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2008年中国10次大地震预测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探讨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起重大地震事件,这些地震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进行回顾与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地震的特点、原因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唐山大地震(1976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中国北方的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一次里氏7.8级的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造成了超过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无数家庭破碎,经济损失巨大。

唐山大地震的爆发导致了地表的严重抬升和断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严重受损。

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最强震感范围覆盖了北京、天津等地,破坏程度之大令人震惊。

唐山大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地震波能量传播距离较近,导致灾害损失更加惨重。

二、汶川地震(2008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次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是中国自唐山大地震以来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事件。

汶川地震造成了超过8.7万人死亡、37.6万人受伤,近5000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在地震中遇难。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震中距离省会成都约90公里。

这次地震导致了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

特别是汶川县城的抗震设防程度较低,加上县城人口密集,导致了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地震的比较分析尽管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但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地震事件。

在受灾人数和经济损失方面,唐山大地震略胜一筹,但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更多。

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共同点是都是浅源地震、破坏性巨大,震中地区抗震设防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而在救援和灾后重建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四、中国历史上其他重大地震事件除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其他多起重大地震事件,如嘉定地震、张家口地震、泰兴地震等。

相关专家预测:2011——2067年我国可能发生的十次大地震

相关专家预测:2011——2067年我国可能发生的十次大地震

相关专家预测:2011——2067年我国可能发生的十次大地震
栾巨庆、栾云洲两位老先生,出生于北京的天文学世家,他们通过观测日、月八大行星的运动,对地震预测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

尤其发现水、木、土三星的59年会合周期,影响着7级以上大地震的周期。

据言,此种方法预测大地震有80%的准确率。

据此,他们成功预测出了唐山和汶川大地震。

现在,运用同样的方法,他们预测了在2011——2067年我国可能发生的十次大地震。

需要说明的是,栾巨庆、栾云洲两位先生的预测方法,也是地震研究趋势的方法之一,是一种进行当中的科学探索行为,其过程十分复杂,想深入了解的读者,可阅读栾巨庆先生1983年出版的《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与1988出版的《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两本著作。

2011——2067年我国可能发生的十次大地震
注:以上文字选自《休闲读品天下》第四辑之《假如地震明天来临》。

建国后中国历次的大地震(7级以上)及损失

建国后中国历次的大地震(7级以上)及损失

建国后中国历次的大地震(7级以上)及损失建国后中国历次的大地震(7级以上)及损失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此次地震震感范围很广,除四川全省外,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江苏等地有感。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3日7时,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余万间。

汶川地震震中地区约有6万人仍杳无音信据民政部报告,截至9月1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6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1996年3月19日新疆伽师地震1996年3月19日23时,伽师-阿图什地区发生6.9级地震。

受灾乡镇为23个,人口约30万。

地震造成24人死亡,128人受伤,破坏房屋228.13万多平方米,其中毁坏14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近3.9亿元。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地震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

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余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为6级。

地震波及范围相当大。

丽江、鹤庆、中甸、剑川、洱源等地建筑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丽江县城及附近地区约20%的房屋倒塌。

受灾乡镇51个,受灾人口达107.5万,重灾民有30多万。

人员伤亡人数为17221人,其中309人丧生,3925人重伤,房屋倒塌35万多间,损坏60.9万多间,粮食损失3000多万公斤。

电力、交通、通讯以及水利等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冲江河电站严重受损,停止供电。

滇藏公路214线上的鲁南金沙江大桥桥面开裂,整体结构下沉。

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人民币。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州纳西县的民族风貌和人文景观也受到地震的危害,死亡人数达290人,占死亡总数的90%,重伤3736人,占重伤总数的95%。

地震历史上的灾难和教训

地震历史上的灾难和教训

地震历史上的灾难和教训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不断地发生着。

历史上有许多地震引发的灾难,从中我们可以获得重要的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

一、汶川地震:毁灭性的灾难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地震。

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失踪,以及巨额的经济损失。

这次地震震中附近的山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很多房屋倒塌,道路中断,通信中断,救援和救灾面临许多困难。

从汶川地震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教训。

首先,如何加强建筑物的抵御地震的能力。

在这次地震中,许多建筑物的设计和结构不符合地震抗震标准,导致了大量的房屋倒塌。

因此,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研究和改进建筑物的结构,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其次,如何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虽然中国在事后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但在汶川地震发生时,预警系统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地震预警系统,使其能够准确地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并及时向人们发出警示,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逃生和避险。

