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行业分析(寡头垄断)
中国石油行业分析(寡头垄断)
中国石油行业分析(寡头垄断)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垄断已经不再陌生了。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行业都充斥着垄断,例如,电力、通讯、航空、能源等行业。
而寡头总是与垄断紧密相连,即所谓的寡头垄断,主要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或销售者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市场类型。
最为典型的是我国的石油产业,目前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构成的寡头垄断市场。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凭借其在石油行业上下游领域的特殊地位,其市场行为充分表现出行政垄断企业的特征。
目前形成的定价机制是:按照国家的规定,国产原油基准价格由发改委根据上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格加上关税确定,因此国内原油定价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个月。
国内成品油价格则以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零售基准价。
当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加权平均价上涨幅度超过8%,国家发改委才会在三地加权价格的基础上加运费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而这个中准价就是石油公司调价的依据。
但是,这种表面上出于平抑油价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管制措施,只是把零售环节的定价权收回政府手中,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中间产品和成品油出厂价、批发价都操控在两大石油公司手里,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缺乏管制的行政垄断”。
加之近年来,两大石油公司整体上市,资本市场的压力使得企业不是有效履行平抑油价之责,而是尽量利用手中的垄断特权获取收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我国油价跟涨快、跟跌慢,形成较高的石油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价格,甚至频频出现“批零倒挂”现象。
由于两大集团控制着民企的进口配额,而两大集团的原油又大多来自国内油田的开采,因此进口原油对它们的国产原油形成了竞争,于是两大集团利用手中的特权对国外原油的进口实行“买涨不买落”,从而削弱进口原油的价格竞争力。
民营油企即使在国外买到了石油,进口到国内后还须交两大集团进行统一批发,因而再受一次盘剥,甚至常常拿不到油。
马克思
第二题: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以98年为界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游市场垄断,中下游市场无序竞争,具体表现为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以及中化集团形成了分业经营,各自兼并垄断了石油开采,炼制与进出口业务;98年石油行业重组完成后,石油业格局变分业为混业经营,中石油获得秦岭以北的油气勘探权,中石化获得南方19省的石油勘探生产业务。
特别是执行38号文件后,我国的石油开采生产,炼制和成品油销售环节被几大巨头垄断。
据统计2010年,原油生产环节,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9.15%;炼制加工环节,中石油与中石化加工能力占全国89.55%,相对重组前的81.4%又增长了8个百分点。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组织结构决定了市场主体的行为。
石油行业寡头垄断的结构决定其必然存在效率损失。
近几年,控制原油开采与进口的四大石油巨头借助国际油价上涨机会,提高原油价格,造成炼制环节成本上升,最终成品油批发价格不得不随之升高。
终端石油销售价格的限定就会理所当然地导致“批零倒挂”,大量民营加油站纷纷陷入困境,被迫退出成品油市场。
此外,三大石油集团公司采用控制产量的方法使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
寡头们利用对上游市场的绝对控制权限制对炼制加工与销售企业的供给,挤压中下游民营企业,近5年出现的2次区域性油荒就是在这一机制下形成的。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这对我们改革石油行业现有弊病提出了现时的改革要求。
在国家放开的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己经走向了开放竞争,并且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而石油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寻求新的改革途径迫在眉睫。
石油行业垄断性国有企业改革能否积极稳妥地进行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也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垄断性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中国石油行业垄断性国有企业的现在及问题,通过分析三大集团公司运营现状得出目前我国石油行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企业规模过大,且市场集中度过高。
中国有寡头吗
中国有寡头吗中国有寡头吗?在经济学中,寡头指的是市场上只有几家公司垄断了整个行业或市场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少数几家公司能够通过掌控市场来操纵价格和供需关系,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
那么,中国是否存在寡头现象呢?本文将对中国的市场和企业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国是否有寡头企业。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规模巨大。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济体制,中国的市场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快速发展。
