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文(关于中国环境污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环境保护_马哲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环境保护_马哲论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环境保护_马哲论文环境保护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空中到地下,从地面到水面,各种环保新技术的应用,将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打造成为一届绿色的世博会。
而汇集了各国环保理念的实际行动则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满了整个世博园,人们通过对生活态度、理念的思考和畅想,描绘出一幅未来舒适住宅与怡人家居的美妙画卷。
在画卷里,21世纪的住宅、居家、生活新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88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质上看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
由于马克思始终把生产劳动看作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手段,因此,这就意味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不能离开生产环节而孤立地谈论如何处理废弃物的问题,而应该从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者将其转换为有用的资源。
那么,怎样去实现这种过程呢?马克思强调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里,所谓“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就是指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为这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两个出路。
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很早就预见并分析了工业革命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合理控制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很有信心。
2,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思想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马克思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篇:马克思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看待森林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所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毒、除尘、杀菌、净化污水、降低噪音、防止风沙、调节气候以及对有毒物质的指示监测等作用。
于是不少人开始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森林的乐趣,去领略大森林对人体的各种益处。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也成为了现如今全球共同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而如同经济的发展一样,环境的保护也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不应拔苗助长。
下文,就将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来考虑森林环境保护这一重大的全球问题。
森林是地球之肺,森林是众多物种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森林的重要性。
当你步入苍翠碧绿的林海里,会骤感舒适,疲劳消失。
森林中的绿色,不仅给大地带来秀丽多姿的景色,而且它能通过人的各种感官,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给人以宁静、舒适、生气勃勃、精神振奋的感觉而增进健康。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大自然的调节器。
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森林锐减、土壤退化与沙漠化、物种灭绝、大气质量恶化、水质污染和淡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森林的兴衰,对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或者恶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丰茂的森林在水土保持、物种繁衍、大气净化、积蓄水资源等方面都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因此,保护森林对于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实,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园。
我们远古的祖先,当他们从猿进化成人以后,曾经长期在森林中栖居,以野果为食,以树叶为衣,钻木取火,用树枝削制武器和工具。
他们在原始森林中生活与繁衍,森林庇佑着人类,养育着人类,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物质条件。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早已经离开森林,也结束了与森林相依为命的岁月,建立了集中居住的城市和村庄。
课题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与我国生态问题研究
147034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与我国生态问题研究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态观的基本思想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的一切都是属于自然界的,人类生活在环境中,并且和环境共同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而人比动物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就是因为人依靠更广阔的无机界。
2、环境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着自然界,马克思主张依靠实践来实现环境和人相适应。
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平人性的。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就可以获得,或者是没有经过加工就已经存在的东西;社会生产力是由人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能力或劳动产品。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包括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的双重影响。
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理论中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小亚细亚”的例子,以及“阿尔卑斯山意大利人”的例子都是因为破坏了森林等植被,使得原本富庶的耕地或平原变成了不毛之地。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一体的,所以必须重视二者的和谐发展。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的问题。
不解决社会环境的问题就不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就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二、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盲目的不合理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后期的恶性结果。
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论文
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论文在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已日趋严峻,对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成威胁,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以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找到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生物经济作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已初露端倪。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阐述了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只有三者和谐相处才能求得持续理性的发展。
根据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和环境资源问题,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自然界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自然,自然包括了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并且服从自然必然性,人化的自然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需要、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第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将人类看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高于自然的存在;自然界的各部分互相联系和影响,而不是事物的简单排列。
人类社会形成以后,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然。
自然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压力:耕地、饮用水、各种矿产资源等的人均持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无疑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影响。
此外,工业生产的排放污染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单薄、政府的环保投入不足等原因都导致了目前我国生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更是成为发展中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结课论文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何既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妥善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为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和解决办法,并合理地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唯有这样经济发展才能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循环,我们才能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福利。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以及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但生态环境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无法保证人类可以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限制,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对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
