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开辟小语教学新天地
2023年小学教师语文工作计划汇总九篇
2023年小学教师语文工作计划汇总九篇小学教师语文工作计划篇1一、工作思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小语学科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功能,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以小语课程建设为中心,把握小语教师专业发展(小语教育价值和课程执行能力)这一关键,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教研体制,提升教研品质,形成较为先进的教研文化。
二、主要工作1.加强业务学习。
继续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师针对新课程标准各阶段课程目标和各学段现行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性研讨。
重视“小语学科教学建议”在规范教学行为,规范校本教研方面的重要作用。
2.深入开展教研组读书活动。
各校语文组应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一、两本教育教学论著,认真通读一、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
积极倡导师生共同读书,振兴阅读,营造书香校园。
3.“以点促面”推进课程改革。
以学科教研基地为依托,发挥学科中心组的骨干作用,协调和发挥市级“名教师工作室”、“直属教研联盟”、“戚区小语名教师工作室”、“新北区学校名教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
鼓励、指导、整合、推广体现各区域特色的、主题式的、系列化的研训方式,发挥其示范性和辐射性。
充分发掘典型,共享教育智慧,体现动态建设的理念,倡导先进教研文化的形成。
4.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项目研究。
(1)小语会新一轮课题“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主题阅读教学”方案研究并初步实施。
(3)推进由市教研室领衔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国家级课题,选准研究的切入点,努力探索实现师生主体性张扬的途径,领悟师生课堂生活的真实愿景。
(4)“主题式综合性语文基础知识”的评价研究。
5.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1)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改革,特别是小语第一、第二课时“整体化设计”、“常态化课堂”的研究。
(2)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如:以学段为界的阅读教学研讨、同课异构等,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遵循的原则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遵循的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和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思维品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观察力、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3.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贴近生活、现实和学生的兴趣。
注重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感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
4.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重视语文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
5. 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融通。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交叉,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6. 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讨论、探究、实践等,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评价方法上也要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7. 注重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这些原则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规律一、读中感知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读,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理解过程,而读中感知即是这特殊理解过程的开始,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性理解。
学生学习任何课文,阅读任何文本,都是首先要整体感知,弄通语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文本,方法很多,学生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使用默读、略读、跳读、精读、查资料、述情节、列提纲等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感知,教师应该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中自主感知、领悟。
二、读中领悟整体感知是学生阅读的开始阶段,领悟则是阅读的深化,是学生对文本的理性理解,是积累知识、形成水平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中既要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又要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修辞、表达方法、布局谋篇技巧等,并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使用。
学生在阅读领悟中实现了由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飞跃。
语文教学重在阅读理解,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仔细品读文本,自主领悟探索,教师适时引导,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段落仔细品读,读出情感,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意境,在品读中深入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都实行了深层的探究,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此外,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共同进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读中积累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并在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文学常识,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写作方法。
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多读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诵名言名句、古典诗词、优美散文、名家名篇等;多记笔记,仔细留心观察生活,多记录生活中的素材。
贯彻新课改理念,让语文教学绽放新精彩
贯彻新课改理念,让语文教学绽放新的精彩【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构建科学、合理、活跃、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教学目标。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在此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选择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
但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能力不强,并且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恰当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设法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学习和自己对老师的喜爱程度有很大关系,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不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失去对他所讲授的学科的兴趣。
所以,为了更好地协调师生间的关系,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能够消除学生害怕问错问题而被同学嘲笑的顾虑。
为此,教师应坚持民主教学,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情感,允许他们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即便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幼稚的、荒谬的,也要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看法而给予充分鼓励。
2.引导学生擅长提问在讲授《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碰到学生提问:“人们一起救护的是一群已经冻僵了的燕子,那么就算利用专列送去救治,天气那么寒冷,而路途又非常遥远,那他们不是很快就会死掉吗”。
这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围绕学生的回答“这是一列装有空调,非常漂亮,而且很舒适的专车,燕子在里面不会有问题的”进行引导:假如让你来设计燕子专列,你要怎么设计才能使它更加舒适、漂亮呢?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他们好的食物和充足的水;为他们准备舒适的窝;打开空调,播放音乐等。
如此巧妙引导,能够使学生提问的层次由表面深入内部,由课内扩展到课外。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唯有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还语文课堂固有的本色,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基本规律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有些语文教师道路走偏了,走远了,甚至走弯了,使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有的课堂唱歌、跳舞、绘画等活动形式多样,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我们不能否认,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本色。
