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各时期概况

合集下载

中大校史

中大校史

中大校史建校初期-->>抗日战争胜利 (光辉历程之一)1924年-1927年(建校初期)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

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把当时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了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

广东大学下设文、理、法、农、医5科16个学系。

校本部设在广州文明路。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

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第七十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8月,广东大学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改名,得到国民政府批准。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27年-1938年1927年至1937年,中山大学各方面都有发展。

1930年9月至12月朱家骅为校长。

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由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任校长。

1931年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

1932年2月后校长仍为邹鲁。

1 934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春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至此,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研7个学院,23个学系,以及天文台、各研究所、医院、中小学等主要附属单位共19个。

中山大学校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邹鲁校长等努力下,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侧的石牌兴建了占地达12000亩的新校园。

1937年夏,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大法学院。

1938年夏,广东省立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大工学院,1938年秋设立师范学院。

至1938年全校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研等8个学院,31学系。

1938年-45年(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

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

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

1940年4月许崇清复任校长(代)。

同年秋,他主持由江迁校回粤北坪石。

1924年

1924年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 所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 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 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 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 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本科 法语 本科 日语 本科 翻译 本科 西班牙语 本科 阿拉伯语 本科 法学类 法学 本科 社会学 本科 政治学与行政学 本科
英语 德语 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朝鲜语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东校区
• 中山大学东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 学城,占地1.13平方公里.广州大学城的建 设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建设教育强省和 文化大省,促进广东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 的战略举措。中山大学是首批进入广州大 学城的高校。
南校区
• 南校区所在地亦称康乐园,是原岭南大学的校园。 岭南大学具有悠久历史,岭南大学沿革:格致书 院(1888年—1900年) • 、岭南学堂(1900年—1912年)、岭南学校 (1912年—1918年)、岭南大学(1918年— 1927年)、私立岭南大学(1927年—1952年)。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中山大学文理科和 岭南大学文理科为主,同时吸收其他一些院校相 关系科,组成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的新中山 大学.1952年10月21日,中山大学从广州的石牌 迁入康乐园。康乐园与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珞 珈山并称三大中国大学最美丽景观。
人类学 社会工作 国际政治
本科 本科 本科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概况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

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及学科建设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8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浅谈高校校园建筑的变化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四号学院楼群方案介绍

浅谈高校校园建筑的变化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四号学院楼群方案介绍

浅谈高校校园建筑的变化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四号学院楼群方案介绍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也带来了时代性的变化,校园建筑也随之发生根本的革命。

关键词:高校建筑多元化社会化传统教育注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理念非常单一,因而教学楼的设计只是注重建筑内部,建筑外部及校园的整体规划因某些价值观的影响倾向注重平面的形式,出现了规划的轴线化,讲求对称的设计效果。

规划的手法非常的单一,建筑的形式也非常固定,空间变化有限。

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的变化,不会局限于单向授教的形式,教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校园的开放性、交互性观念日益增强,交流活动愈发频繁,而活动的类型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宣传展览、结交朋友、静思休憩,均可在开放与半开放等不同的空间进行,需要的是多元化的立体式公共交往系统。

有些理念甚至说大学甚至散布在城市中更好,比如牛津大学,就是散布在城市每个角落里,就是融进去了,说这样更加社会化。

然而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更加发生转变了,因为大学是接触社会的一个大门。

所以现在大学的教育更加的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就是需要更多的互动和交流的学习。

因而高校的建筑设计现在更注重的是授课外的空间与场所的设计,因而校园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以下以中大四号学院的方案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方案介绍1.项目概况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唐家湾科教新城,本项位于校区若海以东,港湾大道以西,规划主轴线以南,用地规整,地势平坦,景观良好,是十分理想的教学建设用地。

2.设计原则传承——延续中大老校区传统建筑文化精髓。

活力——打造充满交流氛围的校园院区。

合理——尊重原有规划的原则思路。

创新——以现代建筑手法演绎岭南建筑文化。

3.总体规划项目用地位于校区主轴线以南,校区若海以东,根据修规交通设计,西面道路为校内规划的自行车路径,方便师生往返各区,西面作为该项主要出入口,方便来自宿舍人流进入。

