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大陆漂移说简介

合集下载

大陆的漂移

大陆的漂移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 魏格纳去世界各地考 察,查阅了大量资料, 在地质构造、地理、 生物、古气候等方面 获得了丰富的事实证 据,他甚至还实地测 量了地球上两点间的 距离的扩张。他以严 密的推理,证实大陆 确实经历了漂移的过 程,他的“大陆漂移 说”得到了广泛的承 认。
限于科学技术的进 展程度,魏格纳的学说 当时还不能很好地解释 大陆漂移的方式和动力 问题。后人相继创立的 其他假说支持和完善了 “大陆漂移说”,这也 说明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而且,“大陆漂移学说” 在将来也可能被更新、 更科学的理论所推翻或 取代。
6 漂移的大陆
• 綦江县民族小学 娄加庆
1910年的一天,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意外地发现,在地 图上,南美洲东岸 与非洲西岸可以很 好地拼接在一起。 他脑海里突然出现 了一个大胆的猜 想……
猜想: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 原先是连在一起,后来才破裂、 漂移开来?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建立“大陆漂移说”的大致过 程
观 察 提 问
猜 想 假 设
寻 找 证 据
形 成 结 论
• 魏格纳的猜想与假设最终获得了证实。 他的成功来自于什么? • 成功的猜想与假设离不开仔细的观察, 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尊重证据,更要 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漂移的大陆》 说课稿

《漂移的大陆》 说课稿

《漂移的大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漂移的大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漂移的大陆》是具体教材版本具体年级具体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地质现象和地图,引发学生对于大陆分布的思考,进而引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核心观点。

然后详细阐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如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冰川遗迹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到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新奇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复杂的地质概念和原理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同时,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2)掌握大陆漂移的证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地质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图表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大陆漂移的过程和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表面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着漂移和重塑的过程。

1905年,魏格纳首次发表了他的漂移学说,但遭到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强烈反对。

然而,在几十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当其它一些证据相继浮出水面时,漂移学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地质学研究。

按照魏格纳的理论,地球表面有一个大陆板块和一个洋底板块组成。

通过地质演化的过程,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的表面上不断移动和漂浮。

在这个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弧状的山脉、深海沟、火山活动和地震等现象。

大陆漂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脊脊欄漂移和俯冲俯冲隆起。

脊脊欄漂移发生在中洋脊的区域,当新的岩浆从地幔上升并涌出地表时,两个板块之间会形成新的海底地壳,推动已有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而俯冲俯冲隆起则发生在弧形的洋沟与大陆之间,当洋底板块向下俯冲并和大陆板块碰撞时,在板块边界处堆积形成隆起的山脉。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对地质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也为解释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漂移学说也揭示了地球的动态性,让人们开始思考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机制。

然而,漂移学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提供具体的推动机制,也没有解释充分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的存在。

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构造板块漂移理论的提出,才填补了漂移学说的这些空白。

尽管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以及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漂移学说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也为未来的地质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的提出,最初是从对“地球僵硬”及“大陆和海洋固定不变”的怀疑和批判开始的,挑战者是当时年仅35岁的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Wegener)。

魏格纳的挑战,使他成为20世纪率先推动地球科学前进的第一人。

第一节魏格纳及其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于1880年11月1日生于德国柏林,1905年获柏林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一生酷爱探险和飞行,1930年10月30日在对格陵兰岛的第4次探险考察的途中,在零下65℃的酷寒里,遭遇冰雪袭击而不幸遇难。

魏格纳的同伴在悼念魏格纳的悼词中写道:“他经常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说:…结果肯定会这样‟,而在多数场合,他的预言都是正确的。

”魏格纳作为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的大陆漂移猜想(魏格纳猜想),最初(1910年)是在他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图3.1)及对锯齿状吻合关系感到惊奇而引发思考的,这正像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启发他思考引力问题一样。

之后他广泛涉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说的首篇论文《大陆的起源——关于地表巨型特征大陆与海洋的基于地球物理的新概念》发表于1912年,1915年又公开出版了著名的《大陆和大洋的起源》(DieEntstehungderKontinenteundOzeane)一书。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完整的大陆漂移说已经诞生于世,其时魏格纳年仅35岁。

