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对外贸易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994d0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1.png)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对外贸易,允许商品贸易。
明清两朝,政府鼓励私营商船参
与商业活动,扩大海外贸易,开拓新市场,增加国家收入。
2、政策偏重对外贸易。
明清两朝,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政府出
台了相关政策,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政策支持。
3、设置商业银行以贷款方式支持。
明清两朝,政府建立了特定的商
业银行,以贷款的形式支持民间商人参与海外贸易。
4、建立交易市场和关税体系,对外贸易管理有序。
明清两朝,政府
采取市场法、关税法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税制政策,对外贸易加以
有序管理。
总之,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加强了对外开放,扩大了海外贸易,调整了税收政策,实施了有序的管理,为当时的海外贸易开拓了新的道路,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明清两朝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明清两朝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60ecb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e.png)
明清两朝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海外贸易经历了诸多变迁,对外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海外贸易的兴起、对外关系的转变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明清两朝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首先,明清两朝是中国海外贸易的兴起时期。
明朝时期,中国开始积极参与海外贸易,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这一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外贸易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而到了清朝时期,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中国的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
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贸易驻点,并与他们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海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
其次,明清两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明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主要以朝贡体系为主,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的国家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
这种关系基于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地位,其他国家向中国朝贡,以获取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商品。
然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清朝废除了朝贡体系,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清朝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与荷兰、英国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更加多元化,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最后,明清两朝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海外贸易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这些外汇不仅用于进口商品,还用于国内的军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对外关系的转变使得中国社会逐渐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和技术,为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契机。
例如,明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了众多的外来文化影响,如伊斯兰教的传播、南洋华人的形成等。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2d58c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d.png)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闭关政策:明朝创立了最早的海关机构,海禁,旨在限制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闭关政策,继续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且实行封闭的海洋政策。
2.封建体制: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政策严重受到封建体制的影响,国家对外贸易的控制主要由地方官员执行。
外国商人必须通过地方官员才能进入中国进行贸易,这种过程中常常出现贿赂、勒索等不良行为。
3.限制性贸易政策:明清海外贸易政策以进口限制为主要特点。
明朝设立了专门的通商口岸,如广州、汕头、杭州等地,只有这些口岸才允许与外国进行贸易。
对外贸易主要以单一通商口岸为中心,其他的港口严格限制与外商发展贸易关系。
4.重税政策:明清时期海外贸易主要依靠海禁税、鼓税以及其他关税手段进行税收的征收和管控。
明代时,对外贸易的关税高达30%以上,清代则增加到了40%以上。
重税政策严重制约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
5.对外贸易的严格管制: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对外国商人和使节严格管理和控制。
外国商人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并且受到地方官员的严格监管。
同时,中国政府对外交涉的使节控制严格,只允许他们在指定的地区和时间内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和交流。
7.东南沿海贸易的繁荣:明清时期,由于东南沿海发达的经济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的贸易城市如广州、福州等成为中国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的重要节点,也使得这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8b93d2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0.png)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自唐宋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然而,在明朝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相对衰退。
直到明代中期,随着明政府对海禁政策的逐渐放松,海上丝绸之路重新崛起,海外贸易重新繁荣起来。
二、明代海外贸易的特点在明代,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南海和东南亚地区。
广州、泉州、苏州等港口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主要枢纽。
明朝政府为了规范海外贸易,设立了官方贸易机构,如四夷行官、东南亚通事船等。
这些官方机构的设立为海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机制。
三、明代海外贸易的商品明代海外贸易的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其中,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
丝绸是中国的传统特产,深受东南亚和欧洲贵族的追捧。
瓷器也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赢得了海外市场的青睐。
此外,中国的茶叶也成为了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四、明代海外贸易的通路与航线明代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两个通路进行,一个是南海通路,另一个是印度洋通路。
南海通路从中国的广东和福建港口出发,沿着东南亚诸国的海岸线向南延伸,通往东南亚地区。
印度洋通路则从中国的福建港口启航,经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地区的各个贸易中心。
五、明代海外贸易的影响与价值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及其他相关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明代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大量的财富和商品流入中国,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工商业发展,也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品质。
其次,明代的海外贸易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使中国的独特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六、清代海外贸易的变革与发展清代沿袭了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清朝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广州通商大臣、泉州海口通商使等。
中国明清的海外贸易
![中国明清的海外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173c2dd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4.png)
中国明清的海外贸易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中国历史上的海外贸易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但在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经历了更大的繁荣。
这种贸易可以被分为两种:官方贸易和私人贸易。
官方贸易是由朝廷主导的贸易,私人贸易则是由商人自行开展的活动。
官方贸易在明朝时期,官方海外贸易主要由郑和率领的船队来完成。
这些船队被派往南洋(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甚至远至非洲和阿拉伯半岛。
郑和的船队带回了许多珍贵的物品,包括象牙、金子、宝石、香料等等。
这些物品在中国内地很受欢迎,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随着明朝的衰落,官方贸易逐渐减少。
但是,在清朝时期,官方贸易有了新的生机。
康熙皇帝派出了一些探险船队,前往东南亚、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等地。
