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农用地定级

合集下载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2001年11月12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中国土壤普查技术》(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2年5月)《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农用地:本标准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修正法: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样地法:样地法是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定级因素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4 总则4.1 目的与任务4.1.1 目的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质量及分布,为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一、引言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质量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和农用地发展要求,将农用地按照等级划分,并确定相应的利用和管理要求,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益。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1.土地质量指标土地质量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指标,主要包括农田水利条件、土地深度、坡度、土层质地等指标。

例如,土地深度超过50厘米且土层质地均匀的农田属于一等地,土地深度在30厘米至50厘米之间的农田属于二等地,土地深度在20厘米至30厘米之间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2.土壤肥力指标土壤肥力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PH值等。

例如,有机质含量超过2%且速效养分含量高于150毫克/千克的农田属于一等地,有机质含量在1%至2%之间且速效养分含量在100毫克/千克至150毫克/千克之间的农田属于二等地,有机质含量低于1%且速效养分含量低于100毫克/千克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3.水分资源指标水分资源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农田的灌溉条件和水源保障情况。

例如,具备完善的灌溉设施和保障灌溉水源的农田属于一等地,具备一定的灌溉设施或可获取可靠的灌溉水源的农田属于二等地,缺乏灌溉设施且无可靠的灌溉水源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4.气候特征指标气候特征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农田的日照、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

例如,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降水均匀的农田属于一等地,日照较少、温度偏低、降水不均匀的农田属于二等地,日照不足、温度偏高、降水不足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根据以上指标评价的结果,将农用地划分为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并给出相应的利用和管理要求。

1.一等地一等地是农用地中质量最好的部分,具备优越的土地质量、土壤肥力、水分资源和气候特征。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507—200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2001年11月12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中国土壤普查技术》(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2年5月)《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农用地:本标准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修正法: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样地法:样地法是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定级因素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4总则4.1目的与任务4.1.1目的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质量及分布,为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定级估价

农用地定级估价

• • • • • •
分等定级估价相结合? 分类定级分类估价,级与价相结合? 综合定级分类估价? 单地类定级? 先估价后定级? 全域覆盖?分图斑进行?
三、农用地定级与城镇土地定级的比较
相同点:
1、目标:对土地质量进行定级划分 2、层次:都是单层次的对象,内部排序分级
3、方法:因素法相同 4、对象:均非涵盖全部分类
(二)资料收集调查阶段
• 收集土壤、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农 经、统计、社会保障、教育费用等自然、 经济各类资料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 地形图等多种图件。拉出资料清单。
(三)分等数据处理阶段
• 对分等数据进行整理,按照定级的工作需 要,逐项分析分等评价单元的各项因素指 标及分值。如果分等底图比例尺较小,图 斑较大,还需要比较分等和定级图斑,补 充分等因素分值,以避
标 准 样 地 分 值 20
68
比 照 样 地 分 值
2
3 标准样地
1
4
7
5
比照样地
8 9
6
样地法基本原理
二、定级原理—3:程序
农用地定级方案制定 资料初步调查
农用地分等指数 农用地定级因素选取
定级资料调查 划分定级单元
划分定级单元
专家打分、确定定级因素及权重 定级资料调查与整理
选定修正因素 区位因素 耕作便利因素
不同点:
1、对象:农用地;建设用地
2、范围:农地区域;城镇内部 3、方法:增设修正法和样地法;因素法 4、因素:自然差异大;基质单一
四、定级过程
• • • • • (一)前期工作准备 (二)资料收集调查 (三)分等数据处理 (四)农用地定级 (五)级别检验分析确定
(一)前期工作准备阶段

