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电位原理和应用
自然电位附自然伽马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原理在早期的电阻率测井中发现:在供电电极不供电时,测量电极M在井内移动,仍可在井内测量到有关电位的变化。
这个电位是自然产生的,故称为自然电位。
使用图1所示电路,沿井提升M电极,地面仪器即可同时测出一条自然电位变化曲线。
自然电位曲线变化与岩性有密切关系,能以明显的异常显示出渗透性地层,这对于确定砂岩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是划分岩性和研究储集层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图 1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一、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对于油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地层水的含盐量(矿化度)与泥浆的含盐量不同,地层压力和泥浆柱压力不同,在井壁附近产生了自然电动势,形成了自然电场。
1.扩散电动势(Ed)的产生如图2所示,在一个玻璃容器中,用一个渗透性的半透膜将其分隔开,两边分别装上浓度为Cl和C2(C1>C2)的NaCl溶液,并且在两边分别放人一只电极,此时表头指针发生偏转。
此现象可解释为: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接触时,存在着使浓度达到平衡的自然趋势,即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受渗透压的作用要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去,这一现象称为离子扩散。
在扩散过程中,由于Cl-的迁移率大于Na+的迁移率,扩散结果使低浓度溶液中的Cl-相对增多,形成负电荷聚集,高浓度溶图2扩散电动势产生示意图液中Na+相对增多,形成正电荷聚集。
这就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间产生了电动势,所以可测到电位差。
离子在继续扩散,高浓度溶液中的Cl-,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吸引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排斥,其迁移速度减慢;而高浓度溶液中的Na+,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排斥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吸引,其迁移速度加快,这使得电荷聚集速度减慢。
当接触面附近的电荷聚集使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相等时,电荷聚集就停止了,但离子还在继续扩散,溶液达到了动平衡,此时电动势将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是由离子扩散作用产生的,故称为扩散电位(Ed),也称扩散电动势,可用下式表示:mv g/L。
自然电位法
自然电位法自然电位法是一种用于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测量地表上的电位差,来推测地下水体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从原理、仪器设备、实施步骤和应用案例等方面介绍自然电位法。
一、原理自然电位法是基于电场理论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
地球上的电场是由地球与大气之间的电荷分布差异所形成的。
地下水体中的溶解物质和岩石中的矿物质都会影响地下水的导电性,从而改变地下水体的电位分布。
自然电位法利用这种电位差来推测地下水体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二、仪器设备自然电位法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电位计、电极和电缆等。
电位计用于测量地表上的电位差,电极则用于感应地下水体的电位分布,电缆用于连接电位计和电极。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辅助设备如地面支架、测量绳索等。
三、实施步骤1. 预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测区,清理测区的杂物和植被,确保测区表面光滑平整。
2. 布设电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极间距和布设方式。
一般情况下,电极间距越大,测量深度越深。
3. 连接仪器:将电位计与电极通过电缆连接起来,并确保连接良好。
4. 测量数据:根据测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和时间。
通常情况下,需要连续测量一段时间,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5. 数据处理:将测量得到的电位差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地下水体的电位分布图或剖面图。
四、应用案例自然电位法在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1. 地下水资源调查: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判断地下水体的供水潜力和水质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体中的污染物扩散情况,评估污染源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3. 工程地质勘察: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勘察地下水位、水流方向和地下水体的分层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4. 地热资源勘探: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探测地下热水体的分布和性质,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自然电位
自然电位测井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2007-04-24 15:43 ]早期的测井是将电极系放到井下,在供电电极供给电流时,地面用电位计观察测量电极间电位差的变化。
然而,在供电电极停止供电后,当提升电极跨过地层界面时,仍然观察到电位计指针的变化。
于是,发现了自然电位测井。
生活中,当我们信步在绿草花丛中,会闻到阵阵花香;当我们穿行于茶市酒楼间,会飘来茶香酒香,这都是气体分子在空气中的扩散。
同样,液体中也会发生扩散,把墨水滴入水中,颜色范围就会逐渐扩大,即使同一种液体,由于浓度不同也会发生高浓度向低浓度的扩散。
从化学实验中知道,当浓度不同的氯化钠盐水用渗透性膜隔开时,会发生扩散,即高浓度盐水的离子穿过渗透膜移向低浓度。
然而,钠离子和氯离子的迁移率是不同的,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
于是,在渗透膜的低浓度一侧负离子增多,呈现负电荷;而高浓度一侧正离子增多,呈现正电荷。
此时,若把连接电位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到高浓度和低浓度溶液中,则可观察到电位计指针的变化,这种由于扩散作用产生的自然电位称扩散电动势。
油气井中,砂岩地层孔隙中通常饱含盐水,其氯化钠浓度常常高于井内钻井液的盐浓度,因此,在正对砂岩地层处,井壁钻井液一侧呈现负电荷,而砂岩地层呈现正电荷。
由于离子扩散而引起自然电位只是产生自然电位的一种原因,由于吸附、压差、氧化还原等原因也会引起自然电位。
在石油勘探中,主要是扩散、吸附产生的自然电位。
在上述诸多原因的作用下,井内自然电位的分布如图所示。
泥岩层的自然电位为“正”,砂岩层的自然电位为“负”。
如果以泥岩的自然电位为基线,则砂岩的自然电位向负偏,且砂岩的渗透性愈好,其自然电位相对泥岩愈“负”。
由于油、气、水都是贮藏在孔隙性好、渗透性好的砂岩中,因此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找出渗透性地层,然后再配合其他测井曲线分辨油、气、水层。
视电阻率apparent resistivity 是电阻率法用来反映岩石和矿石导电性变化的参数。
1自然电位测井(定稿)
优先使用的其 它地层水矿化 度方法:
地层水分析资料。
思考题
*1 分析自然电位的成因,写出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 电动势、总电动势表达式。 *2 不同Cw、Cmf情况下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有哪些特征? 3 影响自然电位测井的因素有哪些? *4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应用于哪些方面?
