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型真菌30余年成果累累

合集下载

常明昌_科技扶贫久久为功

常明昌_科技扶贫久久为功

人物PERSONAGE42在常明昌的办公室里有一颗硕大无比的灵芝,办公室墙上“菇神”两个遒劲的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学院院长常明昌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山野资源开发、真菌分类、保健食品和块菌研究,以及食用菌产品经销和技术服务,被誉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蘑菇专家”。

翻看着常明昌的朋友圈,就如同翻看他的工作日志,脱贫攻坚的路,心潮澎湃干一时容易,脚踏实地地干一世却很难。

36年来,常明昌致力于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在40多个县进行科技扶贫,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在山西省多地推广香菇、木耳、白灵菇等,带动3万多农户脱贫致富,创造经济效益约42亿元。

科技扶贫久久为功常明昌先后发表论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 ,发表了16个新种,培育灵芝、猴头新品种2个,近3年来鉴定科研成果7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创立了黄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完成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标准19项,建立了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承担26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创建了山西省最大的食用菌研究基地,建立了食用菌国家级特派员创业链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大平台,构建了省“2011”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3月申报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批,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082711T ),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

常明昌认为,是扶贫促进了科研,让科研更接地气,更容易转化,只有在实践中摸索学习,才能知道科技扶贫应该以什么为抓手。

科研是常明昌毕生的事业,扶贫让他的人生更加充实。

用他的话说,“无论是扶贫还是做科研都需要‘久久为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本刊科创人物Innovative Figures常明昌扫码深度阅读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微生物所完成世界首个地衣真菌全基因组测序

中科院微生物所完成世界首个地衣真菌全基因组测序

中科院微生物所完成世界首个地衣真菌全基因组测序
佚名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2015(40)5
【摘要】据科学网2014年12月14日报道,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魏江春课题组与南开大学王磊课题组合作,完成世界首个地衣真菌全基因组测序,为进一步探明抗旱力极强的石果衣真菌的抗旱基因及其分子机制、开发利用其抗旱基因构建抗旱转基因植物以实现干旱沙漠生物“地毯工程”和提高旱区农业产量奠定了基础。

相关成果发表于英国《基因组学》杂志。

【总页数】1页(P79-79)
【关键词】全基因组测序;真菌学;微生物;中科院;地衣;世界;国家重点实验室;抗旱基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32
【相关文献】
1.世界首个梅花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完成 [J], 何金儒
2.中科院专家完成我国首个灭蚊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 [J],
3.我国科学家完成国内首个灭蚊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 [J],
4.我国完成首个杀蚊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 [J],
5.我国完成首个杀蚊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老君山药用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云南老君山药用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云南老君山药用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赵琪;张颖;袁理春;李荣春;徐中志;周德群;杨丽云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06(26)4
【摘要】云南西北部老君山的大型真菌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统计,仅药用菌就有约 211 种,其中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近 50 种,这些野生药用菌在改善老君山山区各族人民膳食结构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该地区药用价值最大的 21 种珍稀药用真菌,除较详细地描述其功效外,还介绍它们的生长习性和分布位置,以期为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老君山野生药用真菌资源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赵琪;张颖;袁理春;李荣春;徐中志;周德群;杨丽云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云南,丽江,674100;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云南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云南,丽江,674100;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云南,丽江,674100;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云南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云南,丽江,67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5
【相关文献】
1.山东昆嵛山药用真菌的初步调查研究 [J], 杨占涛;苏瑞;刘超;王莹;张忠如
2.云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食药用真菌资源调查初报 [J], 杨丽云;袁理春;赵琪;陈翠;吕丽芬
3.云南老君山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 [J], 罗晨
4.大兴安岭野生食药用真菌初步调查 [J], 王纯华;夏成才
5.纳板河自然保护区药用真菌的初步调查研究 [J], 王东升;刘峰;田茂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阐述了内生真菌的基本概念,对内生真菌的种类、基本特征及生物学作用进行综述,并对内生真菌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内生真菌;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引言内生真菌是在宿主植物的茎和叶内生存并完成生活周期的真菌。

根据此定义,植物内生真菌应包括专性寄生真菌、营表面腐生的腐生真菌、潜伏性病原真菌和菌根真菌。

植物与内生真菌的关系为互惠共生,一方面植物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矿物质,另一方面内生真菌的代谢物能刺激植物生长发育,提高寄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