因此,清楚地认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合理地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一、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但我们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取得显著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社会过度的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使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摘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真正地绿色生活空间,坚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审视和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撒播环保理念,维护生态权益,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是我们走向永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含义(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有机体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看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但人类社会财富的取得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人类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更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在之物,我们人类只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类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脱离自然环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行的,以破坏自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就是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大好局面,使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共处的循环发展模式。
坚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和善待自然。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严重。
马克思论文 环保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增多,尤其进入21世纪,能源紧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金融危机、核扩散威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人类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为此,联合国各成员国就“千年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向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性别歧视等宣战。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世博会,成为群策群力应对挑战的广阔平台。
“可持续发展”大旗在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率先举起,从日本爱知到西班牙萨拉戈萨,数以百计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以亿计的参观者共同关注和思考“可持续”命题,探寻人类未来的发展之道。
新世纪面对新挑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选择了申办世博会;而在2002年末的摩纳哥之夜,世博会也选择了中国。
就在中国迈入筹博之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
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
而世博会结束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说过:“我们要共同珍惜和爱护地球家园。
从世博会的展览展示中可以看出,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无尽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巨大代价。
地球不仅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更是从我们的后代那里借来的。
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注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家园。
”作为全球一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但伴随发展而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也越发的明显。
一方面,中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
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7%,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660多个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严重缺水;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论文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论文摘要: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对推进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该成果认为,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效用,对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环境伦理学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和义务的根据在于自然界具有本身的价值;环境伦理中的人际伦理的构建应以公正性为基本原则。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工业、经济和人口迅猛的增长,造成了能源短缺、生产浪费、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避免由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人们系统地、深入地研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产生了环境伦理观。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思想的形成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的融洽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状态,具有阐述当代面临的环境危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科学内涵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与和谐共生的关系的环境哲学。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又从实践的视角强调了人的主体论,人与自然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和谐发展。
(一)自然人与人化自然是有机的整体马克思认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即人是自然人。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发展。
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地提高,人类活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并改变了自然,即人化自然。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人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点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点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推荐阅读]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点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认识为我们创建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点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摘要: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经济发展又要兼顾环境保护。
为了深入研究,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包含了深刻的环境保护理论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应该包含生态文明的构建,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点生态文明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GDP已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
截至201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然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2013年人民群众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今天爆表了吗”。
生态环境恶化势头明显,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经济发展又要兼顾环境保护。
为了深入研究,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包含了深刻的环境保护理论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应该包含生态文明的构建,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对人与自然关系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有很强的理论启发意义。
是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人与自然是密切相联、相互制约的马克思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环境保护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探讨
环境保护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探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以实现人类社会解放和自由发展为目标。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探索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只有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环境问题表达了高度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破坏的加剧,资本主义的追逐利润的本质,使环境成为一个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理念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主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不是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需要深入人民群众,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只有通过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以人民的立场来解决问题,倡导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还强调科学技术对环境问题的改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来实现环境保护。
