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关于乳腺癌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
关于乳腺癌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摘要: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而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创建成为人们研究乳腺癌的重要途径。
目前人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乳腺癌小鼠模型用于乳腺癌发病机制、侵袭转移、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常用的模型有自发、诱导、移植、转基因和远处转移五种,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乳腺癌在人体内的发生、转移、侵袭等过程,对乳腺癌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乳腺癌小鼠五种模型的建模方法及优缺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乳腺癌;小鼠模型。
王鹏(1997—),男,江苏连云港,研究方向:药学。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一直呈增长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统计,2008年全球大约有46万女性死于乳腺癌[1],其高发病率及死亡率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却持续增长,尤其农村增长趋势更为明显。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目前关于乳腺癌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清楚。
为了进一步探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人们选取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展开研究。
小鼠在生理行为和遗传信息上与人极其相似,也是人类疾病研究最适宜的动物模型之一。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遗传资源,并且拥有能够对小鼠基因组内的任何基因进行异位表达或进行种系突变的转基因技术,同时复杂的遗传病分析方法也已建立[2]。
目前,用来创建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小鼠品系主要有3种:1)Balb/c小鼠;2)C3H小鼠;3)FVB小鼠,这三种小鼠均为近交系小鼠,作为乳腺癌动物模型具有遗传基因同源性和可重复性高等特点,这是其他乳腺癌动物模型无法比拟的[3]。
1、Balb/c小鼠的乳腺癌发病率较低,多用于乳腺肿瘤细胞诱导的建立和应用,广泛用于免疫学、生理学的动物实验。
2、C3H小鼠在交配或未交配的情况下都具有极高的乳腺癌发病率,一般用于癌症研究、心血管研究、免疫和炎症研究。
乳腺癌基因治疗方法最新研究进展报告
乳腺癌基因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报告(乳腺癌基因治疗进展)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乳腺癌相关基因的不断发现以及人类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日渐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目前研究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有癌基因拮抗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多药耐药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形成基因治疗、凋亡基因治疗等措施。
本综述将着重介绍乳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基因治疗方法,并就其问题和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机制、癌基因拮抗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多耐药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形成基因治疗一、乳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乳腺癌的发生是以多个原癌基因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经不同途径激活或不同的抑癌基因失活为基础的多步骤过程。
1 原癌基因的改变(1) HER-2(c-erbB-2,neu)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erbB-2的扩增及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度、死亡率、复发率呈正相关,与ER、PR的水平及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因此为临床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Ras基因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ras激活水平时发现过半数乳腺癌患者ras 活性高于正常(2) C-myc基因有25%的乳腺癌患者有C-myc基因表达的改变,主要是表达水平的异常增高,可能与乳腺癌的发展有关。
Naidu[1]等发现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与缺乏雌激素受体和乳腺癌不良预后有关。
2 抑癌基因的改变(1) P53 ,参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调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与乳腺癌组织细胞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术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
(2) BRCA-1 抑癌基因BRCA-1 常存在突变,在大多数散发性乳腺癌中表达往往过低。
(3)ING1 ,乳腺癌组织中ING1 mRNA的表达水平癌旁正常组织。
乳腺癌的转移模型构建
乳腺癌的转移模型构建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和转移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乳腺癌的转移是指乳腺原发灶细胞从原发灶位置通过淋巴道或血液循环进入其他部位的过程。
构建乳腺癌的转移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乳腺癌转移机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一、转移模型的概念和意义转移模型是指通过实验或者数学模型等手段,模拟乳腺癌在人体中的转移过程,以揭示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构建转移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肿瘤转移的途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乳腺癌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二、转移模型的构建方法1. 细胞系模型:研究人员通过将乳腺癌细胞培养并移植到小鼠或裸鼠等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移植后的生长和转移情况。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且可以随时进行观察和取样,是常用的研究乳腺癌转移的实验模型之一。
