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初起时曾屡战屡败,终于在武昌攻破陈玉成,一战成名

合集下载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_1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_1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

《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

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2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

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

尤其是他曾经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

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历经五次奇耻大辱,曾国藩最终顿悟到什么?一个极易被误解的道理

历经五次奇耻大辱,曾国藩最终顿悟到什么?一个极易被误解的道理

历经五次奇耻大辱,曾国藩最终顿悟到什么?一个极易被误解的道理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九弟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以及三次军事大败绩(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

第二年,曾国藩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

功成名就后的曾国藩之所以要屡次回顾自己遭受的失败与屈辱,大概有两个感怀。

一是感怀他一生引以为傲的精神——打脱牙齿和血吞,没有这个精神,他挺不过,走不出曾经的失败与屈辱;二是感怀他一生功名的由来,没有这些失败与屈辱,就没有四十岁后的脱胎换骨,更没有脱胎换骨后的左右逢源,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

其实,曾国藩的这两个感怀正是成功的真正内涵。

对资质平平的大多数人而言,成功从来没有直达的捷径,想成功,必须要有面对屈辱的坚毅,必须要有走出坎坷的蜕变。

下面咱们就来聊一聊曾国藩一生经历的五大屈辱坎坷,重点来感悟一下曾国藩式的坚毅与蜕变。

第一辱:悬牌受辱道光十二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了秀才考试。

也许是天资确实笨拙,也许是始终没能找到让自己豁然开朗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此前已经有过五次考秀才的经历,但五次全都名落孙山。

两个事不过三,这第六次考秀才,曾国藩是下足了功夫,考后也觉得发挥的不错。

但发榜之日,曾国藩非但没能榜上提名,相反遭受了奇耻大辱。

湖南学政公开悬牌,当众羞辱曾国藩文理太浅,只给了他一个佾生的资格。

(啥是佾生?没考中秀才,但成绩尚好,选来充任孔庙祭礼乐舞的人员。

获得这个资格,来年再考可免县试、府试,直接参加院试,民间说法,半个秀才。

)六次没考上已是打击,要命的是学政不知为何非要悬牌将曾国藩公开羞辱一道?人生在奋进之初总会遇到这种额外的奇耻大辱。

这一闷棍打下去,有的人会彻底颓下去,而另一些人则会猛醒。

很幸运,曾国藩挨了这奇耻大辱一闷棍,将牙齿和血吞下去后,竟然换来了醍醐灌顶的变化,整个人像瞬间被打通了一样,此前被公开羞辱的文理,居然大为精进了。

来年,曾国藩第七次参加考试,一击而中,终于拿下秀才。

曾国藩四次遇险的经典历史故事

曾国藩四次遇险的经典历史故事

曾国藩四次遇险的经典历史故事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成为军事集团首脑,镇压太平军挽救了清王朝,四次遇险,最终均有惊无险,于是成就了一代名臣。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曾国藩四次遇险的经典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第一次,靖港大败。

1854年2月,曾国藩已练成湘军水陆兵勇各十营五千人,雄心勃勃地进行所谓的“东征”,临出发之际,还发布了着名的《讨粤匪檄》。

然而,这次“东征”出师起初并不顺利。

当他还驻军长沙时,太平天国西征军石祥祯部就已经占领岳州、湘阴、宁乡等地,兵锋直逼长沙。

曾国藩派军进攻宁乡,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初战败绩。

然太平军情报侦察不明,见湘军来势汹汹,以为清军主力将至,连夜撤到靖港等地。

曾国藩急忙派军进占岳州,以图扭转湘北败局。

适逢太平军湖北援军大至,与湖南太平军一道围攻岳州,歼灭守军大部。

湘军水陆伤亡惨重,逃归长沙。

不久,曾国藩也抵达长沙,以保全省城。

是时,长沙清军“二三千有余,仅敷守垛之用”,力量较为薄弱,而且,由于出征以来连连受挫,官兵心惊胆战,士气低落,“人自以为必败”,“闻吹角及火光,皆自惊”,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靖港民团前来报告说,那里的太平军人数较少而且没有防备,“可驱而走也”,并称已经搭好浮桥,愿意为湘军助攻。