二、日本东北地震:海啸的威胁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次地震和海啸,这次地震被称为东北地震或福岛地震。

地震的震级为9.0级,是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导致了福岛核电站的事故,造成了大面积的辐射泄漏和生态环境破坏。

数万人失去了家园,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东北地震给我们教训是更好地应对海啸的威胁。

在这次地震后,日本政府加强了海啸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对于海岸地区的警示和疏散能力。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加强对于海啸的研究和监测,提前预警,及早疏散人群,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尼泊尔地震:重视后续灾害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为7.8级。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启示思考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启示思考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启示思考邵志刚;王芃【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18(038)002【摘要】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地震学、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针对不同研究方向,从震情跟踪角度提出了预测意义的讨论、可能问题的分析、不成熟的一些建议,并就综合预测给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期望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A decade has passed since the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research and practice about earthquake forecasting have never stopped.As professionals in earthquake forecasting,we analyzed phenomena of varied aspects about the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including earthquake geology,geodesy,seismology and precursory anomalies.For tracing earthquakes,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predictive significance,analyzed possible problems and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different research,and presented some thoughts and understandings about comprehensive forecasting,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inspirations in earthquake forecasting and prediction.【总页数】10页(P1-10)【作者】邵志刚;王芃【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对我国地震预报管理的启示 [J], 庄涛2.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 [J], 陈章立;李志雄3.2008年汶川Ms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 [J], 邵志刚;周龙泉;蒋长胜;马宏生;张浪平4.用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检验2008年汶川地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 [J], 盛书中; 万永革; 徐锡伟; 程佳; 杨宜海; 蒋长胜; 胡晓辉; 杨帆5.汶川8.0级地震对云南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应急模式的启示 [J], 曹刻;李永强;曹彦波;赵恒;龚强;白仙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与预报结果之启示

中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与预报结果之启示

中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与预报结果之启示
马钦忠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
【年(卷),期】2014(036)003
【摘要】简述了地震预测的方法与类别,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预报实践特别是地震短临预测预报的情况,从中凸显了地震短临预报的困难以及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和社会需求的紧迫性.通过对上述国内外一些大地震预报预测(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日本地震、美国帕克菲尔德试验场的地震预报实践和汶川地震等)的成功与失败的解读,试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地震预测与预报,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测与预报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实说明它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
【总页数】14页(P500-513)
【作者】马钦忠
【作者单位】中国上海 200062 上海市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用地磁场总强度空间线性相关方法对辽宁省内及周围地区几次中强地震的预报总结 [J], 刘哲
2.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
考 [J], 陈章立;李志雄
3.几次地震的形变异常与地震预报探讨 [J], 袁铭
4.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近期国际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启示 [J], 吴忠良;蒋长胜
5.谈2003年几次成功的短期地震预报 [J], 刘桂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震预报纠结50年

中国地震预报纠结50年

中国地震预报纠结50年作者: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第05期地震预报在中国从经历了要预报、能预报、预报了到不能预报几个阶段,纠结了近半个世纪。

始于1966,巅峰1975:从要预报到预报成功中国地震预报,开始于1966年。

那一年发生了邢台大地震,8000余人丧生,3.8万余人受伤。

当时有一位老人对周恩来说:“出现这么大的灾害,能不能做到在震前给老百姓打个招呼呢?”“研究出地震发生的规律来。

”周恩来把那位老人的期求转给了年轻的学者们。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进入为期十年的强震活跃期。

越来越多的学者无法研究本学科,地震研究却颇有“显学”之态。

包括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石油系统的权威翁文波等都被抽调来搞地震。

国家地震局也于1971年8月正式成立。

大量震前异兆被收集起来,专业的观测研究队伍开展了二十多种检测手段。

一个规律被总结出来,即地震前会出现大量小震,而且小震活动遵循“密集——平静——爆发大震”这样的规律。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震,上述规律的巧合性应用,使该次地震得以预报,成就了地震学者的巅峰体验。

落魄1976:本可避免的灾难?辽宁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被公认是目前世界上有科学意义的两次预报之一,当时的中国学界已是非常乐观,“大家都觉得地震可以预报了,包括李四光等大科学家都很乐观。

