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植物学发展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民族植物学发展与研究

一、前言

民族植物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的科学。它建立在植物学、生态学、语言学、药物学、农学、园艺学、经济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横跨这些相关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专门研究领域。民族植物学研究人类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包括对植物的经济利用、药物利用、生态利用和文化利用的历史、现状和特征。它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经典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主要从事民族植物学的调查、记载、编目和分析评价。现代的发展趋势已将民族植物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应用发展阶段,它可以应用于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诸多方面,也可以应用于村社的规划和持续发展方面。民族植物学知识对于剧变的现代社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植物学已经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的植物资源和文化性异常丰富,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植物作医药、食品、建筑材料、日用品原料等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民族植物学之根早已深植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之中,中华文化为中国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丰富的内容。民族植物学在中国发展的近二十年中,中国民族植物学的发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瞩目,中国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已成为世界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将为国际民族植物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因此对于我国民族植物学发展与研究的概况了解至关重要。

二、我国民族植物学概述

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是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以及人类活动与植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对植物的经济利用、药物利用、生态利用和文化利用的历史、现状和特征。近年来,民族植物学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当地民族对植物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及人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研究不同民族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及其对传统药用植物的使用情况。民族植物学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突出的民族性和时空差异性。中国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的5000年文明的基础上,五十六个民族认同于统一的国家,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之中,各民族利用植物,保护生态和生计方式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差异特征。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各民族(包括汉族)的传统利用植物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实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服务,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提高作贡献,是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民族植物学混合了许多学科的前沿学科,在植物学、生态学及人类学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我国民族植物学在过去二十年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护区建设管理、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与新药开发、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与保护。

三、我国民族植物学发展

(一)我国民族植物学发展简史

在远古时代,当人们依赖于采集野生植物为食的时候,就同植物界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利用植物用作医药、建筑材料、食品、日用品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植物的利用一直深深的植根于我国的文化中。在中国古代医疗实践中,劳动人民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研究,对天然药物和植物资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不断地探索中,积淀下了宝贵的

经验和资料。

近现代最先进入这一领域研究的是由我国药学界发起的对少数民族药物的研究工作。1978年起,药学界学者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发掘整理工作,在对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及其他少数民族用药进行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提出了1200种民族药,从选择了一批重要的常用药品,编辑成册。与此同时,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医院也纷纷创立,如西藏的藏医、内蒙古的蒙医院、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医院。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民族药物的植物学鉴定、化学成分分析、栽培、加工等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民族植物学的理念从海外流传到中国。我国民族植物研究届泰斗裴盛基先生在1982 年发表了我国第一篇民族植物学论文《西双版纳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随后,1987 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了民族

植物学研究室。虽然到现在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至今仅20余年的历史,但是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创的早期,民族植物学研究就在我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建立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先辈植物学家们,在从事植物调查、分类和引种驯化植物的研究过程中,十分关注资源植物、药用植物和农艺植物的研究和考证工作。胡先骕创立了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工作站,同时,他经过20年的研究、编辑成我国第一部资源植物系统专著《经济植物手册》。随后,中国民族植物学发展愈发繁盛,俞德骏、蔡希陶先生翻译并出版了德坎多的著作《农艺植物考源》。并且率先在1955~1978 年间开展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吴征镒先生在药用植物研究考证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并且完成了《植物名实图考》等中国古籍中的植物考订和《中华大典·生物典》的主持编纂工作。在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学术界前辈重视研究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植物学知识,倡导关注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植物资源研究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为民族植物学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开创和发展播下了学术思想种子和准备了人才。

上世纪50 年代中期至60 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组织过大规模云南热带生物资源考察。1959 年初,蔡希陶先生率领一批年青的科技人员奔赴西双版纳热带密林中,安营扎寨建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植物学调查、引种驯化和建园工作,为我国民族植物学的开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到70 年代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科学界也开始焕发新的思潮,为我国民族植物学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学术背景。民族植物学经历过百年的发展,由西方传到东方,在我们这个拥有古老文明和新兴工业化发展的国家扎下了根,并非历史的偶然。

(二)我国民族植物学发展规模

1、学术研究队伍迅速壮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族植物学研究队伍也得到迅速壮大,一些专门性研究机构相继建立,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为“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打好了基础。1987年,第一个民族植物学专门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学研究室成立。如今,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植物研究所、云南中医学院民族药研究所、云南思茅中草药研究所等、一批以民族药研究为主体的研究机构,都相继建立,汇集了大批的研究人员。另外,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中国医学植物研究所、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中国医学生物研究所等单位都有一批热心的研究者。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人员,不仅有政府部门的,也有民间组织的;不仅有科研单位的,也有政府部门的,也有民间组织的;不仅有科研单位的,也有教育单位的,形成了一只来源广泛的科研工作者队伍。

2、学术交流阵地已经建立

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协会业已经成立,并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将分散在全国的学者们联系在一起,相互交流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