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溢流口计算

合集下载

关于雨水斗及雨水溢流口问题

关于雨水斗及雨水溢流口问题

水规P86页4.9.9条,重要公建及高层建筑的屋面雨水雨水斗加溢流口的总排水能力为50年重现期,对于一般建筑,二者总排水能力为10年重现期,那么对于有溢流口的建筑来说,一般建筑,雨水斗管5年水量,10年的水量减去5年的水量为溢流水量,重要公建及高层建筑,雨水斗管10年水量,50年的水量减去10年的水量为溢流水量,如果雨水斗内排,设备接管,如果雨水斗外排,建筑接管,设备校核;指明一点,5年重现期的水量乘以2远远小于10年重现期雨水量,勿混淆;但一般来说:所有的建筑基本都不做溢流口,因为屋面防水卷材必须有250的高度要求,之上才是溢流口的下边缘,那么这250厚的雨水对于结构来说是非常大的荷载。

因此,目前基本没有做溢流口的,所以,雨水斗的排水能力要为全部水量,即对于重要公建及高层建筑,雨水斗承担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汇水面积包括平面面积和立面面积的一半,其中立面面积指最大一侧的立面面积,绝不是4个面的面积之和;65型雨水斗泄流量:12L/S(DN100)87型雨水斗泄流量:12L/S(DN100)87型雨水斗泄流量:26L/S(DN150)87型雨水斗泄流量:40L/S(DN200)还要注意,外审让离住宅最近的雨水斗排掉自身区域的雨量,还要把住宅楼下来的水量也排走,不能说这个都排不掉,雨水越过下一个区让另一个斗排走,因此才出现了楼周边的排水区域都是两个87雨水斗(DN150)的,而离住宅远处的区域就一个斗。

某住宅(上部住宅,下部办公及商业裙房的综合楼)屋顶雨水斗承担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外排至裙房屋面,裙房采用内排水,由于住宅与裙房都没有溢流口,所以裙房屋面雨水斗承担1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汇水面积为整个裙房的平面面积(已含住宅屋面面积)外加住宅部分里面面积的一半,最终不是雨水斗平分的总雨水量,而是先画好分片的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单个或多个雨水斗排掉其所负责的汇水面积内的雨水量,注意此时裙房屋面的雨水斗排掉的雨水含住宅屋面的,但是没有采用50年重现期,而是与裙房屋面一样,采用10年重现期。

溢流计算公式

溢流计算公式

溢流计算公式
摘要:
1.溢流计算的重要性
2.溢流计算公式的定义和原理
3.溢流计算公式的应用实例
4.溢流计算公式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正文:
溢流计算在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等涉及到流体输送的领域。

合理地进行溢流计算,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流体过量而引发的事故,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更好地进行溢流计算,人们研究出了一系列的溢流计算公式。

溢流计算公式的定义和原理比较复杂,一般涉及到流体的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等基本物理方程。

其中,最常用的是伯努利方程,它是基于流体流动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出来的。

通过这个方程,可以计算出流体在管道中的压力、流速、流量等重要参数,从而为溢流计算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溢流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们快速、准确地判断管道是否会发生溢流现象。

例如,当管道中的流体流量超过管道的设计流量时,管道就会发生溢流。

通过使用溢流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这个临界流量,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溢流的发生。

然而,溢流计算公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当管道中的流体非牛顿流体时,溢流计算公式就不再适用。

此外,溢流计算公式还存在一些假设,如管
道是恒定的、流体是均匀的等,这些假设在实际情况中可能并不成立。

因此,为了提高溢流计算的准确性,人们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溢流计算公式。

总的来说,溢流计算公式是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工程师们预防溢流事故,还可以提高工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溢流管水力计算

溢流管水力计算

溢流管水力计算溢流管水力计算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流量计算:-若是溢流管作为安全溢流设施,其流量主要取决于上游容器或系统的进水量以及容器内部容积的变化情况。

