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解析
CH3 classic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1.2 Representatives
Thomas Munn (1571-1641) was perhaps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the mercantilist writers, and his England’s Treasure by Foreign Trade was the outstanding exposition of mercantilists’ thought on trade.
2.2 Adam Smith’s Views on Free Trade
1、Smith paid much attention to division of labor,and thought division of labor was the only cause leading to economic progress. 2、Smith thought free competition (laissezfaire) and free trade were necessary and superior. Free trade would lead to the most efficient use of world resources and would maximize world welfare. There were a few exception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es important for national defense.
Chapter 3
Classic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1) (2) (3)
(4) (5)
After studying this chapter, you should be able to Explain the Mercantilists’ views on trade Understand absolute advantag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portunity costs and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 Show the basis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under constant costs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terms of trade
论文:新古典贸易理论综述
Summary of new-classical trade theory
Abstract: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evolved from the classical trade theory to the new classical trade theory, new classical trade theory and then to the new trade theory, and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emerging 80's four stages of classical trade theory. Thi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ccompanied by re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eory is constantly advancing. Currently a number of scholars on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sulting in some theoretical or policy confusion. Therefore we need to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relevant standards and content elabor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udy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in the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part of the theory of content, reveals the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covered by the theorem of view, and as a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theorem of the detail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lassical trade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status and role.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指一国(人)生产1单位的某种资源少于另一国(人)同类商品的生产。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超乎人为力量之外的物质生产的优势条件。
如:气候、矿产等。
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
分工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在于输出本国在生产费用上占绝对优势的商品,以换取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费用较高的商品。
按这种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使参加国都能获得利益。
比较成本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英国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一、李嘉图模型的图例——假定:1、两个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劳动生产率不变。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劳动量成比例。
4、没有运输成本。
即部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资源,劳动力作为唯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1、基本思想: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国际贸易与金融讲义-ch3-H-O理论
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要素密集度、要素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1)要素密集度 假如: (K/L)Y> (K/L)X 成立, 则相对于X产品来说, Y产 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2)要素禀赋 假如:(wB/rB)>(wA/rA)或者(TKB/TLB)>(TKA/TLA) 成立, 则A国为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 B国为资本相对丰富 的国家。(其中,w为劳动的价格,r为资本的价格;TK为资 本总量,TL为劳动总量)
PX/PY PB PW PA A W
B
• •
•
(w/r)A (w/r)W
2016/3/5
(w/r)B
w/r
GU School of Management
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讨论: H-O理论中哪些致命的假设与现实不否导致要素价格 均等理论很难实现?
2016/3/5
2016/3/5 GU School of Management
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3.1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俄林(Bertile G. Ohlin, 1899-1979)
俄林继承了赫克歇尔思想,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对赫克歇尔的思
想进行了阐述,发表于其1933年出版的“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 由于他在此书中的开创性研究,于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是大量矿产的进口国,矿产资源是以资本密集方式生产的, 排除了资源行业后,里昂惕夫之谜不复存在。
2016/3/5
GU School of Management
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ch3 新古典经济学下的贸易2010
Optimality of consumer’s decision
5
3.2 Production optimum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下的生产者理论
3.2.1 Assumptions of production
Homogeneity of the consumption
12
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to keep in minds that the opening of a country to international trade means exposing the country to a new set of relative prices. When these different prices are available, the home country’s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will adjust to them by reallocating their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The ultimate source of gain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 difference in relative prices in autarky between countries. • In order to derive the pattern of trade between the countries, we proceed by first establishing what the relative product price is in each country without any trade, or in autarky. As we shall see, the pattern of autarky prices can the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pattern of trade: a country will export the good whose free trade price is higher than its autarky price, and import the other.)
Ch.2 Classical trade theory
1. Assumptions of 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1) Only two countries and two products in the world. (2) Each country has a fixed endowment of resources. (3) Factors of production are completely mobile within a country. (4) Factors of production are completely immobile between countries. (5) A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employed. (6)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is fixed for both countries, although the technology can differ between them. (7) Costs of production are constant. (8) There is full employment. (9) The economy is characterized by perfect competition. (10) There is no government imposed obstacles to economic activity. (11)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nsportation costs are zero.