”许绍燮说。

地震预报学者在各地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

可是,好景不长,明星体验终止于一年半之后的唐山大地震,24万人丧生。

要说地震学者对唐山大地震全无察觉,却不符合事实。

虽有中长期预测,学者们甚至跟踪数年,但具体何时发生,就无人知晓了。

与此前总结的不同,唐山大地震前没有小震,地震学家们震惊地发现海城经验在此毫无用处。

但公众对地震局的愤怒已无可避免:不是地震可以预报吗?唐山大地震前为何不打招呼?转型1986:地震局辟谣成主流唐山大地震之后不久,国家地震局从各地调来人手参与研究震情。

但因为预报意见不多,“辟谣”反倒成了各地地震局最常见的露面形式。

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

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

第28卷第1期2008年1月地震EARTHQUAKEV01.28,NO.1Jan.,2008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垄垒ij、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罗灼礼,王伟君(中围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摘要:唐山地震、海城地震、松潘地震和丽江地震等大地震的观测与预报实践,在科学上提出许多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问题。

从上述大地震的重要观测资料中,得到对大地震的短II缶前兆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新理解,认为:短临前兆异常不同于趋势异常,异常现象的突发性、差异性、特殊的无序和不稳定性,不可重复性是其主要特征。

其“场,源”关系,也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场,源”关系,它具有“混沌”性能。

前兆异常复杂性产生的根源不仅是因为孕震系统是复杂的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当系统进入非弹性应变阶段后,受到非线性动力学一般原理所支配。

因此地震及其前兆现象似乎是不可能在纯力学的基础上加以探索研究的,准确地说,它们应该视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起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体系一般性问题的组成部分。

块、带、源、兆整体协同分析和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相结合的渐进式地震预报思路,是地震预报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总结。

只有在整体上,从时间、空间结构统一性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抓住地震及其前兆复杂性问题的本质。

该文还讨论了地震及其预报对社会的影响,和地震预报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以及制约、影响地震预报和预警的因素。

文中认为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地震预报和灾害预警的难度更大,每一步骤的决策,无论是警报发布、级别il考I整、警报的解除都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实践经验证明:政府对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的综合决策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风险的关键。

关键词:地震前兆复杂性;“场、源”关系;“混沌”性能;地震预报;预警和预防;政府综合决策中图分类号:P3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0—3274(2008)01—0019-14引言“查了县志,在这里一千二百年以前,已有过大地震,我们的祖先只给我们留下了记录,没有留下经验。

地震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经验教训

地震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经验教训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地震事件,这些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下面是一些地震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经验教训:1. 中国唐山大地震(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近24万人死亡。

这次地震的经验教训之一是城市建设中应考虑到地震的影响。

在地震频发地区,建筑物应进行抗震设计,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2. 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是历史上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之一,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

这次地震的经验教训之一是应该加强防火和紧急救援能力。

该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火灾,导致更多的伤亡和破坏。

因此,在地震预防和应急准备中,需要注重火灾的防控,并提高救援的效率。

3. 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地震事件之一。

这次地震的重要教训之一是地震后的重建规划应更加注重抗震能力。

在重建过程中,旧金山采取了严格的建筑措施,以确保新建筑物能够抵御未来的地震。

4. 智利瓦尔迪维亚地震(1960年):智利瓦尔迪维亚地震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的经验教训之一是加强预警系统和公众教育。

预警系统可以提供关键的时间窗口,让人们采取适当的避难措施。

公众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地震意识和应对能力也至关重要。

5.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造成了超过22万人死亡。

这次地震的重要教训之一是加强跨国合作和信息共享。

地震是跨国性的灾害,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享地震监测数据和预警技术,以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地震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我们应该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抗震设计,加强防火和紧急救援能力,重建规划中注重抗震能力,加强预警系统和公众教育,以及加强跨国合作和信息共享。

通过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并将其融入到地震防灾减灾工作中,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中国历次成功预报地震

中国历次成功预报地震

中国历次成功预报地震一、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乌恰县的两次地震成功预报。

二、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

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

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

伤亡人员总数为29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

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挥的人。

地震造成城镇房倒塌及破坏约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损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设施破坏2937个,各种设备、物资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约8.1亿元。

地面喷沙孔大的直径达2.5米。

有一地震断裂,长约5.5公里,裂缝带宽处达40米。

营口市破坏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3.1%。

震后,及时展开救灾工作。

解放军出动了3.5万余人,1173部汽车,12架飞机参加救灾。

派进灾区的医疗队达到101个,人员 3480人。

震后两天供水修复;2月7月灾区全部恢复供电。

灾民群众在“三防”简易房欢渡了春节。

交通和工农业生产一个月后基本上得到恢复。

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次预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了住宅区,转移了重要的物资设备,对震时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避免了重大损失、收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实际效果。

