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变化

合集下载

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

(2)联想意义/关联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词的关联意义又叫联想意义,是词的附带 意义,包括词的感情色彩,文体意义等,这 种意义不稳定,变化大。 Woman一词,让我们联想到“妈妈”, “养儿育女”,“温柔”,“持家”“脆 弱”。
词的关联意义可分为: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社会意义 social meaning 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反映意义 reflected meaning 搭配意义 collocated meaning
小结 1.概念意义 2.内涵意义 3.社会意义 4.情感意义 5.反映意义
6.搭配意义
7.主题意义
逻辑、认知或外延的内容 通过语言所指事物来传递的意义 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意义 关于言者/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意义 通过同一个词语的另一意义的联想 来传递的意义。 通过与倾向于出现在另一个词的环境 中出现的词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 通过组织信息的方式(语序、强调) 所传递的意义。
词义变化的基础

词义的变化(change of meaning)指的是词 义的改变和新义的产生。由于有的事物之间 在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 相似之处,词可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 名称转指另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 如隐喻、借代、提喻等。这是词义的改变和 新义产生的基础。
I.词义的组成 (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2.2)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 指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主要代表是 “文体/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 一类词的概念意义相同,风格意义不一定相同. 如: a. horse 一般用语, steed 诗歌用语, nag 俚语, geegee 儿语 b. father 中性, male parent 书卷气,专业术语, daddy 口语,儿语

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化

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化

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化现代汉语是中国当代最主要的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汉语词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介绍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义变化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义项拓展1. 词义由狭义到广义的拓展词义的拓展是指原本只指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词,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其应用范围,涵盖了更广泛的意义。

例如,“电视”一词最初指代电子设备,后来也可以用于指代电视节目和电视行业。

2. 词义由特指到泛指的拓展有些词原本只用于特定对象或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意义范围,变为泛指的词语。

比如,“网络”最初只指互联网,现在也可用于指代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的各种活动。

3. 词义由实指到比喻的拓展有些词的词义可以经过比喻和拓展,产生新的含义。

例如,“红旗”最初是指一种特定的旗帜,后来衍生出“红旗象征革命”的比喻意义。

二、义项缩减1. 词义由广义到狭义的缩减有些词原先的意义非常广泛,但随着语言使用的变化,其含义逐渐狭义化。

例如,“花”最初指代所有的植物花朵,后来特指开放的花朵。

2. 词义由泛指到特指的缩减有些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限定条件或特定环境的出现,其含义逐渐缩小,变为特指的词语。

例如,“手机”最初指代一种特定的移动电话,现在特指满足特定功能和规格的移动通信设备。

三、义项转化1. 词义由褒义到贬义的转化有些词在历史过程中因为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其褒义含义逐渐转为贬义。

例如,“小资产阶级”最初代表中产阶级,后来被用来指代生活琐碎、崇洋媚外的人群。

2. 词义由贬义到褒义的转化相反的,有些词原本是带有贬义含义的,但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其含义逐渐向褒义方向转化。

例如,“活力”最初指代物质的能量,现在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事物的充满活力。

四、古诗词词义的变化许多古代的诗词语句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使用过程中,一些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芳草”在古代诗词中指代美好和优秀的事物,但在现代汉语中却更多地用来形容乡村风景和自然环境。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文化的载体。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和语言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一、汉字的词义变化汉字的词义变化是指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原本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语义的扩大、缩小,也可以是词义的转义、借义等。

例如,“明”字最初的意思是“亮”,后来引申为“明亮、清楚”,再后来又演变为“明白、聪明”,最终扩展为“明朗、明确”。

这种词义的变化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变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还可以通过构词方式来实现。

比如,“木”字最初的意思是“树木”,后来通过构词方式形成了“林、森、材”等词,扩展了词义的范围。

同样,“水”字最初的意思是“水流”,后来通过构词方式形成了“河、湖、泉”等词,丰富了词义的内涵。

二、汉字的语义演化汉字的语义演化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词义逐渐发生了深化和延伸。

这种演化可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也可以是从字面意义到引申义的转变。

例如,“山”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具体的山峰,后来逐渐演化为抽象的山脉、山水,再到比喻的困难、障碍等。