5 描绘出砂泥岩剖面井筒中自然电场分布示意图。
2.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特征
1)曲线特点(本身) A、曲线以地层中点对称 B、h>4d时:SP=SSP,半幅点对应地层界面, C、随h D、随h 地层界线向峰值移动,中点取得最大值 SP幅度减小
2)测量环境 A、当Cw>Cmf:负异常(淡水泥浆) B、当Cw<Cmf:正异常(咸水泥浆) C、当Cw=Cmf:无异常
Rmf<Rw,E>0 Rmf=Rw, E=0 自然电位测 井失效了。
2 .岩性影响
砂泥岩剖面 泥岩(纯泥岩)——基线 纯砂岩——SSP(h>4d) 当储层Vsh 自然电位幅度△USP <SSP 靠近泥岩基线
3.温度影响
温度对离子运动,离子扩散速率有影响 不同深度地层温度不同
Cw Cw RT u v Ed 2.3 lg K d lg F uv Cmf Cmf
3)基线及刻度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A、砂泥岩剖面——泥岩为基线,基线幅度与泥岩的纯度、地层水矿化度等有关。 B、自然电位刻度是相对刻度,没有绝对零点。
2
—
半幅点及半幅点法确定地层界面方法: 半幅点:SP曲线基线与最大值的0.5倍处 半幅点法确定地层界面方法:1~4步
+
0.5△USP a
3
h
4
b
第一章自然电位_2023年学习资料
2、岩性的影响-在砂泥岩剖面中,只有在砂质渗透性岩层出才出现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渗透 越高,异常幅-度越大;随着砂岩中泥质含量的增加,曲线幅度降低。-自然电的-萋电刚韩-自然电位:-0m-SP IXrm-=SSP.rm/rm+r+rs-自然电位的含义是:自然电流I在泥-浆柱上产生的电位降,即I*rm 砂诚地层的自然电位曲家家例-图国园厨南曾-【一轮砂臣岩:?、↓一合袖和合术的心透作砂若-4一粘土兰:5一致 皆:一视质粉路岩-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划分岩性,区别-渗透层和非渗透层。
第三节-自然电位影响因素-视电阻事-1列的0+帅-在砂泥岩剖面中,-自然电位曲线的幅度及-特点主要决定于造 自-喜数堂-然电场的总电动势E总及-自然电流的分布-砂泥质地层的自然电位曲我实何-强母底图苗曹-9-56静砂质泥岩:?、3-合袖和白水的恋透在岩:-4一粘土层:5一致密砂岩;6一泥质粉砂岩
1、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比值的影响-1、SP与Ct1m的关系-CtiCm>1-SSP-0-负异常-S P-Eda=-Kda LgCt/Cm-Ct/Cm=1-无异常-CtCm=1-正异常-自艺电位-视超事-月初 0-砂泥质地浮的自然电位进线实例-国恩园图甲申-【一铅秒质泥岩:7,3一合油和含或的选适性》岩-《一结上怎 5一我密砂增,6一限质粉珍岩
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与岩性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能用明显的异常显示-出渗透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基线:在实测 线上,泥岩井段的自-然电位曲线比较平直,解释中就以泥岩-井段的自然电位曲线值作为基线。-砂岩-正负异常:解 中就以泥岩井段的自-然电位曲线值作为基线(相对零线),来-记岩-计算渗透层的自然电位异常幅值v,-大于基线 异常为正异常,小于基线-的异常为负异常。-自然也位衡并原理
自然电位原理1综述
通过砂岩至井壁直接扩散
扩散:扩散有两条路径
通过围岩向泥浆扩散
1 纯砂岩的扩散电动势
u v RT Cw Ed 2.3 lg u v F Cmf
F:法拉第常数
R:摩尔气体常数
自然电位测井
SELF-POTENTIAL LOG
自然电位: 自然电场产生的电位.
测量装置很简单,一个M电极,一个N电极在地面, VN为定值,M随井深而变化,VMN也如此。
SP +
一
自然电位的成因
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岩层后,井 壁附近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接触产生电化学过程,
结果产生电动势造成自然电场,在石油井中的自然
E
A
Rm f
P
一 总的电化学电动势 据自然电位的成因可得井内自然电场的分布: 纯砂岩的扩散电动势Ed 纯泥岩的扩散吸附电动势Eda
自 然 电 流
根据KIRCHHOFF 定律得: E总 = Ed + Eda (代数和)
静自然电位:纯砂岩与纯泥岩交界面处的总电化学电动势用SSP来
表示。
Rmf SSP K lg Rw
二 划分渗透层及层界面 如果是砂泥岩剖面:
Cw / Cmf > 1
△Vsp有负异常 Cw / Cmf < 1 △Vsp有正异常 Cw / Cmf = 1 △Vsp无异常
渗透层 渗透层 渗透层
无论是正、负、无异常都是指的△Vsp的幅度,层界面在半 幅点,碳酸岩盐的渗透层常夹在厚层致密灰岩之间,离泥岩 较远,在Cw / Cmf > 1 下仍有负异常,但I 要经过大段的致密 灰岩串后才能形成回路。因此层界面不清,幅度小。通常情 况下不用SP来分层。 膏盐地层不含地层水且很致密,不能产生Es。
自然电位及自然伽马
������������ = ������������ lg
������2 ������������������
在泥岩和泥浆接触面上,由于扩散吸附作用,产生的扩散吸附电动势为 ������������������ 1 = ������������������ lg ������1 ������������������
������ 1
������������ = ������������ lg 或 ������������ = ������������ lg
������������������ ������������
������������ ������ ������������
图 3 井内自然电位分布示意图
在砂岩和泥岩接触面上,由于扩散吸附作用,产生的扩散吸附电动势为 ������1 ������������������ 2 = ������������������ lg ������2 在井与砂岩、泥岩接触面上,自然电流回路中的总自然电动势������������ 即 ������������ = ������������ + ������������������ 1 −������������������ 2 ������2 = klg ������������������ 式中 K=Kd+Kda,称为自然电位系数。可以写成: ������������������ ������������ = −klg = ������������������ ������������ 通常把 E。写作 S5P,称为静自然电位。实际测井时以泥岩作自然电位曲线的基线(即零 线),当 Cw>Cmf 时,砂岩的自然电位异常为负值,因此上式右端取负号。把井中巨厚的纯砂 岩井段的自然电位幅度近似认为是 SSP。静自然电位的变化范围在含淡水岩层的+50mV 到含 高矿化度盐水岩层的-200mV 之间。 2.