农用地定级估价

农用地定级估价

1)区位因素
• A.城镇影响度
– 计算方法是直线距离衰减法 某市各级城镇影响权重分值表
城镇级别 一级城镇影响度 二级城镇影响度 三级城镇影响度 因素个 数 1 3 25 权重 0.43 0.32 0.25 功能分 单级分 100 75 60 分割分 25 15 60 影响距离 (km) 50 30 6
4、因素法定级
• • • • • • (1)定级因素选择及其权重确定 (2)因素质量分关系 (3)编制定级因素分值图 (4)读取单元因素分值 (5) 定级指数计算 (6)初步划分级别
一级因素
权重
二级因素 地形状况
权重 0.15
(5)计算定级指数
H i Gi K ij
H i Yi Kij
H i Ri Kij
(6)初步划分级别
• 根据农用地分等指数修正,计算得单元定级指数, 采用总分频率曲线法划分农用地级别。 • 修正法定级分值界定与面积表
土地级别 分值区间 面积(公顷) 1级 >1900 1807.13 2级 1300-1900 4830.84 3级 970-1300 5155.75 4级 ≤970 3570.05
不同点:
1、对象:农用地;建设用地
2、范围:农地区域;城镇内部 3、方法:增设修正法和样地法;因素法 4、因素:自然差异大;基质单一
四、定级过程
• • • • • (一)前期工作准备 (二)资料收集调查 (三)分等数据处理 (四)农用地定级 (五)级别检验分析确定
(一)前期工作准备阶段
• • • • 1、制定农用地定级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2、整理分等研究成果 3、准备工作底图(1∶1万缩成1∶5万) 4、编பைடு நூலகம்调查需要的各种表格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是用来管理农用地的行业标准,根据农业生产需要,
结合农用地的性质定义其土地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农用地分别实施不同的
管理措施,以确保农用地的不断发展与保护。

一、农用地定级分类:
1、农用地等级一类地:适宜耕地和林地种植活动,其特征是土壤质
量良好,土地结构均衡,有较好的适合耕种的土地。

2、农用地等级二类地:主要地表凹陷,土壤受暴露,但还可以进行
一定程度的耕作活动,不能用来种植关键农作物。

3、农用地等级三类地: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壤质量差,不能进行耕
种活动,主要用于造林或养殖活动。

4、农用地等级四类地:无法进行耕种活动,除了植物生长外,其他
任何行为活动都不允许。

二、农用地定级规程:
1、对于等级一类地,应积极进行防护和可持续利用;
2、对于等级二类地,应改善地表质量,使其适宜耕种;
3、对于等级三类地,加强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促进植物生态恢复;
4、对于等级四类地,应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
和污染。

总之,农用地定级规程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农用地,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增。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农⽤地分等定级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地分等定级⼯作的⽬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以及建⽴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地是指直接⽤于农业⽣产的⼟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利⽤地、养殖⽔⾯等。

2引⽤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通过在本标准中引⽤⽽构成为本标准的条⽂。

本标准出版时,所⽰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本标准的各⽅应探讨使⽤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地利⽤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2.《城镇⼟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地利⽤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7⽇发布)。

第⼀篇总则3总则3.1农⽤地分等定级的⽬的与任务3.1.1农⽤地分等定级的⽬的农⽤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对农⽤地进⾏科学、合理、统⼀、严格管理,提⾼农⽤地管理⽔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地市场,促进⼟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地整理、⼟地征⽤补偿、农村集体⼟地使⽤权流转等⼯作提供依据;d)为实⾏农业税制改⾰,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地的⾃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地的质量优劣进⾏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地分等定级的⼯作对象是⾏政区内现有农⽤地和宜农未利⽤地,不包括⾃然保护区和⼟地利⽤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域。

3.3农⽤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地分等定级采⽤“等”和“级”两个层次的⼯作体系。

3.3.1农⽤地等农⽤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地质量稳定的⾃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的农⽤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然质量、平均利⽤⽔平和平均效益⽔平不同,⽽造成的农⽤地⽣产⼒⽔平差异。

浅谈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法律依据及作用

浅谈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法律依据及作用

浅谈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法律依据及作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综合评定农用地土地质量的优劣来划分农用地等级,它是为地方人民政府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依法保护农用地提供依据。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是农村集体所有的集体农用地,包括宜农未利用地,其中以耕地为主,不包括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进一步贯彻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推动农业增收、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土地调查成果、规划土地用途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评定土地等级”。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等级评定,是法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和法定义务。

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有关政策规定,同时散见于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等文件。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作用(一)为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实施征地制度改革提供指导土地整理是实现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和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综合反映区域土地资源的土质优劣,对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中,根据等级顺序,主产区、中低产区的布局,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成本投入、收益核算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才能使土地整理有序推进。

征地补偿标准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虽然《土地管理法》对被征收土地类别补偿标准产值倍数法有明确的上限和下限规定,但据笔者了解,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土地征收时,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不分地类、不分等级,制定一个补偿标准就组织实施,存在主观性、随意性比较大的问题。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2001年11月12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中国土壤普查技术》(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2年5月)《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农用地:本标准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修正法: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样地法:样地法是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定级因素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4 总则4.1 目的与任务4.1.1 目的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质量及分布,为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第03章农用地定级

