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建筑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古建筑
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 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 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 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 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 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在建筑技术 方面,开始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 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天安门
午门
太和门
太和殿
金銮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御花园
堆秀山
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
“上古穴居而野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 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 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 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 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隋:统一后的城市建设
• 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 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 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两 座城均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 • 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又称赵州 桥)。它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 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 1,宫殿的布局 严格的中轴对称 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
• 2,陈设 华表
石狮
吉祥缸
嘉量
日晷
铜龟,铜鹤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 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北京故宫, 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 (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 始称故宫。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
这一时期建筑上大城市开始出现, 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的兴建 ,以及瓦的发展和砖的出现, 装饰
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铁工具的应用,提高了木构建筑的艺术和加工质量,加快了施工速度
。在工程
构筑物方面,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 大。
客家土楼 傣家竹楼
蒙古包 窑洞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 (未形成统一意见)
1、原始社会后期——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期) 2、秦汉 ——三国时期(成型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期) 4、隋唐 两代(成熟期 ) 5、宋元两代(转变期) 6、明清 两代(渐进期)
一、原始社会建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它的成熟必然是由完全不成熟的初始形态经过不断地演变,历经
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
(三)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
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 400 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
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 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
望见。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
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同时也反映了
当时的一些建筑形态、建筑发展,以及当时的建筑装饰等技术艺术的特色和水平,特别是雕刻艺术的
水平。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新建筑体系是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 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 系。
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早现代化国家 输入和引进的; 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一整套近代所需要的新建筑类型,很大程度上 都是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同类型建筑便捷地输入与 引进的。
新建筑体系在建筑类型上已大体形成较为齐全 的近代公共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和近代工业建筑的 常规品类。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 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 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 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 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 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 新建筑体系。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 繁荣发展的阶段。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 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 《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 化建筑、居住建筑。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东北的一些城市, 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特别是上海,这时期出 现了28座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 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 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 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 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 筑教育),引进和传播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创作思想。1927年成 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 《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 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 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 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节概述我国---以木构架为主;外国---以石料为主。

一我国古建筑发展演变1 商代:木构架已形成2 秦汉阿房宫:屋顶、屋身、台基3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播:寺庙、塔、石窟建筑。

例如:河北赵县安济桥(605~617)隋李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15层密檐塔,现存最古老的塔(532)北魏4 唐代---五代十国---宋元:古建筑发展的成熟期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最早的木构架(857)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最早的木塔,高66.6米(1056)辽代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元代5 明清: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例如:天坛,故宫,颐和园,明陵二特点民族风格1 南方:墙、屋面薄轻,木材用料细,建筑外观轻巧2 北方:墙厚,屋面重,用料粗壮,外观厚重3民族特点,等级制度:1)屋顶---- 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开间------11、9、7、5、33)色彩-----金、黄、赤、绿、青、兰、黑、灰、白宫殿民居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一、建筑外形1、屋顶----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屋身-----木构架,柱承重,墙不承重3、台基-----普通石台基,须弥座台基(做成多层雕刻丰富),栏杆,台阶二、建筑结构的特征1、木构架-----穿斗式:用穿枋把横向柱串联形成屋架;用斗枋把纵向柱联接形成框架台梁式:柱上搁梁,逐层缩短、加高,梁上搁柃条,柃条上排缘条,形成屋面举架做法2、斗拱------结构、装饰都起重要作用,是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将跳出的屋檐重量传给柱子,其组成为:升、斗、拱、昂、翘、坐斗3、单体建筑特点---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暴露结构,有利于通风、维修)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便于艺术加工如: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上下端有收缩如梭形卷杀----拱端切削成柔美曲线外形三、建筑群体布局特点-----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都面向院子。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发展史(附经典木建筑介绍)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发展史(附经典木建筑介绍)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发展史(附经典木建筑介绍)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流,现存的木构建筑中,大多是明清建筑,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存量极少,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唐代的南禅寺大殿。

从唐辽宋金至今,这些建筑历经千年,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见证,每一件都是弥足珍贵的国宝。

