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传统文化”类试题综述

合集下载

专题07 传统文化(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中考总复习新高度之夯实基础篇 (九年级下)

专题07  传统文化(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中考总复习新高度之夯实基础篇 (九年级下)

第七部分传统文化知识1.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1.短衣帮:旧指短打衣着的劳动者。

2.荐头:旧时以介绍佣工为业的人,也泛指介绍职业的人。

3.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君子能够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

固,安守。

4.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形容很微小。

5.蒲柳人家:文中代指普通贫苦农家。

6.一丈青:《水浒传》中扈三娘的绰号。

7.四六体:一种文体名,常指骈体文的四字句和六字句的连用。

文中形容骂人时词语丰富,语气连贯。

8.文庙:孔庙的别称。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代以后称“文庙”。

9.魏碑: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与西魏石刻书迹的统称,字体结构严密,笔力强劲。

10.捎马子:方言。

俗称“马褡子”,一种可搭于肩头或驴马背上的口袋,中央开口,下垂的两头可以装东西。

1.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2.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3.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食物。

4.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5.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记载,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的。

6.《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7.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8.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9.士:文中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10.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11.缟素:白色丧服。

文中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12.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

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主题(含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主题(含解析)

1.[2021·重庆B]综合性学习(8分)九年级1班将举办“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知“和”】①写出两个含“和”字的成语。

(不得使用本题涉及的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②用与“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补写对联。

(2分)上联:将相和有容乃大成经典下联:口口口邻里相让传佳话(2)【用“和”】在活动中,有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

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特拟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请你给下面的规则补写两条。

要求语言简明。

(4分)【答案】(1)①(2②(2分)六尺巷(2)(4 分)围绕“升级议事规则”来谈,语言简明,每条2分。

示例:①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其意图。

②互相尊重,就事论事,不使用侮辱性字眼。

③能包容不同观点,择善而从。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

(1)①题考查成语积累,按要求,写出两个含有“和”字的成语,不能使用本题出现的成语,正确书写即可。

②考查对联知识。

根据“邻里相让”可联想到“六尺巷”的故事。

(2)题考查“和”的应用。

根据要求,制订班级议事规则的目的是“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要求拟出两条,围绕“积极面对”“文明”“尊重”来回答,语言简练即可。

2. [2021·重庆B]综合性学习(8分)九年级1班将举办“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知“和”】①写出两个含“和”字的成语。

(不得使用本题涉及的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②用与“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补写对联。

(2分)上联:将相和有容乃大成经典下联:口口口邻里相让传佳话(2)【用“和”】在活动中,有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

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特拟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请你给下面的规则补写两条。

要求语言简明。

(4分)【答案】(1)①(2②(2分)六尺巷(2)(4 分)围绕“升级议事规则”来谈,语言简明,每条2分。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满分训练(07) 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满分训练(07) 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

满分训练(七)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1.[2020·新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记梦之作《渔家傲》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气势磅礴,音调谐畅,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B.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令人敬佩的作家,他以病残之躯完成了《病隙碎笔》。

课文《秋天的怀念》饱含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C.契诃夫是英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

《变色龙》是他的一篇批判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D.中国文化注重对人的称呼,在古代“公”“卿”“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普通百姓则是“布衣”“白丁”“匹夫”。

2.[2020·铜仁]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泛指音乐;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B.《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说:“两不相谢,彼此相扶持也。

”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彼此扶持,走到圆满。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和冬妮娅;《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简·爱》中的简·爱和罗切斯特。

C.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温故知新”出自《论语》;“教学相长”出自《礼记》;“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D.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3.[2020·齐齐哈尔]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C.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法国诗人。

代表作有《自由颂》等。

4.[2020·泰安]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曾子烹彘”“商鞅立木”还是“一诺千金”,都包含着古人对诚信的尊崇。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阅读附答案(2021年西藏中考试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阅读附答案(2021年西藏中考试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阅读附答案(2021年西藏中考试题)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_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③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④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

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⑤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甘肃省武威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答案+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答案+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班级开展以“走进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2021·武威)◆春节溯源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

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 huāng shī cuò。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yù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jīng huāng shī cuò dǐ yù(2)给加点字注音。

遂.________........窜.________........(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2021届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篇