当系统内的液位达到设定高度时,多余的液体通过溢流管流出,此时流量通常可通过平衡容器进出水量来估算。

-如果是按恒定或瞬变流动条件分析,可以应用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溢流管中的流量。

对于自由溢流(无阀门控制)的情况,可以通过堰流理论(例如宽顶堰、薄壁堰等不同类型的溢流堰)或者孔口流理论计算溢流水头损失和相应的流量。

2. 水力损失计算:-溢流管内部的阻力损失需要考虑摩擦损失和局部损失。

摩擦损失可根据管道的沿程阻力系数、管长、管径、流体流速和雷诺数等因素,使用达西-魏斯巴赫公式或曼宁公式等计算。

-局部损失则包括弯头、三通、变径等部件造成的能量损耗。

3. 流速控制:-对于某些场合,可能需要限制溢流管内的最大流速以防止噪声过大、气蚀、冲刷过度等问题,此时需结合相关规范和设计标准计算适当的管径。

4. 溢流堰设计:-如果溢流管顶端设计成溢流堰的形式,会用到堰流的相关公式来计算堰顶水头和流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谢才公式(Chezy formula)或曼宁公式可以根据堰的几何尺寸、糙率和流量来确定水深和流速。

5. 动态响应分析:-对于快速变化的水位,需要考虑溢流管的动态响应特性,确保系统能迅速排泄多余水量而不至于造成严重壅水现象。

具体计算步骤和所使用的公式会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有所不同。

如果需要精确计算某个特定溢流管的水力性能,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设计参数,如管径、材质、上下游水位差、流体性质、溢流堰类型(如有)以及所需的排放标准等。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5.4.187型斗雨水系统计算。

1 单斗系统。

单斗系统的雨水斗、连接管、悬吊管、立管、排出横管的口径均相同,系统的设计流量(金属或非金属材质)不应超过表5.4.1—1中的数值。

表5.4.1-1 单斗系统的最大排水能力口径(mm)75 100 150 2008 16 32 52排水能力(L/s)2 多斗系统雨水斗。

悬吊管上具有1个以上雨水斗的多斗系统中,雨水斗的设计流量根据表5.4.1—2取值。

最远端雨水斗的设计流量不得超过表中数值。

其他斗与立管的距离逐渐变小,泄流量会依次递增。

为更接近实际,设计中宜考虑进这部分附加量,令距立管较近的雨水斗划分的汇水面积增大些,即设计流量加大些。

建议以最远斗为基准,其他各斗的设计流量依次比上游斗递增10%,但到第5个斗时,设计流量不宜再增加。

表5.4.1-2 87型和65型雨水斗的设计流量口径(mm)75 100 150 200排水能力(L8 12 26 40/s )3 多斗系统悬吊管。

多斗悬吊管的排水能力可按式5.4.1—1~式5.4.1—3近似计算,其中充满度h/D 不大于0.8。

vA Q =(5.4.1-1)21321I R nv = (5.4.1-2) L h h I /)(∆+=(5.4.1-3)式中 Q ——排水流量(m3/s); v ——流速(m /s); A ——水流断面积(m ’); n ——粗糙系数; R ——水力半径(m); I ——水力坡度;h ——立管顶部即悬吊管末端的最大负压(mH 2O),取0.5;△h ——雨水斗和悬吊管末端的几何高差(m); L ——悬吊管的长度(m)。

悬吊管的管径根据各雨水斗流量之和确定,并宜保持管径不变。

钢管和铸铁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4.1-3选取,表中n =0.014,8.0=Dh。

各种塑料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4.1-4选取,表中n =0.01,充满度0.8。