于是,曾国藩决定对太平军实施反攻,并改变原先制定的陆路进攻湘潭的计划,于4月28日亲率大小战船40只、陆师800人奔袭靖港,妄图侥幸取胜。

但是,由于太平军已作好战斗准备,更加上天时不利——风速过快,湘军战船无法在靖港停泊,只得停靠在靖港对岸之铜官渚。

太平军顺风势焚毁湘军水师战船10余只。

曾国藩惊悉水师惨败,急派陆师分三路进攻靖港,企图挽回败局。

然“陆勇见水勇失利,心怀疑怯”,亦溃散而逃,“争浮桥,桥以门扉、床板,人多桥坏,死者百余人”。

曾国藩见士卒反奔,亲自仗剑督阵,并竖令旗于岸边,上书“过旗者斩”。

可是湘军兵败如山倒,士卒都从旗边上绕道而奔。

曾国藩又羞又愤,遂决定跳水自杀,一死了之。

拥有大心脏反败为胜的人物事例

拥有大心脏反败为胜的人物事例

拥有大心脏反败为胜的人物事例
曾国藩,天资愚笨却被后人称为”古今第一完人“,拥有一颗“越挫越勇的大心脏“。

曾国藩是出了名的条件差,天资十分愚钝。

古代聪明好学的人考秀才一般考1次就过了,曾国藩14岁参加考试,一直考了7年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秀才。

相当于高考复读了6次,用时9年。

后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修炼,成为。

被后人称为”古今第一完人“,是毛泽东、蒋介石共同的偶像。

如此大的落差,曾国藩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我认为是基于他有一颗越挫越勇的“大心脏”。

由于他为人太笨,所以他在人生中为自己制定了一道严格的准则,就是做事要慢,但是一定要扎扎实实。

由于为人愚钝,性格缺点太多,所以在官场中四处碰壁。

但由于年少时考秀才不中这些经历,使他本人耐心极高。

所以在遇到这些重大挫折,曾国藩并没有并打到,屡战屡败却越挫越勇,最终取得了,成为现代各大家学习的榜样。

精华【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深度剖析

精华【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深度剖析

精华【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深度剖析刚开始先是拜读了唐浩明先生的小说《曾国藩》,后来看到了逻辑思维推荐的这本张宏杰先生的书,发现出入挺大,但其宗旨都是一样的,都说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于是,写写他,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汲取优点。

1)不怕难,,贵在勤与恒自我解剖2)人生有大目标才能有恒才能不计得失3)一生遭遇五次重大失败坎坷,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困境中成长4)能力极好之人也会反目也有私心(和左宗棠)5)不怕迟,四十以后还能成长贵在自知“曾国藩的成功,其实,只有一个恒字而已,任何地方都以恒对之,哪怕是坑是井,也要跳,也不违背恒字决。

”——个人觉得,一个人能成为伟人,一个伟人能成就一番伟业,如果仅仅用一句话或者几个字作出所谓概括,那难免有以一叶为泰山之憾。

考察评断一个人的成败是非,不能不从他的时代背景、出身环境出发,辅以自身性格、一生经历甚至朋辈交游等等多个角度综合去看。

曾氏的成功,固然有其个人努力因素在内,却不可容忽视背后的时代之手以及身旁若干星星之手。

其一,英雄造时势,时势亦造英雄。

若非乱世,曾公能否如此三立而不朽,恐怕要打个小问号。

虽然道光年间,曾氏有所谓十年七迁,但在咸丰初年,却因个性亢直,未能彻底融入官场而萌生多次退意,也在家信中屡屡与诸弟提起要归田奉养老人,若非山中贼起,大概只能为湘乡添一个退隐官僚而已。

其二,曾氏做京官十年,朋友同僚的夹持鼓舞不容小觑。

曾氏少年得志,科场运极好,心中早存一丝傲气,对人对物直来直去,不免总是因言得祸,得罪朋友,同时因年轻亦难免沾染一些习性,比如好色嗜烟爱棋等等。

但三十岁时他能痛定思痛,决定痛改前非,只是有了洗心革面的念头,所谓【恒】字工夫,即是在一班以卫道理学自命讲求格物致知的师友砥砺夹持之下而成,这点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是深觉感恩的。

更重要的是,京官十年,虽然两袖清风,但与另一班以讲求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来往日益密切,其中一批成为其夹袋中人物,为日后湘军的建立和塑造埋下了种子。

曾国藩战事曾三败,左宗棠的胜利成了救命稻草

曾国藩战事曾三败,左宗棠的胜利成了救命稻草

曾国藩战事曾三败,左宗棠的胜利成了救命稻草用户1914695831 昨天16:50建立楚军,出湘入赣左宗棠得到了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的任命,便从一个仅以绅士身份参戎幕府的宾客而转变成清廷的命官。

从此,他得以独自建立军队,自立门户,短短几年便由襄办军务而帮办军务、巡抚浙江、总督闽浙,跃居清朝督抚要员的地位。

“樊燮事件”虽迫使左宗棠退出湘幕,却造成他政治生命的新契机,并受到清廷的重用,这与咸丰十年(1860 年)清朝统治集团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联系。

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一向寄望于它的正规军队绿营兵能夺得“首功”,即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清政府于扬州和镇江先后建立江北、江南大营,试图依靠这两个由满族贵族指挥的绿营军收复天京。

