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报告
性能测试报告
![性能测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ddeda8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4.png)
性能测试报告目录一、性能测试概述 (3)1.1 测试目的 (3)1.2 测试环境 (4)1.3 测试范围 (5)1.4 测试方法 (6)二、硬件配置 (7)2.1 服务器配置 (8)2.2 网络配置 (9)2.3 存储配置 (11)三、软件环境 (12)3.1 操作系统版本 (13)3.2 数据库版本 (14)3.3 应用程序版本 (15)3.4 其他依赖软件版本 (16)四、性能测试指标 (18)4.1 响应时间 (18)4.2 并发用户数 (19)4.3 CPU使用率 (20)4.4 内存使用率 (21)五、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22)5.1 响应时间分析 (23)5.2 并发用户数分析 (24)5.3 CPU使用率分析 (26)5.4 内存使用率分析 (27)5.5 磁盘I/O分析 (27)5.6 网络带宽分析 (28)5.7 吞吐量分析 (29)5.8 错误率分析 (30)5.9 稳定性分析 (31)5.10 可扩展性分析 (33)六、性能优化建议 (34)6.1 响应时间优化建议 (35)6.2 并发用户数优化建议 (36)6.3 CPU使用率优化建议 (37)6.4 内存使用率优化建议 (38)6.5 磁盘I/O优化建议 (39)6.6 网络带宽优化建议 (40)6.7 吞吐量优化建议 (41)6.8 错误率优化建议 (43)6.9 稳定性优化建议 (44)6.10 可扩展性优化建议 (45)一、性能测试概述性能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软件在特定负载和环境下,其性能表现是否满足预期的业务需求和用户要求。
通过性能测试,我们可以了解软件在不同场景下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表现,从而为优化软件提供有力支持。
本次性能测试旨在对XX软件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磁盘IO、网络带宽等关键指标。
测试环境采用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硬件和软件配置,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370c91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7.png)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一、测试概况。
1.1 测试目的。
性能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系统在特定负载下的性能表现,以便发现系统的瓶颈和性能瓶颈,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1.2 测试范围。
本次性能测试主要涉及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等性能指标的测试。
1.3 测试对象。
本次性能测试的对象为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登录、数据查询、数据提交等功能。
1.4 测试环境。
测试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为服务器配置、网络带宽等,软件环境为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
1.5 测试工具。
性能测试的工具包括LoadRunner、JMeter等,用于模拟用户行为和收集性能数据。
二、测试结果。
2.1 响应时间。
在不同负载下,系统的响应时间分别为,轻负载下平均响应时间为X秒,中负载下平均响应时间为Y秒,重负载下平均响应时间为Z秒。
2.2 吞吐量。
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吞吐量为,轻负载下每秒处理A个请求,中负载下每秒处理B个请求,重负载下每秒处理C个请求。
2.3 并发用户数。
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最大并发用户数为,轻负载下最大并发用户数为M,中负载下最大并发用户数为N,重负载下最大并发用户数为O。
2.4 性能瓶颈。
经过测试发现,系统性能的瓶颈主要集中在数据库查询和数据处理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三、测试分析。
3.1 性能优化建议。
针对性能瓶颈,提出了一系列的性能优化建议,包括数据库索引优化、缓存机制的引入、代码逻辑优化等。
3.2 测试总结。
通过本次性能测试,发现了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为系统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四、测试结论。
综合测试结果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系统在轻负载下表现稳定,但在重负载下存在性能瓶颈;针对性能瓶颈提出了一系列的性能优化建议;性能测试报告的编写是对性能测试工作的总结和归纳,也是对系统性能的客观评价。
通过本次性能测试报告,可以清晰地了解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为系统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jmeter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jmeter性能测试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98e8ee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3.png)
jmeter性能测试实验报告JMeter 性能测试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系统的性能成为了关键的关注点。
为了确保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等情况下能够稳定运行,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使用 JMeter 工具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
二、实验目的本次性能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系统的性能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确定系统能够承受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2、评估系统在不同并发用户数下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3、检测系统在高负载下是否存在性能瓶颈,如内存泄漏、CPU 利用率过高等。
4、为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三、实验环境1、硬件环境服务器:_____客户端:_____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_____应用服务器:_____数据库:_____JMeter 版本:_____四、实验设计1、测试场景设计登录场景:模拟用户登录系统的操作。
搜索场景:模拟用户进行搜索的操作。
数据提交场景:模拟用户提交数据的操作。
2、并发用户数设置逐步增加并发用户数,从 100 开始,每次增加 100,直到系统出现性能瓶颈或达到预期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3、测试数据准备准备足够的测试数据,包括用户账号、搜索关键词、提交的数据等,以确保测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性能指标监控监控服务器的 CPU 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磁盘 I/O 等性能指标。
