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热病症的护理要点
高热病人的中医护理
高热病人的中医护理概述高热病人是指体温超过38.5℃的患者,通常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疾病造成的。
中医在对高热病人的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但在护理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病情的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中医护理具体措施1. 保持室内环境舒适高热病人应该保持在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的室内环境中。
如果室内过于潮湿或过于寒冷,容易引发感冒和其他健康问题。
此外,病人的病房应该保持清洁卫生,以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问题。
2. 煮药喝水预防脱水高热病人常常会因为出汗过多而导致脱水。
因此,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方法是用草药煮水来喝。
如:菊花茶、薄荷茶等。
这些草药有消炎、祛热、解毒等功效,能保护患者的肝、肾功能,减轻身体负担。
3. 轻柔按摩高热病人常常会感到身体不适和疲劳,这时,可以采用轻柔按摩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护理。
中医认为,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缓解疼痛,同时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但是在按摩过程中需注意操作方法和按摩力度,不能造成伤害。
4. 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一种治疗感冒和发热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医常用的护理方法之一。
通过加热中药,让药物散发出来的蒸汽深入肺部和呼吸道,起到改善呼吸系统、消炎、祛热等作用,对高热病人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5. 自我护理除了上述的护理措施外,高热病人还需要自己采取相关的自我护理措施。
如保持清洁、勤洗手等,避免交叉感染、适当运动增强体质、规律作息等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康复:1.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2.在进行中药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医嘱用药,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规定的剂量和煎制方法,以免发生药物中毒等意外情况;3.每个中医护理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禁忌症,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运用;4.护理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问题。
,中医护理的方法对于高热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四篇)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收集患者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
2.降温高热刚开始时,患者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要急于采取退热措施,而应注意保暖,调节室温,补充衣着。
寒战后体温可迅速上升,不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脑细胞损害的表现。
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9℃以上时,应予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
30min 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
(1)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湿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以及针灸等,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
①头部冷敷:将毛巾浸于冰水或冷水中,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或冰袋(具体作法: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后装入热水袋或用专用冰袋中,连水带冰装1/____袋,排出空气盖紧盖口即可)敷于额部,5~____分钟更换____次。
有胃寒、寒战的病人不宜使用冷敷。
注意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底等部位切勿冷敷,以免引起胸闷、腹泻等不良反应②擦浴法:用温水毛巾或蘸41~43℃酒精反复擦拭前额、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擦拭至皮肤潮红为止,擦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水珠,降温同时,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头部敷冰袋。
③泡澡:将病人置于温水浴槽内,用软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抹全身15~____分钟,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
(2)化学降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
体温过高时(成人≥38.5℃,小孩≥39.0℃),应遵医嘱给予降温药如:复方阿斯匹林(APC)、美林等。
但应避免用药过量或在短期内反复用药以免发生虚脱。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高热病人每4h测____次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
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二、饮食护理1.营养的补充:家人应对病人加强营养,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清淡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挂面、蔬菜粥、牛奶、豆浆等,并少量多餐,以增强抵抗力。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病情与热型,测体温、脉博、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升;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入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健康指导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惊厥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2、惊厥发作持续时间长短、性质及频率并记录;3、惊厥发作时伴随的症状及异常情况并记录;4、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形态如频率、深度、节律及发绀状况;5、观察镇静药的效果与不良反应;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低效性呼吸形态:与惊厥发作时抽搐持续状态、喉部痉挛、唾液或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等有关;2、自我防护能力改变:与突然意识丧失、抽搐、抽搐持续状态等有关;3、组织灌注量改变脑:与惊厥抽搐时脑缺氧、脑水肿等有关;4、潜在并发症——窒息/吸入性肺炎;5、潜在并发症——骨折/脱臼或损伤;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宜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病室保持安静、舒适;2、高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3、注意口腔护理及退热后的皮肤护理,勤换衣裤,预防着凉;4、遵医嘱使用抗生素;5、密切观察并记录抽搐的模式,并报告医生;6、诊断未明确的,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检查;7、应备齐急救药品如镇静药,此外应备齐开口器、压舌板、舌钳、氧气、中心吸引设备等急救器械;8、惊厥发作期间的护理:1医护人员要保持冷静,并一直陪伴在患者旁边,切勿离开;2遵医嘱使用镇静药,抽搐发作时予以急救措施,可掐水沟人中、合谷等穴位;3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仰卧,将头偏向一侧,将适当厚度的布类放在患者的上、下臼齿之间切勿强行扳开,分泌物过多时予以抽吸,必要时使用吸引器,以防窒息;有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4避免患者受伤害:松开颈部紧身衣物,移开周围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的物品、家具,以床栏、围垫等保护;可给予患者颈部下置一软枕;5预防骨折及其他损伤:抽搐时不要用力按压患者肢体,应及时使用牙垫,防止舌咬伤;可用双手轻抓住患者的双手或头部,以减轻抽搐加剧或与床板碰伤,床两侧一定要加床栏;健康指导1、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2、向患者讲解惊厥发作的原因机制及发作期间和发作后的护理;3、加强锻炼,增加抗病能力;4、惊厥发作较频繁者,应限制在室内活动,必要时卧床休息并加床栏,有专人守护防止意外损伤;发作时应设法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咬伤;5、高热时应多饮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退热;昏迷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2、