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ppt.ppt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47879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7.png)
艺 阮诗: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
术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构
点题。
思 陶诗: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意 阮诗:清幽冷寂 境
陶诗:空阔悲慨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情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感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较为 直接,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意 象
阮诗: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
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
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
渊明宽广坦荡的胸怀。“风 来”照应下文“气变”,引 入“不眠”。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问题探讨六: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杂诗十二首(其二)ppt课件语文课件PPT
![杂诗十二首(其二)ppt课件语文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0bc12e0242a8956bece4fb.png)
知人论事: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 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 理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 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 芝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 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 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途 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
体会独特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 素的语言、白描的手 法,直率地抒写而出, 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情感真挚,没有任何 人工雕琢的痕迹,可 以引导读者去体味其 中悠然冲淡的情致, 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 境中
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 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 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 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
诗作情感基调: 悲戚、苍凉
诗人如何体现悲戚?
提示: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通过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描写为全诗铺下 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晚风、冷席具有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 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3、用孤独文人常有的景象:对影独酌,来倍 显 诗人之孤独。
34.任何事情,坚持了就是神话,放弃了就是笑话!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却做不到,不停的选择,不停的放弃,回头却发现什么事都没做好,坚持,一定能遇到最美的自己,送给正在 努力拼搏的我们! 41.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牛顿 19.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挖了个坑,然后义无反顾的跳进去。坑是自己挖的,跳也是自己跳的,最后爬不出来的也是自己。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8a351f6c175f0e7cd13710.png)
问题探讨七: 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 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 首》的区别
意 象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 阮诗: 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 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
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 来”照应下文“气变”,引 入“不眠”。
艺 术 构 思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 阮诗: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点题。
陶诗: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 境
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情 感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凄”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 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 独。
问题探讨六: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d14ffb4afe04a1b071deb0.png)
问题探讨四: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 何作用?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 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
探讨五: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 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 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 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 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 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 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 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 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问题探讨六: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开篇叙事抒情,中间借 阮诗: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点题。
陶诗: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 境
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情 感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
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 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 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 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 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优质课件)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3097159ec3d5bbfc0a740d.png)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
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6
问题探讨六: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7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
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
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
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
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
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
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2
问题探讨四:
开头四句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 西阿是否可以换成西山,明月 是否可以换成素月?
9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0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1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清辉的景象作为铺垫,“荡荡空中景”
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2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6
问题探讨六: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7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
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
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
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
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
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
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2
问题探讨四:
开头四句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 西阿是否可以换成西山,明月 是否可以换成素月?
9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0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1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清辉的景象作为铺垫,“荡荡空中景”
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2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教育类别)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教育类别)](https://img.taocdn.com/s3/m/6a92e3eb7cd184254a35356f.png)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培训类
23
意 阮诗:清幽冷寂 境
陶诗:空阔悲慨
培训类
24
情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感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较为 直接,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培训类
25
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
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
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
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
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
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
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
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
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骋二字,皆极具力度
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
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培训类
8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培训类
9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e407d976a20029bd642d75.png)
问题探讨四: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 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 独。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
知人论世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 (今江西九江市)人。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 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 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
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
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
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
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
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
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
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
《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
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
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
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 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问题探讨六: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 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 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 影成三人。”大约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 飘逸而豪放,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 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有志却 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 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 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骋二字,皆极具力度 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 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 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 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陶渊焉明《。杂一诗十结二苍首其凉二无》 尽。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
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
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
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
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
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问题探讨四: 开头四句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 西阿是否可以换成西山,明月 是否可以换成素月?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
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
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
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
“素月”。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问题探讨五: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
何作用?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 眠知夕永。”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 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 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问题探讨七: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陶渊明心《杂诗境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精品资料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清辉的景象作为铺垫,“荡荡空中景” 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 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 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 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 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 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 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参考译文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 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 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2.三仕三隐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 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 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