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导学案人教版新课标四班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隐秘,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平安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学问短文,叙述思路清楚,规律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平安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其次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协作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平安飞行。

这项讨论告知人们,讨论生物可以对人类的缔造创造有所启示。

学情分析:每一个同学都有奇怪心和求知欲,老师抓住同学这一天性引导同学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同学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目标:1、熟悉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获、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动前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平安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喜爱科学、乐于观看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遇到障碍物的缘由。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教学资源:蝙蝠和雷达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引入新课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熟悉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二、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课文主要叙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讨论,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隐秘,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平安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3、合作完成下表试验次序预备工作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横七竖八地拉了很多绳子;系着很多铃铛。

《11课军神》导学案

《11课军神》导学案

关注备课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学导练”导学案课题11.军神课时2授课 集体 类型 备课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沃、匪”等 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书写文中“庆、龄”等 15 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词语。

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习 目 3.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标 4.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 志。

重点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难点 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课前 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学1.学生自由阅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

(感受到关羽豪迈的大丈夫的过 帅气、光彩风度、勇敢无畏、意志坚强。

)程 2.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 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 72 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板书课题:军神)学生齐读课题导学过程2.学生阅读了解人物 刘伯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

四川省开 县人。

3.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简介作者 毕必成,中国著名电影编剧,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

代表剧本《庐山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第11课 走字旁》(导学案)2022-2023学年书法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第11课 走字旁》(导学案)2022-2023学年书法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第11课走字旁一、导入1.1 前置知识回顾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常用的汉字,并通过练习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书写技巧和笔画规律。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的字旁——走字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书写技法。

1.1.1 复习笔画在开始学习走字旁之前,我们首先要复习汉字的笔画。

请你快速写出以下汉字的笔画,并说出读音和意思:•人•口•手•马•鱼•云•日•月1.1.2 复习书写技巧为了让我们的书写更加规范和美观,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书写技巧。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笔画的起承转合和左右结构等基本技巧,请你回忆一下。

二、探究走字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汉字都有走字旁。

走字旁指的是一些在汉字中上下或左右移动的“部件”,如〇、丶、乛、一、氵、忄等。

2.1 走字旁的作用走字旁在汉字中通常起到以下几个作用:1.走字旁可以代表一些具有相同或类似意义的词语,从而起到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2.走字旁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的汉字,从而提高文字的识别和辨认能力;3.走字旁也可以作为构成整个汉字的基本部件,其位置和形状对于整个汉字的结构和书写也有重要的影响。

2.2 常见的走字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走字旁及其在汉字中的应用:走字旁举例汉字意义〇日、弓圆形丶丶、丷、乙、匚点形乛乞、仇、习、季、末、未弯曲一丁、列、刀、劝、勾直线丨个、九、八、公、共竖线丿乃、厄、勺、匹、卜斜线几几、风、良、米、非小桌子亅上、下、丈、半、广端点通过学习以上表格,我们可以发现,走字旁在汉字中应用广泛,而不同的走字旁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了解走字旁的应用。

三、学习例字3.1 丽3.1.1 字形结构学习例字-丽,由“立”和“丽”组成。

其中,“立”为左侧部分,上下结构;“丽”为右侧部分,由“丶”和“一”、下面加一个“冫”组成。

3.1.2 书写步骤1.先写立字部分,顺序为竖、横、撇;2.再写丽字部分,先写上面的丶,然后写下面的一,最后再补充冫。

第11课 导学案

第11课 导学案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掌握《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

2.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培养自己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课,应特别注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与曲折,体会新的社会制度战胜旧的社会制度的艰难。

【学习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约用2分钟完成课前预习部分,做到温故而知新。

2.围绕学习目标,快速阅读教材课文,约用10分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问题,组内交流,把有疑问的问题做好标记。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4.课堂上凝神聚力,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课前预习结合所学知识,快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想一想,新航路开辟对英国有什么影响?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是,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件是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认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下列问题,把你发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激化。

2.时间:__________ 至___3.领导阶级: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经过:①年查理一世重开议会,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②1642年______________公开挑起了内战。

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打败了王军,取得最后胜利。

③1649宣判______________死刑,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④1653年,______________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⑤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⑥1688年,发生不流血政变“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5.成果: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①时间_____________②机构________________③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内容:⑤意义:6.历史意义:推翻了确立了扫清了推动了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先自主探究,后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准备展示)1.阅读材料: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6.1 友谊的真谛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导学案】(统编版2024)

