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

每一次到医院拜访或会议上讲完课总有老师问该如何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到底应该看哪本书?这些的确是很多磁共振使用者一个共同的困惑。

坦率的说我和大家有着相同的困惑和痛苦。我是纯学临床医学的,当时大学课程里所学习的唯一一门影像课程就是放射诊断学。其中连CT的内容都没有,就更别提磁共振了。毕业后从事放射诊断工作,渐渐的接触到CT和磁共振诊断内容。

相比于其他影像学设备而言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复杂,也更具多学科交叉的属性。由于我们大多数影像科医生在大学阶段渐渐淡化了数学和物理学等的学习,所以这给我们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带来了很大挑战。那么,以我个人的经验看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又该怎样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且能学以致用呢?在此,谈一点个人体会。需要提前声明这些绝不是什么经验,仅仅想以此抛砖引玉而已。

Q1

作为读片医生或者磁共振操作者,到底有没有必要学习磁共振技术?

显而易见,答案是肯定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非常复杂,学习起来耗时耗力,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从而采取消极抵抗策略。但是我要告诉所有有这些想法的老师如果这样做牺牲的一定是自己。大家知道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新的技术也层出

不穷,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真正能把这些新技术用起来的医院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使用者因为不了解这些新技术就主观上产生了畏难和恐惧心理。

事实上,要能真正快速理解、掌握新技术,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要告诉大家一点:所有的新技术都是在常规序列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有夯实的基础,那么面对每一个新技术你只需了解它的革新和变化点即可,而且通过与相关传统技术对比你也更容易感觉和认识到这些新技术的临床优势可能有哪些。这些对于你的临床和科研切入都至关重要。

我常常见到一些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的医生或研究生,当深入谈及其课题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时却没有完整或清醒的认识,每一天都懵懵懂懂的在盲目的扫描着。我不理解这样的研究工作乐趣何在?

另一方面,磁共振本身作为一门多序列多参数对比的成像技术,充分利用好其优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也能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特异性的信息。

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怀疑脊髓内病变的患者,如果你在颈椎轴位扫描时还只是墨守成规的扫描了FSE T2加权像,你就很难发现早期脊髓内改变。如果此时你深入了解到梯度回波准T2加权像更有利于显示脊髓内灰质结构,再进一步你还知道在GE 磁共振平台的MERGE序列较常规梯度回波序列更敏感,那你就会根据临床需求而加扫MERGE这个序列了。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脊髓内病变的含水量没有那么丰富,在FSE序列T2加权像一般TE时间很长导致这些髓内病变的高信号衰减掉了,而在梯度回波我们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准T2加

权的对比,因而更有利于显示脊髓内神经元结构及髓内病变。在这里你的原理知识会让你能更好的解决临床问题。

再比如:对于一个急性车祸损伤而昏迷的患者,如果你只是进行常规扫描而没有加扫磁敏感加权成像(SWAN),那么就很可能漏诊弥漫性轴索损伤,因为SWAN才能更敏感的检出弥漫性轴索损伤所导致的微出血。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遗憾的是,由于临床的压力,日常的关注点容易集中在一台磁共振设备一天能做多少个部位,而很少有机会去认真反思和总结一下技术的优化可以帮我们避免哪些漏诊、带来哪些临床收益。也再次证明,理解技术的重要性!

Q2

打消了对于学习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疑虑,下一步我们聊聊应该如何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

我相信大多数老师在最初也是雄心勃勃要大干一番学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而且我相信几乎每个从业者手头都会有好几本书。只不过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罢了。

为什么经常是这样的结局呢?我想更多的原因不是由于磁共振技术太复杂所致,而是由于我们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这里我谈几点个人建议:1)目标明确、实用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