有关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但直至1977年Bacon等发现了高羊茅内生真菌与牛的中毒症状相关后,内牛真菌的生物学作用方面的研究才正式开展起来。

近年来,由于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物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医药工业上的用途和范围逐渐增大,因此有关内生真菌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1]。

1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1.1内生真菌的种类大多数内生真菌都属于子囊菌类(Ascomycetes),包括核菌纲(Pyrenomvetes)、盘菌纲(Discomyetes)和腔菌纲(LocuIoascomyetes)的许多种类以及它们的一些衍生菌。

内生真菌的宿主植物涉及藻类、引叶树、灌木和草奉等多个类群,但禾本科植物尤为常见,现已在80多个属的几百种禾本科植物中发现有与之共生的内生真菌。

主要的内生真菌包括药用Chloroscypha和Lophodermium(散斑壳属)中的一些种类以及Cryptoxline、Cyrptosporriopsis(拟隐孢菌属)、Phomopsis(拟茎点霉属)、和Phyllosticta(叶点霉属)中的一些种类。

近年来,从许多重要的经济林木,如针叶类的各种冷杉(Abies spp.)、云杉(Picea asperata)、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 Endll.)、紫杉(Taxus cuspidata)、松(Pinus Sylvestris)、柏(Cupressus sempervirens)等植物的树皮、枝叶内分离和鉴定出多种内生真菌,在多种草本植物、栽培植物、果树、苔藓和蕨类植物中也发现了多种内生真菌类群[2,3]。

他在大地上书写论文——记植物病理学专家、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

他在大地上书写论文——记植物病理学专家、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

他在大地上书写论文——记植物病理学专家、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他是国际顶尖的真菌病毒学家,曾在植物病毒研究领域创造多个“世界第一”;为帮助家乡发展,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他常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病虫害问题,被称为“广西最有技术含量的农民”。

他就是广西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保善。

陈保善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学习、工作,在低毒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分子机理以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真菌病毒学专家。

正当事业处于辉煌的时候,1999年,陈保善响应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辞去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职位,回到广西大学任教。

回国近20年来,他以科学研究为抓手,实现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同步提升,为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起点低、基础薄的条件下,陈保善作为学科带头人,团结和带领老师、学生埋头苦干,通过点滴积累,先后建成了广西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学科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领导的重点实验室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并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入选首批“广西人才小高地”和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陈保善治学严谨、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

作为青年人的导师,在治学方面他给予毫无保留的建议和帮助,其带出的10余名博士和近50名硕士,不少人已成长为行业骨干。

他还重视本科生教育,每年都承担本科生课程讲授任务,讲授的病毒学课程被教育部列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支持项目。

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倡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三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作为植物病理学专家,陈保善的研究与广西重大特色作物有密切关系。

他先后主持国家和地方科研计划项目和课题30余项,在真菌致病机理、水稻病毒病防控、桑树病害防控、桉树的环境影响评价、薯类作物高效绿色生产、原料蔗高产高糖高抗黑穗病育种和全程健康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部分成果已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获得6项自治区科技成果奖励。

李泰辉:40年踏遍80多个自然保护区

李泰辉:40年踏遍80多个自然保护区

60 小康 INSIGHT CHINA李泰辉:40年踏遍80多个自然保护区文/罗桦琳地球上的真菌大约有150万种,是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生物类群。

其中约有14万种是肉眼可见、赤手可摘的子实体大型真菌,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蘑菇。

蘑菇的作用不可小觑。

据统计,目前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年产量已达到30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在种植产业中排在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位。

“采蘑菇”的科学家:参与发表130多个新种1978年,在广东省番禺市(现广州市番禺区)桥南郊七队插队当知青的李大型真菌学研究专家李泰辉一年中有200多天在野外度过。

在近40年的科研生涯中,李泰辉踏遍了80多个自然保护区,不仅发现了100多个新种,还主持制定出我国首个毒菇鉴定国家标准,并借助DNA 检测等手段,快速判断蘑菇中毒类型,拯救患者的生命于危险之际。

泰辉考取了广东省科技学校。

两年后,他进入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从事真菌学研究,开始了“与蘑菇打交道”的科研生涯。