然而,江北、江南大营在咸丰六年(1856 年)便被太平军所击垮。

清廷重新组建这两营,江北、江南大营又先后于咸丰八年和十年被太平军围歼。

江南大营的覆灭,标志着清朝正规军队的崩溃,清政府以湘军出力,江北、江南大营收功的计划破产,只能重用由汉族地主武装组成的湘军了。

湘军集团成员也自此在晚清政坛中青云直上。

这一年刘长佑被任命为广西巡抚,曾国藩被任命为署两江总督,不久实授。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左宗棠才否极泰来,受到清廷重用。

左宗棠在长沙得悉清廷命他“襄办曾国藩军务”后,表示出兴奋之情,感到“恩遇优渥,实非梦想所期”。

此时,曾国藩已总督两江,率军渡江扎营皖南祁门,以图攻取安庆。

曾国藩函请左宗棠在湖南募练军队支援安徽。

左宗棠则向曾国藩献上“保越图吴”之策,强调“先将江西兵事饷事逐为经画,亦当务之急也”。

随之。

左宗棠在湖南着手组建军队。

左宗棠凭借着自己两次进入湘幕的威望,“招所知湘楚旧将弁,以勇敢朴实为宗”,得崔大光、李世颜、罗近秋、黄有功、戴国泰、黄少春、张志超、朱明亮、张声恒九人,“四出选募”,设立四营、四总哨和八队亲兵,约3500 余人。

左宗棠还收集王鑫“老湘营”旧部1400 人,由王鑫之弟王开琳统领。

曾国藩的成功哲理有内涵故事

曾国藩的成功哲理有内涵故事

曾国藩的成功哲理有内涵故事为什么天才失败了,而庸才成功了?分享曾国藩的成功故事,来看看曾国藩关于成功的答案。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了曾国藩的成功哲理有内涵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曾国藩的成功故事篇1一曰身勤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

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

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

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

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

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曾国藩是否上过“屡败屡战”折?

曾国藩是否上过“屡败屡战”折?

曾国藩是否上过“屡败屡战”折?作者:刘江华来源:《读书》2015年第03期曾国藩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的故事流传很广。

很明显,两个字换个位置,意思大不一样。

杨树达先生《汉文文言修辞学》有这样一段记载: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

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

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

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

杨树达此说中,是曾国藩参李元度的奏折被幕宾将“屡战屡败”修改为“屡败屡战”。

而台湾教育研究院二零一二年推出的“教育部”《成语典》修订本中,则解释为李元度替曾国藩修改:相传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屡吃败仗,曾国藩上书朝廷,言及屡战屡败,经李元度更改为屡败屡战,以显示其奋勇无畏的作战精神。

无论是幕僚所改,还是曾国藩自己修改,似乎都不重要。

因为即使再加上小说(如唐浩明所著《曾国藩》)和无从稽考出处的网络热帖,似乎都肯定曾国藩将改为“屡败屡战”的折片奏报了朝廷。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自咸丰四年(一八五四)正月曾国藩衡阳出兵起,李元度就出任曾国藩幕宾,帮助办理营务。

这年三月曾国藩靖港兵败、退居长沙城外妙高峰时,曾两度想自杀,被李元度等幕僚所救。

多年来,曾国藩视李氏为莫逆,感念非常。

为表谢意和诚意,曾国藩还告诉李母,想“与次青约成婚姻,以申永好”。

当时,因李元度的两个儿子皆已订婚,便约如果李元度再有第三个儿子,便以弟弟曾国荃的次女或三女许之。

后因双方儿女的年龄差异过大,此议终未得成。

直到曾国藩死后,才有其孙曾广铨与李元度之女成亲。

至于李元度带兵,则是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后之事。

他带的平江勇,并非一开始就屡战屡败—曾于咸丰六年(一八五六)二三月收复过江西进贤县、东乡县并于三月底进兵抚州城下。

抚州城下,李元度一开始还多次获胜,由候补同知升为同知。

咸丰六年七月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曾国藩就曾如此评价过李元度的战绩:“李次青在抚州大小三十余战,小挫二三次,余俱获胜。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典故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典故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典故典故原文: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

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

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

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

元度乃得免罪。

释义:曾经听那些先辈说过,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

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

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

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为李元度求情,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

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版本一: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

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

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

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一个叫做李缓颊的人,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

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版本二: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他不得不上书皇上表示自责之意.在上疏书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有个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

出处:1、屡战屡败:《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2、屡败屡战: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

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

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

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

元度乃得免罪.。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屡败屡战的意思是指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大家知道屡败屡战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典故曾国藩练兵出山,踌躇满志,以为荡平天下可期。

不料一开始竟接连遭遇岳州、靖港大败,想想自己堂堂清王朝二品大员,连太平军小小一个林绍璋都斗不过,还谈什么扫平太平天国的伟业。

不堪受辱,急得跳水自杀,幸被部下救起。

后来,好不容易打了些胜状,不料在九江湖口被石达开杀得几乎全军覆没。

结果又一次表演高台跳水,落得个“优秀跳水运动员”的美名,也让咸丰皇帝对他嗤之以鼻。

既然死不了,就要向朝廷汇报啊。

曾国藩有个好习惯,每封奏折都要亲自反复修改。

在这封自请处罚的奏折当中,在最后曾国藩把自己对太平军作战以来的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

