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
《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
《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关于《《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荆楚的巫文化是屈原的创作素材。
在《离骚》中,屈原利用了香草、漫游、祝辞等巫文化素材,进行改造。
香草不仅显示高洁的身份,还是传情表意的请神工具。
巫楚文化的升天意识在灵均驱龙使凤、上天入地的漫游中体现。
祝辞的攻、说二法融入到《离骚》特殊的章法结构。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离骚;巫文化;荆楚地区李泽厚在谈论《楚辞》时说:“‘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
”社会生活影响文学作品,《楚辞》的狂放、无羁是受楚地盛行的巫风影响。
《离骚》的创作更是离不开巫文化夸张、冥想的影响。
但是,部分学者多从主观评价,很少结合地理因素深入探究。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提出,《离骚》取法于五经。
朱熹在《楚辞辩证》提出,《离骚》的奇谲属于一种文学的描写。
闻一多在辩驳孙次舟的“文学弄臣”观点时提出:“‘驷玉虬以乘?p兮,磕埃风余上征’以下一大段,中间讲到羲和、望舒、飞廉、雷师,讲到宓妃,有?唬?有虞二姚,整个离开了这个现实世界,像这类的话,似乎非《仙真人诗》不足以解释。
”然而,闻一多将《离骚》归结为仙人诗稍有偏颇。
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推论屈原的作品受到了楚国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的影响,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受哪种社会风俗的影响。
笔者将巫文化作为切入点,探究巫文化对屈子创作《离骚》的影响。
一、香草香草美人是屈赋中的一大特色,具有浓厚的荆楚地域色彩,是巫楚文化原始的象征系统。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香草作为象征。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江离、白芷、椒、蕙?、兰等香草修饰自己,以示高洁。
其实,屈原这种写作上的喜好,根源于楚地的巫风。
香草是传情表意的工具,是男女相恋爱情的幻化。
《郑风》中有芍药之赠,《静女》中也有彤管之贻。
《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王丽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离骚》继承了巫歌的特色,因此体现出女性化风格,表现出南楚文化具有阴柔崇拜意识。
在变幻的意境中,用语言描绘出美人形象。
作者突出了对女性的表达,体现出对女性的欣赏。
在楚风巫文化的影响下,《离骚》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其存在女性崇拜意识。
关键词:《离骚》;女性;表达特色;女性崇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83-01《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抒情诗,其华美的用词带有独特的风韵,表达出悲怆之情,许多内容突出表达了女性形象,因此作品显示出女性崇拜意识。
女性是孕育生命的代表,具有创世造物的意义。
楚地风景优美,多出绝世佳人,屈原借此表达出理想的人生,体现他的精神寄托。
1.《离骚》表达出女性意象发展到战国,虽然已是父系社会,但是楚国不同于中原,发展还相对滞后,在楚国的部分地区,依然存在母系制度的影响。
当时楚国的妇女拥有较高的宗教权力与社会地位。
发展到楚武王时代,楚国开始强盛,而楚国王后邓曼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对国事加以干预,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邓曼地位高,也表明了楚武王对她的信任,楚国人民也对她存在仰慕之情。
而屈原当时是楚大夫,他对于“美人”也表达出神往之心与依恋之情。
在《离骚》中可以看到“美人迟暮”的描述。
对于“美人”的表述,说明了屈原存在崇拜女性心理,潜意识里借助文字加以表达,他在不得志时,对前途的迷茫,渴望女性理解。
2.《离骚》表达出的“求女”情《离骚》的许多内容表达出屈原的远大理想,也流露出对楚国贵族的不满。
屈原面对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巨大落差,内心特别苦闷,但是他没有办法排解宣泄。
而他的亲人女嬃对于屈原也感到难以理解,希望他急流勇退,保全家人。
屈原因此倍感孤独,他在陈词中借助先贤的遭遇,呼吁政治改革,但是难以实现。
因此他在《离骚》中借助词语表达出了“求女”情。
《离骚》比兴源于楚文化
不 但今 天 有其 宝
、
贵 的意 义
、
,
也 是开 创未来世 界 文化 的基础
、
许 多 国 家和 民族在长 期厉史 中形 成 的 科 学
、
理
任 责
、
界文化传 统宝 库 义 的理论 性概括 色的 民族
64
,
,
。
都是 人类 文 明 的精华 丰 富 了 世 这 是关 于 传 统意 其 意义在 于 指 出现代 和未 来都不能 丢 攀可鉴 的 历 史 世界不 能 失去 各具 特
, )
,
神形成 鲜 明的对 照
直接 的来 源
。
淤 淤 巡 蒸 藻 薄
,
但对
,
在 当时 的历 史 条件 下
草美 人的描 绘 芜 应是 《离骚 比 兴 最 争
`
,
使 自己 成为
官
美人,
、
然后 通过
。
一 `
“
美人 沙 实
解)
愈
``
美政 万 的人 生 理想
一
楚 人 重 垂 传统使 他们 极大地 发
,
(廖
挥了 浪 漫 无 羁的想 象力 等诗 互 为 映照 部 分的 源头
,
伦理 文化 出现第 一 次断 层 与 士 文化 的兴 起 士在 思想 自由的年代 里 才智
, ,
比 兴的关键 解 《离骚 》
围绕着 如 何重 新统
。
源 远 流长的 国家
,
其 巫文化 构成 了楚 民族 文