评估格拉斯哥意识障碍指数及反应程度,了解昏迷的深度;3、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观察患者有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观察记录尿量,必要时记录出入水量,作为指导每天补液量的依据;4、观察有无感染呼吸道、泌尿道等、压疮、足下垂等并发症;5、药物治疗效果;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自理缺陷:与意识障碍有关;2、有误吸的危险:与昏迷时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有关;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等有关;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意识障碍不能主动进食等有关;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抢救准备,备好一切用物,以免延误抢救;执行操作时呼唤患者的姓名,向患者家属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2、患者宜取平卧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随时清除及抽吸呼吸道内、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加强基础护理:1眼睛护理:对两眼不能闭合者,应涂眼膏或覆盖油性纱布,以防角膜干燥而致溃疡、结膜炎;2口腔护理:2~4次/d;3皮肤护理:保持床褥清洁干燥,定时翻身,做到“六勤一注意”,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注意交接班;保护骨隆突处或受压部位,可运用波纹气垫或凝胶垫等预防压疮;4、补充营养和水分:按医嘱给予鼻饲流质或完全胃肠外营养,并定期更换胃管;5、确保患者安全:对烦燥不安者,应加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以防意外发生;修剪指甲,以防抓伤;对牙关紧闭、抽搐患者,可用开口器、牙垫,防止舌咬伤和舌后坠;同时室内光线宜暗,工作人员动作要轻,避免因外界刺激而引起抽搐;准确执行医嘱,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注意保暖和降温,防止烫伤和冻伤;6、加强失禁护理;昏迷患者可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留置尿管者执行尿管护理常规,做好尿道外口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7、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定期给予被动锻炼与按摩,早期进行康复;8、保持各类导管通畅,应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落,保持其通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逆行感染;9、遵医嘱正确执行药物治疗等;10、心理护理:主要针对患者家属;健康指导昏迷患者待其意识逐渐恢复清醒后给予所患疾病的健康指导;心搏骤停救护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患者有无意识丧失、面色死灰;2、判断大动脉劲动脉、股动脉搏动是否消失;3、判断呼吸是否停止,瞳孔有无散大;4、手术患者是否出现伤口不出血或出血停止;5、观察心肺复苏是否有效;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心搏骤停有关;2、预感性悲哀:与心搏骤停死亡威胁有关;3、恐惧:与心搏骤停死亡威胁有关;4、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心搏骤停导致肺功能受损等有关;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将患者平卧地上或硬板床上,呼叫有关人员参加;确定患者心搏骤停后立即右手握拳捶击胸骨下段数次,如确认呼吸同时停止,开放呼吸道,去除口鼻分泌物,应先口对口吹气4次,即行胸外心脏按压3~5次,如此反复;2、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以维持有效循环和使用各类抢救药物;3、在某些情况下如胸廓有畸形,伴胸膜腔内大出血、张力性气胸、心包积液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后10分钟,心跳仍未恢复予以开胸,及早行胸内心脏按压;4、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吸氧流量为5~6L,紧急情况下,可采用环甲膜穿刺,改善通气;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和使用人工呼吸或呼吸机;5、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者,用电除颤;6、备齐抢救药品和用物,能熟练操作抢救仪器和掌握常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或先给急救处理,并保留安瓿备查;7、严密观察心肺复苏是否有效,并做好详细记录;8、做好复苏后的各种护理,严防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指导1、心跳、呼吸恢复后,告诉患者已度过危险期,不要紧张,保持情绪稳定;2、指导患者在病情未稳定时,要绝对卧床休息;3、指导患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后续治疗;4、向家属讲清楚患者的病情,请家属配合;急腹症救护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询问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有无外伤及手术史以及疼痛与进食、排便、排气的关系;2、检查患者的腹部有无腹膜刺激征,肠鸣音的活动情况,同时注意全身的情况;3、注意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有无休克;4、了解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如白细胞计数检查等;其他辅助检查如B超、CT等检查结果;5、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疼痛有无控制,是否有腹腔内病变;6、疑有腹腔出血的患者,应协助医生及时行腹腔穿刺;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疼痛:与腹腔内病变有关;2、焦虑:与起病急骤及担心预后有关;3、知识缺乏: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知识;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体液丢失、禁食、胃肠减压等有关;5、潜在并发症——腹腔内脏器穿孔、出血或感染;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疼痛:1对已明确诊断,如泌尿系结石所致的肾绞痛的患者,遵医嘱采取解痉镇痛治疗,做相应检查,以便进一步治疗;2对诊断不明确的急腹症患者,留院观察,协助完善相关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3在患者急性疼痛发作时分散注意力,如默念数字、有节律地呼吸、听音乐等;4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必要时按摩病变部位,以降低肌肉张力,增加舒适感;2、焦虑:1主动热情接诊,予以关心,稳定患者情绪;2在患者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前耐心解释,使其了解其意义并积极配合;3、知识缺乏:1解释疾病的相关病因、预防;2在治疗过程中告知患者药物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4、体液不足的危险: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医嘱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输液速度;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消化液大量丢失时,应遵医嘱输注平衡液;3在腹腔出血或休克者,加快输液速度,必要时可遵医嘱抽血急查血型、交叉配血、输血;4对于神志不清或尿量较少者,留置尿管、记录尿量,根据尿量调节输液速度及量;5、潜在并发症——腹腔内出血或感染: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有无休克;2观察腹部体征,患者腹痛加剧表示病情加重,局限性疼痛转变为全腹痛,并出现肌紧张、反跳痛,则炎症扩散,应马上通知医生处理;3若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多为感染征象,应及时通知医生;健康指导1、指导原有慢性腹内脏器疾病的患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如胃肠道功能不佳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证清洁、易消化的均衡饮食;3、胆道疾病和慢性胰腺炎者需适当控制油腻饮食;4、反复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者应避免暴饮暴食及饱食后剧烈运动;5、有溃疡病者,应遵医嘱定时服药;6、对于泌尿系结石的患者鼓励其大量饮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做些跳跃运动,改变体位,促进排石;多发伤救护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患者有无头颅伤,观察神志、瞳孔、面色、生命体征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2、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张力性气胸或开放性气胸;3、观察患者有无腹腔内出血,内脏损伤;4、观察患者有无泌尿系统的损伤,有无血尿、下腹胀痛等;5、观察患者有无骨外伤,有无骨盆、脊柱的骨折,有无四肢的骨折等;6、查看患者有无皮肤的广泛撕脱伤;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气体交换受损:与疼痛、胸部受伤、胸廓活动受限有关;2、体液不足:与大出血、血容量减少有关;3、疼痛:与组织损伤有关;4、焦虑、恐惧:与突然、强烈的意外损伤有关;5、有感染的危险:与血肿、组织坏死有关;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气体交换受损:1立即用厚敷料加压包扎患处,如是开放性气