4. Discussions
While the mercantilists' doctrines seem naive today, they
古典贸易理论
重农学派并不重视贸易,但他们从“自 由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法国农民的实际 利益出发,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进行干 预的政策,提出了自由贸易的口号,尤 其主张谷物的自由出口。
第三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 论(Absolute Advantage)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 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尊 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出版 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在该著作中,首先建立了市场经济学分析 框架,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 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 都生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
1、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 种商品;
2、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 力资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 且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 就业状态;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 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的原因要说明,一国为什么要参与国际贸易, 它的动力是什么?国际贸易的结构所要回答的是,国际 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分工结构是什么?从而要回答一国在 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结构是什么。国际贸易 的结果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国家贸易能否给参加过带来 经济利益。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
重商主义提出的许多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关于贸 易顺差逆差进一步发展为“贸易平衡”、 “收支均衡”的概念;
但局限性在于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 种零和游戏,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 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商主义把高水平的货 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 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 政策目标。
Chapter 2:Classical trade theory
早期重商主义( - 世纪中 世纪中) 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中)
货币差额论: 就象守财奴一样, 货币差额论:“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 爱的钱袋, 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 恩格斯) 居”(恩格斯)
晚期重商主义( 下 世纪) 晚期重商主义(16下-18世纪) 世纪
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代表人物:托马斯 孟(Thomas Mun, 1571- - 1641) )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 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 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 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二、绝对优势理论模型
1、基本假设 2、生产和贸易模式 3、贸易所得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 绝对差异。 绝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5)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 成本,无经济利润。 成本,无经济利润。 无运输成本。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利巴涅斯(Libanius)写到:“上帝没有把所 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一个部分,他把礼物分布 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 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上帝使 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 的果实,而无论这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
组织经济学与管理学ch03 Welfare theorem精品文档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3
Welfare theorem
If 1. each firm maximises its profits, knowing th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3
The Walrasian auctioneer is at the centre
The Walrasian auctioneer collects all information (reservation prices) regarding all products from everybody in the economy. This informa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quilibrium price in each market. These equilibrium prices are transmitted to everybod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3
Reality
• Monopoly – Market size
– Production technology – Law
• How large is large?
– Double oral auction : 3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3
Degree of rationality Behavioral hypotheses
Equilibrium
Descriptive analysis Testable hypotheses
国际贸易课件:第3章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讨论:谈谈自己家乡所在地区的比较优势。
3.1 3.2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与自由贸易理论的战后发展
3.3
3.4 3.5
3.1 绝对优势理论
3.1.1 绝对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
1776年,亚当· 斯密发表了《国富论》。
· ·
斯密站在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该书中批判了重商主
· ·
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其主要代表作是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3.2.2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模型
与亚当•斯密阐述绝对优势原理时一样,李嘉图在阐述比较优 势原理时暗含了诸多理论假设,概括如下:
3.4.3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
1. 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国际贸 易发生的根本原因。
2. 不同国家的对外贸易是根据 本国的要素禀赋来确定的。
3.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本国商品价格 趋于均等,而且要素价格也趋于均等。
【课堂讨论】]要素价格均等化能实现吗?请说明理由。
3.4.4 对资源禀赋理论的评价
(8)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 要素投入:劳动。
2.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模式
·
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决定国际分工
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或比较利益, 即国家间也应按“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比较优 势原则进行分工。
·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只要 有利的程度不同,则处于优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比较优势最大的 商品,而处于劣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
Chapter 3: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theorem) H-O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 定理(Hechscher每一国家都应分工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 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 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H-O理论也称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Factor(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theory)。 endowment theory)。
进口商 品密集 征收关税 使用本 商品价格提高 国稀缺 要素 国内生产增加 案例:美国钢铁201条款 案例:美国钢铁201条款 201
要素价格上升
增加要素需求
Rybczynski theorem
假定商品价格不变,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 假定商品价格不变,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 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增加, 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增加,同时 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则减少。 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则减少。 案例--荷兰病: --荷兰病 案例--荷兰病:单要素增长导致的非工业化现象
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 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
H-O理论:基本概念 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 要素禀赋理论( 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定理)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theorem) 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里昂惕夫之谜也得到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也得到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总结
论点 H-O模型 模型 要素密集度逆转 缺陷论 需求偏好论 实证分析 贸易壁垒 缺陷论 自然资源论 非矛盾论 劳动力不同质论 人力资本说 解释力 不强 不强 强 强 不强 强
Ch.3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Gains from trade are composed of two parts:
One is consumption gain which is the gain from exchange without changes in production (from CIC1 to CIC2 when exchange ratio changes from PX/Y in autarky to Y3< Y3Y4
Y1
Y1
Y2
Y2
Y3
Y3
Y4
Y4
Y1Y2=Y2Y3=Y3Y4 X3X4<X2X3<X1X2
0
X1 X2 X3 X4 X
Figure 3-1(a)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on the PPF
0
X1 X2 X3X4
X
Figure 3-1(b)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on the PPF
At point E’ Country II gains X’1X’2 more of good X and Y’1Y’2 more of product Y.