。
一 天下 这 一 共 同 的时代 主 题 而充 分发挥 创造
化 的一 个典 型特 色
在 巫文化 的 长 期 发 展 过
。
从楚文化诞生的香草美人观
从楚文化诞生的香草美人观——《离骚》对后世的影响一、楚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个新的诗歌体裁。
那就是——楚辞。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而其独有的以大量“兮”字的作为衬字。
楚辞本是指楚地的歌辞,经后人争相效仿,又经专人编辑成系统诗集(西汉刘向编辑《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
)。
逐渐固定成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的名称(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姚华在《论文后编·目录中》中言道:“楚辞者,楚人之辞也。
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缱绻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於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
”其中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更是楚辞的代表作。
因此,楚辞又被称作“离骚体”。
屈原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他自由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楚国独特的文化特色与神话色彩。
李泽厚在谈到《楚辞》的审美特征时说:“其词激宕淋漓,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想象丰富奇异,没有受到礼教的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礼教约束。
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加自由和充分。
”而楚辞的出现亦不是偶然,从西周到战国中晚期,北方中原地区已经摆脱了原始文化的桎梏,趋于理性化。
然而楚国在受中原理性文化影响的同时,更是弥漫着浓浓的少数民族巫风氛围,这就是《楚辞》诞生的文化土壤。
《吕氏春秋?异宝》中有记载:“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矶”。
《国风·楚语下》也有记载楚昭王年幼时“及少槔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做享,家为巫史。
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
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威严,神玾民则,不挈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存臻,莫尽其气”。
这反映了自古以来,巫风在楚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2《离骚(节选)》(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②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③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
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④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
(重点分析“比”)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活动2.《离骚》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这一点在本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明确:从本文来看,诗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有幻想色彩。
诗人对自己身世、诞辰、名字的交代反映了历史事实,而他立志改变楚国法度,将自己出众的才华贡献给楚国的思想情感也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的。
但表现这些内容却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诗人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将“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与诗中的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并以纵横恣肆的浪漫主义语言表达强烈而激荡的情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课堂总结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
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诗歌充分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楚地巫文化风俗
楚地巫文化风俗屈原创作《离骚》时采用“香草美人”的手法塑写自我形象。
在其波云诡谲的文字世界中,能够看到屈原引入了众多富有浓厚楚文化的香草来构建内涵纷纭的象征体系,期望能在此此氛围中改变自己的命运,从现实的无奈中实现自我超越与解脱。
而在楚地风俗中,可以实现此岸与彼岸、神人沟通的交往只有巫。
而《离骚》中的屈原正是借用楚地巫文化中的神人沟通功能,以巫的身份实现内心痛苦的倾诉,以得到苦难现实的解脱。
本文试论之。
