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内伤发热患者护理常规
内伤发热患者护理常规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
以低热,少数患者高热,患者自觉身热,五心烦热但体温不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涉及各相关脏腑。
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内分泌病、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具有发热症状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阴精亏耗证、血虚发热证、气虚发热证、气郁发热证、瘀血发热证。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发热的时间、程度、性质和规律。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措施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高热或有出血倾向者卧床休息。
3.自汗、盗汗量多者,用干毛巾擦拭后及时更换衣被。
4.密切观察发热的时间、程度、特性和规律。
注意伴发症状,如怕冷、出汗、口渴、面色、舌脉、神志及二便等变化。
体温过高或过低.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符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中汤剂一般宜温服,阴虚发热者宜凉服,气虚发热者宜热服。
6.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煎炸、肥腻、辛辣等助湿生热之品。
气虚发热可食健脾益气食物;阴虚发热可食滋阴清热食物;血虚发热可食益气养血之品;肝郁发热可食健脾益气食物。
7.消除顾虑,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低热盗汗者,遵医嘱可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肠燥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三、健康教育1.提高对内伤发热病症特点的认识,切忌一见发热就滥用辛散解表或苦寒泻火之品,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2.本病缠绵反复,体温正常后嘱患者仍要注意体温变化。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急躁、焦虑、优思等不良刺激。
4.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5.指导正确服用中药。
四、出院回访1.询问患者是否按时服药,定时来医院复查。
2.了解患者是否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科护理常规
消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一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阴虚燥热患者病室宜凉爽通风。
三、定期检验空腹和饭后2小时的血糖和尿糖变化。
四、认真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五、观察患者饮水,进食量,尿量及尿的颜色和气味,观察患者的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做好记录。
如观察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协作处理:1、患者突然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
2、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呼气右烂苹果气味的铜症中毒时。
3、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一、对重症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严防口腔溃疡和褥疮发生。
二、若有皮肤瘙痒、疖肿和中风等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三、降糖药物的用药类别、时间、途径和药量,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
四、做好饮食调护、热者控制主食量。
五、轻者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
六、加强情致护理。
、七、做好出院指导。
不寐(失眠)不寐又称失眠,是内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
一、按照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温湿适宜,光线宜暗,避免噪音,清楚异味,床铺舒适、干燥。
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寝前不做激烈的运动,不久看电视、小说,避免过度兴奋。
四、教会患者做“放松功”,以及其他帮助入睡方法,如默念数字等。
五、无脏腑器质性病变患者,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气血阴阳的调和剂脏腑功能的恢复。
六、观察患者睡眠情况并做好记录。
七、中药汤剂服用,实证宜偏冷服,虚症者宜热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八、饮食宜清淡可口,忌辛辣、肥腻等品。
晚餐不宜过饱,临睡前不宜进食,饮浓茶、咖啡等。
有条件时可于睡前饮适量牛奶。
九、做好精神护理:协助解决患者思虑的难题。
十、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胃脘痛(胃炎、胃溃疡)胃脘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 8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 1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1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危重症护理
.调护方法 ()生活护理:卧床休息,居室安静,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切忌汗出当风,多饮水。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半流质,忌
用油腻辛辣之品;可以西瓜汁、梨汁、橘汁等 或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亦可食用甘润多汁的 瓜果;高热不退者,可用酒精,或中药石膏水、 薄荷水等擦浴。 ()药物方法:选用柴胡滴丸。 ()针灸方法:针刺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用 泻法。
中医危重症护理
第一节 高 热
• 以体温℃以上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 外感风热、风寒、暑热、湿热、燥热及疫
毒等,均可引起高热。 • 现代医学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
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肿瘤以及 中暑等以高热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证辨 证施护。
[辨证施护]
(一)风热袭表 .主症 发热,微恶寒,有汗, 口微渴,
• 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胃 肠道溃疡及息肉、肿瘤、肝硬化、泌尿系感染 及肿瘤、肾小球肾炎、肾结核等所引起的出血, 均可参照本证辨证施护。
•
[辨证施护]
(一)咯血 .燥热伤肺 ()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 口干鼻燥,
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调护原则:清肺润燥,宁嗽止血。
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可用鲜藕 汁、马齿苋汁等,忌辛辣肥甘之品及饮食粗糙, 勿暴饮暴食。 )药物方法: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或大黄粉—冲 服,每日~次。
.气虚血溢
()主症:吐血绵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 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 淡,脉细弱。
()调护原则:调补脾胃,益气摄血。
()调护方法
()饮食护理:发作时应禁食,缓解后可予易消化、高 热量流食。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一.定义在原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的基础上,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减,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症。
二.证型及临床表现(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鼻塞声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鼻塞,头痛,咽痛,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高热寒战,咽痛痒,头痛头胀,流涕喷嚏。
舌红苔黄腻。
三.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
(二)气体交换障碍:与肺部炎症、痰液粘稠等引起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气道分泌物多,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有关。