就这一字之改,彻底改变了朝廷上下对其的看法,塑造出了一个神奇倔强的曾国藩,成为其执着精神的最好注脚。

屡战屡败是客观事实的描述,突出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战多少,败多少,只要开战,结果总是失败的,给人传达一种失败和痛苦的感觉;屡败屡战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突出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毫不气馁,认为败了还可以再战,百折不挠,永往无前。

曾国藩是这么改的,也是这么实践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个著名的“习得性无助” 理论,他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屡战屡败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体现,被认为是人类沮丧表现的一种,人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

屡败屡战则超越了这种人类的这种习惯,表现了一种执着与不屈。

有人说屡败屡战是仅是一种匹夫之勇的争强好胜。

但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比喻就知道屡败屡战有多么可贵。

历史趣谈:曾国藩一生五次耻辱 从愤青历练到“老奸巨猾”

历史趣谈:曾国藩一生五次耻辱 从愤青历练到“老奸巨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一生五次耻辱从愤青历练到“老奸巨猾”
导语: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
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
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再为江西所唾骂,以至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齿多矣,无一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三月十二日,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咸丰三年六月被赶出长沙)不与焉。

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道光三十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咸丰四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第四乙卯年(咸丰五年)九江败后,赧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综合这两封信,让我们来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1832),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

也许是天资确实钝拙,也许是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曾国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

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

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

获“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可免县试、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拥有大心脏的事例

曾国藩拥有大心脏的事例

曾国藩拥有大心脏的事例曾国藩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这颗强大的心脏支撑着他后半生建功立业,带领大清走上了一段回光返照的路程。

他的内心强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经历生死后大彻大悟出来的。

曾国藩由一个二品大员的文官,转身变成带领千军万马的统帅,跨界有点大。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曾国藩一个外行的统帅领导着一帮外行的士兵,去面对一帮农民起义军,从军队的基本素养上来说,不占优势。

所以曾国藩在靖港被打的大败,绝望之际他有跳江自杀的行为。

失败的曾国藩,由他跳江自杀的行为来看,他是有担当的仕大夫,但他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军事指挥官。

他的识人本领帮了挽回了他的面子,部下的湘潭大捷打破了朝庭军队屡战屡战的记录。

从此后有了两湖的战果,虽说到手的湖北巡府又飞走了,可由于有战果在手,曾国藩又信心满满地去找太平军扩大战功。

可九江之战的惨败,有收复武昌之功的曾国藩受不了得而复失地强烈的打击,他又一次跳江自杀未遂。

自此之后他在江西坐困愁城,上面不受咸丰支持,下面不受江西地方官民的待见,面对强敌却屡遭掣肘,最后他心力全无索性一走了之。

这个阶段的曾国藩还是一个充满情怀的报国志士。

面对失败他会选择自杀以报国恩,面对官场上的种种不公待遇他会选择逃避。

可人离开了,但他的心,仍有不甘,这就是他的性格,做事要做完,做事要做细。

他宁可战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执着性子遇上了束手束脚的现实,一直在折磨着他。

所以在家丁忧的他遇上了弟弟战死的消息,内心崩溃,所以才有了众叛亲离,被所有人嫌弃的一段至暗时刻。

曾国藩的心路升级就是从他走出至暗时刻开始的。

他读书向先贤问寻精神的脱之路,他反思自己的过往发现自己做人的失误之处。

在家里居住的两年,成为他“大悔大悟”之年。

后来他回忆自己的这一变化说:“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

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晚清重臣曾国藩以几近完美的人生经历,赢得近世中国各派政治领袖的服膺,也让今天许许
多多的普通中国人备感兴趣。

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人生大成功者,而导致曾氏成功的原因很多,如从主观努力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有六个方面:
其一,严格修身,为人生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曾氏修身的功课为《朱子全书》,重点
在五门:修诚、居敬、主静、谨言、有恒。

其二,抓住机遇,把事业做大做强。

曾国藩抓住时代所赐予的良机,将团练办成军队,
然后又利用种种机会,将军队做大做强,直到自己拥有了湘军这样一支“子弟兵”。

其三,屡败屡战,坚忍不拔,以顽强取胜。

在湘军与太平军长达十一年多的角逐中,曾
国藩败多胜少,他甚至曾有过两次自杀的经历,也遭受过许多指责和委屈,但他都以“好汉打
脱牙和血吞”与“屡败屡战”的精神最终挺过来了。