监控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错误率等性能指标。
五、实验步骤1、启动 JMeter 工具,创建测试计划。
2、添加线程组,设置并发用户数和循环次数。
3、添加 HTTP 请求,配置请求的方法、路径、参数等。
4、添加监听器,用于收集性能指标数据,如聚合报告、查看结果树等。
5、配置服务器监控插件,监控服务器的性能指标。
6、运行测试计划,观察性能指标的变化。
7、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系统的性能表现,找出性能瓶颈。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1、登录场景并发用户数为 100 时,平均响应时间为 2 秒,吞吐量为 50 次/秒,错误率为 0%。
服务器性能测试报告
![服务器性能测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f239c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2.png)
服务器性能测试报告1. 测试背景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对服务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服务器能够满足业务需求,我们对服务器进行了性能测试,以便了解服务器的性能瓶颈和优化方向。
2. 测试环境- 服务器型号:XXX- 处理器:XXX- 内存:XXX GB- 硬盘:XXX GB SSD- 网络:10 Gbps 局域网- 操作系统:XXX3. 测试工具- Apache JMeter- LoadRunner- CPU-Z- GPU-Z- HD Tune Pro4. 测试指标- 处理器性能- 内存性能- 硬盘性能- 网络性能5. 测试结果及分析5.1 处理器性能测试使用 CPU-Z 进行处理器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服务器的处理器性能满足业务需求。
在满载情况下,处理器的主频达到XXX MHz,功耗为 XXX W,温度为 XXX℃。
5.2 内存性能测试使用 LoadRunner 进行内存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服务器的内存性能满足业务需求。
在满载情况下,内存的读写速度达到XXX MB/s,延时为 XXX ns。
5.3 硬盘性能测试使用 HD Tune Pro 进行硬盘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服务器的硬盘性能满足业务需求。
在满载情况下,硬盘的读写速度达到XXX MB/s,队列深度为 XXX。
5.4 网络性能测试使用 Apache JMeter 进行网络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服务器的网络性能满足业务需求。
在满载情况下,网络的吞吐量达到XXX Mbps,延迟为 XXX ms。
6. 结论与建议根据上述测试结果,我们认为服务器在处理器、内存、硬盘和网络等方面的性能均满足业务需求。
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性能,我们建议在以下方面进行优化:1. 处理器:考虑升级处理器型号,提高处理器主频和核心数。
2. 内存:考虑增加内存容量,提高系统的内存使用效率。
3. 硬盘:考虑使用更高性能的硬盘,提高数据读写速度。
4. 网络:考虑优化网络架构,提高网络带宽和吞吐量。
产品功能性能试验报告范文
![产品功能性能试验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a19db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8.png)
产品功能性能试验报告范文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XXX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试验评估,以确认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 验证产品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 测试产品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确定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 试验环境- 产品型号:XXX- 型号:12345- CPU:Intel Core i7-8700K 3.7GHz- 内存:16GB DDR4- 操作系统:Windows 104. 试验内容和方法4.1 功能测试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对产品进行基本功能的测试,包括但不限于:- 操作系统兼容性:使用不同版本和类型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 等,测试产品是否能正常运行。
- 连接稳定性:通过连接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设备,测试产品的连接稳定性和传输速率。
- 功能完整性:测试产品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如文件传输、音视频播放等。
- 用户界面友好性:评估产品的用户界面是否简洁、易用。
4.2 性能测试测试产品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包括但不限于:- 大文件传输:测试产品在传输大文件时的速度和稳定性。
- 多任务处理:同时进行多个任务,测试产品的处理能力和性能是否受到影响。
- 压力测试:通过模拟高负载场景,测试产品在压力下的表现,如是否出现卡顿、死机等情况。
5. 试验结果与分析5.1 功能测试结果经过测试,产品在各项功能测试中表现良好,正常运行于不同操作系统下,并且能够连接稳定,并实现快速传输文件和播放音视频。
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用。
5.2 性能测试结果在大文件传输测试中,产品的传输速度平均为100MB/s,传输稳定性良好。
在多任务处理测试中,产品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没有出现卡顿或延迟的情况。
在压力测试中,产品在高负载下仍能保持平稳运行,没有出现死机现象。
6. 试验结论经过功能和性能的测试评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产品具有良好的功能完整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软件开发项目性能测试报告
![软件开发项目性能测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2a6e6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8.png)
软件开发项目性能测试报告1.测试概述1.1 测试目标2.本性能测试报告的目的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进行全面的性能评估,以确认软件系统在各种负载条件下的响应能力和稳定性。
1.2 测试范围本次性能测试的范围包括软件系统的核心功能,例如用户登录、浏览、搜索、添加/修改数据等。
同时,也将测试系统的边界条件和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1.3 测试策略本次性能测试采用了负载测试、稳定性测试和异常测试三种策略。
通过逐步增加负载,观察系统性能指标的变化,以确保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
同时,对系统进行长时间、大量数据的测试,以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 测试周期本次性能测试从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5月5日,历时5天。