在经济改革的初期,中国的市场经济相对较为混乱,国有企业独占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现象。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市场逐渐开放,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加剧。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已经大大增加。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它们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国有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企业,但同时也有许多小型电商平台。
在互联网行业,中国拥有多个知名的互联网巨头,如腾讯、百度和字节跳动,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创业公司在不同领域迅速崛起。
这些中小企业通过创新和竞争,不断打破原有寡头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市场竞争与反垄断改革。
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来规范市场行为和维护公平竞争。
2008年,中国实施了反垄断法,以打破市场垄断,并保护消费者权益。
这个法律鼓励竞争,防止寡头企业通过价格操纵和滥用市场地位来削弱竞争。
然而,尽管中国市场的竞争程度有所增加,但在一些领域中仍然存在寡头企业。
特别是在基础产业和重工业领域,由于规模经济和技术壁垒的存在,少数大型企业能够垄断整个行业。
例如,中国的石油行业基本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国有公司控制。
这些大型企业通过规模效应和政策支持,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在一些新兴行业中,出现了一些市场份额较高的寡头企业。
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特斯拉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其市场份额占据了大部分份额。
然而,随着中国本土企业对电动汽车领域的加大投入和技术创新,这种寡头现象可能会被打破。
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中国的石油石化行业
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中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及观察中国石化所处的市场地位一、分析框架及市场基本状况我国的石油工业由三大石油公司控制,基本上呈“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三家油公司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
中国石油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公司在上游资源的占有方面优势明显,控制着我国70%以上的原油和天然气储量,而且最近完工的“西气东输”工程,使中国石油控制了我国陆上天然气运输的主干网络,为公司下一步天然气业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石化也是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规模较中国石油小,其主要优势在下游业务领域——炼油、化工及销售网络;中海油是一个以上游业务为主的石油公司,规模最小,但成长迅速,主要业务范围为我国海域油气的勘探与生产。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波特五力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主要用来分析本行业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波特(M.E.Po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类成功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中国石化市场产业链分析
三、中国石化市场产业链分析(一)上游行业分析上游是指石油炼制及进一步裂解生成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
这一领域被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集团所垄断,目前无切入机会。
1.寡头垄断是上游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尤其是经数次重组后,三寡头实力又有提升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拥有全部陆上石油资源的开采权,拥有90%的石油炼制能力,以及52%的加油站,是两家规模较大的上下游一体化公司。
中石油独享海上石油资源专营权,缺乏中下游业务。
2005年在石油需求迅速提升而短期内炼油能力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全球炼油厂开工负荷继续高位,炼油毛利继续攀升。
2006年底国内成品油市场将全面开放,考虑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及市场化进程加快,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在政府的调控下也提高了市场价格,微小幅度的提价为各大公司业绩带来巨大提升。
这一点在证券市场上可以充分体现。
2006年5月份的国内成品油提价,由于市场之前对成品油提价早有预期,无法完全弥补原油价格上涨对炼油毛利的挤压,中国石化炼油业务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中石化5月份的炼油毛利为-5美元/桶,低于4月份的2美元/桶,而六月份为-1美元/桶。
2006年原油及油品供需预测见表1。
表1 2006年原油及油品供需预测单位:万吨、亿立方米在国际炼油毛利高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炼油能力偏紧和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等5大因素影响下,中国炼油业必将走过低谷,预期2006年末至2007年初国内的炼油行业能回到一个正常的盈利水平。
2.乙烯产业分析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龙头与核心,我国乙烯工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2005年世界乙烯产能为11290万吨,产量为10700万吨,开工率达94.8%,产地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中东地区,产能分别占世界比重的31.1%、26.7%和9.9%,乙烯是石油化工产品生产中开工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2005年,世界乙烯消费量约为10800万吨,主要消费地区是北美、亚太和欧洲地区。
以中国石油市场为典型的寡头垄断
以中国石油市场为典型的寡头垄断垄断市场,是一种与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的市场类型。
寡头垄断市场就是其中的一种。
寡头垄断市场形态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两点:首先是市场自然形成:厂商由于追求规模经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市场又是相对狭小的。