李泰辉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野外考察,进行标本和菌种收集,分类鉴定,一方面选育和驯化有用的品种,推动食用菌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森林真菌资源的本底调查,为可持续利用菌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积累。

位于先烈中路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隐藏”着华南地区最大、全国第二的大型真菌标本馆,里面存储着7万多号标本,不少标本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国宝”。

这些标本有不少正是李泰辉翻山越岭才采集到的。

他说,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地区是仅次于西南地区的我国大型真菌种类第二丰富的地区。

尤其是在广东南部的亚热带、热带气候地区,蘑菇多样性更丰富。

李泰辉说,植物学家对于自然界都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

一个新种的发现,无论对于自然界的理论研究,或是对于人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近40年的科研生涯,李泰辉踏遍了80多个自然保护区,对华南及邻近地区的森林展开了系统调查,参与发表的新种达到130多种。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札记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札记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菌物的重要性 (2)1.2 中国菌物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3)1.3 本书的目的与内容概述 (4)二、中国大型菌物的分类 (6)三、中国大型菌物的形态特征 (6)3.1 根据菌盖、菌褶等特征的分类 (7)3.2 根据菌肉、孢子等特征的分类 (8)3.3 根据菌丝、子实体等特征的分类 (9)四、中国大型菌物的生态分布 (11)4.1 气候条件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1)4.2 地形地貌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2)4.3 植被类型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4)4.4 社会经济因素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5)五、中国大型菌物的利用价值 (16)5.1 食用价值 (17)5.2 药用价值 (18)5.3 工业用途 (19)5.4 科学研究价值 (21)六、中国大型菌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2)6.1 野生菌物资源的保护 (23)6.2 人工栽培技术的推广 (24)6.3 菌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25)七、结语 (27)7.1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28)7.2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概括在内容方面,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各类大型菌物的形态特征,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识别和了解这些生物。

结合作者的实地考察经历和科研成果,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大型菌物地理分布、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为科研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通过阅读这部图鉴,我不仅增加了对菌物世界的认识和兴趣,也对中国的大型菌物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推动我国菌物学研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著作。

1.1 菌物的重要性菌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生物类群之一。

常明昌 “菇神”追梦铸传奇

常明昌 “菇神”追梦铸传奇

常明昌“菇神”追梦铸传奇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4期他是农民心中的“菇神”。

30年执着追梦,寂寞为伴,心酸几多。

小蘑菇撑起大事业,破茧化蝶,一代菇神铸就科技成果转化的传奇文戴红常明昌办公室里有一颗硕大无比的灵芝,令人称奇。

办公室墙上“菇神”两个遒劲的大字,更引人侧目。

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的题字,道出了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常明昌30年追梦之路,诠释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传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时间回放到1992年。

太谷街头,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推着辆破三轮车,走街串巷收罐头瓶。

知识分子最放不下的就是这张脸,面对过往行人不时投去的诧异目光,年轻人涨红的脸上略带一丝羞涩。

这就是常明昌。

这一年,他28岁。

从上大学时师从著名真菌学家刘波教授,常明昌就为自己的职业梦想奠了基。

1985年,他从山西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来到山西农业大学工作。

在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学术氛围的校园内,他一如既往地追随刘波教授,倾心于食用菌栽培、山野资源开发、真菌分类、保健食品和块菌研究,尝试做食用菌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

27岁他就发表了45篇论文,专著2本,在山西农业大学,对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来说,这至今仍是一个高度。

迄今常明昌已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出版著作12部,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食用菌本、专科统编教材2部,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专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和本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学》2部,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山西省煤基重点攻关项目等21项,合作发表地下真菌16个新种,是我国地下真菌研究的学术权威之一。

想当年,是一次偶然的经遇,触动了常明昌走上产学研之路。

1992年他在北京出差时在麦当劳吃饭。

聊天时得知麦当劳的一个门童一个月工资是400块,是他工资的4倍还要多!当晚常明昌失眠了。

他开始思忖这些年自己所做的一切:论文写得好只是纸上谈兵,科研做得再好也只是研究层面,只有将自己的研究转化为生产成果,才能获得利益、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药用真菌资源调查