Y
CIC2
. CIC1 ·C
CIC3
.·C’
E.
PX/Y
E′
· PW
PW
0
X
Figure 3-5 Two parts of gains from trade: gains from consumption and 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CHAPTER 3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Gains from Trade in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进攻性现实主义_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分为传统现实主义和结构 现实主义 , 这已为人们所熟知 。两者的区别 , 简言之可 归结为两点 :首先 , 传统现实主义者认为 , 国家就是要 不断地谋求扩大自身的权力 , 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 , 对 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当中 ;结构现实主义者则认为 , 权力虽然重要 , 但却只是一种手段 , 国家最终所关心的 并不是权力 , 而是安全 。 其次 , 传统现实主义重视国家 之间的差异 , 主要通过单元层次上的分析来解释国际 政治后果 ;而结构现实主义者则主要从结构层次入手 , 认为国际政治后果主要应该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力量 分布上来解释 。②
国家相对力量上升它便在国外追求更大的影响力而随着国家相对力量的下降国家的抱负和行动也便会相应地收缩关于国际体系的性质新古典现实主义者认为是相当模糊的处于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很难看清楚安全是稀缺的还是充足的它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去解读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的国际政治现另外针对防御性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约束自身行为的假设新古典现实主义者在考察了包括欧内斯特梅ernestmay内的一些著名历史学家关于国际关系史中的教训的论述后指出国家很少从过去发生的某一具体事件中得出某一教训一国得出的教训从来都与他国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者将他们认为国家应该如何当做国家实际上如何其结果只能是把历史上国际体系中反复出现的大国争霸的现实当做一种反常现象来看待继之转而寻求国内层次的变量来弥补自身理论解释力的不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它继承了古典现实主义重视单元层次分析的传统但其做法是将国内因素作为干扰变量纳入自己的分析框架同时它也不像古典现实主义者那样假定国家行为可以通过个人权欲来加以解释
③ 关于“ 威胁均衡论” , 参见 St ephen M .Walt , The O rigins of Alliances (It haca , N Y :Cornell U niversity Press , 1987);关于施 韦勒对 该 理论的批评 , 参见 Randall L.Schw eller , “ Bandw agoning f or Prof it :Bring the Revisionist St at e Back in , ” in M ichael E .Brow n et al .eds ., The Perils of A narchy :C ont emporary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ecu rit y (Cambridge, M A :The M IT Press , 1995), pp .249 ~ 284 .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2、Adam Smith及其经典之作
1723-1790, 经济学之父。 1776年出版《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斯密3岁父亲去世,与母相依为命,终身未 娶。
传记: “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 个天才,正是这样一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 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名算命先生,少了一 个经济学家”。
国家什么绝对优势都没有,如此理论, 它们就不能参与国际贸易;如果参与能 否获利?这些国家获利的源泉在哪里?
13
第二节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14
1、 David Ricardo
1772-1823 英国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27岁时第一次接触经济学,Smith的著作《国富 论》激励了家资百万的股票经纪人成为一名经 济学家 。他是17个孩子中的老三,14岁时被他 父亲雇用在自己所开股票交易所工作,所以, “他所受到的正规教育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 所受到的最贫乏的教育”。21岁与家庭决裂, 40岁离开商界,1817年出版了的主要代表作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9
三、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一)生产模式
1单位鞋 1单位酒
A国
2小时 4小时
B国
12小时 6小时
20
分工后(专业化生产,总产量增加)
鞋
酒
A国
3单位
B国
3单位
21
交换结果(1:1)(在两国劳动总投入不变情况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Ch.3-Neo-classical-trade-theory
Y
Y1Y2< Y2Y3< Y3Y4
Y1
Y1
Y2
Y2
Y3
Y3
Y4
Y4
Y1Y2=Y2Y3=Y3Y4 X3X4<X2X3<X1X2
0
X1 X2 X3 X4 X
Figure 3-1(a)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on the PPF
0
X1 X2 X3X4
X
Figure 3-1(b)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on the PPF
· Y
Y
CIC1
Country I
(Gains: OX1,OY1)
Country II
P’X/Y (Gains: OX’1,OY’1)
CIC′
A
Y1
··· A
PX/Y
Y'1
·A′
0
X1
X
Figure 3-3(a) The equilibrium point in autarky for Country I is at point A when PX/PY =PA
2
Y Country I
Y Country II
0
X
Figure 3-2(a) Country I’s PPF
The PPF of Country I shows a technology that is relatively more effici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X.
