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美与与种子土壤理论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

土壤学部分绪论土壤学:研究土壤形成演变、形成性质、开发利用以及培肥改良的一门学科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具有肥力土壤肥力:土壤供给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肥力分类: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肥料:把施入土壤中或喷施于作物茎叶,能直接或间接的供给作物养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或者改良土壤性状,逐步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

肥料分类: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国策: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腐殖质营养学说(泰伊尔):腐殖质是植物的唯一营养矿质营养学说(李比希)植物营养主要靠土壤中的矿质营养以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矿物质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由于不断在体让上种植植物,土壤中的营养不断消耗,如果不把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营养归还给土壤,那么土壤最后会变得十分贫瘠,甚至寸草不生。

最小养分定律(李比希)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最小的养分控制。

报酬递减率(米切里希)给作物施加肥料,当施肥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施加肥料,作物产量不增加反而降低。

土壤固相组成土壤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所有无机物的总称矿物:一类具有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单质原生矿物:地球内部岩浆岩冷凝时形成的、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

常见硅酸盐类(钠长石、钾长石、钙长石)次生矿物(粘土矿物):原生矿物在各种风化因素的作用下,改变了形态、成分和性质而形成的新矿物。

(常见层状次生硅酸盐类矿物)次生矿物的分类依据:硅氧片和铝氧片的排列方式1、1:1型粘土矿物,无膨胀性,电荷数少,带正电,胶体特性较弱。

高岭石(南方)保水保肥性能弱2、2:1型粘土矿物,有膨胀性,电荷数多,带负电,胶体特性强。

蒙脱石(北方)保水保肥性能强同晶替代:使晶体带点中心离子被其他离子所代替国际制土粒分级石砾>2、砂粒(粗砂粒2-0.2、细沙粒0.2-0.02)、粉砂粒0.02-0.002、粘粒<0.002土壤质地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粒级分类各级土粒的主要特征▪1.石砾及砂粒粒级大,抗风化,养分释放慢,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附性。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 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土壤的形成过程
(1)岩石风化过程 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形成原始土壤 形成成熟土壤 高等植物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3)高等植物生长过程 微生物、低等植物 风化作用 岩石 成土母质
盐化、脱盐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 聚的过程。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 盐化层的盐渍土。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 渍土中可溶性盐在 降水、人为因素等 作用下降低或排出 土体或迁移到下层 的过程。
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 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结果在土壤底层形 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收性复合 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盐化与碱化相伴随进行。先盐化,发生脱盐化过程,土壤 胶体发生交换性钠吸附,从而产生碱化,即碱化土是盐化、脱 盐化相互交替的结果。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 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 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 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 量积累有机物的过程。
黏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 程。可分为残积黏化过程和淀积 黏化过程。 残积黏化:原生矿物进行土内风 化形成黏粒,未经迁移。 淀积黏化:风化作用形成的黏粒 受水份的机械淋洗,迁移到一定 深度的土层聚集,是该层黏粒含 量增加,质地变黏。
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淀积的 物质可以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下部地下水 的上升,可以是粘粒也可以是钙铁锰铝等,淀积 的部位可以是土体的中部也可以是土体的下部。 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必须具备这一个重要的 土层。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1、土壤与生物 :土壤中常见的重要生物群
小哺乳动物--松鼠、 老鼠、地鼠 昆虫--弹尾虫、蚂蚁 甲虫、蛴螬 食草性 千足虫、木虱 螨类 大型的 蛞蝓、蜗牛 蚯蚓 鼹鼠 昆虫、许多蚂蚁、 甲虫 食肉性 有些螨类 蜈蚣
动物
蜘蛛
线虫 微型的 食肉寄生食草 原生动物 轮虫
木本植物根系 高等植物根系 草本植物根系
5、詹尼 :土壤形成因素既不是土壤形成的原因,也 不是它的动力,而是决定一个土壤的状态及其历史的 因子,母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初始状态 S=f(cl,p,o,r,t......)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S=f(cl,p,o,r,t......) S=f(p,cl,o,r,t......) S=f(o,cl,p,r,t......) S=f(r,cl,p,o,t......) S=f(t.cl,p,o,r,.....)
西比尔采夫 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 地带性土壤 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 隐地带性土壤 3)泛域土纲(Azonal soil) 泛地带性土壤
4、威廉斯:生物发生学观点 生物主导 人类活动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是高等植物 和微生物活动的结果 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 自然土壤 自然肥力 农业土壤 人为肥力 经济肥力
第一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Soil Forming Factors)
1、法鲁:农业地质发生学派 学) 土壤与母质 (Pedology发生土壤
2、李比希: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库 肥料归还学说
土壤-养分储存
3、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
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难题的 最好的和最客观的老师