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

石炭纪时全球只有一个统一大陆Pangaea(泛大陆)和一个围绕大陆的统一海洋Panthalassa(泛大洋),此即为1个大陆加1个海洋,所谓地球科学的(1+1)问题。

之后到侏罗纪时,泛大陆开始分裂和漂移,最后转变为现今的海陆分布态势(图3.2)。

大西洋、印度洋都是在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1 基本简介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2 发展历程2.1 提出学说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2.2 历史分析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

三、大陆漂移存在的问题
• 2. 大陆能漂移吗?
• 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 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动,潮汐力同时使 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果证明,其驱动 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数量级,根本 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
小结
• • • • •
• • • • • • • • •
一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1. 刚性的硅铝层漂浮在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2. 泛大陆和泛大洋 3. 大陆漂移的动力: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成山,后缘脱落形成 岛弧、岛屿和浅滩 二 大陆漂移的证据 1. 几何拼合和地质构造拟合 2. 古生物和古气候 3. 平移断层 4. 古地磁 三 大陆漂移说存在的问题 1. 大陆能漂浮吗? 2. 大陆能漂移吗?
1880~1930
• 魏格纳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大陆漂移 思想。他指出,地球冷缩说不能解释 山脉分布格局,均衡学说又否定了大 陆原地沉入海洋的可能性。他用大量 的古生物证据,以及古气候的证据等, 论证了古生代末联合古陆的存在及其 在中新生代的解体和漂移,用以解释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层、地 质、构造、古生物群的相似性。
• 然而,大陆漂移说就没有问题了吗

三、大陆漂移存在的问题
• 魏格纳引用天文测量的数据认为格陵兰 东北与欧洲之间,每年以9-35米的速度 漂离,大西洋两岸的距离逐年在增加, 来说明从古到今,大陆漂移未曾停止。 但这个数值比现在利用卫星技术测得的 大几百倍,因此为固定论者提供了反对 的口实。
仅5%
大陆漂移说
地质矿产勘查系 赵忠相
大陆漂移说
•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 二、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 • 三、大陆漂移说存在的问题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论文摘要系统的介绍了大陆漂移说的发展过程,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并从大陆边缘形态的计算机拟合、地质古生物证据、地层层序的一致性、古生物种属的相似性、古冰川和古气候古地磁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并根据其不足方面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看法。

关键词大陆漂移魏格纳依据讨论结论一、目录(一)、问题的提出1.、。

(二)、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三)、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四)、大陆漂移说的存在的问题二、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今天地球上的地质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是整个地球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此长期以来有着种种不同的假设和争论。

【4】1.1569 年荷兰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基哈德斯墨卡托( G Mercator, I512- 1594) 在地理大发现基础上, 发明了墨卡托投影法, 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后,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形状的互相吻合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2.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 1626)根据大西洋两岸的相似形,提出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是后期分离的。

3.18 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Georges- LouisdeBuf fon, 1707- 1788) 根据北美和欧亚大陆动物群的相似性, 推测这两个大陆早先一定是相连的, 他将物种组合成动物区系( Faunas) ,并揭示出一些生物地理分布的规律, 他也是第一个对地质史划分时期的人; 4.19 世纪法国科学家斯尼德- 佩利格里尼( A Snider- Penigrini) 根据大西洋两边大陆的生物和古生物亲缘关系, 推测大西洋是因大陆漂移而形成的5.1880年,惠兹坦因认为大陆因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引力而向西移。

6.1889 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达顿( C E Dut ton,1841- 1912) 创立了地壳均衡说, 到了20 世纪初, 地壳均衡说已成为不少入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说, 并多方计算测定均衡面深度。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大陆漂移: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大陆漂移说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基本内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2.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1.8亿年)曾经是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中生代以来,泛大陆分裂,各个小型大陆块逐渐漂移(白垩纪末大陆位置图)到现在所处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由于古老大陆是整体一大块,所以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