2. 动物模型:利用同种或异种动物模型进行乳腺癌转移的研究,如小鼠、大鼠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给予动物特定的基因突变、激素干预等手段,模拟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从而探究乳腺癌的发展机制。
3. 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乳腺癌的转移过程,通过模拟数学方程,来分析转移途径、速度以及影响因素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全面地掌握乳腺癌转移的特点。
三、乳腺癌转移模型的应用1. 转移途径研究:通过构建转移模型,可以深入了解乳腺癌的转移途径,例如淋巴道转移或血液循环转移。
这有助于帮助研究人员针对具体的转移途径寻找治疗靶点,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2. 转移机制研究:通过转移模型的构建,研究人员可以探究乳腺癌转移的机制,例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调控等。
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生物学过程,指导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非常有意义。
3. 药物筛选与疗效评估:利用转移模型,可以对乳腺癌的治疗药物进行筛选和评估,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此外,通过转移模型还可以评估抗癌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一、引言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了解乳腺癌的转移机制对于开发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实验性肺转移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可以用于研究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以及评估潜在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建立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
二、材料与方法1. 细胞系:使用4T1luc细胞系,该细胞系是小鼠乳腺癌细胞系,并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
2. 动物模型:选择雌性BALB/c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一周。
3. 细胞接种:将4T1luc细胞悬浮液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
4. 成像与检测:使用生物发光成像系统对小鼠进行成像,以检测肺转移灶的形成。
5. 组织学分析:在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解剖,取肺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包括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三、结果1. 肺转移灶的形成:通过生物发光成像系统,我们观察到在细胞接种后第14天,小鼠肺组织中出现明显的荧光信号,表明肺转移灶的形成。
2. 组织学分析:HE染色结果显示,肺组织中存在大量肿瘤细胞浸润,形成转移灶。
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细胞为4T1luc细胞。
四、讨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并通过生物发光成像和组织学分析对其进行了评价。
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乳腺癌的肺转移过程,为研究乳腺癌的转移机制和评估潜在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五、结论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六、模型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所建立的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乳腺癌的转移机制,包括肿瘤细胞如何侵入血管、如何在循环系统中存活、如何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以及如何在远端器官形成转移灶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过程,我们可以找到干预转移的关键点,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乳腺癌动物模型研究现状护理课件
实验操作后的护理
实验操作完成后,对动物进行适当的护理和观察,以确保其健康状 况良好。
05
乳腺癌动物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乳腺癌动物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
乳腺癌动物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利用乳腺癌动物模型进行药物筛选,评估新药在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试验提供依 据。
使用化学致癌物质诱导动物产生乳腺 癌。
转基因动物模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致癌基因或抑 癌基因转染到动物体内,诱发乳腺癌 。
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药物筛选与评价
利用动物模型评估抗癌药 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肿瘤生物学研究
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 转移机制及肿瘤与宿主之 间的相互作用。
肿瘤免疫治疗
验动物的伦理审查等。
乳腺癌动物模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开发新型乳腺癌动物模型
加强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标准 化和规范化
建立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提高 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细胞移植技术等手段, 开发更接近临床的乳腺癌动物模型,提高研 究的临床应用价值。
跨学科合作与数据共享
03
乳腺癌动物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Fra bibliotek药物筛选与疗效评估
药物筛选
乳腺癌动物模型用于筛选具有潜在抗 癌活性的药物,通过观察肿瘤的生长 情况和对药物的反应,评估药物的疗 效和安全性。
疗效评估
在乳腺癌动物模型中,可以通过测量 肿瘤的大小、重量等指标,以及检测 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或基因的表达水 平,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肿瘤生长与转移机制研究