这种语义的演化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变化。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可以通过联想和比喻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日”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太阳,后来通过联想和比喻,形成了“光、明、曰”等词,扩展了词义的广度。

同样,“月”字最初的意思是指月亮,后来通过联想和比喻,形成了“明、望、期”等词,丰富了词义的内涵。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汉字的词义变化和语义演化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汉字的词义变化和语义演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
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共有四种,即拓展、削减、变异和调换:
1. 拓展:词义范围变化的拓展一般指把原有词义拓展到某种情况下,这样形成的新词义比原来的更广的情况。

例如:“书”的原有词义是“书籍”,但后来拓展成“书本、报纸、杂志”等。

2. 削减:指在原有词义中削减部分,使现有词义聚焦在某种情况下,这样形成的新词义比原来的更小的情况。

例如:“脚”的原有词义是“人体的最底部部位”,但后来削减成“脚掌”的特殊情况。

3. 变异:指把原有的词义改变。

例如:“老师”的原有词义是“在学校任教的人”,但是后来变化成“在家给孩子上课或者在幼儿园教学的人也叫老师”。

4. 调换:是对某个词义进行移动操作,使原有的词义位置发生变化。

例如:“墙”的原有词义是“建筑品”,但是后来调换成“防御装置或视觉障碍”等特定情况下的词义。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可以在很多词汇中观察到。

下面举例说明几个典型的古今词义变化。

1. "负责"
古时,“负责”是指承担责任、负重。

如《红楼梦》中有“谁负重任
将家出”,表示谁来承担家庭责任。

而在现代,这个词的词义扩充为
职责和责任所在,不仅仅指承担负担,还包含监督、处理、协调等方
面的义务。

2. "世界"
“世界”这个词在古代指的是人类的世界,与其他生物和物体的世界
相对应。

例如,古代诗词中常出现“人世间”、“世事”等表达方式。

然而,在现代,“世界”一词的含义已经扩展,成为指整个地球和地
球上的人类社会。

例如,我们常说“世界和平”、“世界杯”等。

3. "毒"
古代,“毒”指的是有害、有毒的物质,或者指毒药。

这个词在现代
的词义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外,还指某些有害作用、
恶劣性质的东西或行为。

“言辞毒”、“心机毒”等表达形容的含义
就是如此。

4. "师傅"
在古代,“师傅”一般指的是某个手艺高超的人,如书法师傅、绘画
师傅等。

然而,在现代,“师傅”的词义发生了转变,除了保留了原
有的义项,在很多地区还用来表示对长辈、师长的亲切称呼。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随着语言
和社会的不断演变,词义也会不断更新和扩展,以适应不同语境和需求。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词的词义变化是受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体来说,文言文字词的词义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规律:
一、同一词义的用法范围扩大或缩小。

比如,“辟”本义是开垦,后来引申为接纳、任命等意义;“忠”原指老实、诚实,逐渐演变为对君主的忠诚。

二、同一词义的语义倾向发生变化。

比如,“党”起初是指一伙人,后来特指依赖于权贵、行恶的一伙人,最后演变成今天的意义;“君”本意为尊称,后来与“臣”“民”等词结合,成为统治者的代称。

三、同一字形的用法发生了区别。

比如,现在的“谬”只用于贬义,但在《诗经》中,有时用于褒义;“为”一词在出版业和新闻界有限定用法,而在古代文字中作为无限定用法。

总之,文言文字词的词义变化是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需要理解其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
⑴词义的扩大,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

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⑵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

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指臭味。

⑶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象。

如“步”原来指“行走”,现在指“跨出一脚的距离”。

古今词义变化分为五种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二、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

四、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五、感情色彩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词义变化的五种情况