表5.4.1-3 多斗悬吊管(铸铁管、钢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管径(mm)水力坡度I75 100 150 200 2500.02 3.07 6.63 19.55 42.10 76.33 0.03 3.77 8.12 23.94 51.56 93.50 0.04 4.35 9.38 27.65 59.54 107.96 0.05 4.86 10.49 30.91 66.57 120.19 0.06 5.33 11.49 33.86 72.92 132.22 0.07 5.75 12.41 36.57 78.76 142.82 0.08 6.15 13.26 39.10 84.20 142.82 0.09 6.52 14.07 41.47 84.20 142.82 ≥0.10 6.88 14.83 41.47 84.20 142.82 表5.4.1-4 多斗悬吊管(塑料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D e (mm)水力坡度I 90×3.210×3.2125×3.7160×4.7200×5.9250×7.30.02 5.76 10.20 14.30 27.66 50.12 91.02 0.03 7.05 12.49 17.51 33.88 61.38 111.480.04 8.14 14.42 20.22 39.12 70.87 128.720.05 9.10 16.13 22.61 43.73 79.24 143.920.06 9.97 17.67 24.77 47.91 86.80 157.650.07 10.77 19.08 26.75 51.75 93.76 170.290.08 11.51 20.40 28.60 55.32 100.23 170.290.09 12.21 21.64 30.34 58.68 100.23 170.29≥0.10 12.87 22.81 31.98 58.68 100.23 170.294 多斗系统立管。

雨水管排水计算公式

雨水管排水计算公式

雨水管排水计算公式在建筑设计中,雨水管排水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的雨水管排水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建筑物受到雨水侵蚀和损坏,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外观。

在进行雨水管排水计算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屋面面积、雨水的流量、雨水管的尺寸和坡度等因素。

本文将介绍雨水管排水计算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公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雨水管排水计算的关键参数包括雨水的流量和雨水管的尺寸。

雨水的流量取决于建筑物的屋面面积和降雨强度。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屋面面积越大,降雨强度越大,雨水的流量就越大。

而雨水管的尺寸则取决于雨水的流量和排水速度。

为了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出建筑物,我们需要选择合适尺寸的雨水管,并确定合适的坡度,使雨水能够顺利地流出。

在进行雨水管排水计算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基本公式:1. 雨水的流量计算公式:Q = A × i。

其中,Q 代表雨水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A 代表建筑物的屋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i 代表降雨强度,单位为米/秒。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雨水的流量,从而确定需要排水的量。

2. 雨水管的尺寸计算公式:D = √(8Q/πv)。

其中,D 代表雨水管的直径,单位为米;Q 代表雨水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v 代表雨水管的流速,单位为米/秒。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合适尺寸的雨水管直径,从而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出建筑物。

3. 雨水管的坡度计算公式:S = h/L。

其中,S 代表雨水管的坡度,单位为米/米;h 代表雨水管的高度差,单位为米;L 代表雨水管的长度,单位为米。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合适的雨水管坡度,使雨水能够顺利地流出建筑物。

在实际的雨水管排水计算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雨水管的材质、连接方式、防止堵塞的措施等。

在选择雨水管的材质时,我们需要考虑其耐腐蚀性能和使用寿命;在确定雨水管的连接方式时,我们需要考虑其密封性能和安装方便性;在设计防止堵塞的措施时,我们需要考虑其清洁性和维护便利性。

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溢流口计算

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溢流口计算

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溢流口计算
1.1溢流口的最大溢流设计流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1-1)
(1.1-2)
式中: Q q ——溢流口服务面积内的最大溢流水量(L/s );
b ——溢流口宽度(m );
h ——溢流口高度(m );
g ——重力加速度,(m/s 2),取9.81;
h max ——屋面最大设计积水高度(m );
h b ——溢流口底部至屋面或雨水斗(平屋面时)的高差(m )。

1.2溢流口的宽度可按下式计算:
b =Q q N ℎ1−32 (1.2)
式中:h 1——溢流口处的堰上水头(m ),宽顶堰宜取0.03m ;
N ——溢流口宽度计算系数,可取1420~1680。

1.3溢流口处堰上水头之上的保护高度不宜小于50mm 。

1.4当溢流口采用薄壁堰时,其设计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1.4)
式中:K ——堰流量系数。