据推测,如无预报,人员伤亡将达15万人左右,经济损失将超过50亿元。

三、1975年4月6日(6.4级)至4月9日(6.6级)新疆伽师几次大地震(两次)成功预报(注:有可能在年份上与1996年混淆)。

任振球:我们天灾预测委员会,在1975年4月6号还有4月9号新疆伽师几次大地震,我们当时4月3号报的,按照地震局的规定填地震预报卡,打的自费去地震局,两个处长接待我,他们说他们上午刚讨论地震预报,担心四川有地震,我说四川不会有地震,有震的是新疆南部地方就是伽师地区。

近十年抗震救灾方面的资料

近十年抗震救灾方面的资料

近十年抗震救灾方面的资料
近年来,中国在抗震救灾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教训。

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震后重建工作,制定了许多有
关抗震救灾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未来的城市和建筑能够更好地承受
地震破坏。

中国抗震救灾的主要经验和教训如下:
第一,提高抗震标准。

根据汶川地震的教训,中国对抗震设计标
准进行了升级和调整,对重点地区的抗震标准更是提高到了最高级别,建筑物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不同震级的可能性,并做出相应的设计和
施工方案。

第二,加强建筑物质量监督。

中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建筑监督机构,严格执行建筑物质量监督制度,对建筑工地进行日常或随机检查。

同时,严禁采用劣质材料和违规施工,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第三,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中国政府积极推广灾前和灾后应急预案,全面提升灾害应对能力。

此外,政府还积极开展灾后救援和灾区
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资金支持,加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搬迁安置、安置劳动力等工作。

第四,增强公众抗震意识。

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抗震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的抗震意识。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提
高了公众在遇到地震时的安全保障。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中国在抗震救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未来,还需要继续发扬这些经验和教训,同时不断创新和完善抗震救
灾工作体系,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地震预测与预警探讨_张晓东

地震预测与预警探讨_张晓东

张晓东、蒋海昆、黎明晓,2008,地震预测与预警探讨,中国地震,24(1),67~76。

地震预测与预警探讨张晓东 蒋海昆 黎明晓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100045摘要 通过对地震预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分析,研究了针对自然属性的地震预测和针对社会属性的地震预测(预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针对自然属性的地震预测,只是根据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研究,考虑现阶段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认识,给出未来地震发生的规模、地点及时间,不考虑预测后果,目的是检验对地震的科学认识水平。

而针对社会属性的地震预测,除依据地震自然属性的预测结果外,还要重点考虑地震预测的后果,除考虑地震预测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外,还要考虑发布地震预报造成的影响,以及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等复杂因素,总之突出考虑地震预测的风险,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

本文对地震预测面临的科学挑战和社会挑战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并对地震预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 地震预警 地震预测 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文章编号]1001-4683(2008)01-067-10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7-10-15;[修定日期]2007-12-16。

[项目类别]“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子专题(2006BAC01B03-02-03)资助。

[作者简介]张晓东,男,生于1962年,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测研究。

0 序地震预测从一开始就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科学领域,其原因主要是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政府和公众希望实现地震预报。

同时,经过长期对地震预测的科学探索和研究,至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地震预测成为世界性科学难题,对地震科学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地震预测面临科学挑战的同时,也正面临着社会的严峻挑战。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防灾意识的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越来越受重视。

抗震救灾复盘总结

抗震救灾复盘总结

抗震救灾复盘总结一、背景自人类文明发展以来,地震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发生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社会对地震的适应能力,各国普遍进行了抗震救灾的工作。

中国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积极探索抗震救灾的方法和经验,并不断总结和改进。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历年来抗震救灾工作的复盘总结,梳理出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历史经验与教训2.1 历史抗震救灾工作的成果中国抗震救灾工作经历了多次地震灾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2008年汶川地震是中国抗震救灾的重要里程碑。

该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救援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

在这次救灾过程中,体现出了以下几点经验:•组织领导和指挥体系得到了有效建立和运作。

在汶川地震中,国家和地方政府迅速组建救援指挥部,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救援机构的职责和权责,形成了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全民参与和社会力量充分发挥。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救援行动中,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

这种全民参与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了救援的效果。

•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救援效率。

在汶川地震中,中国的通信和监测技术得到了充分应用,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特别是卫星通信和遥感技术的运用,加快了救援信息的传递和灾情的把握。