词义变化的五种情况

词义变化的五种情况
一、根据场合改变词义
1. adjust:日常用语中多指“调整、调节”,在技术性文章中,该词多指“校准”。

2. optimize:日常用语中多指“尽量办得更好”,在技术性文章中,该词
多指“数值优化”。

二、根据语境改变词义
1. good:在日常对话中,该词多指“令人满意、良好”;在商场交易中,该词多指“便宜实惠、经济实用”。

2. bad:在日常对话中,该词多指“差劲、不好”;在商场交易中,该词
多指“昂贵、过分华丽”。

三、根据用法改变词义
1. take:在日常用语中,该词多指“拿走、带走”;在文学句式中,该词
多指“花费”。

2. come:在日常用语中,该词多指“来到、前来”;在书面表达中,该
词多指“发生”。

四、根据文化背景改变词义
1. vegetable:在中国文化中,该词多指“蔬菜”;在美国文化中,该词多指“蔬菜和水果一起的总称”。

2. holiday:在中国文化中,该词多指“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在英国文化中,该词多指“带薪假期”。

五、根据音变改变词义
1. meat:在英美英语中,该词多指“肉类”;而在爱尔兰英语中,“meat”读作[miːt],该词多指“食物”。

2. knot:在英美英语中,该词多指“结”;而在爱尔兰英语中,“knot”读作[nɒt],该词多指“小块”。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词义变化是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意义上的变化。

它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

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包括:1. 指代扩张:指一个词的意义从最初的狭窄、具体的范围扩展到更广泛、抽象的范围。

例如,"桌子"最初指的是四脚一板的家具,后来也用来指代其他平面物体,如"地图上的桌子"。

2. 指代缩小:指一个词的意义从最初的广泛、抽象的范围缩小到更狭窄、具体的范围。

例如,"书"最初指的是任何形式的文字记录,后来特指印刷的书籍。

3. 拓展义:指一个词的意义在某个方面上得到了拓展。

例如,"网络"最初指的是计算机网络,现在也用来指代互联网。

4. 引申义:指一个词的意义通过比喻或类比得到了拓展。

例如,"明星"最初指的是天上的亮光,现在也用来指代知名的演艺人员。

5. 转义:指一个词的意义发生了转变,与原本的意义不同。

例如,"绿色"最初指的是颜色,现在也用来指代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概念。

6. 借指:指一个词的意义通过借用其他词语的意义而产生了变化。

例如,"面子"最初指的是人的面部,后来也用来指代社会地位、名誉等。

7. 同义词转换:指一个词的意义被另一个词所取代。

例如,"愚蠢"和"笨"在意义上是相近的词,可以互相转换使用。

8. 反义词转换:指一个词的意义与另一个词的意义相反。

例如,"上升"和"下降"在意义上是互为反义词。

9. 词义演变:指一个词的意义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马车"最初指的是马拉的车辆,现在指代的是机动车。

10. 词义借代:指一个词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下被借用来指代其他事物。

例如,"皇冠"原本指的是皇帝的冠冕,现在也用来指代最高荣誉。

结合例子说明词义变化的情况

结合例子说明词义变化的情况

结合例子说明词义变化的情况1. 引言词义变化是语言中一种常见且有趣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含义会发生变化,变得和最初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变化就像是时间给语言带来了新的装饰品,让它变得更丰富、多彩。

那么,词义变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例子来了解一下吧!2. 词义变化的例子2.1 “牛”说到“牛”,大家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种大而强壮的动物。

没错,这就是它的最初意思。

但你知道吗?“牛”在古代也用来形容“厉害”或者“了不起”的人。

比如,“牛人”这个词,你会发现它并不是在说一个真正的牛,而是在夸奖某人的能力超群。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他真是个牛人”,其实就是在夸他特别棒、特别厉害。

这种用法,大家应该都挺熟悉吧?2.2 “酸”“酸”这个词最开始是用来描述一种味道的,比如柠檬那种让人皱眉的酸味。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酸”开始用来形容一种情绪。

比如,看到别人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不免会有点“酸”,这时候的“酸”就不是指味道,而是一种嫉妒的情感。