肿瘤生长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李日飞;袁娜;冶冬阳;李日勇;李姚涵;左儒楠;时晰;陈强;李引乾【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自发性恶性肿瘤,给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对乳腺癌的相关研究及治疗方法的探索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于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得以实现.理想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应与人类乳腺癌在肿瘤分子特性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存在共性,以便于研究各种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药的开发.本文对5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Breast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spontaneous malignancy in women, cau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women's health.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have been important research tools in bringing insights into the related mechanisms of breast cancer, as well as in delivering improved therapies for the disease. To reveal the pathogenesis of various breast cancers an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ideal animal models of breast cancer should share some common tumor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and biological behavior with that of human breast cancer. In this review,five types of experimental animal breast cancer models were included, which may provide a basis for research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uman breast cancer.【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8)002【总页数】6页(P113-118)【关键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者】李日飞;袁娜;冶冬阳;李日勇;李姚涵;左儒楠;时晰;陈强;李引乾【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徐州医科大学,听觉与平衡医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00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盐城 224002;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100191;徐州医科大学,听觉与平衡医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00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徐州医科大学,听觉与平衡医学研究所,江苏徐州22100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乳腺癌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见的癌症,2012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达1670万[1],且乳腺癌的发病率每年呈逐渐攀升趋势。
三种方式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对比观察
三种方式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对比观察毛昀1,蔡亚芳2,3,褚雪镭3,薛鹏3,曹文1,朱世杰3,仇永妹4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长沙410005;2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3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4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经左心室、胫骨骨髓腔和尾动脉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
方法取BALC /c 裸小鼠24只,随机分为左心室注射组、胫骨注射组、尾动脉注射组各8只,使用人源性乳腺癌细胞MDA -MB -231-luc 分别进行左心室注射、胫骨骨髓腔注射、尾动脉注射构建乳腺癌骨转移模型;取BALC /c 普通小鼠16只,随机分为胫骨注射组、尾动脉注射组各8只,使用鼠源性乳腺癌细胞4T1-luc 分别进行胫骨骨髓腔注射、尾动脉注射构建乳腺癌骨转移模型。
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模型建立和骨转移发生情况;取肿瘤组织,采用HE 染色法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 ①MDA -MB -231-luc 细胞左心室注射组小鼠死亡1只,其他造模方式小鼠全部存活。
小动物活体成像及HE 染色显示,左心室注射组造模成功率60%左右,裸鼠造模后第20天显示荧光信号散在分布于小鼠全身,少量肿瘤细胞浸入骨组织、骨质破坏较少;胫骨注射组可见双侧胫骨荧光信号,骨质破坏明显、肿瘤细胞呈团状生长;尾动脉注射组显示荧光信号在双侧肺部,未见明显骨转移病灶。
②4T1-luc 细胞注射后小鼠全部存活,造模后第10天活体成像显示两组荧光信号均较强,尾动脉注射组肿瘤细胞定植于双侧股骨以及尾背部,肿瘤细胞包绕骨组织生长,持续侵蚀骨质;胫骨注射组荧光信号显像在双侧胫骨,胫骨浸润大量乳腺癌细胞,并呈外向型生长,形态异常、细胞排列紧密,肿瘤灶可见少量片状骨组织。
结论 采用MDA -MB -231-luc 细胞、4T1-luc 细胞左心室注射、胫骨骨髓腔注射和尾动脉注射造模均能够形成骨转移,但造模成功率、病理状态具有一定差异;胫骨骨髓腔注射法成功率最高,左心室注射法、尾动脉注射法能够早期模拟骨转移过程。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综述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发展历程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根据建立方法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和移植性,以及转基因乳腺癌动物模型、乳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
并列举现已发现的通过实验动物模型确定的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治疗作用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新发乳腺癌约150万例,死亡57万例,而且发病率目前有增高趋势。
