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高寒草原
分布区域
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四 川西部等地区。
植被特点
高寒草原由适应高寒环境的草本植物组成,以高山草甸和草甸草原 为主,植物群落的生长和演替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较大。
生态功能
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防止水土流 失、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
热带荒漠
01
分布区域
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份的热带沙漠和戈壁地带。
02
植被特点
热带荒漠的植被以热带旱生植物为主,如仙人掌、霸王鞭等。这些植物
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和储水能力,能够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生存。
03
生态环境
热带荒漠的生态环境同样十分恶劣,降雨量极少,气候炎热干燥,地表
生态环境
生长在亚热带气候区,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
03
草原植被类型
温带草原
分布区域
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 新疆、青海、甘肃等省份。
植被特点
温带草原由耐寒的草本植物组成,通常以针茅、羊茅、碱草等草种 为主,草原植物群落的生长和演替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
生态功能
温带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提供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目录
• 中国植被概述 • 森林植被类型 • 草原植被类型 • 荒漠植被类型 • 水生植被类型
01
中国植被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植被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 群落的统称,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和地理分布 ,可以将植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

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中国的植被可以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区系:北方针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和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

一、北方针叶林区北方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这个区域的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松树、落叶松和云杉等。

这些针叶树适应了北方严寒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好的抗寒性能。

二、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植被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如梧桐树、榆树和枫树等。

这些落叶阔叶树在秋季会落叶,为地面提供了丰富的落叶层,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保护地下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炎热湿润,四季如春。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南洋杉、榕树和竹子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绿叶,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四、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柚木、铁皮石斛和荔枝树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迅速,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为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五、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这个区域的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植被以高山嵩草和其他草本植物为主,如藏蓝、藏羚羊茶和灌木等。

这些植物能够适应高寒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草甸生态系统。

六、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分布在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变化规律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变化规律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变化规律作为中国的西北腹地,西北地区的植被变化表现出自东向西的明显趋势。

从西宁接壤的东部,到新疆的西部,植被演变由中亚戈壁植被向西变为草原和沙漠植被。

以草原植被为例,草原植被介于中亚戈壁植被和沙漠植被之间,形成植被的过渡性,也是西北地区最典型的性质。

它将中亚戈壁植被的森林覆盖,丰沛的雨季植物沙漠植被的贫瘠并叠加在一起,为西北地区植被带来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从西宁延伸到甘肃,它是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变化的最典型地区,从东部到西部形成了由草原、丘陵、山地到荒漠之间渐变的植被环境梯度。

东部和中部地区是以草原植被为主,而西部地区却是以丘陵植被为主。

此外,在植被的演变中,由于丰沛的降雨量,丘陵和山地的森林植被也处于与草原植被分界的阶段。

随着自西向东的植被演变趋势,开始出现草原由荒漠的过渡,使植被分布趋于原始的状态。

另外,随着植被的演变,大气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西北地区的草原植被中,气温最高,夏季温度高达四十度以上,并伴有长时间的干旱。

但是随着西向东的植被演变,气温也在逐渐下降,夏季温度也会随之降低,最终连续数月的降雨会延续到秋季和冬季,使气温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以上所描述的植被演变,使西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格局,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加宜人的环境条件。

但是随着西北地区城市化的盛行,这一优美的植被格局正在被逐渐破坏。

为了保护这一植被格局,政府不仅要加大环境保护,而且要加强节水节地的宣传和教育,以此来推动植被演变趋势的健康发展。

总之,从西宁的东部到新疆的西部,西北地区的植被演变表现出自东向西的明显趋势,形成了一种从中亚戈壁植被向西变为草原和沙漠植被的独特植被格局。

但为了保护它,人们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以及进行节水节地的宣传和教育,以保护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

地理中国有关植被介绍的知识资料

地理中国有关植被介绍的知识资料

我国是一个植被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拥有着多样化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

这些植被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我国植被的一些知识资料:一、我国植被类型的分类我国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

1.森林: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台湾等地区,其中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类型。

2.草原: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其中包括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等类型。

3.湿地:我国的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主要包括沼泽、湖泊和河流湿地等类型。

4.荒漠:我国的荒漠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等地区,主要包括沙漠、荒漠草原等类型。

二、我国植被资源的特点我国的植被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我国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类型。

2.分布广泛:我国的植被分布区域广泛,涵盖了东南沿海、西南高原、东北平原、西北草原等多个地理区域。

3.产出丰富:我国的植被资源产出丰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作用明显:我国的植被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不断加强管理和保护的还积极推动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进其可持续利用。

