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精神引擎
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精神引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注重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家的长期繁荣稳定提供精神支撑。
那么,文化自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觉而坚定的认同和信仰。
在实践中,文化自信既包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包括对于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果的自信和骄傲。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文化自信就是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仰,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和自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手段。
文化自信还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自豪感和信仰,就会形成一种凝聚力,让整个国家人心向背、方向一致,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繁荣和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还促进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下,民族文化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冲击,文化自信的强化不仅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国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文化自信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念和行动方向。
通过全面深入学习、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的文化自信心,使得每个中国人都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充分认同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在全球化浪潮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将通过对外交流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高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新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文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有助于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使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更多的文化交流、文化互鉴和文化输出。
其次,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稳定社会和谐。
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昌盛与否是一个国家是否文明、和谐、稳定的重要标志。
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加强文化教育,让人们明确自己的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对国家的发展和未来有信心和自觉地为实现国家发展出力。
再次,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条件。
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自己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也包含了对其他文化和思想方法的开放和包容。
这种开放和包容,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动文涵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最后,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文明素质提升。
城市文明建设是现代城市化之路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文化自信则是城市文明建设的灵魂所在。
文化自信鼓励人类秉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带领我们走向更加丰富、优美、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是实践高水平、全方位城市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
总之,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不可忽视。
这不仅是一种内部的道义追求和价值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
让我们一起加强文化自信,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华美篇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传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传播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也逐渐成为焦点。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传播的重要性,并分析中国如何通过不同渠道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一、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自信能够加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文化自信能够让中国人更加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其次,文化自信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一个拥有自信文化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吸引外国人的注意力,并影响他们对中国的观感和认知。
最后,文化自信有助于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能够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自信的传播渠道中国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文化自信,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价值观的影响力。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传播渠道。
1. 媒体渠道:中国利用新闻、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就和核心价值观。
通过提供各类媒体内容,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自信,并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
2. 教育渠道:中国将文化自信融入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教育,中国能够向年轻一代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巩固文化自信的基础。
3. 文化活动和交流渠道:中国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交流,如文化节、艺术展览、国际文化交流等,通过这些渠道,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成就,并取得了显著影响力。
4. 外交渠道:中国通过外交途径与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式,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形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形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形象引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不仅在经济和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文化领域展示了中国的自信与形象。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形象,重点分析文化自信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通过文化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第一部分:文化自信的内涵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包含了富于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核心价值观念。
1.2 文化传承与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动文化创新与融合,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1.3 自主发展与开放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强调自主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开放与国际交流,吸纳与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第二部分: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2.1 文化产业的崛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如华语电影、音乐和舞蹈。
2.2 文化创意的创新与引领文化自信体现在创造全新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表达方式上,如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以及文学、绘画、设计等领域的创新。
2.3 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文化节庆、建筑景点等形式重新激活和弘扬传统文化,如舞龙舞狮、端午节、古建筑修复等。
第三部分:通过文化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3.1 文化交流与外交中国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形式,主动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推广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并与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流。