2.2 教训和不足之处虽然中国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教训和不足之处。

在历次地震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出教训:•应建立更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对于及时预警和采取相应措施至关重要。

虽然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需提高抗震建筑的质量和抗震能力。

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保证人员安全的关键。

中国应该加强对抗震建筑的监管,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倒塌。

地震预测与预警探讨

地震预测与预警探讨
模 、 点及 时 间 , 地 不考 虑 预测 后 果 , 目的 是 检验 对 地 震 的科 学 认 识 水 平 。 而 针 对 社 会 属 性 的 地 震 预 测 , 依 据 地 震 自然 属 性 的 预测 结果 外 , 要 重 点 考 虑 地 震 预测 的 后 果 , 考 虑 地 震 预测 本 身 除 还 除 的 不 确 定性 以外 , 要 考 虑 发 布地 震 预 报 造 成 的 影 响 , 还 以及 建 ( ) 物 和 生 命 线 工 程 的抗 震 能 构 筑 力 等 复 杂 因 素 , 之 突 出 考虑 地 震 预测 的 风 险 , 总 目的 是 最 大 限 度 地 减 轻 地 震 造 成 的灾 害 。 本 文 对 地震 预测 面临 的科 学 挑 战 和 社 会 挑 战 进 行 了 一 定 的 讨论 , 对 地 震 预 警 的 含 义 和 研 究 内 容进 并 行 了初 步 的分 析 。 关键 词 : 地 震 预警 地 震 预 测 社 会 属 性 自然 属 性 [ 图分 类号 ]P 1 中 35 [ 献标识码]A 文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1 (7 6 期 6 ~7 )
中 国 地 震
E T U E R S AR H I HI A AR HQ AK E E C N C N
Vo . 4 NO. 12 1 Ma .2 0 r o8
20 0 8年 3月

1 地 震 预 测 的 两个 属 性
1 1 地 震 预 测 的 自然 属 性 .
人 们对地 震 的探 索从 古至 今一直 没有 停止 过 , 如果 与 化 学 、 物理 学 、 天文 学 或 地质 学相 比较 , 地震学 是一 门年轻 的科学 。地震 学 在上一 世纪 才被公 认为是 一个 独立 的研究 领域 , 然

历史上的十大地震及若干思考

历史上的十大地震及若干思考

3. 印度洋海啸
• 时间: 2004年12月26日。 • 地点:印度洋。 • 震级:9.2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3万颗原子弹爆炸 的能量,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印度洋沿岸11个国家。 • 损失:遇难人数近23万人 万人。 万人
4. 中国海原大地震
• 时间: 1920年12月16日。 • 地 点: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 • 震 级:7.8级,波及中国7个省市,地震导致河流改道、泥 石流以及山崩,有的村庄被完全埋没。 • 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共死亡23万余人 万余人。 万余人
时间:1556年。 地点:中国陕西渭南和山西蒲州等地。 震级:8.0级。 损失:死亡83万多人 83万多人 83万多人。之所以造成如此惨重的损失,因为地震发生的 时间是在晚上,而且震区内人口密集。
2. 唐山大地震
• 时间:1976年。 • 地点:中国唐山。 • 震级:7.8级,唐山大地震无明显前震,余震持续时间长达16小 时。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十大自然灾之一。 • 损失:死亡24.2万多人 24.2万多人 24.2万多人。
5. 日本关东大地震
• 时间: 1923年12月1日。 • 地点:日本东京-横滨一线。 • 震级:里氏7.9级。引发的海啸高达12米,是日本迄今危害最大的一次 地震。 • 损失:横滨市90%的建筑物倒塌,东京五分之二被毁, 大约14.3万人 万人 遇难。
6. 土库曼斯坦大地震
• • • •
时间: 1948年10月。 地点: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 震级:里氏7.3级。 损失:几分钟之内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前苏联派遣了1000多 名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但依然有11万人 11万人 11万人遇难。
7. 汶川大地震
• • • •
时间:2008年5月12日。 地点:中国西南部四川省。 震级:里氏7.9级。 损失:近7万人 7万人遇难,10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超过860 亿美元。