胸,则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鼓励和协助患者保持功能体位,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血液、痰液及呕吐物;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备吸引器于床旁,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或有血块堵塞时及时给予吸痰;4严密观察呼吸,如有呼吸困难、堵塞、窒息立即行气管内插管,必要时予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2、体液不足: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的重要措施,是抗休克的关键,应立即建立2条以上的有效静脉通路,同时抽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对有可能发生休克者,加快点滴速度;2控制出血,对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迅速查明原因给予止血;3在监测中心静脉压的前提下,补充液体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4遵循边治疗边诊断、先治疗后诊断的原则,在抗休克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神志、瞳孔、胸部、腹部和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发现受伤部位;6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尿量,观察有无血尿,微循环灌注情况及心、肾功能等;3、疼痛: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15~30分钟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2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诊断明确者遵医嘱给予止痛药;4、焦虑、恐惧:多与患者交流,做好病情介绍,说明各种诊疗、护理操作的必要性,解释各种症状和不适的原因、持续时间和预后;5、有感染的危险:1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若有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2配合医生及时清创、缝合、包扎伤口,注意无菌操作;3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4有开放性伤口者,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掌握有关外伤的急救知识;2、正确指导患者功能恢复;3、做好患者心理护理;4、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2、注意患儿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3、观察患儿鼻塞、流涕、喷嚏、咽红、咳嗽等呼吸道局部症状;4、观察患儿有无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5、注意患儿体温变化、降温效果、精神反应,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6、观察患儿呼吸、面色、咳嗽性质的变化;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2、舒适改变:与鼻塞、流涕、咽部不适有关;3、潜在并发症——高热惊厥、肺炎、腹泻;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体温过高:1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并做好记录;2注意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及合适的温度、湿度;3对高热患儿及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4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注意水分补充;5做好患儿皮肤和口腔护理,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着凉;2、舒适的改变:1帮助或指导家属为患儿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鼻塞严重患儿可使用%麻黄碱溶液滴鼻;2予以润喉含片、咽喉喷雾剂或雾化吸入,以减轻咽部疼痛不适;3遵医嘱酌情使用抗过敏药物,以减轻打喷嚏、流涕症状;3、潜在并发症:1高热惊厥:①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对高热患儿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对有高热惊厥病史者,体温达℃即应采取降温处理;②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减少不良刺激;③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兴奋、烦躁、惊跳等惊厥先兆,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④出现高热惊厥者立即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痉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加强防护,避免坠床;2肺炎:①遵医嘱予以抗感染、抗病毒治疗;②加强观察,如病情加重、咳嗽加剧、高热持续不退,应考虑并发肺炎的可能,及时采取相应处理;③指导正确拍背,必要时予以超声雾化后吸痰,帮助保持呼吸道通畅;3腹泻:①进食洁净、易消化饮食,注意奶瓶、食具的卫生,餐前便后洗手;②加强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每次便后温水洗净,涂以护臀霜保护臀部皮肤;③腹泻轻者口服补液盐,重者静脉补液;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健康指导1、帮助家属了解疾病知识;2、指导家属帮助患儿解除鼻塞、流涕、咽痛等不适;3、教给家属日常降温知识,帮助维持正常体温;4、指导家属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5、饮食及喂养指导;6、各种药物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宣教;7、教育家属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合理喂养;加强患儿体质锻炼;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定期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不养宠物;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小儿哮喘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2、注意患儿哮喘发作的规律、间隔时间、伴随症状,有无呼吸困难、发绀、喘憋、三凹征等;3、观察患儿咳嗽、咳痰的性状和规律;4、监测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5、询问患儿的家庭史、过敏史、有无宠物及尘螨、花粉、食物及其他变应原接触史;6、观察患儿的进食及排泄情况;7、观察患儿的睡眠情况,有无夜间喘息加重现象;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低效性呼吸形态:与支气管痉挛所致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黏稠、咳嗽无力有关;3、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4、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有关;5、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自发性气胸;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低效性呼吸形态:1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取半卧位或端坐呼吸,以减轻肺部淤血,有利于气体交换;2哮喘发作时陪伴患儿,鼓励患儿进行缓慢的深呼吸,以减轻精神紧张,降低耗氧量;3遵医嘱给予支气管解痉药物,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4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情况,必要时予以输氧;2、清理呼吸道无效:1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湿度,鼓励患儿进食温热流质,多饮水,保证液体摄入;2鼓励患儿咳嗽,指导有效的咳嗽技巧,指导家属为患儿进行有效的拍背排痰方法;3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遵医嘱可予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等超声雾化吸入,以促进痰液的稀释与分解,必要时予以雾化后拍背吸痰;4视情况床旁备吸引器,引分泌物多,不会或不能自己咳嗽排痰的患儿应及时吸痰,防止堵塞;3、体温过高:1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及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2卧床休息,保持患儿安静,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3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更换衣物,保持口腔皮肤清洁;4、知识缺乏:1做好小儿哮喘基本知识的宣教,帮助家属了解小儿哮喘病因及临床表现,必要的检查等;2教会家属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及护理;3让患儿家属了解并掌握小儿哮喘的预防知识,指导遵医嘱系统与规范用药;4遵医嘱合理使用抗感染药;5、潜在并发症:1呼吸衰竭:①严密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变化;②及时遵医嘱给氧,根据病情调整氧气流量;一般可用鼻导管给氧,流量为~1L/min,严重缺氧者可用头罩或面罩给氧,流量为4~6L/min;③合理用药,及时控制哮喘发作及作好哮喘持续状态的预防、救护;④准备好抢救物品,