1.4A 建筑屋面雨水溢流设施的泄流量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规定进行计算确定。

23q 2385h g b Q =b h h h -max =231q 2h g Kb Q =。

溢流计算公式

溢流计算公式

溢流计算公式摘要:一、引言二、溢流计算公式的定义与基本原理1.溢流计算公式的概念2.基本原理三、溢流计算公式的应用1.工程领域中的应用2.其他领域的应用四、溢流计算公式的优缺点分析1.优点2.缺点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计算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溢流计算公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

本文将对溢流计算公式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溢流计算公式的定义与基本原理1.溢流计算公式的概念溢流计算公式,是一种计算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由于流速过大而产生的瞬间压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测液体在管道系统中的压力变化,从而为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依据。

2.基本原理溢流计算公式基于伯努利定理,即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沿着流线方向,流速增加,压力降低;流速减小,压力增加。

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推导出溢流计算公式。

三、溢流计算公式的应用1.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在工程领域,溢流计算公式主要应用于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

通过对管道系统的压力变化进行预测,可以有效地指导工程设计和优化系统运行。

2.其他领域的应用除了工程领域外,溢流计算公式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

在这些领域中,通过对流体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四、溢流计算公式的优缺点分析1.优点溢流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理论精度,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同时,它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可以适用于多种流体和管道系统。

2.缺点然而,溢流计算公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是一种理论模型,计算结果受到许多假设条件的限制,与实际工程应用可能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在复杂的三维流场中,溢流计算公式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流体的流动特性。

五、结论总的来说,溢流计算公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在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一、前言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二、迳流理论2.1迳流产生‎过程[2]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

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

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

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雨终。

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x轴‎平行、接近x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入渗量‎曲线h可近‎似看作重叠‎。

2.2流域汇流‎过程图二中各条‎曲线t1,t2,……,tn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a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a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a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a点‎的小块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a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a点的流量‎达最大。

雨水口计算方法(一)

雨水口计算方法(一)

雨水口计算方法(一)雨水口计算介绍在建筑设计和水利工程中,计算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雨水口是用来收集和排除雨水的设备,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面或地面上,以防止雨水积聚和造成损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各种方法来计算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

方法一:面积法1.测量屋面或地面上待收集雨水的面积(单位:平方米)。

2.根据雨水的平均量和收集效率,计算出每个雨水口的需要收集的雨水量(单位:升)。

3.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每个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

方法二:降雨强度法1.根据所在地区的降雨强度标准,确定每小时降水量的值(单位:毫米/小时)。

2.根据待收集雨水的面积和降雨强度,计算出每个雨水口每小时需要排除的雨水量(单位:升/小时)。

3.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每个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

方法三:排水管道法1.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规模,确定需要设置的排水管道数量和尺寸。

2.根据每个排水管道的承载能力和流速要求,计算出每个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

3.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每个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

方法四:经验法1.根据经验数据和以往的工程实践,获取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的参考值。

2.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正。

3.根据修正后的数据,确定每个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

注意事项•在进行计算之前,要充分了解和考虑项目的具体要求和特点。

•在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性、可行性和实际需求。

•在计算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计算软件和工具,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结论通过面积法、降雨强度法、排水管道法和经验法这四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计算出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

在实际项目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并适当调整和修正结果。

这样可以确保雨水口的设计与实际需求相符,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方法一:面积法•测量屋面或地面上待收集雨水的面积(单位:平方米)。

•根据雨水的平均量和收集效率,计算出每个雨水口的需要收集的雨水量(单位:升)。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每个雨水口的尺寸和数量。

溢流计算公式

溢流计算公式

溢流计算公式摘要:1.溢流计算公式的定义和意义2.溢流计算公式的类型和应用3.如何使用溢流计算公式4.溢流计算公式的示例和案例5.溢流计算公式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正文:溢流计算公式是一种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公式,主要用于计算液体在容器或管道中溢出的情况。