其四,最大限度地排除通向成功之路的人为障碍。

对外,曾国藩以“让满人出任湘军名义
首领”的做法尽量消除朝廷的猜疑;对内,又以严格治家来确保“后院平静”。

其五,晚年遵奉道家旨趣,以“功成身退”应对朝廷。

打下南京后,曾氏以让功、辞退、撤军等一系列“退”的策略,使他本人、曾氏家族和湘军集团安然度过一道表面风光、内里险恶的
关口。

其六,曾国藩最大的本事还在于识人用人。

曾氏有他一套独特的识人用人本事,时人说
他善于衡人,尤擅长相士。

曾氏用人的原则是德为主,才为辅,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学识,再看才具,这使他在自己身边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

得天下众多英才之助,是其成功的最大关键。

屡败屡战曾国藩

屡败屡战曾国藩

14
报捷折里一段广为传诵的文字
“宫禁虽极俭啬,而不惜巨饷以募将士;名
器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庙算
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己以从将帅之谋。皇
太后皇上守此三者,悉循旧章而加之,去
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僭伪,蔚成
中兴之业。”
15
“一生三变” :儒家为体,法、道为用
曾氏一生在学理操持上曾有三次大的变化:
22
修身语录一二三
政者,正也。(《论语》)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底无私天地宽。
23
朋友黄延瓒外放地方做官,曾氏以“耐”相赠
弟有一言,奉吾兄于数年之内行之者,其曰“耐”
19
从曾氏看传统文化的局限
传统经典文化局限一:约束过分。 曾氏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束缚太多。他严格地遵循三纲五 常的礼教,又非常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从而给他的束缚太多。 传统经典文化局限二:保守。
曾氏令人感到遗憾之处,是器局欠恢廓。晚年曾氏,居高位, 享盛誉,本可更有作为,但遗憾的是,晚年的曾氏精神萎顿。
7、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8、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9、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21
曾氏遗嘱四条
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身强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 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 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孔门教人, 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 悦而归之者乎? ” 四曰习劳则神钦 “凡人之情,莫不好易而恶劳。…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 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 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qí)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 鬼不歆(xīn)。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原创:小严读书去年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曾国藩三部曲,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忙碌的事情将其抛之脑后,现在想絮叨絮叨读完之后的感想。

以下从两个方面简单的写一下感想。

从曾国藩的人物角度,是晚清的一位重臣,挽将倾的大厦于为倒,力挽狂澜之功,最后能全身而退,不仅保得自身平安,还能保得子孙后代昌盛不息。

这样一位出色的人物,连毛泽东都夸赞不已,称晚清第一重臣,再无他人。

本书从他40多岁回家吊母丧写起,受朝廷之重托,建一支强劲的军队,阻挡盛极一时的太平军。

在他之前,清兵屡战屡败,已经毫无士气可言,更是闻风丧胆,使得太平军一路北进,到达南京,占据中国大部分江山。

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军队,号称”湘勇”,他决心这一支军队要丝毫不染绿营风气,平日懒散成习,横行市井,调戏妇女,一旦遇到打战,溃不成军。

在组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从人才的寻找到军饷的筹集,通过知人善任,威逼利诱,让乡绅捐赠军饷,组建了一支军队,并且每日勤操苦练,战斗力远超绿营。

并且他看不惯官场的阿谀奉承,推诿责任,这也遭到官场人排挤,最后被逼的离开原本大营,去了另外的地方扎营。

而且刚建的湘勇,没有真正与太平军交手,所有的只是书面知识,初次打仗变败仗,屡战屡败的湘勇,让曾国藩一度欲投江自尽,但是却也在这样的时刻,他的另一支部队,十战十捷,这给备受争议的湘勇带来转折的惊喜,随后曾国藩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打仗,从而开始从各地寻找将才,而自己转为幕后总策划,彭玉麟便是他发掘的一名水师将领,此人熟读兵书,能征善战,并且人品好,痴情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功名利禄。

慢慢的曾国藩周围聚集了许多才干出众的将领、谋臣,让湘军一步步反败为胜,与此同时,他也很注重朝廷的动态,让满人当最高的武官,避免功高震主,功亏一篑。

曾国藩本人资质属于中等偏下,但是却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功勋,这与他不断自省,知人善用有关。

他的九弟最终第一个帅军攻破金陵城墙,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此落下帷幕,走向衰败。

百年风流人物:曾国藩(2020尔雅网课课后答案)

百年风流人物:曾国藩(2020尔雅网课课后答案)

百年风流人物:曾国藩食用方法:正确答案为红色标注,课后测试在线浏览即可,考试查题,建议下载到本地打开word,Ctrl+F查找题目。

1.1中兴如梦序言1【单选题】()是历史小说《曾国藩》的作者。

A、朱汉民B、谢婉莹C、余华D、唐浩明2【单选题】“同治中兴”具体指的是()。

A、1864年-1874年B、1865年-1874年C、1862年-1874年D、1863年-1874年3【单选题】发生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的胜利结束。