文学起源于巫术的观点,从18世纪以来,已经被弗雷泽、哈特兰特、维柯等人类学家逐渐阐述,他们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关注到了早期人类信仰与文学之间的联系。
尤其将先民信仰世界中的神秘力量视为文化产生的重要力量,应该说有很大启发性。
鲁迅先生就认为文字起源于巫事:“连属文字,亦谓之文。
而其兴盛,盖亦由巫术使乎。
巫以记神事,更进,则史以纪人事也,然尚以上告于天;翻今之易与书,间能得其仿佛。
”1能够看出上古时期巫师与史官为同源,巫记神事,史记人事,两者合而为文字。
刘师培也认为文辞起源于巫师:“古代文辞,恒施祈祀,故巫祝之职,文辞特工。
”2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中探讨中国戏曲起源时,谈到“歌舞之兴,其适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
”3认为戏曲起源也与上古社会巫术有关。
可见文学的早期形态的确会受到巫术影响,而巫术中的巫祭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的发生方式。
自古巫师具有交通神人之间的功能,降神上古巫祭主要通过享神和娱神两种方式实现的。
享神即采用祷告的方式,用祭祀之礼享神,巫师陈词举行仪式。
如《诗经·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簴,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鼗謦柷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
”此则记载就可看出巫师作为祭主举行祭祀活动。
娱神则多用歌舞祈求神灵降临,通过巫祝实现神人交通。
《国语·楚语》:“巫觋之兴,在少槔之前,盖此事与文化俱古矣,巫之事神,必用歌舞”。
浅谈楚文化对屈原美学思想的影响——解读《离骚》的意象美
《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
《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作者:王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3期摘; 要:《离骚》继承了巫歌的特色,因此体现出女性化风格,表现出南楚文化具有阴柔崇拜意识。
在变幻的意境中,用语言描绘出美人形象。
作者突出了对女性的表达,体现出对女性的欣赏。
在楚风巫文化的影响下,《离骚》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其存在女性崇拜意识。
关键词:《离骚》;女性;表达特色;女性崇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1《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抒情诗,其华美的用词带有独特的风韵,表达出悲怆之情,许多内容突出表达了女性形象,因此作品显示出女性崇拜意识。
女性是孕育生命的代表,具有创世造物的意义。
楚地风景优美,多出绝世佳人,屈原借此表达出理想的人生,体现他的精神寄托。
1.《离骚》表达出女性意象发展到战国,虽然已是父系社会,但是楚国不同于中原,发展还相对滞后,在楚国的部分地区,依然存在母系制度的影响。
当时楚国的妇女拥有较高的宗教权力与社会地位。
发展到楚武王时代,楚国开始强盛,而楚国王后邓曼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对国事加以干预,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邓曼地位高,也表明了楚武王对她的信任,楚国人民也对她存在仰慕之情。
而屈原当时是楚大夫,他对于“美人”也表达出神往之心与依恋之情。
在《离骚》中可以看到“美人迟暮”的描述。
对于“美人”的表述,说明了屈原存在崇拜女性心理,潜意识里借助文字加以表达,他在不得志时,对前途的迷茫,渴望女性理解。
2.《离骚》表达出的“求女”情《离骚》的许多内容表达出屈原的远大理想,也流露出对楚国贵族的不满。
屈原面对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巨大落差,内心特别苦闷,但是他没有办法排解宣泄。
而他的亲人女嬃对于屈原也感到难以理解,希望他急流勇退,保全家人。
屈原因此倍感孤独,他在陈词中借助先贤的遭遇,呼吁政治改革,但是难以实现。
因此他在《离骚》中借助词语表达出了“求女”情。
先秦文学上的巫文化源流
先秦⽂学上的巫⽂化源流先秦⽂学上的巫⽂化源流赵阳2000年4⽉中国⽂化注重现实,带有很强的“史”⽂化特⾊。
以“春秋三传”到“⼆⼗五史”,甚⾄现在考古研究证实的甲⾻⽂记载,这是为绝⼤多数中国⼈所共知的。
在思维不发达的时代,能做到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随着⼈们认识⽔平的提⾼,这种仅囿于“记账式”的⽂化显然不能适应⼈们的⽣活。
⼈们不仅要知晓“某⼈某时在某地做某事”。
更要推测远古,预知未来,就是对现实,也要有合乎⼈们认识⽔平的想象和夸张。
中华⽂化是⼀种多元融汇的⽂化。
⼤略地说,有“巫⽂化”和“史⽂化”两⼤传统。
我不赞同这两⼤⽂化系统有对⽴的关系,也不赞同“先巫后史”或“先史后巫”的关系,我以为花⽓⼒去研究这个问题,⽆异于求证“鸡与蛋孰先”的问题。
可惜的是,在我们许多国⼈中,对史⽂化从概念到源流都有⽐较深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巫⽂化缺少⾜够的认识,忽略了它作为⼀⼤⽂化源流传统的地位。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去研究中国的⽂化和中国的⽂学都是做不彻底的。
当然,我们可以⽤“中国⽂化”或“华夏⽂化”将巫⽂化和史⽂化不加区别地概⽽括之,这当然⽆异于回答别⼈问你是哪国⼈时⽤“地球⼈”作答的⾼明。
巫⽂化不是⼀个历史阶段的⽂化,⽽是整个历史上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个⽂化系统。
在中国⽂明史的各个阶段,巫⽂化都以其特有⽓象哺育出⼀代⼜⼀代的华夏⼉⼥。
特别是在中国⽂学史上有⼀种奔流不息的景象。
“溯流求源”才是更好地让国⼈认可巫⽂化不是⽆源之⽔、⽆本之⽊。
本⼈不惮学陋识浅,拟从先秦⽂学上做些疏理,寻⼀下“巫”这源流。