必要时给予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2心力衰竭:①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年龄小、病情重的患儿使用泵输液;②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患儿出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气喘加剧、心率加快>160~180次/min时,应立即报告医生;③立即氧气吸入,减慢输液速度,抬高床头,必要时四肢轮扎;④监测心电变化,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3自发性气胸:①密切观察病情,如患儿突然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加重、烦燥不安、胸痛、发绀、一侧呼吸运动受限,应考虑自发性气胸的出现,及时报告医生抢救处理;②立即氧气吸入,配合医生做好胸腔穿刺抽气及胸膜腔闭式引流,做好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健康指导1、帮助家属及年长患儿了解小儿哮喘相关知识,解除焦虑恐惧心理;2、指导患儿采取正确体位、有效咳嗽等,帮助患儿改善呼吸困难;3、指导家属正确的拍背方法,帮助患儿排除呼吸道分泌物;4、指导家属正确用药,介绍常用平喘药物的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学会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5、做好相关检查和治疗的宣教工作,取得患儿及其家属配合;6、指导患儿饮食和生活护理;7、告知家属系统、规范治疗对哮喘防治的重要性,使患儿在出院后仍能坚持服药,减少复发;8、教育家属做好患儿的家庭防护,增强患儿体质,避免各种哮喘的诱发因素;小儿肺炎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监测患儿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2、注意咳嗽时有无呼吸困难、喘憋、三凹征等,观察咳嗽的规律,唇周及面色有无发绀;3、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突发严重的烦燥不安、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肝大等心力衰竭表现及惊厥、昏迷等中毒性脑病表现;4、观察进食情况,对于婴幼儿更要严格观察进食时有无呛咳、呕吐和发绀;5、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量,观察有无腹胀;6、监测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7、观察患儿的营养状况,询问既往呼吸道感染病史及有无先天心脏病;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炎所致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黏稠、咳嗽无力有关;3、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4、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1、气体交换受损: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安静,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尽量避免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2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60°,以减轻肺部淤血,有利于气体交换;。
患者高热期间护理措施
患者高热期间护理措施1. 导言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的状况,通常被定义为体温超过38℃(100.4℉)。
在患者出现高热的情况下,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减轻不适感,促进康复。
本文旨在介绍患者高热期间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恰当的护理服务。
2. 环境调节在患者高热期间,适宜的环境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度调节:将室内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为22℃-25℃(72℉-77℉)。
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以确保患者舒适度。
•湿度调节:维持适宜的湿度,通常在40%-6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可能会对患者的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闷热的环境。
定期开窗通风能有效降低室内湿度和温度。
•降噪:减少环境噪声对患者的干扰,以提供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
3. 舒适性护理高热的患者通常会感到疲倦、不适和焦躁。
为了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以下护理措施是必要的:•床上用品:使用柔软、吸湿透气的床上用品,确保患者的皮肤得到良好的呼吸,避免过度出汗和不适感。
•衣着: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确保患者的皮肤得到良好的空气流通。
•身体清洁: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擦拭体表、更换床单等,以保持身体清洁和舒适。
4. 饮食护理在高热期间,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水分摄入:保持患者的充足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饮水应以小口、频次多的方式进行,避免一次性喝大量水分。
•轻食为主: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糊状食物、流质食物和半流质食物。
避免油炸、辛辣和高糖食物,以减轻患者的消化负担。
•常规巡饭:按照规定的时间给予饮食,避免让患者过长时间空腹或饥饿。
5. 用药管理在高热期间,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以下是用药管理的一些建议:•按时用药:确保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时间和剂量服用药物,避免漏服或误服。
•适应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的剂量,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高热患者采取护理措施
高热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概述高热患者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患者,通常被定义为体温超过38℃(100.4°F)。
高热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感染、炎症、药物反应或其他潜在的疾病。
对于高热患者,护理措施的正确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采取的护理措施1. 监测体温对高热患者,准确监测体温非常重要。
护士应根据医嘱规定的频率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体温监测可以通过口腔、腋下、耳温计或体温计等方法进行。
监测体温的目的是追踪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发现体温升高或降低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保持患者的体液平衡高热患者往往会出现排汗增多的情况,容易导致体液丢失。
因此,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维持体液平衡。
如鼓励患者多喝水、提供适当的液体摄入和输液等。
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针对高热的原因,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治疗。
护士应确保及时准确地给予患者开具的药物,同时监测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维持患者的舒适度高热患者通常会感受到不适和疼痛。
护士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如提供舒适的环境、调节室温、更换清洁干燥的床单等。
对于存在疼痛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合适的镇痛药物,并监测疼痛程度的变化。
5. 防止交叉感染高热患者可能有感染风险,因此必须采取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
护士应遵循医院的相关感染控制政策和操作规程,如正确佩戴洁净手套、隔离患者等。
此外,在接触高热患者后,护士需要进行手卫生来防止感染的传播。
6.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高热患者来说,体验不适与疼痛可能导致精神压力增加。
护士应该及时发现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可以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解释。
7. 教育患者和家属高热患者疾病的理解和应对能力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术后高热病人护理措施
术后高热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恢复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术后高热病人护理措施如下:一、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监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若体温持续在38.5℃以上,应及时报告医生。