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药用真菌资源调查

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药用真菌资源调查
张文泉;罗国涛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7(036)004
【摘要】药用真菌是具有保健和治疗疾病作用的一类真菌,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而且是利用真茵治病最早的国家,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用真菌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本文报道了贵州施秉云台山大型药用真菌有12目21科46种及其主要的药用功能和价值.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张文泉;罗国涛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
【相关文献】
1.施秉云台山白云岩喀斯特地区豆科植物资源调查 [J], 汤晓辛;王英;杨庆伟;张潮
2.贵州施秉云台山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J], 罗国涛;王健祥;文庭池
3.施秉县云台山南方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调查 [J], 张玉武;宋久祥;贺红早;何云松;李青;刘盈盈
4.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质遗迹类型和特征 [J], 陈武; 肖加飞; 谯文浪; 李艳桃; 唐佐其; 刘凌云
5.贵州施秉云台山外生菌根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J], 张文泉; 罗静; 罗国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野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初报

上海野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初报

上海野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初报李传华;曲明清;于荣利;周昌艳;宋晓霞;汪虹;陈明杰【摘要】经调查发现上海野生大型真菌物种有160种,分属于子囊菌和担子菌中的40科,84属.其中,食用菌57种,药用真菌29种,有毒真菌24种,用途不明种类48种.物种丰度表明采自佘山的野生大型真菌的物种丰度最高,较能代表上海大型野生真菌物种的多样性.【期刊名称】《上海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7页(P59-65)【关键词】资源;食用菌;药用菌;毒菌【作者】李传华;曲明清;于荣利;周昌艳;宋晓霞;汪虹;陈明杰【作者单位】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上海201403;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上海201403;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1-2],其重要性众所周知。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已成为目前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3]。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何炎炘;李能树;李进华【摘要】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utilize the fungal resources in Yaoluoping Natural Reserve of Anhui Provinc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the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abundant in macrofungi in Yaoluoping Natural Reserve. The macrofungi in the reserve had great prospects of applying in food, medicine, and forestation.%为了解及合理开发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了安徽省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及生态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在食用、药用和营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2(029)002【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大型真菌;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作者】何炎炘;李能树;李进华【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9;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5;Q938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岳西县境内,北与安徽省霍山县接壤,西与湖北省英山县毗邻,地理位置为北纬30°57'~31°06',东经116°02'~116°11',地处大别山主峰江淮分水岭。

保护区总面积123 km2,覆盖安徽省岳西县包家乡全境。

其中核心区为21.2 km2,缓冲区28.4 km2,实验区73.4 km2。

个人主要先进事迹

个人主要先进事迹

个人主要先进事迹丁瑞军同志主要先进事迹丁瑞军,男,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材料器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长期从事红外焦平面技术研究。

负责完成多项国家型号任务中的核心探测器件研制工作,解决了红外探测器阵列研制、深低温CMOS读出电路设计及红外焦平面可靠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实现了红外焦平面技术从应用研究向工程化应用的转化。

目前,丁瑞军同志带领团队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等十几项研究任务。

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制定了GB/T17444国家标准“红外焦平面阵列特性参数测试方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9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刘羽寅同志主要先进事迹刘羽寅,女,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大本学历,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从事钛合金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研究30多年,是我国钛合金领域的知名专家,为我国航空、船舶等领域的多个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第二发明人,她参与研制成功的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高温钛合金被某先进发动机选用,使我国高温钛合金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她主持研制的某舰船发动机用钛合金,达到国际水平,已经批量应用于我国船舶某高新工程;主持建立的钛合金棒线丝生产基地,推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化升级。

承担完成了钛合金材料国家重点配套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

获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和荣誉称号。

闫保平同志主要先进事迹闫保平,女,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

任院信息办主任期间主持我院历史上首个信息化规划——“十五”信息化规划,并圆满组织实施。

她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e-Science理念和“数字化科学院”,并主持我院“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研究工作。

此后一直致力于e-Science的应用实践。

上海浦东滨江森林公园大型真菌资源的初步调查

上海浦东滨江森林公园大型真菌资源的初步调查

2019年第2019年第dible 上海浦东滨江森林公园位于上海浦东高桥镇境内,西临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与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隔江相望,北临长江出海口,面积120hm 2,于2007年3月对外开放。

公园前身为有30年历史的上海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三叉港苗圃。

公园建立时,有很大拓展,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河流、苗圃、林带,还增加了诸多花木特色园、大草坪以及湖泊等湿地。