冀就⼤家⽽正焉。
巫⽂化的概念及先秦⽂化概说中华⽂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致可分为六⼤区系:中原地区的仰韶⽂化、⽢青地区(包括西藏)的马家窑⽂化、⼭东地区的⼤汶⼝⽂化、江汉地区的屈家岭⽂化、江渚地区的良渚⽂化和燕辽地区的红⼭⽂化。
最近⼏年的考古证明巴蜀地区也有其独具特⾊的⽂化传统。
多元⼀统的华夏⽂化格局虽早在殷商时代就形成了,但由于特定的⾃然地理环境和居民的审美意识不同,因⽽在⽂化(⽂学)的审美品格亏⾯有着明显的区别:北⽅以质朴为基调,体现出雄浑;南⽅的审美品格以绮丽为基调,体现为飘逸。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摘要: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关键词:出土文献;《离骚》;研究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研究中提出的众多问题,如仅由传统的传世文献资料来讨论,往往难以说服对方。
新方法的运用,如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却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
然而,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从而使以往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
可是,由于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众多论著之中,读者往往难以窥见全貌。
为此,本文将广搜各种研究成果,分题作一综述,俾使读者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
出土文献与《离骚》关系最为密切者,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离骚》的作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思潮在我国学术界盛行。
胡适在《读楚辞》中认为,屈原是一个“传说的”、“箭垛式的人物”,否定屈原的存在;而继后的许笃仁在《楚辞释疑》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离骚》并非屈原所作,其作者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其后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以及建国初朱东润的《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刘安及其作品》等文章,均赞同许氏之论,将《离骚》的著作权判为刘安,从而影响到日本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屈原否定论”。
认为刘安为《离骚》作者的人,其根据主要是荀悦在《汉纪·孝武皇帝纪》中将汉武帝使刘安“为《离骚传》”(据《汉书·淮南王传》)写成“为《离骚赋》”,而此后高诱也在《淮南子·叙》中将《离骚传》写成《离骚赋》。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_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_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原始初民时代,和世界各国的原初时期一样,对人类起源和天地生成既感到神秘莫测,又大胆进行想象和推测,这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各民族大都经历过各种类似的“创世神话”的时期,人们常称这个时期为“神话时代”,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神化时代”。
初民们对于大自然感到神秘,认为自然现象背后有着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对自然存在形成既有畏惧感又有依赖感的社会心态。
初民们把自然现象奉为神灵,并且加以祭拜,对之进行祈祷。
所以,巫术、神话、原始宗教是原始初民时代“神化”的普遍的表现形式。
上古中华先人自然崇拜对象的范围极为广泛,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男女生殖器等等,只要是与初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都被神化为崇拜的对象。
后来,初民的意识逐渐加强,自然神人格化了,自然现象社会化了,自然崇拜演化出天神崇拜,崇信天命,崇拜上天。
再后来,先民们对自己的意也有所意识了,对梦的不解,对心灵现象莫名其妙,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祖先们死了,但似乎灵魂还活着,为祈求祖先的保佑,产生了祖先崇拜。
部落的首领、英雄,成了祭祀和崇拜的对象。
人们以虔诚的心态、严肃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取悦神灵,希望以自己的虔诚来影响鬼神的意志,以求得最好的保佑。
上古中华先人经常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统一于一体。
《诗经》里有不少关于巫筮的描绘,比如,《宛丘》便是写一个以巫为职业的舞女:“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诗经》之一百三十六)诗分三节,首节是诗人对巫女游荡于宛丘情景的描绘,表达诗人为巫女优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巫女翩翩起舞,诗人触动了情感,可是,巫女专注于舞着,对观赏者的表情状态丝毫没有觉察,诗人惆怅地感到“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诗人感到奈何和幽怨。