2. 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 观察患者皮肤情况,注意有无皮疹、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二、环境与体位1.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湿度适中。
2. 患者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减轻腹部压力。
三、降温措施1. 物理降温:使用冰袋、冰帽、冰敷等方法,降低患者体温。
2. 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3. 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如患者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
四、饮食与水分1. 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牛奶等。
2.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 如患者食欲不振,可给予流质饮食或营养支持。
五、口腔护理1. 患者术后高热,口腔黏膜易受损,应加强口腔护理。
2. 每日进行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3. 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如有溃疡、感染等,及时报告医生。
六、皮肤护理1. 保持患者床单、被褥干净、整洁,定期更换。
2. 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压疮、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 鼓励患者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七、心理护理1. 术后高热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安慰。
2. 向患者解释术后高热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3.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八、预防感染1. 保持病室清洁、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2. 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如有发热,及时报告医生。
3.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九、健康教育1. 告知患者术后高热的原因、表现及护理措施。
2. 教育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遵医嘱进行降温治疗。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关键信息:1、护理目标:降低体温、缓解不适、预防并发症。
2、护理人员职责:密切观察、正确操作、及时记录。
3、护理频率: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症状。
4、患者配合事项:多饮水、保持休息。
1、护理评估11 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热的起始时间、原因、伴随症状等。
12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13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和面色。
2、环境调整21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22 调节室温至适宜温度,一般为 18 22℃。
3、体温监测31 每隔 1 2 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使用准确的体温计,如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
32 记录体温变化,绘制体温曲线。
4、物理降温措施41 冷敷:用冷毛巾、冰袋等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42 温水擦浴:用 32 34℃的温水擦拭患者的全身皮肤,但要避开胸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心等部位。
43 酒精擦浴:对于对酒精不过敏的患者,可用 25% 35%的酒精擦拭,但新生儿和血液病患者禁用。
5、药物降温措施51 按照医嘱给予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52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体温变化、出汗情况、有无胃肠道不适等。
6、补充水分和营养61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至少 2000 3000ml,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水分丢失。
62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7、口腔护理71 发热患者口腔黏膜干燥,应每日进行口腔护理 2 3 次。
72 协助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8、皮肤护理81 及时擦干患者出汗后的皮肤,更换潮湿的衣物和床单。
82 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9、心理护理91 关心患者,耐心倾听其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92 向患者解释发热的原因和护理措施,减轻其焦虑和恐惧。
10、病情观察101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
102 注意有无抽搐、昏迷、休克等并发症的先兆。
11、健康教育111 指导患者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高热的急救护理要点
高热的急救护理要点
高热的急救护理要点如下:
1、补充水分。
病人在此期间一般会大量发汗,汗液丢失可能会导致机体需水量的增加,此时需要及时地补充水分。
2、更换衣物。
高热病人退热时会出汗较多,导致衣物潮湿,需要及时更换衣物,并擦干身体,避免再次受凉,导致病症加重。
3、清洁口腔。
高热病人容易出现口腔黏膜干燥、发苦等不适,进而易出现口腔炎症感染,需要注意口腔方面的清洁护理,尤其是在进食之后及时清洁口腔。
4、调整饮食。
由于自身能量的消耗,可能会使病人营养严重缺失,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5、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需要遵医嘱服用药物降温,常见药物有布洛芬缓释胶囊、尼美舒利颗粒、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引言在医疗护理中,面对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的正确应用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不仅包括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和监测,还涉及到对病人身体温度的调节、饮食和药物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高热病人护理的一些基本措施和注意事项,以便护士们能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正文1. 环境温度调节高热病人的温度调节是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
护士们应确保病房内温度适宜且稳定,通风良好。
可以使用电风扇、空调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同时可根据病人的需求调整被褥和床单的厚度,确保病人的舒适度。
2. 测量体温测量高热病人的体温是及时了解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护士应使用可靠且准确的体温计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要确保仪器的卫生、病人的合作和技术的正确操作。
护士还需要纪录每次体温测量结果并及时通报给医生,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 体温调节措施针对高热病人的体温调节,护理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持病人体温平衡:根据病人体温的升高或降低,灵活调整被褥的厚度和床单的覆盖程度,以维持病人的体温平衡。
•冷敷:使用温度适宜的湿毛巾或冰袋进行局部冷敷,减少病人体温的升高。
•洗澡:根据病人情况,可以选择湿浸、半身浸或全身浸洗澡,帮助病人降低体温。
•定期更换衣物:湿热的衣物容易导致病人体温过高,应定期更换干爽的衣物,保持病人的舒适度。
4. 药物管理高热病人常常需要药物干预以降低体温或缓解症状。
在给高热病人使用药物时,护士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确定准确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根据医嘱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正确给药。
•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及时记录和报告给医生。
•定期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
5. 饮食护理高热病人饮食的合理安排对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供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面汤、果汁等,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
•根据病人的口味和需求,提供多种口味的食物,增加病人的食欲。
•注意病人的卫生饮食,包括餐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高热病人护理
高热病人护理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增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
高热是指体温在39—41℃,过高热在41℃以上。