6.1 友谊的真谛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导学案】(统编版2024)

新七上导学案第11课时《友谊的真谛》【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友谊的产生与特质。

2.懂得如何寻找到真正的友谊。

3.正确理解“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1.友谊是一种的关系,在真正的友谊中,我们能够得到朋友的、、。

2.友谊是一种的相遇。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

3.友谊是、。

接受朋友的帮助,也主动帮助对方;感受朋友的关怀,也主动。

4.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

二、学习感悟1.友谊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伴随着我们生命成长的全过程。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一个与朋友之间的友谊故事。

2. 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友谊》,你有什么感想?3.小组讨论:友谊的真谛在哪里?三、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有:【自我检测】1.【2024·福建】下列是课堂学习的一个环节:以上同学们的发言要点符合任务要求的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4·天津】赛场上,选手们奋力冲刺、勇争第一;赛场外,对手间相互鼓励、真诚互动……超越胜负的友谊表明()A.友谊是一成不变的B.友谊要回避竞争讲义气C.友谊不能没有原则D.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3.友谊是一场心灵的相遇。

下列同学的说法与其一致的是()A.潇潇:要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提高自己的成绩B.萍萍:真正的朋友是无条件帮助对方,不让对方失望C.贵贵: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交朋友,互相学习D.莉莉:要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交朋友,为自己以后多铺路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句话体现的友谊特征是( )A.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B.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C.友谊不能没有原则D.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外延伸】《朋友》歌词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真爱过才会懂会寂寞会回首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这些年一个人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1. 亲密理解和帮助信任和忠诚肯定和关心2. 心灵知心3. 平等的双向的关怀对方4. 成长过程二、学习感悟1. 因人而异,言之有理即可。

七年级上册11——12课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11——12课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11——12课导学案第11-12课导学案导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七年级上册第11-12课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

2. 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概念和方法解决相应问题。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1. 阅读并复习第11-12课的教材内容。

2. 准备笔记本和笔,方便记录重点。

导学过程: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我们先来预习一下。

请阅读教材第11-12课,记录下以下问题:1. 第11课的主题是什么?2. 第11课的重点知识有哪些?3. 第12课的主题是什么?4. 第12课的重点知识有哪些?5. 你对这两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需要重点复习的地方?(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问题,老师进行适当引导和补充)第二部分:课堂学习1. 第11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起讨论并总结第11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问题的选取可以涉及第11课的知识点,也可以是与第11课有关的拓展问题。

3. 第12课的学习内容同样地,教师引导学生针对第12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并解答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

4. 个人学习时间学生们在教师的帮助下,有一定时间进行个人学习,可以复习前两节课的知识,解决个人疑惑,并记录重点内容和难点。

第三部分:课后反思1. 知识梳理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对两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份课堂笔记供学生复习使用。

2. 自主学习计划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反思,制定下一步的自主学习计划,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3. 课堂评价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一些问题,如:- 你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如何?- 你在课堂上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你觉得本节课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自行回答,老师进行适当引导和点评)结束语: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11-12课的导学案。

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重点

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重点

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标要求】1. 筛选并概括文中的信息。

2.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明确说明顺序3. 把握作者的情感主旨。

4.掌握具体的说明方法。

【学习目标】1. 了解背景,积累重点词“瞻仰、挑衅、逾越”等。

2. 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点及说明方法。

3. 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尽的事业,奋勇向前。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做学案之前,必须把课文读1-2遍,完成以下任务:(1)勾画遇到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学会生字词。

(2)标段序。

(诗歌可以不标记)(3)勾画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试着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 浏览导学案内容,根据导学案提示再次认真研读课文重点语段,独立思考导学案题目,认真书写,按时完成。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走进作者周定舫,生于1931年11月13日,浙江省定海县人。

【自主学习展示自我风采】1.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奠.基()挑衅.()旌.旗()天堑.()瞻.仰()逾.越()镏.金()重幔.()庑.殿()上溯. ( )矗.立()五卅.()发髻.() 2. 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2)“瞻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作者瞻仰前和瞻仰后怎样的心情和感受有什么变化?(3)作者用哪几个词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合作探究】1、读全文,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并找出作者参观路线的方位词,试着画出参观路线图。

