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是清政府在1861年1月20日特设的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1)其职责由最初的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兴学校、派游学等,举凡与外国有关的外交、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1)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
2.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
5月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下令将段免职。
段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人称此事件为府院之争。
3.麦克马洪线:英国与西藏叛国分子非法划定的中印边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勾结西藏分裂主义者于1914年3月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一条所谓中印东段边界线。
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未予承认。
该边界线以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故称“麦克马洪线”。
4.租界: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地区。
他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其他活动的据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即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强行划租界,筑路建屋,而后甚至在界内僭取了“管理”权。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争先效尤。
旧中国租界共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某一外国单独管理的,称某国租界;另一种是由几个外国共同管理的,称“公共租界”。
外国侵略者在这种所谓“租界”内实行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和法律之外的另一套统治制度,即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
5.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此是片面的。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片面最惠国待遇第一次出现在中英《虎门条约》,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6.海国图志:魏源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海国图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
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7.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或太平基督教,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
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8.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后上奏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主要内容为: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
《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也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不过,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9.黄海之战:又名大东沟之战。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
1894年9月14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轮船送兵在黄海大东沟登陆。
17日晨,于返航旅顺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后又改悬日本国旗的十二艘日本战舰的突然袭击,丁汝昌下令迎战。
双方激战约五小时,互有损伤,日本舰队首先撤离战区。
这场海战,双方投入的蒸汽船舰之多,战斗之激烈,在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是罕见的。
海战结果,北洋舰队虽损失五艘战舰,但主力尚存。
邓世昌、林永生等英勇作战,壮烈牺牲。
10.洋枪队:19世纪60年代清朝地方官员为镇压太平大国等农民起义,雇募外籍官兵及部分中国人组成的、装备洋枪洋炮的雇佣性武装。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常胜军的华尔洋枪队。
正值太平军攻克苏州之际,英美法等国为了阻止太平
军攻占上海,由清朝苏州道台吴熙出面,委派华尔召募外国籍亡命徒及军人组成雇佣军,任领队配合英法在上海的正规军、清军进行抵抗。
华尔死后,李鸿章于1863年3月下旬任命英国人戈登为统领。
戈登率军和李鸿章淮军密切配合,疯狂屠杀太平军。
洋枪队是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的具体表现。
洋枪队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其编制、装备、训练与战术对清军的近代化则有相当影响。
其中淮军最早仿效洋枪队,装备洋式武器,进行洋式操练,率先走上军事近代化的道路。
11.乡官:太平天国县以下地方官。
太平天国基层实行乡官制。
军帅、师帅、五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各官均由本乡人民公选、保举或委派当地人充任,故称乡土官,简称乡官。
乡官平时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战争时带领地方武装协助太平军作战。
前期乡官对维持太平天国地方社会秩序起了极其积极的作用。
到天平天国后期,由于乡官得成分严重不纯,充任乡官的除劳动人民外,有流氓无产者,还有大批地主、绅士,使乡官制遭到破坏。
12.圣库:太平天国实行的生活必需品平均分配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
圣库即公库﹑国库﹐太平天国以一切财物为上帝所赐﹐初时又规定惟上帝得称圣﹐故称公库为圣库。
亦称公库制度。
圣库制度肇始于起义之初。
起义开始时﹐拜上帝会信徒多携老扶幼﹐举家参加。
他们变卖了田产﹐各将所有奉献于公库﹐所有人的衣食﹐都由公库开支。
以后﹐全军实行这种制度。
圣库制度在首都天京也推行于军队以外的民众。
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它保障了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贫穷的人民参加。
但事实上﹐圣库制度并没有严格实行。
随着军事胜利﹐克复城市乡镇日多﹐财货来源丰富﹐将士们各有自己的私财﹐人无私财的原则日益不能坚持﹐所以又规定私藏不得超过五两银。
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失去实际意义。
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名存实亡﹐蜕变成为一般的后勤供给制度。