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这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防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一个理想、完整的的动物模型,首先应与人体内肿瘤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还要便于生产、观察及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监测和优选。
1.目前关于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发性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动物种群中自然发生或通过遗传育种培养而保留下来的一类肿瘤称为自发性肿瘤。
这种模型的特点为实验动物未经过人为处理,到一定时间发生乳腺肿瘤,多采用近交系小鼠。
自发性肿瘤从其发生来看,与人类肿瘤更相似,因此,在自发性肿瘤中,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更有可能被发现,但缺点在于应用时,肿瘤的发生情况可能参差不齐,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学资料,观察时间长,实验耗费较大。
1.2 诱发性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所谓诱发性模型即使用化学物质、物理、生物因素等可在实验动物中诱发乳腺癌的发生,多数利用强化学致癌物,通过经口、涂抹、注射、埋藏等方法应用于实验动物使之发生乳腺癌。
化学诱导乳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可用于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性研究。
但由于化学诱导乳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建立的过程长,个体差异很大;而且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差别也很大,所以较少作为肿瘤药物治疗的动物模型。
1.3 移植性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移植性乳腺癌模型的移植物来源于自发性或诱发性乳腺肿瘤细胞株或人类乳腺癌细胞株。
根据肿瘤来源不同可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通过瘤细胞悬液注射、瘤组织小块接种等方法将肿瘤原位或异位植入动物体内。
乳腺癌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ppt课件
对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从而提高 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02 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CHAPTER
自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总结词
自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是指未经任何处理,动物自发产生乳腺癌的模型。
详细描述
这种模型通常需要选择特定的品系动物,如C3H/StZ小鼠或SHR大鼠,这些品系的动物具有自发产生乳腺癌的倾 向。自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乳腺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过程。
诱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总结词
诱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是指通过给予化学致癌物质或物理因素诱导动物产生乳腺 癌的模型。
详细描述
这种模型常用的致癌物质包括苯甲酸酯、二乙基硝基苯等,物理因素包括辐射和 紫外线等。诱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致癌物质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和 机制。
基因修饰乳腺癌动物模型
总结词
基因修饰乳腺癌动物模型是指通过基 因工程技术将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导 入动物体内,诱发或抑制乳腺癌发生 的模型。
详细描述
这种模型常用的基因包括Her-2、 Brca1、Brca2等。基因修饰乳腺癌动 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基因在乳腺癌发 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
组织移植乳腺癌动物模型
总结词
组织移植乳腺癌动物模型是指将人或 动物的乳腺癌组织移植到同种或异种 动物体内的模型。
详细描述
这种模型常用的移植方式包括皮下移 植、乳腺内移植等。组织移植乳腺癌 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乳腺癌的生物 学特性、治疗反应和药物筛选等。
04 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未来展望
CHAPTER
乳腺癌动物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
药物筛选与疗效评估
乳腺癌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筛选潜在的抗癌药物,并通过观察肿瘤的生长抑制情况来评估 药物的疗效。
乳腺癌临床病理研究现状
裔的美 国妇女 ,N C侵袭 性强 , TB 转移 率 高 , 预后较 差 , 生存 5年 率低 , 是乳腺癌 临床治疗 的重点和难点 。
三、 乳腺癌 的临床治疗
C i JCiia sEet ncE io ) Jl 12 1 V 1 N .3 hn l c n( lcoi dt n . v 。 2。o. o 1 ni r i u 0 6。
输至患者体 内 , 到杀 伤肿 瘤细胞 的 目的。 目前 应用 于 临床 的 达 细胞治疗分为 : 巴因子激活 的杀伤 细胞 ( A :A 淋 L K) L K细 胞并非 是 一个 独立 的淋 巴群或 亚群 , 而是 自然杀 伤细胞 ( K) T细胞 N 或
段和基因靶向治疗的途径不 同。 管腔型乳腺癌 (u ia.k 型 ) 1m n1ie 又分为 A B两个亚 型_ 此 1 / l :
乳腺 癌的原癌 基因有 H R2 c a、-y 等 , E -、l sc c 原癌基 因的异常激 r m
活后大量扩增 , 可通过抑制凋亡 、 上调 V G E F而增 加肿瘤 细胞 的
有 T5 P 3突变及 B C 1突 变 , RA 患者 的 E P 、 E - R、 R H R 2表达 均 阴
性, 阳性表达 E F G R和 c 5 6 l K/【 ”。此型 临床 预后 较 差 , 袭 性 侵 强 , 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 均不 敏感 。 对 近年来人们发现 了基底 细胞样 型乳 腺癌 的一个 亚型 : 阴 三
一
艳、 陈迪 ) 吉林大学 中日联谊 医院病理科 ( ; 陈桂秋)
助治疗手段 。
癌痛动物模型及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lu aa Wan P Kh 曰, r P T ,t . m rm l t ci W, el T m e M ea T oip n - k e t ni mo s u rse o e m vm n a dhpr - i n o u eh me u v k s oe et t ye l 一le a a c dg a o n m s l a g nn t ca o e a r g s e e i t tv e 场 ir u u c a ea 旦i x e n h e kd
伍 5 0 沙目 缓解机械性痛觉增敏现象。他们 D 9m 可以 0 .