种子与土壤学说

种子与土壤学说

种子与土壤学说
种子与土壤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罗尔夫·科赫(Rudolf Virchow)提出的,该学说认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种子(肿瘤细胞)和土壤(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种子代表肿瘤细胞,它们具有异常的生长和增殖能力,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突变、基因改变等机制获得这些异常特性,从而形成肿瘤。

土壤则代表肿瘤微环境,包括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和免疫细胞等。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生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和调控作用。

它可以提供肿瘤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生长因子和氧气,并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

种子与土壤学说强调了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肿瘤细胞通过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来适应和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促进自身的生长和生存。

同时,肿瘤微环境也可以对肿瘤细胞的行为产生影响,如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该学说对于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可以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如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和分子,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1、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土壤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由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积3、土体构型:在土培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湿度和空气)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6、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7、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其中对土壤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科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归还学说”)、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德国地质学家法鲁,在深入研究土壤矿物形成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的措施。

)、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奥地利土壤学家库比纳,首次将土壤薄片显微观察方法引入土壤学研究,创建了土壤微形态学体系,并用来鉴别分类土壤)。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1883年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他创立的土壤发生学派和土壤地带性学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土壤学家的工人,并已成为现代土壤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后前苏联学者威廉斯、波雷诺夫、柯夫达等进一步集成和发展了土壤发生学理论,提出了同意的土壤形成过程学说。

至20世纪中期,一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植被与土壤》《气候与土壤》《母岩、地形和土壤的关系》《土壤学原理》,这些成果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多吉美与与种子土壤理论

多吉美与与种子土壤理论

多吉美阻断VEGF、PDGF与血管 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阻 断内皮细胞内的 Ras/Raf/MEK/ERK通路,抑制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使土壤贫 瘠,间接抑制肿瘤生长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9 Dec;1796(2):293-308
“种子与土壤”理论阐述肿瘤转移的奥秘 1889年,Stephen Paget 提出“种子与土壤理论”
“When a plant goes to seed, its seeds are carried in all directions, but they can only live and grow if they fall on congenial soil”
肿瘤转移的过程是不同转移能力细胞选择的过程,只有极少转移能力强的细胞—“种子”能够转移到 靶器官并存活
转移只能在特异的器官中形成
转移灶能否形成取决于肿瘤细胞(“种子”)与器官微环境(“土壤”)间的相互作用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2009; 41 :1452–1462 Clin Exp Med2006;6:145-149
无血管形成
肿瘤生长至直径2mm时,开始诱导新 生血管形成;
丰富的新生血管为肿瘤输送氧气、营养、 转运代谢产物,满足肿瘤组织无限生长 的需要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血管形成
“种子”的增殖与“土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Int J Cancer. 2011 Jun 1;128(11):2527-2535.
肿瘤血管形成受多种因子相互调控
Isaiah Fidler 提出肿瘤转移 的异质性
James Talmadge证明 肿瘤转移灶是 来源与单个存 活细胞的克隆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1、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土壤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由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积3、土体构型:在土培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湿度和空气)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6、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7、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其中对土壤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科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归还学说”)、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德国地质学家法鲁,在深入研究土壤矿物形成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的措施。