东南北侧均设置次要入口,便于师生的生活。

中大历史沿革和重点建筑介绍

中大历史沿革和重点建筑介绍

【中大历史沿革】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两校重新合并组建。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把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各类大学整合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改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山大学的初衷就是要把中山大学打造成一个现代学术机构,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而努力。

中山大学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前身为格致书院,创办于1888年,在旧中国最初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1904年迁至广州市海珠区康乐村,改名岭南学堂。

1927年由第一任校长钟荣光先生收归中国人成为私立岭南大学。

1952年院系大调整,原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并校组成新中山大学,入主康乐园。

从此康乐园成为了中山大学的代称。

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这两校的医学院拆分合并另行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将广州光华医学院并入,易名中山医科大学。

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

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现今的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包括工医药、人文与社会、自然与技术、经济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大南校区基本介绍】怀士堂又称“小礼堂”,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中轴线上。

1917年,由美国安布雷·史怀士出资修建,原为基督教青年会馆。

1923年,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怀士堂现为中大小礼堂,作为全校政治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黑石屋1914年由芝加哥的黑石夫人出资兴建。

原来岭南大学是教会学校,1927年教育主权收回国有,曾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的钟荣光博士成为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黑石屋曾是钟荣光先生的寓所。

中大事迹

中大事迹

中大事迹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1926年,正式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改名为中山大学。

(是指研究院改名)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进攻广州,大学师生车里广州迁至云南澄江。

1940年8月,在许崇清校长领导下从云南迁回坪石。

1945年1月,日本进攻粤北,中大再次迁校,一分为三。

1945年10月迁回石牌。

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山大学拥有八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师、研)。

1952年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1)、工学院参与组建华南工学院。

2)、农学院参与组建华南农学院。

3)、医学院参与组建华南医学院。

4)、师范学院参与组建华南师范学院。

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保留文理法研学院,并入岭南大学文、理学院,并将广州以及中南地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入。

著名教授陈寅恪、陈序经、姜立夫、容庚、梁方仲等调入任教。

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

两校分别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各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

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时期货币概述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时期货币概述

天佑通宝全套
历代农民起义及其货币概述 c、罗田(今属湖北) 人徐寿辉1351年八月,与 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 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 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 月,攻占蕲水与浠水,他 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 分别于1358年和1359年制 造“天启通宝”和“天定 通宝”两种货币。均铜质, 仿龙凤钱
历代农民起义及其货币概述
b、另一支起义军首领张士诚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士德、士信 率盐丁杀弓兵丘义及所仇富家起兵,不久攻下高邮等地,建立大周政权, 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并铸“天佑通宝”钱,含上天保佑之意。钱 分小平、折二等种类,铜质赤褐,制作精美,文字秀丽,楷书,直读。天 佑钱传世不多,因此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搜缴销熔,存世较少,尤为难求。 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等,钱背有一、贰、叁、伍等字,均篆书, 而文楷书,汉通于江浙一带。
历代农民起义及其货币概述
(承上)唐永泰元年(765年)至次年五月,爆发以方清和陈庄为领导的 农民起义。李光弼派其行军司马袁傪率军前往。 官军攻破义军坚守的歙 州石埭城,方清牺牲,陈庄等人在乌石山投降。 没有打造钱币唐大中十 三年(859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在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发生了以裘 甫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的序幕。但随即遭到 严厉镇压,迅速衰败。唐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派兵征南,分出八 百人戍守桂林,戍兵苦于兵役,群情激愤,公推粮科判官庞勋为首起 兵,哗变北还。在徐州树起农民起义的旗帜,遭朝廷严厉镇压,庞勋在 安徽宿州战死牺牲,起义失败。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初至唐僖 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在濮州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黑暗 残暴统治的农民起义。王仙芝义军被曾元裕包围于黄梅(今湖北黄梅西 北),经过无数场激烈的战斗,义军5万余人英勇牺牲,并且在突围中王 仙芝不幸战死。余部渡江转战江南,另一部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继续战 斗。以上几次农民起义也没有铸造钱币。