一、抓住课本,方能学好我们都知道课文是范例,而小语是最基础的学科,不抓好教材文本这个例子,又怎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呢?语文课堂就要紧扣文本这个重点,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
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
然而,当下语文课仍有不少教师是脱离文本的教学,偏离主题,漫无边际的拓展,形成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
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
我们过去所否定的是烦琐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说明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
“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思考作者:崔洁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4年第07期[摘要]“教—学—评”一体化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目的是改变以往课堂教学重教轻评的模式,有效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引,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设计;要完善课堂评价体系,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样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让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具有连贯性和结构化,能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20-0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新课标增加了教学“评价建议”的内容,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还强化“教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为此,教师应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指导,把評价融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并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展开,以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构建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课堂。
一、基于课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是教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参照与凭借。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一)基于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双线”组织单元,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根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能凸显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使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在课堂中得到落实。
新《大纲》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小语新《大纲》和原《大纲》比较述要
新《大纲》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小语新《大纲》和原《大纲》比较述要1992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原《大纲》),对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民族素质,曾经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部对原《大纲》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秋季正式颁布试行,这是全国小语界的一件大事。
现就新《大纲》和原《大纲》的内容及其特点作粗略的比较,以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轨迹。
一、素质教育的深化催生了新《大纲》建国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先后颁布了六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纲是时代的产物,每一部大纲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原《大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新《大纲》的问世,也有它的历史条件。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改革下达了一系列的指示,1997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和《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干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以及两年来对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深层思考,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大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新《大纲》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和结构体系回应了素质教育对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的呼唤。
从新《大纲》和原《大纲》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可以这样说:义务教育的实施催生了原《大纲》,素质教育的深化催生了新《大纲》。
二、新《大纲》凸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笔者曾就两部大纲的篇幅试作比较,原《大纲》22000字,而新《大纲》只有10000字,可见新《大纲》的内容十分凝练、精当,但在“教学目的”的表述上却不惜篇幅,原《大纲》用76个字表述,而新《大纲》竟用131个字表述,显然,新《大纲》在“教学目的”的表述上做足了文章。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案讲义
小教本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案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例举:第一课:毛主席万岁第二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第四课:爸爸是工人,为革命做工。
第五课:妈妈是农民,为革命种田。
第六课:叔叔是解放军,为革命站岗。
第七课: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每八课: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九课: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第十课:为人民服务。
第十一课:……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最怕背的是这篇课文,又长又不懂什么意思,难以记住)第十三课: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自主相对于他主与无主。
叶圣陶“教不为了不教”,自主学习,自能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自主学习是尊重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在进度、内容、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选择。
通过学习,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主动意识。
教师的作用更多表现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氛围等方面。
合作学习则强调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交流。
合作的基础是理解与倾听,倾听作者,倾听同伴,倾听老师。
“一双倾听的耳朵,胜过万两黄金”。
合作学习既强调人人参与,又要求有所分工。
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对提出的新要求,也有助提高语文学习的时效。
看看几个运用合作教学的案例,你有怎样的想法?同桌互读,夸一夸,学一学。
探究是一种发现性学习的要素。
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发现带给学习者快乐是更多为持久的。
“学习者都有一种愿望,想要成为一种探究者与发现者。
”是时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要求的体现。
“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允许学生不完美甚至犯错误。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发现的潜能。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师是怕质疑,还是盼质疑?“本事”“陈毅探母”实践。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动手。
查、找、读、搜索、选择--“小珊迪” 。
创新。
“新”,不唯书,不唯师,不怕错。
遵循学习规律提升语文素养——于永正老师《我和祖父的园子》课例评析
教育教学研究21于永正老师用50年的教学经验将语文教学的规律总结为“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
”他始终坚守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始终坚持踏踏实实地教儿童写字、读书、写作,从不搞弄玄虚。
他用朴素简约的语言道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规律,抓住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根基。
笔者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谈谈于老师是如何遵循语文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一、关注细节,写字教学重文化《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年级的书写要求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于永正老师把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上。