第二、三节素描巫女游荡于宛丘的巫舞场景和起舞行态,诗人一直在关注着:欢腾的鼓声、缶声,巫女持续的美妙舞姿,从宛丘山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时空的改变没有能让巫女的舞蹈停下来,舞姿是那么神采飞扬、热烈奔放;而诗人却满怀深情地欣赏着巫女热舞着……。
屈原与楚文化中的巫术
屈原与楚文化中的巫术【摘要】楚文化丰富多彩,屈子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他的辞赋在情感上热烈而奔放、清新而优美,同时使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作证明,表现他浪漫而近乎张狂的性格。
读其辞赋令人心绪久久难平,这是屈子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的效果,当然也离不开巫觋祭祀的娱神悦人成分。
诗人善用香草美人以塑造自我的芳洁坚贞品行,这正是巫师的自我写照与人生追求。
司马迁评价屈原时曾说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子的一生充满着不幸与艰辛,但即使在人生的颠沛流离中,他仍不忘大众疾苦。
苦难使他对现实的丑恶与酸楚认识更深刻、更清醒,由人生的郁闷与烦恼而生发为言,进而成诗,留下了一系列光耀千古的辞赋。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楚文化对屈原的熏陶。
【关键词】屈原;楚文化;巫术屈原的作品浪漫奔放充满了奇异的幻象,作为诗人与政治家,屈原的作品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文学宝库中的典范之作。
鲁迅先生赞之曰:“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其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三百篇以上”。
其作品问世二千多年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近年来,对屈原作品的研究成果更是异彩纷呈。
本文将从楚文化下的屈原、屈原对楚巫文化的超越二个方面进行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有利于阐述屈原对楚巫文化的继承与超越,本文首先对楚巫文化的背景作一个简要的勾勒,为屈原对楚巫文化的继承与超越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背景。
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
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
西方社会学家论定:“巫文化是世界各国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共同文化形态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原始文化现象,只是由于民族心理的差异,巫文化的内容形式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而已。
在世界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的落后,原始人认为‘万物有灵’,因此寻求人与万物交往以趋吉避凶、消灾弭祸的方式、手段成为当时的‘文化人’——巫师的专职,巫师既是天界‘神’的代表,又是地上‘人’的代表,在‘神’前代‘表人’,在‘人’前代表‘神’,原始人的鬼灵观念产生了巫师的巫幻思维,而这种鬼灵观念、巫幻思维的集中体现,就是一整套原始巫术活动。
离骚狂放奇艳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分析
《离骚》狂放奇艳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分析冉卫华①(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离骚》具有狂放和奇艳的艺术特色。
其狂放的艺术特色是与楚民族"剽轻"的性格特征和屈子悲剧性的人生际遇分不开的。
其奇艳的艺术特色除受当时的时代风气影响外,还与屈子对荆楚秀丽山川和楚地重繁饰的巫教的艺术体验有关。
关键词:《离骚》狂放奇艳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6)04-1-4"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代表屈原诗歌也代表楚辞最高成就的《离骚》如日月一样照耀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两千多年。
屈原以其崇高圣洁的人格,忠贞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可以说,屈原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者治学,多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了《诗经》的艺术成就,"骚"即指《离骚》,代表了楚辞的艺术成就。
两者异水分流,并行不悖,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后世文学无不受其滋养。
对于《离骚》的艺术特色,学者们已作了多角度的探讨,本文试图探讨《离骚》狂放、奇艳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以管中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狂放的艺术特色《离骚》首二句即谈自己世系之尊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自己与楚王同族的身份,从而表明他完全有为楚王"道夫先路",振兴祖国的责任。
他谈到自己禀赋之美好:"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王逸注云:"言己之生,内含天地之美气,又重有绝远之能,与众异也"。
[1]胡文英说:"内美,本质也。
修能,学力也。
"[2]诗人似乎是在自夸,而这"自夸"则是诗人极度自信而显现出来的"狂态"。