)、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奥地利土壤学家库比纳,首次将土壤薄片显微观察方法引入土壤学研究,创建了土壤微形态学体系,并用来鉴别分类土壤)。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1883年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他创立的土壤发生学派和土壤地带性学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土壤学家的工人,并已成为现代土壤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后前苏联学者威廉斯、波雷诺夫、柯夫达等进一步集成和发展了土壤发生学理论,提出了同意的土壤形成过程学说。

至20世纪中期,一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植被与土壤》《气候与土壤》《母岩、地形和土壤的关系》《土壤学原理》,这些成果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育种实用统计学(第五版)

育种实用统计学(第五版)
40六育种值实际使用策略41八经验式育种的选择技术方法41一经验式育种的困惑41二经验式育种选择使用的是育种值41九blup42一blup介绍42二单性状blup育种值计算示例43三多性状植物育种blup分析模型48四植物育种blup模型49五植物育种blup模型中种群效应49六直接效应分析法50十品种稳定性分析51一品种稳定性分析模型52二模型分析52三品种稳定性分析新模型53四结论53十一总结54十二困惑55困惑1自由度55困惑2方差55困惑3复杂的计算方法56困惑4方差分析表中的期望项目构成
育种实用统计学
(第五版) 2016.07.22
北京中农博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致读者:
北京中农博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曾在京举办免费的育种统计培训班,后考虑 外地客户来京不方便及农时因素,也为了节省大家时间和费用,免费育种培训班 就衍变成推出免费《育种实用统计学》和《农博士植物育种研讨培训 ppt》 ,将博 思公司育种技术研究成果无偿与育种者交流分享,期望推动国内育种统计应用、 提升育种选择效率效果。
前言 ............................................................................................................................................................................. 3 一、试验设计 ...............................................................................................................................................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2015-09-15 11:36| 作者:盖钧镒刘康赵晋铭| 标签:作物种业1国内外作物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发展205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90亿,作物生产必须在2050年前实现翻番才能满足全球人口的需求。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2.4%的年增长率递增,而目前平均增长率仅1.3%。

耕地资源的开发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是解决问题的2个关键途径。

耕地资源有限,生产水平则是开放的。

品种改良和栽培水平两者间,品种改良是主动性因素,栽培水平的实现以品种特性和水平的上限为依据。

因而,全世界都十分重视品种改良和种业发展,从而驱动种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玉米小斑病感染T型不育系导致美国玉米毁灭性损失,促使育种学家对于作物品种遗传脆弱性的深刻反思,由此推动了对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以及作物种业的发展。

国际种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了新起步,作物种业从公益性部门扩展、转移到民营企业。

迄今美国的种业90%以上属于民营企业。

种业作为一个产业,是支撑农作物生产的最基本产业。

以种业为背景的科学技术归之为种业科学技术。

种业公司相继从高等学校吸收育种毕业生,聘请在任或退休教授,建立从育种到种子生产和种子精选、加工、检验、销售的技术体系。

一批包括Monsanto、Pioneer、Syngenta、Bayer等在内的全世界跨国种业公司成长起来。

公司竞相发展种业科技并与公益性研究机构的科技研究相互呼应、补充或结合,推动了现代种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

种业的竞争深入到品种、种子质量、销售推广等各个方面,因而推动了育、繁、推各环节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科技在种业中应用的快速发展。

中国21世纪前后才重视种子产业的发展。

这以往种子是公益性事业。

品种选育和种子的繁殖、推广都是政府的行政事业,种子部门的工作重点是组织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以及种子的生产和推广。

研究部门主要负责新品种培育,各级原(良)种场负责种子繁殖和提纯复壮,农民和合作组织对推广品种进行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

