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方案A)范文
写勘察设计报告

写勘察设计报告项目名称: XXX项目勘察地点: XXX地区勘察时间: XXX年XX月一、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了对XXX项目的地质、土层等基础情况进行了解,为后续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二、勘察范围本次勘察的范围包括了XXX区域内的地下情况、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方面,详细内容如下:1.地质勘察:围绕项目区域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构造、岩性分布等情况。
2.土层勘察:对项目区域内土壤的性质、分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3.气象水文勘察:对气象及水文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为设计提供必要的气象水文参考。
三、勘察方法在本次勘察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1.实地调查:对项目区域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地表情况和建筑环境。
2.岩土取样:对地质和土层进行取样,进行室内分析,获取更精确的数据。
3.气象水文观测:对项目区域进行气象水文数据的实时观测,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四、勘察结果根据勘察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地质构造:项目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简单,主要由XX岩层组成。
2.土层性质:土壤质地较为坚实,适宜用于基础工程的施工。
3.气象水文情况:项目区域气候适中,降水均匀分布,不存在较大的气象水文风险。
五、设计建议综合上述勘察结果,我们对后续的设计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议:1.基础设计:依据土层情况设计合适的基础结构,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结构设计:根据地质构造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提高工程的抗震抗风性能。
3.环境设计:结合气象水文情况设计合适的排水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六、总结通过本次勘察,我们对项目区域的地质、土层等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项目的施工和运营阶段,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以上报告为实地勘察结果总结报告,如有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以上为更多详细内容需和具体设计单位及相关人员进一步沟通讨论,具体细节请以最终商定内容为准。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地质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地质勘察,并提供详细的地质情况、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
通过本次勘察,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勘察区域概况1. 地理位置勘察区域位于某省某市,地理坐标为XX度XX分XX秒北纬,XX度XX分XX秒东经。
2. 地形地貌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主要由山脉、河流和平原组成。
山脉分布较密集,海拔高度在XXX米至XXX米之间变化;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山脉之间,地势相对平坦。
3. 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为XX摄氏度,年降水量为XX毫米。
三、地质勘察结果1. 勘察方法本次地质勘察采用了野外调查、钻探取样、地质剖面观测等多种方法。
2. 勘察结果(1)地层构造:勘察区域地层主要由XXX、XXX、XXX等层组成,形成了一定的地质构造。
(2)岩性特征:岩石主要为XXX、XXX、XXX等类型,具有一定的物理力学性质。
(3)地下水情况:根据勘察结果,该区域地下水位较浅,水质优良,可供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4)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历史灾害数据分析,该区域存在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具体的风险评估结果见附表1。
四、地质灾害防治建议1. 滑坡防治(1)加强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质体变形和地下水位变化。
(2)加固措施:对潜在滑坡点进行加固,采取土工措施,如护坡、加固墙等。
(3)合理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避免建设在潜在滑坡区域,合理规划建设项目。
2. 泥石流防治(1)疏导水流:清理河道,保持河道通畅,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2)建设防护设施: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堤坝、拦挡坝等设施,减轻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3)加强预警: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周边居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火灾事故原因勘察报告范文

火灾事故原因勘察报告范文1. 事故概述本次火灾事故发生在某某公司的生产车间,事故发生时间为2022年5月15日晚上9点左右。
火灾事故导致车间部分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成品受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生产中断。
火灾事故的原因尚待调查,本报告将对事故原因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
2.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主要包括事故发生地点、现场目击者、公司相关人员、相关设备和设施等。
3. 调查过程3.1 事故现场勘察我们对发生火灾的车间进行了现场勘察,发现车间内部分设备已经烧毁,墙壁和天花板也有明显的烧伤痕迹。
经过现场勘察,初步判断火灾起火点位于车间的一台老化较严重的设备附近。
3.2 目击者询问我们对事故发生当晚在车间工作的员工进行了询问,了解到火灾发生时,很多员工都在车间工作,有一些员工看到了火灾发生的过程。
有目击者称当时发现设备冒烟并已经着火,但由于烟雾较大,导致部分员工无法及时逃离,并造成了轻微烧伤。