这种计算公式能够帮助工程师准确的预测和防止液体溢出的情况,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溢流计算公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物理原理的计算公式,另一种是基于实际经验的计算公式。

基于物理原理的计算公式是通过对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容器或管道的几何参数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来的。

而基于实际经验的计算公式则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的。

这两种计算公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在使用溢流计算公式时,需要先确定液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等,以及容器或管道的几何参数,如长度、直径、高度等。

然后,将这些参数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溢流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只是一种预测,并不能完全保证液体不会溢出。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和技术,如安全阀、溢流管道等,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个溢流计算公式的示例:基于物理原理的计算公式。

假设有一个圆柱形容器,其底面积为A,高度为h,液体密度为ρ,粘度为μ,则当液体流速超过一定值时,液体就会从容器顶部溢出。

此时的流速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v = √(2gh/ρ)这个公式表明,当液体的流速超过√(2gh/ρ) 时,液体就会从容器顶部溢出。

总的来说,溢流计算公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程计算工具,能够帮助工程师准确的预测和防止液体溢出的情况,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然而,溢流计算公式也有其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和技术,才能更好地解决液体溢出的问题。

建筑屋面方形溢流口溢流量计算公式分析及探究

建筑屋面方形溢流口溢流量计算公式分析及探究

建筑屋面方形溢流口溢流量计算公式分析及探究
孙宏伟;张坡;殷玉兵;方坤;潘嘉信;刘占礼
【期刊名称】《建筑节能(中英文)》
【年(卷),期】2024(52)4
【摘要】建筑屋面溢流口的设计计算关系到屋面结构安全,对现有国家规范中墙体方形溢流口溢流量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对水力学不同堰流形式、宽顶堰基本计算公式、流量系数及侧收缩系数等方面的分析推导,得出按现有规范公式计算出的溢流口几何尺寸偏小。

结合屋面不同雨水斗对斗前水深的要求及建筑屋面的不同排水形式,提出了墙体方形溢流口属于宽顶堰,明确了溢流口的溢流水位高度和上游坎高度的取值范围,进而采用数学工具推出了屋面方形溢流口溢流量新的计算公式,并从水力学和数学角度对新公式进行了合理性分析,可供设计同行参考。

【总页数】8页(P101-108)
【作者】孙宏伟;张坡;殷玉兵;方坤;潘嘉信;刘占礼
【作者单位】中建中原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2
【相关文献】
1.基于TVFIN的压铸模排溢系统溢流口设计方法
2.一种成品屋面雨水溢流口装置
3.厦门国贸金融中心屋面雨水溢流口设置探讨
4.屋面雨水溢流口设置浅析
5.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V形溢流口热流计算与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0.025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3.横管 横管包括悬吊管、管道层的汇合管、埋地横干管和出户管,
横管可以近似地按圆管均匀流计算:
I 的确定分为重力流和重力半有压流两种情况。 横管的管径根据各雨水斗流量之和确定,并宜保持管径不变。
取25×10-5 m;
α ——充水率,塑料管取0.3,铸铁管取0.35;
d ——管道计算内径,m。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重力半有压流状态 雨水排水立管 按水塞流计算, 铸铁管充水率:
α=0.57~0.35
小管径取大值, 大管径取小值。
管径 I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75mm
3.07 3.77 4.35 4.86 5.33 5.75
100mm 150mm 200mm 250mm
6.63 8.12 9.38 10.49 11.49 12.41
19.55 23.94 27.65 30.91 33.86 36.57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5.溢流口 功能:主要是雨水系统事故时排水和超量雨水排除。
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溢流口的排水能力应不小于50年重
现期的雨水量。溢流口的孔口尺寸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式中
Q——溢流口服务面积内的最大降雨量,L/s; b——溢流口宽度,m; h——溢流孔口高度,m; m——流量系数,取385; g——重力加速度,m/s2,取9.81。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5.4.187型斗雨水系统计算。