13.同文馆:中国设立的第一个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校。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恭亲王奕 为培养通宵外国语言的洋务人才,奏请设立同文馆,又称“京师同文馆”。
招生条件为十三四岁以下八旗子弟。
1862年6月开课。
初只有外籍、汉文教师各人,共有学生10人。
后逐渐扩大,除学汉文,外文外,亦学天文、数学、史地等课程。
此校被外国人控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总教习长达20余年。
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4. 新建陆军:1895年11月,清政府派袁世凯为练兵督办,接任小站练兵事宜,将原有的定武军加以扩编,家聘洋员,由德国人担任参赞与教习;又陆续增添洋枪洋炮,建立军事学堂,培养将领。
至1896年冬,将定武军扩充到73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分步、骑、炮、工程、辎重五个兵种。
1898年新建陆军初具规模。
至1905年,新建陆军扩充到六镇,形成军阀北洋势力。
15.张勋复辟:辛亥革命后发生的第二次帝制复辟。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
入
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
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
这就是史家称的…张勋复辟‟或…丁巳复辟‟。
结果复辟仅12天破产。
16.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后期中国军队大败法军的一次重要战役。
1885年三月,中法两军为争夺中国边境重镇---镇南关展开决战。
清帮办广西军务、年近70的老将冯子材指挥这次战役。
他下令在关隘前修筑长墙扼守。
23、24日法军分三路猛攻长墙,冯团结各军将士沉着应战,击退敌军的疯狂进攻。
法军前线统帅尼格里受重伤,全线溃败。
25日中国军队转守为攻,乘胜追击逃窜的敌军,连克文渊、凉山等地。
镇南关——凉山一仗,歼灭法军一千多人,取得巨大胜利,威震中外。
法国茹费理内阁为此倒台。
中国的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
但此时,清政府竟向战败的法国求和,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
17.三国干涉还辽: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伙同法、德强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事件。
1895年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把辽东半岛割给日本,。
俄国认为,此项规定对其独霸东北的计划构成直接威胁。
4月17日,条约签字当日,俄国正式向法德两国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
日本政府如不应允,即对其采取海上军事行动。
法德两国出于各自在华的侵略利益,相应俄国的建议。
4月23日三国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求其退出辽东半岛。
5月5日日本被迫宣布接受三国要求。
11月,中国对日增加赔款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
随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
18.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1757年,乾隆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从国防安全的出发,在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9.公车上书: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提出拒签合约、迁都西安、练兵抗战、变法图强四项主张。
但都察院以条约已签字为由拒绝代呈光绪帝。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以此为起点,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
20.强学会: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创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
1895年8月在北京成立,由康有为发起,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任书记员。
参加者主要是帝党官僚和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还有少数大官僚和英美籍传教士,拥有会员数十人。
学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宣传变法救国。
把康有为原来创办的《中外纪闻》改为该会机关报。
11月康有为又到上海组织强学会分会;1896年1月出版《强学报》,提倡变法图强。
不久,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及其发行的报纸遭到顽固派的攻击和查禁。
21.帝党:1875年年仅四岁的光绪帝即位,实权掌握在垂帘听政的慈禧手中。
1887年光绪帝开始亲政,但实权仍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帝不甘长期处于无权地位,于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实权派与名义上执政的光绪帝之间的争权斗争。
其中,主张恢复光绪帝国君实权的官僚集团称为帝党,主要有翁同稣,孙家鼐,文廷式等少数文职官僚士绅,不掌实权。
帝党与后党的对峙,标志着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严重分裂,对近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22.皇族内阁:皇族内阁又称“亲贵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
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至此清政府的立宪骗局彻底破产。
而皇族内阁就更是让那些立宪派大失所望,使很多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满清封建政府的无可救药。
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反清情绪的高涨,直接促进了民族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23.《盛世危言》:清末郑观应著。
1862年以《旧时揭要》之名发表。
1871年经改编增写,以《易言》之名发表。
1893年再经增补修改,以《盛世危言》之名刊行。
全书共五卷,列有《道器》、《学校》、《西学》、《考试》、《议院》等正文57篇,附录19篇。
宣传变易原理;主张“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在中国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出振兴民族工商业,
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以兵卫商“的思想主张改革科学制度,广办学校、报纸,普及教育;对洋务派的“自强新政”做了全面批判。
为中日甲午战争以前著名的政治改良论著。
24.南社: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
1909成立于苏州。
