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节日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欣赏并分析节日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

(3)能够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比较不同的节日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节日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欣赏并分析节日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

(3)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2. 教学难点:(1)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节日的情感。

(2)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节日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各种节日的诗歌资料。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具。

(3)制定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节日的背景知识。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节日知识。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寻觅节日诗情。

2. 教学内容:(1)教师呈现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韵律、意象和情感。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并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

3. 实践环节:(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并给予反馈意见。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 终结性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内容、形式和情感传达。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诗词,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习俗,感受诗词中的节日气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欣赏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诗词欣赏,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学会欣赏诗词,感受诗词中的节日气氛。

教学准备:相关节日的诗词资料、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每个章节1课时,共5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习俗?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内容。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诗词中的生字词。

三、合作探究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节日气氛。

2.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课堂讲解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2.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节日的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五、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相关节日的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节日气氛。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回家后搜集其他节日的诗词。

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节日诗词,进行背诵。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九、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建议。

十、拓展与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节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2. 学生参加相关的节日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一、活动目的:1. 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研究古典诗歌的积极性。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活动材料:1. 关于诗歌鉴赏的资料,包括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的技巧(教师印发)。

2. 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的相关节日诗歌。

3. 与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的节日诗歌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社会背景等资料。

2、3主要由学生自己查找,教师通过检查来了解和监督。

三、活动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为诗歌鉴赏课,通过总结本单元的诗歌,与同学共同探讨诗歌鉴赏方法第二课时为学生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ppt来展示鉴赏结果。

四、活动方式:讨论、探究成果展竞赛五、活动准备由于本次活动是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而且课外为主,课堂为辅。

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1. 教师在授课前准备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做成赏析范例。

同时将一些网站介绍给同学。

代表性作品和赏析见附录,网站如下:搜索网站: / 诗词专业网站:/(中国诗词网)(中华诗词网)/(诗词网)/(中原诗词网)(子归原创文学网)传统节日专业网站:/ch-jieri/(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网)2. 成立活动小组本班语文学习组现有13组,可以做适当合并,合并为9组,每组6人。

考虑在周三下午汇报,两节课共75分钟,每组不超过6分钟,剩余20分钟主要是主持人讲话,教师总结。

此次分组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重组,其中4组同学分别并入其他小组,可以由同学们自己选择并入的小组。

一等奖的小组一组,每人加分6分;二等奖的小组两组,每人加分4分,三等奖的小组2组,每人加分2分。

3. 活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1) 组长负责根据组员的兴趣和专长进行分工;2) 要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3) 具体过程包括:搜集资料-选择与整理资料分析与评论资料个人创作制作课件4) 搜集信息的'全面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请在搜集信息方面多花时间;5) 选择整理/分析评价阶段,需要组员们进行合作讨论,而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6) 组长组织大家制定好任务时间表,严格控制好时间。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和习俗。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文化。

(2)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搜集相关诗词资料,进行诗词鉴赏。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富有节日特色的诗词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历史。

2. 诗词中的节日情怀。

3. 创作富有节日特色的诗词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和习俗,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节日情怀,并创作出富有节日特色的诗词作品。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2. 案例分析法:以经典诗词为例,分析诗词中的节日情怀。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创作诗词。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搜集与节日相关的诗词资料,了解诗词中的节日情怀。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经典节日诗词,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节日氛围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创作富有节日特色的诗词作品。

5. 创作展示:各小组展示创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6.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7. 总结升华: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强调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第一章:春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春节的情感认同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

2. 诗歌欣赏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春节的文化意义。

2. 诗歌的深层次意境理解。

四、教学准备1. 相关春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诗歌素材:《春节祝福》、《除夜怀杜甫》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春节的喜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3.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并欣赏相关春节的诗歌,体会诗歌中的节日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节的文化意义和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二章:元宵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元宵节的情感认同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

2. 诗歌欣赏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元宵节的文化意义。

2. 诗歌的深层次意境理解。

四、教学准备1. 相关元宵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诗歌素材:《元宵夜》、《元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元宵节的喜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3.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并欣赏相关元宵节的诗歌,体会诗歌中的节日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元宵节的文化意义和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清明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清明节的情感认同和审美情趣。