1 单斗系统。

单斗系统的雨水斗、连接管、悬吊管、立管、排出横管的口径均相同,系统的设计流量(金属或非金属材质)不应超过表5.4.1—1中的数值。

表5.4.1-1 单斗系统的最大排水能力口径(mm)75 100 150 2008 16 32 52排水能力(L/s)2 多斗系统雨水斗。

悬吊管上具有1个以上雨水斗的多斗系统中,雨水斗的设计流量根据表5.4.1—2取值。

最远端雨水斗的设计流量不得超过表中数值。

其他斗与立管的距离逐渐变小,泄流量会依次递增。

为更接近实际,设计中宜考虑进这部分附加量,令距立管较近的雨水斗划分的汇水面积增大些,即设计流量加大些。

建议以最远斗为基准,其他各斗的设计流量依次比上游斗递增10%,但到第5个斗时,设计流量不宜再增加。

表5.4.1-2 87型和65型雨水斗的设计流量口径(mm)75 100 150 200排水能力(L8 12 26 40/s )3 多斗系统悬吊管。

多斗悬吊管的排水能力可按式5.4.1—1~式5.4.1—3近似计算,其中充满度h/D 不大于0.8。

vA Q =(5.4.1-1)21321I R nv = (5.4.1-2) L h h I /)(∆+=(5.4.1-3)式中 Q ——排水流量(m3/s); v ——流速(m /s); A ——水流断面积(m ’); n ——粗糙系数; R ——水力半径(m); I ——水力坡度;h ——立管顶部即悬吊管末端的最大负压(mH 2O),取0.5;△h ——雨水斗和悬吊管末端的几何高差(m); L ——悬吊管的长度(m)。

悬吊管的管径根据各雨水斗流量之和确定,并宜保持管径不变。

钢管和铸铁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4.1-3选取,表中n =0.014,8.0=Dh。

各种塑料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4.1-4选取,表中n =0.01,充满度0.8。

表5.4.1-3 多斗悬吊管(铸铁管、钢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管径(mm)水力坡度I75 100 150 200 2500.02 3.07 6.63 19.55 42.10 76.33 0.03 3.77 8.12 23.94 51.56 93.50 0.04 4.35 9.38 27.65 59.54 107.96 0.05 4.86 10.49 30.91 66.57 120.19 0.06 5.33 11.49 33.86 72.92 132.22 0.07 5.75 12.41 36.57 78.76 142.82 0.08 6.15 13.26 39.10 84.20 142.82 0.09 6.52 14.07 41.47 84.20 142.82 ≥0.10 6.88 14.83 41.47 84.20 142.82 表5.4.1-4 多斗悬吊管(塑料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D e (mm)水力坡度I 90×3.210×3.2125×3.7160×4.7200×5.9250×7.30.02 5.76 10.20 14.30 27.66 50.12 91.02 0.03 7.05 12.49 17.51 33.88 61.38 111.480.04 8.14 14.42 20.22 39.12 70.87 128.720.05 9.10 16.13 22.61 43.73 79.24 143.920.06 9.97 17.67 24.77 47.91 86.80 157.650.07 10.77 19.08 26.75 51.75 93.76 170.290.08 11.51 20.40 28.60 55.32 100.23 170.290.09 12.21 21.64 30.34 58.68 100.23 170.29≥0.10 12.87 22.81 31.98 58.68 100.23 170.294 多斗系统立管。

屋面雨水溢流口

屋面雨水溢流口

屋面雨水溢流口【篇一:屋面排水】平屋面的排水一般采用墙外设檐沟和屋面本身找坡两种办法来解决。

在外墙或女儿墙外作成檐沟,立面造型要受到一定约束,不能完全实现。

在女儿墙内的屋面板上做边沟,与屋面的梁、板有矛盾,故意做成凹槽结构也有困难,房间内的空间也有影响,光靠不太厚的保温(隔热)层也不可能,削减了保温(隔热)层也不利,该边沟的保温(隔热)层也难保护;故意加厚找坡层和保温(隔热)层,像地下车库加厚垫层来设边沟也不合适(见图1)。