他说过,教学生写字,要教学生不会的,要教出“恍然大悟”来。
本节课,于老师选取了“帽”“瞎”“韭”“抛”四个生字让学生默写,要求学生在正确书写的基础上还要把汉字写美观,把一笔一划写规范,间架结构摆正确。
因此于老师把学生的字展示在屏幕上、黑板上进行点评,对生字的间架结构逐一分析,指导细致。
其中,“帽”字有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会忽视“冃”的书写,把它写成“日”。
在课上,于老师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并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了“帽”的字源字理,他讲“帽”字:右上部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它就读mào,它是个象形字,就是古时候人戴的帽子,至于下面的“目”,则是会意了,帽子下面有眼睛嘛!“巾”字旁是后来加的,主要是想说帽子是布做的。
这样遵循字理而教,识字方法丰富有趣,让学生有了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探究汉字文化的兴趣。
二、关注文本,提取信息练思维著名的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他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理解文本,首先要与文本取得一种“同质性达成”,读者要与作者处于同一种状态下思考,文本有什么信息?用什么来表现?于老师在课上让学生朗读课文,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如今在深度学习的影响下,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太过简单。
其实不然,这正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最好的铺垫。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的规律性进行考查、研究而形成的理论认识。
语文教学原则是人们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理论认识,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也是处理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的主要依据。
一、人文性原则人文性原则也叫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是运用的对象。
如果我们孤立地看语言文字,它们不过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沟通的工具。
但历史证明,语言文字的使命不仅仅如此。
吴忠豪先生在他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中鲜明地提出: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语言文字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反映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
以前,语文更多被统治者用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我国,语文教育从来就是伴随着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教育一起进行,学生在识字、读文、赋诗作文的同时,也在接受封建道德伦理纲常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
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不例外,法国学者加斯东•米亚拉雷曾指出:“学校的语言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传播工具。
因此,所谓母语教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曾有过一段时间,思想教育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
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功能在于探索人生的意义,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完善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思想性仅仅是语文课程人文属性的一个方面,不能概括语文课程全部的人文内涵。
因此用“人文性”来概括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比“思想性”更适合。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人文性原则,需要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1、全面认识人文性的内涵什么是人文性?第一节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那么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人文教育的具体规定为: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者:孙建华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4年第02期2022年版课标指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要求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
基于此,笔者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发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化教学活动,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开宗明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课标是这样解释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课标给出了四条建议。
第一是“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
第二是“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
第三是“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第四是“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
课标在对这四条建议进行具体阐释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部分试题及答案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包括哪几条?2.2.如何理解“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三、案例分析小明的妈妈看到他拿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很生气,先是训斥他:“你的作业都写完了吗?写完了就不能多刷两道数学题,多做两页语文阅读训练?没事就知道看课外书,真是没正事儿?”你赞同小明妈妈的观点吗?如果不赞成,请你以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好好劝劝她。
2022版数学新课标教师过关考试培训测试卷(含答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
二、简答题(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原则的三个“导向”是什么?1.坚持目标导向2.坚持问题导向3.坚持创新导向(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1.完善了培养目标。
2.优化了课程设置3.细化了实施要求(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在哪五个方面?一是强化了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部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填空题答案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前言”部分。
因为牵扯到敏感词语,这里就不一一打出来啦!辛苦大家自己查查新版课标。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模拟试题及答案(二)一、填空题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活动以及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中,通过积极的,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提升,形成自觉的,培养高雅的,积淀丰厚的,继承和弘扬、、,增强对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4.聚焦中国学生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和,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培育,实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
1.“由浅入深”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从简单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开始,逐渐深入、扩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由易到难”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和技能应该按照难度逐渐增加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和兴趣。
3.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多元化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如游戏、电子化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5.知识协调性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知识的协调性,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知识点的同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6.差异化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7.循序渐进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些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 1 -。