2021届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篇

2021届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篇一、知识点梳理1.十大传统节日:时间、活动、相关诗词、意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2、科举文化:考试类型、级别、等第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XXX。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XXX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熟:就是私垫,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见术语;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谪:降职并远调。

拜:授给官职。

授:授予官职。

XXX:选拔,提拔。

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chù,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的继承权。

3.春联对法指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字数相等。

春联由上下两联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②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

如:两个黄码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③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该当同等,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④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如XXX:“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202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文化常识——汇编及答案

202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文化常识——汇编及答案

202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文化常识——汇编及答案说明:本试题汇编来源于2021年全国各地100余份中考语文试题,共17页,均有答案和解析;为便于阅读、打印和作为学生训练的试题使用,对题号进行了重新编写,试题的内容未作改动。

1.(2021年中考·安徽卷)“琵”是一种民族乐器。

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乐器的一项是()(3分)A.葡萄美酒夜光杯B.谁家玉笛暗飞声C.箫鼓追随春社近D.五十弦翻塞外声【答案】A【解析】B中写的是“笛”;C中写的是“鼓”;D中“弦”本指瑟,泛指乐器;故选A。

2.(2021年中考·甘肃武威卷)下列书法作品都是描写端午香粽的诗句,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图1 图2图3 图4A. 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 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 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 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答案】D【解答】ABC.正确;D.有误,"字形端正"是楷书的特点,图4是行书,不是草书。

故选D。

3.(2021年中考·广东卷)从题材看,下列诗歌与右图古诗相同的一项是(2 分)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B.《使至塞上》(王维)C.《黄鹤楼》(崔颢)D.《游山西村》(陆游)【答案】B【解析】右图古诗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从题材上讲属于边塞诗。

A.送别诗; B.边塞诗; C.乡愁诗; D.记游诗;故选 B。

4.(2021年中考·广西北部湾卷)修齐家之略以为本《礼记·乐记》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克勤克俭”等的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警示世人。

2021年语文中考核心命题主题四——传统文化

2021年语文中考核心命题主题四——传统文化
返回
语文
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 者的灵魂。
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 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氳着浓浓的药 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 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 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
返回
语文
1.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哪一个诗(词)人?请 简要分析。(3分) 能举出唐宋诗(词)人姓名,并说明其诗词特点即可得分。 示例一:王维的边塞诗都是壮阔飞动之作,或歌咏历史人物的 侠义精神,或愤慨于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或反映封建 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或讽刺权贵……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示例二: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应取材于现实生 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常以浅 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掲露、批评政治弊端,关心民生疾苦。
返回
语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 多彩。 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 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 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
语文
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 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 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 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 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 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备战中考—2021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七下传统文化(原卷及解析)

备战中考—2021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七下传统文化(原卷及解析)

传统文化知识(原卷)第一单元1.燕然勒功:2.望闻问切:3.《资治通鉴》:4.卿:5.孤:6.经:7.博士:8.士:9.大兄:第二单元1.《乐府诗集》:2.乐府:3.乐府双璧:4.可汗:5.爷、阿爷:6.胡:7.金柝:8.明堂:9.尚书郎:10.花黄:11.火伴:第三单元1.福橘:2.元旦:3.帝江:4.刑天:5.《尔雅音图》:6.图赞:7.唐宋八大家:9.公:10.折柳:第四单元1.丁卯年:2.《左传》:3.驿路:4.哈尼:5.铭:7.白丁:8.素琴:9.金经:10.丝竹:11.案牍:12.说:13.李唐:14.君子:第五单元1.岱宗:2.齐鲁:3.造化:4.阴阳:5.寻:6.腊酒:7.春社:8.迎神赛会:第六单元1.太古:2.《阅微草堂笔记》:3.逐臣:4.苍生:5.黄梅时节:6.灯花:传统文化知识(解析)第一单元1.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的杭爱山。

勒功,刻石记功。

2.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第一步,即观察病人气色。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故事。

4.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5.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6.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7.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士:指有抱负、有志向的人。

9.大兄:长兄,文中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第二单元1.《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 000多首。

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备战中考—2021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七上传统文化(原卷及解析)

备战中考—2021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七上传统文化(原卷及解析)