你会发现,原本让人皱眉的“酸”,现在却成了表达某种情绪的词汇,这种变化是不是很有趣呢?2.3 “帅”我们平时说某个人“帅”,大多数是指这个人的外貌很吸引人。

但是,早在古代,“帅”这个字可不仅仅是用来夸赞长得好看的人。

古人说的“帅”更多的是指一个领导者或者军队的指挥官。

就像说“帅哥”变成了对外表的赞美,而“帅”原来的意思其实更多和指挥、领导有关。

这种变化让“帅”这个词变得更加有趣和多元。

3. 总结词义变化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交流变得更有趣。

通过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的含义随着时间、文化和使用场景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语言就像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艺术品,每个词汇的变化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留心这些有趣的词义变化,说不定你会发现更多好玩的语言现象呢!。

词义的变化(现代汉语)

词义的变化(现代汉语)

词义的变化01词义内容的深化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加深,表示事物的词的意义也会随之不断深化。

如“人”,《说文解字》:“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随着人们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加深,词义也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词典》:“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02词义范围的扩大包含两方面。

一指有些词在某个义项上的所指范围扩大了,二指有些词的义项增加了。

一如“嘴”原指鸟嘴,现汉中却是口的通称,不仅指所有动物的嘴,还可以指形状作用像嘴的东西。

“肉”原指鸟兽肉,现指所有动物的肉以及瓜果肉。

二如“江”原指长江,现汉中指大河。

03词义范围的缩小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指有些词在某个义项上的所指范围缩小了,二指有些词的义项减少了。

一如“虫”,原指动物,现汉中只指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小动物;“生育”,原指万物生长养育,现汉专指生孩子。

二如“结婚”原指结为婚姻之好,也可以指男女结为夫妻,现汉中仅指后者。

04词义的转移有些词过去表示的某种词义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完全不同,而且原有的词义和现在的词义之间没有引申、比喻或借代的关系。

如“消息”,原指消长,现汉指“关于人或事物情况的音信”。

“杂志”原指读书札记,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指刊物、零碎的笔记。

词义转移的词,有些原词义已不再使用,有些原词义退居次要义项。

05情感意义的变化指词所表示的人们对事物的喜恶褒贬态度发生了变化。

如“勾当”,原指办理或事务,中性,现汉中指坏事,贬义。

“深刻”原指刑罚苛刻残酷,含贬义,现汉可指“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含褒义。

词的情感意义的变化往往是伴随着词的理性意义的变化而发生的。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今汉语的词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义缩小了。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现代汉语中只指黄金。

2、词义扩大了。

例如:河,在古代汉语中专指黄河,《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现代汉语中指所有河流。

3、词义转移了。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守株待兔》的寓言里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可以看出兔子跑得很快。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行走。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
古今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 具体类别扩展:一些词在古代只表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概念,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其范围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含义。

例如,古代的“车”只指代四轮的交通工具,现代的“车”则包括汽车、
火车、自行车等。

2. 抽象意义衍生:有些词开始时只有具体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产生了抽象的含义。

例如,“光”最初指的是物体
发出的亮光,现代也被用来表示精神、智力等抽象概念。

3. 褒贬转变:一些词的词义范围在褒贬方面发生了变化。

古代的“贱”原本是指贫穷、低下的意思,而现代的“贱”则常常表示
轻蔑、不值得尊重的意思。

4. 词义逐渐淡化:有些词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不再具有明确的指代。

例如,“信”最初表示相信、守信,现代也用来表示信念、主义等抽象概念。

5. 词义反转:一些词的原本含义与现代的使用恰恰相反。

例如,古代的“贞操”原指纯洁的道德操守,现代的“贞操”却多用于指
涉性行为。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迁,词义范围会随之变化,一些词的含义可能扩展、衍生、转变、淡化或反转,这些变化是语言进化的反映。

词义变化

词义变化

第二节、词义变化词义是一个规范词所容纳的意义总和。

独立词义变化有新生、变异、置换、消亡四种形态,与词义互为表里的词形变化也是如此。

反映词义体系的词汇场也跟概念场一样也有生、死、损、益四种形式的变化。

词义与词形等诸多方面同时变化。

综合各方面成果发现,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文化压力、语言内部力量是推动词义变化的四种力量。