寻觅节日诗情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寻觅节日诗情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眸,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端午节
端午节旳习俗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农历五月后来,天气渐渐炎热,此时蚊虫苍蝇滋生,传染病很轻易发生,到了端午节时,阳光开始火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清除多种毒害,端午节能够说是中国古代旳卫生节。另外,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也称“蒲节”。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划龙船竞赛 (二)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旳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把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进而演变到吃粽子。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古药用植物)、菖蒲(蒲剑)等物,一是避邪,二是招福。
BACK
中 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 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 肯为狂夫照白头。
到处楼台多侠客,家家船舫待春游。
春 节
春节旳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春”,是民间主要旳节庆。初一至初五旳每天有不同旳习俗,这里列举初一习俗:1.拜年:亲友相互来回拜年或打电话问好,互道祝愿。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一般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旳一年事事顺利。 4.贴春联:初一之前就要贴好春联,同步还可贴上其他图案。其作用一是祈福,二是驱邪。 5.禁忌多:新年期间但凡以为不够吉利旳事,都作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打扫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等。
潮汕地域中秋习俗
拜月吃芋头烧塔

《 节日觅诗情 》教学方案

《 节日觅诗情 》教学方案

《节日觅诗情---古诗词里的传统节日》教学方案单元《聆听经典的声音》第一单元单元课时第10课时主题《节日觅诗情---古诗词里的传统节日》总课时18背景分析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

而很多描写节日习俗的古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六年级的孩子对于古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也有部分孩子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诗歌缺乏一些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为此,本次古诗词赏析学习充分利用了校本教材,加强了课内外古诗词的融合,使学生在诵读、赏析中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1.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以文带文,以《元日》带《青玉案元夕》《浣溪沙端午》《苏堤清明即事》,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感受诗词的魅力,受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词并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古诗文,提升语文素养。

评价设计1、借助《元日》的学习,以文代文,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逐步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达成目标一。

2、运用初步掌握的赏析方法,结合搜集资料、自学、交流等方式学习《青玉案元夕》《浣溪沙端午》《苏堤清明即事》等诗词达成目标二。

3、运用个人读,集体读,配乐读等方式积累背诵古诗文,达成目标三。

学与教活动设计教师活动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首先我们来看《元日》。

3、看看题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二、赏析《元日》1、诵读《元日》2.诗中蕴藏蕴藏着那些古人过春节的画面?3.诗中有画,诗中还有情,《元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以文带文,学习《青玉案元夕》《浣溪沙端午》《苏堤清明即事》1、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赏析。

2、出示交流要求,引导学生交流赏析。

四、积累背诵四首诗词1、游戏:“点将”背诵五、拓展延伸1、积累有关节日习俗的古诗词名句。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诗歌,感受节日的氛围。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春节:《元日》、《卖炭翁》、《对雪》2. 清明节:《清明》、《踏青》、《江南逢李龟年》3. 端午节:《竞渡曲》、《端午》、《节令同光》4. 中秋节:《水调歌头》、《月夜》、《中秋夜泊船》5. 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插茱萸》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每个节日的诗歌背景和内容。

3. 课堂讲解:对每个节日的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意境、韵律和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展示:各小组选取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和解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展示情况。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理解和解读方面的表现。

3. 传统文化素养:考察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热爱程度。

4.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调和贡献。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粤教版《语文》相关单元。

2. 参考资料:关于传统节日的诗词、故事、习俗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节日文化的视频、音频、图片等。

4.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齐全,方便教学。

3. 座位编排: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学生交流讨论。

寻觅节日诗情-粤教版必修1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粤教版必修1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粤教版必修1教案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朗读节日诗歌。

2.能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

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朗读技巧朗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寻觅节日诗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节和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2.掌握诗歌的念诵技巧。

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回顾清明节和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2.教师朗读《寻觅节日诗情》。

3.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气。

4.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自由朗读。

课后作业
1.精读《寻觅节日诗情》。

2.熟记清明节和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恩的心》和《思念的诗句》
教学目标
1.熟悉中秋节的历史和习俗。