青岛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绪论

青岛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绪论

肥料的重要性
2、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肥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是植物 的粮食。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农 谚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 肥”,正说明了肥料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肥料在各项作物增产因子中起的作用 最大,我国目前已达到35%以上。
土壤和肥料的重要性—肥料的重要性
养分归还学说
• 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 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 把这些矿质养 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因此必须把 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 归还给土壤. • 养分归还靠肥料!
最小养分律
•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 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 少而变化, 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 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 提高。
• 在最早的60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有42人是他 的学生的学生。
农业化学学说体系构成
• • • •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植物养分储存库-土壤 养分归还学说-肥料 最小养分律
矿质营养学说
• 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植物最初的 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 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 CO2 来实现其营养作用.因此, 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局限性和不足
• 过于强调矿质养分的作用,而对有机物(腐殖质)的营养 作用的理解是片面的; • 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 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 • 全部归还作 物带走的养分是不经济和不必要的,应有针 对性地归还养分。 • 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但错误的认为植物所 必需的氮是从大气中直接吸收的,所以在他的化肥配料 表中没有加入氮化物。随着这点被纠正了,从而使农业 生产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1
2
母质影响土壤矿质养分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 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 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3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和形态特征
例如,花岗岩风化体中 → 石英沙砾于土壤 中 →使土体疏松而易渗水→土壤不易发育 ;其 风化盐基成分较少 →在强淋溶 下完全淋失,使 土壤呈酸性反应。基性岩上形成的土壤则相反
风化天数指日均温在 0 ℃以上的天数。赤道 高温带的风化强度约比温带强3倍,比极地寒冷 带强9~10倍,因而热带和寒带的成土速率差异 极大.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4


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当温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降水量增 加而增加。 当湿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减少。一般是草原气侯条件下,其C/N比 与 H/F 比均高,向湿热、湿冷和干燥过渡,其 C/N比与H/F比均会下降。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29


(六)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演变的影响 (1)人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影响是快速的,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 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而且会出现更多的 熟化土壤。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 基础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 (剥削地力、加速侵蚀、沙化、污染)。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2

4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特性
→ 土壤腐殖质富含 CaO, 火山灰岩母质 → 土壤腐殖质含有较多的P2O5、K2O
石灰岩母质 (二)气候 (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 生物作用. 1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在热带、亚热带条件下,土壤中钾、钠、钙 可全部淋出土体;而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一 定土体中淀积;在干旱地区,碳酸钙基本上未移 动,在土壤表层聚积。

12、索拉非尼治疗肝癌

12、索拉非尼治疗肝癌
安慰剂 (n=76) 疾病控制率 安全性
患者来自亚太地区23个中心:中国大陆(占2/3)、台湾、韩国
Cheng AL et al. Lacnet Oncoligy 2009;10:25-34.
亚太研究:总生存时间(OS)
1.00
0.75
生存率
0.50
索拉非尼 中位生存时间: 6.5 月 (95% CI: 5.6-7.6) 安慰剂 中位生存时间: 4.2 月 (95% CI: 3.7-5.5)
程序性死亡
ERK
血管发生: 分化 增殖 转移 小管形成
细胞核 多吉美
多激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2、 VEGFR-3、 PDGFR-b、 FLT-3和 c-KIT
多激酶抑制剂:丝氨酸/苏氨酸:C-Raf (Raf-1)和B-Raf1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C-Raf (Raf-1)和B-Raf1
ECOG PS = 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 MVI =大血管侵润 EHS = 肝外转移
Llovet JM et al. N Engl J Med 2008;359:378-90.
1:1 随机化 (n=602)
Child–Pugh A
索拉非尼 400mg bid (n=299)
SHARP:总生存时间(OS)
风险患者 索拉非尼: 安慰剂:
SHARP:RECIST 疗效来自独立评价)索拉非尼 n = 299
最佳疗效(%)
安慰剂 n = 303 0
2 (0.7) 204 (67)
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疾病稳定 (SD)
0
7 (2.3) 211 (71)
疾病进展 (PD)
4个月时的无疾病进展率(%) 治疗持续时间 (中位时间,周)