A、后梁B、西晋C、前秦D、东晋4【判断题】李鸿章代表了清代中兴局面的开创,而曾国藩代表了其彻底终结。

(×)5【判断题】蒋经国被蒋介石要求认真学习曾国藩家训与家书。

(√)2.1时代与家世(一):知人论世1【单选题】白莲教起义发生的主要地区不包括()。

A、广东B、湖北C、陕西D、四川2【单选题】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是()制造的。

A、瓦特B、居纽C、爱迪生D、脱威迪克3【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是发生在19世纪。

A、法国大革命风潮平息B、瓦特发明蒸汽机C、拿破仑去世D、辛亥革命4【多选题】下面关于洪秀全生平及其成就描述正确是()。

A、出身农民家庭B、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的领袖C、原名火秀D、广东花县人5【判断题】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了一种在海上使用的轮船是在1809年。

(×)6【判断题】1804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辆蒸汽机车。

(√)7【判断题】近代中国真正的奠基人绝对不能包含曾国藩、李鸿章。

(×)2.2时代与家世(二):惟楚有才1【单选题】()不属于清代中叶关注社会民生的经世思想的代表人物。

A、胡宏B、陶澍C、魏源D、贺长龄2【单选题】()省素有“芙蓉国”之称。

A、海南B、湖北C、河南D、湖南3【单选题】“惟楚有才”出自()。

A、《左传》B、《史记》C、《后汉书》D、《汉书》4【多选题】下面是南宋历史上的“东南三贤”的有()。

A、朱熹B、吕祖谦C、张栻D、苏轼5【多选题】下面关于钱基博描述正确的是()。

曾国藩的荣辱得失

曾国藩的荣辱得失

曾国藩的荣辱得失学号:2011511101 姓名:么艺丰回望历史的长河,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拥有太多太多的杰出人物。

既有伟大的炎黄,又有开辟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始皇。

但是我最佩服的还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

提到曾国藩,想必大家都有所知晓,对于学历史的我们曾国藩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代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史上的第一人,他起到了一个承前启下的跨时代的作用。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说他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人是因为他的一生都为了封建王朝的兴衰而鞠躬尽瘁,然而说他是近代史上的第一人是因为他提倡洋务,开办新式企业。

曾国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又有哪些荣辱得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位神秘而又影响巨大的人物。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谥号文正。

少年仕途十分崎岖,但是凭借着惊人的能力,成为文人中第一位封侯之人。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曾国藩的敬佩之情。

并且毛泽东还很重视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并且以“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更是把《曾文正集》常放于书桌之上,每日必读。

并且每天都养成自省的习惯。

并且还要求自己的子弟都要认真的阅读曾文正集,让他们学习曾国藩为人处事的方法,以及治家的谋略。

从两位近代伟人对于曾国藩的态度不难看出曾国藩的个人修养对于后人影响有多么的巨大。

曾国藩的成功体现在了太多的方面。

首先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创立了一直实力强大,纪律严明的军队—湘军。

晚清时期农民第一次大型农民起义活动—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爆发,正是由于这一运动的爆发,腐朽不堪,没有战斗力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无力回天,所以清王朝的统治者开始鼓励各地地主训练兵团,曾国藩的湘军正是在这一契机上发展而来的。

湘军的创立增加了曾国藩的实力,湘军的组成主要由师生,兄弟,亲戚等组成,纪律严明,作战十分勇猛,最终向均在曾国藩的带领下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运动,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

《曾国藩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

《曾国藩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

《曾国藩传》读后感九月,两会安保加上防范台风“山竹”,生生把所里的同志们忙成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看着大伙“电量红格”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催大家交读书心得。

于是只有改变自己“慢品”的阅读习惯,开启外挂模式,用两天的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曾国藩传》。

下为拙见,汝且阅之,权当杂论。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曾国藩是清末湘军名将。

不过与中国传统名将不同,曾先生是认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初用兵时逢战必败,逢败必寻短见,还又都每次都死不成!正当你感叹他烂泥扶不上墙时,突然峰回路转,终于从失败中总结出一套战法,也是唯一的战法。

类似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围点打援,但曾先生更绝!战法就两个字:砌墙!也就是说他在城里防御时就砌高墙固守,然后调集援兵内外夹击敌军。

如果换他进攻就在敌人的城池处砌更多的墙,一是围困城中之敌,二是阻滞援兵。

待敌疲惫,再各个击破!话说做曾先生的敌人也够憋屈的,天天面壁啊!想想自己小时候因顽皮被老师罚面壁思过,我就对太平军将士莫名生起同情之感。

可从《曾国藩传》中,我读到的是曾先生对成功的养成。

出兵平乱是为臣的责任,失败自杀是对结果的担当,有将如此,我想兵也不会弱到哪去。

至于在失败中学习,那就是他从小起早贪黑苦读养成的习惯,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式。