(四)疼痛:头痛,咽痛:与肺部炎症、发热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生活起居汗出者切忌吹风,并及时更衣;注意保暖。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二)病情观察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三)用药护理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服药后加盖被卧床或服用热稀粥,以助汗出。
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四)饮食护理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五)情志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六)临证(症)护理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遵医嘱中药泡洗。
遵医嘱刮痧,恶寒发热者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头痛者取太阳、印堂、百会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咳嗽咳痰者取肺、气管、神门等穴。
五.健康教育(一)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二)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三)指导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四)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3篇汇编-精品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3篇汇编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畅、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依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
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
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
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察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改变,觉察非常,及时汇报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成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觉察非常及时汇报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喝吃、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 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依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依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 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成效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喝吃护理、指导喝吃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言语表达等情形。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对于内科急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8.5℃,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退热药物、进行物理降温等。
3、神昏神昏是一种意识障碍,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中风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5、中暑中暑是由于高温、高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降温、补充水分等护理措施。
6、急性出血急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7、痛证痛证是指各种疼痛性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8、暴泻暴泻是指突然出现的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等,避免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9、脱证脱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虚弱、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如保持患者的安静、进行康复训练等。
10、中药中毒中药中毒是指由于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中毒症状,需要及时采取解毒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类似,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如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XXX风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
3、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4、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由于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
5、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咳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6、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发热的中医护理
•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 3、给药护理:
• 4、饮食护理:芦根汤、淡盐水以养阴增 液
• 5、情志护理:自身疾病的认识
• 6、临症护理: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 1、当患者出现体温聚降、大汗淋漓、面 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神昏谵 语、四肢抽搐等及时报告医生。
• 2、定时复测体温。
给药护理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 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 临床表现。病变在表或在里。 辨证:表热证
半表半里证 里热证
护理评估
• 1、生命体征 • 2、伴随病症及生活自理能力 • 3、心理社会状况 •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表热证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 或口干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 浮数;
半表半里证
• 病症: 寒热往来,口苦恶心,苔薄, 脉弦;
里热证
1、热在气分:壮热,不恶寒,心烦,口渴, 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
2、热入营血:身热夜甚,心烦躁动,神 昏谵语,甚至惊厥,或发斑疹,舌红绛, 脉细数;
护理要点
•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
进展〔卧床休息、避风寒、更换衣被〕
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 保暖以助发汗,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 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假设与麻黄、 葛根同用时,那么一般不需啜热粥。
• 药后加强病情观察,观察有汗、无汗、出 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 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 汗出最正确、忌大汗。汗出时及时用干毛 巾或热毛巾擦干,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 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临症护理
表热证: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 汗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000字一、患者护理环境1.根据患者病情对病房进行合理的布置,保持病房清洁卫生,确保空气流通。
2.保持病人的饮食营养均衡,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要,为其提供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
3.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4.对患者进行心理关怀和安慰,促进患者情绪的稳定和恢复。