As (PX/PY)I<(PX/PY)II, Country I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good X while Country II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good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The Leontief Paradox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一、互惠贸易的范围
相互需求论认为,交易双方在各 自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在世 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 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这一 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 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1
Product X (4 labors and 1 capital)
0 1 2 3 4 Labor (units) Figure 3-9 Description of Good X and Good Y by their factor proportions
2. Factor endowments, factor price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二、贸易利益的分配
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的 大小。而贸易利益的分配,则取决于具体的国际交换 比例:
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 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
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 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
Y
美国不参 加贸易区
思考: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如:英国对德 国麻布的需求量下降,只需要800ⅹ17码布,德国对 英国毛呢的需求量不变,而交换比例还是 10W =17L ,会发生什么情况? 则英国将进口800ⅹ17码麻布,出口800ⅹ10码毛
呢
德国进口1000ⅹ10码毛呢 这意味着就毛呢而言 SU.k< DGer
What determines cost differences if technology is the same across countries? Answer: different factor endowments.
Different costs
Different factor prices
德国为了进口更多的毛呢,所以将会选择降低麻布的 价格,以刺激英国对麻布的需求。 假设:10W:18L 英国对麻布的需求增加到900ⅹ18码 德国对毛呢的需求降低到900ⅹ10码 10w:18L= 900ⅹ10 :900ⅹ18码
总结: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即均衡交换比例
必须等于双方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总量之比, 这样才使两国贸易达到均衡。穆勒称其为 “国际需求方程式”或“国际价值法则”
2. 该理论只能应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需求对国际 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
§3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or Heckscher-Ohlin theorem Raised capital to the same level of importance as labor.
1.
Factor intensity in production
X is a relatively labor intensive, and Y is relatively capital intensive. (L/K)X > (L/K)Y
Capital (units) 2
Product Y (4 labors and 2 capitals)
country Britain
woolen 10 yd
linen 15
Germany
10 yd
20 yd
10 : 20
互惠贸易的范围: 现假设:10w:17L
15 L < 10 W < 20 L
英国愿意用1000ⅹ10码毛呢换德国的1000ⅹ17码麻布 德国愿意用1000ⅹ17码麻布换英国的1000ⅹ10码毛呢 则:麻布 SGer=DU.K 毛呢 SU.K=DGer
pus
puk 1
· ·
互惠贸易区 英国不参 加贸易区 2
O
2/3
·
X
三、相互需求法则
一方出售商品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是 对对方商品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 在互惠贸易的范围内,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贸易 条件)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当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与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 比相等时,两国的贸易达到均衡。
Swedish economist Eli Heckscher (1879-1952)
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His former graduate student Bertil Ohlin (1899-1979)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1979 Ohlin was awarded a Nobel prize jointly with James Meade for his work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在李嘉图的比较优 势原理的基础上又前进了。
1. 明确提出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这两个概念; 2. 明确提出相互需求法则; 3. 明确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和贸易利益大小的决定。
局限性
1. 该理论以两国贸易平衡作为贸易条件决定的前提, 但两国贸易平衡并不容易实现;
TECHNOLOGY
Different factor endowments
“different factor endowments refers to different relative factor endowments, not different absolute amounts”.
Relative factor endowment (abundance) may be defined in two ways: Physical definition explains factor abundance in terms of the physical units of two factors available in each of the two countries. Country I would be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if (K/L)I>(K/L)II. Price definition relies on the relative prices of capital and labor to determine the type of factor abundance characterizing the two countries. Country I would be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as long as (r/w)I<(r/w)II;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derived from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its factors of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