3.测试环境2.1 硬件环境4.服务器配置:Intel Xeon Silver 4216,256GB RAM,1TB SSD5.网络设备:Cisco Nexus 3000系列交换机6.负载生成器:LoadRunner 11.02.2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CentOS 7.4数据库:MySQL 5.7.20Web服务器:Nginx 1.13.8应用程序服务器:Tomcat 8.5.34性能监控工具:Prometheus 2.6.02.3 网络环境网络带宽:100Mbps网络延迟:10ms7.测试数据3.1 请求数据8.在本次性能测试中,共生成了5000个用户请求,其中包括正常请求和异常请求各2500个。
3.2 响应数据在正常请求的测试中,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为1秒,而在异常请求的测试中,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为3秒。
3.3 错误数据在异常请求的测试中,共产生了500个错误数据,其中400个为502错误,100个为504错误。
9.测试结果4.1 性能指标10.在本次性能测试中,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为1秒,系统的并发用户数为200个,系统的吞吐量为2000tps。
4.2 响应时间在正常请求的测试中,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为1秒,而在异常请求的测试中,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为3秒。
性能测试报告分析
![性能测试报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102bf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7.png)
性能测试报告分析本文对公司项目进行的性能测试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确保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和高效运行。
一、测试环境概况在进行性能测试时,测试环境的搭建是至关重要的。
本次测试使用了XX测试工具,模拟了XX用户数量,对系统进行了XX小时的持续性能测试。
测试环境包括XX操作系统、XX数据库等相关信息,详细数据见附表1。
二、测试结果分析1. 响应时间:根据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响应时间在低负载状态下表现良好,但在高负载情况下逐渐增加,最终超出了预期阈值。
特别是在某些关键业务功能上,响应时间甚至超过了3秒,需要引起重视。
2. 吞吐量:系统吞吐量在测试过程中也出现了波动,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吞吐量逐渐下降。
在高负载时,系统吞吐量达到瓶颈,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3. 错误率:在持续性能测试中,系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错误率,尤其是在高负载状态下错误率增加更为显著。
这些错误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和用户体验不佳。
三、问题分析1. 数据库优化不足:根据测试结果显示,数据库查询是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的数据库设计、索引等方面存在优化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数据库结构以提升系统性能。
2. 缓存机制不完善:系统在高负载状态下缓存命中率较低,说明当前的缓存机制设计不合理。
应该对缓存策略进行重新评估,提高缓存效率和命中率。
3. 网络请求响应慢:部分网络请求的响应时间超过了预期,可能是由于网络带宽不足或者网络延迟太高导致。
建议优化网络配置,减少网络请求的瓶颈。
四、优化建议1. 数据库优化:对数据库进行性能调优,包括优化查询语句、添加合适的索引、定期清理无用数据等,以减少数据库负载。
2. 缓存优化:重新设计缓存策略,提高缓存命中率,减少对数据库的请求次数,提升系统的性能表现。
3. 网络优化:优化网络配置,包括增加带宽、减少网络延迟等,以提高系统的网络响应速度。
五、总结通过本次性能测试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系统中存在的性能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40a12b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9.png)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一、测试概述。
性能测试是软件测试的一种,其目的是评估系统的性能,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等指标。
本次性能测试报告旨在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并提供详细的测试结果和分析,以便于开发团队和管理团队了解系统的性能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测试环境。
1. 测试对象,XXX系统(版本号)。
2. 测试工具,LoadRunner。
3. 测试环境,生产环境模拟环境。
4. 测试时间,2022年1月1日-2022年1月7日。
三、测试指标。
1. 响应时间,用户请求系统后,系统响应的时间。
2. 吞吐量,系统单位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数量。
3. 并发用户数,同时在线的用户数量。
4. CPU、内存、磁盘等资源利用率。
四、测试过程。
1. 测试准备,梳理系统功能模块,确定测试场景和测试用例。
2. 测试执行,根据测试计划,执行性能测试,记录测试数据。
3. 测试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性能瓶颈和问题点。
4. 测试报告,编写性能测试报告,总结测试结果和分析结论。
五、测试结果。
1. 响应时间,系统响应时间稳定在2-3秒之间,符合用户预期。
2. 吞吐量,系统吞吐量在高峰时段能够达到每秒处理1000个请求。
3. 并发用户数,系统能够支持1000个并发用户同时在线。
4. 资源利用率,系统资源利用率在合理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性能瓶颈。
六、测试分析。
1. 性能瓶颈,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部分功能模块响应时间略有增加,需要进一步优化。
2. 优化建议,对系统关键功能模块进行性能优化,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3. 测试总结,本次性能测试结果较为理想,系统整体性能良好,但仍需持续关注和优化。
七、测试结论。
经过本次性能测试,系统在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等方面表现良好,但仍存在一些性能瓶颈,需要进一步优化。
建议开发团队根据测试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性能优化,以确保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依然能够稳定运行。
八、附录。
1. 测试用例。
性能测试报告
![性能测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0bca25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2.png)
实施性能测试策略
• 按照性能测试计划执行性能测试
• 监控性能测试过程,收集测试数据
• 分析性能测试结果,给出性能优化建议
03
性能测试用例设计
性能测试用例设计原则
• 性能测试用例设计原则
• 确保用例覆盖关键功能和场景
• 保持用例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执行
• 注重用例的可重复性和可维护性
性能测试用例执行与优化
⌛️
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 确定性能测试职业发展方向
• 制定性能测试技能提升计划
• 坚持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性能测试能力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执行性能测试用例
