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

作者:陈广亮

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精神支撑。基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由,既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必将实现国家复兴的民族信心,也在于体现了承继中国红色基因的革命自信,还在于彰显了中国能够“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时代信心,更在于使中国领航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从容治理全面展现出来。深入、系统把握文化自信何以能够坚定支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有新作为。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文化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作者简介]陈广亮,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能够固本培元的精神根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启新征程、完成新使命的精神支撑和智慧保障,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而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秉承革命的红色基因、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和先进政党的从容领航,是其中的四个重要方面。

一、文化自信源于具有光辉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自信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特质之一是民族传统中存在可以为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提供养分的资源。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针对当时一些人提出新社会建设要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一切的“故意胡说”,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面对既定的民族遗产时,无论是民族的统一本身,还是民族政治上层建筑、文化等,都是要批判地继承,而非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的统一不是要加以破坏,相反,要由公社在体制上、组织上加以保证,要通过这样的办法加以实现,即消灭以民族统一的体现者自居同时却脱离民族、凌驾于民族至上的国家政权……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承担责任的勤务员”。这就是说,有益民族统一的因素可为无产阶级新社会批判性吸收为例,换句话,无产阶级对新社会的建构,不是不要民族的传统精粹,而是应该把民族传统中的有益养分批判性地运用到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依托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底力、精神和追求,我们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共同体文明,中华文明曾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重心,千年不衰。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虽久经挫折,但民族精神一直是砥砺前行的内在根源。中国共产党诞生特别是领导中国人民建

立新中国以后,民族传统的精粹全面地成为了支撑我们赢得民族独立、建设新社会的一个重要智力支撑。现代社会的“不安定和变动”特质要求无产阶级的新社会建构能够不断变革。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并不缺少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在文明的演进史上,我们多次进行的勇敢变革,譬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丰富的变革经验,而民族深处流淌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有丰富的变革智慧启示,也有雄厚的精神支撑;现代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特质要求无产阶级建构新社会能够结合国情、世情,有的放矢。中华民族的“兼收并蓄、自成一体”风格,深深地启迪着我们可以利用自身底力中积淀的制度文化精粹,能够越过而且将越过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特色的现代制度建构;现代社会要求有相应价值观念维护经济、政治等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义为重”和“群己合一”等观念,就是中国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有益养分;现代社会的生态发展特质要求无产阶级新社会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太和万物”“民胞物与”等理念,透着的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智慧,一定程度地裨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现代社会对国与国和平相处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和“和而不同”等理念,既正视差别,也强调共存,裨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和世界广大地区、国家良性互动、和谐共处。

二、文化自信源于传承了中国红色基因的革命自信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特质之二是珍视无产阶级革命对新社会建设的催化作用。现代社会是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不仅会迫使国家政权每天都必然会去“不断地进行反对社会舆论的战争,并由于猜疑而去摧残和麻痹独立的社会运动机关”,而且会借助传统和教育使“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无产阶级如要谋求革除资产阶级社会的异化统治,虽然在历史条件允可的情况下,不排除和平运动的可能,但是面对不可能主动进行自我革命的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统治,面对资产阶级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背景,无产阶级唯有通过革命的方式,通过革命精神的代际累积,才能实现对新社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完成新社会的建设。而革命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大的伟力,其根源就在于“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征程中,革命是中国前半程演进的主色调。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精神追求、精神品质,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给予了雄厚的底气。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上提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要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也必须率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探索上,依凭中国实际,密切联系工农大众,智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在极度艰难的长征存亡危机中,勇抱崇高革命信仰,不畏艰险,团结一致,凝聚百炼成钢品质;在日寇亡我中华危急时刻,毅然决然捐弃前嫌,携手全国人民,筹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牢全民族共同抗日的钢铁长城;在马克思主义如何直接指导一国实际革命摸索上,创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普遍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