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分类总结

合集下载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word完整版)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word完整版)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以:[介词]把;用;拿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②輮以为轮(《劝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文言文虚词分类归纳

文言文虚词分类归纳

一、代词(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译为:我例:余于仆碑……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译为: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译为:它(他)例:宫人奇之复数(们):属、辈、侪、类、徒译为:……类人例:若属皆且为所虏(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然、之译为:这,这个,这里,这样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为:那、那个、那里3、无定指代词:或、莫译为: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4、辅助性代词:所、者译为:……地方、……的事、……的人(三)疑问代词1、代人:谁、孰译为:谁、哪一个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2、代事物:何、胡、奚、曷、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例:彼且奚适也?盍不行为3、代处所:安、恶、焉、所译为:在哪里、哪里例:沛公安在?二、副词1、时间表过去:既、业、已、曾、尝、初、曩、昔、向译为:已经、过去、刚才表现在:方、适、会译为:正,正好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译为:将,将要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己、须臾、无何、乍、猝译为:不久、一会儿、突然表持久:常、雅、素译为:经常、时常、平素、一向2、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译为:不、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禁止:毋、勿、莫、无译为:不要、别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3、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译为:全、都、凡是、总共、共、大都、大致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持、第、直译为:只、仅、只是、仅仅、只有例:但见悲鸟号古木、技止此耳4、程度副词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译为: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略微例:吾至爱汝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译为:更加、尤其、更、越5、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译为:一起、暗中、坚决例:窥父不在,窃发盆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译为:暂时、匆忙、立刻、急迫、急促、慢慢地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译为:多次、重复、任何一次文言虚词分类归纳6、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译为: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例:臣诚知不如城北徐公美表委婉测度、商榷或议论:其、盖、殆译为:大概是、恐怕是例:殆有神护者。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文言虚词大全虚词就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就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与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就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就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就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也”、被动句的“为 ...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就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与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常用虚词归纳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常用虚词归纳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常用虚词归纳
在文言文中,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那幺,文言文虚词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什幺是文言文虚词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幺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1文言文虚词用法和意义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

(1)余悲之,且曰……(《捕蛇者说》)指代蒋氏(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指代鲁庄公(3)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指扶苏(4)楚人怜之(《陈涉世家》)指项燕(5)令辱之;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指吴广(6)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指行道之人(7)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指乞人(6)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指桃花源中的人(7)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指各地郡县长官(8)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9)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10)公将驰之;登轼而望之;故克之(《曹刿论战》)指齐军(11)跳往助之(《愚公移山》)指愚公他们参加移山的人(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指愚公(13)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指太学生(14)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余故为学之难以告之(后一个)(《送东阳马生序》)指马生(15)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指客(16)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指徐公(17)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指向宠2.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它”“它们”。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指桃花源的奇景(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马说》)指千里马(3)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指所借之书(4)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指小石潭周围的景物(5)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陈涉世家》)指上述各地(6)募有能捕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谨食之(《捕蛇者说》)指蛇(7)无御之者(《捕蛇者说》)指蛇毒(8)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指“先帝之殊遇”(9)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指“是心”(1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鱼我所欲也》)指“一箪食,一豆羹”(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指“万钟”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这件事”。

(详细)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详细)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详细)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虚词的定义
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实际含义的词语,但在语法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

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其中包括以下18个。

1. 之
- 作介词,表示所属关系,如“吾之家”。

- 作连词,表示前后主谓关系,如“吾之心安”。

2. 兮
- 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揭示意义。

3. 何
- 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乎
- 疑问副词,用于疑问句的句末。

5. 者
- 主题词后缀,用于名词或动词之后,表示人或事。

6. 也
- 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反问。

7. 与
- 介词,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 以
- 介词,表示手段和方式,如“以学为乐”。

9. 为
- 动词,表示做、当、作为等意思。

10. 如
- 连词,引导比喻或类似关系。

11. 于
-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或空间点上。

12. 若
- 连词,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13. 然
- 副词,表示自然或必然的样子。

14. 亦
- 副词,表示并列或转折关系。

15. 或
-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或不确定的意思。

16. 乃
-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17. 以
- 连词,连接主从句。

18. 而
- 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或转折。

以上是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18个虚词的整理。

---
注意:本文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请结合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为您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一、助词
1.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

2. 乎: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啊”。

3. 也: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是”。

4. 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5. 兮: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啊”。

6. 矣:表示肯定或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二、连词
1. 而: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

2. 于: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3.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为”。

4. 故:表示原因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所以”。

5. 或:表示选择或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者”。

6. 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三、语气助词
1. 呢:表示疑问或询问。

2. 吧:表示疑问或建议。

3. 罢了:表示结论或结束。

4. 之:表示强调或肯定。

5. 乎:表示疑问或感叹。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这些虚词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帮助。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很多同学想知道,文言文中的虚词都有哪些,他们的用法各有不同又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的用法及例子,以供18个虚词的用法(一)而1.连词2.代词3.通假字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二)何1.疑问代词2.副词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三)乃2.代词3.固定结构(四)以1.介词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例:固以怪之。

