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共183页
中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酝酿准备阶段已经完成,这一阶段自第三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关于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结合本人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这里主要谈及自己对以下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编写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实验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1.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或选取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现象和问题,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打破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
2.教材的编写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其呈现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操作、猜测、资料收集、推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理解有关内容,并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判断其合理性,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场合,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征、认识水平、能力倾向及其他条件,使其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4.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采取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采取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原则,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编排,既注意了其间的承继关系,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目标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学段内螺旋上升和跨学段螺旋上升两种方式。
5.教材注重介绍一些辅助材料,如数学家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背景材料、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丰富他们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
第一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第一章《标准(实验稿)》的设计第一节《标准(实验稿)》制定的背景与过程一、《标准(实验稿)》制定的背景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也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纲要》的颁布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全面的改革,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纲要》提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和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即从课程的本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实现的“六个改变”。
《纲要》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提出了要求,指出其“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纲要》的制定与颁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也明确了方向。
尤其是“六个改变”对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提出了极具指导性的要求,成为学科课程标准制定时的重要依据。
二、《标准(实验稿)》制定的过程1. 开展广泛的基础性调研《标准(实验稿)》的制定经历了一个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与思考的过程,在充分体现和继承过去数学课程所具有的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标准(实验稿)》在关于数学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等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与设计,成为指导此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文本的研究与制定,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
然而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广大数学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及其实施的研究始终就没有停止过,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经历了若干次课程改革,数学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D第三章 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目标之四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 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
这一目标表明,从现实情境出发, 这一目标表明,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 一个充满探索、 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 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 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 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 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等远比升学重要的公民素 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 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 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 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致力改变学习 方式
三、数学新课程目标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 数学课程目标反映了《标准》 数学课程目标反映了《标准》对未来 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 要求, 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 续发展的教育价值。 续发展的教育价值。它从根本上明确 学生为什么学数学” 了 “ 学生为什么学数学 ” “ 学生应 当学哪些数学” 当学哪些数学”和 “数学学习将给学 生带来什么” 生带来什么” 等有关数学课程的基本 要素。 要素。
(二)对总体目标的认识 目标之一 目标之一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 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 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 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变化----数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变化----数 ---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 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即那些 不因地域、学习者而改变的数学事实( 不因地域、学习者而改变的数学事实(如 运算法则、公式等), ),它们被整个数学共 运算法则、公式等),它们被整个数学共 同体所认同,反映的是人类对数学的认识。 同体所认同,反映的是人类对数学的认识。 还包括从属于学习者自己的“ 还包括从属于学习者自己的“主观性知 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数学活 动经验(如对“ 的作用的认识、 动经验(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解决 某种数学问题的方法等)。 某种数学问题的方法等)。
202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含新增和修订部分)
202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含2021新增和修订部分)目录一、前言 (1)二、设计理念 (2)三、设计思路 (5)第一学段(1-3年级) (14)第二学段(4-6年级) (16)第三学段(7-9年级) (18)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完整word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改革
第1章数学课程改革一、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数学教育教学经历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先搬过来,然后中国化”的方针,1952年7月,以苏联十年制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并于1954年、1956年适度调整。
这一时期,全面学习苏联,建立了中央集中领导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全国统一的数学课程体制,这个课程体系奠定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础,当然,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机械地模仿苏联做法。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必须改革”的口号,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教育革命的热潮。