打个比方,如果某行业市场总规模是100,而对于该行业的生产厂商来说,规模经济为30,那么该市场仅能满足3个厂商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
这就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
另外,寡头垄断行业往往是生产高度集中的行业,如钢铁、汽车、石油等行业。
而寡头厂商为保持自身地位而采取的种种排他性措施,以及政府对某些寡头厂商的扶持政策等,也可促进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
相互依存是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
由于厂商数目少而且占据市场份额大,不管怎样,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影响对手的行为,影响整个市场。
所以,每个寡头在决定自己的策略和政策时,都非常重视对手对自己这一策略和政策的态度和反应。
作为厂商的寡头垄断者是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具有独立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行为又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这样,寡头厂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成共谋或协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签订协议,可以暗中默契。
中国的石油市场是种较为典型的寡头市场。
那么让我们以中国的石油市场为例,对寡头市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石油本身是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本身的行业壁垒就比较高,因为石油的勘探,开采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以及较高的技术支持,而其后期的成品油炼制,对油库,管道和炼油装置建设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一些资金流转不够的企业来讲,是个大难题。
其次,中国的石油市场主要是由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组成,前者是国营特大型企业,后者是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势均力敌的少数厂商,已经控制了这一行业的市场,其他厂商难以介入并与之抗衡。
当然,中国石油市场上存在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民营企业。
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国内石油零售市场在2004年对外开放,国内石油批发市场在2007年对外开放。
我国石油行业寡头垄断与政府规制的完善
1 我 国石油行 业的行政垄断与寡头垄断
我 国石 油行 业是具 有 自然垄 断性质 的行 政垄 断行业 。它既不 是 纯 粹 的 自然垄 断 行业 , 也 不是
化工发展 , 同时经营石油天然气勘探业务。由此 在保持各 自优势的同时 , 建立统一 、 开放 、 竞争有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 —2 8
纯粹 的行 政 垄 断行 业 。一 般 而 言 , 石油 行 业 属 于 资金 和技 术 密 集 型行 业 , 容 易 形 成 自然 垄 断 。然 而, 我 国石 油行业 的垄 断 格 局不 是 市 场 自由竞 争 的结 果 , 而 是 在行 政 权 力 的作 用 下 形 成 的 。行政 权 力主导 市场 化 改革 , 生成 了石 油 行业 现 有 的 垄
0 引 言
近年来 ,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 石油供 求矛 盾 1 3益突 出 。石油 消费量 由 1 9 9 0年 1 . 1 5亿 吨增 长 到 2 0 0 8年 3 . 8 6亿 吨 , 年 均 增 长 率 达
7 . O %; 同期 国 内石 油 产 量 增长 缓 慢 , 年 均 增 长 率 仅为 1 . 8 %。 l l _ " 1 自1 9 9 3年我 国成 为石油 净进 口国以来 , 石油供 求 缺 口越 来越 大 , 石 油对外 依存 度不 断 上 升 , 2 0 1 1年 , 我 国石 油 对 外 依 存 度 已达 5 6 % 。政 府和 石油 企 业 作 为资 源 配 置 主 体 , 在 解
配地位 ; ( 3 ) 具有 或者 可 能 具有 排 除 、 限 制竞 争效 果 的经 营者 集 中。 由于 垄 断 协议 、 排 挤 竞 争 者 的 行 为具 有非 公 开性 , 我 们 通 过 市 场集 中度 分 析其 市 场支 配地 位 , 并 通过 它们 之 间的分 工合作 、 不对 称 竞争 格局 , 判 断其在 很 大程度 上存在 垄 断嫌疑 。 首先 , 通 过对 市场 集 中度 的考察 , 发现 我 国石 油 行业 属 于 寡 头 垄 断 市 场 结 构 。在 原 油 生 产 环 节, 中石 油 、 中石 化和 中海油 三 大石油 巨头所 占比 重 合计 超 过 9 0 %( 见表 1 ) ; 在原油加工环节 , 中 石油、 中石 化两 家所 占 比重 合计 也 超 过 8 0 %( 见 表2 ) 。根 据植 草益 的市场 结构 判断 标准 ( 极 高寡 占型 : C R R >7 0 %; 高、 中度 寡 占型 : 4 0 % <C R 8< 7 0 %; 低 集 中竞 争 型 : 2 0 % <C R 8 <4 0 %; 分 散 集
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行业产业效率分析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石油,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能源,是当代各国发展经济的血液。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家安全也极端的重要,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发展之势,能源需求量大增,导致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石油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成品油及石油制品的消费增长速度变快,石油炼制产能和产量也有较大提升,原油的进口规模更是令人惊叹……消费量、炼制产量和产能、成品油产量、进口量的变化,将我国的石油行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新高潮。
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原油和全部石油产品净进口量首次突破5亿吨,达到5.03亿吨,较上年增长5.6%,其中原油产量达到2.07亿吨,增长1.9%;全年成品油产量则为2.82亿吨,增长5.5%;石油净进口量为2.96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升至60%,这个数字说明在紧迫的市场需求压力下,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高。