因此,有把屋面板由结构找主坡,建筑做边坡来解决,但由于平面不规则,变化较多,结构找坡受到一些限制,也难以实现。

另外,房间内的顶上板面不平,看起来不舒服。

因此,全由建筑找坡较为简便灵活。

这里讨论研究的问题也仅限于此。

图1 削减保温(隔热)层形成边沟一.雨水口设置的一般原则1. 排放方式屋面雨水分外排式、内排式或两者结合的混排式。

为便于检修和减少渗漏,少占室内空间,设计时应尽量采用外排式,当大跨度外排有困难或建筑立面要求不能外排时,方采用内排式或混排式。

2. 汇水面积计算(2) 墙面:高层建筑的裙房、窗井及贴近高层建筑外墙的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坡道,除计算自身的面积外,还应将高出的侧墙面积按1/2折算成屋面汇水面积来进行计算。

有几面高出屋面的侧墙时,通常只计算大的一面(或墙面最大投影面积)。

3. 汇水面积小于150平方米的屋面不宜只设一个雨水口。

在同一汇水区域内, 雨水立管不应小于两条,且负荷均匀(用檐沟排水,应在檐沟末端或山墙上设溢流口)。

4. 雨水口或雨水管的间距应根据其排水能力、屋面和檐沟坡度等因素考虑决定,一般不宜大于24m。

5. 雨水管径不得小于100mm。

7. 屋面变形缝应避免设计成平缝,采用高低缝时,低缝附近不应处于排水的下坡,更不应在雨水口附近。

变形缝的屋面,应加设溢水口。

8. 排水坡度规范中规定,平屋面的排水坡度宜为2%~3%,结构找坡宜为3%,材料找坡(即建筑找坡)宜为2%,天沟(檐沟)纵向坡度不应小于0.3%。

天沟溢流口简化水力计算

天沟溢流口简化水力计算

392给水排水 Vol.35 增刊 2009天沟溢流口简化水力计算张豫吾 肖睿书 赵 宇(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南宁 530011)摘要 建筑屋面雨水立管数量多,天沟溢流口设计、审核、审定和审图工作麻烦。

介绍了建筑屋面雨水天沟溢流口的简化水力计算公式,并建立相关计算表格,可供设计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参考。

关键词 屋面雨水天沟 溢流口 简化水力计算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6[1](GB 50015)2003,以下简称5规范6)4.9.9条规定,一般建筑的重力流屋面雨水排水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1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重要公共建筑、高层建筑的屋面雨水排水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根据5规范6表4.9.5,一般性建筑物屋面设计重现期取P =2~5a,重要公共建筑屋面P =10a 。

鉴于许多建筑屋面雨水立管少则十根多则几十根的情况相当普遍,天沟溢流口设计、校核、审核、审定和审图工作相当麻烦,如何简化其水力计算公式并建立相关表格,利用查表法统一执行五环节标准化控制,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简化水力计算公式查5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6[2](CECS 183:2005,以下简称5规程6)3.3.7-1条,当溢流口(参照图1)采用宽顶堰时,其设计流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Q q =385b (2g )1/2$h3/2(1)$h =$h max -$h b(2)式中Q q )))溢流口服务面积内的设计溢流量,L/s;b )))溢流口宽度,m ;$h )))溢流口高度,m,根据5规程6取$h =0.10~0.15m ;$h max )))屋面最大设计积水高度,m,笔者称天沟终端总高度Z 加超高;$h b )))溢流口底部至屋面或雨水斗(平屋面时)的高差,m ,笔者称溢流口底部至天沟终端内底的高度。