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不少数学家、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到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烈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进行了各种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强调了函数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增补了解析几何、微积分初步等内容,但删减欧氏几何,否定几何体系的做法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同时,部分内容对学生要求较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了纠正1958-1960年出现的“左”的错误,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1961、1963年先后两次修订教学大纲,并首次提出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966-1976年是十年动乱时期,在这特殊年代,全国各行各业受到严重摧残,而教育是重灾区。
极左口号“学校停课闹革命”、“开门办学”满天飞,中学数学教学的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倒退。
学生的数学基础削弱了,水平下降了,一代人的数学教育受到影响。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全面复苏。
1978年,在“精简、增加、渗透”六字方针的指导下,精选了一些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传统内容;增加了微积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等初步知识;把集合、对应等思想适当渗透到教材中去,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概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该纲要于2001年由教育部印发,旨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本文将从概述、目标、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深入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该纲要的出台,旨在通过调整和优化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纲要强调,新的课程体系应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纲要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等。
这些原则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它的出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将遵循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介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基础教育,个体能够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和价值观念,为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层面,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一方面,优质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览数学.doc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览_数学论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所确定的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能力而制定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复习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改变课程功能•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评价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四)国家课程标准形式:教学大纲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五)教学过程的改进 P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六)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
初中国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目标计划维度 将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 果或教学的预设计划。
经验、体验维度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该定义将课程内涵的重心由学 科知识或计划的客观侧面转移到了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的主观侧 面。 活动维度 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 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按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 各门课程比例适当
与西方国家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艰 苦性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有较强的意志力品质 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就课程实施而言,我国有较规范、严格的管理制
度和教研组织形式,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这种变化关系对数学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师数学观念的变化是最为关键的
“如果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是由远方的权威们搞出来的一 些东西,凡人不必去理解那些思考规则和过程,那是很危险的。 我们有必要强调数学的多维性,数学模型有非数学领域中的应 用,数学有自己的历史和哲学,数学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和 作用。…忽视这种多维性,是我们未来数学教师培养的致命弱 点。 ——前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丹麦的M.尼斯教授
对我国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特点及优势的基本估计
与国外同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更长于数学应试和 竞技,书面解题能力表现较为突出。 “国际数学教育调查”(IAEP,1989)结果反映了
我国一般状况学生的应试水平(在此次测试中,中
国大陆在21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一)
对我国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特点及优势的基本估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最新)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全部)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纲要详解
为了在数运算教学中进一步落实长程目标,大家可以参照《“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纲要》 P133页的表格:各年级数运算教学长段递进性目标设计。
(三)数运算教学的基本原则。
1、关系沟通原则。 从整个教学长段的层面来说,教学要体现数运算知识之间关系沟通的原则,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沟通不同数 范围、不同运算之间的联系。 一要注意相同运算内部的沟通。如:要进行20以内数的加减、百以内数的加减及三至四位数加减法之间的沟通; 二要注意不同运算之间的沟通。如:三位、四位数加减与乘除法之间的沟通。 三要注意体现横向联系上的沟通。如:小数运算、分数运算及正负数运算都是建立在整数运算结构体系基础上, 但与整数运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为了在数运算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其特有的育人价值,我们要确定数运算教学的长程目标: 1、通过数运算知识的学习,学生应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和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
3、能根据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 4、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存在; 5、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
(二)数运算的知关系:
首先,从数运算的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数运算之所以简单和高效,是因为它是十进制计 数法,根据数概念的基本单位及其组成,数与数之间可以进行运算并形成运算的定义、算理和基 本法则。因此,数运算知识的发展是伴随数概念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了数概念才有数运算的存在。 其次,从数运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角度来看,人们实际上就是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运 用数运算的原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再次,从数运算知识的纵向角度来看,有三个层次的联系:第一层次是整数范围内数运算的三 次循环性的认识过程。第二层次是整数范围内数运算的三次组合性的认识过程,是数运算结构体 现从一种简单运算发展到多种运算的组合。如:同级运算的组合及不同级运算的组合。第三层次 是整数范围内数运算内部的三次规律性的认识过程,是数运算内部规律不断发展的过程。 最后,我们还可以发现数运算各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数运算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口算、 笔算、估算、简便运算。 所谓口算,主要是依据数的组成或运算的意义来直接获得运算的结果,它是笔算、估算、简算和 其他一切运算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2001年6月由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条例,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基础教育的课改内容和今后的实践方向。
目录1 试行通知2 纲要内容试行通知编辑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二零零一年六月八日纲要内容编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1]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