论自然地震预测、预报的可能性——写在5.12汶川地震2周年之际

论自然地震预测、预报的可能性——写在5.12汶川地震2周年之际

论自然地震预测、预报的可能性——写在5.12汶川地震2周年之际张志呈【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防震减灾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自然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念和四种预测方法.坚持对地震中短期和临震宏观、微观异常现象与地质结构、构造相结合进行地应力规律研究,实现有效预测和预报自然地震将成为可能.【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2【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地震宏微观现象;地质结构;地应力规律;地震预测【作者】张志呈【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5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我国地处世界两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故全世界1/3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中国,其中约30%的7级以上地震也发生在中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致为1976年唐山地震的2倍[1],受灾地区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个省市的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

地震烈度6度及以上的地区面积接近50×104 km2,其中极重灾区和重灾区面积13×104 km2。

受灾人口达到4625.7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口灾后无房可住,因灾害影响需要转移的人口1510.6万人,截至2008年10月10日遇难人数69227人,失踪人数17923人,受伤人数达37.46万人,共有796.7万间房屋倒塌,2454.3万间房屋损坏,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和大量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13000余处,较大的堰塞湖35处。

这次汶川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36亿元,其中四川省经济损失7717.7亿元,如此巨大的灾害和损失国人无不为之刻骨铭心。

汶川地震时,一位母亲在她的孩子被埋于教室倒塌的废墟下,发出的绝望呜咽:“教室不倒该多好啊!”唐山地震时[2],一个9口之家的唯一幸存者,站在8个家属遗体旁的喃喃自语:“震前能给我们打一声招呼该多好!”。

地震预测研究发展简单回顾与建议

地震预测研究发展简单回顾与建议

地震预测研究发展简单回顾与建议杨建思【摘要】本文简单地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测研究的近代历史, 并由此讨论了关于地震预测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与综合国内国际地震预测研究的进程和现状, 提出我国地震预测研究发展战略的建议.【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5(000)005【总页数】5页(P163-167)【关键词】地震预报;地震预测;发展战略【作者】杨建思【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580年代,世界科学界列出了十大世界难题,地震预报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这一世界难题,50多年来,我国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在螺旋式地前进着。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更多的是曲折和坎坷,地震预测的道路仍然漫长!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想。

1 早期的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地震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灾害,在建国初期我国的国力还十分薄弱的时候,国家提出了要预报地震。

从此地震工作者们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地震预测研究。

首先,老一辈地震学家们根据中国丰富的历史地震记载,得到了一些地震前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地声等前兆现象的启示。

60年代初,他们又根据清理出来的历史地震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地震能量释放的时、空特性,并得出了:① 我国的地震活动地区和地震活动带;② 大地震活动的重复性和重复周期;③ 地震的迁移性;④ 地震前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动物异常现象、地下水异常现象等。

继而又向地震较多的我国西南地区派出了年轻有为的青年地震科学工作者。

1966年邢台地震,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现场考察队立刻赶赴地震现场观测和考察。

在亲身经历了邢台地震的几次强余震之后,体验出“密集-平静-大震”的地震活动特点,并成功地预报了1966年3月26日的6.2级强余震。

2 70年代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70年代初,我国地震学家大量吸收国际地震预测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对地震前异常的各种现象(b值、空区、地震能量释放、缺震、波速、地震序列特征等)以及其它地球物理场(地磁、地电、形变、重力)、地球化学(水氡)展开了全面的观测与研究;在70年代中期的中国地震活动高潮期,开展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在群测点还开展了动物异常、地下水位异常、土地电法等的观测;并利用地震迁移、地形变、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密集-平静-发震”等特点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5日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

2008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思考

2008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思考

238百家论坛2008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思考程思闻一、事件介绍2008年5月12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二大地震即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这次地震,震级为8.0级。

整个中国和其邻国的几个国家都感受到震颤。

在这次地震中有69197人死亡,18222人失踪。

救援行动在地震发生90分钟后实施。

卫生部派出10支紧急医疗队前往汶川。

成都军区派出50000名解放军和武警赴地震灾区。

国家赈灾委员会创建了“二级应急预案”,涵盖了主要严重的自然灾害类别。

中央政府于5月12日成立184人的地震紧急救援小组,并立即派遣2架军用飞机和地震紧急救援队赴汶川县。

地震无法预测,许多科学家尝试了很多方法来预测地震,但没有一个可行。

人们现在唯一可以知道的地震是未来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但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

根据“一省帮一重灾县”,2008年国务院发布的有助于18个县市的支援计划。

二、四个阶段的应急管理1、缓和:地震难以预测,我们可以采取的减灾行动,减少余震中的进一步损害或生命损失。

川地震发生在5月份,气候温和,有时甚热。

平均气温为17度至26度,5月的前15天降雨很多。

这么多人死后会使疾病迅速蔓延。

中国政府派出医疗队与军队一起,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避免死者身上的气味引起无家可归的居民第二次恐慌。