第五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第五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隙,裂隙中移动,而迁移到一定深度的土层
中聚集. 它的存在是土壤发生淀积粘化的
重要标志。
四、钙积过程
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指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 至某一土层淀积下来的过程。碳酸钙淀积的层次 称为钙积层。碳酸钙形成的新生体多种多样,如石 灰结核,眼状斑,假菌丝体等。
五、盐化和脱盐过程
1. 盐化过程 指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积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或 滨海地区。 通过含盐地下水上升或海水浸渍而使土壤表层积聚可溶性盐, 在地表干燥时往往有盐霜,盐斑,盐结皮,甚至有盐盘出现。 2. 脱盐过程 盐渍化土壤经降水,灌溉水的 淋洗,使可溶性盐分通过排水 或降低地下水位而减少的过 程。
土壤剖面形态要素及其描述
1. 土壤颜色 2. 土壤质地 3. 土壤结构 4. 土壤坚实度 5. 土壤孔隙状况 6. 土壤干湿度 7. 土壤新生体 8. 土壤侵入体
新生体
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 的生成物。
胶膜:覆盖在结构体表面,土粒细,较光亮; 锈纹锈斑:地下水经常上下移动,如水稻土; 铁盘:由铁聚集的薄的层次。
灰化过程与白浆化过程的区别:
种类
植被不同
母质不同
灰化过程
寒温带下的针叶林
砂性母质,透水,淋溶强
白浆化过程
草甸,森林草甸,草 甸沼泽植被 粘重母质
水分类型不同
淋溶型
表层滞水侧渗型
铁、锰淋溶 有机质成分
自上而下淋溶至B层,土体 铁锰主要在B层以上
中无铁锰结核。
的表层,有结核存在。
H/F<1
H/F>1 (除白浆层<1)
层组成的土体,在其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 的、均一的,当然这种划分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ppt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ppt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6章土壤分类6.1 土壤分类概述6.2 中国土壤分类6.3 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思考题与个案分析教学重点1. 了解土壤分类的原理、依据和方法2. 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的依据及其特点3. 熟悉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

关键词土壤发生分类soil genetic classification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土壤类别soil taxon诊断表层diagnostic surface horizon诊断表下层diagnostic subsurface horizon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InternationalReference Base for Soil Classification 知识结构认识土壤分类原理依据、方法与发展6.1 土壤分类概述掌握中国土壤分类体 6.2 中国土壤分类系的特点熟悉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及其参比6.3 国际土壤分类6.1 土壤分类概述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性状和特征,对土壤圈中的各异聚合土体所做的科学区分。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存在的自然体即土壤圈,如图6-1所示。

Simonson先后提出了单个土体pedon与聚合土体polypedon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土壤多级系统,按聚合土体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首先,将相似的聚合土体归并为土纲;其次,据土纲的差异性,将土纲细分为亚纲,再按亚纲内次级土壤性状的差异性,将亚纲细分为土类,…。

图6-1 土壤圈及其组成的解析示意图土壤圈中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是在不同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所构成的。

土壤性状特征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在土壤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过程中能够直接定量化测量的土壤特征。

故土壤发生学是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中医和有机农业二—土壤生态系统的阴和阳

中医和有机农业二—土壤生态系统的阴和阳

中医和有机农业(二)—土壤生态系统的阴和阳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一一素问•阴阳离合论从上一篇木醋液的例子,我们了解的关于农业的阴阳理论,其实可以解释很多农业中的规律。

这一次我们谈一下在土壤生态系统里面的阴和阳。

中医的阴阳理论其实非常复杂,但是通常有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越是有形的部分越属于阴,越是无形的部分越属于阳。

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可以说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阳“,而各种矿质营养元素为”阴“的部分。

虽然我们看不见,但每克土壤里有几亿微生物。

整个西方的哲学体系,是偏重物质主义的,正如西医理论源自于对人体肉体部分的研究,西方化学农业也源自于对土壤营养物质的研究,最著名的就是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认为土壤中的N、P、K (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对于植物生长是起决定作用的,化肥就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生产的。

学习中医我们就知道,对于人的生命起更加重要作用的并不是肉体这个物质层次的东西,而是经络、能量、精神等这些看不见的部分。

同样对于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也发现,土壤微生物才是土壤活力的最重要因素。

而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存在的物质基础。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恰恰是在化学农业中被忽略的部分。