• 按照性能测试计划执行性能测试用例
• 监控性能测试过程,收集测试数据
• 分析性能测试结果,给出性能优化建议
优化性能测试用例
• 根据性能测试结果,对用例进行优化和调整
• 提高用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保持用例的更新和同步
04
性能测试执行与监控
性能测试环境搭建与配置
搭建性能测试环境
配置性能测试环境
性
02
性能测试计划与策略
性能测试需求和目标分析
分析性能测试需求
• 了解系统业务场景和性能指标
• 确定性能测试的范围和目标
• 制定性能测试计划和策略
确定性能测试目标
• 验证系统性能是否满足需求
• 发现系统性能瓶颈和优化点
• 评估系统性能是否达到预期指标
性能测试计划制定和时间表
制定性能测试计划
制定性能测试时间表
• 与项目团队和相关部门进行性能测试结果沟通
• 按照要求和格式进行报告归档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案例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d183f2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1.png)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案例一、背景介绍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软件性能对于企业和用户来说都至关重要。
性能测试是一种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和可靠性的方法。
本文将通过一个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案例,详细介绍测试对象、测试目标、测试方法、测试结果以及相应的优化措施,以便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性能测试分析案例。
二、测试对象我们选择了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作为测试对象,该网站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注册、商品浏览、商品搜索、购物车管理、下单支付等。
三、测试目标我们的测试目标是评估该电子商务网站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包括网站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系统资源消耗以及系统稳定性等。
四、测试方法1. 确定测试环境:搭建与实际生产环境相似的测试环境,包括服务器数量、配置、操作系统、网络等。
2. 制定测试计划:根据测试目标和测试环境,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场景、测试用例、测试数据等。
3. 执行性能测试:根据测试计划,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测试,模拟不同负载条件下的用户行为,监控系统关键指标和响应时间。
5. 收集测试数据:记录系统在不同测试场景下的性能数据,包括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CPU和内存占用等。
6. 分析测试结果:根据收集到的测试数据,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发现性能瓶颈和问题所在。
五、测试结果1. 响应时间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并发用户数较少的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较快,用户体验良好。
但是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系统响应时间明显延长,甚至出现了部分请求超时的情况。
2. 并发用户数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在承受一定并发用户数后出现性能瓶颈,无法满足大量用户同时访问的需求。
3. 系统资源消耗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高负载条件下,系统的CPU和内存资源消耗明显增加,达到了较高的利用率,存在资源占用过高的风险。
六、优化措施基于性能测试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的优化措施:1. 优化系统架构:对系统进行优化,包括增加服务器数量,优化数据库设计,提升系统的吞吐量和并发处理能力。
性能测试报告范文
![性能测试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4f67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3.png)
性能测试报告范文一、引言性能测试是对系统的负载能力,响应时间以及吞吐量的测试。
它旨在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所测试系统的性能测试结果和相关分析。
二、测试环境1.硬件配置:- CPU:Intel Core i7-7700HQ-内存:16GB-硬盘:512GBSSD- 网络:1Gbps以太网2.软件配置:- 操作系统:Windows 10- 浏览器:Chrome 78.0.3904.97- 测试工具:JMeter 5.2三、测试目标本次性能测试的目标是评估系统在1000个并发用户下的性能表现,并分析系统是否能够在此负载下保持稳定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四、测试过程与结果1.测试步骤:a.配置测试计划:设置线程组数量为1000,设置每个线程的启动时间间隔为1秒。
b.添加HTTP请求:模拟用户在系统中执行常见业务操作的HTTP请求,并设置相应的参数和断言。
c.配置结果分析器:选择合适的结果分析器,以便能够监测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2.测试结果:a.响应时间: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为1.5秒,最大响应时间为5秒。
大多数请求的响应时间在1-2秒之间,只有少数请求的响应时间超过了3秒。
b.吞吐量:系统的吞吐量为2000个请求/分钟,平均每秒处理33个请求。
系统对于每个请求的平均处理时间为0.5秒。
c.错误率:在1000个并发用户下,系统处理的请求中有2%的请求发生了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是由于系统负载过高或者部分功能出现了异常。
五、结果分析1.响应时间分析: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较低且稳定,在可接受范围内。
然而,有少部分请求的响应时间超过了3秒,可能会给用户带来较差的体验。
可以尝试优化系统的代码和数据库查询等操作,以减少这部分请求的响应时间。
2.吞吐量分析:系统的吞吐量为每分钟2000个请求,可以满足当前系统的需求。
然而,在预期未来的用户增长中,系统应该考虑水平扩展和优化以支持更高的吞吐量。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720fc9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9.png)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1. 引言性能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评估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发现潜在的性能问题,并为系统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本报告将对XXX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以便为系统的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2. 测试环境在进行性能测试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测试的环境和条件,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本次性能测试的环境如下:- 系统:XXX系统- 版本:X.X.X- 硬件:CPU X核,内存 XGB,硬盘 XGB- 软件:操作系统 XXX,数据库 XXX,应用服务器 XXX- 测试工具:XXX性能测试工具3. 测试目标在进行性能测试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测试的目标,以便为测试设计合适的场景和指标。