常见于感染、各种传染病、恶性肿瘤、血液病、胶源性疾病等,发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细胞对高热更敏感,可发生神经细胞变性,严重时可出现谵妄,神志不清,全身抽搐,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病人应急速降温,细心护理,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
3、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每日摄入总热量为2000至3000卡,水份应在3000ml左右。
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及水份,并观察尿量,以便掌握补液情况。
4、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温的变化,每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一次。
并可按病情随时测量。
5、体温39℃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冷敷、温水擦浴、冷生理盐水灌肠。
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
6、给物理降温仍不能下降者,按医嘱给予退热药物,服药后30分钟应测量体温,观察热型。
出汗多时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急骤退热,大量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立即保温,一般降温不得低于37℃,以免引起虚脱。
7、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口唇干裂的涂甘油润剂。
8、高热抽搐时,按医嘱给镇静药物。
防止咬伤舌部,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齿间,如舌后坠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氧气吸入。
出现谵妄,昏迷时加床档,以防坠床。
9、室内空气应新鲜,通风换气时勿使患者受凉。
防止感冒。
10、在未确诊前或可疑传染病者,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科传染病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感染科传染病高热患者护理常规一、患者接触1.患者接诊:对于高热患者,首先进行系统的询问患者病史、症状和就诊目的。
保持冷静和专业,提供科学的医疗建议。
2.病区检查和医嘱执行:每位工作人员进入传染病病房前要进行洗手,并且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二、隔离措施1.隔离制度:根据高热患者的传染性,采取符合隔离规定的措施,包括单间隔离、病房内隔离和空气传播隔离等。
2.限制措施:控制高热患者的活动范围,如不准离开病房,限制人员进出。
三、个人防护1.洗手:进入病房前和离开病房后必须洗手,采用严格的洗手程序和正确的洗手方法,保持双手清洁。
2.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
佩戴时要注意正确穿戴和检查是否有不完整或破损的情况。
四、环境清洁1.高热患者的床位清洁:每天进行2次以上的床位清洁,包括床单、枕套、被套的更换,用消毒剂进行室内清洁。
2.空气净化: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对室内进行消毒,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清除空气中的病原体。
五、医护人员健康管理1.医护人员的健康检查:每日对医护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的人员及时隔离。
2.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更换。
3.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通过培训和宣教,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意识和防护知识。
6.医护人员的疫苗接种:医护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接种相关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力。
总结起来,医院感染科传染病高热患者护理常规主要包括患者接触、隔离措施、个人防护、环境清洁以及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常规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蔓延,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如何应对病人突发高热病情的护理工作
如何应对病人突发高热病情的护理工作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面对病人突发高热病情时,如何应对成为了护士们亟需掌握的技能。
高热病情如不得当处理,可能会对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病人突发高热病情的护理工作,包括迅速响应、体温监测、物理降温和药物处理等方面。
首先,护士们需要迅速响应病人突发高热病情。
当接到相关通知或发现病人出现高热症状时,护士应尽快赶到病人的身边,并进行迅速的观察和评估。
在此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病人的气色、症状以及出现高热可能的原因,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其次,护士需要进行持续的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可以帮助护士了解病人的病情发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般来说,护士可以选择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耳温计等设备进行体温测量。
在这个过程中,护士应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并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趋势。
第三,护士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来应对病人突发高热病情。
物理降温包括使用冰袋、湿毛巾或冷水擦浴等方法。
在使用物理降温方法时,护士应确保用于降温的物品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护士还需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防止过度降温或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最后,根据医嘱,护士可以给予病人药物处理。
药物处理通常包括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给药的过程中,护士需要按照医嘱准确计算剂量,并确保给药途径的正确性。
同时,护士还需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和药物副作用,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为了提高病人突发高热病情的护理工作质量,护士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熟悉高热疾病的常见病因、症状、并发症等,以便更好地应对病人的需求。
此外,护士还需不断学习和进修,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护士们需要在病人突发高热病情时迅速响应,并进行体温监测、物理降温和药物处理等护理工作。
通过正确的应对和处理,护士们能够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确保其健康与安全。
因此,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们应高度重视对病人突发高热病情的应对,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高热的护理常规
高热的护理常规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高热的护理常规,以帮助护理人员有效应对高热病情,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
高热的定义
高热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的严重升高,一般认为体温超过39摄氏度为高热。
高热的护理常规
1.监测体温: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记录体温变化并与基准值进行比较。
同时,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寒战、出汗等症状。
2.保持通风:确保患者的病房或病床有足够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风扇或空调设备来促进空气流动。
3.提供足够的水分:高热患者容易脱水,要确保患者有足够的
饮水量。
可以适量给予患者水分补充剂,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
行合理控制。
4.注意营养摄入:高热期间,患者往往食欲不振,容易导致营
养不良。
护理人员应提供易于消化和富含营养的食物,以满足患者
的营养需求。
5.保持环境清洁:保持患者的病房或病床的清洁卫生,定期更
换床单、被罩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6.尽量让患者休息:高热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的负担,护理
人员应尽量减少患者的活动量,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7.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是否出现其
他症状,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
报告。
8.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退热药物等。
总结
通过执行上述高热的护理常规,可以有效应对高热病情,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注意:本文档提供的信息只作为护理参考,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简述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