下面列出所有已发现的唐代至南宋建造的木构建筑,由于很多建筑具体建造时间不详,甚至断代都存在争议,所以不能完全按建造时间排序,而是以地域为主,兼顾时间。

唐代南禅寺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

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

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唐代佛光寺佛光寺是一座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的中型寺院,是唐朝时期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正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修建者为愿诚和尚。

佛光寺大殿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由于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无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佛光寺东大殿佛光寺的正殿东大殿位于全寺最后一重院落中,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面宽七间,进深四间。

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唐代广仁王庙广仁王庙又“五龙庙”,是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

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的中龙泉村,毗邻永乐宫现址,是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广仁王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东西宽47米,南北长96米,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

正殿始建于唐大和五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庙建筑,距今已有1170多年的历史。

唐代颜文姜祠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它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颜文姜祠是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

10中国建筑发展史

10中国建筑发展史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 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阙——“观”。
• 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中国建筑发展史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中国建筑发展史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2、装饰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中国建筑发展史
河南偃师二 里头二号宫 殿遗址: 面积比一号 小,同样也 是门、堂、 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 局在夏到早 商已经是大 型建筑的常 规布局方式, 中国传统院 落式建筑组 合开始走向 定型化。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黄河两岸地区,商是奴隶社会大发 展时期。开始出现一甲骨文为载体的文字记载,有灿 烂的青铜工艺,手工业分工已经非常明显,大量奴隶 集中劳动,这些都促进了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建国初十大建筑

建国初十大建筑

建国初十大建筑1、人民大会堂1958年9月起,先后从84个平面、189个立面,经过7轮筛选评审后,选出三个方案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并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

17万多平方米的总面积。

包括万人大礼堂。

5000人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个部分组成。

大小厅室有100多个。

笼式避雷网给大会堂罩上了一个巨大的罩子。

使其免受雷击之灾,此项设计比国外同行在理论上的研究提前了18年。

周恩来总理在国庆十周年时,对这项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它的精美程度,不但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quot;。

说到人民大会堂我们尤其不该忘记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当年人民大会堂设计的总建筑师鎛先生。

2、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博物馆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组建的,2003年2月28日挂牌成立,现正进行改扩建。

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是国立历史博物馆。

筹建于1912年,馆址最初在北京国子监旧址,1917年迁至故宫午门、端门及东西朝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博物馆事业十分重视,于1958年8月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兴建新馆,馆舍在次年9月落成,定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通史列》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列,展出了从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开始至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前的历史,包括文物资料九千余件。

《中国通史列》自展出以来,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外观众,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历史、文物及文化艺术方面的临时展览。

中国革命博物馆前身是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于1950年3月。

筹备处最初设在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

1958年10月开始在天安门前修建新馆,1959年8月落成。

1960年8月定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同时撤消。

1961年7月1日正式开放。

1969年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

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

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

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

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

元代盛行。

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

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PPT参考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39
2021/3/10
授课:XXX
40
2021/3/10
授课:XXX
41
这一原始居住形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
穴居。
2021/3/10
授课:XXX
13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 族社会,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其中代 表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 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 墙房屋。
2021/3/10
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
封闭庭院的面貌。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
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和庭院实例。
2021/3/10
授课:XXX
33
2021/3/10
授课:XXX
34
2021/3/10
授课:XXX
35
2021/3/10
授课:XXX
36
2021/3/10
授课:XXX
37
另一方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 城市也逐步孕育萌生。
2021/3/10
授课:XXX
32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发现 了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 号宫殿最大,其夯土台残高约80公分,夯 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建筑
(一)
第一章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述
2015年4月22日
第一节现代建筑发展分期
1)自律时期
①三年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建 筑 设计总方针为“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 注意美观”。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1953---1957): 学 习苏联经验;民族形式与国际式。
③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1958---1965): 十 大国庆工程;设计革命。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 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 利合作的新形式。于1994年2月经国 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南京禄口机场航站楼
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 越黄浦江的大桥,落成于 1991 年11月19日。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桥型采 用主跨为1385米钢悬索,是 我国第一座跨径超越千米的 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建成 时在已建桥梁中位列中国第 一、世界第四。1994年开工 建设,1999年10月建成通车。
境整洁优美、先进设施的工业区包括专用工 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提出了地下铁路 客站设计问题。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
为根治黄河水 害,1957年开始 在三门峡修堤筑 坝,1960年建成 著名的三门峡水 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 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 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 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 第一坝”。
之 一,使用大空间、低隔断、办公设备多, 效率 高,空调、电梯在多数地区进入办公建 筑,智 能化建筑出现。
90年代后期,会议中心或结合展览的会 展 中心,在发达地区登场。
信息与传媒建筑,是80年代后随着信息 业 及传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一、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历史背景(1)中国建筑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