这些探险船队探索了许多未知的领域,从而对中国的地理知识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这些探险船队也带回了许多有价值的物品。
私人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在明清时期也十分繁荣。
一些商人自己组织船队,前往东南亚、南亚和日本等地。
这些商人购买了许多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中国商品,并将其带到海外销售。
这些商品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因此私人贸易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随着私人贸易的不断增加,一些商人开始在海外建立贸易机构。
这个机构通常被称为身行,是一个由中国商人组成的集体。
身行有时还与当地的商人合作,这有助于促进两地之间的贸易。
这些身行有其自己的规则和章程,而且十分成功。
私人贸易的热潮促使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些政策,以控制和规范这种贸易。
例如,政府规定,每个商人只能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并且必须向政府报告所有交易。
此外,政府禁止私人船只驶向不安全的海域,以保护商人的安全和财产。
海外贸易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增加了中国内地对外部需求的了解。
其次,贸易使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包括建筑、艺术和文学等领域。
此外,中国还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大量的物资和技术知识,这对中国社会的科学和技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7632cd1152ea551810a68749.png)
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
明 朝: 海禁(朝贡贸易)
开禁
清 初: 海禁
开禁
闭关
本课概要
一、明朝对外贸易 1、官方:朝贡贸易 2、民间:海禁 开禁 二、清朝对外贸易 1、官方:海禁 设立四海关 广州十三行 2、民间:海禁 开禁 闭关
一、明朝对外贸易
1、官方: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中国, 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 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 的名义回赠给“入贡国”。………明政府规定外商 “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有无相易,邦国之常。日本自宋以前,常通贡 市;……三年一贡,限其人船,所易货物,岂能 供一国之用?……我又禁止之,则有私通市舶者。 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 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 为商矣。” ——徐光启《海防迂说》
倭患与抗倭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二、民间海外贸易
三、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阶段二:康熙中期,四口通商 康熙中期,台湾被纳入清朝版图,局势稳定,下令取消 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设立四海关,允许各国前来 贸易 (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
三、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阶段三:乾隆时期,闭关政策,仅余广州一口通 商
乾 隆 年 间 的 广 州 十 三 行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 或“洋货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 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 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
材料一:(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谕”)天朝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卷二十三 材料二:(乾隆帝“圣谕”)大皇帝君临万国,恩 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海国四说》卷六 材料三:“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 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 原内地)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 朝市(京城)矣。”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禁令政策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禁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ce5d786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c.png)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禁令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海外贸易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和变化,同时也有一些禁令政策被实施。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禁令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海外贸易的兴起明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同时,明朝政府也积极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海禁司,管理海外贸易的事务。
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如马六甲、琉球、日本等地。
随着明朝的衰落,清朝的建立,中国的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海禁政策,但也逐渐放宽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了专门的商馆,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同时,清朝还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条约,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从东南亚地区扩展到了欧洲、美洲等地。
二、禁令政策的实施虽然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禁令政策。
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一些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如明朝禁止私人船只出海贸易,只允许官方的海禁船只进行贸易活动。
这一政策限制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私人贸易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禁令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清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外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活动。
清朝政府规定只有一部分城市可以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同时还规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条件,如只允许特定的商队和商人进行贸易。
这一政策限制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的海外贸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影响与启示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禁令政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海外贸易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中国的特色产品,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中国历史地位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中国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57d523e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7.png)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中国历史地位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外贸易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1.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在海外市场上受到极高的欢迎,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可以将自己的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引进各种珍贵物品和文化知识,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2. 海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海外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商业机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繁荣。
这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得中国的工商业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通过海外贸易,中国可以获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提升自身的制造业和农业水平,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 海外贸易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海外贸易的繁荣也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在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中国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市场,与此同时,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商人和移民,他们带来了新的商业理念和技术,推动中国商业行业的发展。
此外,海外贸易还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他们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商品和文化。
4. 海外贸易对中国历史地位的影响通过海外贸易,中国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贸易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外交使节,扩大了与外国的交往和合作。