3.2 文化引领与国际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形象。
3.3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助传统文化的魅力,打造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如“中国剪纸”、“中国茶叶”等,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和形象。
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形象塑造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始终保持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并积极推动传承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和传承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趋势。
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就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在新时代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思想在于坚定文化自觉、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同时也要兼容并蓄、积极开拓、与世界文化保持对话与合作。
首先,文化自信要坚守本土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保持对本土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同时,也要注重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话,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和精髓。
文化自信不是排斥他者,而是在自主性的基础上实现开放性。
其次,文化自信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不仅仅在国内具备重要影响力,也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为此,中国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传播至世界各地。
最后,文化自信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技术的应用和跨界合作,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创新资源,并加以发扬光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传承创新传承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承是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则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使传统文化保持活力。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传承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护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经典作品,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这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制定保护政策、加强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
如何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背景、任务及其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指中国一定要坚持自己走的道路、坚持自己的理论、坚持自己的制度、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是推动整个民族进步和繁荣的重要力量。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背景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经历了封建王朝的更迭、民族抗争和革命斗争,最终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化自信亟待加强。
同时,文化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等新兴力量的崛起也给中国的文化传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任务1. 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要守正,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要进行创新,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具活力和包容性。
2. 推进文化繁荣,提高文化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推进文化繁荣,提高文化自觉,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的价值观。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加强对文化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培育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1. 提高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核心任务。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自信心态,是对自身文化优秀传统和精神追求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它包括对本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自信,更体现在对现代文化创新的自信。
文化自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自大和封闭,而是一种自信中融入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基础上。
只有通过深刻理解和包容他者文化的特点与优势,才能更好地坚定自身文化的自信心态,同时使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二、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自主创新、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必然要求。
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得到牢固巩固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石。
文化自信既是对过去文化的延续,又是对当代文化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文化创新的自主性。
同时,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和路径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文化强国建设要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文化实力。
首先,要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造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在发展中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
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精神引擎
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精神引擎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意义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文明和价值观念持有自信心。
这一理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坚定,表明了中国坚持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决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对于维护国家利益、传承文化传统、提升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难以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有了文化自信,才能让中华民族在全球的发展中坚定不移,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还是对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都需要把握在文化自信这一根本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只有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自主文化创新,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与创新,必将为中国赢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发扬文化自信有着多重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自信都是国家保持稳定、反击外部侵略的精神支柱。
有了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就能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被外部文化侵蚀而动摇。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与灵魂。
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其核心内涵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之上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自信,才能让社会主义的道德、经济、政治等各种领域持续稳定发展。
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国家的软实力,最终来自于国家的文化自信,只有有了文化自信,国家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强劲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
没有了文化自信,国家的社会文明进步就很难长期持续。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容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容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心的理念和实践。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