3.3 设备检测我们对车间内的设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发现火灾起火点附近的设备存在较严重的老化和漏电现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 分析结论经过以上调查过程,我们对本次火灾事故的原因作出如下分析:4.1 设备老化经过检测,我们发现火灾起火点附近的设备已经严重老化,存在漏电和短路等安全隐患,这很可能是火灾的诱因之一。
4.2 防火措施不到位我们发现车间内的防火设施和灭火器材在事故发生时并没有得到有效使用,这说明该公司的防火意识和防火措施并不到位,加剧了火灾的损失。
4.3 人员疏散不及时事故发生时,部分员工未能及时逃离火灾现场,这说明该公司在应急疏散演练和培训方面存在不足。
5. 建议改进针对以上分析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5.1 设备维护公司应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5.2 加强防火措施公司应针对车间的防火设施和灭火器材进行全面检查和更新,提高员工的防火意识和技能,保障安全的生产环境。
地质勘察方案报告范文

地质勘察方案报告范文1. 引言本报告旨在提出一份地质勘察方案,以满足项目需要对目标地区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和评估。
该方案将涵盖地质勘察的目的、范围、方法、预算和时间表等方面的信息。
2. 目的本次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该目标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潜在地质风险,以便为未来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数据和建议。
3. 范围本次地质勘察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地质地形调查通过对目标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地表地形的起伏、坡度、地势和地貌特征等信息。
3.2 地质构造调查评估目标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断层、褶皱、岩层倾角等,以及实地勘察样本采集和室内分析。
3.3 地质遥感调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目标地区的地质信息,包括陆地资源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地貌演化等。
3.4 水文地质调查针对目标地区的地下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调查,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水质等,以及与地表水的关系。
4. 方法本次地质勘察将采用以下方法:4.1 实地调查将派遣地质勘察队伍进入目标地区,进行实地勘察和样本采集。
包括地形测量、地貌观察、岩石采样、土壤取样等。
4.2 室内分析将采集到的地质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岩性鉴定、岩石力学性质测试、土壤颗粒组成分析等。
4.3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目标地区进行影像解译和地学信息提取,获取地表和地下地质信息。
4.4 水文地质调查通过搜集目标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和数据,进行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和模拟。
5. 预算本次地质勘察的预算总计为xxx万元,其中包括实地调查的人力、交通、住宿费用,室内分析的实验费用,遥感技术的数据和处理费用,以及水文地质调查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费用等。
具体预算细节如下:预算项目金额(万元)实地调查xx室内分析xx遥感技术xx水文地质调查xx其他杂项费用xx总计xx6. 时间表本次地质勘察的时间表如下:时间阶段时间节点-准备阶段xx至xx实地调查xx至xx室内分析xx至xx遥感技术xx至xx水文地质调查xx至xx报告撰写和提交xx至xx7. 结论本次地质勘察方案报告详细介绍了地质勘察的目的、范围、方法、预算和时间表等方面的信息。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是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地质背景该地区位于山脉腹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组成。
地表地貌以起伏的山地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震活动频繁,属于高地震烈度区。
三、勘察范围和方法本次勘察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500米范围内。
采用的勘察方法包括现场地质调查、岩石和土壤取样、地下水勘查、地球物理勘测等。
通过对勘察区域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获取了大量的地质数据。
四、地质情况1.岩石特征勘察区域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岩性坚硬,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地下存在一些断层和节理,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加以注意。
2.土壤情况勘察区域的土壤主要分为黏土、砂土和砾石土。
黏土含水量较高,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排水性较好,适宜作为基础填料;砾石土孔隙率大,透水性好。
3.地下水情况勘察区域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良好,水量充足。
地下水受地层裂隙和断层的影响较大,需要合理利用和控制。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和地震活动情况,对勘察区域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该区域存在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工程建议根据勘察结果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以下工程建议:1.地震设计要求: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重要性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2.地基处理:根据勘察结果和土壤工程性质,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地质灾害防治: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固边坡、设置防护网等,确保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七、结论本次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表明,勘察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风险。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
勘察报告(方案A)范文