注:石油表观消费量=国内原油产量+原油和全部石油产品净出口量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和石油进口国。
到2035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50%,人均能源需求增长40%。
如果我国GDP增速能够保持7%,到2015年的时候,我国石油的消费将会达到5.85亿吨,2020年石油消费将达到7.38亿吨。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世界能源领域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能源消费的变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进行总体了解与判断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研究。
二、寡头垄断的中国石油行业截止至201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公司在国内生产原油近 1.9 亿吨,占国内市场原油消费量的 42.3%;中国50%批准建设的加油站统一由中石化、中石油负责; 80%以上的油源被三大石油公司控制。
我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摘要】本文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出发,通过石油上游、下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以及研究石油产业的进入壁垒,揭示产生“油荒”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对石油产业市场结构的剖析,指出行政垄断对中国石油行业的影响,最后得出对我国石油行业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石油产业集中度进入壁垒你油荒现象石油产业由于其范围经济特征、资源的有限分布以及巨大的资金要求,经常被误以为是自然垄断行业,但从总体上而言,石油产业并不是一个自然垄断行业,而是属于竞争性产业。
且随着制度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石油竞争性产业的特性渐趋增强。
一、石油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二、石油产业的进入壁垒通过石油上游的市场集中度分析,我们得出了上游产业是寡头竞争型结构。
寡头为了维护自己在行业中的获利程度,往往会设置很高的进入壁垒,阻碍其他厂商的进入。
那么,石油产业存在着哪些进入壁垒呢?(1)政策性壁垒。
由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许多国家对石油产业实行特许经营,禁止特许以外的企业进入石油产业,这使石油产业具有较高的政策性壁垒。
(2)资源性壁垒。
石油产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油气资源储量,新企业若要进入此行业,需花费相当大的费用购买资源,由此产生进入此行业的巨大障碍。
(3)技术性壁垒。
石油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勘探、开发、运输、炼制等领域有大量的关键技术,如保密性专利或专有技术,这些无法取得或掌握的关键技术就成为石油产业进入的技术性壁垒。
(4)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是指在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新进入企业市场份额低,无法将规模扩大到能实现最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必要限度,只得容忍高成本带来的利润损失,从而规模经济起到了阻碍新企业进入的作用。
石油炼制以及石油化工都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
根据国外的经验,年炼制能力在250万吨才能达到规模经济产量。
三、“油荒”现象四、政策措施要打破中国目前石油产业的垄断寡头现象,关键是要向国内资本开放石油开采市场和原油进口配额。
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分析
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分析我国石油产业由于开采加工成本高,开拓创新能力差,因而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有较大差距。
笔者认为,从深化石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体制和加快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入手,应消除和减少各类垄断因素,增强市场竞争,以期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打破垄断格局深化市场改革增强竞争因素随着2006年12月成品油批发业务的放开,我国石油石化业入世后过渡期宣告结束。
回顾其发展历程,石油石化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总体来看,我国石油产业的竞争力仍然较弱。
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现状和问题技术水平低使开采成本和加工费用过高且下降缓慢。
在正常情况下,石油生产成本应该在10美元/桶左右。
而我国的原油生产成本很高,较好的大庆油田生产成本也达到了17-19美元/桶。
而非洲和中东地区生产成本只有3.73美元/桶。
沙特阿拉伯是石油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每桶为1-2美元,而发现石油的成本更低,每桶约10美分。
成品油与原油比价不合理导致企业开拓创新能力差。
我国炼油企业因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导致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产品油吨油炼费一般比国外大型公司高50%左右。
在应用新技术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方面,我国企业差距更大,目前我国有近80%的无铅柴油依赖进口。
由于石油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且质量性能欠缺、营销体制和市场开拓能力差等原因,国产石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
据统计,国外石油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目前成品油、润滑油、液化气已分别达到20%、25%、50%。
企业规模及盈利能力与国际石油巨头差距较大。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资产总额之和与合计销售收入分别只有埃克森美孚的63%和33%。
2005年,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获得了360亿美元的纯利润,刷新了世界一家公司盈利最高纪录。