第03章农用地定级

5.编制定级因素分值图
工作底图:1:1万-1:5万 标注各因素因子的相对分值 标注图名、图例、图号等其他制图要素
6.划分定级评价单元
定级单元是定级指数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 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单元边界采用控制区域格局的地貌 走向线和分界线。 叠置法: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地形图 网格法: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动态网格 地块法:地物或权属界线,土地利用现状图 多边形法:定级因素分值图
1 6
6 15
15 20
> 20
农田设施调查表
有效灌溉
防洪排涝

水源状况
灌溉渠系和动 力设施 有效 有效
排水系统
地形条件
田块 平整度
镇 好 较 一 差 好 较 一 差 灌溉 灌溉 健 基 一 无 平 圩 丘 山 平 基 不
名 好般
好般
面积 保证 全 本 般 原 区 陵 区 整 本 平
(亩) 率(%) 健
四.计算定级指数:样地法
1.设置标准样地 每个乡镇至少布设1个标准
样地 标准样地应是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定级 单元 标准样地的注明与登记 拍摄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景 观照片和土壤剖面照片 在农用地定级单元上注明标 准样地及其典型地段的坐标
样地法农用地定级表格式
农用地定级单元
定级 单元 编号
第二节 县(市)级农用地定级
一.确定农用地定级方法 因素法、修正法、样地法 修正法:农用地分等指数(G)→ 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修正
→ 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 划分级别 因素法:遴选影响因素 → 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 划分级别 样地法:(标准样地←→比照样地)→ 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 划

农用土地定级

农用土地定级

3、外业调查与成果 (1)土地区位因素外业调查与成果 (2)耕地便利因素外业调查与成果 • (四)编制修正因素分值图 1、编制修正因素分值图程序
(1)采用与农用地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素图为工作底图
(2)根据现有资料整理出的定级修正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3)根据外业补充调查资料获得的定级修正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4)标注其他上图要素,如图名、图例、图号等
1、生产条件最优原则 2、永久农用地原则 3、工作便利原则

• 县级标准样地与乡(镇)比照样地间的协调。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特征属性一致性。
2、记分规则一致性
3、基准分值一致性 4、检验方法一致性
• 定级单元划分
• (一)单元划分原则
1、主导因素差异的原则 2、相似性原则 3、边界完整性原则
• (二)单元划分方法
1、叠置法 2、地块法 3、网格法 (1)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作为定级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基本 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单一大小的固定网格,也可采用 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 (2)网格法划分定级单元适用于评价因素及权属单位空间变化不明显 地区。
4、多边形法
• (三)单元边界确定
1、单元界线必须在实地明显可辨,可采用:(1)控制区域格局 的地貌走向线和分界线;(2)水流、河流、人工灌溉渠道;(3) 人工线状地物、道路、堤坝等;(4)其他明显的地物、线状地物 和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2、单元面积大小依土地质量的分布状况、以即方便操作、方便应 用,又不影响单元特性为标准。 3、确定的土地定级单元逐一按顺序编号填号。
• 五、修正法定级指数计算
(一)确定修正模型
1、必选修正因素
(1)必选修正因素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细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细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细则)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1 总则1.1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目的与任务1.1.1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2)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3)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4)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1.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并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针对农用地的不同级别,按照不同利用类型,相对一定的估价期日,确定农用地基准地价。

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1.3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说明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并在级的基础上确定级别基准地价的工作体系。

农用地分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定级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政策,它对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意义、现有的分级方法、估价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意义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因此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制定土地政策。

不同地区的土地情况不同,制定相应的政策需要从土地等级、使用目的、保护措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保护农用地。

农用地作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必须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其不被非农业投资和房地产等领域的扩张侵蚀。

3.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分级的基础上,确定哪些土地用于种植粮食,哪些用于养殖、果树等比较经济的农业作物,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品质。

二、现有的农用地分级方法目前,我国对于农用地的分级主要有如下三种方法:1. 用地质条件划分等级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地质条件的差异来判断土地的适宜度,比如土层深度、土壤稳定性、坡度等,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2. 农林区位分级法。

这种方法是从农业与林业产业的角度来看待土地,根据不同土地的具体定位,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四个等级。

3. 评估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土地价值的评估来划分等级,评估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市场估价法、收益现值法、土地离散属性法等。

三、估价方案估价方案是对于土地价值的一个评估,是决定农用地分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评估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下面几个方面:1. 市场估价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市场情况,察看周围的同类土地的交易价格,通过比较确定土地的估价方案。