2.掌握诗歌的冷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回顾中秋节的历史和习俗。

2.教师朗读《感恩的心》和《思念的诗句》。

3.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气。

4.分别由教师和学生冷朗读。

课后作业
1.精读《感恩的心》和《思念的诗句》。

2.熟记中秋节的历史和习俗。

总结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初步了解到了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并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节日为主题,精选了具有浓厚节日氛围的诗歌,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节日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节日主题的诗歌,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景,感悟诗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能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节日的独特魅力,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诗歌,感悟诗情,了解节日背景。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诗歌的独特魅力。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体验节日的独特氛围。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节日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 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节日活动,亲身体验节日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寻觅节日诗情》刘洁玲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寻觅节日诗情》刘洁玲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寻觅节日诗情》公开课教案
授课地点
高一﹙2﹚班课室
授课人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第三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来查找相关的资料。

2.结合所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3.加强学生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
鉴赏节日类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自主预习
1.各小组分任务完成资料收集,把相关表述节日的诗句写到班级后墙黑板上。

2.各组派一代表准备在上课时朗读并简单解读诗句的内容。

3.每组选一首诗歌进行赏析。

﹙二﹚展示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节日的诗句,并由一代表简单解读,说出解读的依据。

﹙三﹚合作探究,精讲提升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多少?----学习了解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并粗略鉴赏相关的诗作
﹙四﹚过关检测,当堂巩固
1、抢答竞赛
2、对比鉴赏《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
﹙五﹚归纳小结
鉴赏节日类诗词的方法
1.根据节日名称解读;
2.根据节日活动解读;
3.根据节日氛围解读
﹙六﹚课外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个民俗调查:为什么广东人对一年一度的冬至非常注重?本地的冬至日有什么活动?。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选节日诗词;(2)理解所选节日诗词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节日诗词的内涵;(2)学会欣赏和评价节日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态度;(3)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春节诗词欣赏1. 导入:介绍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感受春节的氛围;2. 诗词欣赏:《元日》、《迎春》等,体会诗人对春节的赞美之情;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所学诗词。

第二课时:清明节诗词欣赏1. 导入: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感受清明节的哀思;2. 诗词欣赏:《清明》、《踏青》等,体会诗人对清明节的情感表达;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所学诗词。

第三课时:端午节诗词欣赏1. 导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感受端午节的独特氛围;2. 诗词欣赏:《五月五日》、《竞渡曲》等,体会诗人对端午节的描绘;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所学诗词。

第四课时:中秋节诗词欣赏1. 导入: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的团圆之情;2. 诗词欣赏:《水调歌头》、《月夜》等,体会诗人对中秋节的赞美之情;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所学诗词。

第五课时:重阳节诗词欣赏1. 导入: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感受重阳节的吉祥之意;2. 诗词欣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等,体会诗人对重阳节的情感表达;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所学诗词。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一、教材分析粤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节日”为主题,选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五个传统节日的诗歌。

本单元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节日有浓厚的兴趣,通过生活经验和对诗歌的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在诗歌鉴赏方面,尚需引导和培养。

本单元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韵味,体会节日诗情。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五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特点,认识相关的汉字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诗歌,体会节日诗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五个节日的习俗和特点,学会欣赏诗歌,感受节日诗情。

2. 教学难点: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创设节日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2. 朗读感悟法:注重诗歌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3.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节日和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实践操作法:结合诗歌内容,让学生动手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制品。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5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春节》学习诗歌内容,了解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2. 第二课时:《元宵节》学习诗歌内容,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3. 第三课时:《清明节》学习诗歌内容,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4. 第四课时:《端午节》学习诗歌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5. 第五课时:《中秋节》学习诗歌内容,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如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第一章:春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春节的情感体验。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春节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1.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

2. 诗歌欣赏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春节的文化内涵。

2. 诗歌的创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

2. 创作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春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导学生对春节产生兴趣。

2. 诗歌欣赏:让学生欣赏经典春节诗歌,感受春节的氛围。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春节诗歌。

5.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章通过讲解、欣赏、解析和创作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对春节的情感体验。

通过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第二章:清明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清明节的情感体验。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清明节的感觉。

二、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 诗歌欣赏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 诗歌的创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

2. 创作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导学生对清明节产生兴趣。

2. 诗歌欣赏:让学生欣赏经典清明节诗歌,感受清明节的氛围。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清明节诗歌。