为能从更高层次去认识,有时也把词义的体系变化、社会变异和心理发展增入观察范围。

一、现实作用力外部现实原因是人们最早发现的词义变因。

两种错误的机械唯物论观点:自然法则论和社会法则论制度、文物等历史事物的废弃可引起词或词义的消亡。

例如:二、心理力量(一)认知和态度对现实的认识或态度的改变,可引起词义变化。

例如“鲸鱼”、“电”认知和态度也具有推动词义心理发展和共时性社会变异的作用。

例如不同教育程度和年龄阶段对“动物”的认知。

表面同一的印象下常隐藏着知觉、感情、伦理、文化观念的差异。

例如:“龙”(二)激情一种社会集团的专门词汇向别的集团移动,移动后的语汇叫社会借词。

激情动力是社会抑制下潜意识的表白,在怒、爱、狂热、激奋下,热情和灵感催使着意境新奇的词自然涌出。

例如法语战争俚语的“豆”扩张力和引诱力的加合促成了社会借词的实现。

(三)情感联想对事物的厌恶、恐惧等情感联想往往带动这些事物的名称发生更易,而更改名称的目的其实是为调整色彩。

(四)通感通感促成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器官系统的词意义互相转移。

(五)认识联想相似联想、邻接联想、推导联想、情景联想、错误联想都可以引起词义变化。

相似联想:“屁股”邻接联想:“脚”(六)求知和猎奇喜新忌惮也是词义变化的心理原因。

如德语“窃听器”书面语里,人们努力避免在短距离内用一个词表示同一种意思,否则会引起厌倦。

(七)注意当某些事物的区别不再引起注意时,词义将发生液化。

回归到言语的临时表达中,反之,词义分类细度就会加强。

(八)附会一个新概念、一项新技术或一件新事物进入某种文化或某种社会,一时未找到恰当地新词来表达它,便会通过拓展现有词意义的办法来表达它吧,从而导致一个新词的出现,我们将这种现象叫做附会。

词语的词义变化与派生词

词语的词义变化与派生词

词语的词义变化与派生词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意义的演变会发生词义变化,也会衍生出新的词语。

本文将探讨词语的词义变化与派生词,并从历史变迁、社会因素以及语言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词义的变化词义的变化是词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语的意义会发生微妙的改变,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和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1. 词义的扩大有些词语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

例如,“领导”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带领、引导,后来逐渐演变为指责任重大的人或组织。

这种扩大词义的现象反映了社会角色的变迁和对职责的不断拓展。

2. 词义的缩小相反地,一些词语的意义会逐渐缩小。

比如,“贵宾”最初指的是贵族或高级官员的客人,现在常用来指称特殊待遇的客人或要受到尊敬的人。

这种词义的缩小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变化和对待客人的观念的不断演变。

3. 词义的转化有些词语的意义会发生转化,即原来的词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例如,“科技”最初指的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而现在则广泛用来指涉与科学和技术相关的领域。

这种词义的转化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派生词的生成除了词义的变化,词语还可以通过派生来生成新的词语。

派生是指通过在词根、前缀、后缀等位置添加特定的成分,以产生新的词语。

1. 词根派生词根是组成词语的最基本的成分,通过在词根的基础上加入前缀和后缀,可以派生出新的词汇。

例如,词根“美”可以派生出“美化”、“美术”、“美丽”等词语,每个派生词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2. 前缀派生前缀是指添加在词根前面的成分,通过添加不同的前缀可以生成不同的词语。

例如,通过在“发展”前加上“前”前缀,可以派生出“前进”、“前景”等词语,前缀的加入改变了词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后缀派生后缀是指添加在词根后面的成分,通过添加不同的后缀可以生成不同的词语。

例如,通过在“农村”后加上“化”后缀,可以派生出“农村化”、“农村化建设”等词语,后缀的添加使词语具有了新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词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随着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以下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一些常见类型:
延伸型:指一个词原本的意思在上下文中被扩展或延伸到新的含义。