海外贸易让中国成为了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同时,海外贸易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使得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对中国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同时,海外贸易还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丰富了中国的商业和文化。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1f10a00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4.png)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贸易活动,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一、对外贸易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广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绸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广州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从东南亚到欧洲等地,中国的丝绸通过广州港口出口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繁荣的贸易路线。
2.外国商人的贸易活动:在广州,外国商人聚集在河南街一带的"陈家祠",进行经商和驻扎。
这些商人包括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商人,以及来自近海国家的商人。
他们通过贸易活动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和商品,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贸易方式的变化:与以往的贸易相比,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更加多元化。
除了丝绸等传统商品外,茶叶、瓷器、药材等也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
与此同时,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也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二、文化交流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文化风貌,也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传播中国文化:通过对外贸易,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陶瓷、丝绸和茶叶等,被外国人引入到了其它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青花瓷对欧洲瓷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吸纳外来文化:同时,明清时期的中国也吸纳了大量的外来文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外国的风俗、技术、思想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如西洋钟表的传入,对中国的技术和文化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3.文化的融合:明清时期,中西文化开始有了一定的交融。
西方宗教艺术的引入、天主教传教士的活动等都对中国的艺术、建筑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对外国人产生了吸引力,如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被外国人所借鉴。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与世界经济格局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与世界经济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982e46b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8.png)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与世界经济格局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丝绸生产大国,而丝绸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绸产量大幅增加,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得以远销至南亚、东南亚乃至阿拉伯、非洲等地,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宝贵商品。
与此同时,中国还从南亚、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珍宝等商品,丰富了国内市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二、海外贸易港口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要通过广州、福建沿海城市进行。
这些城市成为了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交流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窗口。
在这些贸易港口,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进行密切的贸易往来,许多外国商人还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商号,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网络。
这些商人不仅带来了外国商品,还带来了外国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三、新兴市场的出现明清时期,中国不仅在传统的亚洲市场中进行贸易,还开始在欧洲、美洲等地寻找新的商机。
随着哥伦布的航海和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等欧洲贸易城市的兴起,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逐渐扩大。
在远洋贸易中,中国海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贸易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贸易平衡与金银流入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经常出现了巨大的顺差,这导致大量的金银流入中国。
当时的欧洲国家急于寻找商品来平衡贸易逆差,而中国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中国在贸易中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如只允许外国与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的居住和活动等。
这使得中国能够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从而吸引了大量的金银流入。
这也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贸易富国。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8abdc9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1.png)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条与世界互通有无的大国,对外贸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涵盖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包括明清时期的“海禁”、清朝时期的“通商口岸”、民国时期的“种票调节”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自由贸易。
“海禁”时期(1368-1842年)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对海外贸易的“海禁”政策。
自明代初年开始,中国明文规定中国商人禁止通过海路进行贸易,并设立了“海禁”制度。
这个制度对货物以及商人的进出口全面禁止。
即使有些私人出海,还是会受到海盗的威胁,难以成功运输物品。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重大的限制,尤其是清朝后期,中国经济开始走向衰落。
“通商口岸”时期(1842-1911年)随着英国的侵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不得不向英国开放贸易口岸。
这样,在中国的一些港口城市,英国人开始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开展其商业活动。
即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使中国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对外贸易,这种制度开始生成“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形式,例如天津、上海、南京和汉口等城市,这些城市在这个时期都建立了自己的对外贸易口岸。
虽然比起其他国家,中国的贸易是有限的,但是还是开展了一定的贸易业务。
“种票调节”时期(1911-1949年)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非常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环境的限制,贸易政策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1917年,清朝末期《税则》禁止了对货币的发行和稳定性的维护,使得货币不稳定、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现象愈演愈烈。
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开展一项名为“种票调节”的政策,以稳定货币价格和促进贸易。
该政策是根据外汇调配和国内外贸易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种新的货币体系,以便于在外国和内地之间进行贸易。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贸易开始在国内取得了更加稳定的市场,并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e02dd4c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1.png)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对外贸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此同时,明清政府也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和对外贸易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是非常严格的。
明朝初年,封建贵族势力较强,他们担心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影响,因此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是一种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汉人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往来。
这种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国内产业无法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受到了限制。