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中国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不仅在学科建设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历史文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背景和基础。

本文就着重探讨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中山大学的办学背景中山大学的办学背景可以追溯到1912年的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堂。

此后,经过多次更名和迁址,最终于1953年定名为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的办学背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作为中国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起源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早期,中山大学是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匮乏的情况下迅速成长起来的。

特别是在大学的落成和改建过程中,不仅面对着自然条件的门槛和技术限制,更面临着财政困难和政策不稳定的压力。

然而,中山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与其办学背景密不可分。

二、中山大学的文化氛围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大学。

校园内沉淀着大量的人文历史和学术积淀。

从校园内的建筑、艺术、书法到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中山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1、建筑文化中山大学的建筑文化以西方建筑为主,融合了东方文化元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纪念堂。

纪念堂是中山大学最为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自然、简洁、富有艺术美感,它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民族复兴的呼唤,是中山大学建筑文化价值的真实体现。

此外,中山大学还拥有着一系列建筑风格多样的寺庙和园林。

这些建筑与中山大学西方建筑相映成趣,也是中山大学建筑文化独特的代表。

2、书法艺术中山大学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校园内,可以看到很多石碑、石刻、匾额等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山大学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古拙。

中山大学书法艺术以简洁、自然和古拙著称。

当我们欣赏中山大学书法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其中所承载的东方文化情结,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浪漫、悼念和思索的情怀。

3、学术科研中山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学术研究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学术传统。

中山大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不俗的成绩和声誉。

中新史时间轴

中新史时间轴
·近代报刊史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1874——1959)
1879
3月,《益闻录》创刊
主编李杕,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文汇报》创刊于上海,英商克拉克,1930年并入英文版《大美晚报》
1872
《申报》《续沪北竹枝词》“忏情生”
当时最有影响的通讯社
《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发起人陈其美,总编辑叶楚伧,经理兼编辑邵力子
1917
《甲寅日刊》在北京创刊,章士钊创办并任主编
1918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运用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10.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我国的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
1920
《新青年》改组,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
李大钊撰文首次介绍列宁的著作
11.7《共产党》月刊创刊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的刊物
10.3《劳动者》创刊·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曾以《劳动歌》为题刊登过我国最早《国际歌》中译文
9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建立
中国最早的新闻系,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
中国新闻史大事记时间轴1638明末崇祯年间中国报纸开始使用活字印刷181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近代报刊史第一份中文报刊1822912蜜蜂华报澳门教会领袖安东尼葡文澳门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1823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在巴达维亚创刊英传教士麦都思主编1828天下新闻英国人吉德最早采用活版印刷的中文报纸1827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1832中国丛报禆治文美国传教士外文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183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广州普鲁士教士郭士立中国境内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新闻纸略论中国近代报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1837依泾杂说澳门创刊是第一个中英文合刊的刊物1838各国消息在广州创刊英传教士麦都思主编1839广州纪录报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改为香港纪录报1841香港公报澳门英文马儒香港第一份近代报刊1842中国之友在澳门创刊1843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香港改为香港纪录报1845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184519741850北华捷报英国商人奚安门上海第一份外文报刊1853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刊物1857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香港中外新报中国的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报孖剌报香港英国商人孖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日报1861上海新报上海的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1864字林洋行主办字林西报在上海出版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日报1865中外新闻七日录广州湛约1866字林西报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186895万国公报美国教士林乐知上海鸦片战争后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宗教报刊1868188318891907最早讲马克思和资本论介绍到中国1871中外新闻七日报创刊于香港为香港华字日报的前身1872430申报美查创办于上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概况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学历史及优良传统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正,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

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

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

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纪实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纪实

[摘要]综合利用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史和广东省档案馆收藏的中山大学档案,再现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变化抗日战争[分类号]G259.29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纪实李卓(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275)1馆藏发展概况1927年,顾颉刚为中山大学制定搜求图书计划,并亲赴江浙购得文献约12万册。

