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古诗文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古诗词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 ~2题。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 ,诗人则北向京城长安。

B.前两句中,诗人用牵人衣襟的柳条、惹人愁绪的杨花,营造了离别的背景,加重了离愁。

C.诗中的“愁"是诗人自身的哀愁,包含着与好友分离的不舍,漫漫旅程的孤寂,以及漂泊天涯的忧虑。

D.结句以两个“向”字说出诗人与友人彼此分往南北而去,将越来越远,不言情而深情悠然。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景,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风笛等一系列物象,烘托离别的氛围,反映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B.短短的四句中,诗人用了两个“江”字,两个“杨”字,两个“向”字,这种有意的重复,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

C.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转到离亭别宴,侧而抒写离别情景。

D.末句看似直白的道别语,而用在结尾,则产生了一种情意悠长、涵泳不尽的效果,令读者感到余音裊裊。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 ~4题。

从军行○1[唐]骆宾王平生一顾重○2,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3,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顾:受人举荐或知遇。

重:看重。

③“不求”句:典出班趣《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诗人经人举荐,得以从军,感到意气风发。

B.三、四两句写敌军雄壮的军容:戈矛林立,在阳光下反照生辉;剑光闪烁,与满天繁星相辉映。

C.五、六两句以拉满弓弦、马践胡尘写想象中征战沙场、踏平顽敌的战斗场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专项复习题精选(满分100 分)姓名得分一、古诗文默写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1),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3),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7),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8),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9)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10)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11)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4),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6),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7),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8) 回乐烽前沙似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9) ,秋风吹散马蹄声。

(20) 河流大野犹嫌束,(21)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22)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3)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24)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25)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27)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28) ,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29) 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30)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章》)(31)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32)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33) 淫慢则不能励精,。

七年级上学期古诗文专题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古诗文专题训练答案

钱塘江春行 朝代 唐 作者 白居易1、诗人抓住莺、燕的争吵、忙碌的细节突出早春特点,将诗人发现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自然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两句诗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2、《钱塘江春行》的颈联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诗中描述诗人游览行踪和西湖春来水涨的秀美景色的诗句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4、描写春到西湖,以禽鸟的活跃突出盎然春意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5、写西湖花草生机勃勃、妩媚动人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写诗人对西湖之春的喜爱,而不愿离去的诗句是: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7、诗中最能给读者以联想与想象,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效果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8、请写出本诗之外的描写早春美景的连续两句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9、写诗人被西湖美景所深深吸引而留恋忘返,不想离去的诗句是: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0、点明诗人游春地点的诗句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11、运用动态描写,以拟人的手法表现西湖美景让人观赏不够,并顿觉春意盎然、生机无限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12、诗中可看作“对联”的两组对偶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3、诗中描摹景物突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4、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草软绵绵的。

……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段话可用《钱塘江春行》中的诗句概括: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5、为了着意渲染西湖春季勃勃生机,诗人突出描绘了初春的景物,使人顿感春意盎然,生机无限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答案)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中心思想: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重点赏析:(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写实景。

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这首诗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最能表现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的一个字是涌。

诗中表明所写之景为虚景的一个字是若。

看到大海波澜壮阔表现出惊讶的一个字是何。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逼真”有误)(附文不是诗的正文,与诗歌的内容无关)A、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做,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其基调苍凉悲壮,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C、诗中对大海的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其中“日月之行”等四句逼真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写景状物的名句。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军可夺.帅也(2)非学无以广.才(3)险躁则不能治.性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淫慢则.不能励精B.乐亦在其.中矣择其.善者而从之C.可以.为师矣静以.修身D.夫君子之.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是一封家书,教诲中蕴含期望,作者希望孩子能摒除杂念和干扰,专一学习。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C.孔子认为学习有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D.诸葛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诫自己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1.(1)改变(2)增长(3)修养2.A 3.D 4.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注释】暝:日落,天色将晚。