自然电位曲线特点 图 6 是一组含水纯砂岩的自然电位理论曲线,横坐标是自然电位与静自然电位之比Δ Usp/SSP,纵坐标为地层厚度 h,曲线号码为层厚与井径之比 h/d。当上、下围岩很厚且岩 性相同时,从曲线上可以看到下列特点:曲线关于地层中点对称,地层中点处异常值最大; 地层越厚,Δ Usp 越接近 SSP,地层厚度变小,△Usp 下降,且曲线顶部变尖,底部变宽, △Usp≤SSP;当 h>4d 时,△Usp 的半幅点对应地层的界面,因此较厚地层可用半幅点法确 定地层界面,地层变薄时,不能用半幅点法分层。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特点基本相同,由于 测井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测曲线不如理论曲线规则(图 7)。使用自然电位曲线时应注 意:自然电位曲线没有绝对零点,是以泥岩井段的自然电位曲线幅度作基线;自然电位曲线 幅度△Usp 的读数是基线到曲线极大值之间的宽度所代表的毫伏数。 在砂泥岩剖面中,以泥岩作为基线,Cw>Cmf 时,砂岩层段出现自然电位负异常;Cw<Cmf 时,砂岩层段出现自然电位正异常;Cw=Cmf 时,没有造成自然电场的电动势产生,则没有 自然电位异常出现。Cw 和 Cmf 差别越大,造成的自然电场的电动势越大。
第二章 自然电位分析
E主要取决于压差ΔP,一般情况下可忽略不计
Cm Ct
a
b
井中砂、泥岩接触情况下,当地层水浓度 Ct 大于泥浆滤 液浓度 Cm 时,离子扩散吸附形成的电荷分布
四、氧化-还原作用
存在于地下的煤层,周围存在溶液(地层水、井液等),煤与它们发生氧 化-还原作用。 当煤处于氧化状态时,在煤与围岩接触面上,煤带正电荷,围岩带负电荷, 形成自然电位为正异常(图a); 当煤处于还原状态时,在煤与围岩接触面上,煤带负电荷,围岩带正电荷, 形成自然电位为负异常(图b)。
Kd
2.3 RT F
U U
V V
Kd为扩散电动势系数 U、V分别为正负离子迁移速度;R为理想气体常数 R=8.314J/K.mol F为法拉第常数 F=96489C/mol; T为绝对温度 T=273+t
பைடு நூலகம்
例如: 在25℃条件下,Ct/Cm=10 的NaCl溶液,则扩散电动势为: Ed=Kdlg(Ct/Cm)=Kd=-11.6mv
扩散吸附电动势:
Eda (Ed Ea ) Kda lg( Ct Cm )
K da
2.3 RT F
U U
V V
1
扩散吸附电动势系数
例如:在25℃条件下,Ct/Cm=10 的NaCl溶液,则扩散吸附电动势为:
(Kda=70.7mv)
Eda=-70.7mv。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油井来说,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如图所示:用一个渗透性的半透膜把容器分为两部分,两 边分别是浓度为Ct和Cm(Ct>Cm)Nacl溶液,当我们用这个装置 进行测量时,发现Vmn0, 即回路中有电流流过,这种现象如 何产生? 1、扩散现象
自然电位的概念
自然电位的概念自然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是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通常指神经元或肌肉细胞的电位。
它是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和通透性的结果,是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的重要生理指标。
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的自然电位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神经传导、兴奋传递和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膜的生物电学性质中,自然电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
自然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静息离子内外浓度差异以及细胞膜的电容性质等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维持了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稳定性。
自然电位的维持是靠离子泵和离子通道的共同作用。
在细胞膜上,存在着多种离子泵和离子通道,它们对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电位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其中,Na+/K+泵、Ca2+泵等离子泵通过主动转运维持了细胞膜内外的Na+、K+、Ca2+等离子浓度差异,而离子通道如Na+通道、K+通道、Cl-通道等则可以让离子在膜上自由扩散,从而调节细胞内外的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导致了自然电位的形成。
在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中,自然电位的值通常为-70mV左右。
这是由于在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下,细胞内外Na+、K+离子浓度产生了梯度,在添加上细胞质中还有蛋白质负电荷和其他阴离子的存在,导致在细胞膜上形成了负电位,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不同也使得不同离子的渗透性也不同,K+离子内外渗透能力高,进一步增强了细胞膜上的负电位。
细胞静息状态的自然电位是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首先,它是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的兴奋传导的基础。
在神经元兴奋传导的过程中,细胞外的刺激能够改变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状态,导致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从而改变了细胞膜的电位。
而对于神经元来说,只有当细胞膜上的电位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才能够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传导。
而这一系列的兴奋传导,正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自然电位的稳定性。
自然电位测井的研究与应用