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3、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出它的作用。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概述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核心素养】1.结合史料概括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2.通过学习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重点难点】重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难点: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时空定位】二、【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用时20分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在教材相应位置进行标注后,识记相关内容)学习目标一: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知识点一城市化的演进1.含义: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影响(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1)近代世界①背景:展开。

②表现: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化成为的重要标志。

(3)近代中国①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表现: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

知识点二居住条件的改善1.居住条件的改善(1)背景①城市的发展。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
预习内容: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跃跃欲试
1.朗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借助资料,了
解本文的主要人物李大钊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你知道本文作者和李大钊的关系吗?
2.再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把画出的
字词大声读五遍。

3.识记本课词语,注意“魔、哼、执、邢”的写法,试着理解词语:被难、尖锐、恐怖、军阀、严峻、一拥而入、会意。

4.将本课的词语表先大声朗读三遍,再认真抄写两遍。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提示;本文是对李大钊被捕前后的,文章是按、、、的顺序来叙述的。


大显身手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给自己的家人讲一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西汉建立的史实, 了解汉初的社会景象, 掌握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的原因、措施。

2.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社会背景, 知道和理解文帝、景帝所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3.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认识到改革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重点难点】1.重点: 西汉的建立 , “文景之治”。

2、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学习】1.西汉的建立: _______年, ________建立汉朝, 定都________, 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赋税, 相应地减免_______及_______。

汉高祖死后, 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__________政策, 注重________生产,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________和________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注重农业生产, 提倡以_______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把田赋降到了__________。

文帝和景帝时期, 重视“__________”, 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 提倡__________, 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 政治清平,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 国家府库充盈。

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______”。

[【合作探究】1.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2.想一想, 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3.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 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当堂达标】1.西汉的都城是()A. 咸阳B. 镐京C. 长安D. 洛邑2.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A.稳定社会巩固政权B.安定天下发展生产C.人心思安以民为本D.借鉴前朝收揽人心3.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 再强国”的道理后, 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 力倡节俭B. 大兴文治C. 休养生息D. 平抑物价4.西汉初年, 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A.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B. 下令士兵回乡务农C. 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来源:ZXXK]6.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 )A. 指刘邦统治的时期B. 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 前后近40余年D.“吏安其官, 民乐其业”7.“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奖励耕作的农民, 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 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社会比较稳定⑤“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8.阅读材料, 结合教材, 请回答。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第11课感念良师深悟爱意——《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重点难点】1.默读课文,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任务群】任务一:感念师恩牢记字词任务二:默读感知认识作者任务三:解读人物理解主题任务四:感受变化探究写法任务五:探究问题激活思维任务六:关联自我读出启示【学习过程】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学校拟举行“念师恩·颂师情”文学阅读沙龙活动。

给海伦·凯勒带来光明的人生导师莎莉文老师被提名,请阅读《再塑生命的人》,完成相应文学阅读沙龙活动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感念师恩牢记字词1.自由读一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并把生难字注上拼音。

攫.()衡量..()绽.放()吞噬.()稚.气()搁.置()不适.()沁.凉()阐.释()悔.恨()茫然无措无休无止搓捻..()混.为一谈()恍.然大悟()争执.()花团锦簇.()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将线、纸等放在手里来回搓。

()(2)停止做某事。

()(3)透出凉意。

()(4)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5)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6)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7)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8)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9)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0)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簇,丛集、聚集。

()(11)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12)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

()(13)指没完没了。

休:停止。

()[课中学习任务]★任务二:默读感知认识作者1.读一篇文章,我们最先要看标题。

第11 课导学案

第11 课导学案

第11 课“伐无道,诛暴秦”导学案【步步高——目标展现:】1、知识目标: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能力目标: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课前延伸,初露尖角】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惜秦皇汉武····”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有哪些?你如何评价秦始皇?【课中探究,大显身手】一、秦的暴政1、(认真阅读课本,找出秦的暴政表现在那些方面?)(1)_________________繁重。

(2)_________________沉重。

(3)_________________残酷。

(4)___________更加残暴。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当时秦国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呢?二、陈胜吴广起义(自主学习,找出以下问题,并整理)1、时间:2、地点:3、领导人:4、建立的政权:5、结果:6、意义:(小组讨论,合作共赢)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1、领导人: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巨鹿之战:时间____________年,领导人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的战役。