然而,到了清朝时期,海禁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
清朝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清朝时期海禁政策逐渐松动,外国商人开始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东南亚,另一个是日本。
东南亚是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主要贸易产品是丝绸、瓷器、香料等。
而到了清朝时期,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贸易产品。
与东南亚相比,与日本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但也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时期,中国和日本进行了一些贸易往来,主要贸易产品是丝绸和瓷器。
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双方贸易的规模也有所增长。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在日本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
尽管海禁政策在明朝时期比较严格,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到了清朝时期,海禁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宽,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日本两个地区,这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海禁政策的完全正确。
明清对外贸易-课件
![明清对外贸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c6afcafc4ffe473268ab87.png)
探索与争鸣
• 收集资料,从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方面 来论证。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3/32021/3/3Wednesday, March 03,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3/32021/3/32021/3/33/3/2021 2:59:15 PM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
1、明初海禁政策
• 原因: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防止反明势力和 防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 方式:“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 传》),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以严刑峻法惩处 违禁者
– 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 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 贸易遂告断绝。
• 原因: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 内容:颁布“迁海令”,规定山东以南沿海居民,
分别内迁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实 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2、康熙中期重开海外贸易
• 原因:由于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 归附,导致清政府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
三、从海禁到闭关
• 方式: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南 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商前来贸易。
但封 愿侯 海非 波我 平意 。,
二、民间海外贸易
1、明朝后期逐步开放海禁
• 原因:一方面倭寇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受舆论影响 • 隆庆开边:政府允许民间船只经福建漳州月港出洋
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 司输入商品 • 月港开放后,成为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 输出: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 – 输入: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明清对外贸易
![明清对外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fe98df9dd0d233d4b14e6924.png)
3)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
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政治目的大于 经济目的。
海禁的结果 ① 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耗了政府的财力,国家
财政大受影响。 ② 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最终在东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
等的武装走私集团,酿成“倭患”。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与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等编订 《 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与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点 线 直线 曲线 平行线 角 直角 锐角 钝角 三角形 四边形
《几何原本》
欧几里德
对浮力原理的图示和说明 王徽《远西奇器图说》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
的历史过程
早期:明末清初
一.西学东渐的背景——传教士来华
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 倾慕东方已久; 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地 提供了落脚处; 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 东方发展; 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 策。
闭关锁国
十三行简介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 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 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 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 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 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 子南库”。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曾经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 堆满十三行”。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 第七。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文化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43fb83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8.png)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对外交流广泛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商人和军人穿越海洋,探索了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知识。
一、海外贸易中国的海外贸易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是明清时期是海外贸易真正达到巅峰的时期。
明代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完全被各种形式的私人贸易所占据。
明朝第三代皇帝朱元璋为了控制海外贸易,制定了一系列海禁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没有阻止私人贸易的发展。
明朝中期,中国开始实行官方对外贸易政策。
于是,中国政府派遣了一批官员和商人出使海外。
这些官员和商人带着中国制造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名贵商品,前往东南亚、南亚和中东等地,与当地商人进行贸易。
同时,他们还将中国的文化、科技和医学等知识带给了当地人。
清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更加开放,同时也开始使用海军保护商船的安全。
清朝派遣的使臣和商人数量也远远超过了明朝时期。
在清朝后期,中国的茶叶和丝绸成为了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据统计,18世纪时期,中国的出口商品中,茶叶占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二、对外文化交流在海外贸易的同时,明清时期的中国还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将传统文化、技术和知识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明朝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
比如,日本的侍魂和武士道,就是在明朝时期被引入日本的。
此外,中国的医学和书法等也传到了日本。
清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更大。
清朝皇帝在位期间,派遣了多批使臣,前往欧洲和俄罗斯等国家访问。
通过这些使臣的交流,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进入了欧洲。
同时,欧洲也开始对中国的文化予以重视。
比如,德国数学家黎曼曾到中国游历,并学习了中国数学的知识。
英国数学家欧拉也热爱中国文化,并将中国曲艺和音乐带回了欧洲。
三、结语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的文化和科学发展。
第8章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史
![第8章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史](https://img.taocdn.com/s3/m/161c339251e79b8968022670.png)
2、从禁止南洋贸易到广州一口通商
康熙56年(1717年),停止南洋贸易,不许人民继续 前往。 然而当时南洋贸易与国内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紧密: 雍正初有论者指出:“闽广地狭人稠,田园不足于耕, 望海谋生,十居五六”。 →雍正5年(1727年)恢复南洋贸易
乾隆时再度禁止人民出海, 乾隆22年(1757年)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
第8章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史
一、明代的海外贸易
二、清代的海外贸易
共同探究
一、明代的海外贸易
1、海禁、开海政策与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朱元璋因为倭寇(PPT)在东南沿海宣布海禁.