本次性能测试的目标如下:- 测试系统的并发用户量下的性能表现- 测试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4. 测试场景设计根据测试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测试场景:- 场景一:模拟X个并发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场景二:模拟X个并发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持续X小时,观察系统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 场景三:模拟X个并发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逐渐增加负载,直至系统崩溃,观察系统的极限负载能力5. 测试执行在测试场景设计完成后,我们进行了性能测试,并记录了测试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观察结果。
以下是测试执行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场景一:模拟X个并发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 平均响应时间:X秒- 吞吐量:X个请求/秒- CPU利用率:X%- 内存利用率:X%- 网络带宽:XMbps场景二:模拟X个并发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持续X小时- 系统稳定性良好,未出现异常情况- 响应时间和吞吐量基本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CPU和内存利用率波动在X%以内场景三:模拟X个并发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逐渐增加负载- 系统在X个并发用户时出现性能下降- 在X个并发用户时系统崩溃,无法响应请求6. 测试分析根据测试执行的结果,我们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系统在低负载下表现良好,响应时间和吞吐量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随着并发用户的增加,系统的性能逐渐下降,直至崩溃- 系统的CPU和内存利用率在高负载下明显增加,存在性能瓶颈7. 测试结论根据测试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系统在当前硬件和软件环境下,能够支撑X个并发用户的正常操作- 针对高负载时的性能问题,需要对系统进行优化,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库优化、代码优化、硬件升级等- 建议在生产环境中进行进一步的负载测试和性能优化8. 测试建议基于测试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测试建议:- 优化数据库索引和查询语句,提高数据库的响应速度- 对系统进行代码审查和性能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考虑升级硬件设备,提高系统的负载能力- 在生产环境中进行定期的性能测试,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性能问题9. 总结性能测试是保障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本次性能测试,我们发现了系统在高负载下的性能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性能检测报告
![性能检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50f92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0.png)
性能检测报告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产品性能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产品的性能表现,并为产品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
二、测试环境。
本次性能检测所采用的测试环境为,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处理器为Intel Core i7,内存为8GB,硬盘为256GB SSD。
测试过程中未运行其他大型软件,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测试内容。
1. 启动速度测试,测试产品从启动到完全加载所需的时间。
2. 响应速度测试,测试产品在不同操作下的响应速度,包括打开、关闭、切换页面等。
3. 资源占用测试,测试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占用的内存和CPU资源。
4. 稳定性测试,测试产品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卡顿、闪退等现象。
5. 兼容性测试,测试产品在不同操作系统、不同设备上的兼容性表现。
四、测试结果。
1. 启动速度,经测试,产品从启动到完全加载所需的时间为3秒,表现良好。
2. 响应速度,产品在各项操作下的响应速度均在1秒以内,用户体验良好。
3. 资源占用,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平均占用内存为150MB,CPU占用率在10%左右,资源占用较低。
4. 稳定性,长时间运行测试显示,产品稳定性良好,未出现卡顿、闪退等现象。
5. 兼容性,产品在Windows、iOS、Android等不同操作系统上均能正常运行,兼容性良好。
五、性能分析。
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产品在启动速度、响应速度、资源占用、稳定性和兼容性方面表现良好,用户体验较为流畅。
但仍需注意的是,在后续的产品优化中,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能,以满足用户对于速度和稳定性的更高要求。
六、改进建议。
1. 进一步优化启动速度,缩短产品启动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2. 加强资源管理,进一步降低内存和CPU的占用,提高产品的运行效率。
3. 持续进行稳定性测试,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稳定性问题,确保产品的稳定运行。
4. 加强兼容性测试,确保产品在不同设备和操作系统上的兼容性,提升产品的适用范围。
性能测试报告
![性能测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65c534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6.png)
性能测试报告一、测试背景。
本次性能测试是针对公司新开发的在线购物平台进行的,旨在评估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情况下的性能表现,以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二、测试目的。
1. 评估系统在正常负载和峰值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2. 发现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可能存在的性能瓶颈和问题;3. 验证系统在持续运行压力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测试环境。