初期的宗旨是以文学鼓吹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成员多为同盟会员。
辛亥革命后,社员从二百余人剧增至一千多人,流品渐杂。
主题也转为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抒发理想破灭的悲哀﹐斥责袁世凯的称帝丑剧﹐风格愤郁低沉﹐有些甚至为靡靡之音。
1918年南社公开分裂。
1923年,柳亚子与陈望道等组织新南社,原南社停止活动。
社员所作诗文,辑为《南社》,共22集。
25.黄兴:资产阶级革命家。
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
湖南善化人。
1902年初赴日留学,创办《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辑社”;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及军国民教育会。
同年夏回国进行活动。
1904年在长沙组成华兴会,随后策划长沙起义未成,经上海去日本。
1905年与孙中山一起建立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
庶务。
1907年后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多次起义。
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
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府留守。
1913年任江苏讨袁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
1914年离日本去美国。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回国,同年10月3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26.《苏报》案:清末著名政治事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与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有联系的上海《苏报》连续报道各地的学生爱国运动,发表、推荐邹、章的文章,使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为此清政府逮捕章太炎,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
次年章、邹分别被判处监禁三年和两年。
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
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
这一事件促使更多的人走上革命道路。
27.严复: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是一位维新思想家。
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
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辛亥革命后,他一度依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
但他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8.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元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
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29.驰禁:1836年6月,太常寺卿许乃济奏请朝廷,以为“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变通办理”,取消鸦片输入的禁令。
他提出了他的关于解决鸦片危机问题的驰禁策。
驰禁策的主要内容有三项:鸦片贸易合法,课征关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禁官不禁民,对"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准许内地种烟,以土烟敌洋烟。
许乃济"以烟挤烟""以毒攻毒"的"驰禁策",得到
一部分广东地方官吏和士绅的支持,但也遭到一些官僚的批驳和反对。
由于道光帝否定了许乃济的驰禁主张,从此朝延内部再也无人敢提驰禁主张。
30.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的《海国图志》。
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魏源提出了这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师:是拜师,学习的意思;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还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长技:是指他们的特长,就是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等;制:控制,对付,制约等等这类意思。
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这句话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口号,也是晚清向西方学习器物的代表口号。
31. 良民照旧交粮纳税:”所谓“照旧交粮纳税”,就是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度的前提下,沿用“旧制”征收赋税。
太平天国领袖们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们为了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就不得不采取一些较为切实可行的措施。
大约在《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不久,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根据天京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向洪秀全建议在安徽、江西等地“照旧交粮纳税”。
这个建议,经洪秀全批准施行。
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就是仿照清朝的办法,即地主是田赋的主要交纳者,征收地丁银和糟粮。
这表明太平天国承认地主占有土地,并允许地主收租。
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
32.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
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33.滇案:为了修筑一条由缅甸仰光到云南思茅的铁路,柏郎率领武装探路队到我国云南探测路线;英国驻华使馆的职员马嘉理,也奉公使威妥玛之命,从北京经云南到缅甸接应, 1875年,他们不事先通知地方官,就擅自闯入云南,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曼允山寨的景颇族人民力阻英国侵略者通过。
正月十六日,马嘉理向当地群众开枪逞凶,群众义愤填膺,将马嘉理及几名随行的中国人打死,并把探路队赶回缅甸,这就是“马嘉理事件”,又称“云南事件”或“滇案”。
当时,威妥玛就马嘉理事件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声言将派兵入滇。
清廷迫于压力,就命令李鸿章、丁日昌一同妥善办理此事,与威妥玛在山东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
中国将所谓“凶犯”正法,向英国赔款、道歉;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