还建立了小鼠 肪骨癌痛模型, 方法及各项指标与跟 骨癌痛模型类似1 ] 3 。 02 20 年英国学者 M h s等建立了大鼠胫骨 dr e ut 癌痛模型。该模型是在同源 S D大鼠的胫骨骨髓腔
收稿日 2 60一9修回日 20一0 1 期: 0一82; 0 期: 6 1一0 0
了复制, 并从疼痛行为学、 放射学、 组织学多方面进 行研究 , 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是国内研究癌痛 模型的起点。董航等日 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 运用 M D一6 A B1 大鼠乳腺癌细胞注入 S 0 D大鼠胫骨骨髓 腔, 机械痛和辐射热痛刺激的缩爪阑值在术后各时 间点相比差异显著; s X射线显示注射部位松 术后 d 质骨出现放射性缺损病灶, 1 天松质骨放射病灶 第4 增多, 骨皮质缺失, 2 出现严重的骨破坏 ; 第 2 d 术后
啡肤、 层神经元 c s 1 一 表达增加等, o f 而正常动物中 只有在伤害性刺激下才能出现上述变化, 提示骨癌 痛时存在外周传人神经敏化【 ‘ 。 ‘2 41 ,, ] 3 星形胶质细胞与癌痛密切相关,在各种模型中 都能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反应, 多种痛相关 物质如缓激肤、 胆囊收缩素、 、 S 兴奋性氨基酸等都 P 能激活它,而激活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可引发痛增强 反应。活化后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神经活 性物质直接影响神经元可塑性,促进初级传人终末 释放多种致痛物质[。 ] 4 l 另外, 星形胶质细胞能释放一 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改变周围的神经化学 环境, 参与痛觉信号的传递。 各种损伤均可引起星形 胶质细胞反应, 表现为细胞数增加, 胞体肥大, 分支 增多,F P G A 表达增加。上述研究表明, 癌痛的产生 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以及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乳腺癌研究中常见的小鼠模型,有助于研究者全面的了解其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治疗、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乳腺癌;小鼠模型;基因工程型;中医乳腺癌模型【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010-02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
小鼠与其它实验动物(如果蝇、线虫或大鼠)相比有较多的优势,尤其是其基因组中许多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已被发现并定位,使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类实验动物。
现将目前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自发性乳腺癌模型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未经任何有意的人工处理而自发产生肿瘤。
目前已报道的品系有C3H系、A系、CBA/J系、TA2系等,其中C3H小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病率高,6~10个月龄雌鼠的肿瘤自然发生率可高达100%,是最常用的自发性乳腺癌模型[1]。
该模型发病条件比较自然,有利于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但由于很难获得大量发病时间相同的荷瘤小鼠,不利于药效评价。
2.诱发型乳腺癌模型目前对诱发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并不多。
Lanan等对BALB/C小鼠持续使用醋酸甲基孕酮诱导一年后,成瘤率为79%[2]。
张亚平[3]用二甲基苯蒽灌胃C57BL/6小鼠诱导产生乳腺癌。
该模型可模拟外界环境因素所致的人类肿瘤发病的特点和过程,在预防医学的病因学研究及综合化疗后的效果评价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小鼠个体差异及诱导剂等多因素导致肿瘤发生的部位与时间不同,成瘤率不高,不利于药物筛选。
3.移植型乳腺癌模型根据移植物来源不同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同种移植所用小鼠为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所用乳腺癌细胞或组织有严格的种系特异性,常用的细胞株有来源于BALB/C小鼠的4T1和TM40以及C127[4]。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乳腺癌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乳腺癌篇导读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最新数据统计,近10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率,一直逐年递增,严重威胁着女性身心健康。
乳腺癌动物模型能够模拟出人体乳腺癌的病程发生发展,在研究乳腺癌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要。
本期我们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为大家倾囊相授乳腺癌研究中那些最实用的动物模型。