我们要深入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形式等,是我们认识自身、塑造个性、培养情操的重要资源。
只有深入研究并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传递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新时代文化自信也要求我们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创新成为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加强对国际文化潮流的学习和借鉴,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需求,推动文化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创新不仅包括艺术创作、文学创作、电影制作等方面,还包括文化产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创新。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新时代文化自信也需要我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我们要深入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既要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又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我们要以人类的视角来面对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中国的贡献。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首先,文化自信可以加强国家认同感和自尊心。
文化自信是一种认同自身的气质和态度,它是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深信不疑,体现了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只有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更好地建立起自身的身份认同,增强自身的国家自尊心,才能在现代化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不动摇地坚持自我发展和独立精神。
其次,文化自信可以促进国家内部凝聚力。
文化自信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它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凝聚感。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趋向于疏远,而这时候文化自信便成为人们心灵上的一个灯塔,让人们能够找到自我认同的感觉,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的发展拼搏。
第三,文化自信可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标志性建设。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需要坚定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文化自信的确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标志性建设的推进,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发展。
最后,文化自信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一个有着强大自信心的国家,必将具有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活力。
除了经济上的发展,文化自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念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发展思路和主张,才有可能进一步走向自我推动和全球博弈。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只有理解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坚持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和独特性,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全球格局的变化,并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愈加显著。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既是独立的存在,又与政治、经济等方面密切相连。
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繁荣的实现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最本质的活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文化市场逐渐蓬勃发展,各类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深入人心,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上崭露头角,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合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文化繁荣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的广泛参与。
中国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在文化产业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和参与也日益增多,文化繁荣成为全民的共同追求。
二、文化自信的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伴随着文化自信的凸显。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文化自信不仅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更体现在对世界文化的自主创新与参与。
在文化自信的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社会集体的共同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点,同时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增强了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三、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背后,有着更大的使命。
中国正逐渐崛起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其文化的繁荣和自信至关重要。
首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要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让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什么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首先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和谐理念,到“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原则,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标识。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意味着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不能仅仅将传统文化视为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要让其成为滋养我们心灵、塑造我们价值观的源泉。
通过教育、媒体、文艺创作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近年来兴起的汉服热、国学热,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喜爱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还体现在对革命文化的珍视和弘扬。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它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文化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它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要传承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例如,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等方式,让人们亲身感受革命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是当前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
在当前世界文化多样性日益增加,文化冲突与交融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屹立于世界文化的潮流之中,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只有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才能够赢得他国的尊重与认可。
当国家拥有强大的软实力,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自己的利益和愿景,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
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文化冲击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日益被侵蚀,文化自信能够让人们对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有更加自觉的认同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坚定文化自信,让人们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更加自豪地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
这不仅有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也有助于加强对外交流的自信心。
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只有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让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领更有利的地位,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文化繁荣。
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文化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