能在战败中总结出太平军长野战、短守城的特点,及时调整战术战,则是学习中的机变。

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战场上的制胜之匙,也是曾先生的为官之道。

他善识人也善用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容人!用人不避亲,重用弟弟曾国荃能上阵杀敌,收复南京。

能识人用能,启用李鸿章内外斡旋再续晚清数十载寿数。

更能容忍左宗棠对其诸多攻讦,隐忍退让,最终成就老左收复新疆,奠定了我大中华的西北版图!我斗胆借用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的一句评语:曾公,真高士也!。

第二次武昌之战:陈玉成率500太平军勇士攀墙奇袭武昌,威震敌胆,一战成名

第二次武昌之战:陈玉成率500太平军勇士攀墙奇袭武昌,威震敌胆,一战成名

第二次武昌之战:陈玉成率500太平军勇士攀墙奇袭武昌,威震敌胆,一战成名陈玉成,原名丕成,1837年出生在广西梧州府藤县大黎里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陈玉成幼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跟叔父一起在低矮的茅草房里过着贫苦的生活,并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家乡的大黎河使陈玉成从小就学会了撑竹筏、爬山涉水的本领,也练就了陈玉成一副身手机警、勇于冒险的性格,由于陈玉成两眼下各有一块黑斑,且活泼好动,乡亲们都管叫他叫“四眼狗”。

1851年金田起义时,14岁的陈玉成随叔父陈承瑢等拜上帝会会众来到了金田参加起义,成为一名童子兵,他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之出色,并苦练了一身好枪法,不久就脱颖而出,当上了童子军的首领。

他年少气盛,力大无比,身经百战,临阵勇往直前,以一当十,不禁令敌人胆颤心惊。

太平军北上永安时,陈玉成是先锋军帅罗大纲的向导,战斗在最前线,他如同一道势不可挡的霹雳闪电,所向披靡,英勇无敌。

1852年6月,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向湖北进军。

在武昌城下,陈玉成同几个太平军随将领侦察敌情,曾被一伙清军发现,立即被包围起来,陈玉成足踏骏马,大声疾呼:“谁敢来挡我?”只见敌阵中一个旋风般身影,来回冲杀,遭遇他的骑兵,纷纷落地。

当陈玉成冲出重围时,他的黄色战袍上已溅满了清军的血迹。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陈玉成被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专门负责掌管一万余人的粮食物品供需给养,然而陈玉成的志趣并不在“典圣粮”上,而是在效命疆场中。

1854年上半年,西征军占领汉阳、汉口后,即分兵两路,一路由国宗韦俊、石凤魁、陈玉成等率领,围攻武昌并经略湖北;一路由国宗石祥祯等率领进攻湖南。

而留在湖北的太平军对武昌城围而不打,分兵占领了武昌府以南的崇阳、通城、通山、嘉鱼、大冶、咸宁诸地,除鄂北襄樊、鄂中荆州未占领外,太平军兵锋遍及了鄂东、鄂中和鄂南。

由于清军顽抗,太平军围困武昌城数月久攻不下。

1854年5月,陈玉成受命协同国宗韦俊率军进取武昌,6月,太平军主力集中武昌周围,陈玉成也率军自应城南下,准备围攻武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54年4月,湘军初次征战便被太平军骁将石祥祯(石达开堂弟)设伏击溃于靖港,伤亡惨重,曾国藩误认为大势已去,羞怒沮丧之下,竟然在靖港对岸的铜官渚投水自尽,所幸被属下章寿麟拼死救起。

湘军中唯一的满族将领塔齐布很是争气,在湘潭数次击败石达开的部将林绍璋,并一举克复湘潭,歼敌无数,总算替曾国藩挣回了点面子,也让初战失利的湘军扬眉吐气。

事实证明,曾国藩呕心沥血编练湘军之辛苦并未白费,湘潭大捷后,长江南北终于有了一支足可与太平军匹敌的可用之兵。

不久,驻守靖港的太平军主动撤退,长沙之围终于解除。

曾国藩初出茅庐便遭遇惨败,痛定思痛下他再次埋头募兵练勇,经靖港惨败,原来的老湘营只剩4000余人,又陆续增至水陆两师2万余人,他一面修造舰船,一面派人赴广东采买炮械,准备再次出征,一雪前耻。

塔齐布经曾国藩大力保举,官阶已在曾之上,他感恩戴德,从不以曾的顶头上司自居,而是通力合作,尽力协助。

1854年6月中旬,曾国藩再次率湘军水陆二
师浩浩荡荡顺水北上,发动了第二次征伐太平军之战,湘军兵强马壮,器械精良,曾国藩有备而来,踌躇满志,早已非昔日那个懵懂的吴下阿蒙了。