同时,军队为庇护提供了帐篷,食物和监察。

也有很多受地震影响最少的当地志愿者来到严重的灾区提供帮助。

他们甚至比政府还要快,他们也提供了很多及时的帮助。

2、准备:过去10年来,中国政府在如何预测和监测地震方面贡献了大量资金,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开始投入资金建设地震预警系统,不幸的是,即使在2008汶川地震过后,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是无法足够去对地震有更多的了解。

汶川地震中有很多人死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地震教育。

当每年发生地震时,如果有避震演练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地震并知道如何为地震做好准备。

但在当时的汶川,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应对地震,他们缺乏这些避震知识。

2008年汶川地震与中国的地震预报

2008年汶川地震与中国的地震预报

2008年汶川地震与中国的地震预报陈棋福;王克林;王克林(译);吕春来(校)【期刊名称】《世界地震译丛》【年(卷),期】2010(000)005【摘要】缘于历史因素,中国的地震预报是政府规定而旦由法律维持的。

与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政治动乱重合,1966~1976年是地震预报的爆发期,预报热潮在1975年预报海城地震时达至巅峰。

海城预报的实现主要是因为前震序列异常显著和当时一些地方官员发布临震预警毫无顾虑。

自1976年毁灭性的唐山地震以来,预报信心日趋下降,而抗震设防愈加得到重视。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再次揭示了地震预报暗淡的现实。

尽管有大量的前兆监测台网和精心设置的系列会商制度,但汶川地震前没有发现足以促成预报的明显异常。

反之,汶川地震无可辩驳地展现出抗震设防的无比重要性。

与1976年唐山震区的毫无抗震设防不同,2008年的汶川震区已有抗震设防要求,而设防的建筑比不设防建筑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

但是,抗震规范的实施远远落后于颁布。

假如抗震设计规范的执行更为严格,建设选址更为明智.这次地震造成的许多死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财产损失也应大大减少。

