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肿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张是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三大症状。根据下肢肿胀的平面可初步估计静脉血栓的上界,一般小腿中部以下水肿病变在腘静脉;膝以下水肿疼痛为股浅静脉;大腿中部以下水肿为股静脉;臀部以下水肿为髂总静脉;双侧下肢水肿为下腔静脉。疼痛多为坠痛或钝痛,浅静脉曲张多为慢性期侧支循环建立的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除以上提到的手术因素外,肿瘤、口服避孕药、妊娠都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1)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

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

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

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4)

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

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6)

每班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7)

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

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8)下肢深静

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

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

应立即通知医生。

(2)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6)恢复期护理:恢复期患者应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建立,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7)每日监测凝血谱变化,严密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征象,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有无血尿、便血,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情况。

溶栓治疗注射方法用止血带扎于患肢踝关节上方,阻断患肢浅静脉血流,使用20G静脉留置针离心逆向穿刺足背浅静脉,使溶栓药(尿激酶25万U溶于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经足背浅静脉到交通支进入深静脉,30min内滴完,滴完15min 后再松开止血带。该方法10天为1个疗程,同时周围静脉常规注射丹参、皮下注射肝素进行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

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我也对此进行提问

文章发布者:来源:寻医问药网收藏本文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14-135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好发于下肢[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超过72h,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来院治疗时已超过3天,因此抗凝溶栓成为主要治疗方法。我院根据下肢深静脉造影的原理[2],利用深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浅静脉血流可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而深静脉血流则不能返流至浅静脉,从足背静脉穿刺,使溶栓药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作用于血栓部位,促使血管再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7月~2002年6月收治18例下肢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54~86岁,平均66.3岁。本组患者均于发病后1~2周内入院,入院时患肢较健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粗,经10天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后均达到满意效果。

1.2 溶栓治疗注射方法用止血带扎于患肢踝关节上方,阻断患肢浅静脉血流,使用20G静脉留置针离心逆向穿刺足背浅静脉,使溶栓药(尿激酶25万U溶于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经足背浅静脉到交通支进入深静脉,30min内滴完,滴完15min后再松开止血带。该方法10天为1个疗程,同时周围静脉常规注射丹参、皮下注射肝素进行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

1.3 治疗效果本组患者中15例于发病1周内入院,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患肢肿胀消退,彩色多普勒探查显示血栓消失、阻塞血管再通;3例于发病10~1 5天入院,经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彩色多普勒探查显示阻塞部位血管部分再通。

2 护理

2.1 心理支持下肢DVT引起的下肢肿胀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因此在护士向患者讲述本病相关知识和溶栓治疗后,病人都能接受。但由于患肢本已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治疗时还要在患肢输液,并要用止血带扎45min,这使患者感到恐惧不安。我们耐心地告诉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的特点和本治疗方法的原理,打消患者的疑虑,同时教给患者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疼痛,当病人病情好转患肢肿胀减轻时,患者更增加了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患肢护理病人入院后即采用治疗体位,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这种体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的牵拉有一定作用,同时下肢抬高更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体位,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但活动不能剧烈,不可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每日测量腿围,做好记录,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血供、肤色和注射部位有无异常。为保护足背静脉血管,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做好留置针的护理。

2.3 出血倾向的观察因为溶栓药为抗凝剂,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护士应经常与患者交流,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以判断是否有颅内出血倾向。做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时观察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点,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注意观察尿、粪颜色及送检隐血结果。遵医嘱及时抽血送检凝血全套,观察结果并正确记录,及时汇报医生。根据血象结果、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观察护理。本组患者未出现出血现象。

2.4 预防重要脏器栓塞血栓脱落有逆流到肺、心、脑而发生该器官栓塞的可能,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因为静脉血栓的附壁性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