1 工程概况场地位于重庆市,本次勘察片区工程建设总用地面积约46203㎡,其中主要包括有15栋建筑物(3#、4#、5#、6#、7#、8#住宅;3#-1、3#-2、3#-3、3#-4商业;4#-1、4#-2、4#-3、4#-4、4#-5商业),最高为28F/吊3F/-3F,结构形式均为框剪结构;以及拟建1#车库(吊2F)、拟建2#车库(-3F),1#车库有部分与3#、4#住宅及3-2#商业重合,2#车库范围覆盖6#、7#、8#住宅以及4#-1、4#-2、4#-3、4#-4、4#-5商业,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重庆市奉节县李家沟,为一季节性冲沟,后因城市建设后,上游修建建筑和排水设施后,已无上游来水,李家沟已干涸;现已完成回填。
勘察区西侧为已建市政道路,汽车可直通现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较好。
场地所处区域地貌形态为浅中切割脊状低山地貌区,现经人工回填改造,勘察区四周边界开挖成斜坡状,而场地内即拟建建筑物范围内大致分成二个大的台阶,从北至南,第一台阶范围包含3#、4#、5#住宅以及3#-1、3#-2、3#-3、3#-4商业;高程均在229m以上;第二台阶范围包含拟建2#车库及其覆盖建筑物,高程基本在229m以下,局部地方高于229m。
2.2区域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位于七曜山背斜北西翼,岩层单斜产出,岩层产状330º∠32º,地层为中生界三叠系巴东组三段(T2b),岩性为泥灰岩,局部泥岩。
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勘察区属于稳定场地。
拟建场地地表多为第四系土层覆盖,根据场地及周边地表岀露岩层调查,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以下两组裂隙:LX1:产状338º∠76º,裂隙间距2~6m,可见延伸长度1~3m,裂面较平直,局部微弯,闭合或微张,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目录1. 绪论 11.1 工作目的任务 11.2 位置交通 1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11.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21.5 本次地质勘查工作情况 32.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 32.1 区域地质 32.2 矿区地质 53. 矿床地质 73.1 矿体分布、规模及产状 73.2 矿石特征 83.3 矿石中有益及有害组份含量及其变化 9 3.4 矿体围岩地质特征及覆盖层特点 10 3.5 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 103.6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1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14.1 水文地质 114.2工程地质 154.3 环境地质 165.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65.1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165.2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175.3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17 5.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85.5 采样、化验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96. 资源/储量估算 206.1 储量/估算所依据的工业指标 206.2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20 6.3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216.4矿体圈定原则及块段划分 226.5资源/储量分类 226.6剥采比计算与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237.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237.1水泥用石英砂岩资源形势分析 23 7.2矿山开发的技术条件 247.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8. 结论 258.1结论 258.2 建议 261. 绪论1.1 工作目的任务为与##水泥灰岩矿寻找配套的硅质原料基地,##省国土资源厅以#国土资勘便字[2004] 013号文件,将“####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勘查”项目下达我队承担。
2004年6月6日##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队提交的《##省###县##水泥用石英砂岩矿普查设计》进行审查,以##国土资勘便字[2004]058号文批准实施。
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通过矿区1:2000地形地质草测,基本查清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产状及相互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1、前言1.1工程概况国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甲方)拟在三河县某中学兴建教学楼。
该项目由廊坊市某某建筑设计院设计,委托我院对其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拟建工程由主楼组成。
根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岩土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1.2勘察目的及要求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本次勘察目的及要求如下:1、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土的应力历史和地下水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
2、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
3、提出地基基础、基槽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4、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
5、对于抗震设计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6、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7、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性特征。