而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同年的纯利润也高达230亿美元,刷新了英国一家公司盈利最高纪录。
石油产业的寡头垄断与有效竞争的形成
一
、
当前 中国 国 内石 油价格 及 需求供 给现 状
第一 , 中国石油 定价 采取 与 国际接轨 , 价 销售 顺
年 份
E I 格 T 价 大 庆价格 与大 庆石油价格( 9 5 05年 单位 : 美元/ ) 桶
l , O l , O 2 .O l ,O 1 ,O 2 .O 2 . 5 2 、 6 3 -9 3 , l 4 .6 7 6 98 5 5 78 l5 6 3 6 1 O3 l7 26 2 7 1. 0 1, 5 2 .0 1 . 0 6 9 99 50 6 6 9 8 ,5 2 .5 2 . 0 1, 1 3 .8 3 . 5 3 , 1 4 0 2 6 8 8 4 3 18 60
资料来源 ; I 网站 。其 中 E I EA T 价格是美 国德 克萨斯中间基原 油 wT , l是全球交 易量 最大的商 品期货 , 也是全球石油市
场 最 重 要 的 定 价 基 准 之 一 。大 庆 价 格 来 自中 国 经 济 编 译 数 据 厍 。
石油 价格 盲 目与 国际 接轨 , 不考 虑 国 内的 需求
供 给 的 国有 垄 断 , 引入 民 营资本 , 形成 寡 头垄 断 的 市场 结 构 。通 过 对 斯 塔 克博 格 模 型的 非线 性 论
证 , 明这 种模 型既 可 以保 证石 油的 战略 安 全 , 需 求快速增 长的情 况下也存在 民 营中小企业 的生 证 在
存 空间
关键词 : 油 价格 ; 油供 需 ; 石 石 斯塔 克博 格模 型 中 图分类 号 : 0 8 4 F 3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9 4 2 0 ) 6 0 0 - 0 1 0 —3 4 ( 0 6 0 - 0 1 5 的方式 。因此 , 以以美 国 E 价 格来 表 示 中 国石 可 TI 油 价格 的变动 ( 见表 1 。 )
第三章第二节石油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1960-1973年)
部分中东产油国(伊拉克、伊朗、沙特等)已经先后成 立了自己的NOCs
1960年9月,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5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
Exxon
Mobil
O P E
争夺 控制权
石
Chevron
油
七
Texaco
姐
C
妹
Gulf
市场绩效: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产业 国际竞争力增强。
踏实,奋斗,坚持,专业,努力成就 未来。2 0.12.12 0.12.1 Tuesday , December 01, 2020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1 6:50:42 16:50:4 216:50 12/1/20 20 4:50:42 PM
b.资源性壁垒。新企业若要进入此行业,需花费相当大的费用购买 资源。
c.技术性壁垒。石油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勘探、开发、运输、 炼制等领域有大量的关键技术。
d.规模经济壁垒。 e.巨额的资金及沉淀费用壁垒。石油产业投资巨大,如果投资不到
位,达不到经济规模,则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成本劣势。由于石油产 业资产专用性强,退出时大量的资产不能转做他用,这时,投入的 资本不能完全收回,这种沉淀费用也就成为进入壁垒。
需求了。
产油国石油产业多属于自然垄断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 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伊朗国家石油公司 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 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 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阿联酋)
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 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 竞争所形成的垄断。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而传统意 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 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 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作者:范筱雪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12期一、五力模型分析(一)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我国的石油行业属于寡头垄断行业,现存的几家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石油企业主要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有限股份公司(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
其中属中石油的生产规模最大,业绩最好。
中石油控制了我国70%以上的原油和天然气,加之业已完成的“西气东输”工程,中石油无可厚非地成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巨头。
中石化也是勘探,炼油,化工,销售一体化的石油石化企业,其规模较中石油较小。
中海油的业务主要是海洋油气的勘探,规模在三巨头中最小,其业务也仅处于石油行业的上游,重点在于勘探,较少涉及销售等业务。
三巨头之间的竞争其实主要在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产业链下的销售环节,但是由于该行业的高度集中性,各寡头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
(二)新进入者的威胁因为石油,天然气等皆属于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进入我国有严格的限制准入制度。
加之进入该行业需要庞大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而三大石油公司已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所以进入壁垒较高,所以国内的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弱。
但外国的石油企业会通过WTO的能源开放承诺进入到竞争中来,由于资源的独占性,外国企业无法加入我国资源的开采而是参与销售过程的竞争。
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使得国外石油企业对我国企业的威胁加大。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新36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