人类历史上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第三次实际上就是以近代化为起点的世界现代化进程。

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建筑,首先要把它摆到这个历史大背景的高度来考察。

(2)中国近代化特征①中国的近代史和世界的近代史是不同步的,中国的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比世界近代史的起始整整晚200年。

a.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

b.处在这种转型初始期的中国近代时期的建筑,应该会突破长期封建社会枷锁下的迟缓发展状态,而呈现整体性的变革和全方位的转型。

②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蹒跚的、扭曲的。

a.中国是被动的开放。

外来的、诱发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冲击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击的。

租界的设立,港湾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的圈占和大部分通商口岸的开辟,都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来实施的。

b.租借地城市、通商口岸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和聚点,引发其城市转型、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

③现代转型启动期是在无序状态下蹒跚行进。

a.现代转型的整体进程十分缓慢,存在时间上的差异。

b.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中国近代的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形成一种截然分明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

2.历史特征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制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性。

突出的体现在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转型,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1)新建筑体系新建筑体系是与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系。

①两个形成途径a.从早发现代化国家输入和引进的。

近代中国的新体系建筑基本上由此形成。

b.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所占比重较小。

②显现出“后发优势”一整套近代所需的新建筑类型,大部分都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便捷输出和引入。

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

新时期 (1977~
北京香山饭店
广州白天鹅宾馆
谢谢
建筑学12-3 32 徐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
广 州 宾 馆
) 中国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从1976年10月到1978 年12月,建筑活动基本上仍然延续前一时期的设计思想和创作方法,建成的大 型建筑有毛主席纪念堂等。从1979年起,建筑工作者思想上解除了禁锢,建筑 学术思想日趋活跃,主要表现是:①对外国建筑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经验进行 再认识;②出版一批中国建筑学家和建筑师的学术著作;③广泛开展设计竞赛 和专题学术讨论;④政府主管部门提倡繁荣建筑创作,开展评选优秀建筑设计 的活动。这些活动活跃了禁锢多年的思想,提高了中国的建筑学术水平。在逐 步改善的创作环境里,中国建筑活动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村镇建设 农村中各种新的建筑类型如少年宫、文化中心、集镇影院、新 型工厂、体育建筑等不断出现。 城市住宅建设 旅馆建筑 高层建筑 城市用地的紧张,建筑技术的发展,使80年代出现了 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个营造高层建筑的热潮。
北京地安门宿舍
北京天文馆
调整时期 (1958~1964)
“大跃进”时期 1958年,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建筑界的“大跃 进”是以“快速设计”、“快速施工”为核心,以“技术革新”、“技术 革命”为手段的建筑活动。这个时期也进行了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的研究 并获得一定成果,有的单位还进行了设计工具的革新,如活版设计、图表 设计等。 在“大跃进”运动中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影响,一些建筑设计 和施工缺乏科学精神,工作粗滥,质量普遍下降。尽管如此,经过广大建 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建筑活动,如国庆工程等仍然取 得一些重大进展。 这个时期编成了大型建筑设计工具书《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一集于1964 年1月出版,第二集于1966年出版,第三集于1978年出版,深受建筑工作者 的欢迎。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 遗址。它面积约1.1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位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 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 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商代较大的 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 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 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
阿房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 始建于公元前212年,毁于项羽一炬。1994年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后,确认其遗址建筑规 模和保存完整 程度在世界古 建筑中名列第 一,属世界奇 迹和著名遗址 之一。被誉为 “天下第一宫”。
阿房宫白描图
秦朝离宫
秦离宫为数众多,在始皇统一全国后达到 极盛。始皇嬴政多次出巡,车驾几遍于全国, 其建筑形式亦有多种多样。现知的秦代离宫, 建于咸阳渭水南岸的有兴乐宫(西汉长乐宫即 在其基础上建立)、信宫、章台宫、上林苑等。 潼关以内的有兰池宫、望夷宫、长杨宫等。关 外之宫多名不见经传,其远者至于渤海之碣石。 今日辽宁绥中县海滨即发现有秦汉时代的宫室 遗址。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 百年中共迁都五次。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 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 小屯),直至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 地也称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 故称“殷墟”。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暴君,他穷奢 极欲,创制“炮烙”之刑,严酷镇压人民,商朝的社 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东边的洛邑,称为东 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 周王室衰落。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 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战胜的大国诸侯, 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称做霸主。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剩下秦、齐、楚、燕、韩、赵、 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建筑介绍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介绍ppt课件
53
54
▪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具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 2、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 与布局