园内有常绿和落叶针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林、灌木林、草地、水生植物等多种类型的植被。

园内空气湿润,枯枝腐叶和腐草较多,很适合多种大型真菌生长。

每年从春到秋,尤其是黄梅季节和夏末初秋连阴雨后在林中和草地上常见菌类生长。

笔者多年来发现18科39属66种大型真菌,介绍如下。

1侧耳(Pleurotus ostretus )除盛夏外,其它季节都有发生。

生枯木和枯树桩上,在河边木坝上也曾见到。

丛生和群生,有时量多。

可食。

2小白侧耳(P.limpidus )夏秋在枯树桩上单生和丛生。

可食。

3腐木生侧耳(P.lignatilis )夏秋在枯树桩上丛生。

园中西侧靠围墙边一个大杨树桩上多次发生。

可食。

4小亚侧耳(Hohenbuehelia flexinis )春末至秋季单生于腐木和腐枝上,较小。

可食。

5小网孔菌(Dictyopanus pusillus )夏秋雨后群生于腐枝上,很小。

6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ne )四季可见,丛生于枯树腐木上,多种活树干上也有发生。

有药用价值,但有时也会导致樱花等树木受感染。

7狮黄光柄菇(Pluteus leoninus )夏末初秋在枯树桩和枯木上群生,鲜黄或橙黄色,个体不大。

记载可食。

8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晚秋至早春生于多种枯树桩上,有时在枯树干较高处也见生长。

与栽培品种不同,盖大色深,表面发黏。

可食。

9白粉红褶小菇(Mycena leucogaia )小型,丛生。

黄梅天在河边林地发现。

五台山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五台山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五台山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王云;杨晋明;刘宏伟;孟丽君;黄静
【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年(卷),期】2007(026)005
【摘要】五台山是我国的著名佛教圣地,有着特殊的地理地貌和环境,为大型真菌的发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态条件.在五年时间里对本地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十余次实地考察,共采集标本90种,拍摄照片110张,初步了解它们的生态分布和习性,为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王云;杨晋明;刘宏伟;孟丽君;黄静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科院生物研究中心真菌室,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科院生物研究中心真菌室,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科院生物研究中心真菌室,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生物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山西省农科院生物研究中心真菌室,山西,太原,0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9
【相关文献】
1.贵州施秉云台山外生菌根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J], 张文泉; 罗静; 罗国涛
2.庆元县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调查报告 [J], 陈俊良;吴锡朋
3.安顺市菌根性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J], 王涛;张如意;刘菲菲;沈昱翔
4.浙江景宁大仰湖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及评价 [J], 徐端妙;朱新宇;林秀君;雷延菊;朱志柳
5.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与分析 [J], 梅中海;朱新宇;李梦斐;夏丽敏;郑丽智;朱志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文颖:照亮我国真菌学研究的前进之路

庄文颖:照亮我国真菌学研究的前进之路

30岁,她踏上了真菌学这条路1968年,庄文颖20岁,为响应国家号召,她到农村插队。

于是,山西偏远的小村庄里,多了一名爱读书的姑娘。

那段时间,只要有空余时间,她一定会抱起书本。

1973年,庄文颖等来了机会,她顺利考入山西农学院,并在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

当时,庄文颖有两个选择——昆虫学、植物病理学。

“不喜欢昆虫”的她选了植物病理学。

在边教边学的过程中,她发现,大约70%的植物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带着问题,庄文颖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师从菌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余永年,踏上了真菌学这条路。

那一年,她30岁。

时间在一次次实验与思考中过得飞快,在余永年的指导下,庄文颖掌握了真菌分类学的有关研究方法,成为课题组里的顶梁柱。

师生间越来越默契,庄文颖知道老师想做什么,余永年也深信庄文颖一定能做成。

1983年,在课题组缺少人手的情况下,余永年还是决定送庄文颖赴美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

他期望庄文颖今后能为我国真菌分类研究打开新局面。

更大的世界在庄文颖面前铺开。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庄文颖读到了许多难得的真菌学文献资料,也看到了国际同行的科研效率,于是她尽可能多地压缩休息时间用来学习和工作。