语文教学如何遵循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语文教学如何遵循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吉林省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校李洪波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强调语文教学应当遵从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教育传统将有着深远影响。
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做到:充分重视和发扬汉语言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充分重视和研究汉语言学习的规律,从汉语言教育内在规律出发,打牢学生基础;充分重视和发展古代优秀的语文教育方法,根据汉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汉语文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母语教育;遵循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旨在强调语文教学应当遵从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而且加以强调,不仅将改变过去语文教学,因脱离母语教育特点而导致语文教育不令人满意的现状,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对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呼唤,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教育传统将有着深远影响。
加拿大著名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写道:“从深层的含义讲,我们的语言包含着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它反映出大家的欲望、遗憾和梦想;它在沉默不语时,甚至在诉说着我们想忘掉的一切。
”①可见语言是最重要的民族特征,“是民族的根系,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②在人类逐渐走向一体化,走向大同的今天,一个民族更应该有他自己的个性特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们应该继承和保持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尤其是语言这一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在向外国学习时,更须慎之又慎。
202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试题与答案
空 2 答案:实践 9、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______个左右常用汉字。[填 空题]* 空 1 答案:3 5 0 0
10、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______过程中进行。[填空题]* 空 1 答案:平等对话
1 1 、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
写
”。[填空题]*
空 2 答案: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
力
2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__ ____ ,应引导学生______ 。”[填空题] *
空 1 答案: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空 2 答案: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 侧重______ ,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______ ,关注 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______ ,有个性地表达。[填空题] * 空 1 答案:激发兴趣
空 2 答案:热爱生活
空 3 答案: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
23、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______ 目标和______ 目标。[填空题 ]*
空 1 答案:分解式
空 2 答案:交融式
24、在1— 2年级学段中,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______ 、______ 、______ 和______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______ 。认识______ ,熟记___ ___ 。[填空题] *
空 1 答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空 2 答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课程目标______ 。课程目标根据______ 、______ 、______ 三个 维度设计。[填空题] * 空 1 答案: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操作特点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操作特点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扎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同时,目标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达标。
只有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这一要求。
因此,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导学达标这一环节的出发点。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理论,适用于各个学科。
在具体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主要体现在“导学达标”这个环节上构建的学科达标模式。
一、要以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
这主要是:——教育观。
目标教学是义务教育的教学新体系。
义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主动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应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学生观。
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有个性差异的人。
人的智力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
能力倾向预示着学习速度,而不是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或复杂程度。
因此,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并达到掌握的水平。
非智力因素影响、制约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情感、态度对达标有重要影响。
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学习过程中失误的积累造成的。
——教学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学应由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转变到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上来。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这是教学观的根本变革。
——评价观。
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只在于给学生评分、划等,而在于为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是改善教与学的手段。
因而,教学评价重在评过程,不只在于评结果。
遵循教学规律搞好语文教学
遵循教学规律搞好语文教学摘要〕任何脱离规律的教育最终必将失败,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十分强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才能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收获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小学语文遵循规律提高效率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因此,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重在感悟,重在实践,重在获得。
1字要学的扎扎实实有的人认为,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到初中阶段就不作重点要求。
实际上并非如此,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汉语言常用的汉字,奠定了语文阅读、写作的基础,到初中阶段,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
离开了每一个生动的汉字,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侈谈都是空中楼阁。
1.1 一字未晓不放过。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自己要进行具有指导性的范读、板书之外,要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字”的训练。
对于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方面的差错,要马上给予指出,并要求学生将正确的读音标识在课本上。
对于学生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出现“z尧c尧s”和“zh尧ch尧sh”混读的现象,也不要视而不见,可以采用请其他同学提、自己查字典等方法予以纠正。
虽然在教学中耽误了一点时间,却没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梗阻,并且养成了细致认真的阅读写作习惯。
1.2 字放句中增理解。
在字的理解上,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
通过字的练习,学生对于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就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把握。
1.3 教学体现汉字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并形象地说:“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来看,一个个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可以从那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启发。
”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汉语言更是具备无限的美感。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美。
简单语文的来由.