1. 测试服务器,使用8台配置相同的服务器进行测试,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2.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为Linux,数据库采用MySQL,应用服务器采用Tomcat;3. 测试工具,使用JMeter进行性能测试,模拟用户并发访问系统。
四、测试内容。
1. 压力测试,模拟大量用户并发访问系统,评估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2. 负载测试,逐步增加并发用户数,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3. 时延测试,测量系统响应时间,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响应速度;4. 稳定性测试,持续运行系统,观察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测试结果。
1. 压力测试,系统在1000个并发用户下,响应时间平均为2秒,吞吐量为1000次/秒,系统表现稳定;2. 负载测试,系统在逐步增加并发用户数的情况下,响应时间逐渐增加,吞吐量逐渐下降,系统在2000个并发用户下开始出现性能瓶颈;3. 时延测试,系统在低负载情况下,响应时间在1秒以内,随着负载的增加,响应时间逐渐增加,达到3秒以上;4. 稳定性测试,系统在持续运行24小时后,未出现系统崩溃或性能下降的情况,表现稳定可靠。
六、问题分析。
1. 性能瓶颈,系统在2000个并发用户下出现性能瓶颈,需要进一步优化系统架构和代码逻辑;2. 响应时间,随着负载的增加,系统响应时间逐渐增加,需要优化数据库查询和页面渲染效率;3. 系统稳定性,系统在持续运行下表现稳定可靠,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系统容错和异常处理能力。
七、优化建议。
1. 系统架构优化,采用分布式架构,提高系统的横向扩展能力;2. 代码优化,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IO操作,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3. 缓存优化,增加缓存机制,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次数,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4. 异常处理,加强系统的异常处理能力,保证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性能测试报告
![性能测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bdb770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1.png)
性能测试报告性能(压力)测试报告一、引言性能测试是软件测试中的一种重要测试方法,旨在评估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本次测试以一个具体的软件系统为例,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本报告将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测试目标本次测试的主要目标是评估系统在正常负载和峰值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通过测试找出系统在高并发访问、大数据量负载和长时间运行等情况下的性能问题,并确定系统所能处理的最大访问量。
三、测试环境1.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24-数据库:MySQL8.0- Web服务器:Apache Tomcat 9.0- 浏览器:Chrome 87.02.硬件环境:-内存:16GB-硬盘:SSD256GB四、测试方法1. 负载生成:使用性能测试工具Apache JMeter对系统进行高并发操作模拟。
2.测试场景:-登录场景:模拟1000个用户同时登录系统并进行操作。
-数据查询场景:模拟100个用户同时进行数据查询操作。
-数据插入场景:模拟100个用户同时进行大数据量插入操作。
-长时间运行场景:模拟持续高并发操作,持续时间为1小时。
五、测试结果1.登录场景:系统对1000个用户同时登录的响应时间平均为2秒,无明显延迟,登录成功率达到100%。
2.数据查询场景:系统对100个用户同时进行数据查询的响应时间平均为3秒,查询完成率达到99%。
3.数据插入场景:系统对100个用户同时进行大数据量插入的响应时间平均为5秒,插入成功率达到98%。
4.长时间运行场景:系统在持续高并发操作下表现稳定,无明显内存泄漏或性能下降的情况。
六、问题分析1.登录响应时间略高:系统登录场景下的响应时间为2秒,稍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经过分析,发现登录操作时有大量的数据库查询和权限验证,可以优化查询和权限验证的算法以提升登录的响应速度。
2.数据查询完成率不达标:数据查询场景下完成率为99%,仍有1%的查询未能成功。
性能测试报告
![性能测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a9d6ec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3.png)
性能测试报告性能测试报告(一)一、测试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系统性能。
本次测试是针对某企业的在线售票系统进行的性能测试,目的是评估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的稳定性和性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瓶颈,以便提供优化建议,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二、测试目标1. 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在高并发、极端情况下,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是否会出现崩溃、错误等异常情况。
2. 测试系统的负载容量:测试系统在不同并发量下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确定系统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载量。
3. 发现系统的性能瓶颈:测试中发现可能出现的瓶颈,提供优化建议,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测试环境1. 测试对象:某企业的在线售票系统,系统版本为 1.0。
2. 测试工具:LoadRunner,使用Web(HTML/HTTP)协议进行测试。
3. 测试环境:服务器:4核8G,Windows Server 2012 R2数据库:Mysql 5.6,配置为Master-Slave架构应用服务器:Tomcat 7四、测试方案1. 使用LoadRunner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采用分布式测试架构,包含1台Controller和4台Load Generator。
2. 设置不同的虚拟用户数量、测试持续时间和负载,模拟多种用户场景,包括登录、浏览商品、查询订单、购买等操作。
3.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CPU 负载等指标。
五、测试结果1. 响应时间:在1000个虚拟用户并发测试中,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为2.5秒,最大响应时间为8秒。
2. 吞吐量:在1000个虚拟用户并发测试中,系统的吞吐量为250 TPS。
3. CPU负载:在高负载情况下,系统的CPU负载峰值为70%,整体稳定性良好。
六、测试结论1. 系统能够良好地处理高并发情况下的用户请求,响应时间较短、吞吐量较高。
2. 系统的整体性能稳定,没有出现重大问题或异常情况。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46bfc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7.png)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摘要:本文档对于某软件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并通过分析测试结果,评估了系统的性能表现。