那段时间,庄文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科研成果。

1988年回国后,庄文颖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让中国的真菌学走到国际舞台上去,“我要让国内学者知道,国际期刊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1993 庄文颖,真菌学家,1975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现山西农业大学),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她在真菌的世界里默默耕耘,凭着科学报国的热忱和坚持,她用自己的行动照亮了我国真菌学研究的前进之路,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不久前,庄文颖被遴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文|倪思洁庄文颖:照亮我国真菌学研究的前进之路庄文颖Innovation创新 - 走近院士39年,借助于中科院生物区系特别支持项目,她和十几位同行深入大巴山丛林进行野外考察。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
项目简介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猴头菌、虫草、灰树花、松口蘑、云芝和樟芝等30余种药食用真菌的深层液体发酵技术研究,形成了真菌多糖、真菌糖蛋白、三萜化合物等代谢产物提取、分离和高效制备技术体系,已建立多种菌物活性物质筛选和评价模型,筛选出一批降糖、降脂、抗炎、抑菌、抗氧化等真菌产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药食用真菌菌株库和代谢产物库。

项目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要点
建立针对真菌生物量、代谢产物生成水平的发酵优化技术体系。

菌物活性物质制备技术成熟,可进行产业化生产。

效益分析
建成5m3/批次发酵生产线,所需设备投入约60-80万元。

综合年产值预计在2000万元。

推广情况
(1)与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云芝胞内糖肽的深层液态发酵制备工艺并实施产业化,目前已形成年产值8000万元的云芝胞内糖肽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2)与江苏神华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虫草、猴头菌、云芝、密环菌等品种的发酵优化和产品制备研究。

杨祝良我对蘑菇情有独钟

杨祝良我对蘑菇情有独钟

2020年12月《时代风采》ModernElegance/2020/12杨祝良:我对蘑菇情有独钟简介杨祝良,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无党派人士,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室执行主任。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戴芳澜杰出成就奖及美国真菌学会荣誉会员奖等荣誉。

研究成果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

他主要从事高等真菌多样性及资源利用研究,带领研究团队采集5万余号标本,在前人基础上,建成了中国第二大真菌标本室,成为我国高等真菌的重要研究中心。

他创建了世界牛肝菌科和鹅膏科新的分类系统,发表牛肝菌科95个新种和鹅膏科91个新种,分别占牛肝菌科和鹅膏科全球同期发表新种数的40%和50%,整体领跑了世界两科的系统分类研究。

他主持完成了中国蘑菇科环柄菇类真菌分类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此类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他创立了中国高等真菌分布格局成因理论,揭示了松塔牛肝菌属、鹅膏属等的起源和进化规律。

国际权威专家誉其成果为“里程碑论文”“做出了重要的专著性贡献”。

现担任国际真菌命名法委员会等3个国际学术组织的委员和《真菌多样性》(Fungal Diversity )等3个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该期刊目前位列全球该领域期刊第一。

获奖感言这是项很高的荣誉,是对我莫大的鞭策。

科研要为经济社会服务,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研究野生菌要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实情,发展云南山区经济,形成野生菌产业,要不断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帮助人民群众增收脱贫。

人们在享受野生菌美味的同时,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将继续做好科普宣传,帮助老百姓安全吃菌。

65。

浅谈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浅谈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浅谈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建议杜兴兰;周建波【期刊名称】《河北林果研究》【年(卷),期】2013(000)003【摘要】The wild fungi resources in Saihanba was investigated .Statistics revealed there are 22 families ,51genera and 79 species of macrofungi in Saihanba ,with 65 species of fungi hav-ing economic value ,composed of 35 species of edible fungi ,24 species of medicinal fungi , and 6 species of toxic fungi .In order to protecte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wild macrofungi resources in Saihanba .%对塞罕坝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塞罕坝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有经济价值的真菌65种,其中食用真菌35种,药用真菌24种,有毒真菌6种。

为达到保护野生真菌种质资源,根据保护区真菌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保护和综合利用建议。