自然电位测井的研究与应用自然电位测井是常规电法测井方法之一,应用范围较广泛,主要用于砂泥岩剖面,是划分和评价储集层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章从自然电位的成因入手,介绍了自然电位的原理,分析了自然电位曲线的特点,结合现场实际测井经验,阐述了影响自然电位测井的实际因数。
标签:电动势;自然电位;岩性;测井1 地层中自然电位的成因1.1 自然电位的理论分析裸眼井中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有所不同,地层压力和泥浆柱压力也有差异,会在井壁附近产生电化学过程,产生自然电动势。
(1)扩散电动势(Ed)的产生。
如果将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放在一个水槽的两端,中间用渗透性隔膜分离时,存在着使浓度达到平衡的自然趋势,即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受渗透压的作用要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去,迁移过程中因离子的迁移速率不同,造成溶液接触面两侧富集正负电荷,当接触面附近正、负离子迁移速度相同时,电荷富集停止,但离子还在扩散,达到一种动平衡,此时接触面附近的電动势会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叫扩散电动势。
(2)扩散吸附电动势(Eda)。
将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用泥岩隔膜分开,因为泥岩有一种特殊性质。
泥质颗粒基本由含有硅或铝的晶体组成,由于晶格中的硅或铝离子被低价的离子所取代,泥质颗粒表面带负电,为了达到电平衡,必须吸附阳离子,这样,就相当于泥岩具有渗透阳离子的能力,而阴离子不能通过,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浓度高的溶液中阳离子会通过泥岩向浓度低的方向渗透,这样就会造成浓度大的一方富集了负电荷,浓度小的一方富集了正电荷。
该过程产生的电动势叫扩散吸附电动势。
1.2 测井过程中自然电动势成因分析在淡水泥浆钻井时,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在井筒内,砂岩段靠近井壁的地方负电荷富集,地层内靠近井壁的地方正电荷富集,导致井筒泥浆的电势低于地层电势,因而在砂岩段形成扩散电位;在泥岩段,在井筒内靠近井壁的地方正电荷富集,地层中负电荷富集,导致井筒泥浆的电势高于地层电势。
自然电位
储集层自然电位异常的影响因素
❖储集层含油性和电阻率 :含油气饱和度比较高的储集层,其电阻率比它完全含水时要高3-5倍以上,这使rt明显升高,使SP 略有减小。故在测井图上,油气层的SP略小于邻近的水层,而厚度较大的油水同层,当其向下Sw增加时,SP异常逐渐增大
储集层自然电位异常的影响因素
❖储集层厚度 :储集层厚度是影响SP幅度的常见因素,一般4m以下的地层,SP随其厚度的减小而减小
(2)多层曲线形态反映一个沉积 单位的纵向沉积序列,可作为划分沉积 亚相的标志之一。
(3)SP曲线形态简单,又很有地 质特征,因而便于井间对比,研究砂体 空间形态。后者是研究沉积相的重要依 据之一。
(4)SP曲线分层简单,便于计算 砂泥岩厚度、一个沉积体总厚度、沉积 体内砂岩总厚度、沉积体的砂泥岩比等 参数,按一个沉积体画出,也是研究沉 积环境和沉积相的重要资料。如沉积体 最厚的地方指示盆地中心,泥岩最厚的 地方指出沉降中心,砂岩厚度和砂地比 最高的地方指出物源方向。沉积体的平 面分布则则指出沉积环境。
.
估计粘土含量
Vsh=1-SP/SSP=(SSPSP)/SSP
Vsh地层泥质含量(小数), SP解释层的SP幅度, SSP解释井段的最大静自然电位.
.
确定地层水矿化度变化
SP异常主要决定于Cw和 Cmf,而泥浆性质较稳定, Cmf变化不大,Cw与地质 层位有关,不同层位差别较 大,故SP异常将指示地层 水矿化度变化。一般来说, 地层水矿化度随其埋藏深度 增加而增加,如在浅部淡水 层看到SP正异常,随深度 增加,正异常减小,而后开 始出现负异常,且负异常有 增大的趋势。但也有矿化度 反转现象,即在浅部发现高 矿化度地层水或深部发现低 矿化度地层水.在存在超压 地层的地区,在超压层正上 方或其它地层中,常有地层 水矿化度减小.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基本原理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原理在早期的电阻率测井中发现:在供电电极不供电时,测量电极M在井内移动,仍可在井内测量到有关电位的变化。
这个电位是自然产生的,故称为自然电位。
使用图1所示电路,沿井提升M电极,地面仪器即可同时测出一条自然电位变化曲线。
自然电位曲线变化与岩性有密切关系,能以明显的异常显示出渗透性地层,这对于确定砂岩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是划分岩性和研究储集层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图 1自然电位测井原理一、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对于油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地层水的含盐量(矿化度)与泥浆的含盐量不同,地层压力和泥浆柱压力不同,在井壁附近产生了自然电动势,形成了自然电场。
1.扩散电动势(Ed)的产生如图2所示,在一个玻璃容器中,用一个渗透性的半透膜将其分隔开,两边分别装上浓度为Cl和C2(C1>C2)的NaCl溶液,并且在两边分别放人一只电极,此时表头指针发生偏转。
此现象可解释为: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接触时,存在着使浓度达到平衡的自然趋势,即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受渗透压的作用要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去,这一现象称为离子扩散。
在扩散过程中,由于Cl-的迁移率大于Na+的迁移率,扩散结果使低浓度溶液中的Cl-相对增多,形成负电荷聚集,高浓度溶图2扩散电动势产生示意图液中Na+相对增多,形成正电荷聚集。
这就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间产生了电动势,所以可测到电位差。
离子在继续扩散,高浓度溶液中的Cl-,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吸引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排斥,其迁移速度减慢;而高浓度溶液中的Na+,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排斥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吸引,其迁移速度加快,这使得电荷聚集速度减慢。