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教训是:不论地震预报的前景如何,依靠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在目前是不现实的,而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进行抗震设防才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总页数】21页(P34-54)【作者】陈棋福;王克林;王克林(译);吕春来(校)【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ALOS SAR图像2EM-MRF方法自动检测2008年5月中国汶川地震区域三类地表变化 [J], 金亚秋;王大芳2.由汶川地震引发对中国地震预报的方法学反思 [J], 王铮;宋雅杰;熊文;吴静;俞海宝3.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特别进展点评——5.12汶川地震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 [J],4.汶川地震引发的中国地震预报探讨 [J], 陈棋福5.地震震源与灾害评估分析: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Ms 8.0汶川地震 [J], 陈胜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标识码 : A
1 9 7 0— 2 0 0 8年 中 国 1 0次 大 地 震 预 测 预 报 经 验 教 训 的 初 步 探 讨
黄圣睦, 董瑞英
( 四川省地震局 ,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要 : 将监测预报工作过程从 预测 意见提 出一取得共识一加强监测一提供社会一预测结果 , 称为工
关键词 : 监测预报工作流程 ; 分析预报技术流程 ; 政府 、部门 、 社会三结合
回顾 4 0年 ( 从1 9 7 0年通海 7 . 7级地震 到 2 0 0 8年 汶 川 8 . 0级地 震 ) 间, 中国大 陆 1 0次 大 地震 的 中 、 短临 监测 预报工 作 的技 术流 程和 工作流 程 , 地 震研 究者 比较一致 的认识 是 在 中一 短 I 临过 渡及 短临预 测难 度最 大 。中期 趋 势 判定 虽 是 短期 预 测 的基础 , 但 是 有 其 不可 克 服 的 “ 弱 点” : 时 间尺度 以年 为计 , 难 以认 准某一 年 、 月; 地点 的数 量难 以求 一 ; 地 区尺度 也难 以达 到 1 0 0 k m×1 0 0 k m 的面积 , 真正 成功例 子 的经验 在于 中一 短 临过度 抓得好 !怎样抓得 好 ?只有从 实 例 中加 以 回顾 和提炼 。 查 阅 中国震 例及 相关 研究 _ 1 、 回忆 录 、 论文, 从 工作流 程及技 术流 程加 以逐个 清理 。进行
年耿 马 7级一 1 9 9 5年孟 连 7 . 3级 , 3次 间 隔均 为 5 4年 。 自 1 9 1 3年 1 2月 2 3 日 峨 山 7级 地 震
至1 9 6 6 年, 间隔时间已经 5 3 年。② 川滇强震活跃时段从 1 9 6 6年起 , 时长 l O ~ l 2 年内强震连
发( 震 后认 识 ) 。
归 纳对 比研究 , 得 出主要 的经验 教训 。
期望 这一讨 论 能引起 读者 的兴趣 , 正确 评价 我 国地 震监 测预报 研究 的现状 和对策 , 促 进监
测 预报 工作 的发展 。
1 1 O次 大 地 震 震 情 分析 预 测 工 作 的 回顾
对 逐个地 震先 介绍监 测 预报 的工作过 程 : 个 人或 小组提 交 的会 商 意见 ; 取 得共识 或单 位 审 批; 实施 加强 工作 的进展 ; 会 商报告 形成及 政 府批 转 ; 短 临跟 踪 监测 ; 宏 观 异 常及震 中 区工作 ; 临震通 知或政 府公 示 。后 续介 绍技 术流程 , 即长 、 中、 短及 临震前 兆异 常 的认识 和演 变过 程 ; 监
山、 华 宁开 展野外 考察 ” ①, 其 后提 出预测 向李 四光 汇报 。李 四光指 示 : 西 南 队 的工作 要 抓住 通
海 不放 。 ②
通海 地震 预报 任务 已下 达地 质 部 西 南 地震 地 质 队 ( 中央地 办 王 树 华 ) 。1 9 6 8—1 9 6 9年 布 置滇南 I等水 准测 量 ( 东 川一 通 海 ) 埋设 , 1 9 6 9年 取 得 1 期观测成果与 1 9 5 8年 观 测 值 可 以对
E— ma i l : h u n g s e n g mu @ 1 2 6 . c o n r
2期
黄圣睦等 : 1 9 7 0~2 0 0 8年 中国 1 0次大地震预测 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探讨
1 0 7
把 力量 调 到西北 、 西南 这几 个 山字 型构 造上 去 ’ 的指示 , 1 9 6 7年 6月 赴通 海 曲溪 、 石 屏 建水 、 峨
作流程 ; 将各工作阶段的相应中 、 短、 临 阶段 的前 兆 异 常 现 象 的认 识 和 先 后 发 展 , 称 为 技 术 流 程 。对
1 9 7 0—2 0 0 8年 1 0次中国中东部 7级 以上大地震的工作流程 和技术流程进行 了总结和对 比, 得 出了

些 对今后监测预报工作值得借鉴 的经验与教训 , 可供 同行们参考 。

比。
1 9 6 9年下 半 年 国测 大地 二 队在 通海埋 设 “ 水 准环 ” 观测 1期 。1 9 6 9年 l 2月至 震时 西南地
震地 质 队云南 分 队进住 通海 城 区附近 开展 工作 。
1 )中长 期异 常判 定
① 历史上云南大地震时间间隔( 震后认识 ) 。1 8 3 3 年嵩明 8级一l 8 8 7年建水 7级~1 9 4 1
第2 7卷 第 2期 2 0 1 3 年 6 月
内 陆 地 震 I N L A N D E A R T HQ U A K E
中图分类号 : P 3 1 5 . 7
V 0 1 . 2 7 No . 2
J u n e
2Ol 3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8 9 5 6 ( 2 0 1 3 ) 0 2 - 0 1 0 6 - 1 5
2 )中期 异 常判 定
①6 0 年周期 , 1 9 1 3 年+ 6 O 年 =1 9 7 3年。② 东川 1 9 6 6 . 2 . 5 M 6 . 5 地震相似 1 9 0 9年华宁

的 ÷, 近源中期信号震或“ 东川窗” 地震( 震后认识) 。③ 1 9 6 5 年峨山发生的5 . 2 级地震是
测及预 报工作 评 价 。
1 . 1 1 9 7 0年 1月 5 日通 海 M7 . 8地 震
“ 地质部 西南 地震 地质 队云南 分 队 2位年 青 同志 ( 张 治洮 、 何 希虎 ) 按李 四光部 长关 于 ‘ 要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 0 3 ・ 1 3 . 作者简介 : 黄圣睦( 1 9 j 6 ~) , 男, 研究 员, 1 9 5 5年毕业 于东北 地质学 院, 从 事活动断裂 、 历史地震 、 强震 趋势预测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