一、简单语文的来由1、回忆我小学时候的小语教学那时我的语文老师素质并不是很高(赤脚老师),上完课都回家劳动。
在我印象中每节语文课都上的很简单,多读多写,我们懂的不讲,我们不明白的也不讲。
也就那么稀里糊涂过来了,现在觉得自己语文功底也还可以,呵呵。
所以我觉得“简单语文”应该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向!2、中国最灿烂成功的语文教学时期应该是私塾[那是的教学是这样的,每天上学,进门坐下就是赶紧读书背书,准备先生的检查。
检查完了,先生就教新书,主要是教学生读一读,偶尔也是讲解一下难懂的地方,学生回到座位还是读背,接下来是玩,玩,下午是习字,然后是作文,内容无非是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
这个时期确实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最盛世,四大名著、李白,杜甫,苏轼等等,不一一列举,成绩如雷贯耳啊!私塾的语文教学,它是符合语文简单教学特点的:无非是看别人是怎么写文章的,便让学生照着写、看书法家是怎么写字的,便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基本上是不讲知识的,不讲什么写作方法的,不强调对内容要有多少理解。
然而正是这样符合了学习语文规律,现在的语文教学呢,却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私塾教育是直指根本的,也是简单的。
它的成功之处告诉我们,简单有理。
它的不成功之处告诉我们,简单的回归简单还不够。
我们要的是更高层次的返朴归真。
我们不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还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选烂,秀才半”。
可是这些优良传统随着私塾的消失、随着文学革命而消失了!可惜!3、语文承载的角色太多了。
不负其重。
听说读写,现代的古代的,语言的文学的,要识字还要培养什么美德什么情操什么能力.多了,就乱,无所适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本来就不复杂,只是太多博士、硕士、专家、教授、领导,自己觉得来之不易,上面头头又要求常常要创新,且不象我们语文教师日日忙,十天半月没事干,搞点创新向上邀功,语文便越来越复杂。
试想想旧社会没那么多博士,在乡村有个初小生,就是小书生,高小毕业就是小秀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定时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评价体系的局限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给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细细品味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第一,语文味缺失。
之所以有些课语文味不浓,失落了语文本体,其深层原因是这些语文教学偏向教学形式的模仿,而轻文本的研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能有机统一,文本学习成了一种浅阅读,快餐式的阅读,无法深入文本体会蕴意,感受语言的魅力,也就没有了语文味,也就难以落实《新课标》“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的要求。
所以,许多小语专家呼吁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第二,双基训练淡化。
一是不够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对立起来。
新修订课标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
这就说明部分的分析、讲解还是必要的,适时的分析、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落实“双基”。
只有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去感悟、体会、揣摩、体验文本蕴意。
二是忽视能力培养,大多课堂阅读只是走过场,没有明确的阅读能力训练目的,也不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时机,方法上就是老一套,没有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往往造成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研读课标标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研读课标标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关键词:课程标准小语教学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颁布已经三年多了,通过认真研读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标准理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论述如下。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开辟小语教学新天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小语教学界也空前活跃,大家的主攻方向就是全面地深入地探索这个规律,下面从下述这几方面进行表述。
一、语文学习的过程是长期的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从牙牙学语的孩童起,就已经开始学习语文,以后到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在学习语文,工作以后主要是应用语文,不过,仍在不断学习语文,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这充分说明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其他学科则不同,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学习,例如物理、化学到中学才开始学习,初、高中结束后就不再学习,甚至终生不再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二、语文学习的效果是渐进的
语文学习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学不学这篇课文,写不写作文,并不会立即看出什么差别。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会发现,五、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比起三、四年级的学生来,是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的。
这充分说明语文学习的效果就像春天的麦苗一样,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日有所增”呢?最有效、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多读和多写,只有长期扎实地不间断地读和写,才能提高语文水平。
三、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很强
古往今来,语文学习无师自通的大有人在,这是毋庸置疑的,这
说明语文学习,自己的主观努力特别重要。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习好比农业生产,学习的人好比是天地里的禾苗,主要是他自己来长,我们给予阳光、水和养料。
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这又好比孩子走路,我们要小心扶持,但又时时不忘放手,要让他自己练,自己走,自己闯,达到“自己能读书”,“自己能作文”,一切包办代替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是熟读背诵