㊀特稿㊀㊀岭南学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刑法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专题2018年第1期No.1,2018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㊀OF㊀SOUTH㊀CHINA㊀NORMAL㊀UNIVERSITY㊀(SOCIAL㊀SCIENCE㊀EDITION)2018年1月Jan.20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魏则胜ʌ摘㊀㊀要ɔ文化自信是个人和集体对于自主创造的文化的信任㊂只有当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那些文化自信所必需的条件时,文化自信才有可能㊂文化由于其公共性㊁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而具有精神建构功能㊂人类在文化生产㊁文化交往和文化消费过程中,再生产自身的精神结构,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㊂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就是国家和民族在自主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解决矛盾,从而形成公众对于本土文化的深沉信赖的过程㊂文化自信形成过程中面临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解决文化自信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从而为文化自信提供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根本途径㊂ʌ关键词ɔ精神建构㊀文化公共性㊀文化生产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㊀文化自信ʌ基金项目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新媒体与市场环境下文化资本的伦理义务研究 (16AZX022)ʌ收稿日期ɔ2017-11-02ʌ中图分类号ɔG122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0-5455(2018)01-0067-06㊀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从文化发生到文化自信,都不具有客观必然性㊂文化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自信演进逻辑的关键,不在客观规律性,而是人的主体性㊂只有当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那些文化自信所必需的条件时,文化自信才有可能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需要科学的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而且需要获得知识合法性,将文化自信战略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㊂在西方国家,文化研究已经延续近一个世纪;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热点不断,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㊂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个全新的宏大命题,已有的文化研究范式和文化思维,在回答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时,理所当然的 独断论 以及 必须㊁应当 句式的命令式回应,难以令人信服,以至于我们在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 这个问题时,不得不回到文化理论的原点,解决几个基本问题:文化所指何物;文化价值或意义因何而起;文化自信何以可能㊂一㊁文化自信所指的对象所指,才能够确定文化自信战略的目标与方法,否则,目标模糊必然导致方法失当,公众无所适从㊂对于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文化自信论题的前提㊂理论界在讨论文化自信问题时,不能以不证自明的方式预设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的前提已经明确㊂文化概念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这种语言规则的合理性不能充分解释文化概念杂乱的原因㊂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个概念获得知识合法性,依赖于三个条件㊂一是语言契约;二是语言逻辑;三是语言经验㊂语言契约以符号共识和话语互认为前提㊂学术话语作为知识符号,只有获得共识才有可能得到学术承认㊂语言逻辑以逻辑规则为基础,一个概念不能违背逻辑规则,某些文化概念难以得到认可的原因,就在于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落入逻辑错误的陷阱㊂如果一个概念是以感性经验对象为内容的,那么它的知识合法性还要依赖于第三个条件,就是概念内容能够在经验层面得到验证㊂依据语言契约㊁语言逻辑和语言经验,可以对各种文化概念进行知识合法性判断㊂在中国学术界,一个得到广泛沿用的文化概念,是将文化定义㊀特稿㊀㊀岭南学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刑法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专题两义论 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表述,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㊁文学㊁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㊂这两个文化概念提供了当下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但是文化所指对象的混乱,正是由此开始㊂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文化研究,其学术资源和理论框架均来源于西方文化研究成果,主要是文化人类学理论以及开始于英国的文化研究㊁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导的文化思潮㊂近三十年来中国学术界文化研究所采用的文化概念,要么就是复制上述概念,要么就是上述概念的变种㊂但是这个概念未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文化所指问题,根源就在于它的知识框架尚局限于人类学视野㊂基于人类学知识框架确定的文化概念,在延伸到文化哲学或其他学科领域时,其概括性和解释力明显不足,而在内涵与外延扩大之后,文化所指不可能具有同一性㊂文化概念混乱的根源,在于四个方面㊂一是个人经验的有限㊂基于有限的个人经验材料进行归纳,形成的是内涵与外延都存在较大缺陷的概念㊂二是知识背景的局限㊂主要是从人类学㊁社会学或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框架进行文化研究与文化分析,提出符合特定知识框架㊁话语体系与逻辑的文化概念㊂三是独断论㊂自说自话,以 必须 或 应当 的指令方式给文化下定义,而没有充分考虑这种方式的知识合法性和学术逻辑性㊂上述三种原因导致关于文化言说的语言契约难以形成㊂四是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以应然代替实然㊂文化是知性可以认知的经验对象,文化的本体就是文化主体㊂文化所指对象的差异和由此而来的文化概念的混乱,虽然原因各异,但是都与文化研究方法的缺陷有关㊂一是以文化现象列举代替文化本质属性的抽象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㊂ ①文化是人的实践创造的社会存在物,这是近代以来主流社会历史观的共识㊂由于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认识自然的时候,知性由于自身能力所限而只能将经验存在作为认知对象㊂康德预设了一个物自体的存在,的本体,就是文化的主体,就是人㊂文化现象没有一个知性不可抵达的物自体本原,它是人的实践创造的存在物;文化现象和文化本体,都可以被知性认知㊂因此,文化概念的界定方法,一定是基于实践经验的归纳以及抽象共同属性的方法㊂一些文化概念之所以难以获得语言契约的认同,违背逻辑规则,就是因其以有限的现象列举代替了共同属性的本质抽象㊂文化研究方法的第二个失误就在于 人化自然主义谬误 ㊂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这一点不会受到任何怀疑㊂但是文化被创造出来以后,文化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制造了一种假象,那就是文化像自然物那样具有了客观实在性,文化被当作与人的主体性相分离的存在㊂因此,几乎所有的文化概念,都是止步于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 这个边界,在 人化自然 的范畴内思考文化现象,不同的只是在这个边界内部所列举的文化现象的数量㊂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就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㊁现实㊁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㊂ ②当我们倒转文化研究方法,不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文化,而是从主体的实践方式去理解文化存在,就能够找到回答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正确方向㊂文化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是人的精神生产与再生产方式㊁精神交往方式以及精神消费方式;人类在文化生产㊁文化交往和文化消费过程中,再生产自身的精神结构,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㊂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精神属性,是精神属性的对象化㊂但是,几乎所有人类创造物,包括物质产品和制度等,都具有精神属性㊂文化和其他人类创造的事物的精神属性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于,文化的精神属性是二维的,其他人类创造的事物的精神属性是一维的㊂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人类创造了制度体系,是为了社会治理和社会交往关系的管理需要㊂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它来自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以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为实践目标,并由此返回精神自身㊂文化就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8年第1期㊀特稿㊀㊀岭南学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刑法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专题人生产自身精神结构的方式㊂由此,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明晰了: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用来满足精神需要的产物,通过各种符号㊁物体㊁媒介㊁技能以及行为方式,再现或表达人类的理性或非理性精神活动的过程或结果,其目的是用来为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㊂那些人类创造的但直接目的不是用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事物,不能被看作是文化现象㊂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㊁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形态,这种结论不具有知识的合法性,没有真正把握文化的本质,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彻底取消了文化的独特属性㊂也不能将 