2. 收益现值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土地的产出与市场价格等进行计算,来确定土地的估价。

具体的计算方法需要考虑耕作方式、作物品种、气候条件等因素。

3. 土地离散属性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土地位置、用地目的、土地出让标准等因素,来计算土地估价。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法等。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
收集农用地相关的基础数据,包括地理位置 、面积、土壤质量、水利设施等。
04
4. 进行初步估价
运用选定的估价方法,进行初步的价 值评估。
06
6. 编制估价报告
将估价过程、方法、结果等详细记录,编制成 估价报告,以供使用和参考。
04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应用
农用地流转市场
提供定价参考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可以为农用地流转市场提 供合理的定价参考,促进市场的公平交易。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通过农用地等级和估价的综合分析,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应用,有助 于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05
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案例一:某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实践
01
02
03
04
在方案框架下,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操 作规程,确保方案实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
加强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
落实经费保障
推动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加强农用 地信息化建设,提高方案实施效率和准确 性。
确保方案实施所需经费的落实,为方案顺 利推进提供物质保障。
对未来农用地市场的建议与展望
完善农用地市场机制
估价流程与步骤
1. 明确估价目的和对象
根据估价需求,明确估价目的,确定估价对象 及其范围。
01
3. 选择合适的估价方法
根据农用地的实际情况和估价目的, 选择合适的估价方法。
03
5. 调整和完善估价结果
根据初步估价结果,结合市场情况、政策因 素等,对估价结果进行调整和完善。
05
02
2. 收集基础数据

2010土地估价师案例分析辅导:农用地定级的概念、关系和原则

2010土地估价师案例分析辅导:农用地定级的概念、关系和原则

(⼀)农⽤地定级的基本概念
农⽤地定级是指在⾏政区内,依据构成⼟地质量的⾃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委托⽅要求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的,按照规定⽅法和程序进⾏农⽤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地级别。

(⼆)农⽤地等、级、价的关系
农⽤地分等是修正法定级的基础,但级别不是等别的续分,⽽是各⾃成为两个具有彼此相关性的不同质量表述体系,价是对等和级的具体量化。

(三)农⽤地定级的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农⽤地质量是各种⾃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的结果,农⽤地定级应以造成等别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基础。

2.主导因素原则
农⽤地定级应根据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的差异,重点考虑对⼟地质量及⼟地⽣产⼒⽔平具有重要作⽤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定级结果的作⽤。

3.⼟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地定级应反映不同区域⼟地⾃然质量条件,⼟地利⽤⽔平、社会经济⽔平的差异对区域⼟地⽣产⼒⽔平的影响,也应反映对区域⼟地收益⽔平的影响。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地定级应以定量计算为主。

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采⽤必要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结果可⽤于农⽤地定级成果的调整和确定⼯作中,提⾼农⽤地定级成果的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素质量分与土地质量的优劣呈正相关 试评:检验定级因素及其权重、关系表
级别 1 2 3 4 5
pH值 6.0-7.9 5.5-6.0,7.9-8.5 5.0-5.5,8.5-9.0 4.5-5.0 <4.5,9.0-9.5
质量分 100 90 80 60 30
3.定级因素资料收集与整理
自然属性资料:气候,水文,土壤,地形地貌 土地利用资料:农作物统计,样点土地利用条件,农业生产,农
用地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利用集约度、利用现状 社会经济资料:灌溉排水,林网化程度,农村道路,耕作距离、
耕作装备、田块大小和形状,人均耕地,单位面积资金投入、纯 收益 土地区位资料:中心城镇,农贸市场,道路状况 其他资料:普查,统计,区划,规划,地价等
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益调查表
项目
单位
作物1 作物2 作物3
• 温度、积温、降水量、蒸发量、酸雨、无霜期、灾害性气候等
• 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程度等
• 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质地、剖面构型、土壤pH值、土 壤盐碱状况、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体构型、土壤养分、砾 石含量等
社会 经济 因素
水资源状况 基础设施条件 耕作便利条件
土地利用状况
1 6
6 15
15 20
> 20
农田设施调查表
有效灌溉
防洪排涝