永乐时,海禁政策一度放宽. 弛 正德.嘉靖年间, 又封闭沿海各港口. 禁 嘉靖2年(1523年): 宁波日本贡使的“争贡”事件 隆庆年间, 又逐渐开放了海禁. 弛
朝贡贸易
存在于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之间的一种地区 合作制度,主要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 答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目的是维系地区关系的和谐 与秩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外 化,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体现。它在有效运作的同 时,也存在着因为制度缺陷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共同探究
互市贸易
3、鸦片战争后 外贸中心和通商城市性质的变化
五口通商: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
英国选择五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原因
外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共同探究
二、清代的海外贸易
1、清初的海禁和康熙开海
顺治18年(1661年)的“迁海”令:
亦称“迁界”令,具体内容是:将福建、广东、浙江、 江苏、山东、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 里,居民官兵全部迁移到界线以内,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 人区;沿海滨向内若干里界线由各地官兵划出,并严令军民 人等不得私出境外,违者处斩。 康熙开海: 康熙23(公元1684)年设立四海关:粤海关、闽海关、 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往来商船和负责征收赋税。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e4cca39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5.png)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
其中,明清两代实行的海禁政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及国内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展开论述,探讨其对外贸易的限制以及影响。
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1. 制定背景明朝初年,由于外族入侵,文明倒退,朝廷对外贸易逐渐松懈。
到了明朝中期,海禁政策开始初见规模,并逐渐加强。
然而,明朝初期的海禁措施虽然存在,但并未形成统一标准。
2. 渐次完善随着明朝的演变和壮大,特别是明政权在海上的自信心增强,海禁政策开始逐渐完善。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禁海令的发布、禁止私人航海、限制外贸品种和贸易地点等。
3. 重要措施(1)禁海令的发布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颁布了著名的“禁海令”,该令严禁私人航海,并限制外商进入中国贸易。
禁海令对于控制对外贸易、保护中国国内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限制外贸品种与贸易地点明代限制了特定商品的进出口,如铜、铁、盐等。
此外,外贸必须集中在几个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如广州、苏州等。
三、海禁政策对对外贸易的限制1. 进出口贸易限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明确限制了对外贸易的范围和品种。
这严重限制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尤其是对外需求旺盛的丝绸、瓷器等高价值产品,使得中国错失了大量的经济利润。
2. 对外贸易渠道限制海禁政策要求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贸易活动,限制了他们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进行商业活动的机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贸易的不平衡和对外贸易渠道的狭窄。
3. 经济失衡与封闭自守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陷入一种封闭自守的状态。
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失衡,依赖大宗商品出口,而对高科技产品进口受到限制。
这导致中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和经济落后。
四、海禁政策对内部经济的影响1. 促进国内产业发展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外来商品的流入,使得国内产品得以保护和发展。
丝绸、瓷器、纺织品等领域的产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国内贸易的繁荣。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2788763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3.png)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中国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独特而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海外贸易达到了顶峰,丝绸之路也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一、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明朝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南海和东海地区。
南海对中国的海外贸易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中国重要的贸易门户之一。
南海沿岸的广州、福建和广东等地成为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之间贸易的中心。
中国向东南亚输出了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而从东南亚,中国进口了草木料、香料等。
这种贸易活动繁荣了中国的经济,也带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二、清朝时期的海外贸易清朝时期,中国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
清朝通过扩大对外贸易,拓宽贸易渠道,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清朝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广州、厦门、宁波等港口城市。
清朝向西方输出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从西方进口了羊毛、纺织品、铁器等。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非常感兴趣,这导致了一系列的贸易争端和战争,最著名的就是鸦片战争。
三、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与西方之间文化和科技的桥梁。
丝绸之路始于汉朝,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促进了亚欧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而从中亚和西亚,中国则进口了一些其他地区所独有的商品,如马匹、珍宝等。
丝绸之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影响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丝绸之路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出口丝绸等商品,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其次,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此外,丝绸之路也为世界各国的科技和艺术传播创造了条件。