此后在漫漫地质历史长河中逐渐萎缩,成为现今模样。

3.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4.在大约3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相连,大洋洲和南极洲也附着在这块大陆上,印度半岛则恰好位于非洲和大洋洲之间。

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侏罗纪),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这块大陆开始分裂,各大陆向西或向赤道移动。

南美洲和非洲在大约一亿年前(白垩纪)才开始分裂,从而逐步形成大西洋。

格林兰和挪威直至到第四纪(一百万年前)还连在一起。

在原始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由于各大陆相互挤压,便在大陆内部或边缘形成了高大的山西系。

魏格纳理论改造的主要内容:1.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巨大板块在运动着,其中有的板块会带动大陆或部分大陆和海底一道运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简说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简说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简说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是一种关于地壳漂移的学说,其主要内容如下:
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地漂移运动,形成了今天的大陆分布格局。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曾经是一个大陆“超大陆”(即盘古大陆)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等因素,大陆板块逐渐分裂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大陆漂移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对流运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的热起源于核心区域,从核心区域传递到地壳,导致了地壳的漂移运动。

大陆漂移的速度很慢,通常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每年。

大陆漂移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领域的研究。

例如,地球表面上的山脉、断层、火山、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地貌特征都可以用来证明大陆漂移的存在。

大陆漂移是地球上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它对地球环境和生命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大陆漂移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生物的演化和分布。

总之,大陆漂移学说是关于地球演化的一种重要学说,它的研究对于地球科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陆漂移说来源

大陆漂移说来源

一、大陆漂移说来源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大陆漂移说的三个证据1、地形证据山脉也为大陆漂移理论提供了证据。

当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地图上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到一起时,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南非有一条从东到西走向的山脉可以跟阿根廷境内的一座山对接起来;而在北美可以找到与位于欧洲的煤田对应的煤田。

2、化石证据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还利用化石来证明他的观点。

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舌羊齿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舌羊齿分布在这样广大的区域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由此确信这些大陆曾是一个整体。

3、气候证据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还运用气候变化的证据来证明他的理论。

斯匹次卑尔根岛现在位于挪威以北的北冰洋北部,岛上常年被冰雪覆盖,属于极地气候类型,但人们在那儿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认为,3亿年前,这些植物生活的地方肯定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湿润。

在该岛以南数千千米的地方,地质学家也找到了一些证据,即在南非发现了冰川擦痕。

这些冰川擦痕表明,南非当时曾被大陆冰川覆盖,厚厚的冰层覆盖了几千平方千米。

钦南区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大陆漂移说与魏格纳相关阅读新人教版

钦南区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大陆漂移说与魏格纳相关阅读新人教版

大陆漂移说与魏格纳地球上亚、欧、非、美、澳大块大陆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界经过长期的研究、争论,终获得多数人赞同的答案:远古时代,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经过几亿年的沧桑变迁,才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在形成这样一种见解的过程中,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1880~1930)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取得这一学说的证据,他多次考察探险,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

魏格纳从青年时代起,就热心探求地球奥秘,并且在考察中敢于冒险。

1906年,他为了考察高空气象,乘坐气球飞行52小时,创下世界纪录.1901年的一天,他对着墙上的地图看与非洲西海岸一凹一凸互相对应,好像可以拼合到一起。

这一发现使他的大脑兴奋异常,闪现出一连串问号。

为了寻找答案,他查阅资料,苦思冥想。

不久,萌生了一个“大陆漂移”的奇想。

按照这一思路,他开始寻找地质、地理证据,即使在应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也没有放弃研究。

1915年,魏格纳得到巴西与非洲很早以前连在一起的古生物学证据,增强了他继续探索的信心。

魏格纳认为:“就像我们把一张撕破的报纸按参差不齐的断边拼接起来一样,如果看到其间印刷文字行列恰恰相合,就不能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为了寻找恰恰相合的“印刷文字”,他长期生活在野外,经过艰苦的考察终于提出了三方面的证据:第一大西洋西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也相吻合;第三,在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他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的“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成大陆的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今仍以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的依据之一。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魏格纳又于1929、1930年两次到格陵兰岛探险.1930年,50岁生日那天,他在零下65摄氏度的严寒里顶风冒雪,艰难跋涉160多公里,不幸遇险牺牲.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这位探险者的遗体.第一单元小结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疏(shū)附(fù)捣(dǎo)谐(xié)藉(jiè)绮(qǐ)(2)难写的字疏:右上偏旁不是“亡”,注意末笔的点。