性能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系统在各种负载条件下的性能问题,并识别潜在的瓶颈,以便进行优化。
1. 引言性能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是评估系统在正常操作条件下的性能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等。
通过性能测试可以帮助开发团队确定系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并发现潜在的性能问题。
2. 测试环境本次性能测试在一台具备典型硬件配置的服务器上进行,包括:Intel Xeon处理器、16GB RAM以及500GB硬盘空间。
测试使用JMeter工具模拟多个用户同时访问系统。
3. 测试目标本次性能测试的目标是评估系统在最大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具体而言,我们关注以下几个指标:- 平均响应时间:测量系统对用户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
- 吞吐量:表示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请求数量。
- 并发用户数:指系统能够同时处理的用户数量。
- CPU利用率和内存利用率:衡量系统在负载压力下的资源利用情况。
4. 测试过程与结果我们按照不同负载条件进行了多次性能测试,分别模拟了100、500、1000个用户同时访问系统。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记录了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以及资源利用率等数据。
测试结果显示,在100用户的情况下,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为500毫秒,吞吐量为每秒处理100个请求。
同时,系统的CPU利用率保持在80%左右,内存利用率保持在60%。
而在500用户的情况下,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略有增加,达到750毫秒,吞吐量为每秒处理300个请求,CPU利用率提升至90%,内存利用率稳定在70%。
最后,在1000用户的情况下,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进一步增加至1000毫秒,吞吐量为每秒处理400个请求,CPU利用率达到95%,内存利用率增至80%。
5. 性能问题分析从测试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在较小的用户负载下,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表现良好。
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性能测试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dafa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4.png)
性能测试实验报告性能测试实验报告一、引言性能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可以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本文将对某款网络游戏进行性能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为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
二、实验背景本次性能测试针对的是一款多人在线游戏,该游戏的核心功能包括用户登录、角色创建、场景加载、战斗等。
为了保证游戏在大量用户同时在线时的稳定性和流畅性,性能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测试环境1. 硬件环境:测试服务器采用高性能的服务器主机,配备多核处理器和大容量内存。
2.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为Linux,数据库为MySQL,Web服务器为Nginx。
四、测试目标本次性能测试的主要目标有:1. 测试游戏服务器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响应时间。
2. 测试游戏服务器的并发处理能力。
3. 测试游戏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测试方法1. 压力测试:通过模拟大量用户同时登录、创建角色、进行战斗等操作,测试服务器的负载能力。
2. 并发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进行相同操作,测试服务器的并发处理能力。
3. 稳定性测试:在长时间运行的情况下,观察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六、测试过程与结果1. 压力测试在压力测试中,我们模拟了1000个用户同时登录游戏,并进行了一系列操作。
测试结果显示,服务器的平均响应时间为300毫秒,最长响应时间为800毫秒。
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1000个用户同时在线的情况下,服务器的性能表现良好,用户可以获得较好的游戏体验。
2. 并发测试在并发测试中,我们模拟了100个用户同时进行相同操作,如创建角色、进行战斗等。
测试结果显示,服务器能够稳定处理100个用户的请求,并且响应时间基本保持在200毫秒左右。
这表明服务器具备较强的并发处理能力,可以满足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需求。
3. 稳定性测试在稳定性测试中,我们将服务器长时间运行,并观察其表现。
测试结果显示,服务器在运行24小时后,仍然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崩溃或性能下降的情况。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16b45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14.png)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软件系统的性能对于企业的业务运营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性能测试成为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次性能测试旨在评估系统名称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并提出优化建议。
二、测试目标本次性能测试的主要目标包括:1、评估系统在预期负载下的响应时间,确保满足业务需求。
2、确定系统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和吞吐量,为系统容量规划提供依据。
3、检测系统在高负载下的稳定性,观察是否存在内存泄漏、CPU使用率过高等问题。
三、测试环境1、硬件环境服务器:服务器型号,CPU 型号,内存容量,存储类型及容量客户端:客户端型号,CPU 型号,内存容量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服务器端操作系统名称及版本,客户端操作系统名称及版本数据库:数据库名称及版本中间件:中间件名称及版本3、网络环境网络带宽:带宽大小网络延迟:平均延迟时间四、测试工具本次性能测试使用了以下工具:1、性能测试工具名称:用于模拟并发用户请求和性能数据采集。
2、监控工具名称:用于实时监控服务器的资源使用情况,如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 I/O 等。
五、测试场景设计根据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用户行为,设计了以下测试场景:1、登录场景并发用户数:具体并发用户数操作步骤: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
2、数据查询场景并发用户数:具体并发用户数操作步骤:输入查询条件,点击查询按钮,查看查询结果。
3、数据录入场景并发用户数:具体并发用户数操作步骤:填写数据表单,点击保存按钮。