明清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明清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d67faa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9.png)
明清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以政治关系为基础,通过使节往来和进贡互赠形式进行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是由官府控制和垄断,不以获利为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这种贸易中,外国使节往往携带大量珍贵特产来华,而中国则以丝绸、瓷器等商品回赠。
民间海外贸易:在明清时期,民间海外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月港是福建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是民间海外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通过月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运往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同时从海外进口香料、药材、珠宝等商品。
郑和下西洋:明朝初期,郑和七次下西洋,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海外贸易。
郑和的船队访问了亚洲、非洲等地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用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换取了当地的特产和珍宝。
这次海外贸易不仅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联系,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运往世界各地,同时从海外进口各种商品。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也推动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为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多种形式。
这些贸易形式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也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
和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一、教学目标和重点(一)教学目标明清之际为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对外关系上出现了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趋势,使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急速衰退。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平洋丝绸之路”。
中方以守,西方为攻,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本课教学目标为:1. 知识与技能知道“朝贡贸易”概况,明朝民间贸易的基本情况,“太平洋丝绸之路”、清朝从海禁到闭关的政策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利用地图,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搜集资料,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明清之际从海禁走向闭关的经济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理解在历史发展的大潮到来之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则会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反之,违背时代发展趋势,退缩性的保守、闭关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
(二)教学重点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与实质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
理解这种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如何正确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原因、影响,如何全面分析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设计建议(一)教学过程建议●“朝贡贸易”(明朝)(1)在这之前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的前4课,了解了明清两朝大一统王朝的主要特征: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同样,在对外关系上也呈现出大一统的特点——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由此导入新课。
(2)讲清“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
首先,“朝贡贸易”是明朝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其次,外国贡使是以朝贡的形式将贡品献于朝廷,而朝廷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再者,外国贡使同时可附带商品货物至京师或市舶司所在地,在指定的地点开市数日与明朝百姓(官方监督)交易;最后,朝廷对各国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有具体、不同的规定。
(3)组织学生分析“朝贡贸易”的实质。
联系“练习与测评”1,针对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的特征来看“朝贡贸易”的实质;结合课文中的小字,通过阅读对“名家史论”中的“……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所反映的以政治为主要目的来理解“朝贡贸易”的实质。
(4)组织学生归纳“朝贡贸易”的后果。
一是由于“朝贡贸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补贴上,导致了明廷财政的缩减;二是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三是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了民间的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民间海外贸易(明朝)(1)海禁。
了解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为什么在开国初期即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主要是政权始建,为稳固其统治的需要;再者是为了对付沿海居民的海外走私。
知晓明朝的海禁所造成的后果:错失了宋元以来,尤其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造成了沿海居民将移民、开发海岛作为谋生的手段;酿成了东南沿海严重的武装走私、乃至“倭患”,致使当地的民生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摧残。
(2)开禁。
原因:“朝贡贸易”的萎缩和“倭患”的灾难。
基本概况:福建的月港成为民间从事海外贸易的出洋口和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将丝织品、瓷器、蔗糖等输出海外,东至日本、西达欧洲、遍历东南亚24国。
广州、宁波作为外商的商品输入口岸,进口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
开禁促进东南地区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与发展。
(3)海外贸易的变化海外贸易的变化,从明朝和西欧两个角度来理解。
明朝是收缩,西欧是东进,其结果是明朝从海禁到开禁,虽说是一种“清醒”,但已丧失海外贸易的良机。
因为,新航路的开辟,欧商纷至沓来,导致了葡萄牙将中国的澳门作为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西班牙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的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市场被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