六、教学反思:本章通过讲解、欣赏、解析和创作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文六章:端午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寻觅节日诗情》许晓玲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寻觅节日诗情》许晓玲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寻觅节日诗情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许晓玲【活动目标】1.积累我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知识点,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初步感知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写节日诗的能力【活动准备】1.根据主题,老师准备题目,顾及课内与课外知识,适当调节难易程度,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并制作课件2.布置学生写一首节日诗并挑出其中比较好的,以备课上使用【活动流程】一、读古诗,猜节日指出下列诗句涉及的是哪个节日,并说明理由(即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1.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重阳)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3.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元宵)4.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七夕)6.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7.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酴酥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春节)二、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的B相比A,好在哪里?第一组A.框上红联,碗中浑圆。

贺岁在此,岁之完结。

(学生作品)B.唐代苏道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歌大意:灯火灿烂,今天晚上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马儿飞驰而去,扬起尘土,明月好像是在跟随着行人。

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

今天京城禁卫军不管制,漏鼓就不必催人了。

)第二组A.鞭炮声声响,户户贴春联。

菜肴碟碟装,家家过新年。

(学生作品)B.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附:通过学生作品和古诗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写好节日诗歌必须具备几点:典型性,即选择该节日相关的事物或者习俗;形象性,即要把节日的氛围或者场景给描绘出来;抒情性,即要表达情感;音乐性,即句式整齐,平仄、押韵等(暂不要求)。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能够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理解;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2. 诗歌创作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包括教材和参考书籍;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节日诗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寻觅节日诗情”。

2. 诗歌朗读与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教材中的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分析和发现;(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讨论节日的特点和情感;(2)学生模仿教材中的诗歌,创作一首关于自己喜欢的节日的诗歌;(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和感受;(3)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节日为主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受节日的氛围,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节日的诗情画意,体会诗人对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与书写。

2.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3.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境教学:创设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诗歌的基本写作手法和深层含义。

4.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5. 节日情境体验:创设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内练习1. 朗读诗歌: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诗歌书写:学生书写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3. 分析诗歌: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本节课学到的诗歌,感受节日的氛围。

2. 选择一首喜欢的节日诗歌,进行深入鉴赏,下周分享给同学。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教学教案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第一章:春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春节的热爱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 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

2. 相关春节诗歌的欣赏和解析。

三、教学重点1.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

2. 相关春节诗歌的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难点1. 相关春节诗歌的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春节的起源和习俗。

2. 欣赏法:欣赏和解析相关春节诗歌。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春节的起源和习俗。

2. 讲解:讲解相关春节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3. 欣赏:让学生欣赏和朗读相关春节诗歌。

4. 解析: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练习:让学生写作一首关于春节的诗歌。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春节的起源和习俗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相关春节诗歌的欣赏和解析能力。

第二章:清明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清明节的敬仰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 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 相关清明节诗歌的欣赏和解析。

三、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 相关清明节诗歌的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难点1. 相关清明节诗歌的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 欣赏法:欣赏和解析相关清明节诗歌。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 讲解:讲解相关清明节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3. 欣赏:让学生欣赏和朗读相关清明节诗歌。

4. 解析: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练习:让学生写作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歌。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相关清明节诗歌的欣赏和解析能力。

第三章:端午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端午节的热爱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粤教版必修1《寻觅节日诗情》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寻觅节日诗情》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寻觅节日诗情》评课稿第一节课程概述《寻觅节日诗情》是粤教版必修1的一堂诗歌鉴赏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节日诗歌,领略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结合了节日和诗歌的主题,突出了情感和想象的色彩,有助于学习者的感性体验和文化认同。

第二节课程目标1.了解节日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3.增加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知;4.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想象能力。

第三节课程要点1.节日诗歌的背景和意义;2.节日诗歌的作者和流派;3.节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3.1 节日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在探讨节日诗歌之前,我们先了解节日的定义和意义。

节日是人们为了纪念、庆祝或祈祷特定事件或节气而设立的一种庆典日。

节日可以表达人们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节日诗歌则是以节日为题材的诗歌作品,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人们对节日的情感和思考。