以此为基础,至1936年,中大馆藏书计有271862册,在高校图书馆中仅次于燕京大学的285083册和清华大学的279363册[1]。

抗战八年,日军轰炸、劫掠等野蛮行径给中大馆造成巨大藏书损失。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作报告(民国三十七年度)》(简称《工作报告》)统计了民国二十六年度至民国三十三年度(中缺民国三十年度、民国三十二年度)馆藏量。

表1中大抗战期间馆藏图书统计表(单位:册)备注:年度统计以当年7月至下年6月为限。

由表1可知,抗战期间,中大馆损失图书175750册,杂志89079册,计264829册。

2馆藏发展分析抗战期间,中大校址两次被占,藏书散佚严重。

迁校澄江及坪石期间,图书馆同仁尽力搜求藏书。

抗战结束后,图书馆主任杜定友回收散佚图书,追查战前存港藏书,追讨日本劫掠文献,尽力挽回损失。

2.1战前移存烽火连天岁月,中大能保存相当数量图书,与图书馆同仁付出诸多艰辛、积极转存抢运密不可分。

《工作报告(民国二十七年度)》指出:本馆自上年度起即奉命将珍贵图书320箱移存校内安全地点,至本年1月即将一部分善本书碑帖等199箱(医学院图书27箱)先行迁运香港,其余148箱暂存校内。

及至广州事变突然发生,本馆同人昼夜赶装,在三日内加装63箱,连存校者共计221箱,随校西迁。

档案《国立中山大学各学院移存九龙仓图书仪器清单》列出抗战前各院系移存香港的图书设备数量:“文科研究所甲骨铜器字画书籍24箱,教育研究所仪器图书21箱,图书馆图书172箱,医学院图书馆图书27箱,地理图书图表3箱,文学院图书4箱[2]。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知识点汇总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知识点汇总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知识点汇总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中国近代史时间轴,以及各个时间轴上的大事件,一起看一下具体内容。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第一阶段: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斗争。

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五口通商口岸》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51年: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失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开始。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4年:兴中会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创办《民报》。

1910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2月:帝制的终结,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二阶段: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起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大学大一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整理版)

大学大一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整理版)

大学大一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整理版)中国近代史时间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858年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概况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

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及学科建设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8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中山大学宣传PPT

中山大学宣传PPT

南校区做为中山大学的 老校区,其古朴气息让 人深深震撼。漫步在逸 仙大道上,庄严的小礼 堂、宏伟的孙中山铜像 让中大人时刻感受到身 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中大 人不断锻炼自己,不断 地成长。同时,每当走 在中大南校区的路上, 他的幽静广博让人深深 爱上中大,这里是思想 碰撞的学习天堂。
中大投档线
文614 理590 文600 理582 文628 理625
注:05、06年是标准分,满分900分; 07、08、09年是原始分,满分750分
中山大学2019年在广东省招生情况:
合计 文科 理科 4100 1130 2970
中山大学03-07年在广东录取情况:
年份 平均分
2019 文631/理613
珠海校区(不完全列表): 青年志愿者协会 美食文化协会 ET街舞 爱心同盟 灯谜协会 健康生活协会 岭南诗词演习社 跆拳道 绿色青年组织 天文学社 羽毛球协会 中大职协 紫荆诗社 WILL中山大学动漫 棒垒球协会 保险协会 打击乐协会 轮滑协会 心理学社 爱心助学 绿叶社 足球协会 金字塔学社 口才俱乐部 公共关系协会 外语协会 微软俱乐部 影视协会 中大棋协 乐元素 形象设计 Maxvell协会 定协 经济学社 岭南剧社 岭南人 岭南书画 旅游协会 南方文学 攀岩俱乐部 求进报社 摄影协会 粤语协会 仪美协会 逸仙书社 探险协会 集邮协会 创业社 音乐艺术协会 青年科技协会 中大广播台 民乐
人 , 其 中 本 科 生 4905 学院、海洋学院等实体 兴学科。目前进驻学院
人,研究生3694人。 学院整建制地落户在珠 系 17 个 。 在 校 本 科 生
海校区。
1.6万。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位于珠海市美丽的唐家 湾畔,占地3.48平方千 米,是中山大学四个校 区面积最大的。

运营管理案例分析(1)