7月初1,湘军水师大将褚汝航首战告捷,一举收复岳州,太平军老将曾天养率部数次反攻,均遭失败。

其后太平军又发起两次反扑,都被湘军击溃。

曾国藩闻讯欣喜若狂,7月15日他亲自披挂出阵,率道员李孟群、总兵陈辉龙麾下的两支粤桂水军驶离长沙,开赴岳州,并于次日大举进攻白螺矶。

年已60多岁的太平军老将曾天养带几艘小舢板前来诱敌,陈辉龙指挥广东水师的大船拼命往前追,不料划至水浅处搁了浅,进退不得,太平军事先埋伏在芦苇荡里的战船齐出,将广东水师团团包围,陈辉龙阵亡,水师“总统官”褚汝航、同知夏銮、千总何若醴紧急率船救援,却不料遭太平军快船凶猛围攻,三员大将
先后被击伤落水而死,陈辉龙的粤师全军覆没,褚汝航、夏銮等也被击沉了20多艘战舰,水师官兵被打死以及溺毙了数百人。

曾国藩是帅才而非将才,本来人家褚汝航打的好好的,收复岳阳,击败曾天养,曾国藩亲自前来指挥便大败亏输,损兵折将,不仅使褚汝航、陈辉龙、夏銮等丢了性命,还将湘军水师此前收复岳州,三挫曾天养的功劳一笔勾销。

关键时刻,又是满将塔齐布挺身而出,救苦救难。

他于18日夜间率部偷袭太平军兵营,猝不及防下,老将曾天养单枪匹马冲入清军中大砍大杀,并和塔齐布纠缠在一起,他一枪刺中塔齐布坐骑,正欲取他性命,却被塔齐布的武弁黄明魁挥矛刺落马下,清军蜂拥而上,将这位天国老将剁成肉泥。

塔齐布再次拯救了曾国藩,不禁替他挽回了些许面子,还冲淡了湘军水师惨败的罪过。

不久,湘军中一名书生带兵的将领罗泽南谋勇兼具,脱颖而出,他联合塔齐布、周凤山三路大军围攻太平军重兵把守的高桥镇并大获全胜,后一连攻破了太平军
13座营垒,并接连击败太平军骁将韦俊、石祥祯、石镇仑(石达开侄儿)等人的轮番反扑,太平军节节败退,湘军大举北进,湖南全境得以肃清。

闰七月11日,曾国藩的湘军水师与荆州将军官文的部队会合。

第二天,曾国藩下令围攻因靖港惨败而被太平军偷袭得手的武昌城。

太平军负责守武昌的主将是“殿右三十点检”陈玉成,他此时年仅18岁,攻武昌时他奋不顾身,攀云梯率先登城,被杨秀清看中,攫拔他统率后十三军和水营前四军,从此开始独当一面,成为太平军中的后起之秀、少年将军。

湘军联合官文的荆州绿营兵大举攻城,人多势众,船坚炮利,火力凶猛,彼时太平军主力数十万众已沿长江大举东进,留守的陈玉成、石凤奎、黄再兴等人孤立无援,被迫在8月23日放弃武昌城,退守蕲黄等地。

太平天国丞相陆光祖退出汉阳时,惊慌失措间竟将水军的大批官兵抛弃,船队被清军封在汉水里动弹不得,最后彻底覆灭。

太平军陆军也有大批将士来不及撤走,被湘军、荆州兵俘虏杀害或驱赶到汹涌的江水里淹死。

《平粤匪记》说,湘军攻占武昌后开始大肆报复,
其残忍嗜杀的特点再一次暴露无遗,读书人出身的悍将罗泽南甚至怂恿、逼迫部下勇丁生吃太平军俘虏的心肝。

屡败屡战的曾国藩总算苦尽甘来,终于可以昂首挺胸,一扫晦气,壮志得酬了。

他率湘军收复武汉,歼敌甚多,并基本将太平军水师的主力摧毁殆尽,一直对他存有偏见的咸丰皇帝终于龙颜大悦,在其屡仆屡起、血战数月后终于肯定了湘军的作用,并赏了他的官,咸丰颁旨赏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巡抚前面虽有“署理”二字,但湘勇这支“杂牌部队”总算获得朝廷认可,好歹自己手中也有了一定实权;塔齐布是满人,自然更获清廷亲睐与倚重,他被赏穿黄马褂,封二品骑都尉,其职可以世代承袭。

攻克武汉后,咸丰急于求成,他不许曾国藩提出的在两湖好好经营、休养士卒,再进江西、安徽的稳扎稳打之战略,而是严令湘军大举东进,攻伐江、浙,围攻金陵(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称天京),从而导致曾国藩和湘军的又一次重大危机。

后来,湘军面对的敌人再也不是暂露头角、经验欠缺的毛头小伙子陈玉成之
辈了,军事经验丰富、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即将走向前台指挥作战,并成为曾国藩湘军之劲敌和梦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