8、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9、判定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廊坊市第一勘察设计研究院-1-1.3勘察依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探点布置图”及“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基槽技术规程》(JGJ120-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4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完成情况我院于2022年3月23日进场施工,至4月9日完成外业工作;在钻探过程中发现局部地段可作为桩基持力层的强风化砂岩的层面起伏较大(层面坡度>10%),廊坊市第一勘察设计研究院-2-1.5几点说明1.5.1各勘探点的测放工作由我院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勘探点布置图”实施完成,各勘探点的位置及高程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场地两红线点A(某=69130.940,Y=500860.810,H=373.50)、B(某=69161.311,Y=500908.419)采用全站仪测量完成,坐标系统为北京坐标系,高程为黄海高程,引点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中标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工程概况场地位于重庆市,本次勘察片区工程建设总用地面积约46203㎡,其中主要包括有15栋建筑物(3#、4#、5#、6#、7#、8#住宅;3#-1、3#-2、3#-3、3#-4商业;4#-1、4#-2、4#-3、4#-4、4#-5商业),最高为28F/吊3F/-3F,结构形式均为框剪结构;以及拟建1#车库(吊2F)、拟建2#车库(-3F),1#车库有部分与3#、4#住宅及3-2#商业重合,2#车库范围覆盖6#、7#、8#住宅以及4#-1、4#-2、4#-3、4#-4、4#-5商业,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重庆市奉节县李家沟,为一季节性冲沟,后因城市建设后,上游修建建筑和排水设施后,已无上游来水,李家沟已干涸;现已完成回填。
勘察区西侧为已建市政道路,汽车可直通现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较好。
场地所处区域地貌形态为浅中切割脊状低山地貌区,现经人工回填改造,勘察区四周边界开挖成斜坡状,而场地内即拟建建筑物范围内大致分成二个大的台阶,从北至南,第一台阶范围包含3#、4#、5#住宅以及3#-1、3#-2、3#-3、3#-4商业;高程均在229m以上;第二台阶范围包含拟建2#车库及其覆盖建筑物,高程基本在229m以下,局部地方高于229m。
2.2区域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位于七曜山背斜北西翼,岩层单斜产出,岩层产状330º∠32º,地层为中生界三叠系巴东组三段(T2b),岩性为泥灰岩,局部泥岩。
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勘察区属于稳定场地。
拟建场地地表多为第四系土层覆盖,根据场地及周边地表岀露岩层调查,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以下两组裂隙:LX1:产状338º∠76º,裂隙间距2~6m,可见延伸长度1~3m,裂面较平直,局部微弯,闭合或微张,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LX2:产状182º∠50º,裂隙间距1~3m,可见延伸长度1~2m,裂面平直,张开度2~5mm,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岩层层面结构面:产状330º∠32º,局部闭合状,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
2.3地层岩性据地面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崩积层碎石土(Q4col)和中生界三叠系巴东组三段泥灰岩(T2b-Ml)及泥岩(T2b-Ms)。
现根据岩性按由新到老的顺序分述如下(场地勘探点数据一览表见表2.3-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结构松散~稍密,稍湿,主要以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夹10-30%的灰岩及泥岩块碎石,块径一般为10-150mm,最长可达300mm,分布不均,回填时间约为1年,为机械堆填。
本层场地内分布广泛,揭示厚度1.10m(ZY7)~49.5m(ZY25)不等。
第四系崩积层碎石土(Q4col)碎石土:黄褐色、黄色,主要由碎石和粉质粘土及少量粉土组成,粉质粘土含量约30%~60%,多呈硬塑状;碎石含量约40%~70%,粒径30~400mm不等,成分主要为泥岩和灰岩,多呈强风化。
本层场地内分布较广泛,揭露厚度0.60m(ZY32)~28.8m(ZY61)不等,崩积成因。
中生界三叠系巴东组三段(T2b)泥灰岩(T2b-Ml):浅灰色、深灰色、灰黄色,隐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为碎裂状结构,夹厚度3~12cm的薄层灰岩或灰黄色泥岩。
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块碎石状、少量短柱状,质软。
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多呈短柱状~长柱状,强度较高。
泥岩(T2b-Ms):紫红色,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含少量灰色砂质条纹、团块,泥质结构,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裂隙基本不发育,岩芯较完整,多呈短-长柱状,节长12-28cm。
本层在场地内分布零星,只在几个钻孔有揭示(见ZY32~ZY35)。
2.4 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2.4.1 基岩面特征据地表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岩层产状330°∠32°,由于场地原为一冲沟,回填后,本次场地范围内下伏基岩面总体较陡,倾角为5°~30°,局部可达55°,基岩埋深1.10~49.50m,高程162.98~252.92m。
2.4.2 基岩风化带特征强风化带岩体: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极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块状,仅少量为短柱状,岩质极软,失水后自动崩解成碎块,手捏岩芯易碎散,钻探揭示厚度0.00~17.30m,岩体极破碎。
中等风化带岩体:裂隙总体上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短~长柱状,节长一般10~30cm,最大节长可达60cm。
2.5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2.5.1气象、水文勘察区位于亚热带温湿东南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少,湿度大,夏秋多雨,冬春多雾少霜,雨量充沛的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16.7℃,最高气温39.8℃,最低气温0.1℃;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8.6%;多年平均降雨量1107.3mm,年最大降雨量1407.6mm,月最大降雨量358.4mm(1979年7月),日最大降雨量106.7mm(1979年9月)。
