展现了辨证论治的雏形
战国 秦汉
黄帝内经 难经
奠基阶段
奠定了诊法与辨证的理论基础
1.望闻问切=神圣工巧 2.提出“独取寸口”,简化了 脉诊程序 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 “无形三焦”,“肾与命门的 关系”
药
银花12g 连翘12g 荆芥穗10g等
方
银翘散加减
法
疏风清热、解表化湿
理
表热证
感冒
咽痛、鼻塞、流黄涕、恶寒发热、口 渴、汗出、咽部色红、舌红苔白腻、
脉浮数等
望闻问切
一、中医诊断学的 基本概念及地位
(一)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
? 诊——诊察了解: 收集症状信息(现象); 望、闻、问、切。
发展阶段
西汉 淳于意《诊籍》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现存最早的病案模板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西晋 王叔和《脉经》
1.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2.确立了“寸口诊法”和脏腑分 候定位 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现存最早的论述病源与病候诊 断的专著
元 敖氏著《点点金》及《金镜录》 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12图)
? 断———分析判断: 对症状进行本质判断; 概括“病、证”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 中
?医
诊 断 学 中医临床各科
(一)基本概念
? 诊:诊察了解 ? 断:分析判断
--感官 --思维
? 诊断:认识疾病或证候的过程。
中医诊断学【1】: 根据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研究 诊法、诊病、辨证的基础理 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根据 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诊察 病证症象 ;判断 病证类别 的过程。
症、证、病的概念
1)病证症象: 简称:病症、症 别称:病候、病形、病状
症【2】:
是指疾病所反映的 单一的现象;包括症状和体征 ; 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 原始依据。
?症状:主观、自觉的现象。
?体征:客观、他觉的现象。
(《伤寒金镜录》
元代杜清碧增补为36
金元 刘眆(fang)《幼幼新书》
现存最早的舌诊小儿指纹诊法 文献
金元 1.刘河间重视辨识病机 2.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3.朱丹溪主张内外相参 4.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成熟阶段(一)
张介宾《景岳全书》 明 李时珍《濒湖脉学》
明清 清 清
脉诊专著 1.李中梓《诊家正眼》 3.周学霆《三指禅》 5.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
成熟阶段(二)
明 吴又可《温疫论》
首创“戾气”致病的病因说
清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立了三焦辨证
明 卢之颐《痎(jie)疟论疏》
疟疾专著
清 白喉专著 1.《时疫白喉提要》 3.陈葆善《白喉条辨》
清 麻疹专著 1.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3.滑寿《麻证新书》
症、证、病的辩证关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证:当前阶段
病:全过程
症
特点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
看一看 望
X光
MRA
CT 听一听 闻
问一问 问 拍一拍 切
实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验
特点
?诊察病症上,强于直观,弱于仪器。 ?判断病类上,详于辨证,弱于辨病。 ?是五千年基于人体实验的经验总结。 ?与西医诊治的区别,优劣,如何改善?
由病名所代表的各种 具体的病;是对疾病 全过程的 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总结与抽象 (本质、根本矛盾)。
症、证、病的辩证关系
症是证和病的外在表现--原始依据 证与病是症的内在本质--诊断归宿
? 证和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病理概括。
病--反映其全程全貌中的基本矛盾。 证--反映其具体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 证和病相结合构成完整的病理本质。
病例
治法: 疏风清热、解表化湿。 处方: 银翘散加减。
银花12g 连翘12g 荆芥穗(sui)10g 薄荷10g 桔梗 6g 牛蒡子10g 芦根10g 竹叶 5g 淡豆豉10g 佩兰10g后下 炒杏仁6g 生甘草5g
3剂,水煎服,每 4小时1次
医嘱: 多饮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选药 组方 治则治法 辩证/病
舌诊专著 1.张登《伤寒舌鉴》
汪宏《望诊遵经》
“脉神章”、“十问歌”、 “二纲六变”之论 《紫虚脉诀》的升级版,以歌 诀形式详述27脉
2.李延罡(gang)《脉诀汇辨》 4.徐灵胎《洄溪脉学》
2.梁玉瑜《舌鉴辨证》 现存最早的望诊专著
清 四诊综合性著作 1.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2.林之翰《四诊抉微》 3.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中医诊断学
教材简介
望 闻问切 诊 诊诊诊
八
病
病
纲
性
位
辨
辨
辨
证
证
证
中中 医医 诊医 断案 思与 维病 与历 应书 用写
绪 论
学习目标
?⒈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诊法; 症、证、病;辩证、辨病;病案)。 ?⒉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原则。 ?⒊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症、证、病的概念
2)病证类别:包括证名类别(证)和病名类别(病)。
证【3】: 中医学特有。 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 一定阶段(当前阶段)的病因、病位 、病性、病势、邪正盛衰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本质、主要矛盾)。 ?证名:证的名称 ?证型:证的典型 ?证候:证的外候 ④证素:证的要素
症、证、病的概念
病【4】:
优: 五千年人类医学经验的总结,有自己完善且有效的诊病 体系(整体观、系统论,宏观水平);
劣: 缺乏实验仪器的客观指标的量度;在定性、定量上缺乏 依据 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微观化研究
中西医结合
地位
?临床角度:正确的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 为正确治疗的前提。
?学科角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 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病例
日期:2015年8月14日上午,袁某,女, 24岁。 望诊: 舌红苔白腻,咽红。 闻诊: 语声重浊,偶有咳嗽。 问诊: ... 切诊: 脉浮数。
诊断: 感冒(风热表证)。
病例
日期:2015年8月14日上午,陈某,女, 20岁。 问诊:
主诉:咽痛,伴打喷嚏、流涕 3-4天。 现病史: 3-4天前,可能因天气热吹空调,出现咽痛 ,伴随打喷嚏、流清鼻涕、发热恶寒等,自服治感冒 的西药,未见明显好转因而就诊。 现在症:咽痛,鼻塞,流黄涕,偶打喷嚏,发热,微 恶寒,体温 37.8℃,口渴,汗出,头胀,微咳。饮食 、二便尚可。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临床各科
二、中医诊断学的 发展简史
? 萌芽阶段 ? 奠基阶段 ? 丰富阶段 ? 完善阶段
萌芽阶段
战国 秦汉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的诊断专书 展现了辨证论治的雏形
战国 秦汉
黄帝内经 难经
奠基阶段
奠定了诊法与辨证的理论基础
1.望闻问切=神圣工巧 2.提出“独取寸口”,简化了 脉诊程序 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 “无形三焦”,“肾与命门的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