打破了石油行业的进入壁垒,但民营石油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规模小,技术差,品牌弱等问题,对国有企业无法构成大威胁。
(三)能源替代品的威胁我国现在利用的主要能源包括煤,天然气,核能,太阳能,水电,石油。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石油天然气行业:垄断专权与不完全经营权并存1998年4月,中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天然气集团和石油化工集团,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持原有功能和地位不变。
从此,中国油气行业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南北分治、海陆分割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从国家的宏观管理上将石油产业划分为三家大型公司,但其下属的诸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石油加工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总体而言,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下游的石油加工业竞争程度较高,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
但因为长期以来部门封闭、区域分割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加上企业并不享有充分的定价权,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要比集中度指标所反映的程度更弱。
同时由于政策法律制度、资金和技术上的壁垒,外部企业想要进入石油产业也极为困难。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分别于2000年3月、10月和2001年4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
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确保上市成功,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与国外公司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
2007年11月,中石油又在A股市场上市。
三大石油公司顺利上市以后,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加快了公司业务的进一步重组和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强化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加紧向其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非主营区扩张。
尤其是后者,真实体现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竞争的效果。
1998年的重组整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打破油气行业垄断格局的首次尝试。
但是,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始终是长期受政府传统管制的行业,所以一方面三大油气公司被赋予了一定领域的垄断专权,同时仍缺乏作为一个企业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由于其垄断地位,三大企业在市场中有可能滥用垄断势力,致使当初重组初衷的实现举步维艰。
就目前来看,石油天然气行业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政府主导式的重组,经常忽略企业本身的意愿,对重组的基础也往往缺乏仔细评估,从而造成重组后内部整合的难度;(2)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并存,管制导致缺乏公平市场竞争;(3)油品定价机制不透明,价格偏高,并且导致了不利的宏观经济效应;(4)缺乏真正统一的监管体系,监管臃肿和监管真空并存,监管的手段深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仍局限于行政审批和部门红头文件,没有一套健全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现代化的监管技术;(5)国际化竞争压力不足,竞争力与规模不匹配,与跨国石油公司相比,在盈利能力、技术进步、产品结构以及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石油垄断:一个“寡头”两个版本
石油垄断:一个“寡头”两个版本石油垄断——只对既得利益者开放的游戏日前,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表示,“如果没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3个石油企业,中国经济早乱了”,并指出初级阶段“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
李荣融的“垄断有功论”引起了民间巨大争议。
那么,在石油业这个特殊领域,垄断是否非有不可?垄断是否也是个“好东西”?/10/0915/06/6GJQETBH00014AED.html垄断:石油行业的关键词石油业讲究规模经营,企业“越大越优”石油业也许是最容易形成垄断的行业之一,这与其行业特征密切相关。
在石油业,企业自身的规模与规模经济能否实现密切相关。
理论上说,一家油企的产量越大,单位成本就越小、越能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
石油业上游勘探开发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产业,规模太小的企业不仅无力承担风险,采收率往往也偏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加工水平高的大石油集团不仅有能力包揽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炼油业务,甚至完全控制成品油供应渠道。
从采集原油、到炼油再到成品油销售,越大的企业越能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和内外贸的一体化,客观上越容易形成行业优势。
兼并与并购:石油工业发展史的代名词不夸张地说,一部世界石油工业史,就是一部油企并购史。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至今140多年来,其中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伴随着油企的兼并与重组。
在资本密集型的石油业,“资本游戏”无处不在。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石油日益吃紧,掌握了上下游资源的大公司为了生存,只能将目光转向资本市场,通过收购有增长潜力的、规模较小的公司增加自身的产能和储备。
