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
八年级归园田居知识点
八年级归园田居知识点《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关于八年级《归园田居》的一些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诗歌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义熙元年(405 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归园田居》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三、诗歌内容《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歌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四、诗歌重点字词1、适俗:适应世俗。
2、韵:气质,情致。
3、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4、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5、羁鸟:笼中之鸟。
6、池鱼:池塘之鱼。
7、故渊:指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8、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9、方宅:宅地方圆。
10、荫:遮蔽。
11、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13、墟里:村落。
14、户庭:门庭。
15、尘杂:尘俗杂事。
16、虚室:空室。
17、樊笼:关鸟兽的笼子。
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五、诗歌翻译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1)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内容1. 归园田居(其一)2. 归园田居(其二)3. 归园田居(其三)4. 归园田居(其四)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作者的田园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3)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诗句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诗句。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2. 作者:陶渊明3. 生字、词、成语4. 修辞手法5. 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其中一首诗。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说明。
(3)谈谈你对作者田园情怀的理解。
答案:(1)背诵其中一首诗。
(2)示例:课文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示例:作者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
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
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
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
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
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
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
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
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
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盼望对你有所关怀!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1】归园田居1.本诗的是东XX 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_。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主旨、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喜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
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呈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愿'指诗人隐居躬耕,喜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躲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躲避。
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
我们好象观察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中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闲逛归家的情景。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使至塞上1.本诗的是唐代有名的诗人王维__。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悲壮。
3.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似乎"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方,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
4.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归园田居(其三)_课件217页PPT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膝
之
易
安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词鉴赏人教版
第六单元诗词鉴赏《归园田居》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后半句点出诗人不善种田。
但诗人有一颗淡泊的心,即使豆苗稀少也无所谓,多付出一些辛苦也是快乐的。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叙述诗人早出晚归,不辞辛劳。
“带月荷锄归”写出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这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诗人归来后看到路窄草长,夕露沾衣。
感到劳作是何其辛苦,虽然如此,却可以脱离世俗名利和纷扰的官场,在田园劳动中寻找人生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最高享受。
为下文“衣沾不足惜”的议论做铺垫。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愿”表层意义指希望种豆付出艰辛,劳有所获。
深层意义具体指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在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中保持人格的完整,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本句表达了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
《使至塞上》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的内心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体现了景色的绘图美: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展现出阔大空间;景色的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景色的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鲜明优美。
这两句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置身于茫茫大漠,一望无际,抬头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树木,没有旅人。
只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缓缓升腾。
站在突起的沙丘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值傍晚,落日低垂,河水在落日的余晖中闪着粼粼波光。
)《渡荆门送别》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人教版初二语文《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行到水穷处。
——《终南别业》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 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 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 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评朝 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 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 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秘之 笔描画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 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废情绪,但不满于社会 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 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著有《 简斋集》。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 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 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 之难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 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善于书 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 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产生 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 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 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 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 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 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人教版 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 ppt课件
写作特色
1、《归园田居》采用白描手法,诗中 有画,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3、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情趣。
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 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 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 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 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请大家欣 赏其它几首诗: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 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 “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 《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 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 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又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陶渊明集》。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 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 闲适的心情。
4、全诗中哪一个字揭示了诗歌主旨?
“愿”字表示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 污的愿望。
品味语言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 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拓展阅读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优秀课件之《归园田居 其三》
第四部分
文学赏析 课后作业
文学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 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 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 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 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 而又亲切。
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 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 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 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 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 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 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 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 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 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 “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 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轶事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 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 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 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其三)课件
尾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翻译: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 愿就行了。
赏析: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
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 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 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当 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保持 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 ,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创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 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 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 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 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 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 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 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 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 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 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 田园生活的满足。
(3)“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
调,表现深刻的思想。”这是陶渊 明诗歌的特点。即使读者并不知道 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 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 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请 结合诗歌有关句子来品味。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ppt优质课件
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 对比 虚伪欺诈污浊黑暗的官场
ppt精品课件寓于朴素宁静之景中,在看似平常的农村 生活场景中,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 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ppt精品课件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ppt精品课件
这是一首烩炙人口的优美的田园诗。这首短诗十分细腻、 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 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但韵味各异。采菊是漫 不经心的,而种豆则是十分认真的。采菊时不经意地抬头, 见到的是幽幽南山,与诗人当时宁静适意的心情十分和谐; 而豆种下后经意观察豆苗长势,看见的是稀疏的豆苗。豆长 得不好,显见种豆人不在行,不过,在陶渊明来说,有这样 的成绩也觉满足了,这是一种诙谐的心境。我们可以想见诗 人看着田中的豆苗和杂草时自嘲的微笑。于是他只得起早贪 黑地“理荒秽”了。
ppt精品课件
陶 渊 明 纪 念 馆
位于庐山西麓,风光秀丽的九江县县城内。
ppt精品课件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ppt精品课件
守拙归园田
ppt精品课件
草 屋 八 九 间
方 宅 十 余 亩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ppt精品课件
ppt精品课件
陶渊明
谢灵运 王 孟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归园田居》。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与体会。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兴趣,引入本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词义。
3. 课堂讲解: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6.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归园田居》2. 生字词:田园、归隐、守望、桑梓、故园、梦绕、魂牵等。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田园生活”的作文。
2.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作文结构清晰,语言通顺,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合作探究”环节。
4. 板书设计中的“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部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诵所有篇目汇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诵所有篇目汇总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衣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北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归园田居(其三)》课件 新人教版
A、谚语有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的季节在 清明前后,“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 时节已经是春天的末尾了。
B、再看第二句话,“草盛豆苗 稀”,草长得很茂盛,这证明已经不是 初春了。
C、再有,“夕露沾我衣”,露水 不是哪个季节都有的,只有在白天比较 热的时候才可能有,因为到了晚上温度 会稍微降低,白天的热空气遇冷,就变 成了露水。
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 了。
为什么“衣沾不足惜”? 因为诗人体验到了清静舒心的生活乐趣和自
然和谐的人生真谛 。 “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
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 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 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
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
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 统一起来。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 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 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 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 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2024年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
2024年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归园田居》。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赏析,对归园田居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及对作者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归园田居》,理解并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培养对古代文学家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分析,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朗读与赏析《归园田居》,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纸、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过程一: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过程二:分析课文,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过程三:讲解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过程四: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
2. 例题讲解:分析《归园田居》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练习。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 作者:陶渊明4. 课后作业:仿写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我的家乡”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
答案示例:我的家乡绿水青山绕,稻花香里说丰年。
池塘荷叶伞,蜻蜓立上头。
牛羊亦自乐,嬉戏麦田间。
此景谁可共,诗人独醉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是否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意境与情感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从“真”的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的思想。
(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
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
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
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
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
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
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
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少一些对文本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
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
当我们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可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同样道理,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在讲这首《归园田居》时便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这里人人
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
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讲透了“真”,学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达到“无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必再多说了。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阅读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阅读。
4,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拓展开去,我们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储备,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给学生们创设读书的氛围和条件,随后在课程的传授上我们
才可以将文本的解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外化出来。
现在有部分老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方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确全面的,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倒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又不领情,不愿意听。
其实,我们不必追求尽善尽美,不必追求讲深讲透,关键是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
毕竟不要忘了,最后我们的学生读懂才是最终目标,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
在学生知识面还不很开阔的现状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将学生发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综合起来,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