水源状况
灌溉渠系和动 力设施 有效 有效
排水系统
地形条件
田块 平整度
镇 好 较 一 差 好 较 一 差 灌溉 灌溉 健 基 一 无 平 圩 丘 山 平 基 不
• 水源水质、地下水埋深、水源保证率
• 林网化程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田间供电
• 耕作距离、耕作装备、田块大小、田块形状、田块平整度、田 面高差等
• 经营规模、利用集约度、经营效益、人均耕地、利用状况、利 用方式
区位 区位条件 因素 交通条件
• 中心城市影响度、农贸市场影响度 • 道路通达度、对外交通便利度
氮肥 数量/单价/总费用
kg/ 元/kg/ 元
物化投入 化肥
磷肥 数量/单价/总费用 钾肥 数量/单价/总费用
kg/ 元/kg/ 元 kg/ 元/kg/ 元
复合肥 数量/单价/总费用
kg/ 元/kg/ 元
用水 数量/单价/总费用
m3/ 元/ m3/ 元
塑膜 数量/单价/总费用
kg/ 元/kg/ 元
机械作业 数量/单价/总费用
确定因素体系及权重的方法
特尔斐法 因素成对比较法 层次分析法(AHP)
V1
V2
V3
V4
V1111V200.5
1
V3
0
0.5
1
V4
0
0
0
V5
0
0
0
0
V5
比较值总和
权重
1
4
0.40
1
2.5
0.25
1
2.5
0.25
1
1
0.10
0
0.00
2.编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根据各定级因素对农用地质量影响程度,对指标值进行分级,并 给出相应的质量分(100分制)
第三章 农用地定级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农用地定级: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 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 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表达了农用地在农业用途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收益水平的高低。
hm2/ 元/hm2/ 元
固定资产折旧 价值/折旧率/折旧额
元/ %/ 元
小农具购置与维修

活劳动投 入
合计用工量 每工工资 工资总额
工日 元/工日

农业管理费
元/hm2
管理投入
农业贷款利息
元/hm2
公共生产费用
元/hm2
总收益
元/hm2
效益分析
总投入
元/hm2
纯收入
元/hm2
土壤、地形地貌调查表

播种面积
hm2
产量/平均单产
kg/hm2
产出
市场价格/征购价格/平均价格 副产品产量
元/kg kg/hm2
副产品价格
元/kg
合计总产出

种籽 数量/单价/总费用
kg/ 元/kg/ 元
农家肥 数量/单价/总费用
kg/ 元/kg/ 元
农药 数量/单价/总费用
kg/ 元/kg/ 元
生长剂

农耕与机械耕

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 任务:划分级别(评价区可比)
四.农用地定级的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五.定级技术路线
生产力及其收益的影响因素 筛选评价指标,指标量化与评分
定级单元农用地定级指数 级别划分和确定
六.农用地定级的技术程序
确定定级方法 确定定级因素及其权重 计算定级因素分值,编制定级因素因子分值图 划分定级单元 计算定级单元各定级因素分值 计算定级指数,初步划分土地级别 检验和调整土地级别 统计与量算面积 编制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因素法或样地法。
二.计算定级指数:因素法
1. 确定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
① 定级因素:对农用地质量差异有显著影响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 和社会经济因素
② 确定定级因素的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差异性原则 相对稳定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农用地定级备选因素(因子)
局部气候差异
地形地貌 自然 因素 土壤条件
第二节 县(市)级农用地定级
一.确定农用地定级方法 因素法、修正法、样地法 修正法:农用地分等指数(G)→ 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修正
→ 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 划分级别 因素法:遴选影响因素 → 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 划分级别 样地法:(标准样地←→比照样地)→ 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 划
分级别 若定级前已分等,则采用修正法;若未分等,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二.农用地定级的内涵
土地收益差异(朱道林,2004) 作为建设用地潜在收益能力的差异(王洪波,2005) 现实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能力的差异(定级规程,2012)
分等与定级的关系: 等、级不分型 等内细分型 等、级分别评定型
三.农用地定级的目的和任务
1. 对象:现有农用地,宜农未利用地 2. 目的 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质量及分布 为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估价等土地
土壤质量
地貌条件
乡肥 镇力 名状

酸 碱 度
表 土 质 地
有 机 质 含 量
有 效 土 层 厚 度
盐 渍 化
障障 碍 碍微 层 层地 种 深貌 类度
坡度

较好一般较差差酸性微酸性中性
微 碱 性
碱 性
砂轻中重粘 土壤壤壤土
… … …
无轻度中度重度盐土沙姜层
铁 屑 层
夹 沙 层
白潜 土育 层层
岗洼平 地地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