四、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实践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变革的理论和思想,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并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为我们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通过深入研究环境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保障,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旨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解决社会问题,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环境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和自然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弗恩格尔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现代工业生产破坏了自然景观。
”他们提出的“生产方式”概念中包含了与环境关系紧密相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伴随着对自然界的改造,这种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平衡生态的原则。
二、环境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不是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对立体,而是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环境问题的发生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1.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2. 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倡导绿色发展,即通过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推动低碳经济的建设。
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实践可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找到具体的例证。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摘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近代工业化中机器的轰鸣和人类文明的脚步出现的,从"雾都"到南极的臭氧层空洞这都说明了环境问题正在愈演愈烈。
目前,环境问题已不仅仅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还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地区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马克思恩格斯以其极富前瞻性的眼光,深刻地研究了环境污染的根源,并对此试图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对于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环境保护;启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环境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环境污染变本加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然而环保工作却是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迫切的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是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实质,这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缓解环境压力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的理论精要环境哲学是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它反映了人与环境的紧张关系,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及自然环境的地位与价值,正确认识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
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看来,环境哲学是在克服了传统自然观的种种弊端和缺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厄运后,开始探索生态环境问题,他们的环境哲学思想主要见诸于其各个时期的理论著作中。
马克思早在其《博士论文》中,就已经开始讨论环境,并认识到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人与环境的统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四篇】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 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 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 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 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篇3
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多年前的这段论述,在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实实在在、掷地有声。从那时算起,虽然资本 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这段刻画和描述依然那么生动 并富有时代感,足见革命导师对事物把握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我认为,这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清楚地认识资产阶级 的阶级本质,清醒地认识今天的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积极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抓住机遇、迎头赶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 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 信念
.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
.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 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 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 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 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 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 定的
用马克思主义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论文题目:用马克思主义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组长(姓名、学号):陈础 1012010119成员(姓名、学号):赵大雷 1012010116陆崇万 1012010113林土淇 1012010112韦岳峰 1012010114覃毅文 1012010115张威 1012010118院(系)、专业、年级、班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0级物理学一班指导老师:提交日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令全世界瞩目。
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正文:用马克思主义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随着特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中国经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中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与前几年相比,速度明显降低很多。
伴随经济发展脚步缓慢的同时,在近年来,自然环境也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声污染、光污染,各种污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但我们发展经济并不是为了破坏环境,而是为了改造自然,并未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现在这种发展方式就违背了人们发展经济的初衷,因此,中国现在的这种畸形的发展方式需要迅速改变,这样才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过程的考察,科学地论证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同时,他又深刻地指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与人类历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土地沙漠化
主要原因: 解决方法:
1.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不管气候、土地条件如 1.国家出行相关政策,控制树木等植被的破坏,并成 何,随便开荒种地、过度放牧,是许多绿色植被都变 立防治沙漠化领导小组; 成荒凉戈壁; 2.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退耕还林,增加植被的 2.为了解决燃料问题,不管后果如何,肆意砍树割草。 数量,防止沙漠化的扩张; 3.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本来就缺水多风,植被遭破坏, 3.保护和恢复荒漠生态系统; 降水量更少了,大风强劲地侵蚀表土,沙子越来越多, 4.最后要呼吁大家爱护环境,减少对植被的破环,制 慢慢地沙丘发育。这就使可耕牧的土地,变成不宜放 止土地沙漠化。 牧和耕种的沙漠化土地。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图片 接下来我就这三种 那样,我国的生态环境 环境破环情况,讲 正面临着各个方面的破 述一下应该采取怎 环。除了大气、水质、 样的措施和方法对 和土地沙漠化以外还有 其进行治理,以及 很多的方面值得注意和 治理。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
解决方法: 主要原因: 1.呼吁大家出行是尽量乘坐公交或者地铁减少 1.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逐渐 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尾气的排放和减轻空气 成为了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的污染; 2.工厂中废弃的肆意排放; 2.国家出行相关政策,严加管制排放废气不达 3.生活中做饭的油烟,以及农民肆意得燃烧秸 标的工厂; 秆等。 3.提升公民自身素质,加强监管秸秆焚烧,减 少空气污染。
接下来 我们再看一段, 小小的视频
这是一位哈族女大学生自己制作的一部动画短片
主要内容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被污染前后的对比画面 虽然只是短片动画,却言简意赅的道明了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之大