当接触面附近的电荷聚集使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相等时,电荷聚集就停止了,但离子还在继续扩散,溶液达到了动平衡,此时电动势将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是由离子扩散作用产生的,故称为扩散电位(Ed),也称扩散电动势,可用下式表示:EE dd=KK dd lg cc1cc2式中EE dd为扩散电位系数,mv;cc1,cc2为溶液盐类的浓度,g/L。
阴极保护自然电位测试方法
阴极保护自然电位测试方法摘要:一、引言二、阴极保护自然电位测试方法的原理1.阴极保护的概念2.自然电位的定义3.测试方法的作用三、测试步骤1.设备准备2.电极安装3.测量自然电位4.数据记录与分析四、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1.环境因素2.设备因素3.操作注意事项五、应用领域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阴极保护是金属防腐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金属结构施加外加电流,使其处于阴极状态,从而减缓金属的腐蚀速度。
自然电位测试方法是评估阴极保护效果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阴极保护自然电位测试方法,包括测试原理、步骤、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等,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二、阴极保护自然电位测试方法的原理1.阴极保护的概念阴极保护是一种通过外加电流,使金属结构表面产生阴极极化,从而降低金属腐蚀速率的防护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使金属结构成为电解质中的阴极,从而减缓金属的腐蚀。
2.自然电位的定义自然电位是指金属结构在未施加外加电流的情况下,由于腐蚀作用而在金属表面产生的电位。
自然电位能够反映金属结构的腐蚀倾向,是评估阴极保护效果的重要参数。
3.测试方法的作用阴极保护自然电位测试方法主要用于评估阴极保护系统的运行状态和防护效果。
通过对金属结构施加外加电流,测量其自然电位变化,可以判断阴极保护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否正确,以及防护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三、测试步骤1.设备准备进行阴极保护自然电位测试前,需要准备相应的测试设备,如恒电位仪、参比电极、测量仪表等。
2.电极安装在金属结构表面安装测试电极,包括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
工作电极与金属结构表面紧密接触,参比电极则置于远离金属结构的电解质中。
3.测量自然电位将恒电位仪的正极连接到工作电极,负极连接到参比电极,给金属结构施加外加电流。
在稳定状态下,测量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即为自然电位。
4.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测量得到的自然电位值,并与金属结构的腐蚀速率、环境因素等相结合,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自然电位变化,评估阴极保护效果。
应用自然电位解释沉积环境
应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解释沉积环境岩石的地球物理讯息包括声、光、电、热、力、放射性等,其中与沉积环境有关的测井讯息是声、电、放射性。
六十年代,皮尔逊首先应用自然电位曲线解释沉积环境,总结出几种主要成因类型砂体的典型曲线形态,开辟了测井资料用于岩相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数字测井技术的发展,用密度一中子一声波测井的综合解释成果,作出评价地层的孔隙率曲线、泥质含量曲线,突出了地质讯息,再结合地层倾角测量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曲线的地质解释精度。
目前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地下沉积相研究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
1976-1980年,作者等在黄弊地区进行研究工作中,对生产单位积累的大量测井曲线(主要是自然电位曲线)进行了分析综合,总结出一系列典型特征,并应用于该区第三纪沉积的岩相及环境解释,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本文就是这一科研成果的综合报道。
一、基本原理地下自然电位来自扩散一吸附电势、过滤电势以及氧化还原电势。
扩散一吸附电势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之间的离子浓度差、地层中泥质含量以及受粒度、分选性控制的孔隙半径的大小。
在浓度差大、泥质含量少、孔隙半径大时,扩散一吸附电势就大。
在压差(泥浆柱压力与地层压力之差)一定时,地层渗透性好,过滤电势就大。
渗透性与粒度、分选性、泥质含量有关。
砂泥岩层的氧化还原电势取决于水动力条件。
因此,可以说由三种电势构成的自然电位主要是受粒度、分选性和泥质含量的控制,而它们又取决于沉积时的水动力能量和物源供应条件,所以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能反映沉积环境。
当砂层自下而上粒度变小、分选性变差、泥质含量加多时,意味着水动力能量变弱,物源供应减少,因而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向上变小(图1) 。
二、曲线要素及其地质意义曲线的要素很多,有构成单层的,也有构成多层组合的(图2)(一)幅度影响幅度的因素较多,除了受能量(粒序、分选性、泥质含量)的影响之外,还和其它因素有关。
如在地层水和泥浆之间离子浓度差越大,则幅度越大;高阻地层及薄层(小于2米)会使幅度变小。
自然电位原理与应用
图2-1 井中砂、泥岩接触情况下离子扩散及形成的电荷分布(Cw >Cmf ) 图2-1-1 井中砂、泥岩接触情况下离子扩散及形成的电荷分布(Cw>Cmf ) 1.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位测井是在裸眼井中测量井轴上自然产生的电位变化,以研究井剖面地层性质的一种测井方法。
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测井方法之一,是一种最简便而实用意义很大的测井方法,至今仍然是砂泥岩剖面淡水泥浆裸眼井必测的项目之一。
对于区分岩石性质,尤其是在区分泥质和非泥质地层方面,更有其突出的优点。
1.1自然电场的产生井内有自然存在的电位变化,说明井内有自然电流流动,井内必然有自然产生的电动势。