传统文化知识(原卷)第一单元1.吹面不寒杨柳风:2.水墨画:3.木刻:4.左迁:5.闻道龙标过五溪:第二单元1.菡萏:2.《世说新语》:3.君:4.尊君:5.家君:6.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1)敬辞类:①【令】②【惠】③【垂】④【赐】⑤【高】⑥【贤】⑦【奉】⑧【贵】⑨【大】(2)谦辞类:①【家】②【舍】③【小】⑤【拙】⑥【敝】⑦【鄙】⑧【见】第三单元1.书塾:2.扁:3.宿儒:4.对课:5.同窗:6.戒尺:7.盔甲:8.绣像:9.影写:10.锡箔:11.绅士:12.儒家代表人物:13.子:14.君子:15.四书:16.五经:18.不惑:19.知命:20.耳顺:21.九日:22.送酒:第四单元1.“杜宇”“望帝”:2.《聊斋志异》:第六单元1.钦差大臣:2.华盖:3.典礼官:4.牛郎织女:5.七夕:6.女娲:7.《吕氏春秋》:8.《列子》:传统文化知识(解析)第一单元1.吹面不寒杨柳风:语出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2.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3.木刻:版画的一种。

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

4.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降职,贬官。

5.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第二单元1.菡萏:荷花的别称。

2.《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君:对别人的尊称,您。

4.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5.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6.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1)敬辞类:①【令】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例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②【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例如,惠顾: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存: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语文“传统文化”类试题综述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一种常态,譬如书法教学、对联赏析等。

事实上,这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除了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树立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掌握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

从这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来看,传统文化类考题不时出现,这既增加了试卷的文化厚度,也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陶冶了学生身心,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剖析202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传统文化类考题除了古典名句填空、文言文阅读等考题外,还涉及了以下七个知识点,下面逐一进行评析。

一、书法艺术例如:1.(2012陕西卷)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汉字书写]根据“行”的字例分析,在下面的字架格中书写“语”字。

字例分析:①左二右三为黄金比例。

②两横两竖两撇之间间距平行、等距。

③笔画横平竖直,字形方正、秀美。

(2)[书家故事]根据文段提供的有关信息,补写下面的句子。

①有位道士养了好多美丽的鹅,王羲之看后非常喜欢,想全部买走。

道士说:“只要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所有的鹅赠送给你。

”羲之欣然提笔,得鹅高兴而归。

王羲之就是这样的任性率真啊!②集市中,王羲之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的人很少,他就在每一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然后对老妇人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

”果然,人们竞相购买。

他的书法就是这样被世人珍重。

求鹅写经,;,其字为世所重。

(3)[名作欣赏]欣赏颜体书法,结合相关评价,简要归纳颜体书法的特点。

相关评价: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特点:(4)[文化传承]关于开展书法教育问题,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

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解析:这组题目围绕中国书法艺术,从书写、书法故事、书法欣赏、书法教育等角度设题,第(1)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书写能力,第(2)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故事内容、按要求补写句子的能力;第(3)题考查的是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第(4)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能力。

不难看出,这组题目题型多样,有难有易,既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又能让学生在答题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受到艺术熏陶。

解答时,第(1)题按照字例分析的三个要求进行书写;第(2)题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然后上下句对照,按照补写对联的要求进行补写;第(3)题主要根据颜体书法的特点及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归纳,简要表达;第(4)题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表达,可先亮出观点,然后进行说服。

二、对联例如:2.(2012山东济南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坎坷,在他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他写了一副自勉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你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成语,还原这幅对联。

解析:这道题目很有特色,利用作家故事为载体,来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同时又涉及了成语运用,可谓一箭双雕。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撰写对联要求“六相”:一是字数要相等,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二是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即“实对实,虚对虚”。

三是结构相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四是节奏相应,即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

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而在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六是内容相关。

在此基础上,结合蒲松龄的人生经历,从自己积累的成语中进行筛选,选出自己认为最恰的进行补写。

三、国画例如:3.(2012山东德州卷)在我国古典名著中,作家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请根据插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人物形象是。

(2)选出符合人物特点的项:()①多愁善感②精明能干③才华横溢④体弱多病⑤狠毒泼辣⑥孤芳自赏⑦世故圆滑解析:这道题目,本身是一道文学名著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特点。