《离骚》的仪式空间描写与屈原的信仰结构--兼评“屈原巫官”说
《离骚》的仪式空间描写与屈原的信仰结构”—兼评“屈原巫官”说—◊高建文"摘要:屈辞仪式空间描写是建立在特定信仰基础上的,因此它在知识、观念上具有系统性,而且普遍采用仪式性的表达方式。
以《离骚》为代表的屈辞的仪式空间存在两个神圣中心:“重华”所在的“苍梧”(九嶷)和“彭咸”所在的昆仑区。
它们分别来自以“重华”为偶像的楚地信仰系统和以“彭咸”为偶像的巫史信仰系统,后者直接的知识和观念渊源即《山海经》。
与战国诸子及楚简所见情况不同,屈原对于《山海经》知识、天学知识等巫史专业知识不仅谙熟,而且态度虔敬。
结合对《离骚》首段生时、命名等信息的解读,可以补证近现代学者“屈原巫官说”的合理性。
关键词:离骚仪式空间山海经巫史屈辞包含了很多巫文化的因素,如对巫祭仪式的模拟①、奇服香草意象②、抒情主人公身份的变换③,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屈辞风*[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先唐舆地知识、观念及相关文献的生成研究”,项目编号:17CZW015。
**高建文,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学。
①单以《离骚》为例,学者认为其或模拟了祝祷仪式(参见〔日〕藤野岩友著,韩基国编译《巫系文学论》,重庆出版社,2005,第60-64页),或兼宜祭、索祭的仪式(参见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75-98页)等。
②如徐文武认为屈原长鉄奇服的装扮是灵巫的装扮(参见氏著《楚国宗教概论》,武汉出版社,2002,第37-38页),过常宝认为奇服香草与巫祭仪式有关(参见《楚辞与原始宗教》,第98-104页)等。
③《离骚》《九歌》等中的人称往往随情节而忽男忽女、忽人忽神地变化,钱镭书、过常宝、梅琼林等学者认为与巫祭有关,如梅氏认为“实际上是《九歌》巫风性恋关系(转下页注)692019年第2辑总第三十辑格的形成。
只是导致屈辞这种表达方式的原因为何?是单纯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地域文化使然?还是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屈原“巫官”的身份①也是重要原因?这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对屈辞的解读,来理解屈原的精神世界。
离骚结构剖析
离骚结构剖析离骚结构剖析《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洁人格的伟大诗人的塑像。
下面是离骚结构剖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离骚》节选的整体结构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结构是为了表现内容而存在,而内容是由结构凝结而成的。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共2464字。
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原诗的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就《离骚》节选而言,我们首先梳理一下文章的基本内容及结构。
从文章的段落来看,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职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从基本内容上看,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叙事诗人的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绝不同流合污的意志;其次,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的心情;最后,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离开自己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第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第二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索,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2.《离骚》节选的具体结构层次分析根据上文的整体结构分析,我们已经整体理解了诗的文意,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诗人情感变化轨迹,下面,我们把诗分成几部分,慢慢解读。
(1)第一小节,从篇首到“虽九死其犹未悔”,主要写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
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
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第二,诗人的悲惨遭遇,诗人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
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
关于《《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荆楚的巫文化是屈原的创作素材。
在《离骚》中,屈原利用了香草、漫游、祝辞等巫文化素材,进行改造。
香草不仅显示高洁的身份,还是传情表意的请神工具。
巫楚文化的升天意识在灵均驱龙使凤、上天入地的漫游中体现。
祝辞的攻、说二法融入到《离骚》特殊的章法结构。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离骚;巫文化;荆楚地区
李泽厚在谈论《楚辞》时说:“‘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