1.加强保护:我国政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全面加强植被资源的保护工作。

2.合理利用:我国政府通过制定植被资源利用规划、推动生态旅游开发等方式,积极推动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四、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我国在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1.三北防护林工程:我国政府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成功修复了北方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改善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状况,保护了生态环境。

八下地理中国自然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知识点

八下地理中国自然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知识点

八下地理中国自然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知识点中国自然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指中国境内各种自然环境要素(如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为各种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地理学界普遍认可的中国自然环境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的一些知识点:1.气候分布规律: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主要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

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冬季较暖,夏季较凉爽;西部和北部内陆地区气候寒冷,冬季严寒,夏季炎热。

另外,中国气候较为干湿分明,大部分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2.地貌分布规律:中国地貌多样,主要包括高山、高原、丘陵和平原等地形类型。

高山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藏北高原;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贵州高原;丘陵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华夏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如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和松花江平原。

3.水文分布规律:中国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经中西部地区,注入东海;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经西北和北部地区,注入渤海。

另外,中国还有许多湖泊,如长白山天池、青海湖和洞庭湖等。

4.植被分布规律:中国植被多样,主要分为森林、草原、沙漠和湿地。

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台湾岛,以及丘陵山地;草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如内蒙古草原;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大戈壁沙漠;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如长江三角洲湿地。

5.矿产资源分布规律:中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铜矿石、锌矿石等。

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铁矿石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铜矿石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锌矿石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北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知识点只是中国自然环境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部分,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多样,还有很多其他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了解。

中国的地理植被带

中国的地理植被带

中国的地理植被带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植被。

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地理植被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本文将对中国的地理植被带进行介绍。

一、北方草原带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这个地区夏季短暂而湿润,冬季则干燥而寒冷。

北方草原带植被以草原为主导,覆盖范围广阔。

这里土地肥沃,适宜放牧和农耕。

主要植被有针叶林、草原草地等。

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份。

这个地区四季明显,气温适宜,降雨均匀分布。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以落叶阔叶树木为主,树种丰富多样。

这里的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

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中国的南方地区,主要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潮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以常绿阔叶树木为主,树种多样且呈现茂盛繁荣的态势。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四、西北干旱草原带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

这个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西北干旱草原带植被以草原为主,以耐旱和耐寒的植物为主要特点。

这里草原广袤,适宜放牧和畜牧业。

五、西南热带雨林带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

西南热带雨林带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这里的地形复杂,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且适宜种植水果、蔬菜等农作物。

六、青藏高原草甸带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等省份。

这个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短暂,冬季漫长。

青藏高原草甸带植被以高寒草甸和高山草甸为主,适宜藏羚羊、牦牛等野生动物的生存。

这里的土壤贫瘠,不适宜大规模农业种植。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植被带分布广泛,每个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植被类型。

地理植被带的划分为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依据,也为保护和维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中国资源植物的地理分布

中国资源植物的地理分布
华北区
..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北部,山东,安徽和江苏北部以及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区.为中国第一大平原
..材用植物:落叶阔叶林,主要是栎林.
..药用植物:为地道药材“北约”的产区,河北安国有药都之称.
..果树资源:栽培和野生果树100多种.
..农作物: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之一.油料作物:落花生、芝麻;纤维作物:棉花、麻类
..将我国植物资源进行综合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华中区,云贵高原区和华南区等8个区域.
自然条件概况
..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
..根据<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87)统计:中国的高等植
物中,苔藓植物约2200种(世界约23000种),蕨类植物
..珍稀孑遗植物:水杉,银杏,银杉,等
..材用植物:为中国第三大林区,常见树种主要为栲属,青冈
属,石栎属植物.
..药用植物:为“浙药”和部分“南药”“川药”产区.
..经济林木:亚热带经济树种丰富,包括漆树,盐肤木,核桃,
..农作物:
云贵高原区
..包括云贵高原和广西盆地的北部.
..材用植物:
..药用植物:
东北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材用植物:是我国最大的材用植物基地.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
33.7%,年生长量占全国总量的52%.主要为寒温带针叶林,植物种类较简单,维管植物仅800多种.
..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约600多种.如人参,升麻等.
..牧草资源:
..果树资源:
..农作物
青藏高原区
..西藏,四川的甘孜和阿坝两州,青海南部.号称世界屋脊.