例如,“书”原本只是指写字的工具,后来引申为“著作、文字”。

缩小型:指一个词原本的意思在上下文中被缩小或限定。

例如,“车”原本指的是装载货物或人的交通工具,现在经常指机动车辆。

转义型:指一个词原本的意思和语用环境发生了变化,甚至变成了相反的意思。

例如,“严”在《诗经》中表示“严厉、严肃”,而后来也可以表示“严谨、细致”。

借代型:指一个新词汇借用旧词汇的意义,形成新的词义。

例如,“网民”中的“网”就是借用了“网眼”的意义,指互联网。

借词型:指一个语言借用另外一种语言的词汇,形成新的词义。

例如,“咖啡”这个词汇就是从阿拉伯语借过来的。

反义型:指一个词原本的意思和语用环境发生了变化,进而出现了反义词。

例如,“剩”原本表示“多余、超过”,现在也可以表示“缺乏、不足”。

1。

简述词义的演变途径

简述词义的演变途径

简述词义的演变途径一、语言的活泼性,词义的变化语言啊,真的是活的,随时都在变,词语的意义更是像一只调皮的小猫,时不时就跳来跳去。

说实话,词义的变化有时候就像做饭加了点“调料”,你一不小心就发现,原来这个词当初并不是那么个意思。

你以为“酷”是指某人很帅,其实不然,它最初的意思是“冷”。

再比如“牛”这个字,原本是用来形容一种力量、强大的动物,但现在呢,谁敢说那个人“牛”了,大家都会忍不住想笑。

很多词的含义就是在大家日常的使用中慢慢变的,可能一开始并没有特别大的用意,后来大家根据场合、情境慢慢给它加上了新含义。

比如“打酱油”,这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品,然而一到今天,大家用“打酱油”来表示“旁观、不参与”。

哎呦,这样的变化简直就是语境造就的奇迹!二、词义的拓展,越来越宽广再说了,词语的意思有时并不会一下子变得天翻地覆,而是逐步拓展开来。

就像“鼠标”这个词,开始的时候,它是电脑上那个小小的设备,大家用它来控制电脑屏幕上的光标。

结果谁能想到呢,现在“鼠标”不仅仅是指那玩意儿了,搞不好你问个小孩子,它直接告诉你“鼠标”是个宠物!这就是拓展的魅力。

对了,你是不是觉得有些词听起来很陌生,但一听解释,你立马就明白了?比如“网络”最开始的时候,字面意思是指蜘蛛网那种物理的网。

可是,随着互联网的爆发,网络的意思就慢慢转变成了虚拟世界里的大网,谁能想到,原本那个让蜘蛛生活的网,现在居然成了大家生活的必需品,谁没在网络里混个几年?说白了,词语的拓展就像是它自己在做成长发育,老了之后,肩上的责任更多了,涵盖的领域也广了。

比如“绿色”这个词,大家会说“绿色食品”,“绿色环保”,这“绿色”早就不是单单指颜色那么简单了。

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念,甚至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就像是人变老了,身份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原来的那个小小的“绿色”渐渐有了厚重的分量。

三、语境推动词义的变化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明白,词语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着我们的生活、时代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就会变化化和演化。

(一)词义变化的原因(1)社会生活的发展。

新事物的出现及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影响到词义。

比如“飞”原来只指鸟、虫鼓动翅膀离开地面前进,而现在可以指利用机械比如螺旋桨、喷气等在空中飞行,包拾飞机、飞船等离开地面甚至地球球飞行。

(2)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

比如“云”、古人以为是“山川气也”。

这个词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云”的认识,而现在我们知道,‘‘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而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

现在的认识要比过去更加深刻,更为科学。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比如语音的变化可以分化词义,在汉语中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形容词中增加一个去声读音,就可以表示相关的动作,从而导致词义变化。

比如:种——种,好——好。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属词义本身的变化和语素义的衍化这两类。

1.深化与精确词义的深化和精确,是指词的理性义所反映的对象没有变化,但人的认识改变了,所以词义也变了。

这大都是些常用的事物和现象o 比如·‘人”,《说文》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

直到1915年出版的旧《辞源》的解释还是“动物之最灵者”。

而现在的认识是:能够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显然是大大深化了。

再比如“电”,《说文》的解释是:阴阳激越。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盖阴阳暴格分争,激射;有火生焉,其光为电,其声为雷。