二、患者护理措施1.体温监测:对于中医内科患者,应每日记录体温,并根据情况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及时处理高热、低热等异常情况。
2.脉搏检查:定期测量患者的脉搏,观察患者的脉象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呼吸监测:对于呼吸困难、气管炎等患者,应定期检查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观察呼吸音和鼻黏膜的分泌物,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皮肤护理:对于褥疮、烧伤、烫伤、溃疡、湿疹等患者,应定期清洁皮肤,观察皮肤情况,妥善处理皮肤疾病。
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为其提供有营养的饮食,定时喂食,保证其水分和能量的摄入。
6.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嘱托,按时按量投药,并监控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和护士。
7.康复训练:配合医生和康复师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加快病情恢复和身体功能的恢复。
8.心理护理:对于比较焦虑、抑郁、恐慌的患者,要耐心倾听、有效沟通,提供合理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其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疾病,恢复健康。
三、意外处理1.意识障碍: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要立即检查其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为其开展抢救。
2.呕吐和腹泻:当患者出现呕吐和腹泻时,要及时清理呕吐物和粪便,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避免其感染其他病原体。
3.心律失常: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要监测其心律、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避免其发生心脏骤停等危险情况。
4.意外伤害:当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时,要及时检查受伤部位的情况,做好伤口清创、消毒、缝合等处理,防止其感染,避免出现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1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坏境。
(1)坏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坏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
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作好记录,著名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新患者连测3天,每天测量4次,正常者每天一次。
体温超过37.5度每天测量4次,超过39度,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改为每天1次。
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护理措施1、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辩证施食,合理调配,五位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剧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需严密观察和记录。
5、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治疗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6、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7、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8、健康指点: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多活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一节心悸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克不及自主的一种自觉病症,包括惊慌、怔忡。
惊慌多因惊恐、愤怒而诱发,病情较轻,惊慌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是并未吃惊,而自觉心慌不安,稍劳即发,病情较重。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2、加强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坚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4、心悸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
5、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少食多餐,心悸水肿者限制钠盐摄入。
6、静脉输液时,应控制输液的量及速度,密切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的表现,服药之前应测脉搏、心率,若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发现心律失常则暂停用药,通知医生后遵医嘱执行。
7、若用汤药时,药物宜浓煎,少量多次分服,服用中成药和西药时应严格按时间、剂量给药。
8、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内伤。
9、健康指导: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预防感冒,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除烟酒及浓茶咖啡。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高热中医护理常规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
2)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并请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并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6.每日测体重、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格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神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是指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 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一)风温的中医护理多因人体正气虚弱,或过分劳倦,起居不当,感受风热毒邪所致。
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多痰、烦渴、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肾。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8 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
夜晚发烧,中医如何护理
夜晚发烧,中医如何护理发烧,也被称为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的体温高过正常的范围。
每个人的体温都略有不同,并且在时间、季节、月经等原因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化。
一般认为腋窝测量的温度高于37℃时即为发烧。
其实发烧并不是一种病,实际上只是一种症状,可能会伴随着很多疾病而出现发烧的症状。
很多家长在孩子发烧时就很慌张,急忙寻找退烧的方法。
但是,其实这种作法是错误的。
一般情况下,在不知道病因的情况下,是不可以滥用退烧药的。
那么,你知道不同发烧症状时,应该使用什么方法退烧吗?夜晚发烧应该怎么做呢?一、中医如何护理退烧1、如果患者是因为受寒引起的发热,就要把寒邪从体内清除,可以通过饮用生姜水、洗热水浴等方法让患者发汗,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2、如果患者是因为受热引起的发热,以疏散风热、辛凉解表为原则来降温,可以让患者服用由菊花、桑叶、薄荷所制作的凉茶;如果是儿童发烧,千万不可以给儿童服用凉茶,会伤害到儿童的脾胃及其他脏腑。
可以用薄荷煮水让儿童服下,也有很好的效果。
3、如果是因为积食引起的发烧,就要解决排便问题,可以用白萝卜煮水然后服下,排出毒素后,发烧的现象也就会缓解。
由于积食引起发烧时,一定不可以使用泻药,泻药虽然表面上高效的解决了患者排便难问题,但是并没有起到降火的作用,还会伤害到患者的脾胃,除了引用萝卜煮水来降火通气外,还可以服用益生菌,安全、起效快。
4、惊吓发烧是儿童比较容易患上的一种发烧,虽然不叫少见,但症状一般都比较危急,需要家长格外注意。
如果儿童在惊吓过度后发烧时伴随着抽搐、昏迷可以给儿童服用由山药、朱砂、干草、茯苓、红参等制成的琥珀抱龙丸,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发热抽搐等问题。
如果儿童在惊吓过度后发烧时伴随着高热惊厥、胡言乱语,可以给儿童服用由沉香、元参、丁香、麝香、朱砂、羚羊角等制成的紫雪丹,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开窍定惊的作用。