【总页数】4页(P303-306)【作者】杜兴兰;周建波【作者单位】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围场068466;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围场0684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相关文献】1.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现状与分析 [J], 马瑞先;孟凡玲2.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及资源分析 [J], 李奇缘; 李冰寒; 文英杰; 李林辉3.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J], 孙晶雪; 杜红居; 张建宇; 项存悌; 王文杰4.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现状及发展建议 [J], 郝敏;忻富宁5.把握政策强化领导全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大写蓝图谱华章强化领导者影响力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农水结合是灌区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浅谈监理日记的规范化管理渭南市水资源费征收应解决的几个问题浅谈陕西无公害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建议合理利用渔业信息资源的研究与分析扶风县水利发展现状及对策汉阴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加强县城饮用水源保护的思考以水养水自我发展一汉阴县南窑村人饮工程管理侧记把握政策强化领导全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于科技 精于创新——李彬人物风采

专于科技 精于创新——李彬人物风采

专于科技精于创新——李彬人物风采

【期刊名称】《中国农药》
【年(卷),期】2014(010)002
【摘要】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李彬有着铁人般吃苦耐劳和钻研的精神!从事化工科研及管理工作30余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参与主持的“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工艺技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总页数】1页(P23-23)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4
【相关文献】
1.前沿科技再创新高--第十四届菜博会科技创新无限风采 [J], 毛松;吴海霞;杨风光
2.用科技创业靠创新发展湖北省评出第五届科技创业明星企业、科技创业企业家及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J], 无
3.呼和浩特首届科技创新成果博览会之旗县区风采——新城区科技成果闪耀呼和浩特首届科技创新成果博览会 [J], 王慧;
4.咨询业女性展示职业风采——2007中国科技咨询协会职业女性风采人物颁奖会举行 [J], 孙青
5.榜样力量勇攀标准科技创新更高峰——荣获2019年“标准科技创新奖”人才奖的女性标准化工作者风采 [J], 本刊编辑部;朱爱萍;陈嫣;魏素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大型真菌30余年成果累累——
杨祝良行走在高山峡谷(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人物小传
杨祝良:1963年生于云南省曲靖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专注真菌研究30余年,已发现4个新亚科、21个新属、260余个新种。

他为大型真菌绘制族谱,通过编纂书籍、制作宣传挂图等方式,帮助人们提高防范能力,以降低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起数、中毒和死亡人数。

在昆明,即便进入雨季,大多数食用野生菌仍无法人工繁育,不少野生菌价格依然高企。

然而,曾经很贵的羊肚菌,这两年价格却大幅下降。

“你们在市面上看到的羊肚菌,应该是人工种的。

多亏咱们现在人工种植技术水平高,大家才有这样的口福……”一进杨祝良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全是菌类期刊专著,杨祝良侃侃而谈。

“我的工作主要是为大型真菌绘族谱、认‘亲戚’”
中国是羊肚菌科物种的世界分布中心,乍看一样的羊肚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却有30多个不同物种。

从中找出既容易人工栽培、又高产稳产的物种,谈何容易?前后10多年,杨祝良团队只要出差就在全国各地采集菌株,终于筛选出十几种适合人工栽培的菌株。

投放到市场,第一年便见到了效益。

可转年再种,有的菌株却出现明显退化,“有的产量骤降,有的干脆不长。

”杨祝良带领团队再次聚焦羊肚菌,在基因层面揭示了羊肚菌退化的原理。

“现在只要检测两个基因,就能判断菌种是否退化、是否合格。


研究大型真菌,既有很强的科研价值,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杨祝良说:“我的工作主要是为大型真菌绘族谱、认‘亲戚’。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族里可能有10多个家庭,每个家庭里又有不同的成员。

哪些能放心吃,哪些有
毒,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进一步考虑产业发展的问题。

”杨祝良说。

后来,杨祝良团队瞄准了被业内评价“很棘手”的牛肝菌科分类。

他们联合国际同行,借到了国内外重要标本馆的大多数代表性研究材料,终于收集到了全球该科60余属约400种的2600余份标本样品。

“借标本、分析基因组是我们非常常规的工作,虽然看似有些枯燥,但看到收集到的标本样品越来越多,我还是乐在其中。

”杨祝良说。

2014年3月,杨祝良团队在国际真菌学主流期刊《真菌多样性》上发表论文,首次构建了世界牛肝菌科的分子系统发育框架。

紧接着,他们对我国牛肝菌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澄清了一大批分类混乱的菌种;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专家誉为牛肝菌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

杨祝良说:“能出这样的科研成果,不是因为我们多高明,而是得益于我们国家的发展。


“没有一流的野外工作,就没有一流的科研成果”
杨祝良的科研离不开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但去野外发现新的野生菌,依然是杨祝良最大的期盼。

