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各时期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前身为广东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校址设在文明路215号。为纪念孙中山,民国15年(1926年)7月改名为中山大学,后一度迁往天河五山(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现址),1952年院系调整时将岭南大学部分院系并入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校址亦随之迁入岭大原址。中大是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师资力量雄厚。丁颖、成仿吾、郁达夫、许德衍、俞平伯等许多著名教授和学者先后在校任教。郭沫若曾任教授兼文科学长,鲁迅曾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建国后在校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梁方仲、容庚、江静波、蒲蛰龙、商承祚、李岳生等。
继1978年调整、改革后,1996年设有研究生院、11个学院、30个系、23个研究所和35个教学科研中心。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合并后仍称中山大学,从而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学府。合并后的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共有11个博士、硕士授予权一级学科,99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7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和5个专业学位点。还设立了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3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拥有6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中山大学校址前身为美国基督教新教会办的大学――格致书院。1927年收归国人自办,改名私立岭南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并入中大。因此,今中大校院内有不少近代建筑是
属于西洋古典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建于清代的马丁堂。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中大的农学院后成为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成为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中大的天文学系当年是全国唯一的天文学系,后并入南京大学)。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历史上的几所中山大学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此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陆续创办或筹备的中山大学有八所之多,国立中山大学改为第一中山大学(广东);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湖北);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浙江);河南省中山大学;江西中山大学;安徽中山大学;兰州中山大学;西安中山大学。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做出决定,只保留广州第一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于是其他各所学校分别改名为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苏大学;河南大学;江西大学;安徽大学;兰州大学;西安大学,吉林大学。
.【广东大学时期】
1924年2月6日,孙中山下达总统令,任命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邹鲁为主任,筹建广东大学。邹鲁2月21日到任,即函聘王星拱、傅斯年、邓植仪、何春帆、梁龙、程天固等35人为筹备委员,成立筹备处,封准向广东各机关挪借开办经费。5月9日,筹备工作完成。6月9日,孙中山又以大总统令任命邹鲁为校长,同时“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升格“国立广东大学”学校于9月19日开始上课,11月11日补行成立典礼,孙中山亲临典礼现场讲话,并题写校训。按照当时《广东大学规程》,广东大学宗旨为:“以灌输及研究高深学理与技术,并因应国情,为图推广其应用为宗旨。”学校设校长1人,并设秘书长1人协助校务,下设图书主任、仪器主任、会计主任、学院院长等。设校务会议,由校长、各分科学长、预科主任以及全校教授互选若干人组成,评议、计划重要校务。广东大学成立时,文科学长为杨寿昌,理科学长为郜重魁。不少知名学者被聘来校任教。如文科的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成仿吾等;理科的何衍睿、张云、陈宗南等。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郭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进行学术文艺讨论,社会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评,东西方名著介绍等。
2.【广东大学时期校址情况】
当时广东大学分处广州四个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文明路原高师所在地(今鲁迅纪念馆),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和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的场所。
3.【中山大学成立】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按照早期校领导人的想法,力图将中大医科办为德国式,把农科办为美国式,把文科办成北大式。戴传贤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时逢戴正患病,暂由教育家经亨颐代职。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式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时逢北方战事频繁,军阀混战,一批优秀教授纷纷南下,中大开始出现一个教学与科研的繁荣时期。文史科的加强最为明显,除去原有教授,又相继来了许寿裳、孙伏园、孙福熙、何思敬、江绍原、顾颉刚、罗常培、刘奇峰、俞平伯、赵元任、杨振声等人。傅斯年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孙伏园任史学系主任。
20世纪30年代,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当时医科(学院)原址在百子路,与第一附属医院相连,共占地150亩,楼房为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加实习1年,共六年。当时共有两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提。1927-1937年是医学院最兴旺发展的时期,特点是全盘德国化。作为中山大学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机构,选用德国教材,用德语授课,医院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均用德文。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由于当时国内学习德语的中学很少,所以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足50人,截止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然而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4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成立后共有4个系:电气、机械、土木、化学。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7年,“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并入法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原广东工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
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
4.【1949年后】
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广东的文理科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10月,广州区高校调整委员会发文《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院系调整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广东高校院系调整正式启动。原中山大学的工、农、医、师等学院分别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及其他院校相关学科学院合并为四所专门学院。新的中山大学由原中大、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为基础组成,并将原广东及中南地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入,由原来的文法理工农医师7学院和1个研究院共31个学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拆分重组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