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备考-------五个突破性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备考-------五个突破性概念概念是什么?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汉语大词典》。但从学习和研究的角度来看,概念是认知的触须,概念到不了的地方,就是思维缺席的地方,也是认知止步的地方。设想某个原始族群,倘若没有“自由”这个概念,“为自由而战”就是个不可能出现的命题。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语,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曾一语道破玄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19世纪德国诗人格奥尔格也在一首诗中敏锐地写下两句让海德格尔一生痴迷不已的诗句:“词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
概念是认知世界的边界。新概念具有影响观观念、改变行动、制造结果的力量。世界的真正统治者或许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发明的概念。就像物理学中的“熵”概念,创生概念就是在拓展认识的疆域;反过来说,推进我们的认识步伐,则必须借助概念的建构。我们应当基于备考现实,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突破性概念,这或许对于我们推进备考研究,变革备考现状,提高备考效率,有积极作用。
那么,就语文高考备考而言,有哪些概念能拓展我们的认知视角呢?笔者不揣浅陋,尝试提出五个突破性概念,以就教于方家。
一、考点效价
“效价”原是化学方面的一个名词。在管理学中,效价是指某项工作或某个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有效价值”。所谓“考点效价”,就是某一考点的备考所能产生的有效价值。
我们知道,备考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教学活动。考点的备考因素,
既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也牵涉资源和环境,乃至考点本身。对于具体的考生来说,考点备考因素的强弱优劣是不一样的,因此,考点效价也是绝不相同的,有些考点效价高,有些考点效价低。对于班级授课来说,具体考生的考点效价分析结果,显然意义不大,道理很简单,班级授课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人。
但是,剔除了与具体考生有关的备考因素之外, 从群体备考来看,就某个考点而言,依然存在考点效价的高低之别。
在有限的备考时空和精力里,高效的备考应当着眼于效价高的考点,而不是不分轻重,平均用力,一味全面铺开,完全不顾考点效价的高低问题。事实上,在跨度很长的一轮复习中,很多教师就是忽略了考点效价问题,以致备考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树立考点效价意识,是提高备考效率的一个重要保障。
但是,如何有效确定出考点效价的高低呢?
考点效价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可教性;二是可学性。
先看可教性。理论上讲,高考语文考纲中罗列的考点,都是可教的;否则,高考就变成了非教学考试, 显然这与高考的"教学导向”价值是冲突的。具体到一张语文试卷上的22道题,也应当是可教的:否则,备考教学就无需存在。很多语文教师是默认这种理论认识的。但是,实际上,语文考点的可教性差别是非常大的。有些考点的可教性强,有些考点的可教性就十分弱。考点的可教性强弱,是由考点的本质决定的,同时与教师的“教技”有关。比如“病句”考点,表面上看是一道辨析选择题,但病句的考查本质是考生的语感、语法知识以及思维能力
等综合性素质,这就使得病句辨析的个人作用十分突出,也因此决定了其可教性不强
再看可学性。教与学既是统一的,也是对立的;既有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可教与可学并不具有一致性,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比如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可学性很强而可教性很弱的形象表达。对于考生来说,不是每个考点都很好学,考点自身的可学性有很大不同,比如默写的可学性就远远比诗歌鉴赏的可学性要强得多。
一个考点要实现有效备考,必须认真研究其可教性和可学性。按照强弱不同的排列组合,我们可以将语文考点分为四类:①可教性强,可学性强;②可教性强,可学性弱;③可教性弱,可学性强;④可教性弱,可学性强。
由于考点效价取决于可教性与可学性的强弱匹配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可教性强,可学性强”的考点效价最高。
第二,“可教性强,可学性弱”的考点效价较高
第三,“可教性弱,可学性强”的考点效价较低。
第四,“可教性弱,可学性弱”的考点效价最低。
考点效价高的考点,因为有效贡献价值大,笔者称之为“备考性强”;反之,称之为“备考性弱”。由于考点本身的牵涉因素太多,这需要运用考点效价这个概念,结合实际,具体考点具体分析,以使寻找到符合学情、教情、考情的强效价考点。
二、方法成本
常规的备考教学有方法指导课、习题训练课、试卷讲评课等,其中方法指导课在备考教学中占绝对优势,因为方法指导课占用课时多、花费精力大,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水平。
方法指导课的基本操作流程就是“教师讲解方法—学生练习运用—教师总结提升”。其中讲解这一基本环节,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是否有效,往往取决于方法指导是否有效;而方法指导的有效,则往往取决于考生所能感受到的方法实用性。实用性强的,说明方法指导有效;实用性弱的,说明方法指导低效。
这本来是一个基本常识,但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只热衷于“方法指导”,却不追问“方法的实用性”;只满足于方法的讲解,却不关心学生运用方法的状况。
那么,如何确保方法指导的有效呢?这里,笔者引入“方法成本”这个概念,或许能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
成本,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项费用的总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成本概念愈发显示出其生命力。除生产成本外,现在还提出了沉没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边际成本等概念。在一次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某语文教师讲的方法,实用性极差,其原因是需要填补很大的知识空白,才能玩转这个方法,由此创生了“方法成本”这个概念。
什么是方法成本?就是为了运用某种方法,我们必须消耗某个知
识以及储备这些知识的精力总和。显然,有些方法的成本很低,运用起来就方便快捷;有些方法的成本很高,付出成本就成为方法运用的障碍。
备考教学中的方法,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复习资料上的;二是教师头脑中想出来的;三是从学情中生长出来的。在语文备考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特别容易使用前两个来源的方法,而恰恰忽视了第三个,原因当然是前两个容易获得,第三个不容易获得。可是,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复习资料上或教师头脑中想出来的方法,往往属于方法成本极高的那一类。比如“如何有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教师讲解的方法是语法分析法、句式比较法、成语佐证法、教材联系法。这些方法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因为运用语法分析、句式比较、成语佐证、教材联系确实能推断出文言实词的含义。但如此有用的方法,我们的学生却往往一筹莫展,无所适从。为什么?因为方法成本太高。运用语法分析的成本是“懂语法”,运用句式比较的成本是“了解句式”,运用成语佐证的成本是“积累一定量的成语”,运用教材联系的成本是“熟悉教材内容”,可是这些成本恰恰是学生无法支付的。所以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这些方法,往往结果无效。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成本越低的方法运用门槛就越低,实用性也就越强。
总之,有了“方法成本”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随时提醒自己,运用自已教的方法,到底需要付出什么成本?这些成本,学生是否有能力支付?并以此来判断我们的方法指导是否真正有效。有了“方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