▪ 3、独特的单体造型 ▪ 4、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 5、写意的山水园景
55
56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 木构建筑以木材构成各种形式的梁架,并作为整 个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主体,墙壁只起围护作用, 多数不承担荷载,故有“墙倒屋不倒”之称。
7
江苏武进淹城遗址(春 秋时小国淹国的都城,
有城墙三圈)鸟瞰
8
3、秦汉-南北朝
▪ 秦 古建走向统一化、大型化,为汉代打下基础。 ▪ 汉 形成我国古代建筑第一个高峰。木架建筑渐趋
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发展。叠梁式、穿斗式 木结构形成,多层木架建筑普遍建造。斗拱普遍使 用,但形式不统一,未定型。屋顶形式多样化:悬 山顶、庑殿顶、攒尖、歇山、囤顶等。岩墓出现并 盛行,石拱券墓,石梁板墓在东汉开始流行,石雕 艺术发展。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西汉都 城长安城面积约为AD4cent古罗马城的二倍半。 ▪ 三国、晋、南北朝 建筑技术主要是继承和运用 汉代的成就,由于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建筑大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如洛阳永宁寺、登封嵩岳寺、新疆 赫色尔石窟、敦煌、大同、云岗、龙门等。
59
60
61
2)木构架体系之穿斗式
▪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构架,也称穿逗架、穿斗架。 其特点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 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 穿枋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平行的两组木 构架之间,也是用横向的枋与檩连接。
▪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是可以使用细木料,山面抗风性 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 混合式构架:即叠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的构架形 式。一般是在房屋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 用抬梁式的,称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法。多见于南方 民居中。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一、原始社会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

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二、奴隶社会建筑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

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

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

,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

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

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

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

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三、清代
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对外宽容:联姻 对内高压,“文治武功”
1.建筑群: • 住宅类型丰富 •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
中国建筑发展史
2.建筑技术:
<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
以斗口为基础单位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中国建筑发展史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一、元代
1.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
农业、工商业停滞
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 减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 采用天然大弯木
3.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4. 细石器文化 :神庙与祭坛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文化背景: •禅让——传子不传贤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2.科学技术:
<2>木构——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 宇文恺 五代:完美——停滞——定型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虎丘塔
栖霞山舍利塔、广东光孝寺铁塔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中国建筑发展史
3.建筑技术:
<1> 河北赵县安济桥
• 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减少水压 • 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两边大中间小 •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空斗砖墙
中国建筑发展史
3.建筑群的成熟:
园林——《园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筑艺术风格:
平直,无侧脚——比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侧脚——舒展、稳重 商品发展——“通俗小说” 艺术“世俗化”——苏式彩画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一.旧石器时期
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 2.穴居、巢居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龙山文化 :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特 浪漫 理性 浪漫 性 时期 时期 时期 规 律 高 潮
中国建筑发展史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 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
<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 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
<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 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中国建筑发展史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 辽代承唐风
1、园林
2、装饰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有规则地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 防洪 挖沟灌溉
3.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
•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中国建筑发展史
3.建筑特征:
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修长城、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 弘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 阙——“观”。
中国建筑发展史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 道的内在精神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
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