100年前,正是通过不断的收购与兼并,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功组建了世界第一家现代“托拉斯”企业(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的综合性企业)。
(据《中国石油企业》)垄断形成的两种途径1999年合并成功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为世界石油业的“大哥大”,其在上游工业的优势尤为明显。
标准石油:通过包揽上下游形成的自然垄断1863年,24岁的洛克菲勒在美国克利夫兰开设了一家炼油厂。
工程硕士产业经济学案例我国石油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2004
26.52
55.48
70.20
17499.24
第五章 案例
第五章 案例:我国石油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
(三)我国石油下游企业市场集中度:绝对集中度(CRn)指标 石油产业下游产业涉及面比较广,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主要选取石 油加工企业的数据。 我国2003-2006年石油下游企业市场集中度
200324255源自20045.8417.20
30.04
27307
2005
5.97
18.02
31.72
28622
2006
5.71
18.01
30.81
30651
第五章 案例
第五章 案例:我国石油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
(四)小结
在市场集中度方面: 我国石油产业总体而言是一个高度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 上游市场处于中度集中寡占型阶段,虽然集中度有所下降,但下降整体 幅度并不大,尤其是CR8 的下降幅度最慢,说明我国石油上游企业垄断 程度仍然比较强; 中国石油下游企业市场结构属于原子型结构,垄断程度要比上游企业的 垄断程度低很多。
第五章 案例
第五章 案例:我国石油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
•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言,市场集中度越低,意 味着单个企业的市场支配势力越小,从而该市场竞争程度越高。 下面根据这一指标对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作出初步判断,考察中国石油产 业市场结构的变化特征:石油产业的总体集中度、上游企业市场集中度以及下游
我国2003-2006年石油上游企业市场集中度
绝对集中度指标(CRn, %) 年份 CR1 CR4 CR8 全国原 油总产 量( 万 吨) 原油产量前8位油气田及其产量(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行业分析(寡头垄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垄断已经不再陌生了。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行业都充斥着垄断,例如,电力、通讯、航空、能源等行业。
而寡头总是与垄断紧密相连,即所谓的寡头垄断,主要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或销售者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市场类型。
最为典型的是我国的石油产业,目前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构成的寡头垄断市场。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凭借其在石油行业上下游领域的特殊地位,其市场行为充分表现出行政垄断企业的特征。
目前形成的定价机制是:按照国家的规定,国产原油基准价格由发改委根据上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格加上关税确定,因此国内原油定价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个月。
国内成品油价格则以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零售基准价。
当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加权平均价上涨幅度超过8%,国家发改委才会在三地加权价格的基础上加运费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而这个中准价就是石油公司调价的依据。
但是,这种表面上出于平抑油价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管制措施,只是把零售环节的定价权收回政府手中,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中间产品和成品油出厂价、批发价都操控在两大石油公司手里,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缺乏管制的行政垄断”。
加之近年来,两大石油公司整体上市,资本市场的压力使得企业不是有效履行平抑油价之责,而是尽量利用手中的垄断特权获取收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我国油价跟涨快、跟跌慢,形成较高的石油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价格,甚至频频出现“批零倒挂”现象。
由于两大集团控制着民企的进口配额,而两大集团的原油又大多来自国内油田的开采,因此进口原油对它们的国产原油形成了竞争,于是两大集团利用手中的特权对国外原油的进口实行“买涨不买落”,从而削弱进口原油的价格竞争力。
民营油企即使在国外买到了石油,进口到国内后还须交两大集团进行统一批发,因而再受一次盘剥,甚至常常拿不到油。
到了零售环节时又面临价格管制,常常不得不再把成品油出口或在国外买掉以避免亏损。
另一方面,由于拥有对国内油田原油开采的垄断权利,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经常“占而不采”,控制产量。
这一系列市场行为导致了生产低效、供给缺口、“油荒”频现。
社会福利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的石油行业主要包括三个经营领域:原油生产及进口、石油炼制、成品油流通。
在原油生产及进口领域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集团控制了超过95%以上的原油生产和进口;在石油炼制领域,“中石油、中石化的加工能力占全国的79.8%,零散的地方炼油厂仅占18.5%”;在成品油流通领域,中石油、中石化通过收购以及自己投资兴建加油站,也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石油、中石化全资和控股的成品油批发企业占全国的63.7%;在零售终端环节,中石油、中石化全资、控股及特许加油站数量占加油站总数的51% 。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石油、中石化基本垄断了从原油开采到终端销售的整条产业链,囊括产、供、销链条全过程。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有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