在中国近10年乳腺癌在女性中的发病率[1]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乳腺癌分型和乳腺癌细胞的分类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细胞根据其靶点的表达量对应不同类型的乳腺癌研究,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研究目的选择正确的细胞株进行动物实验。
如需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常选择基底样的人源细胞株MDA-MB-231或者鼠源细胞株4T1。
乳腺癌分型:临床上,乳腺癌根据分子分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和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可将乳腺癌划分为以下四大类:进一步,根据这些靶点又分了多种细胞株,如下表我们列举了研究中常用到的细胞株:了解到上述乳腺癌分型,那研究中的乳腺癌动物模型有哪些呢?乳腺癌动物模型根据肿瘤发生原理,主要分为四种:1. 自发型乳腺癌动物模型(很少使用)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自然发生乳腺癌。
多采用近交系小鼠,如C3H、SHN小鼠,生长到一定年龄便自然发生乳腺癌肿瘤。
此动物模型更贴近人类肿瘤的发展,但构建时间长,误差大,一般不建议使用等。
2. 诱发型乳腺癌动物模型(较少使用)使用化学物质、物理、生物因素通过经口、涂抹、注射等方法应用实验动物,使之发生乳腺癌。
常见化学诱导方式是以二甲基苯蒽(DMBA)和甲基亚硝酸基脲(MNU)为诱导剂诱发乳腺癌。
这种方法诱发成瘤率较高,但诱癌过程较长,个体差异较大,不易同时获得病程或者肿瘤大小均一的动物模型,不利于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研究。
以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为例:取7周龄的健康雌性SD,根据体重将80mg/kg DMBA稀释在0.5ml玉米油中,灌胃一次,12周后,可建立乳腺癌病变动物模型[2]。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综述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综述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效果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建立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综述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发展历程、种类和特点。
基因工程模型:基因工程模型是通过改变实验动物的基因来模拟人类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这些基因包括BRCABRCAp53等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
基因工程模型具有可控性强、发病机制明确等优点,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
化学诱导模型:化学诱导模型是通过给予实验动物化学物质来诱导乳腺癌的发生。
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DMBA、DES等。
化学诱导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发病时间短等优点,但发病机制不如基因工程模型明确。
移植模型:移植模型是将人类乳腺癌组织移植到实验动物体内,从而建立乳腺癌模型。
移植模型具有发病机制明确、实验周期短等优点,但需要严格的无菌条件和操作技术。
发病机制研究: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如细胞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等。
药物筛选: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可用于筛选抗乳腺癌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放疗和化疗研究: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放疗和化疗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将更加精细和多样化,为乳腺癌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伦理审查和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和数据的可靠性。
未来,我们期待通过使用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技术,创建更加真实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以推动我们对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理解和治疗策略的开发。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在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效果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模型。