看过简短的动画 后,或许你还不 能深刻地体会到 污染对于我们生 活环境乃至我国 的生态有多大的 影响和破坏,那 么接下来我在各 大家举几个实例 给大家看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的环境污染
当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环境污染成为最严重问题之一。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
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
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
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但是,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却继续肆无忌惮地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完全不考虑当今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这将不利于我国社会的进步。
追溯到古代,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化而来的,因此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所以对待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要以世界观的眼光来看待,环境污染了,自然也就受到了损害,我们应该在谋求物质生活与改善自身生活条件中寻求与环境和谐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认为我们就是万物的主宰,人类无所不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为人类奉献,想法产生了行动,所以我们为了经济发展,就大力开发资源,因此导致了很大的环境污染;虽然我国的物产丰富,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平均以后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就很少,如果我们不考虑可持续发展,那我们将会自食恶果。
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致使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只知道盲目地改造世界,而没有清晰地认识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只顾去埋头行动,而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没有去认真思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我们只顾去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对于物质和精神我们不知道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因而,我们制造污染,损害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所以,面对自然世界,我们要寻求可此续发展就应该先认识世界,然后再改造世界,先认识世界,我们的思维就会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就会清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因而在发展我国经济的同时我们就会考虑到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很明智的选择,也是一个新时代的人应该具备的责任,清晰地认识了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世界,并且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分为很多种类型。
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这些污染在大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污染而染上疾病,甚至失去生命;但我们很多人却没有感觉,依然咋无休止地制造污染,使环境变得越来越糟,而污染却是个无形的杀手,使我们身体受了伤害去浑然不知,很多人应该知道,失去健康,一切都没有了;那时,金钱、地位、权利等都会显得很苍白,那么,此时为了健康,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看待我国的环境污染,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我国的环境问题,而不应该用形而上学来看待,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有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或发展规律,从而能更好地处理我国的环境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以
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如果我们处理好与这些事物的关系,环境问题自然就很容易解决。
然而,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在不断发展和扩大,工农业生产不断上升,生产的效益和企业的生存利益竞争激烈,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不合格的工厂,大力开发各种矿产资源,致使各种污染越来越严重,使中国的人与环境平衡开始失衡。
这些污染中特别严重的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每天,各种发电厂、造纸厂、冶金工厂等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和废水,日积月累,山川水土被严重污染,进而导致中国大部分河流、湖泊、海岸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从陆地到海岸发展;从城市到农村蔓延;使中国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人们的吃水问题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就得花大量资金去治理污染和解决人们的吃水困难问题,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面对这种种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很担忧,中国的以后怎么办?环境污染了我们怎么去求发展,而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在进一步加大,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让我们注意的问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的严重失衡。
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们进行报复”以及“自然同人类的和解”问题。
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合适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如果中国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那我们就会减少很多污染,环境就会大大改善。
对于中国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通过两者相结合,我们才能更好更快地处理好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那么,怎样理论加实践呢?
首先,从理论上来看,我们要有一种和谐的发展观。
其实讲和谐发展早在中国两千多年前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已有论述。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这些思想体现出天地万物平等的自然而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庄子进一步对老子这一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人与天一”、“物无贵贱”、“顺物自然”的“物我同一”的天人和谐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它们总体上是与古人的朴素的自然观相适应的,存在着主体单一、认知偏狭、评价片面等缺点,是一种单一的主客模式,一种缺乏系统性的生态直觉。
或者说这些思想体现出古人求善求美的一种良好愿望,但这种愿望却没有科学的“真”做基础。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和谐发展则要突破古人这些局限性。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一种主体性的人类中心主义,这里的主体性不是近代认识论唯我独尊的单子式意义上的主体性,而是基于交往实践活动之上的蕴含着主体间性的主体性,且它也不是胡塞尔那种超验意义上的主体间性,而是基于社会性的交往关系,是超越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进入一种建基于现实生活世界和人的社会化活动之上的生存论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交往实践意义的主体性。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构建一种主-客-主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集双重关系于一体。
一方面是主体人与客体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在客体自然的中介下主体际关系;二是集三重评价于一身。
它包括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环境的评价以及主体际互评。
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施于环境对象之上的行为之利弊得失所作的评定。
而所谓对中介客体的评价,是指对在主体行为作用下的环境客体所发生的或好或坏及对人类生存利益的影响所作的评定。
进而言之,所谓主体际互评,即是多元主体相互对自我和对方的行为所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异之优劣,对于对方的利益及主体际关系的影响所做的评定。
其次,从实践上讲这种发展观就要求人们走向绿色文明。
这里的实践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要培养国民的环境意识,提高环境文化。
我们国家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度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国民的环境意识、环境文化不高的原因。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
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公众的环境意识是人类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环境文化是指一切有关人类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相应的行为、心智状态的总和。
曾有哲学家认为环境文化是表征人与自然的生态文明相互关系的历史范畴,有环境技术文化、环境行为文化、环境规范文化与环境心智文化四个子系统。
它的形成、发展基础是环境意识。
我们认为环境意识、环境文化的提升应从三个步骤入手:其一是培养公众的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
公众应具有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我们必须真实的向公众道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和关切,忧患之心自然而生;其二是使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现代公民的责任。
因为:第一,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严重,我们难辞其咎;第二,环境问题的出现与严重直接损害了我们的切身利益,因而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其三是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以此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感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的保护最终还是有赖公众的积极参与。
总之,在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我们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来自于自然环境,离开了它,我们的社会活动无法进行、也无法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