表明“电”本来就是闪电。

而现在知道,电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

精确与深化有着密切联系,认识深化了,词义也就精确了。

比如“土”《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

这个解释实际上只指出了”土”的一种功能特征,并不确切。

而现在的认识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组成,能生长植物。

这个解释才指出了“土”的本质,不仅指出了土的功用,更主要的是说明了土的组成。

再比如,“牛”,《说文》到《康熙字典》的解释都是“大牲也”。

这实际上只是描述了它的外貌特征;而现在的解释是:体大,头上有角,能耕田拉车的反刍类哺乳动物。

现在的词义从外貌特征到功用特征、再到生物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显然要深刻、精确得多。

2.扩大和缩小首先,一些专有名词由特称变成了泛称,比如: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再比如“脸”,原来指脸颊,即眼睛下面的一小块部分;现在的脸,古人称之为“面”。

再比如“睡”,原来只指“打瞌睡”;现在的睡.古人称之为“寝”,躺倒叫卧,睡着叫眠、寐。

所以有“寝室”、*‘废寝忘食”、“卧室“、“仰EL起坐“、“睡眠”、“不眠之夜”等说法。

即使近20年来,词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比如“水分”,本来指物体中所含的水,现在又可以指不真实、不必要的、加进去的成分。

例如‘文章要提炼水分,力求精练”。

“这个统计里面有水分。

”又比如,‘包装”,本来指用纸、盒等把商品包起来,也指包裹商品的东西。

而现在又可以指“企业、演员的形象塑造”.可以指“人的装束打扮、企业的宣传”等。

例如:”这位女歌星经香港音像出版商包装以后,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深受观众欢迎的风格。

,’又比如现在男孩和女孩的使用域大为扩展,已扩大到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的男女青年;而且,把自己的男友称男孩,女友称女孩,这种用法显然是受港台的影响。

上面都是指词义的扩大。

词义缩小的情况正好相反。

比如“宫”,上古泛指房屋。

到了汉朝以后,民房不再称宫,帝王的居室,如“未央官“、“雍和宫’’称宫。

到了现在,只指文化娱乐场所,加“少年宫”、“文化宫”,词义日益缩小;又比如“结婚”,古代指“结亲、通婚”,并不仅仅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比如《汉书’张骞传》:”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现在只能指男女双方当事人本人的行为、关系。

“丈夫”,原来泛指“成年男子、大丈夫”,现在指女方的配偶。

“汤”,原来指热水,比如“固若金汤“,又比如“林冲只得由两个差人端汤洗脚”。

现在只指烹调菜肴的汁水c3.转移与转化转移是指词的理性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去”’本来指离开某人某地,《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孟子·公孙丑》:“孟子去齐。

”现在说:“我去上海。

”意思正好相反,本来指出发地,现在指到目的地。

词的重心转移了。

再比如“闻”,原来指用耳朵听.而且是听到了,现在指用鼻子辨别气味。

“替”原来指废弃、衰微‘,比如“兴替”,现代指“代替”。

“热烈”,原来指权势很盛,晋〈抱朴子·刺骄》:“生乎世贵之门,后乎热烈之势。

”现在指情绪兴奋、激动。

有些词义的转移并不明显,不细加注意就不易察觉,而这正是须要注意的。

比如《懦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发疯,他丈人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把他打醒了。

邻居说:“胡老爹方才这个巴掌打的亲切……”这个“亲切”是”真切、清楚、确实、一点不含糊”的意思,不是现在的“亲密、热爱而关心”的意思。

又比如“书记”本来指办理文书及誊写工作的人员,地位并不高,现在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负员人,比如党支部书记。

又如,“检讨”原指检查和讨论,现指对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不良表现的总结。

“爱人”原指恋爱中的女性一万,现指夫妻的任何一方。

再比如,‘少牛”原来的年龄是二十多岁,如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相传岳飞所写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都是指二十来岁的年龄。

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因为同“小”连用,才指十几岁:即使到了20世纪,茅盾的《子夜》是30年代的作品,还把三十来岁的人(雷参谋)称之为少年。

然而,近几十年来,少年只能指十到十五六岁。

只有在“少壮派”的语素义中才保留了青壮年的义项。

这种上限大大降低同“男核”和“女孩”上限大大提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词义转化是指词的理性不变,附加义,尤其是评价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爪牙”本来指鸟兽的用于攻击的爪子和牙齿。