组织学生联系“读图学史”,比较唐朝的丝绸之路、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明朝时期欧洲人建立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理解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
建议:联系前面课文,观察路线走向、指出贸易主导方、分析变化特征。
如,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
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从海禁到闭关(清朝)(1)清朝的对外贸易呈现:海禁——开禁——闭关的趋势。
海禁。
清初是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比较明初的海禁,得出明清海禁的实质:明朝海禁主要是对付沿海居民的海外走私,而清初的海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抗清,都有加强沿海统治的目的。
其中既有害怕沿海居民与外国人来往会“滋扰生事”的因素,又有自给自足经济支撑的因素。
开禁。
康熙中期,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开放四口(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允许外商前来贸易。
活跃了地区经济、增加了政府税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闭关。
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康熙晚期加以收缩,乾隆下令闭关,仅以“广东十三行”为外商的特许行商进行贸易。
结合“文献选读”中乾隆的“谕旨”以及“知识链接”中的内容,加深理解清朝统治者对当时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一无所知。
英国已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已经失去世界的领先地位,乾隆却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加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防范自卫的需要,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2)比较明清时期国内与世界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后果。
结合“练习与测评”2,建议联系课文,阅读文献,纵观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加以综合分析: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进入到古代社会的停滞和衰弱阶段,世界尤其是欧洲却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方以守,西方为攻,由此在对外贸易上出现了明初的朝贡体制和清朝的闭关政策,使得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急速衰退。
西方却开辟了不同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平洋丝绸之路”。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内因是中国社会的专制皇权的加强,自然经济的顽固,思想文化的压抑,对外交往的收缩。
外因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科技的进展,及对外殖民的扩张。
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并进而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比较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开展对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海外贸易“闭关自守”的评价。
依据“探索与争鸣”从明朝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真的是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吗试将这一阶段的海外贸易,分成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个方面,收集资料并加以讨论来展开。
建议:搜集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基本概况资料,组织小组讨论。
要求能引用材料论证观点,并进行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完成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
(二)知识结构图示官方:朝贡贸易(贡品数倍补偿,附带货物指定交易)明朝民间:海禁——开禁(移民走私)(福建月港出港广州宁波进港)官方:海禁——设立四海关——广东十三行清初民间:海禁——开禁——闭关葡萄牙-中国澳门(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西班牙-菲律宾马尼拉(开辟太平洋丝绸之路)三、栏目和习题分析1. 名家史论明成祖的“商税是国家用来抑商逐商的,而不是为了获利。
现在有夷人慕义远来,我们却去侵害他们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说,但却大大有损于我朝的形象。
”这番话确实是印证了“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明朝的朝贡制度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2. 读图学史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
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
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3. 文献选读“大皇帝君临万国,恩波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反映了清统治者对当时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一无所知,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
而“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洋货物以通有无。
”又反映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闭塞观念。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4. 知识链接英国礼品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航海的仪器,中国礼品是传统的丝织工艺品。
差距:英国已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也反映出向外扩张的目的。
中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已经失去世界的领先地位。
5.练习与测评分析(1)同意。
因为朝贡贸易确实是各国唯有接受中国册封,才能获准与中国通商,明廷希望借此,达到“四夷宾服”的目的。
由于朝贡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通商获利,加上统治者的恩威四方的指导思想,往往在朝贡贸易上出现“厚往薄来”的现象。
明成祖时郑和7下西洋的壮举也消耗了明朝大量的物质,再加上西方殖民者的东侵,致使明朝的朝贡贸易逐渐萎缩.6. 练习与测评(2)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进入到古代社会的停滞和衰弱阶段,世界尤其是欧洲却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方以守,西方为攻,由此在对外贸易上出现了明初的朝贡体制和清朝的闭关政策,使得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急速衰退。
西方却开辟了不同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平洋丝绸之路”。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内因是中国社会的专制皇权的加强,自然经济的顽固,思想文化的压抑,对外交往的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