大陆漂移 baidu

大陆漂移 baidu

大陆漂移学说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魏格纳认为: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Pangea);周围的海洋称为泛大洋(Panthal assa)。

从中生代开始,这个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一直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出现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漂移说认为:较轻的花岗岩质(sial)大陆是在较重的玄武岩质(sima)海底上漂移的,并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证明这种漂移。

如大洋两岸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凹凸相合,只要把南北美洲大陆向东移动,就可以和欧非大陆拼在一起,几乎严丝合缝。

又如在为大洋所分割的大陆上,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群、古气候等也都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以古构造而论,如非洲的开普山和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可以连接起来,被看作是同一地质构造的延续。

以古气候而论,如在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洲都发现有石炭二叠纪的冰川堆积物,说明它们当初是连在一起的,并正好处于极地位置,是以后经过分裂、漂移才形成目前这种分布的形势。

诸如此类,例证很多。

漂移说还认为:大陆漂移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是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引起的。

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就是大陆壳受到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的结果。

一是从东向西的运动,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作用引起的。

美洲西岸的经向山脉如科迪勒拉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受到硅镁层阻挡,被挤压褶皱形成的;亚洲大陆东缘的岛弧群、小岛,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来的残块。

这个学说,在当时有两点引起人们的兴趣。

一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水平运动对地壳构造形成的主导作用;二是大陆和大洋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如李四光在当时也受到此说的影响。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和深海灾害关于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和深海灾害的,从一个网上拷贝的文字和图,约21Mb(就不上传了,与图文形式展开吧),觉得挺不错的,很形象生动,可惜动画没有办法下载,推荐给大家看看吧!大陆漂移地球自它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活动,沧海桑田、山河巨变。

最为神奇的是茫茫大地竟能象巨轮那样一漂千里,至今不息。

2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认为大地像“木筏”那样漂浮在水上。

1620年已有人注意到大西洋两岸轮廓可以相互拼合。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2亿年前全球各大陆曾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超大陆,又称‘联合古陆’,随后才分裂,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1大陆漂移魏格纳(A.Wegner)(1880-1930),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魏格纳受伤在医院治疗,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非常吻合,从而产生了大西洋两岸陆地曾在一起,后经裂开和漂移成了今天格局的想法。

他广泛收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

1915年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阐述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2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证据1:相邻大陆的边缘形态可以拼接魏格纳为证实大陆漂移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至今仍然是难以辩驳的铁证。

其中,大陆岸线的吻合是最吸引人的证据。

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1965年,人们曾根据大西洋最新海深图通过计算机对1000米等深线处进行拟合,发现两岸几乎可以完美无缺的拼接。

具有如此高的拟合度不可能是偶然造成的。

3最初发现南美洲与非洲可以拼合4后来已将各大洲拼合起来证据2: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更令人信服的是两岸相同地质年代的山系、地层或岩块都可以一一对应加以拼接。

例如挪威到苏格兰的加里东褶皱山系在北美东海岸再现;南非开普山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二叠纪地层可以拼合;非洲高原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在巴西重现等等。

这就象被撕碎的书页,不仅毛边可以拼接,连印刷文字都恰好齐整切合,显然就不是巧合了。

大陆漂移说名词解释

大陆漂移说名词解释

大陆漂移说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大陆漂移说不?这可太神奇啦!就好像拼图一样,
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然后慢慢漂移开啦!你想想啊,就
像一群小伙伴在操场上玩耍,本来都凑在一起,后来各自跑向不同的
地方。