3、秦朝灭亡:时间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率军直逼咸阳,秦投降。

(小组思考讨论交流)(课本65页)1、完成“动脑筋”2、楚汉战争的性质是什么?3、刘邦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秦朝虽赫赫一时,却在短短时间内灭亡了,它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陈胜吴广他们如果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3、能力提升:后人对秦始皇的评论各有褒贬,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 《北伐战争》导学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  《北伐战争》导学案

第11课北伐战争【学习目标】1.识记黄埔军校创立时间、地点、领导机构,了解其创立的历史意义。

2.识记北伐战争开始时间、主要对象、主要战场,了解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3.识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认识其性质。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教材P50~53,在下面时间轴上相应时间点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写在时间轴的下方。

1924年1月1924年5月1926年7月1927年4月活动二:阅读材料,加深对黄埔军校创立的理解。

黄埔军校,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摘自《百度百科》结合材料和课本P50相关知识请回答:(1)黄埔军校创立于何时,校长和第3任政治主任分别是谁?(2)黄埔军校创立有什么历史意义?活动三:阅读材料,加深对北伐战争的的理解。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摘自《百度百科》结合材料和课本P51-52相关知识思考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检测反馈】()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参观右图“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他们应去的地方是A.武汉B.广州C.上海D.南京()2.曾经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中共领袖是A.陈独秀B.毛泽东C.朱德D.周恩来()3.下列哪项不属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的是A.张作霖B.吴佩孚C.孙传芳D.袁世凯()4.小明同学是惠州人,他自豪地说:我家乡有一位名人,是率领“铁军”独立团屡建战功的北伐名将。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民族工作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案)活动1、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活动2、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活动3、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为什么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的项目?(可留作课后作业完成,可借助于网络等工具)三、课堂检测(检测案)1.中国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57 B.56 C.55 D.502.中共中央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什么政策()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区域自治D.共同繁荣3.我国第二橡胶基地是()A.西藏地区B.内蒙古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4.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A.科教兴国B.西部大开发C.人才强国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5.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的山东援藏干部是()A.焦裕禄B.任长霞C.孔繁森D.王庆喜6、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原卷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原卷版

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3.学习作者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重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好唱歌、跳舞、下棋、旅行等等,心中有爱好,也便有了信念和坚守。

有这样一个人,他叫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爱好读书。

穿过时光隧道,我们不妨与宋濂对话,感受其求学之路,探求古仁人之心!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齐读目标内容。

第一课时三、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序(介绍“赠序”这一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有和之分。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太史公自序》。

赠序,即,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

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本文即属于此类。

3.写作背景(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朗读指导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欣赏朗读视频,画出喜欢的语句,自由朗读课文。

并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五、疏通文意(一)组内合作,借助注释,逐段将文言译为现代汉语,互助释疑。

导学案11课民族

导学案11课民族
1、选择题学生自主作答
2、材料分析题可以小组,组内讨论


我们的
收获
导学案:第11课“民族团结(共1课时)
班级小组号姓名
课题
民族团结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等知识要点
2、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和意义,西部大开发战略。
重点
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和意义
2、难点: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
环节安排
学习
过程
A、新疆B、西藏C、内蒙古D、青海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由于成功地实行A,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的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材料二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这一天开始,西藏的社会制度实现了巨大的跨越,西藏各族人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材料一中的“A”处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举出一个实行少数民族自治的例子。
(2)、材料二说“从这一天开始,西藏的社会制度实现了巨大的跨越”。此处“跨越”指什么?
(3)、如今我国不断在西藏、新疆等地投入巨资,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哪一项战略政策?
(4)、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请你为营造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法
指导
温故知新
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上提出理论。
2、1987年,邓小平在中共上提出理论。
3、1992年,邓小平在中共上提出建立理论。
4、1997年,中共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1葡萄沟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1葡萄沟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1葡萄沟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1葡萄沟导学案第1篇】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杜老师想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游,你们愿意去吗?2、那好,请同学们上车,做好。

游客们请注意,开往新疆吐鲁番的客车正高速行驶在公路上,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新疆有名的葡萄沟。

(板书:葡萄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品读感悟。

(一)下面我想找四名同学来做我的助手,读一读课文,向大家介绍一下葡萄沟,同时想一想你觉得葡萄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指名读课文)这四名同学都读得非常的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下面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二)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也觉得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用“”画出关键词语,并和同桌交流交流。