王孙:原指贵族弟子,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1)诗的前四句写出了初秋的傍晚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人通过对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 幽清明净(2)诗人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淡泊名利,噪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时间、地点,“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给人世外桃源之感。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为: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所展现的画面。

(2分)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分)(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简要赏析(2分)(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分)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2分)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首小令的情景。

(2分)2.这首诗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2分)3.“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是个怎样的人?(2分)(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4、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分)(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五首古诗》阅读讲解和训练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五首古诗》阅读讲解和训练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五首古诗》阅读讲解和训练及答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五首古诗阅读讲解和训练名家事迹文章要旨《观沧海》1.主旨:写作者登上碣石观赏沧海,2.特色: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写所见的各种静态景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释题:左迁:古代以〝左〞为低一级,降级的意思,此指降职贬官.2.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同情.3.特色: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片〝愁心〞托付〝明月〞,安慰远去的朋友.感情真挚深沉,意境深远优美.《望岳》1.释题:岳:指东岳泰山.2.主旨:以登山所见来表达诗人敢于攀登,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的凌云壮志.3.特色:首联设问,以〝青未了〞写出了望泰山的感受,视野广阔.〝钟〞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泰山的喜爱;〝割〞字传神地刻划出泰山奇异的特点——高.诗句工整,诗风凝练,意境深邃优美.《题破山寺后禅院》(换江南春杜牧)1.释题: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县.2.主旨:以游历来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闲情逸致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3.特色:语言质朴明净.清新淡雅,注重字词锤炼,〝悦〞.〝空〞两个动词使静景富于动态之美,富有生命力.全诗意境清悠隽永,浑然天成.《登飞来峰》1.释题: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2.主旨: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3.特色: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语句浅显易懂却富含人生哲理.〝不畏〞.〝自缘〞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创作主旨与政治改革的决心.篇章导读《观沧海》美言佳句《观沧海》原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旨:既突出海的浩然气魄,也比喻作者驰骋中原,一统天下的宏图抱负.想象瑰丽.激荡人心,引发人无限的遐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名: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旨:委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深情,言尽而意无穷.《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句旨:诗意表面写后禅院的景致,渲染了其幽深静寂,却饱含至理玄机.《望岳》原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旨:登高才能望远,视野才能开阔.人站在山峰之上才能领略到不同景致,也寄寓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修辞讲堂比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拟人: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设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对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成语集锦有关〝人生哲理〞的成语1.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暗喻只有经历曲折才能获得成功.2.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3. 枯木逢春:枯树遇上春天又有了生机.比喻经历挫折又获得生机.4.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比试殿堂一. 选择题1.选出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 )A.碣(ji__233;)石岱(da__236;)宗自缘星汉B.竦(sǒng)峙决眦(zh__236;) 万籁禅房C.澹澹(d__224;n)不畏曲径(jīng)愁(ch__243;u)心D.萧瑟(s__232;) 造(za__242;)化钟罄(q__236;ng)寂静2.下列诗句朗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下列诗句运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水何澹淆,山岛竦峙.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4.下列诗句没有体现诗人政治情怀的是(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二.填空题2.从格律诗分类来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 .其中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3.《望岳》全诗紧扣文题的字来写的,极度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因而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4.当玉树地震.西南旱灾发生时,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为抗灾救灾排队万难,众志成城,树立起重建家园的信心.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可说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真实写照.这与杜甫《望岳》的 ,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5.〝真理源于实践〞, 相信大家都明白,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这正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所写的那样 , .三.简答题1.2.《登飞来峰》中的〝浮云〞暗指什么?联系作者生平与历史知识,谈谈它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四.发挥你的想象,将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扩写成散文.答案:一.1.选A.解析:B项眦应读(z__236;).C项径应读(j__236;ng)D项造应读(zha__242;).罄应为磬.2.选C.解析:A.东/临碣石应是东临/碣石.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应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应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选D.解析:A项没有修辞,B项是拟人,C项比喻.D是对偶. 4.选B.解析:A.C.D都与作者政治生涯有关,寄寓了作者内心的政治抱负.只有B表达的是对友人的牵挂与怀念. 二.2.(七言)绝句,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3.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4.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三.2.〝浮云〞暗指各种困难.挫折与阻碍等.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所推行的变法使北宋经济得以发展,可是也遭到权贵的反对.然而他并未放弃,决然实施下去.他的精神深受后人鼓舞,让我们明白做任何事都不要轻言放弃,而应迎难而上,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四.提示:从对事物观察的感知角度(视.听觉等),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构思,力求语言优美生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文学常识】《论语》是__儒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孔子及其弟子言行____的一部书,共20篇。