我们也需要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使用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期待创建出更加精细和多样化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以推动我们对乳腺癌的理解和治疗。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乳腺癌发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已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
与某些恶性肿瘤不同的是,及时正确的诊断与干预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甚至能获得终生治愈的效果。
为了探索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和探讨新的治疗方法,国内外研究者借助乳腺癌动物模型,对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开展研究。
目前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可分为自发型、诱发型和移植型三种,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实验室使用最多的是移植型。
自发型乳腺癌模型多采用近交系小鼠,如C3H,其生长到一定年龄便自然发生乳腺肿瘤。
这种模型最大的特点是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其发生的条件比较自然,与人类患病过程更为相似。
目前此种动物模型是乳腺肿瘤多级预防、治疗和研究发病机制的良好模型。
但自发型乳腺癌模型生长缓慢,不易同时获得大批病程基本一致的动物,观察时间长,实验耗费大。
诱发型乳腺癌模型是通过经口、涂抹、注射和埋藏等方法应用于实验动物,使之发生乳腺癌。
用二甲基苯蒽为诱癌剂诱发乳腺癌,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形成的肿瘤与人体肿瘤增殖动力学基本类似,但诱癌过程较长,成功率不高,肿瘤发生的潜伏期个体变异较大,不易同时获得病程或肿块大小均一的模型。
相比之下,移植型动物模型克服了上述缺点。
迄今,进入移植型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人乳腺癌细胞系有20多种,其中较为常用的有MCF7、MDA.MB-231和MDA.MB-435等。
采用移植法建立的乳腺癌模型周期短,成本低,可使实验动物均带有同样的肿瘤,生长速度也较一致,个体差异小,无自发缓解,成瘤率高,是目前实验室应用最多的模型。
对此,重点查阅资料关于移植性乳腺癌动物模型制作的具体步骤。
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a.动物及分组:取20只昆明鼠随机分成A组(10只),B组(5只),C 组对照组(5只),编号饲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发性的肿瘤通常比用实验方法诱 发的肿瘤与人类所患的肿瘤更为相似, 有利于将动物实验结果用到人。 但肿瘤发生情况可能参差不齐,不可能 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学材料。
吴细丕等。 实验动物与肿瘤研究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
诱发性乳腺癌模型
以化学致癌物刺激使大鼠产生乳腺癌 的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有关影响乳腺癌 病程发展因素的假设检验及疾病防治的研 究中,二甲基苯蒽(DMBA)是最常用的 化学致癌物。
乳腺癌动物模型 研究现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万华
乳腺癌动物模型是研究乳腺癌 生物学行为及进行实验治疗的重要 工具之一。根据乳腺癌模型建立方 法不同,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 移植性和转基因性四类,所用的动 物为大鼠或小鼠。
自发性乳腺癌模型
自发性乳腺癌的鼠模是最早被人类使 用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已有将近100年的 历史。最早的研究者Little等通过小鼠选择 性的近交,发现了许多有着“自发性” 的乳 腺癌特性的小鼠。
Heppner GH et al. Nontransgenic models of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2000.9;2(5):331-4
现在常用的办法是,在取 得自发性乳腺癌鼠模后,取瘤 组织进行鼠间传代,其形态学、 生物化学、病理分子生物学及 遗传学均有类似人乳腺癌的生 物学的特性,经鼠间原位移植 各代生物学性能稳定。
杨笋等.去氢表雄酮抗始发突变作用的研究. 中华肿瘤杂志。 2002.3.24(2):137-140
总之诱发性乳腺癌模型操作简单,已使 用多年。 但致癌的诱癌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成 功率多数达不到 100%,且常诱发多部位肿 瘤,故不常用于药物筛选。
移植性乳腺癌模型
60年代,先天性免疫缺失的裸鼠的出现 为异种移植模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乳 腺癌细胞株MCF-7,SHZ-88等相应荷瘤鼠模 型的建立,为研究人乳腺肿瘤细胞的生物 学性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 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础。
Heppner GH et al. Nontransgenic Cancer Res.2000.9;2(5):331-4
models of breast cancer.