5、还有一种发烧是由急疹而引起的,常见于儿童或是青少年。
这种发烧的患者没有风寒、风热等症状,而且精神也足,很有可能是因为要起麻疹、水痘、鼻炎等。
热病的中医护理有哪些要点
热病的中医护理有哪些要点热病,是中医对一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统称。
在中医理论中,热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热病患者,除了有效的治疗外,科学合理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热病的中医护理要点。
一、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舌象、神志、出汗情况以及伴随症状等,是热病护理的重要环节。
体温的监测应定时进行,记录其变化趋势。
高热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惊厥等危急情况。
脉象的变化能反映病情的进退。
如脉象由数转缓,往往提示病情好转;反之,若脉象更加急促或出现结代,则可能病情加重。
舌象也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若舌苔由黄转白,可能表示热邪渐退。
观察患者的神志,神志清醒、精神良好通常是病情较轻的表现;若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则可能是热入心包,病情较为严重。
出汗情况也能提供病情信息。
微微出汗且汗出热退,多为病邪外达的佳象;但大汗淋漓或无汗,都可能提示病情的异常。
二、生活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
室温过高会加重患者的烦热感,过低则易导致寒邪入侵。
患者的衣物和被褥应选择轻薄、透气、吸汗的材质,以利于散热和保持皮肤干爽。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发热会消耗患者的体力,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恢复正气,抵御病邪。
对于高热患者,应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但病情缓解后,可适当活动,以增强体质。
三、饮食护理热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
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温热性食物,如辣椒、肥肉、炸鸡、羊肉等,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发热时丢失的水分。
可饮用温开水、淡盐水、绿豆汤等。
如果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保证营养的摄入。
四、情志护理热病患者往往会因为身体不适而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
通过语言交流、引导患者放松身心等方式,帮助其消除恐惧和焦虑,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中医急症护理高热
护理对策
• 个性化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 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综合运 用多种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 果。
护理挑战:复杂高热症候患者病 情多变,护理难度大,易出现并 发症,需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 业素养和应变能力。
• 强化病情观察:对复杂高热症 候患者,护理人员需更加密切 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 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室内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散 热和降低室内温度。
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体内水 分,防止脱水。
饮食调理
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以
免助热生痰。
03
中医急症高热护理技术
冬瓜薏米汤
将冬瓜与薏米同煮成汤,具有清热利水、健脾渗湿的功效。
西瓜汁
将西瓜榨汁饮用,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时,西瓜皮 也可以煮水饮用,同样具有清热效果。
05
高热护理的案例分析和实 践
案例一:高热患者的中医护理全程解析
诊断与辨证
护理措施
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对高热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辨证分型, 确定病因、病位、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贴敷
将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制成贴敷,贴在患者的涌泉穴、 大椎穴等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达到降温目的。
穴位按摩与针灸疗法
穴位按摩
按摩合谷穴、曲池穴等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助于降温。按摩时 要轻柔、均匀,避免过度用力。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患者的特定穴位,如太阳穴、耳尖穴等,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达到降温的效果。针灸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8 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 8、暴泻 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 8、肺痈 9、肺胀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19、淋证 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疖4、疔5、痈6、发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13、乳痈 14、乳岩 15、石癭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19、噎膈 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癥瘕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 8、水肿 9、麻疹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13、小儿暑温 14、疫毒痢 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 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 8、湿疮 9、药毒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牵引术护理常规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鼻槁7、鼻鼽 8、鼻渊 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13、喉喑 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放疗护理常规3、化疗护理常规十四、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 8、霍乱 (时疫) 9、艾滋病10、暑湿 11、登革热 12、炭疽13 、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 8、湿敷法 9、换药法10、涂药法 11、敷药法 12、贴药法13、药熨法 14、坐药法 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期医嘱执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入院评估表 (附表8)(3)、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 (附表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附表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2)、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3)、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4)、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应室工作制度(7)、查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抢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离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高热的中医护理
高热的中医护理冯小敏一、高热的概念: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
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
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⑴外感发热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
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三、常见护理问题: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