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 当作文化㊂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从主体根源而言都是精神力量的对象化,都必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参与㊂因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就是生命存在,只有那些人类创造的㊁用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事物,即其精神属性不仅存在于本原阶段而且以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才是文化,文化也因此而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承担终极责任㊂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人的精神力量对象化形式,其意义在于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㊂人的精神结构包括两个要素,即理性和非理性,因此,任何文化形式,要么是满足理性活动的需要,要么是满足非理性活动的需要㊂但是理性与非理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理性形式,而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两种不同方式而已㊂一般而言,各种类型的知识,是建构理性认知㊁满足认知需求的必需品;各种类型的艺术,是建构非理性精神要素㊁满足情感和意志需求的必需品㊂知识和艺术的形式,就是文化形式㊂就人类目前所出现的文化形式而言,主要有四种文化形态㊂一是文本形态的文化,运用语言或文字等符号书写的各种文本,如理论知识㊁文学作品等;二是表演形态的文化,用特定行为动作进行特定内容的再现和特定情感㊁意义的表达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如音乐㊁舞蹈㊁戏剧㊁游戏㊁祭祀等;三是技艺形态的文化,是指凭借通过特别训练而获得的技术才能够表达的艺术形式,如书法㊁绘画㊁雕刻等;四是镜像形态的文化,就是通过音像方式再现的知识和艺术而形成的文化形式,如影视作品和电子文本等㊂的信任㊂文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如组织㊁民族和国家等㊂文化自主和文化信任,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㊂文化自信的形成不是自然过程,而是主体实践活动努力的结果,不是自然进化的必然㊂文化由于其公共性㊁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而具有精神建构功能㊂只有当文化自身的建构功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强大的文化生产力,且文化生产力创造的文化产品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时,文化自信才有可能㊂这就是文化自信演进的内在规律㊂(一)文化的公共性㊁生产与消费文化本体就是文化主体,但是在人的精神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文化具有深入而持久的能动作用㊂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再现方式㊁表达形式,它以知识和艺术作为精神成果的载体,借助于符号㊁行为表演㊁技艺创造和镜像手段,确证自身作为精神现象的社会存在方式㊂文化的生产㊁交换㊁消费过程,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再生产过程㊂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产生于人的主体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㊂文化作为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根本差别在于,文化的本体就是文化的主体,即人的社会实践活动㊂文化在形成之后,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投射方式,在独立于人的主体性之外,反客为主,自身具有了各种能动性㊂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逐渐汇聚为一个公共性的㊁超越个体行动和意识的社会存在,即公共文化空间㊂公共文化空间不是一个想象的虚拟存在,而是一个实体,它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物质基础㊁社会制度一起,共同构成稳定的文化模式㊂农业文化㊁工业文化,或儒家文化㊁道家文化,或东方文化㊁西方文化,就是在文化模式的意义上使用的文化概念㊂公共文化空间或文化模式,构成人的生存环境,即文化生态㊂人的社会性㊁历史性,人的精神结构,人的语言㊁思想意识,皆由一定的文化环境建构而成,因此,文化是人的主体,文化由于自身的建构功能,成为人的精神本体㊂文化环境一旦形成,便成为具有稳定内在结构的公共存在㊂文化的公共性体现在三个方面㊂第一,历史公共性㊂文化跨越时间限制,存在于不同历史时代,成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有精神财魏则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㊀特稿㊀㊀岭南学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刑法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专题媒介,跨越国界和种族,成为不同地域公众的共享精神财富㊂全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文化全球化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㊂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㊂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㊂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㊂ ①第三,交往公共性或主体间性,文化超越个体精神结构,成为一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共同体㊂国家的稳定性,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稳定,而且体现在文化共同体的成熟与稳定㊂文化生产不是指文化被创造和产出的过程与结果,而是指文化在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建构了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即文化就是精神生产自身的方式㊂文化环境预设了个体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世界的价值立场㊂人的知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知识,二是间接经验知识,而间接经验知识来自于文化㊂起始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就是从知识教育开始的,文化是用来衡量公众识字率和受教育程度的核心概念㊂文化不仅建构个体知性,而且建构个体的实践理性㊂实践理性将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加之于事实判断,形成人的价值观㊁理想和信仰㊂文化在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输入知识㊁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个体认知和评价世界㊁评价自我的文化方式㊂由此,个体面对的现实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世界,实际上是两个世界:一是客观事实,即经验本真世界;二是文化事实,即有限理性的认知事实,它是人们借助于文化赋予的知性和实践理性的方式认知世界所产生的表象㊂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根源就在于个体之间文化理性的差异㊂各种理论知识㊁思想体系,各种文艺作品,对于人的认知方式和价值立场㊁道德意识具有深远影响,从而不断形成文化事实㊂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是什么,与人们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去认知它㊁用什么样的道德观去评价它而获得的观念表象,不是一回事㊂无论哪一种政治组织和权力机构,在争取政治权力‘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㊂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㊂ ②各种社会力量对于文化的争夺和文化权力的博弈,根源就在于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生产能力㊂文化并不仅具有精神生产功能,其另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满足精神消费的能力㊂人的精神需求不仅体现在完善和发展方面,还体现在精神享受方面,人的情感宣泄㊁心理寄托㊁心灵秩序的安顿㊁审美情趣的满足,可以通过艺术消费和文化作品的欣赏得以实现㊂正因为文化具有建构功能和消费功能,所以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研究有一个危险的学术观点,就是将知识和文化割裂,从而将知识与教育关联,这样一来,文化范畴之内只有艺术独存,文化等同于艺术,艺术与知识也就此分道扬镳了㊂但是,任何艺术,都以一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如果将知识排除在外,将文化要素局限于艺术,等于是将知识与文化割裂㊂失去知识基础的文化和艺术,所有功能必然单一化为娱乐,被娱乐绑架的文化,必将沉沦于没有进步目标的狂欢和低俗㊂知识和艺术,是文化的基本形式,生产与消费,是文化的基本功能㊂文化的精神生产依赖于文化的精神消费功能得以实现,因此,各种意识形态对于文化的渗透从而达到精神生产的目的,都是通过文化满足精神消费的方式实现的㊂文化消费就是文化生产㊂文化在满足人的精神消费的同时,不断生产人的情感方式㊁认知结构㊁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个体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不断确认㊁建构或重构个体精神世界㊂个体消费文化的过程就是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过程㊂无论是系统学习或碎片化阅读,都是个人文化消费方式,也是个体精神建构方式㊂(二)文化自信的形成:四个生活世界的划分及其主要矛盾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就是国家和民族在自主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解决矛盾,从而形成公众对于本土文化的深沉信赖的过程㊂文化自信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内部条件,二是外部条件㊂文化建设能否达到文化自信,取决于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8年第1期㊀特稿㊀㊀岭南学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刑法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专题妥善解决从而为文化自信提供必备条件㊂文化自信的内部矛盾,是指文化生产或建构功能㊁文化消费功能,不能充分满足文化主体的情感表达需要㊁认知发展需要㊁价值观引导需要以及皈依需要㊂文化自信的外部矛盾,是指社会制度和物质生产力,无法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制度自信基础和经济自信基础㊂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目标不同,人通过四个领域的实践活动来确证自己的存在方式:生命存在㊁物质存在㊁关系存在和精神存在㊂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上述四种存在方式的发展与完善而不懈努力㊂所谓的人生幸福,不过是四种实践目标得以实现㊁四种存在方式的价值或意义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而已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揭示了人的四种存在方式的区别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㊂人的第一种存在方式也是基础方式就是生命存在,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 ①㊂为了维持生命存在,人类必须以物质生产创造生命过程所需的生活资料,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②㊂这就是人的第二种存在方式即物质存在方式,是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㊂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了生产关系和更为丰富的社会关系或交往关系,从而构成人的第三种存在方式即关系存在方式或交往存在方式,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③㊂在生命存在㊁物质存在和关系存在的基础之上,人还有第四种存在方式,也是最为高端的存在方式,或者说确证人的独特本质的存在方式,即精神存在㊂ 思想㊁观念㊁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㊂人们的想象㊁思维㊁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㊂ ④精神存在以生命存在㊁物质存在和交往存在为基础,生命存在㊁物质生产㊁交往关系是精神活动的内容;精神存在是生命活动㊁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交往活动的价值归宿,这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㊂文化是精神活动的产物,情感寄托㊁理性建构㊁命存在㊁物质存在和交往存在三个领域,具有充足自信的时候,文化自信的外部条件才得以成熟㊂人对于生命存在方式的自信,体现为生命状态的顺利延续,生理健康得到充分保障,生命质量得到持续提升㊂如果饥寒交迫㊁疾病丛生,人就不可能产生生命存在方式的自信㊂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消费,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和前提㊂生产力水平的发达程度是决定人能否获得物质生存方式自信的关键因素㊂物质生产实践遵循技术原则,生产力因科学技术而不断发展,技术越发达,物质越丰富,人类因此有可能获得更大和更多自由㊂工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根源在于工业技术代替手工劳动,而信息技术必将战胜传统工业技术㊂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谁就能够获得先进生产力,从而掌握物质财富流向并占领实力制高点,没有科学技术创新,人类物质文明就失去根本动力㊂物质生产力的发达和物质财富增加带来的自由权利的扩展,是人对于物质存在方式产生自信的根源㊂人的第三个存在方式就是关系存在,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构成个人与个人之间㊁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交往生活领域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提出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㊂ ⑤人对于关系存在方式的自信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在治理各种关系时坚持正义和公平原则;二是各种社会交往关系和社会治理方式秉持仁爱原则㊂法安天下,德润民心;崇尚自由竞争,不忘公平仁爱㊂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不一定充满温情,人与人的平等不同于彼此的关爱㊂公平㊁正义和仁爱,正是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深度融合的治理正道;善治而温情的交往关系和社会制度,是公众产生关系存在方式的自信或制度自信的根源㊂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经历了两次根本变革:第一次是农业文明模式的确立;第二次是工业革命㊂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领先世界的时间将近两千年;在工业文明时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间有两百多年㊂考察人类文明史就会发现,文化自信与公民生命质量㊁生产力发达程度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制度的完善程度,具有正向相关性㊂中国在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自信与工业时代魏则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传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传承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是新时代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下,我们必须要注重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与传承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供对应的措施和实践案例,旨在研究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在保留并发展自身优秀文化基础上,对自身文化进行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一种文化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以下文化构建和保护为基础条件,发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 文化保护和构建保护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
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学习借鉴吸收中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努力将之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中。
2.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国有着庞大的文化遗产,其贡献世界文明史的地位不可替代。
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理念,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业,让更多的中华文化成果走向世界。
3. 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实际上是中国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融合。
我们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创新精神,创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例如,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起,就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人”文化和现代网络技术,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保护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针对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进行是,着手对于文化传承的实践措施。
1. 创新性地发掘和传播文化资源要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发掘出来,并用新颖的方法进行展示和传播,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经济需求。
旅游文化、文化资产等文化产业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40年背景下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40年背景下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出发,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使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的政策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不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面临着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冲击,国内文化认同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自信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人民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自信的文化理念。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三是吸收外来优秀文明。
在国际交往中,吸收外来优秀文明,促进文化多样性,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得益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积淀。
改革开放40年背景下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40年背景下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具有坚定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继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之后的一种新自信。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心就是要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在全世界传播了中国的优秀文化。
这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也使中国有了更多元、更开放的文化,这是自信的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保障。
文化自信的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只有在自己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坚持发展道路的自主性,保持创造新制度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软实力在国际上迅速崛起,而这种软实力正是建立在对自己文化底蕴的自信基础之上的。