实践研究表明,能够引起井内自然电流,进而产生一定电位值的自然电动势有多种,包括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电动势、过滤电动势、氧化还原电动势等。
在沉积岩地区的油气钻井中,主要遇到的是前三种,而且常常以前两种占绝对优势。
1.1.1扩散电动势(地层水与泥浆之间的直接扩散)砂岩孔隙中的地层水与井内泥浆之间,相当于不同浓度的两种NaCl 溶液呈直接接触。
溶液中的Cl -和Na +将从高浓度的岩层一方朝着井内直接扩散(图2-1-1a )。
由于两种离子的移动速度(在电化学中称迁移率)不同,Cl -的移动速度比Na +大,于是扩散之后,在低浓度的泥浆一方将出现过多的移动速度快的Cl -,带负电;而在高浓度的岩层一方,则将出现移动速度慢的Na +离子,带正电。
正负离子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两方相对集中的结果,便产生了电位差——地层一方的电位高于泥浆一方的电位。
但是,随着扩散过程的继续进行,所形成的电场反过来会影响离子进一步的扩散。
也就是使原来移动速度快的Cl -离子减慢,而使移动速度慢的Na +加快。
当溶液两方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使不同符号的离子以相等的速度继续扩散,达到所谓动态平衡时,电荷的积累便停止。
于是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之间形成一固定的电动势。
这种由于溶液直接接触,并通过离子的自由扩散所形成的电动势,称为扩散电动势,如图2-1-1b 中砂岩与泥浆接触处的情况。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位测井的基本原理、曲线形态、影响因素、地质应用。
测量自然电位随井深变化的曲线,用于划分岩性和研究储集层性质。
其测井的基本方法如下:如图所示,在井内放一测量电极M,地面放一测量电极N,将M 电极沿井筒移动,即可测出一条井内自然电位变化的曲线。
要对所测的SP曲线进行地质解释,首先应该了解自然电位是怎样产生的,它与地层的那些件质有关.一、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油气井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
②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势。
实践证明,在油气井中,这两种电动势以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占绝对优势。
1.扩散电位当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被半透膜隔开,离子在渗透压作用下,高浓度溶液的离子将穿过半透膜向较低浓度的溶液中移动。
这种现象叫扩散,形成的电位叫扩散电位,在油井中,此种扩散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浓度一方通过砂岩向低浓度泥浆中扩散;二是通过泥岩向泥浆中扩散。
其扩散电位大小取决于①正负离子的运移率(单价离子在强度为1伏特/厘米的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②温度、压力;③两种溶液的浓度差;④浓度、离子类型及浓度差。
离子由砂岩向泥浆中扩散时,由于Cl-比Na+的运移率大,因此在砂岩高浓度一侧聚集多余的正电荷,而在泥浆中聚集负电荷。
离子量移动到一定程度,形成动态平衡,此时电位叫扩散电位,经实验,扩散电位Ed可由以下公式求得:Ed=Kdlg(Cw/Cmf)Kd-扩散电位系数,与盐类的化学成份及温度有关。
在井中,18℃时若地层水浓度Cw 等于10倍的泥浆溶液矿化度Cmf时,经理论推算:kd=-11.6mv,其中负号表示低度一方井中的电位低Cmf、Cw-泥浆滤液和地层水矿化度。
当溶液矿化度不高时,溶液浓度与电阻率成反比,即Ed=Kdlg(Cw/Cmf)=Kdlg(Rmf/Rw) Rmf,Rw-泥浆滤液和地层水电阻率12. 吸附电位(隔膜作用-砂岩通过泥岩与泥浆之间交换离子)因为泥岩结构、化学成分等与砂岩不同,因此与泥浆之间形成的电位差大,且符号与扩散电位相反,这是由于粘土矿物表面具有选择吸附负离子的能力。
第四章 自然电位
第四章 自然电位斯仑贝谢在1928年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井中电极与放在远处的地面参考电极之间有电位差,该电位差随地层变化,通常相对于泥岩的电平有几十到几百毫伏(图4—1)。
研究过该现象的科学家有:道尔(1948和1950),威利(1949和1951),贡多尼(GO-ndouinndouin)等(1957,1962),贡多尼(Gon-douin)和斯卡拉(Scala)(1958),希尔(Hill)和安德森(Anderson)(1959)。
下文简要说明他们的论述和结论。
对着一种地层的自然电位能够由有关离子运移的两个过程引起:1)动电(电过滤或流动)电位(符号为{EK)是在电解质穿过多孔的非金属介质时产生的;2)电化学电位(符号为Ec .)是在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流体直接接触,或由半渗透膜(与泥岩相当)将它们隔开的条件下出现的。
4.1. 动电电位的起因 动电电位是在钻井液柱和地层之间存在压差,钻井液滤液被迫流入地层时出现的。
滤液通过以下地层流动,就产生动电电位:1.)渗透层的泥饼;2)正在受到侵入的渗透性地层;3)泥岩层。
希尔和安德森(1959)研究了通过泥饼的流动电势(图4—2),而在此几年以前(1951)威利提出了通过泥饼的如下的电势E 的关系式:()][1mV p K E ykm c ∆=其中y 值在0.57到0.900之间。
通过泥岩存在的过滤电位已在实验室中由贡多尼和斯卡拉(1958),希尔和安德森(1959)得到了验证(图4—3.)。
安德森等发表的现场资料也证实了泥岩动电电位的存在。
贡多尼和斯卡拉给出了泥岩的电动势:()][1mV p K E yksh ∆=其中的K 2=-0.018(R mf )1/3。
流动电位的大小取决于几个因素: 1) 过介质的压差△p ;2) 移动滤液的有效电阻率R mf ; 3) 滤液的介电常数D 1 4) 仄塔电位ξ。
5)滤液粘度μ。
因为泥饼的渗透率很低(10-2~10-4毫达西),所以钻井液柱和地层之间的压差大部分都降落在泥饼处。
自然电位测井及应用
自然电位测井及应用一、自然电位的产生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油气井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
②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势。
实践证明,在油气井中,这两种电动势以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占绝对优势。