在我国石油行业,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垄断性的企业行为。
寡头垄断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势必会通过限量供给,将市场均衡价格控制在高位。
它是通过这样一个作用机理形成的: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不管国内原油生产成本是否有变化,
三大垄断巨头借助这一趋势相应地提高原油价格,这使得炼化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并使成品油批发价格也随之升高。
国家对终端石油销售价格的限定就会理所当然地导致“批零倒挂”。
大批民营加油站因此而不得不退出市场。
在这一趋势下,垄断巨头往往会通过限量供给人为制造成品油供应的紧张局面,以胁迫政府抬高石油终端销售价格。
政府抬高油价也面临着公众的压力,只得下令降低石油批发价格。
于是,石油炼化企业必然面临着亏损。
其结果是大批炼化企业退出市场,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再次出现。
当炼化企业石油供给不足时,中石油、中石化往往会优先供应自己下属的加油站,民营加油站因为得不到油源而被迫关闭,致使石油供给更加紧张。
2005年以来屡屡出现的区域性油荒风波就是在这一机制下形成的。
迫于石油限价政策下的供需矛盾,我国开始实施新的成品油定价制度,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新定价制度使成品油定价透明化,但是这一价格机制也存在根本性缺陷,客观上它赋予了石油企业只赚不赔的市场特权,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
而且新定价机制所依据的价格基准虚高,无论国际原油价格是涨是跌,国内油价始终维持在相对高位。
占有市场最大份额的寡头垄断者是这场改革的最大受益方。
这一改动措施进一步壮大了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实力。
新定价机制允许国内油价随着国际油价浮动,在我国由少数垄断巨头完全纵向一体化操纵的格局下,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任何一点上涨都会被完全乃至过度转移到国内市场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尽管发改委针对历次价格调整规定了最高限价,但是垄断巨头往往是将最高限价作为销售价格。
当国际油价下滑时,垄断巨头仍然使国内油价保持在高位水平上。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价格“涨多跌少”的症结所在。
这些行为看似不道德,但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在寡头垄断市场格局下,垄断寡头操控市场是一种必然。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往往将斥责的矛头对准垄断巨头。
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并不单纯在于垄断巨头油企,而更多在于塑造石油行业垄断格局及创造石油行业游戏规则的幕后者。
幕后者究竟是谁?幕后者的行为究竟是怎样的?搞清这一问题很简单,我们只要分析石油行业垄断格局是怎样形成的以及石油行业的游戏规则是如何制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行政垄断为垄断油企谋取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每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石油巨头就以亏损为由,通过制造油荒、合谋等形式要求政府提高油价或者给予补贴。
石油巨头的原油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国内,国内原油生产成本远低于国际;进口部分大多是购买质量较差、价格较便宜的原油,是按照低于国际公布的原油价格交易的。
垄断油企每次按照国际公布的原油价格计算的亏损实际是虚化的或者是被夸大的。
对此,政府不但给予巨额补贴,而且还允许其提高油价,获取巨额利润。
长期以来,行政垄断使民营油企举步维艰。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的“38号”文件,明文规定将成品油批发权集中于两大石油巨头手中。
由政府出面强化了石油行业的行政垄断,导致民营石油企业陷入生存困境。
2004年,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开始正式向外资全面开放,外资公司可以在国内大量销售自己生产的成品油,致使民营石油企业在应对中石油、中石化巨大冲击的同时,又面临着外资石油巨头的严重压力。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允许非公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放手让民营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
在此基础上,商务部又在2006年发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宣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开放中国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让民营企业又看到了一线生机。
但是,因为垄断油企对市场的控制,民营油企只是在公文文
字中有了生存余地,在现实中仍受到严格限制,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
行政垄断使民营油企生存于夹缝之中。
石油开采领域是绝对封闭的,只能由国务院授权的四家国营垄断油企经营,民营油企只能涉足石油生产链条的中下游环节。
然而,就在这两个仅有的空间中民营企业的生存也十分艰难。
在石油生产炼化领域,受到进口配额的限制,民营炼油厂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垄断巨头。
垄断巨头凭借垄断特权,常以较高的价格向民营炼油厂供给原油。
在原油不足时又“拒绝交易”,并只供给本企业属下的炼油企业。
由于垄断巨头对终端市场的垄断,民营炼油厂生产的石油又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垄断油企。
民营炼油企业处在这样一个以较高价格进油,较低价格售油的境地,生存难以为继。
在成品油批发零售领域,民营加油站的生存空间极小。
销售量最大的高速公路、国道附近,几乎全被两大石油巨头的加油站占据。
而且,大部分民营加油站是从垄断巨头批得成品油,垄断巨头在油源充足时供给,不足时就不供给,致使民营加油站长期面临着缺油的困境。
所以,中国的石油行业应该得到重新的整合,以达到市场的平衡。
国内市场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分天下”的垄断格局。
行政垄断妨碍了市场竞争、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使中国至今不能成为具备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行政垄断阻碍着中国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