3.2 节日诗歌的作者和流派节日诗歌涵盖了众多的作者和流派。

作者可以是古代诗人,如唐代的杜甫、李白等;也可以是现代的诗人,如昆明湖、余光中等。

不同作者所代表的流派也各有特色,如杜甫的境地诗、李白的豪放诗等。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节日诗歌的作者和流派,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3.3 节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节日诗歌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它们常常使用修辞手法、音韵、律动等技巧,以营造节日氛围和表达情感。

另外,节日诗歌还注重描写节日的细节和意象,以及对节日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和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也将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想象能力。

第四节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1.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节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件展示法:通过使用课件展示相关的诗歌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3.听说读练法:结合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互动交流法:通过小组合作、班级讨论和互动评价,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
《寻觅节日诗情》教案设计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研究古典诗歌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活动材料:
1.关于诗歌鉴赏的资料,包括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的技巧(教师印发)。

2.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的相关节日诗歌。

3.与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的节日诗歌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社会背景等资料。

2、3主要由学生自己查找,教师通过检查来了解和监督。

三、活动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诗歌鉴赏课,通过总结本单元的诗歌,与同学共同探讨诗歌鉴赏方法
第二课时为学生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ppt来展示鉴赏结果。

四、活动方式:
讨论、探究成果展竞赛
五、活动准备
由于本次活动是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而且课外为主,课堂为辅。

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1.教师在授课前准备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做成赏析范例。

同时将一些网站介绍给同学。

代表性作品和赏析见附录,网站如下:
搜索网站:
/
诗词专业网站:
/(中国诗词网)
(中华诗词网)/(诗词网)
/(中原诗词网)
(子归原创文学网)
传统节日专业网站:
/ch-jieri/(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网)
2.成立活动小组
本班语文学习组现有13组,可以做适当合并,合并为9组,每
组6人。

考虑在周三下午汇报,两节课共75分钟,每组不超过6分钟,剩余20分钟主要是主持人讲话,教师总结。

此次分组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重组,其中4组同学分别并入其他小组,可以由同学们自己选择并入的小组。

一等奖的小
组一组,每人加分6分;二等奖的`小组两组,每人加分4分,三等奖的小组2组,每人加分2分。

3.活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
1)组长负责根据组员的兴趣和专长进行分工;
2)要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
3)具体过程包括:搜集资料-选择与整理资料分析与评论资料个人创作
制作课件
4)搜集信息的全面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请在搜集信息方面多花时间;
5)选择整理/分析评价阶段,需要组员们进行合作讨论,而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
6)组长组织大家制定好任务时间表,严格控制好时间。

7)如果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可以帮助其他组探究的内容,希望及时与人分享。

所谓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4.关于成果汇报课
采用竞赛形式,由学生选出评委,讨论评判标准,并提前公布。

需要的具体人员:
2)评委:共9人(每组出一位代表)
3)抄分员:每次报告完毕记录每位评委的分数,将记录结果递交给算分员。

4)算分员: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算出每组的平均分。

六、活动过程
1.确定小组,确定课题,成员分工,制定时间表
国庆节结束后,周六(周四的课)开始上课到下周三下午发言,共有近5天时间作准备。

要求周六晚修前将确定好的小组名单/课题/组员分工情况/时间
进度表交老师检查。

周三中午可以熟悉演讲ppt。

2.搜集资料
与校内争取周六晚上让学生到电脑室查资料,如不可以,则争取周日到电脑室查,查好的资料直接进行整理,上传到教室的电脑上。

3.整合资料
周日或周一打印出学生整理好需要打印的材料,周一晚,周二学生对整理好的内容进行鉴赏并自创诗歌。

4.准备课件
周二晚制作演讲ppt。

周二晚制作演讲ppt。

5.课堂展示:周三下午研究性学习课堂
6.总结:可以将学生的课件保留在电脑上,等以后有机会做成网页上传。

将学生的习作打印并张贴出来。

获奖组的讲稿打印出来。

七、注意事项:
1.教师必须在每一个阶段都参与组织、引导、点拨、总结等,及时发现问题,给与指导。

不可以完全放手不管。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部分学生活动其他则袖手旁观。

3.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而不是新奇热闹。

必须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把握语文学习的切实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