二、自然电位的曲线特征由于泥岩(或页岩层)岩性稳定,在一个井段内邻近的泥岩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显示为一条电位不变的直线,将它作为自然电位的基线,这就是所谓的泥岩基线。
在渗透性砂岩地层处,自然电位曲线偏离泥岩基线。
在足够厚度的地层中,曲线达到固定的偏移程度,后者定为砂岩线。
自然电位曲线的异常幅度就是地层中点的自然电位与基线的差值。
渗透性地层的自然电位可以偏向泥岩基线的左边(负异常),或右边(正异常),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对比矿化度,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自然电位显示为负异常。
当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自然电位显示为正异常。
如果泥浆滤液的矿化度与地层水矿化度大致相等时,自然电位偏转幅度很小,曲线无显著异常。
综上所述,自然电位曲线具有如下特点:(1)当地层、泥浆是均匀的,上下围岩岩性相同时,自然电位曲线对地层中心对称;(2)在地层顶底界面处,自然电位变化最大,当地层较厚(大于四倍井径)时,可用曲线“半幅点”确定地层界面;(3)测量的自然电位幅度,为自然电流在井内产生的电位降,它永远小于自然电流回路总的电动势;(4)渗透性砂岩的自然电位,对泥岩基线而言,可向左(“负”)或向右(“正”)偏转,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相对矿化度。
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因素:A、地层温度的影响:同样的岩层,由于埋藏深度不同,其温度不同,也就造成K d(扩散电位系数)和K da(扩散吸附电位系数)值有差别,这就导致了同样岩性的岩层,由于埋藏深度不同,产生的自然电位曲线幅度有差异。
B、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比值的影响:∆U sp主要取决于自然电场的总电动势SSP,而SSP的大小取决于岩性和C w,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C w和C mf差别大,造成自然C mf电场的电动势高,曲线变化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1 井中砂、泥岩接触情况下离子扩散及形成的电荷分布(Cw >Cmf ) 图2-1-1 井中砂、泥岩接触情况下离子扩散及形成的电荷分布(Cw>Cmf ) 1.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位测井是在裸眼井中测量井轴上自然产生的电位变化,以研究井剖面地层性质的一种测井方法。
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测井方法之一,是一种最简便而实用意义很大的测井方法,至今仍然是砂泥岩剖面淡水泥浆裸眼井必测的项目之一。
对于区分岩石性质,尤其是在区分泥质和非泥质地层方面,更有其突出的优点。
1.1自然电场的产生井内有自然存在的电位变化,说明井内有自然电流流动,井内必然有自然产生的电动势。
实践研究表明,能够引起井内自然电流,进而产生一定电位值的自然电动势有多种,包括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电动势、过滤电动势、氧化还原电动势等。
在沉积岩地区的油气钻井中,主要遇到的是前三种,而且常常以前两种占绝对优势。
1.1.1扩散电动势(地层水与泥浆之间的直接扩散)砂岩孔隙中的地层水与井内泥浆之间,相当于不同浓度的两种NaCl 溶液呈直接接触。
溶液中的Cl -和Na +将从高浓度的岩层一方朝着井内直接扩散(图2-1-1a )。
由于两种离子的移动速度(在电化学中称迁移率)不同,Cl -的移动速度比Na +大,于是扩散之后,在低浓度的泥浆一方将出现过多的移动速度快的Cl -,带负电;而在高浓度的岩层一方,则将出现移动速度慢的Na +离子,带正电。
正负离子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两方相对集中的结果,便产生了电位差——地层一方的电位高于泥浆一方的电位。
但是,随着扩散过程的继续进行,所形成的电场反过来会影响离子进一步的扩散。
也就是使原来移动速度快的Cl -离子减慢,而使移动速度慢的Na +加快。
当溶液两方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使不同符号的离子以相等的速度继续扩散,达到所谓动态平衡时,电荷的积累便停止。
于是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之间形成一固定的电动势。
这种由于溶液直接接触,并通过离子的自由扩散所形成的电动势,称为扩散电动势,如图2-1-1b 中砂岩与泥浆接触处的情况。
可以看出,扩散电动势的极性是,低浓度溶液一方为负,高浓度溶液一方为正。
扩散电动势的大小,与两种溶液之间的浓度差有关,还与溶液中盐离子的类型和溶液温度有关。
显然,溶液之间的浓度差越大,形成的扩散电动势也会越大。
根据实验得知,对所述地层水和泥浆滤液这两种NaCl 溶液进行直接扩散而言,扩散电动势(用符号E d 表示)可由下式决定: mf w d d C C K E lg (2-1-1)式中C w 、C mf 分别为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浓度;K d 为扩散电动势系数,单位为毫伏。
它与溶液中决定离子迁移率的离子类型和温度有关。
对于NaCl 溶液,在温度为18℃的情况下,根据理论计算得出的K d 为 –11.6mV 。
则当地层水浓度C w 为泥浆滤液浓度C mf 的10倍时,它们直接接触所形成的扩散电动势E d =-11.6mV 。
由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浓度与它的电阻率成反比,于是,式(2-1-1)又可写成 wmf d d R R K E lg = (2-1-2) 式中R mf 、R w 分别为泥浆滤液和地层水的电阻率。
1.1.2扩散吸附电动势(地层水通过泥岩与泥浆之间的扩散)地层水与泥浆之间扩散的另一个渠道是地层水中的离子通过周围的泥岩向低浓度的泥浆一方进行扩散,见图2-1-1a 。
这时,泥岩在两种溶液——地层水与泥浆滤液之间起着一种隔膜的作用。
这种扩散同上述两种溶液直接接触时的扩散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一方面离子不是直接在溶液中运动,而是在粘土的颗粒表面上移动;另外,由此所形成的电动势不仅极性不同,而且数值相差很大。
这是因为组成泥质的粘土颗粒表面都带有较多的负电荷,当它处于某种盐溶液之中时,就要吸附一部分阳离子而形成“吸附层”,中和掉一部分表面负电荷。
剩下的一部分表面负电荷,又松散地吸引一部分阳离子,形成“扩散层”或叫“可动层”。
该扩散层与它接触的水溶液之间,建立起吸附和离解的动平衡。
盐溶液的浓度改变时,这种动平衡也要发生改变。
当粘土将同样性质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开时,在浓度大的一边,泥土颗粒表面的扩散层中将有更多的阳离子,而在浓度低的一方则较少。