4.动词,“任用、认为”。

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

例:日以尽矣。

6.名词,“缘由,原因”。

例:良有以也。

7.固定结构(1)以为:a.认为;b.把……当作、把……作为。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

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五)且1.连词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3.固定结构(六)若1.代词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

(不常见的用法)4.动词5.固定结构(七)所1.助词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

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固定结构(八)为①读wéi(第二声)时1.动词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九)之1.代词【动词+之】2.助词(1)作结构助词(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3)宾语前置标志。

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

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文言文中的虚词通常是一些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或词义模糊的词语,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或语法辅助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1. 之:表示所有格,如"吾之书"(我的书)。

2. 乎:用于疑问句,如"何乎?"(怎么样?)。

3. 者:用于名词前,表示所属关系,如"吾者"(我的)。

4.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吾与汝"(我与你)。

5. 乃:用于句首,表示因果关系或转折,如"乃知"(才知道)。

6.皆:表示全体或都,如"人皆知"(人人都知道)。

7. 其:表示所属关系或指代,如"其人"(那个人)。

8而:用于句中,连接并列成分,如"强而有力"(强大而有力)。

9. 于:表示位置或时间关系,如"在于"(在...之中)。

10.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为"(所做的)。

11. 之一:表示部分,如"吾之一友"(我的一个朋友)。

12. 不:用于否定,如"不知"(不知道)。

13. 若:表示条件,如"若有"(如果有)。

14. 可:表示可能性,如"可知"(可能知道)。

15. 若干:表示数量,如"若干人"(一些人)。

16. 所以:表示原因或结果,如"所以然"(因此如此)。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语法和语义作用,帮助连接句子成分,构建句子结构,以及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

了解这些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非常重要。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之: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的”、“这”、“那”等。

2. 乎:表示疑问、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啊”等。

3.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它的”、“他的”等。

4. 也:表示肯定、也是、也可以等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还是”等。

5. 者: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物”等。

6. 以: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及”等。

7. 乃:表示转折、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才”等。

8.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等。

9. 皆:表示全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等。

10. 而:表示承接、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等。

11. 所:表示被动、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等。

12. 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

13. 欤:表示疑问、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等。

14. 以至于: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直至”、“一直到”等。

15. 乍:表示初次、开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刚开始”、“一
开始”等。

16. 耳:表示结尾、结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等。

17. 俱:表示同时、一起,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起”等。

18. 焉:表示所在、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那里”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常见文言虚词主要指以下七类:一是以代词为主的虚词:之、其、或、然:二是以副词为主的虚词:既、但、惟、犹、益;三是以介词为主的虚词:以、于、为;四是以语气词为主的虚词:夫、也、哉、矣、耳、乎、耶、欤;五是以连词为主的虚词:而、则、乃、虽、若:六是兼词:焉、诸;七是用在动词前后的助词:所、者等。

我们将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纳列表如下:词词性作用词义判断方法例句代代人或物他(们)它(们)作宾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词我作宾语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那、这之类、之属、之徒等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标志定语的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标志补语得请语和补语之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捕蛇者说》之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主谓之间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词前置宾语不译宾语和动词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后置定语不译中心词和定语之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补足音节不译不及物动词或时间副词后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动词作谓语到、往谓语带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f1宴》人称第三人称他(它)他(它)们作定语或小主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代词第二人称你(们) 同上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其第一人称我(们) 同上而予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指示远指、近指那或这同上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代词特指其一其中的同上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弈秋》表推测大概、恐怕作状语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副词表反问难道、怎么作状语而与之竞火器,其能胜《冯婉贞》表祈使还是作状语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肯定一定作状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在两个选择分旬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假设如果在分句前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狱中杂记》助词调节音节不译常在句子中间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或代代人有的人处主语位置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词代事有的同上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副表时间有时在谓语前作状语军无道,或失道《李将军列传》词表推测或许同上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连表假设如果、或者在分句前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喜到江陵《三峡》词表选择或者在词语问或夯句前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宋史·王安石传》助词加强语气不译常用在否定句中。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文言文虚词总结

文言文虚词总结

文言文虚词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

.。

者。

..。

也”、被动句的“为....。

.所。

.。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文言虚词汇总

文言虚词汇总

文言虚词汇总之一、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如:①具答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指桃花源人。

②箬篷覆之。

(魏学洢《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

之:代指船舱。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魏学洢《核舟记》)译:关上窗户。

之:它,代指窗户。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如:①渔为甚异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事。

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如:①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②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草木的花。

③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周敦颐《爱莲说》)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④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洢《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④大道之行也。

(《礼记•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动词“有”,宾语“陋”,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分类总结
一、“之”字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字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三、“以”字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
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四、“于”字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五、“而”字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