运营管理案例分析(1)

六、案例分析题(共15 分)一、中大集团的概况中大集团是一个迅速发展起来的股份制企业。

1992年它的前身东方特种机械厂只是一个只有几十万资产、几十名员工的小型民营企业, 1994年成立了中大集团,通过短短几年的奋斗,到1998年10月,中大集团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总资产4.35亿,28家直属企业,4500多名员工的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型实体,以生产“中大”牌系列汽车保修机械、检测设备、工业涂装设备轻钢结构建筑房屋(钢板房)而闻名。

二、产品开发在中大的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拿来主义”与创新相结合,以“利用成果为主,自行研制开发为辅”的原则,“选冷门,高起点;找窍门,抓延伸;拣熟门,系列化”,立足市场,精心设计产品,研制开发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

(1)选冷门,高起点“冷门产品,技术精尖”是中大对产品的定位。

在中大立足阶段,就选准了一个“安身立命”并可大跨度延伸拓展的冷门产品,并成为中大发展的主导产品—“中大牌”汽车烤漆房。

烤漆房是维修高档汽车必不可少的修理设备,用以保证喷漆后的光洁度。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汽修业的前景看好,汽车烤漆房的市场也非常具有诱惑力。

在中大创业之前,由于汽修业务所需,需要一台汽车喷漆烤漆房以用于高级轿车的修理。

当时在中国市场上的烤漆房是国外产品的天下,市场基本被意大利、日本等国生产的烤漆房占据。

当时汽车烤漆房的市场售价每台达40-50万元,而中大创业者徐氏兄弟手中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烤漆房,就萌发了自制一台自己用。

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

终于在借鉴他人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第一台汽车喷漆烤漆房。

之后,在对国内外烤房市场进行周密调查与分析之后,根据中大当时的情况,选择了汽车烤漆房这一冷门产品作为中大的立足产品。

当时,国内没有几家企业生产汽车烤漆房,汽车烤漆房的生产在国内基本上还是一个还没有被开垦的“黑土地”。

在选择了汽车烤漆房这一冷门产品后,采用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的思路进行产品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前身为广东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校址设在文明路215号。

为纪念孙中山,民国15年(1926年)7月改名为中山大学,后一度迁往天河五山(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现址),1952年院系调整时将岭南大学部分院系并入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校址亦随之迁入岭大原址。

中大是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师资力量雄厚。

丁颖、成仿吾、郁达夫、许德衍、俞平伯等许多著名教授和学者先后在校任教。

郭沫若曾任教授兼文科学长,鲁迅曾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建国后在校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梁方仲、容庚、江静波、蒲蛰龙、商承祚、李岳生等。

继1978年调整、改革后,1996年设有研究生院、11个学院、30个系、23个研究所和35个教学科研中心。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合并后仍称中山大学,从而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学府。

合并后的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

共有11个博士、硕士授予权一级学科,99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7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和5个专业学位点。

还设立了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3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

拥有6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中山大学校址前身为美国基督教新教会办的大学――格致书院。

1927年收归国人自办,改名私立岭南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并入中大。

因此,今中大校院内有不少近代建筑是属于西洋古典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建于清代的马丁堂。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中大的农学院后成为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成为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中大的天文学系当年是全国唯一的天文学系,后并入南京大学)。

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历史上的几所中山大学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此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陆续创办或筹备的中山大学有八所之多,国立中山大学改为第一中山大学(广东);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湖北);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浙江);河南省中山大学;江西中山大学;安徽中山大学;兰州中山大学;西安中山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做出决定,只保留广州第一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于是其他各所学校分别改名为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苏大学;河南大学;江西大学;安徽大学;兰州大学;西安大学,吉林大学。

.【广东大学时期】1924年2月6日,孙中山下达总统令,任命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邹鲁为主任,筹建广东大学。

邹鲁2月21日到任,即函聘王星拱、傅斯年、邓植仪、何春帆、梁龙、程天固等35人为筹备委员,成立筹备处,封准向广东各机关挪借开办经费。

5月9日,筹备工作完成。

6月9日,孙中山又以大总统令任命邹鲁为校长,同时“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升格“国立广东大学”学校于9月19日开始上课,11月11日补行成立典礼,孙中山亲临典礼现场讲话,并题写校训。