1、你们从哪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预设一:盛产水果。

(1)你是从哪一段了解到葡萄沟盛产水果呢?为什么读这一段让你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呢?(2)都有什么水果快说说?如果能吃吗到这么多水果高兴吗?快用喜欢的语气读读吧!(3)还有那些同学也是从这个地方觉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盛产”是什么意思?鞍山盛产什么?这样一个出产这么多水果的地方,一定是个好地方。

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2、其他同学再来说一说,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预设二:葡萄沟美、葡萄美、人好。

(1)葡萄沟的葡萄长得特别的好。

你从书中哪些句子,词语中感到葡萄长得特别好呢?(2)抓“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一句体会:为什么读这句话让你感觉它美?“茂密”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呀,一个茂密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特点,在你眼里,你觉得它还想象什么?仿说比喻句子。

(3)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当你们来到葡萄沟,来到这茂密的枝叶搭起的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下你会有什么感觉?那你能带着这种舒服惬意的感觉读一读这句话吗?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一下子就感觉到阵阵凉爽的微风向我迎面而来!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置身在这凉棚下面,真是太惬意了。

[++初中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明确作者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3.学习对比手法,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主旨。

4.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二、课前预习任务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文言文知识卡片。

1.字音卡嗜()怠()冠()侍()叱咄()()俟()箧()曳()屣()皲()媵()衾()食()被()绮()臭()烨()缊()耄()缀()谬()廪()裘葛()()遗()馁()厦()朝()谒()撰()贽()2.通假字卡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_____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卡(1)以: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俯身倾耳以请:___________________以衾拥覆:___________________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2)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走送之:__________________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无鲜肥滋味之享:__________________弗之怠:__________________(3)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________ 无冻馁之患矣:__________________(4)至礼愈至:__________________至舍:__________________(5)道益慕圣贤之道:__________________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__________________ (6)质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_____非天质之卑:__________________(7)和久而乃和:__________________言和而色夷:__________________(8)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__________ 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卡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手自笔录:__________________主人日再食:__________________无鲜肥滋味之享:__________________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今异义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录毕,走送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媵人持汤沃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尝趋百里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主人日再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6.重点句子卡(1)倒装句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句,应是“弗怠之”)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2)省略句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1.了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设问1:什么是楚汉之争?西汉是怎样建立的?1、时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年。

2、争霸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4、结果:之围,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5、项羽失败,刘邦成功的原因: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6、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7.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定都;刘邦就是汉高祖。

自主学习任务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设问2: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西汉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②是巩固新的王朝二、休养生息政策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释奴为民,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3、作用:经过多年的治理,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新王朝。

自主学习任务三“文景之治”设问3:什么是“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那些措施,影响是什么?“文景之治”的出现是西汉统治者长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对“文景之治”的出现做出贡献的1.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2.表现举措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以概括为: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

)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缓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领先世界的秦汉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2.知道秦汊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的杰出成就。

3.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课堂探究】
1.秦汉时期中国产生了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你有何疑点、难点?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自主学习】
一、造纸术
1. 时,我国就有了造纸术。

2. 时,改进了造纸术。

他制成的纸因此被称为
“”。

3.影响:造纸术发明,对人类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九章算术》
1.成书时间:时期。

2.内容:涉及、交换粮食、计算仓库容积
和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包含了算
术、和。

3.意义:1)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展的水平。

2)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

三、医学方面的成就
1.张仲景:时期人,医学著作《》,被后人尊称为“”
2.华佗:时期人,创制了麻醉药剂“”;还编制了一套健身体操“”。

华佗被后世尊为。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秦汉时期中国产生了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有何疑点、难点?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成功,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从此,纸才有可能大量生产,给以后书芨的印刷创造了物质条件。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

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

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汉和帝赞扬了他一番。

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造纸。

造纸技术很复杂,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凭空想出来的;事实上,在蔡伦之前,劳动人民已经用植物纤维来造纸了。

所以我们不能说纸是蔡伦发明的,但是也应该肯定蔡伦对改进造纸技术是有很大贡献的。

蔡伦带领工匠改进造纸方法,造出了质量较高的纸。

他提出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来做原料,也是造纸技术的一大进步。

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有的还是废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产。

至于用树皮做原料,更是一个新的发现。

后代人用木浆造纸,就是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