引申为武臣,如《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本来没有贬义,现在指坏人的党羽和走狗:“复辟”的“辟”本指君主,指失位的君王复位。

《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没有任何贬义,现在只指反动统治复位,不一定指君主。

“勾当”原捐一般的事情,可以用于褒义。

如《儒林外史》第一回:“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匀当,有什么做不得。

”甚至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也还可以这样用。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十七章;“他对我说,倘若他能出狱时,一定要做从前的勾当,一定要革命。

”现在由中性义而转化为贬义了。

也有从中性转为褒义的。

比如“领袖”现在是褒义词,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汽领导人、而在元明戏曲、小说中,它可以是贬义的。

关汉卿的小令中的“戏班领袖”是中性的,《金瓶梅》中蒋竹山对李瓶儿讲西门庆是“打老婆的班头,坑妇女的领袖”是贬义的。

“女强人”这个词本来是贬义的.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是“女强盗、女土匪”的意思,港台至今还在使用这一义项,而现在却是褒义词,指特别有事业心的成功女人。

4.脱落与显化词义脱落勺显化指词的原有义素的脱落和潜在语义的显化,同上面三种情况性质不同,这些现象都与语素义的衍生有关.是一种语素层面上的语义重组和变化。

所谓脱落,是指语素组合时语素义中若干义素的脱落,这种脱落现象并不是指该词的词义已发生这种变化,而是指特定的组合搭配中,在相关的语义干涉下,某个义素脱落了。

比如“洗”有[十用水十去污]的义素,一旦组成了“干洗”.“洗”的义素就变成了[一用水十去污];烫有[十热能十使物体变形]的义素,而“冷烫”的“烫”的义素则是[一用热能十使物体变形]。

语素“妻”的义素是[男性的人生伴侣十结婚],而未婚妻中的“妻”由于“未婚”的干涉,其[十结婚]的义素已经脱落。

其他如:冷焊、干照、哑铃、飞船、裙裤、白夜、豆奶、日光浴、单相思、无性杂交、无性繁殖、空中客车等等.其中的“岸”、“溜”、“铃”、“船”、。

裤”、“夜”、“奶”、“;谷”、“相思”、“离婚”、,‘杂交”、“繁殖”、“客车”都会比现某种程度的义素脱落。

义素脱落一般都是因为用原有的语素组成新词而发生的。

本来各个语素都有自己特定的义素构成,但一旦进入某个特定的组合中.由于受到相关义素的干涉和限制,原来的某些义素就会缺失和脱落。

词义显化的情况正好相反。

就是指某些词就其所构成的语素义来看,应该可以表示某种含义,但实际上该词原来并没有这层意思。

但在—定的条件下,由于语用需要的触发,加之构词语素本身的多义性,这些潜在的意义就显现了出来。

比如本来“婚龄”指结婚的年龄,·‘学龄’’指入学的年龄。

而。

党龄”、“工龄”是指入党后的年数、参加工作后的年数。

现在由于表达的需要“婚龄”、“学龄”、“工龄”的另一义项显化了:再比如“洋教练”,本指来中国从事教练工作的外国人,而“洋保姆”指为外国人当保姆的中国人。

现在“洋教练”和“洋保姆”的另一个潜在的义项正在显化。

比如“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退役队员出国当洋教练的大有人在,而且深受所在国的欢迎。

“在国外工作生活十分紧张,生了孩子就不得不雇个洋保姆,而且她们大多干得还真不错。

”词的潜义显化是某些词的语素组合本来就可以有两种或多种可能,只是造词之初,只选用其中之一,后来在一定语用需要触发下另一潜在的可能性被激活了,就呈现了出来;或者说本来这种潜在的可能性是隐性的,但在一定的语用条件下变成了显性的。

思考题:1、请分别说明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的性质和区别。

2、在词语的具体使用中,语境对词义会产生哪些影响’3、导致汉语词义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什么原因是最重要的4、汉语词义变化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

5、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词义变化的关系土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