大陆漂移说啊,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哟!他就发现非洲西
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特别契合,这不就像是两块原本在一起的拼图
被分开了嘛!这难道不是超级神奇的发现吗?
而且啊,通过对化石啊、地层啊这些的研究,都能找到大陆曾经连
接在一起的证据呢!这就好比你找到了小时候和朋友一起玩耍的照片,那就是你们曾经在一起的证明呀!
大陆漂移说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让我们对地球的历史有了更深的
了解,也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所以啊,大陆漂移说真的很
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和探索呀!。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 前后桌一组,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魏 格纳遇到了什么问题?他该怎么做呢?
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没有证据证明 问题:这陆地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别人不
接受“大陆漂移说”。
解决办法: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 活动。
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作业布置
• 下去预习4——7段,想想科 学家们为了证明大陆漂移说 做了哪些考察工作,花了多 少年的时间。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2.地 图 上 的 发 现
博南镇沙鲁完小 陈梅
看世界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世界地图
魏格纳的简介
魏格纳,出生于1880年11月1日,是德国气 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大气热 力学和古气象学,1915年出版《海陆的起 源》,并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 移说”,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1930年11月魏格纳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 难。
你能帮老师读准确吗?
wèi kuò hén
魏廓痕
wěn j ù pīn
吻锯拼
cún xuán yá
存悬崖
shì xié
适携
méi zhì
煤置
吻合 锯齿 拼接 煤块
位置 适合 生存 悬崖
参 差 不 齐 cēn cī
“参”的读音
Cān 参加 Shēn 人参
Cēn 参差不齐 mp3
“差”的读音
Chā 差别 Chà 差不多 Chāi 出差 Cī 参差不齐
后来怎么样: 大陆裂开,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 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动手做一做
• 实验:每个同学找两张纸,把每一 张撕成两块,用不同纸张撕成的碎 片,能拼接在一起吗?同一纸张的 碎片呢?
“如果两片撕碎了 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 边可以拼接起来,且 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 以相互连接,我们就 不得不承认,这两片 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 张撕开得来的。”

(省赛课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省赛课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引出的发现1.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1、大陆漂移

1、大陆漂移

地质构造证据
北大西洋两岸山脉的一致性。
A. 把大西洋两岸的陆块置于它们
漂移前的位置,这些山脉形成 了一个连续的山系,它形成于 距今300Ma之前的泛古陆形成期间。 B. 北美东部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
纽芬兰海滨,年龄与地质构造相当的
山脉则发现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那 维亚.
南美、非洲 前寒武纪岩 石的 的分布
魏格纳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 动物群和植物群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使魏格 纳和以后的调查者们获得深刻印象的一些例子有:南美和 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类似蝾螈的骨骼构造的淡水爬行动物 中龙(Mesosaurus),它不可能游过大洋;大西洋两岸 的古生代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很相似;南极洲三叠系 中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二 叠纪舌羊齿植物群(一个独特的植物组合)的种子蕨化石, 见于南方的各个大陆和印度。
古地极迁移
岩石中含有磁性矿物,在地球磁 场的影响下,岩石形成时就受到磁 化,从而保存了它们形成时间和地 点的地球磁场方向的古地磁记录。 通过对岩石所记录的古磁场的倾向 和倾角的测量,可以计算岩石形成 时地球磁极的位置。 人们从各个大陆不同时代的地 层里测出几千个古磁极的位置,连 接任一大陆不同时期的古磁极的线, 就是那个大陆的视极移曲线。将各 大陆视极移曲线比较,调整的结果 表明,在2亿年前的所有大陆曾是一 块共同的大陆——泛大陆。
巴西和南非石 炭二叠纪地层 中的中龙化石
南非、非洲和澳大利亚几种动物的分布
古生物学证据之一:南大西洋两岸恐龙化石具一致性, 说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非洲与南美大陆是相连 的
洋鹱勇敢有余却不够聪明,世代遵循祖先 所指引的(航标)飞行,却上了大陆漂移的当, 走了不少冤枉路