六、测试执行情况1、测试用例执行情况共执行了测试用例数量个测试用例,其中成功用例数量个成功,失败用例数量个失败。
失败用例的主要原因是失败原因说明。
2、测试数据收集情况在测试过程中,收集了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使用率等性能数据。
响应时间包括平均响应时间、最小响应时间和最大响应时间。
吞吐量以每秒处理的事务数(TPS)或每秒请求数(RPS)来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口性能测试报告Rev:A.1目录1.概述 (4)1.1 目的 (4)1.2 术语 (4)1.3 参考资料 (4)第1章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部署结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系统架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测试资源 (6)3.1 测试环境 (6)3.2 人力资源 (6)3.3 测试工具................................................................................................ 错误!未定义书签。
(1)Jemeter工具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工作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Jmeter图表指标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3)JVM监控工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服务器资源监控工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测试策略 (7)4.1 测试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测试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测试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缺陷处理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 测试产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测试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6.风险分析 (15)1 概述1.1 目的该文档详细描述压力测试过程、测试监控数据以及测试数据分析结论。
1.2 术语负载测试:通过测试工具不断增大压力,查看系统性能表现的一个测试过程。
负载机:发送请求,生产测试压力的机器。
1.3 参考资料《》2.测试需求2.1被测系统分析**是一个试点项目,**正在接入到**项目中来,通过**系统可以直接进入到**平台。
后续用户量会随着**系统用户的接入逐渐增大。
11月**系统会展示到互联网大会上0,预计互联网大会访问量会到达一万以上,这么大的用户访问量必然对我们的系统造成很大的考验。
当前**部署在一台2核4G的阿里云服务器上,在这样低的性能机器上系统能处理很大的并发是不可能的。
目前系统注册和使用用户非常少,并不会对系统造成威胁。
但是系统的处理效率、容量和稳定性未经过验证,还不确定系统在单服务器的效率、容量和稳定性。
2.2 测试通过标准3.测试前置操作3.1 测试环境首先测试服务器有限,没有独立的服务器供压测使用。
其次**线上用户量非常少,压测非订单业务接口不影响生产环境的运行,所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在生产环境下直接压测。
系统的api接口、dubbo服务和mysql服务器都在同一台服务器,配置都是默认的,没有经过优化。
3.2 测试脚本如下附件:3.3 基础数据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参考,不需要构造基础数据,直接使用生产环境已有的数据。
3.4 人力资源测试1人、后台服务开发1人。
3.5 负载场景配置3.6 测试监控(1)应用服务器监控:使用linux自带的top、vmstat命令监控服务器资源(2)Tomcat的JVM监控:使用jdk自带的jmap、jstat查看内存、线程、类的情况。
(3)数据库监控:没有做监控。
后续可以增加慢查询的跟踪。
(4)负载机监控:使用linux自带的top、vmstat命令监控服务器资源备注:由于是生产环境,所以没有使用第三方工具进行监控。
4.测试场景设计4.1 测试场景4.2 相关业务接口4.3 测试用例从**入口进入**首页、商家详情页、商品详情页、商品列表、商家列表四个业务同时压测,每个业务相关的接口按列表中的顺序逐一请求。
5.测试过程整个测试过程中5.1 100个并发测试情况整个测试过程不管是错误率还是响应时间都是正常,系统响应很快,基本上小于400ms。
5.2 200个并发测试情况翻倍增加了并发数后,系统的响应有较大幅度的变厉害,部分接口响应时间翻倍,但是整个过程中平均响应时间小于2s,TPS(如图4)有所增长,达到预定指标。
5.3 500个并发测试情况继续增大并发量,翻倍增加了并发数后,系统整体的性能变化很大TPS和流量吞吐量都没有什么增长,系统的响应时间从原来小于2s到现在2s~10s之间,超时率达到了4.43%。
说明系统处理效率已经达到了瓶颈。
继续减小并发查看系统的表现。
5.4 300个并发测试情况减少到300个并发后,系统的响应时间、tps、流量吞吐量都跟200个并发差不多。
继续增大并发查看系统性能表现。
5.5 400个并发测试情况增大到400个并发后,系统响应时间有所增大,比300个并发慢2~3s。
TPS比300个稍大,流量吞吐量没什么大的变化。
系统还是处理比较正常的。
对比500个并发,也说明500个并发就是系统的瓶颈。
5.6 1000个并发测试情况从20个并发,每10秒钟增加20个并发,逐渐增大到1000个并发。
从下面图表可以看出响应时间(图1)逐渐的增大,当增大到800个并发后,系统的响应时间基本上都超过了10s,系统此时超时率非常大。
在600个并发左右时系统的流量吞吐量、TPS 并没有继续增大,开始保持平稳的曲线。
跟500个并发对比,可以说明500~600之间就是系统的瓶颈。
再增大并发,系统已经不能处理。
系统队列增大,失败率增多。
随着并发的增大,系统在1000个并发下压测5分钟,系统并没有奔溃。
停止压测后,重新访问系统,系统还能正常响应,说明系统是可恢复性的。
5.7 错误分析问题1:Non HTTP response code: .SocketTimeoutException/Non HTTP response message: Read timed out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情况,压测请求连接不上服务。
问题2:Non HTTP response code: .SocketTimeoutException/Non HTTP response message: connect timed out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情况,压测请求连接不上服务。
问题3:Non HTTP response code: org.apache.http.NoHttpResponseException/Non HTTP response message: :443 failed to respond 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情况,系统超时。
问题4:Non HTTP response code: .SocketException/Non HTTP response message: Connection reset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情况,压测请求连接不上服务。
6.测试结论500~600之间就是系统的瓶颈。
再增大并发,系统已经不能处理。
系统队列增大,失败率增多。
随着并发的增大,当并发达到1000个时,80%的请求超时。
在1000并发下压测5分钟,系统还在正常运行,系统能承受1000个并发的冲击。
建议:(1)优化tomcat线程、内存的配置。
(2)为数据库增加索引和缓存。
(3)增加分布式部署。
(4)再继续几轮压测。
7.风险分析由于系统服务器没有做全面的监控,包括服务器、数据。
不能确定是哪个组件的瓶颈。
8.附录图表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