Breast
张毅等用健康雌性Wister大鼠30只,50~60 天龄,体重90~110g, 以二甲基苯蒽10mg/100g体 重右臀部注射,复制大鼠同时性乳腺癌与纤维肉 瘤动物模型。24周后取肿瘤及瘤旁组织标本。 以组织学观察乳腺肿瘤均为乳腺癌,与人乳腺癌 相似,右后肢肿瘤均为纤维肉瘤,与人纤维肉瘤 相似。
天津市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实验肿瘤 室,99年8月l7日发现一只繁育263日龄雌 性TAⅡ系小鼠左下腹自发乳腺肿物,伴 呼吸困难。在无菌条件下处死荷瘤鼠, 见肺部小结节,取肺转移瘤结节,按常 规制成2mm小块,分别移植于5只8月龄 同系雌性小鼠左下腹乳腺区域,移植后 第5天,5只小鼠移植区出现瘤结,除1只 荷瘤鼠作为鼠间传代外,余4只荷瘤鼠第 68天观察发现有3只伴发肺转移。病理诊 断:乳腺癌A型伴肺转移。
各组大鼠乳腺癌发生情况
组别 n 发生乳腺癌的动物数 乳腺癌发生率(%)
A B C D
21 22 22 10
16 9 10 0
76.2* 40.9 45.5 0
与B、C组比较 *P<0.05
林辉等。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实验研究。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 杂志。2001.9.8(5):288-291
杨笋等研究去氢表雄酮抗始发突变的作用, 取21天龄刚离乳的雌性大白鼠60只,随机分为 四组,每组15只,持续给药12周,第3周将 DMBA(溶于花生油中)以70mg/kg剂量灌胃给 药攻击。对照组SD雌性大鼠自口服DMBA后的 第8周起,开始发生乳腺肿瘤,此后肿瘤诱发 率、每只大鼠荷瘤数及荷瘤体积均呈逐渐上升 起势,至第15周实验结束时,对照组肿瘤诱发 率为73.0%。
以后鼠间移植均用原位移植瘤组织进行 连续传代,移植瘤同原发瘤形态学特征, 命名为BCML—TAⅡ99。 目前BCML— TAⅡ99已传至第35代,移植成活率为100% (190/190),原位移植荷瘤鼠晚期只有肺转 移之特性(55.47%.76/137)。
孙慧等。我院发现并建立近交系TAⅡ鼠乳腺癌肺转移原位模型.中国 肿瘤临床.2001,28(10):799
张毅等。三苯氧胺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乳腺癌的预防作用 。第三军 医大学学报。 2001.8; 23(8):910-912
林辉等进行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 及增殖的实验研究。将79只SD大鼠适应 性喂养5天后随机分为4组 : A组(DMBA)、B组(DMBA+TAM)、 C组(DMBA+槲皮素)、D组(空白对 照)。 28周后, A组乳腺癌发生率为76.2%, 明显高于B组和C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毅等。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与纤维肉瘤中cyclin D1及p5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9;8(5):285-287
张毅等又以同样的实验方法,探讨联合应 用三苯氧胺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实验性大鼠乳腺 癌发生促进期的化学预防作用。利用DMBA诱 导大鼠乳腺癌发生。在给药后第8周应用三苯 氧胺(TAM)和全反式维甲酸(RA)。在第24周观 察大鼠乳腺肿瘤发生情况及乳腺发育情况。结 果 对照组大鼠乳腺癌发生率为70—58%; TAM组与RA组发生率分别为22.02%和15.79 %,明显低于对照组; TAM + RA 组无乳腺肿 瘤发生。
Heppner GH et al. Nontransgenic models of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2000.9;2(5):331-4
甄林林等用激素受体阳性的 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接种于20只 裸小鼠右侧胸壁乳垫下,肿瘤移植 成功率(成瘤率)为95%,病理学 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该方法建立 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成功率 高,肿瘤可部分保持人乳腺癌生物 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