图1 天沟终端溢流口示意当$h 依次为0.10m 、0.13m 和0.15m 并以Q Y 代替Q q 时,可简化为下列公式:原因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火灾报警系统。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4 DN160 66
26.5
5 DN200 106
42.7
2.连接管:与雨水斗同径≮100mm。
3.悬吊管:i≮0.005,铸铁,固定在墙梁衍架上。
4.立管:与悬吊管同径,且不宜大于300mm, 距地面 1.0m设检查口。
5.排出管:DN≮立管管径。
6.埋地横管:200 ≤ DN≤600
7.附属构筑物: 检查井——敞开式; 检查口井——封闭式;(室内)
连接管、悬吊管、立管、埋地横干管都按照满流设 计 (1)沿程阻力损失
10 R 2 .8C 9h -1 .8 3 d 5-j4Q .8 1 .8 75 4
式中 q g ——管段的设计计算流量,L/min; d j——管道计算内径,m。 C h ——海澄•威廉系数。 塑料管、内衬(涂)塑管=130; 钢管=120;铸铁管=100。
矩形、梯形、半圆形、三角形
(3)计算水流速度 → 曼宁公式
(4)计算需要排除的雨水量
qy
K1
q5Fw
10000
(5)溢流口 → 堰流公式
例题: 某一般性公共建筑全长90m,宽75m,屋面设有6条天沟,每条
天沟承担的汇水面积皆相同。已知每条天沟长43m,宽 B=0.30m,积水深度H=0.15m,坡度I=0.006,粗糙系数 n=0.025;若该建筑物屋面径流系数为0.9, 雨水设计重现期取4年时,5min暴雨强度为240L/(s·104㎡),
4.立管的水气流动状态
是附壁水膜重力流 → 气水两相流,立管上部为负压区,下部为正压区 → 抽吸作用 → 完全的两相流 → 立管的下部呈现正压状态。
一般情况:气水两相流状态;雨量较大,又没有溢水口时 → 单相压力流状 态。
4.排出管的水气流动状态

第6章 (6.3)建筑雨水排水系统计算

第6章 (6.3)建筑雨水排水系统计算
一是土建专业根据屋面结构要求,已确定了天沟 的形式和断面尺寸,需要计算天沟的泄水能力,检验 暴雨重现期或天沟的长度,设计计算步骤为:
1)确定屋面分水线,计算每条天沟的汇水面积F; 2)计算天沟过水断面积ω; 3)计算天沟水流速度V; 4)求天沟允许泄流量;
6.3.3 设计计算步骤
总目录
本章总目录
5)确定设计重现期,计算5分钟暴雨强度q5; 6) 计算汇水面积F上的雨水量Q。
H ——雨水斗顶面与排水管出口的高差,m;
vn2 ——排水管出口的管道流速,m/s;
hn ——雨水斗顶面至排水管出口处系统的总阻力损失,kPa。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6) 管内流速
悬吊管的设计流速不宜小于1m/s, 立管的设计流速不宜小于2.2m/s, 立管的设计流速宜小于6m/s, 最大不大于10m/s。 系统底部的排出管的流速小于1.8/s。
n ——粗糙系I 数(h;塑h)/ L料管取0.010,铸铁管取0.013; Q —— 天沟排水流量,m3/s; w —— 天沟过水断面,m2。
I (h h) / L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总目录
本章总目录
水力坡度
I (h h) / L
总目录
本章总目录
大于自清流 速0.4m/s
比较Q与QT,,检验重现期是否满足。
7)根据雨水量Q,查表确定立管管径。
另一种情况是在已确定天沟长度,暴雨强度重现 期的情况下,计算确定天沟形式和断面尺寸,提交给 土建专业。设计计算步骤为: 1)确定屋面分水线,计算每条天沟的汇水面积F; 2)根据暴雨强度重现期计算5min暴雨强度q5; 3)计算雨水量Q; 4)初步确定天沟形式和断面尺寸; 5)计算天沟泄流量; 6)比较Q与QT,若QT < Q,应增加天沟的宽或深,重复第5 和6步,直至QT≥Q; 7)根据雨水量Q,查表确定立管管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