简述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
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病情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护理非常关键。
下面就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进行介绍。
一、掌握体温变化
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体温,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如果患儿的体温已经达到高热,那么就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二、维持室内空气流通
护理人员应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开窗透气,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空调或风扇直接吹向患儿,以免引起感冒或者加重病情。
三、注意营养摄入
发热患儿的身体消耗大量营养,因此应该适当提供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同时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四、保持休息
发热患儿需要多休息,护理人员要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五、注意药物使用
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不要超量或自行更改用药剂量,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等,如有不适应及时联系医生。
六、注意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若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或就医。
以上就是发热患儿的护理要点,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让患儿快速恢复健康。
高热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措施1. 引言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通常会伴随着身体不适和疾病症状加重等问题。
高热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对于高热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高热护理措施。
2. 高热护理措施2.1 体温监测对于高热患者,首要的护理措施是定期进行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有口腔、腋下、直肠和耳道测温等。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测温。
2.2 体温降低高热患者的体温过高对身体有害,因此,降低体温是高热护理的核心措施。
常见的体温降低方法有:•使用物理降温方法。
如用温水擦浴、冷敷、冰袋敷在额头等。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物理降温方法,并合理控制时间和温度,以避免过度降温导致体温反弹。
•使用药物降温。
如对于高热患者,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后果。
2.3 补液与营养支持高热患者出汗较多,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
因此,给高热患者补液是非常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静脉滴注或口服液体补液的方式,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此外,高热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食欲常常较差。
为了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和促进康复,医护人员还应进行营养支持。
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和营养补充,确保患者摄入充足的能量和营养。
2.4 促进休息与舒适高热患者在疾病的困扰下常常难以入眠,因此,促进休息和提供舒适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帮助:•提供安静的病房环境,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不被打扰。
•使用适当的床上用品,如柔软的枕头和舒适的床垫,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向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和痛苦情绪。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高热中医护理常规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简述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1. 引言高热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指体温超过正常值并持续升高的情况。
对于高热病人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热可能引发许多其他并发症,如中暑、惊厥等。
本文将着重介绍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2. 护理目标高热病人的护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控制体温首要任务是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以防止进一步的身体损害。
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降温(如冷敷、冰擦等)和药物降温(如退烧药物)。
2.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由于大量出汗,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
护理人员应监测高热病人的水分摄入和排出情况,并及时补充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3 提供舒适的环境高热病人常常感到不适,护理人员应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包括调节室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轻噪音等,以减少病人的不适感。
2.4 病情观察与记录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高热病人的体温变化、症状、体征等,并进行详细记录。
这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护理措施3.1 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是控制高热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包括:1.冷敷:将湿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的额头、颈部、腋下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可以起到快速降温的效果。
2.冷水浴:对于高热严重、体温持续升高的病人,可以使用冷水浴进行全身降温,但需要注意掌握好水温和时间,以避免低温损伤。
3.冰擦:用湿毛巾浸水后拧干,在高热病人的身体表面轻轻擦拭,可以达到降温的效果。
3.2 药物降温药物降温常用的药物包括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等。
在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剂量和用药频率,并且遵循医嘱指导。
3.3 液体补充高热病人常常大量出汗,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补充适量的液体,如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等。
3.4 饮食护理高热病人在降温和治疗的过程中,往往食欲不佳。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口渴程度和胃部不适情况,适当调整饮食,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蔬菜汤等。
热病的中医护理有哪些要点
热病的中医护理有哪些要点热病,是中医对一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统称。
在中医理论中,热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热病患者,除了有效的治疗外,科学合理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热病的中医护理要点。
一、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舌象、神志、出汗情况以及伴随症状等,是热病护理的重要环节。
体温的监测应定时进行,记录其变化趋势。
高热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惊厥等危急情况。
脉象的变化能反映病情的进退。
如脉象由数转缓,往往提示病情好转;反之,若脉象更加急促或出现结代,则可能病情加重。
舌象也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若舌苔由黄转白,可能表示热邪渐退。
观察患者的神志,神志清醒、精神良好通常是病情较轻的表现;若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则可能是热入心包,病情较为严重。
出汗情况也能提供病情信息。
微微出汗且汗出热退,多为病邪外达的佳象;但大汗淋漓或无汗,都可能提示病情的异常。
二、生活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