年降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67.52%,而在1月、2月、12月,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7.87%。
多年平均蒸发量1548.3mm,多年平均风速1.9m/s,最大可达16.00m/s。
勘察区内原始地貌为李家沟,为一季节性冲沟,后因城市建设后,上游修建建筑和排水设施后,已无上游来水,李家沟已干涸。
场地及场地四周无大规模地表水体。
2.5.2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及水动力特征,勘察区地下水主要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二种类型。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该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碎石土中,接受大气降雨和库水的补给,大气降雨渗透后,经短途运移后向低洼处排泄。
本次勘察对勘察钻孔进行水位观测,其孔内水位高低不一,且未见水位恢复,由此证明勘探孔内水位为钻孔循环残留水,勘察期间场地内钻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
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岩层的构造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沿裂隙管道竖向运移至潜水位附近后改变为顺层间管道水平运移,以泉的形式出露,勘察区未见有自然泉点出露。
此外,根据相邻场地水质分析资料,结合本场地,场地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建2筑材料具有微腐蚀性。
2.5.3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拟建场地地基土主要为素填土和碎石土,其中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粉土组成,场地及周边没有化工、印染等污染源,也没有固体废弃物、有害放射物质等,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1条,结合场地周边已有建筑侵蚀情况和场地地下水试验指标,结合当地已有的工程经验,直接判定本场地土对建筑材料有微腐蚀性。
2.6不良工程地质作用根据钻孔数据、场地及周边地表工程地质调查,本场地在勘察范围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滚石、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
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岩土分层及试验统计依据本次勘察岩土分层以现场岩性鉴别、结合室内试验成果作为划分依据。
素填土:分布广泛,稍湿,结构松散~稍密,本次勘察对10个钻孔进行动力触探试验,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动探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层。
碎石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碎石组成,粉质粘土多呈硬塑状,本层分布较广泛。
本次勘察对6个钻孔进行动力触探试验,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动探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层。
泥灰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取样困难,主要以现场岩芯鉴定进行分层;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在钻孔中采集中等风化带岩样40组,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层。
室内试验进行天然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物性、三轴剪、抗拉强度、变形试验。
泥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取样困难,主要以现场岩芯鉴定进行分层;中等风化泥岩岩体较完整。
该层仅在ZY32~ZY35中有揭示,泥岩的相关物理力学参数及抗压值利用《重庆市奉节县海成·滨江国际B组团(幼儿园、学校)工程勘察报告》中的相应试验成果。
3.2岩土试验成果统计3.2.1统计公式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依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第9章相关公式进行,主要应用了以下公式:1、计算平均值公式:∑==niio n11μμ2、计算标准差公式:⎥⎥⎥⎥⎦⎤⎢⎢⎢⎢⎣⎡--=∑∑==niniii nn1212)(11μμσ3、计算变异系数公式:oμσδ=4、计算某一风险概率a时的修正系数公式:δψntaa±=15、计算标准值公式:oakμψμ⋅=式中:n——岩土参数的标本数;iμ——岩土参数;oμ——岩土参数的平均值;σ——岩土参数的标准差;δ——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aψ——某一风险概率a时的修正系数(本工程取0.025);3k——岩土参数标准值。
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表3.2-1、表3.2-2。
3.2.2设计参数选取3.2.2.1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素填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根据现场观察结合动探试验,并参考地区经验取建议值。
碎石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根据现场观察结合动探试验,并参考地区经验取建议值。
由于素填土及碎石土中夹有泥岩及灰岩碎石,试验成果使用时应综合考虑碎石的影响。
3.2.2.2 动力触探试验统计及评述本次勘察在素填土层中进行了10个孔的N63.5动力触探试验,在碎石土土层中进行了6个孔的N63.5动力触探试验,统计分别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厚度加权平均值,N63.5动力触探试验平均锤击数,按厚度的加权平均值统计结果见下表: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第3.2.2条,根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成果,场地素填土未经过修正击数5.65~7.99,修正击数加权平均值6.9,可知其密实程度为松散~稍密,变异系数0.17~0.24,变异性很高,说明场地素填土的均匀性很差;场地碎石土经过修正击数10.58~12.32,修正击数加权平均值11.44,结合动探曲线图可知其密实程度为稍密,变异系数0.21~0.31,变异性很高,说明场地碎石土的均匀性很差。
3.2.2.3岩体指标⑴岩石的重度平均值可视为标准值,岩石的重度标准值可视为岩体重度标准值。
⑵岩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90;岩体粘聚力标准值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30。
⑶岩体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由岩石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