他说:“没有一流的野外工作,就没有一流的科研成果。


1998年夏,杨祝良第一次去青藏高原科考。

生于云贵高原的杨祝良没想到,自己竟然在海拔3000多米处产生了高原反应。

心跳每分钟120次,躺在床上像跑步,“跑”了一晚,第二天连走路都吃力……科考队长劝杨祝良回去,杨祝良想都没想便拒绝了。

他说:“要是不坚持住,以后永远也不能站上世界屋脊,这会成为我科研生涯中的一个短板。


一周后,杨祝良身体逐渐适应,甚至比最初照顾他的同伴走得还快、爬得还高。

他说:“那会儿就想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抓紧机会考察。

”也是在那次科考中,杨祝良意外地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草甸发现了野生菌。

“一般认为野生菌应该长在植被茂密的林下,可为何出现在植被稀疏的草甸中呢?
这本身就是很好的科研题目……”杨祝良说,现在,自己的学生到了野外,车一停就会全都钻进大山。

野外采集虽然辛苦,却能够给科研人员带来重要的启发。

杨祝良对于科研始终全身心投入。

他曾大年三十没有离开研究所,也曾坚持每周六天半时间“泡”在实验室里。

在国外读博期间,他还花了两年时间,到野外森林中寻找不能人工栽培的鹅膏菌幼龄个体供研究之用,最终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观点,后来还被外国同行收入到研究著作中。

1997年底杨祝良完成国外学业回国,他立即开展研究、申请项目并获得批准。

恰在此时,杨祝良收到国外研究机构的邀请,但他选择了留在国内。

“国家培养了我,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我不能离开。

”杨祝良说。

“科普有时候比科研论文更重要”
虽然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但杨祝良并不想躲在象牙塔里。

“选择研究方向时,要结合大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他说。

在世界每年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案例中,有90%以上都是因误食剧毒的鹅膏菌所致。

中国共发现了12种剧毒鹅膏菌,其中一多半要归功于杨祝良团队。

“剧毒鹅膏菌含有一类环肽分子,可能对癌症靶向治疗有帮助。

从基因的角度研究为何会演化出这类毒素,还能更好了解整个地质历史时期蘑菇的进化规律。

”杨祝良说。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山区和半山区出现100多起“不明原因猝死”,一直没有找到原因;民间生出各种谣言甚至迷信的说法。

中国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联系到杨祝良,并通过与国内多学科、多个研究团队联合攻关,最终发现事件背后的元凶之一是毒沟褶菌。

于是,除了撰写科研论文,杨祝良还和同事们编写了科普宣传册,教当地人掌握这些毒菌的特点,远离它们。

“不明原因猝死”现象少了很多,迷信谣言也不攻自破。

“科普有时候比科研论文更重要。

”科普活动没法申请项目,也无助于
职称晋升,但他说,科普也是科学家的重要工作。

“科研语言要准确专业,但科普得通俗易懂。

”杨祝良团队2015年出版了《中国鹅膏科真菌图志》,可以帮助大众区分可食用和有毒的鹅膏菌。

“记住两点,普通人就可避开大多数毒蘑菇:一是‘自己不熟知的蘑菇不吃’;二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蘑菇不吃。

”杨祝良说。

近些年,云南省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几率已大幅下降。

而这背后,既有食品安全、疾控部门的努力,也与杨祝良这样的科研人员的深入科普密不可分。

如今,杨祝良最喜欢别人叫他“蘑菇先生”。

“这还是一位小学老师起的。

当时我去给一所小学做科普,老师介绍我时叫我‘蘑菇先生’,我觉得特别准确,我不就是这样一个人吗?”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记者手记)
对科研,杨祝良近乎痴迷。

为了搜集科研材料,他和同事跑遍山山水水;为了早点获得科研成果,过年期间他也会去“泡”实验室。

越是遇到科研难题,杨祝良越有动力。

做科普,杨祝良乐在其中。

他提出的两个标准,让高大上的科研成果成为云南山区群众吃菌的常识,极大减少了因为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杨祝良说,研究蘑菇是一项偏冷门的学科,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在“坐冷板凳”。

业界的认可,还有被叫做“蘑菇先生”,让他始终内心火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