翼城县四小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大陆漂移说与魏格纳相关阅读新人教版

翼城县四小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大陆漂移说与魏格纳相关阅读新人教版

大陆漂移说与魏格纳地球上亚、欧、非、美、澳大块大陆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界经过长期的研究、争论,终获得多数人赞同的答案:远古时代,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经过几亿年的沧桑变迁,才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在形成这样一种见解的过程中,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1880~1930)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取得这一学说的证据,他多次考察探险,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

魏格纳从青年时代起,就热心探求地球奥秘,并且在考察中敢于冒险。

1906年,他为了考察高空气象,乘坐气球飞行52小时,创下世界纪录.1901年的一天,他对着墙上的地图看与非洲西海岸一凹一凸互相对应,好像可以拼合到一起。

这一发现使他的大脑兴奋异常,闪现出一连串问号。

为了寻找答案,他查阅资料,苦思冥想。

不久,萌生了一个“大陆漂移”的奇想。

按照这一思路,他开始寻找地质、地理证据,即使在应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也没有放弃研究。

1915年,魏格纳得到巴西与非洲很早以前连在一起的古生物学证据,增强了他继续探索的信心。

魏格纳认为:“就像我们把一张撕破的报纸按参差不齐的断边拼接起来一样,如果看到其间印刷文字行列恰恰相合,就不能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为了寻找恰恰相合的“印刷文字”,他长期生活在野外,经过艰苦的考察终于提出了三方面的证据:第一大西洋西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也相吻合;第三,在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他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的“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成大陆的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今仍以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的依据之一。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魏格纳又于1929、1930年两次到格陵兰岛探险.1930年,50岁生日那天,他在零下65摄氏度的严寒里顶风冒雪,艰难跋涉160多公里,不幸遇险牺牲.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这位探险者的遗体.语文百花园六第二课时(积少成多阅读平台)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再次走进“语文百花园",不但与那里各族的友谊格言相聚,还要去“向奶奶学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说简介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so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

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

这场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学科工作中的地理学家普遍意识到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

许多科学家撰写文章或专论都强调了考察大陆和地球的思维方式所发生变化的革命性质;他们写出了标题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学中的革命: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哈拉姆1973)或《地球科学革命的严峻年代》(格伦1982)。

强调革命性不仅是后来历史性或评论性文章和书籍的特点,也是地球科学革命年代中学术论文的特点。

例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颇具新意的学术论文(奥普代克1966)的标题是“南海深海岩心的古磁研究”,它的副标题是“确定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革命方法”。

1970年,在讨论“新的一类错误”期间,j.t.威尔逊声称最近关于地磁逆转的发现构成了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上地幔计划”(u.m.p.)的最终报告(1972)中,“u.m.p.实施期间提出的板块构造的统一概念”被说成是地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舒利文1974,343)。

20世纪7o年代发表的有关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主要由母语是英语的科学家著述)所体现的革命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事实;20世纪60年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说为人们所接受是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

因此,阿兰·考克斯(1973)安东尼·哈拉姆(1973)、乌苏拉·马文(1973)和j.t.威尔逊(1973、1976)在讨论和评述大陆漂移理论的最新发展时都特别提到了库恩。

这场科学革命还由于在其后的十几年间出现了一系列出色的历史著作而引人注目。

这些著作有许多本身就是地球科学家撰写的,其中一些科学家亲自对这场革命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

作为对最近这段历史的考察结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弗兰西斯·培根不是大陆运动观的创立者(马文1973)。

他仅是指出非洲和秘鲁西海岸之间有一种大致的吻合。

几乎两个世纪之后的亚历山大·冯·洪堡也没有通过认识大西洋两边海岸线之间的相似,从而进一步提出两个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的。

但是,1859年,居住在巴黎的美国人安东尼奥·斯尼德-佩雷格里尼用法文写的名为《创世纪及其未解之谜》这本边缘书中,首次提出了原始大陆分裂和组成部分移动的思想。

有人还宣称,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苏斯是大陆漂移说的早期倡导者,正如马文(1973)所指出的,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苏斯在20世纪初确实曾提出最初有两块古生代大陆,“亚特兰蒂斯”(位于北大西洋)和冈瓦纳大陆(在南大西洋)。