但解答这道题目,必须要借助一个极其重要的媒介——插图来完成。

而这张插图,是一张典型的中国画。

中国画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在中国画中,有许多人物画作品经过沉淀,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固定艺术形象。

譬如看到“闭月”,我们就知道画的是貂蝉;看到“羞花”,我们就知道画的是杨玉环;看到“沉鱼”,我们就知道画的是西施;看到“落雁”,我们就知道画的是王昭君。

而本题中的插图,是一女子在葬花,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画的是“黛玉葬花”。

很显然,同学们在解答国画类题目时,除了对国画的工具、题材、手法、名作要有所了解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才能根据画中呈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判断画的主题、人物等。

四、京剧例如:4.(2012江西南昌卷)你校戏剧社将和来访的英国学生开展戏剧交流活动,你作为戏剧社的一名成员,请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决定派你向英国学生介绍我国的国粹——京剧,请你参考下面资料写一段8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

参考资料:①京剧旦角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

②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被人称为“东方歌剧”。

③京剧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主要有红脸、黑脸、蓝脸、绿脸、黄脸和白脸等。

④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又各有细密分工。

⑤京剧演出讲究“唱念做打”等程式动作。

你撰写的说明文字:(2)交流活动中,戏剧社将与英国学生一起探讨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的认识,请你写一则70字左右的发言稿。

你撰写的发言稿: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戏曲知识。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一种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

其中,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

近年来,戏曲教育得到重视,许多地方还专门开设课程,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命题者设计出这道考题,其目的显而易见。

第⑴题让考生写介绍京剧的文字,考生通过所给的资料,就能对京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命题者可谓用心良苦。

第⑵题考的是对外国戏剧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了解夏洛克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解答时,语言首先要准确,同时要简洁。

五、民间艺术例如:5.(2012江苏扬州卷)阅读关于“板桥道情”的讨论帖,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楼:汪曾祺先生在《故里杂记》里,写到民间艺人怀抱渔鼓,手打筒板,唱《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钓竿……”二楼:接着是“靠山崖,傍水漪,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刹时波摇金影,猛抬头……”最后四个字忘掉了。

三楼:这不是最后,这只是十首送情词中的第一首“派霸”,我上传一幅渔翁图给你们看看。

四楼:多美啊!谁给这幅画起个有诗意的名字呢?五楼:第二首词是“樵夫”,后面还有“头陀”“道人”“书生”“乞丐”等。

六楼:“头陀”什么人啊?七楼:《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好像都是头陀……(1)下文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樵夫的对话。

接着孙悟空还向樵夫打听什么地方?他要干什么事?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闻讯了。

”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2)二楼记不清的那一句,与“一霎时波摇金影”是对偶诗句,请在下面空格内补写四个字,使该句与上句构成对偶。

猛抬头(3)下文画线的句子是解说“扬州道情”的。

请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道情脱离原先的宗教色彩而回归市井后,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流行。

扬州道情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许多文人也为道情作词,最著名的就是郑板桥所作的道情词,即板桥道情。

(4)根据示例,从“渔翁”唱词中选一句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写一则回复四楼的帖子。

[示例]我选“高歌一曲斜阳晚”这句唱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

你看,忙碌了一天的渔翁正面对着夕阳的余晖纵情放歌呢,这种画面与“高歌一曲斜阳晚”所创造的意境相符,词和画都流露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这道试题的综合性很强,所给的材料是扬州地方民间艺术——说道情,考的是名著阅读、对句、说明方法、给漫画拟标题等,既让考生感受到了道情艺术的魅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积累、分析、提炼、表达等能力。

近年来,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经常被设计成中考语文试题,这一现象值得同学们关注,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经常从语文的视角来关注这些民间艺术。

第⑴题考查的是对《西游记》这部小说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西游记》,解答时非常简单;解答第⑵题时,根据上文内容,很容易知道当时的时间已是日落之后,所以自然会想到接下来该是月亮登场了,再结合“波摇金影”的结构特征,想到“月上东山”这个句子并不难。

第⑶题明显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⑷题首先要选出自己认为贴切的一句,然后再陈述理由。

六、图腾文化例如:6.(2012福建福州卷)学校开展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