尤其在国际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较量中,文化自信为中国树立了强大的精神墙壁,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活力。
从改革开放40年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更加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而丰富,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根基和灵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博大的民族精神、绚丽的文学艺术等塑造了独特的国家形象,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支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中国的文化自信与这一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推向世界的形象更为紧密相连。
二是对当代中国文化成就的自信。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文学、电影、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中国作品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声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2021.03真情 教育探索26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于跃明中共望都县委党校摘要: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度思考和融合创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正在这一过程中摒弃、超越了一些狭隘的思想偏见,例如“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等,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纵观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再从内涵和特征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行深度的审视,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中国正非常自信、坚定地朝着世界政治舞台不断走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中华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主创者推动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立、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中国共产党勇于承担责任,同时,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它也发挥着指引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崇尚的理想信念,借助文化创新力的强大作用对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起有效地推动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拥有自己的民族生命力、历史记忆以及特殊规定性,作为精神标识展示着文化强国理念,并在思想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现实制度和发展道路,在当今多元文化思想碰撞激烈的环境下能够依然坚守自己的民族特色、牢记历史、对自身文化优势做到有效把握,并在发展过程中明确分辨未来的路。
这是在对文化发展现实规律做到遵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自信,能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情况做到揭露,纠正人们认识的偏差,为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民族精神实质、自身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发展道路各方面均有表现,从理论和政治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继续推进提供支持,从精神层面为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支持,使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动力更加坚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来源、价值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界定了文化自信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接着,文章从历史传承、社会实践、人民群众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来源,指出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础之上的。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包括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文章提出了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识,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特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中日用常行、年深月久形成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时代重大课题,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行动指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的重大意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的重大意义一、引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领域自信的体现。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的重大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1.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有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反映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它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既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不断创新。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的意义1.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团结奋斗,必须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2.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提升国家软实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影响着世界各族人民。
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
四、如何在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社会,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作者:陈广亮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精神支撑。
基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由,既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必将实现国家复兴的民族信心,也在于体现了承继中国红色基因的革命自信,还在于彰显了中国能够“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时代信心,更在于使中国领航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从容治理全面展现出来。
深入、系统把握文化自信何以能够坚定支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有新作为。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文化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者简介]陈广亮,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能够固本培元的精神根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启新征程、完成新使命的精神支撑和智慧保障,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而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秉承革命的红色基因、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和先进政党的从容领航,是其中的四个重要方面。
一、文化自信源于具有光辉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自信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特质之一是民族传统中存在可以为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提供养分的资源。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针对当时一些人提出新社会建设要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一切的“故意胡说”,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面对既定的民族遗产时,无论是民族的统一本身,还是民族政治上层建筑、文化等,都是要批判地继承,而非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的统一不是要加以破坏,相反,要由公社在体制上、组织上加以保证,要通过这样的办法加以实现,即消灭以民族统一的体现者自居同时却脱离民族、凌驾于民族至上的国家政权……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承担责任的勤务员”。
这就是说,有益民族统一的因素可为无产阶级新社会批判性吸收为例,换句话,无产阶级对新社会的建构,不是不要民族的传统精粹,而是应该把民族传统中的有益养分批判性地运用到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依托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底力、精神和追求,我们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共同体文明,中华文明曾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重心,千年不衰。