我国森林的分布

我国森林的分布

• 东部少林地区
• 本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 省市。
• 本地区的林业类型主要是以平原林业为主,即农田、沟渠、 道路、村庄等防护林为主,绝大部分为带、网状的形式, 还有林农间作形式,极少量的片林。
• 华北石质山区在古代森林较茂盛,宋朝至今,几经战乱, 封建王朝大兴土木,又接近发达的农业区,森林带遭大规 模破坏,部分阳坡地已经岩石裸露,童山濯濯,失去生产 能力。绿化燕山、太行山、豫西山地和沂蒙山地对华北大 平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防护作用。这里主要以营造水土保 持、水源涵养、经济林为主,少量的用材林和薪炭林。还 应结合名胜古迹发展风景林和森林公园。
我国森林的分布
•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 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 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 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 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 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 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 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 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 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 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 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 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 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 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 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 界线。
• 南方地区 • 本地区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
南和贵州等10省区。 • 南方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历来林业发达的地区,人
工林占有很高的比重。山区的农民有经营林业的习惯。 • 南方森林资源的分布比较均匀。武夷山系和南岭山系较为集中,两个
山系的面积占南方地区总面积的22%,而有林地面积占45%,蓄积量 占65%。 • 南方地区森林资源集约经营水平高,林木品种多、生长迅速,为东北 地区林木生长速度的2~3倍。例如杉木,材质优良,生长迅速,一般 20~30年生的林地,每公顷达150立方米,中心产区的速生丰产地 15~20年生的杉木林地,每公顷可达150立方米。30~35年的马尾松 林,每公顷蓄积量可达150立方米。 • 南方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 桐;鄂、皖、赣、浙的乌桕;浙、赣、湘、黔、桂的油茶;湘、桂、 闽、浙、赣的毛竹等。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旳体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旳大陆性气候旳影响,因为青藏高原旳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旳一系列东西走向旳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旳纬度地带性,所以自北向南旳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
1.植被旳水平分布规律 2.植被旳垂直分布规律 3.中国植被旳地理分布规律
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zonal lvegetation) (显域植被)
是指能充分反应气候 类型特征旳植被类型。地 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 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 旳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 (azonal vegetation)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内陆旳体现
88°E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 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2)经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水分梯度变化植被 经向分布 体现:森林草原荒漠(我国温带)
降水量逐渐降低
2、决定水平地带性分布旳原因:热量、水分、水 热配合 3、主要大陆旳植被分布情况及其成因 1)欧亚大陆(要点) 2)北美大陆 3)南美大陆 4)澳大利亚 思索:欧亚大陆旳植被类型旳水平分布具有什么 规律?
热带:1.赤道雨林;2.具有贸易 风、地形雨旳热带雨林,3.热带 落叶林(和湿润稀树草原);4. 热带多刺灌丛(和干旱稀树草 原) ;
南半球超热带:17.海岸荒漠; 18.有雾荒漠;19.有冬雨旳硬叶 疏林;20.半荒漠;21.亚热带草 地;22.暖温带雨林;23.寒温带 森林;24.有垫状植物旳半荒漠 或草原;25.亚南极旳生草丛草 地;26.南极洲旳内陆冰川

中国森林水平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森林水平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森林水平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一、纬度分布中国的森林分布在不同纬度区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从北到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森林覆盖率逐渐增加。

高纬度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寒温性针叶林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分布最为集中。

中纬度的华北和西南地区则以暖温性和亚热带针叶林为主,而低纬度的南方地区则以亚热带和热带雨林为主。

这种分布特点与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二、经度变化中国的森林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经度变化特点。

从东向西,随着经度的增加,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中国的东部地区多为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适宜森林的生长;而西部地区则多为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不利于森林的生长。

因此,中国的森林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三、海拔分布中国森林的海拔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高海拔地区的森林以针叶林为主,而低海拔地区的森林则以阔叶林为主。

此外,不同海拔地区的森林类型和植被特点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常绿阔叶林是主要的森林类型;而在海拔较高的地区,针叶林和灌丛则是主要的森林类型。

四、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中国森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和干旱气候等。

不同的气候类型对森林的生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湿润的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森林的生长,而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则不利于森林的生长。

五、土壤条件土壤条件也是影响中国森林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性质对森林的生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森林的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不利于森林的生长。

此外,土壤的水分和酸碱度等性质也对森林的生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植被类型中国的森林类型十分丰富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原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森林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和发展特点。