按照当时《广东大学规程》,广东大学宗旨为:“以灌输及研究高深学理与技术,并因应国情,为图推广其应用为宗旨。

”学校设校长1人,并设秘书长1人协助校务,下设图书主任、仪器主任、会计主任、学院院长等。

设校务会议,由校长、各分科学长、预科主任以及全校教授互选若干人组成,评议、计划重要校务。

广东大学成立时,文科学长为杨寿昌,理科学长为郜重魁。

不少知名学者被聘来校任教。

如文科的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成仿吾等;理科的何衍睿、张云、陈宗南等。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

郭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

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进行学术文艺讨论,社会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评,东西方名著介绍等。

2.【广东大学时期校址情况】当时广东大学分处广州四个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文明路原高师所在地(今鲁迅纪念馆),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和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的场所。

3.【中山大学成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

同年增设医科。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

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

按照早期校领导人的想法,力图将中大医科办为德国式,把农科办为美国式,把文科办成北大式。

戴传贤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

时逢戴正患病,暂由教育家经亨颐代职。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

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

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

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式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

时逢北方战事频繁,军阀混战,一批优秀教授纷纷南下,中大开始出现一个教学与科研的繁荣时期。

文史科的加强最为明显,除去原有教授,又相继来了许寿裳、孙伏园、孙福熙、何思敬、江绍原、顾颉刚、罗常培、刘奇峰、俞平伯、赵元任、杨振声等人。

傅斯年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孙伏园任史学系主任。

20世纪30年代,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

当时医科(学院)原址在百子路,与第一附属医院相连,共占地150亩,楼房为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加实习1年,共六年。

当时共有两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

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提。

1927-1937年是医学院最兴旺发展的时期,特点是全盘德国化。

作为中山大学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

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机构,选用德国教材,用德语授课,医院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均用德文。

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

由于当时国内学习德语的中学很少,所以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足50人,截止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

然而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

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

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4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

理工学院成立后共有4个系:电气、机械、土木、化学。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7年,“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并入法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原广东工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

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

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

4.【1949年后】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广东的文理科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

10月,广州区高校调整委员会发文《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院系调整工作》,进行全面动员。

广东高校院系调整正式启动。

原中山大学的工、农、医、师等学院分别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及其他院校相关学科学院合并为四所专门学院。

新的中山大学由原中大、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为基础组成,并将原广东及中南地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入,由原来的文法理工农医师7学院和1个研究院共31个学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拆分重组为只有文理双科的综合大学。

学校仅设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8个系,全面按照苏联模式建立教学体系,以教研室(组)为教师活动的基础。

同时校址迁至岭南大学原址康乐园(今为南校区)。

校长仍为许崇清,原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为副校长。

此次调整经历一年多,调整后的中山大学有教职工700多人,其中教授100多人,副教授40多人,讲师近60人;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5人,专修科生40余人;图书馆藏书达200万册。

1980年,中华民国政府另于台湾高雄市以复校名义成立“国立中山大学”2000年9月,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原中山医学院,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合并。

2004年9月,东校区在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大学城落成。

中大多校区办学的优势何在?①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

由于中大四个校区分布在两个珠三角城市的不同地方,校区办学扩大了招生和办学规模,这样就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了扩大招生的需求,中大的力量增大了,影响增大了,自然就增强了中大的竞争优势,在各个地方享有更强的品牌效益。

②有利于办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

这是中山大学“开放性”传统的地缘背景。

中大是多校区办学的先行者,中大珠海校区毗邻澳门,并且正逐步成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

此外,多校区办学允许中大这一个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向着多样性发展。

③有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新建校区在硬件设施上(例如图书馆,机房,实验室,教室环境与配套设施,宿舍条件,饭堂条件等等)都赶上时代的潮流,因此比旧校区的要先进得多,这使得中大这样历史悠久的学校也拥有先进的设施。

第二,多校区办学的难度促使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发挥创新精神,为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不断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