千百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熟读背诵是学习语文的最有效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名言说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
为什么?因为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的各个语言要素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留下系统的印象,一旦遇到外在的语言刺激,就能凭借在大脑皮层中留下的痕迹进行比较筛选,从而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等,而其他任何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都不能达到熟读背诵所能达到的
效果。
五、语文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读教科书是学习,读课外书看报纸也是学习,看戏看电影等都可以看作语文学习,这早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语文学习绝非限定在课堂内,只要是有生活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
六、语文学习具有审美功能
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最具有美育功能,它不像有的学科那样显得有些单调、枯燥。
语文具有形象性,容易产生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的效果。
好的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走向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这种特点,这就给我们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语文学习规律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我想,语文教师应该了解语文的这些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并在把握这些特点上下功夫,一句话,语文教学应该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可是,事实是,现在的语文教学直接间接违反语文学科特点的事例太多了。
例如:
1、一些语文教师对语文学习过程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是扎扎实实地长期带领学生多读多写,从而达到“日有所增”。
教低年级的把重点只放在识书上的那几个字,把书上的那几句话会读就可以了,不去好好利用低年级时学生的很多大好时光,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多看课外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多写些看图作文啊,将遇到的事情写简短的几句话啊。
这样,学生到了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了,他们会觉得很突然,很无助。
结果,五、六年级的老师常会发出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差啊!
2、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很强,老师必须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有所长进。
实际教学工作中,有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违反这一规律。
他们用自己的云山雾罩、海阔天空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读写,代替学生的练。
上语文课,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既不能认真地读写,也不能扎实地练文,似乎老师少讲点就不是语文教学,如果老师腾出时间让学生多练些就是没尽到责任,老师包办
代替。
课课如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长此以往,这样的语文教学该如何是好啊?
3、对于熟读背诵的好方法置之不理。
语文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熟读和背诵,无一人对此有疑义,可是在语文课堂上,又有几位语文老师肯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熟读和背诵呢?可悲的是,现在的小学生在毕业时,一篇文章也背不出的比比皆是(古诗词除外)。
这种奇怪的现象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的问题严重
吗?
4、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事实上,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做到通过多种渠道去学语文。
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益,就应该按语文教学规律办事,不是光在口头上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这样做: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吕叔湘先生指出,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有:
第一,是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漫不经心的习惯;
第二,是养成学生依赖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的‘讲’,务必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叶圣陶先生还说:“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
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
叶圣陶先生的这些精辟之论,使我们再也不能对
存在几十年的以教师包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听之任之,必须彻底改变。
第一、课堂上要给学生熟读和背诵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熟读若干篇文章,背上若干段诗文和名言警句,而不是象现在这样,读课文只是老师讲课时的佐料和调剂。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老师做到“相机引导”、“启发导引”,不要包办代替。
叶圣陶先生还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
第三、把必要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确实事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是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联系”有效途径。
第四、建立新的作文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任何能力锻炼总是越频越好,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中小学的作文每学期不过五六次,有些学校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加起来也不过十次光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永远开辟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