于是,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两方出现了电位差,且浓度大的一方电位高。
从而使得高浓度溶液一方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要往低浓度溶液一方跑,即在粘土的颗粒表面移动。
就这样,高浓度溶液一方的阳离子不断从水溶液里进入到扩散层中,而低浓度溶液一方又将从扩散层中得到的阳离子离解到溶液中。
如此继续下去,低浓度溶液一方的阳离子将不断增多而带正电。
当所形成的电场使溶液两方这种扩散和离解达到动平衡时,便形成一稳定的电动势,称为扩散吸附电动势。
在形成这种电动势时,泥质所起的作用就好象一种只许带正点荷的Na +通过,而不允许Cl -通过的离子选择薄膜一样。
有的书上也把这种现象认为是泥质对Cl -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造成的,但其实质应当是如上所述。
扩散吸附电动势的极性,显然与扩散电动势的极性相反,即在低浓度的泥浆一方为正电位,而在高浓度地层水的岩层一方为负电位。
如图2-1-1b 示出了这一电动势的电荷分布情况。
同扩散电动势类似,扩散吸附电动势(用符号E da 表示)的大小可由下式决定:mf w da da C C K E lg = (2-1-3)式中K da 为扩散吸附电动势系数。
它只与溶液中正离子的离子价和迁移率以及溶液温度有关。
对于NaCl 溶液,在温度18℃时,通过计算得出K da =58mV 。
则当地层水浓度C w 与泥浆滤液浓度C mf 之比为10时,扩散吸附电动势E da =58mV 。
可见,它不仅极性与扩散电动势相反,图2-2 井内的自然电动势及其等效电路 图2-1-2 井内的自然电动势及等效电路 而且数值也比扩散电动势大得多。
若将浓度之比改换为电阻率之比,式 (2-1-3)又可表示为 wmf da da R R K E lg = (2-1-4) 1.1.3井内的过滤电动势井内除了上述扩散电动势和扩散吸附电动势之外,还有一种过滤电动势也能引起自然电流,并产生自然电位。
这种电动势是由于泥浆柱与地层之间存在着压力差,泥浆滤液通过泥饼或泥质岩石渗滤形成的。
通常,泥浆柱的压力大于地层压力,在渗透性岩层(如砂岩层)处,都不同程度的有泥饼存在。
由于组成泥饼的泥质颗粒表面有一层松散的阳离子扩散层,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这些阳离子就会随着泥浆滤液的渗入向压力低的地层内部移动。
于是,地层内部一方出现了过多的阳离子,使其带正电,而在井内泥饼一方正离子相对减少,使其带负电,从而产生了电动势。
由此形成的电动势,叫做过滤电动势(又叫动电电动势)。
显然,它的极性与扩散电动势相同,即井的一方为负,岩层一方为正。
过滤电动势(用符号E f 表示)的大小与泥饼两边的压力差△P 和泥浆滤液的电阻率R mf 成正比,而与泥浆滤液的粘度μ成反比。
即μmf f f R P K E ⋅∆= (2-1-5) 式中K f 为过滤电动势系数,它与泥浆滤液的化学成分和浓度有关。
根据同样的道理,在泥岩上也能产生过滤电动势。
其极性显然与渗透层泥饼上形成的过滤电动势极性相同。
因此,当渗透性岩石夹于泥岩层之中时,在由泥岩、泥浆柱、渗透性岩石组成的闭合回路中,总的过滤电动势是渗透层泥饼的过滤电动势与泥岩中的过滤电动势之差。
通常,这两个电动势差别不大,它们几乎互相抵消,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认为过滤电动势可以忽略不计。
1.1.4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的分布1.1.4.1井内总的自然电动势在井下实际条件下,通常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的主要盐类是NaCl ,而且地层水的矿化度比泥浆滤液高。
所以,夹于泥岩中的砂岩层被充满泥浆的井孔穿过时,地层水与泥浆之间的扩散,就与上述假设条件基本一致。
扩散的结果,在砂岩与泥浆直接接触处产生扩散电动势,井孔一方为负,岩层一方为正。
而砂岩中地层水通过泥岩向井中扩散,产生扩散吸附电动势,井孔一方为正,岩层一方为负。
如将这两种电动势表示成电池形式,并用等效电路联系起来后,便得图2-1-2所示的情况。
由图2-1-2可以看出,在由砂岩,泥岩,泥浆所组成的导电回路中,电动势是呈串联的。
因此,在该回路中由于扩散作用形成的总电动势(用SSP 表示)为该两电动势的代数和。
即wmf mf w mf wda d mf wda mf w d dad dad R R K C C K C C K K C C K C C K K K E E SSP lg lglg )(lg lg==+=+=+=+= (2-1-6)式中K=K d +K da 称为总的扩散吸附电动势系数,一般称SSP 为静自然电位。
对于夹在纯泥岩中的纯砂岩层而言,在温度为18℃情况下,K 的绝对值为11.6+58=69.6mV 。
则当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均为NaCl 溶液,且C w =10C mf (或R mf =10R w )时,井内离子扩散所形成的总的电动势等于69.6毫伏,且对着泥岩层的井为正,而对着砂岩层的井为负。
1.1.4.2井内自然电位的分布井内自然电动势形成之后,与周围的导电介质就构成了电流流动的闭和回路。
如图2-1-3a 所示,在岩层中心的上下有两个这样的闭合回路,均由扩散电动势E d 、扩散吸附电动势E da 以及井孔泥浆柱、砂岩和泥岩这几部分的等效电阻r m 、r t 和r s 组成。
由于电动势发出的电流在外电路上是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所以等效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流动方向是从泥岩出发,经井内泥浆柱、砂岩层再回到泥岩。
在电流所经过的路径上,泥浆柱、砂岩和泥岩各部分等效电阻上都将产生一定的电压降。
根据在一个电阻上电位值沿电流方向降低的规律,所以,在自然电流所经过的泥浆柱上,电位值就沿电流流动的方向不断降低,从而造成该井段上不同点处有不同的电位值。
图2-1-3 井中自然电流回路、电流线及电位分布示意图为了进一步分析在电流所经过的泥浆柱上电位值的数量变化,如图2-1-3b 用电流线示出了电流的流动情况。
从电流线的分布图看出,在砂岩与泥岩交界面附近的井内,电流线最密集。
显然,那里的电流强度最大,单位距离上产生的电位降落也最急剧。
而越接近岩层中心的井段上,电流线逐渐发散而变稀,电位降落也趋于缓和。
井中这种电位值的变化特征,如图2-1-3c 的曲线所示。
显然,当岩层均匀且上下围岩的岩石性质相同时,岩层中心上下(a )(b )图2-4 自然电位测量原理图2-1-4 自然电位测量原理 井内的自然电位分布是对称的。
对着泥岩层的井内为正,对着砂岩层的井内为负。
当地层水的浓度C w 小于泥浆滤液的浓度C mf 时,离子扩散的结果则正好与上述情况相反,对着泥岩层的井内为负,对着砂岩层的井内为正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