例如,东北地区的针叶林以红松和落叶松为主,而南方地区的阔叶林则以樟树和楠木为主。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652
1北亚热带
灌木层主要由柃木属、山矾属、杜鹃属 等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 拔400~500m以下的丘陵,而在西部秦 岭可上升到1800m的中山地带,在海拔 700m以下马尾松林普遍分布.
653
2中亚热带
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组成林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壳斗科的青冈属、
641
三森林特点
本区域内天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森林的 比重很少,并且多为次生林,今后本区应以恢 复森林为主,并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 林.在平原地区,目前,仅在村庄、河岸、渠旁、 路边有栽培的阔叶树,常见的有槐、臭椿、 刺槐、榆、毛白杨、旱柳、梧桐、合欢、桑 树等.今后应大力发展平原林业,建立高标准 的农田林网.
656
3南亚热带
林下植物均由热带科、属种类所组成. 本地带次生林以马尾松群落为最普遍,面
积最大,它在此已属边缘分布区,过南界 即与热性的海南松相交替,越出西界则由 云南松替代.
657
2.西部半湿润常绿 阔叶林亚区域
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典型群 落主要由壳斗科的青冈属和栲属的一些种组 成.
北纬31°以北,常绿阔叶林逐渐向暖温带过渡, 相应出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构成一条狭 窄的过渡带.
另一方面,从中亚热带向南移,约在北回归线附 近出现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包括滇
中南、桂中南、粤中南、闽南和台湾北半部等
地.
649
三森林特征
本区域的西部地区,北倚青藏高原,没 有北亚热带存在,只可划分出中、南 两个地带.
止或逐步减少对天然落叶松林的采伐,加以
保护.
626
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征 三森林特点
一地理位置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中国东北东部山地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摘要: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指松嫩平原以北、以东的山地,南端以安东至沈阳为界,北部延伸至孙吴以南的小兴安岭南部山地;气候属于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为植被的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植被在此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发育,不仅有水平地带分布规律,还有垂直地带分布规律,表现在山地苔原、红松、云杉冷杉林、落叶松、白桦林、等主要植被类型上更可以突出其特点和规律。

所以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历年实地稠查和参考有关文献,探讨了本区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关键字:东北地区植被类型分布规律一.自然地理环境中国东北东部山地地理位置位于北纬40-49,东经127-134之间,南端以安东至沈阳为界,北部延伸至孙吴以南的小兴安岭南部山地。

主要山岭有小兴安岭、完达山、小白山、老爷岭及长白山等,海极高度大多不超过1,300米。

其中,长白山山势最高,达2,744米,其南面和北面的一些山地都较低。

本区气候受日本海的影响,具有海洋型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降雨量较丰富,并且多集中夏季(6、7、8月),加以夏季气温被高,形成适于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境内森林着茂,类型复杂,为我国最大林区之一。

二.植被概况本区属于“东北植物区系区”,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这类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植物种类粗成丰富。

据初步估舒,植物种类超过1,500余种,占我国东北部植物种类的半数以上。

其中有一些是第三纪的残遗种,山槐,水典柳,并且有多种藤本植物,更增加了这类温带斜阴混交林的亚热带特色这反映着这一带曾有过潮湿的亚热带气候网。

同时现在本区的气候在受海洋影响下,由于夏季温湿季风的作用,使这些南方植物种类能够保存下来,正常地生长发育。

三.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典例本区植被第二特点是由于山地气候影响,垂直分布较为明显。

区内以长白山为代表,植被垂直带较为完正。

由山麓到山顶,可划分为四个植被垂直带,地苔原带(海拔2,100米以上)、亚高山稀矮林带(海拔2.100一1,800米)、亚高山针叶混交林带(海拔1800一1100米)、低山针阔混交林带(海找1100一700米)。

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

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系统。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被(即近海洋处同高度的植被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类型),而后, ),而后 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升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 植被带。 植被带。
由北向南其带谱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 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 季雨林、雨林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温 带草原-温带荒漠带草原-温带荒漠-亚 热带荒漠
7. 2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一、几个概念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 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 称为垂直带谱。 树线 雪线
二、垂直带谱的一般规律
1、受水平植被带(基带)的制约 受水平植被带(基带) 2、植被垂直带谱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类 3、植被垂直地带更替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具有一定相似 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
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
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
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
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
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
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
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
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
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
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
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
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
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
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坡向的垂直分异远不及干旱区明显。

(三)中国八大植被区域
我国的植被分布规律既不能说以纬向变化为主,也不能说以经向变化为主。

我国东半部的森林植被,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很明显。

但就全国来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变的,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

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从前有些人所想象的“寒原一块”,其植被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异,大致是东部和南部高原边缘为森林地带,向西北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八大植被区域的植被概况如下: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

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

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

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

8,高寒荒漠区域: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

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气候特点是寒冷而干燥,全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

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的高寒荒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