他把后者命名为冈瓦纳,这是印度中部地区(巩德人居住地)。

苏斯像19世纪一些先驱一样,认为我们现在的大陆是更大的原始大陆的遗迹,其碎片已沉没到海底盆地。

但他并没有提出原始大陆的分裂过程,因而也就没有建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陆漂移思想(马文1973,58)。

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美国地质学家f.b.泰勒。

他在1910年发表了长篇论文,首次提出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连贯一致的假说,这个假说包含了某种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陆漂移说的成份(哈拉姆1973,3)。

这个假说最早是在1898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阐述的,但泰勒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天文学,而不是地理学或地质学。

他假设很久以前地球俘获了一颗彗星,它后来成了今天的月亮。

这场天文学事件增大了地球的旋转速度,产生了更大的潮汐力,这两种作用的合力将大陆从极地拉开。

在他1910的论文中以及后来的出版物中,泰勒用地质学证据(爱尔德雷季1976,271)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大陆运动的论点,但是这些没有引起地质学界的普遍重视(马文1973,63-64)。

1911年,另一位美国人,h.b.贝克尔指出,存在一种由宇宙力包括太阳系行星的摄动引起的大陆移动(同上,65)。

当魏格纳出版他的著作时,他总结了许多前人的工作,有一段详细讨论了泰勒的贡献。

但是魏格纳两次宣称他“仅仅是在漂移理论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时,才了解到泰勒所做的这些工作”(同上,8-10)。

在这部著作的最后一版(1962中,魏格纳在历史回顾部分中又加上了一些新的人名。

他在这一版中写道:“我还在f.b.泰勒1910年的著作中发现了与我的理论非常相似的观点”。

魏格纳的大陆运动理论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开始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认真的讨论是在a.魏格纳的著作出版以后。

从所受的教育和个人职业看,魏格纳并不是一个地质学家,而是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他的博士论文是天文学史方面的),魏格纳的学术生涯先是在马尔堡谋得了一个天文学和气象学的职位,后来在格兰兹获得了一个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教授的职务(1924-1930),在二、三十岁时,他一直在格陵兰进行气象考察。

1930年,在第三次探险时,他献出了生命。

按照曾与魏格纳一起进行第一次考察的劳格·科赫的说法,大陆漂移思想是魏格纳在观察海水中冰层的分解时形成的。

但是魏格纳自己只是说,大约是在1910年的圣诞节期间,他突然被大西洋两边海岸极度的相似和吻合所震惊,而这一点启发他思考大陆横向运动的可能性。

很明显,魏格纳当时并没有认真地看待这一思想,反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放弃了(魏格纳1924,5;1962,1)。

但他确实在第二年秋天开始建立他的大陆运动假说。

他说他当时“相当偶然地”读到了“一篇描述非洲和巴西古生代地层动物相似性的文献摘要”(马文1973,66)。

在这篇摘要中,大西洋两岸远古动物化石的相同或相似被用来证明当时非常流行的、非洲和巴西之间存在陆桥的说法。

例如,蛇很显然不能渡过浩瀚的大西洋。

因此,在南大西洋两岸发现同样的或十分相似的蛇化石,就证明很久以前的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存在一条陆路通道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如果换一种相反的解释,即假设在这两个地区的大部分土地上存在极其相似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生物进化过程,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魏格纳对化石的相似性的印象非常深刻,但他不同意这两块大陆曾由某种形式的陆桥或由现已沉没的大陆联结起来的假说。

因为这些假设需要进一步对这些陆地或陆桥的沉没或崩解做出解释,而对于这些不存在任何科学证据。

当然,大陆之间确有陆桥存在,如巴拿马地峡和曾存在过的白令地峡,但没有真正可靠的证据证明古代跨越南大西洋的陆桥。

作为一种替代性的理论,魏格纳把他早年关于大陆漂移的可能性的思想重新发掘出来,并且按照他的说法,把原来纯粹是“幻想的和非实际的”、“没有任何地球科学意义的、只是一种拼图游戏似的奇思异想,上升有效的科学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