室温过高会加重患者的烦热感,过低则易导致寒邪入侵。
患者的衣物和被褥应选择轻薄、透气、吸汗的材质,以利于散热和保持皮肤干爽。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发热会消耗患者的体力,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恢复正气,抵御病邪。
对于高热患者,应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但病情缓解后,可适当活动,以增强体质。
三、饮食护理热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
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温热性食物,如辣椒、肥肉、炸鸡、羊肉等,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发热时丢失的水分。
可饮用温开水、淡盐水、绿豆汤等。
如果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保证营养的摄入。
四、情志护理热病患者往往会因为身体不适而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
通过语言交流、引导患者放松身心等方式,帮助其消除恐惧和焦虑,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高热病症的护理要点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高热病症的护理要点。
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04月期间接诊不同疾病但呈现出相同高热病症的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并总结高热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
结果:71例患者通过治疗及有效精细地护理后均得以降温,体温恢复正常。
结论:在有效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高
热患者实施密切体征监察、补液、用药护理、物理降温等护理措施后,能取得更
好的降温效果。
关键词:高热病症;护理措施
体温过高是指由于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上移,产热增高而散热减少,并
超出正常范围。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常见的发热热型有稽留热,驰张热,间
歇热,不规则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为40.5?41.4℃高达43度则很难存活,高达
42度以上2-4小时导致休克,因此对于持续高热患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
降温[1]。
本文旨在分析高热病症的护理要点,特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
04月期间接诊不同疾病但呈现出相同高热病症的71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
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04月期间接诊不同疾病但呈现出相同高热病
症的71例患者,其中包括男性41例,女性30例,年龄6~65岁,平均年龄(35.5±4.6)岁。
疾病类型分布:手足口病11例,风寒、风热感冒37例,疱疹
性咽峡炎8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
纳入的所有对象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均有高热,并伴随有口渴、面部赤红、头晕等症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实施对应疾病有效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精细周到科学化的护理,
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
1.2.1临床护理
(1)首先应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层次、性别、全身基本状
况等,准确快速地诊断出发热的原因,并初步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高热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其认知度。
(2)降温,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8·5℃以上,应给予物
理降温或化学降温,或者两种方式相结合,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降温,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方式。
化学降温是指应用退热药,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
同时加速散热,一般30分钟左右必须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将准确数据记录填写
在体温单上,直到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并保持12~24h以上不再复发。
(3)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对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观察热型及临
床表现过程,观察呼吸血压变化,如患者大量出汗,注意有无虚脱现象,如有应
及时恰当处理,严重者应马上补液。
(4)保持皮肤清洁及环境舒适,发热患者
在退热过程中往往会大量出汗,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应协助病人及时更换衣物、床
上用品等,衣物宜选择吸汗透气的棉质材质,而且应尽量宽松,勤洗澡保持皮肤
清洁,而且还利于降温,但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患体再次受凉,加强口腔护理,观
察舌苔,保持口腔卫生。
环境上注意勤打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等。
1.2.2安全护理
高热患者有时会躁动不安,应注意防跌倒防坠床,必要时加床档,使用约束
带固定患者。
如果高热患者持续高温,久不退热,病人及其家属可能出现擅自加
大用药剂量,多过洗澡、裸露擦浴等行为,护理人员也应对患者行必要的安全护理,交代准医嘱的重要性,以及擅自行动的危险性,来提高患者、患属的认知,
尽可能避免或是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
1.2.3心理护理
患者发热的同时可能还会出现寒战、头痛、惊厥等症状,导致患者内心出现
不安、恐惧、慌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注意观察患者
神态、行为上的变化,对于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讲解出现一些
并发症状的客观性,接除患者内心盲目感。
另外对于持续高热或高热反复不定的
的患者,更应注意观察其言行举止,以便对出现的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1.2.4饮食指导
病人进食应选择营养丰富的食材,即要满足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
脂肪、易消化的重要原则,可多食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保持少量多餐的进
餐规律。
另一方面护士及其陪护人员还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少于3000毫升,对于脱水患者必要时需按医嘱进行补液。
1.2.5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体征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给予病人相关的知识教育。
主要内容包含有这几个方面:(1)多饮水,应
吃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食物。
(2)多卧床休息,病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3)出汗时要及时更换床单、衣物,注意保暖,切忌再次着凉感冒。
(4)体温
刚超过38·5℃,或是在此之下时可给予冰袋物理降温,严重高烧患者需遵医嘱用药。
(5)定时测量体温,注意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至少下降12h后才可停止治疗,以防出现反复发热的现象。
(6)注意穿衣适度,禁止穿太厚,最宜穿宽松
的棉质衣物[2]。
2 结果
71例患者通过治疗及有效精细地护理后均得到降温,体温恢复正常,平均体
温为36.5℃。
3 讨论
高热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病症,属于临床多发病,一般38.5℃以下被视为低热,38.5℃以上视为高热,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高热是多种疾病的表现症状,一旦出
现此症可自行采用恰当的物理降温法进行降温,持续高温不退应立即入院进行治疗,因为如果没重视并及时实施治疗,严重高热者可能会发生脱水、休克、惊厥
等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必须行使有效的治疗,大量实践表明周到、精细、科学的护理更能加快高热症状的消除[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并实施健康教育、物理降温、化学降温、定期体温
监察、环境卫生、饮食干预等护理措施后,71例患者均得到退烧,取得了良好的
治疗护理效果,因此说明除了必要的治疗,对患者行使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吴萍.高热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6):6295.
[2]姜明芳,赵春红,赵桂贤等.高热病人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电子版),2014,(7):252-252,255.
[3]饶秀娥,邓木英.高热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J].工企医刊,2009,2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