”社会生活影响文学作品,《楚辞》的狂放、无羁是受楚地盛行的巫风影响。
《离骚》的创作更是离不开巫文化夸张、冥想的影响。
但是,部分学者多从主观评价,很少结合地理因素深入探究。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提出,《离骚》取法于五经。
朱熹在《楚辞辩证》提出,《离骚》的奇谲属于一种文学的描写。
闻一
多在辩驳孙次舟的“文学弄臣”观点时提出:“‘驷玉虬以乘?p兮,磕埃风余上征’以下一大段,中间讲到羲和、望舒、飞廉、雷师,讲到宓妃,有?唬?有虞二姚,整个离开了这个现实世界,像这类的话,似乎非《仙真人诗》不足以解释。
”然而,闻一多将《离骚》归结为仙人诗稍有偏颇。
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推论屈原的作品受到了楚国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的影响,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受哪种社会风俗的影响。
笔者将巫文化作为切入点,探究巫文化对屈子创作《离骚》的影响。
一、香草
香草美人是屈赋中的一大特色,具有浓厚的荆楚地域色彩,是巫楚文化原始的象征系统。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香草作为象征。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江离、白芷、椒、蕙?、兰等香草修饰自己,以示高洁。
其实,屈原这种写作上的喜好,根源于楚地的巫风。
香草是传情表意的工具,是男女相恋爱情的幻化。
《郑风》中有芍药之赠,《静女》中也有彤管之贻。
此外,香草还是巫灵与神交流的工具。
《吕氏春秋?异宝》曰:“荆人畏鬼,而越人信讥。
”《汉书?地理志》曰:“楚……信巫鬼,重淫祀。
”楚地巫风极盛,其祭祀必然也会有所讲究。
《离骚》中的香草不仅象征着高洁情操,还是一种巫术仪式,“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椒是一种香草,可以使神降
落。
可见,香草除了表现个人高洁情操,还用于巫术请神仪式当中。
二、幻想世界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来的浪漫是与神秘的巫风紧密相连的。
这种浪漫,植根于荆楚大地,是荆楚大地纷繁复杂的自然景观与原始宗教的共同创造。
处于云雾缭绕的巫山、神奇的云梦大泽、神秘的丛林中,在巫教文化的启发下,思绪容易释放。
屈原在自然环境与巫教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发挥想象力,上天入地,乘云车、驱龙使凤、巡游天际。
在古代祭祀中,人们常常边唱祭歌、念咒语,跳舞。
参加祭祀的人会生出登天的意念。
楚墓出土的文物中也印证了《离骚》所表达的巫教升天意识。
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与《人物御龙帛画》,都描绘了墓主人灵魂升天飞仙的场景。
可见,《离骚》中的升天意识并非独有。
《淮南子?坠形训》也对登天进行了详细描写:“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灵”、“神”都是对巫的称呼。
《逸周书?谥法解》中有:“极知鬼神曰灵。
好祭鬼神曰灵。
死见神能曰灵。
”升天的思想是巫楚文化的思想之一。
《离骚》中的上天入地、漫游四方的意识受到了巫楚文化升天的启发。
“灵均”漫游的坐驾是龙,车前总有鸾凤的身影。
《人物龙凤帛画》描绘了龙凤引导墓主人升天飞仙,《人物御龙帛画》描绘
了墓主人驾驭着龙飞天登仙的情形。
笔者认为,飞仙登天需要借助龙凤的引导、庇护。
张正明曾指出:“楚人以为只有在凤的导引下,人的精灵才能可以飞登九天,所以屈原在《离骚》中写到:‘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徐文武在《楚国宗教概论》中提出:“《离骚》中的神俊龙马,其作用正是为沟通现实世界超现实世界,是人与神两界交通的工具,是灵巫升天的‘动物精灵’。
”《离骚》中不仅存在着巫楚文化的升天意识,而且连车马等升天的交通工具都带着巫术的意味。
三、文体结构
《离骚》的章法结构也受到了楚地巫文化活动的影响。
《离骚》开篇以自叙的形式介绍主人公灵均,其身世最高贵,性情品行最佳。
含蓄地表达了其忠君为国的远大理想以及信而见疑的痛苦。
而其后进行议论抒情,陈述其美政思想,抒发渴求贤君而不得的绝望。
这一系列情节,反映了楚地巫教祭祀仪式、祭祀活动。
日本学者藤野岩友认为《离骚》的文体风格与古代巫祝的祝辞有关。
藤野岩友在《巫系文化论》中分析了周公的祝辞与《离骚》的相同点。
他认为此二者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阐明自己与父辈的关系,赞扬自己的才能,由此推断《离骚》源于巫文化的祝辞。
笔者认为,藤野岩友的观点并无不妥。
《周礼》有记载:“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W,四曰?H,五曰攻,六曰说。
” “攻”和“说”都是祭名。
“攻”,谓责备天神、地祗、人鬼之
祭。
“说”是陈其事以责备天神、地祗、人鬼之祭。
《说苑?君道篇》有记载小祝的祝辞:“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用反问手法夸耀自己,责备天不下雨。
《离骚》中也有类似形式。
屈原借灵均之口,向上天申诉楚怀王的昏庸无能,请求神判贤君。
这用的就是攻、说二法。
四、结语
在神秘的巫楚文化浸润下成长出来的文学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融入楚地巫风,使荆楚文学变得神秘、浪漫、幽幻。
屈原为《离骚》注入了巫楚文化的色彩,使《离骚》在我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萧放.论荆楚文化的地域特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2).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 吴广平.楚辞全解[M].长沙:岳麓书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