它与《__大学__》《__中庸__》《__孟子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丘__,字__仲尼__,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儒__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识积累】1. 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 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3.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按时。

(2)动词用作名词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上140页
古诗赏析题
《秋词》
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 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 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 心境。 2.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 面。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 进取的人生态度。 4.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 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潼关》
谭嗣同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 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 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少年意气。
《秋词》
刘禹锡
• 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 豪迈乐观之情。 •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 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 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文言文阅读专项练题(一)(13分)XXX在研究《咏雪》后,对“XXX”这个人物充满兴趣。

课外他查阅《世说新语》和史书中XXX的记载,做了专题研读。

【甲】XXX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XXX;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XXX定命,XXX告。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选自《世说新语•文学》)【乙】叔父XXX问:“《毛诗》何句最佳?”XXX称:“XXX作颂,XXX。

XXX永怀,以慰其心。

”XXX有雅人深致。

(选自《晋书•谢道韫传》)【丙】XXX与人围棋,俄而XXX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XXX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丁】XXX等既破坚,有驿书至,XXX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

客问之,XXX:“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其矫情镇物如此。

(选自《晋书•谢安传》)【注释】①毛诗:即指《诗经》。

②遏:指XXX,XXX 是XXX的侄儿。

③“吁(xù)谟”句:意思是国家大计一定要号召,重大方针政策就及时宣告。

XXX是从政治角度肯定这一句的。

④深致:深远的意趣。

⑤屐:古代人所穿的鞋。

⑥矫情镇物: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

⑤⑥③④①②1.阅读【甲】【乙】两文,并联系《咏雪》,分析XXX 称赞XXX的原因。

(2分)2.【甲】文中画横线诗句的音韵美体现在哪里?请写出你的发觉。

(2分)3.《世说新语》共为36门,【丙】文应属于以下选项中的哪一门?并申明来由。

(3分)A.方正B.言语C.雅量D.XXX4.根据【丙】文内容,填在【丁】文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了无喜色,棋如故B.喜怒无色,棋如故C.了无愠色,棋如故D.貌闲意悦,棋如故5.XXX认为【丁】文结尾处有画蛇添足之嫌。

初中古诗文七年级答案

初中古诗文七年级答案

初中古诗文七年级答案【篇一: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xt>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

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古诗文阅读(甲)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明]袁中道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

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注释】①练:白色丝绢。

②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③束发:年纪轻。

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 ________③壮心日灰 ________④是则真可哭也 ________(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

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则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答案】(1)A.着; B.入; C.出(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文鉴赏复习带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文鉴赏复习带答案

观沧海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biǎodá)了诗人(shīrén)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xiǎngxiàng),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xiāosè),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miáo shù)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次北固山下王湾1、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4、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

5、品读诗句(shī j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6、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shuíjiā)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shuōmíng)刚刚从南方飞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古诗文阅读答案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6句是实写,后4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
3、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曹操是一个胸怀开阔,豪迈的人。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
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参考答案:
9、A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
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2.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沧海》以字统领全篇的景物描写。

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有人说这首诗在写景方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 C (那是乐曲的终了,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
2.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 观描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

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4.写景的前六句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惊人的力量;后四句虚写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暗含要像大海容纳百川万物一样统一天下的胸襟,虚实相间,表现了诗人乐
观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10.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分)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2分)
参考答案:
10.自己的雄心壮志。

(2分)
11.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分)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