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虽久经挫折,但民族精神一直是砥砺前行的内在根源。
中国共产党诞生特别是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以后,民族传统的精粹全面地成为了支撑我们赢得民族独立、建设新社会的一个重要智力支撑。
现代社会的“不安定和变动”特质要求无产阶级的新社会建构能够不断变革。
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并不缺少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
在文明的演进史上,我们多次进行的勇敢变革,譬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丰富的变革经验,而民族深处流淌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有丰富的变革智慧启示,也有雄厚的精神支撑;现代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特质要求无产阶级建构新社会能够结合国情、世情,有的放矢。
中华民族的“兼收并蓄、自成一体”风格,深深地启迪着我们可以利用自身底力中积淀的制度文化精粹,能够越过而且将越过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特色的现代制度建构;现代社会要求有相应价值观念维护经济、政治等的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义为重”和“群己合一”等观念,就是中国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有益养分;现代社会的生态发展特质要求无产阶级新社会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太和万物”“民胞物与”等理念,透着的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智慧,一定程度地裨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现代社会对国与国和平相处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和“和而不同”等理念,既正视差别,也强调共存,裨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和世界广大地区、国家良性互动、和谐共处。
二、文化自信源于传承了中国红色基因的革命自信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特质之二是珍视无产阶级革命对新社会建设的催化作用。
现代社会是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不仅会迫使国家政权每天都必然会去“不断地进行反对社会舆论的战争,并由于猜疑而去摧残和麻痹独立的社会运动机关”,而且会借助传统和教育使“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
无产阶级如要谋求革除资产阶级社会的异化统治,虽然在历史条件允可的情况下,不排除和平运动的可能,但是面对不可能主动进行自我革命的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统治,面对资产阶级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背景,无产阶级唯有通过革命的方式,通过革命精神的代际累积,才能实现对新社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完成新社会的建设。
而革命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大的伟力,其根源就在于“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征程中,革命是中国前半程演进的主色调。
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精神追求、精神品质,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给予了雄厚的底气。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上提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要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也必须率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探索上,依凭中国实际,密切联系工农大众,智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在极度艰难的长征存亡危机中,勇抱崇高革命信仰,不畏艰险,团结一致,凝聚百炼成钢品质;在日寇亡我中华危急时刻,毅然决然捐弃前嫌,携手全国人民,筹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牢全民族共同抗日的钢铁长城;在马克思主义如何直接指导一国实际革命摸索上,创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历史环境的有机结合;在如何从内外围困中实现发展和统一全党认识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思维,通过整饬党风的有效形式,实现全党不断改进、提升思想认识;在如何正确把握革命局势转变探索上,善于依据战争形势变化,养成敢打必胜、勇克时艰的胆识和气魄;在建设渐成前进主题时,不仅善于适时调整工作重心,养成与时俱进意识,同时能够根据政党地位变化,培育保廉戒奢的自律品质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宝贵精神追求,保持他们的革命自信,勇担复兴中华的重任。
有人说,时代变了,既然后一个百年的主色调是建设或改革式建设,那我们就应该告别革命精神和革命追求。
把革命和建设对立起来,否定革命,显然是错误的。
邓小平曾专门就革命与改革关系论述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革命是破除阻碍中国现代化实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障碍,改革也同样是如此。
面对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互联互通,在文化自信上,就是要不忘初心,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现成的发展道路可供借鉴,在文化自信上,就是要发扬坚定信念、依靠群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文化自信上,就是要弘扬一心为民、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力,在文化自信上,就是要发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凝聚共识的延安精神;推进反腐败的治标和治本工作,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文化自信上,就是要发扬继续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西柏坡精神。
三、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时代自信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特质之三是抓住时代机遇,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走在时代的前列。
尽管马克思提出过人们对自己历史的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不是在自己主观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也强调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在它容纳的全部文明力量释放出来以前,不可能无缘故的消弭,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只有在旧社会的胎体里成熟后才能出现,但马克思并不决绝地排斥人们在顺应时代趋势背景下对新社会建构的可能性,并以存在农村公社的俄国的现代发展为例,提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因为“‘农村公社’的这种发展是符合我们时代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的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依托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气魄,坚信通过我们特色的现代化实践,在现时代能够开辟和形成区别于西方的新的现代化。
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了高扬西方现代化的正宗和普适,自近代以来就接二连三地极力鼓吹现代化的一元性、西方性。
在国外,尼采的强力意志学说,视西方为建设现代化的“优等民族”,西方之外的则是只配被动应用的“劣等民族”;福山的历史终结学说,认为西方实行的现代政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吉登斯的现代化学说,认为全球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结果,它的全球布展,不仅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扩散,还包括对其他文化的排挤。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看似是立于公正客观的视角审视不同民族的现代文明发展,但实质上他仍旧是视西方的现代化文明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民族因为文化的边缘性和落后性,在建设现代化文明时,只能面临西方文明扩张的冲击。
在国内,近代典型的“全盘西化论”,鼓噪中国文明百事不如人,标榜西洋文化为世界现代化的方向,宣称我们应该抛弃“狭义的国家主义”,提倡“世界的国家主义”,通过西化改良,走民主道路;一段时期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唯西方经济学马首是瞻,以西方推崇的数理模型、计量分析理论生套中国的改革实践,妄言此外别无现代化进阶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推进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博大的民族睿智,我们能够也必然会在时代面前,“弄潮儿向涛头立”,为世界贡献出一条带有鲜明中华民族印记的现代化发展新路:相比于西方以资本为轴心形成的资本主义引领现代发展道路,我们能够开辟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发展新路;相比于西方的现代化在理论创造上主要是依托少数精英分子的构思规划、顶层运动,我们的现代化积极追求党领导下的顶层设计和广大人民基层实践的有机结合,坚信全民参与的理论创造能够指引也必将指引中国实现新型现代化的预设图景;相比于西方围绕资产阶级建构的三权分立式现代政治上层建筑,我们开辟的是面向全体人民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上层建筑;相比于西方借助对内盘剥工人阶级和对外剪刀差式压榨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获取现代发展私利,我们倡导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通过搭建“一带一路”机制,谋求在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环境中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现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