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可以把激活土壤微生物的材料,如生物动力农业中的BD500 、木醋液等看作阳中之阳,而EM 菌、酵素注1 、土著微生物等补充土壤微生物的材料看作阳中之阴。

含N、P、K 等营养元素高的速效型肥料可以看作阴中之阴,使用过量时会抑制土壤的微生物,而含碳的有机物,因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础,所以是阴中之阳,本质上讲这些含碳的有机物,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所以其实是属于能量的部分。

之前我们对木醋液已经有了解,木醋液并不直接补充土壤微生物,而是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微生物的繁殖。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动力农业里面的BD500 注2,将牛粪装入牛角,埋入地下,吸收宇宙能量,然后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很小的剂量就可以激活土壤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转移的过程是不同转移能力细胞选择的过程,只有极少转移能力强的细胞—“种子”能够转移到 靶器官并存活
转移只能在特异的器官中形成
转移灶能否形成取决于肿瘤细胞(“种子”)与器官微环境(“土壤”)间的相互作用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2009; 41 :1452–1462 Clin Exp Med2006;6:145-149
内皮增殖
血管通透性增加 细胞存活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2008;13:6537-6553
多吉美抑制种子增殖,贫化土壤
多吉美多点阻断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多吉美能够抑制Ras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和多种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
多吉美双重抑制,预防肿瘤转移
多吉美阻止生长因子与肿瘤细胞表面 受体结合,并阻断肿瘤细胞内的 Ras/Raf/MEK/ERK通路,抑制种子的 增殖
抑制因子
血管抑素(angiodt-1(TSP) 血小板因子4(PF4) 。。。。。。
VEGF是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
当肿瘤组织直径达到2mm时,肿瘤细胞经产 生大量VEGF,通过“旁分泌”机制作用于 血管内皮细胞。
Baldulin Lucke通过静 脉注射肿瘤细 胞并比较在肝 和肺中的生长, 研究肿瘤转移 的器官特异性
Isaiah Fidler 报道转移是由 很少的存活下 来的肿瘤细胞 引起
1975
Irwin Nicolson提出 肿瘤转移是由 一系列事件引 起的瀑布反应 过程
Peter Nowell 提出肿瘤细胞 的克隆演变
VEGF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 活Ras/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诱导内 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游 走及血管形成
VEGF能增加微血管通透性,促血浆纤维蛋 白外渗,细胞外基质改变,纤维素沉积, 形成新的血管和基质
细胞迁移 血管生成
PDGF也是重要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
PDGF能促进多种细胞加快分裂; PDGf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长和趋化异性
多吉美阻断VEGF、PDGF与血管 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阻 断内皮细胞内的 Ras/Raf/MEK/ERK通路,抑制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使土壤贫 瘠,间接抑制肿瘤生长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9 Dec;1796(2):293-308
“种子与土壤”理论阐述肿瘤转移的奥秘 1889年,Stephen Paget 提出“种子与土壤理论”
“When a plant goes to seed, its seeds are carried in all directions, but they can only live and grow if they fall on congenial soil”
该通路一旦持续激活,则细胞增 殖失控、凋亡受阻
“种子”的增殖与Ras/Raf/MEK/ERK通路的异常密切相关。
治疗肿瘤转移要针对土壤
种子”生长的初期主要依靠周围组织的弥 散作用来获取营养作用和排泄代谢产物;
随着“种子”不断增殖,肿瘤不断长大, 需要消耗更多的氧及营养物质;
如果没有新血管的生成,“种子”赖以生 存的“土壤”就变得贫瘠,肿瘤就会因缺 乏营养而“饿死”
无血管形成
肿瘤生长至直径2mm时,开始诱导新 生血管形成;
丰富的新生血管为肿瘤输送氧气、营养、 转运代谢产物,满足肿瘤组织无限生长 的需要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血管形成
“种子”的增殖与“土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Int J Cancer. 2011 Jun 1;128(11):2527-2535.
肿瘤血管形成受多种因子相互调控
Dale Rex Comanb把转移 归因于肿瘤细 胞在毛细血管 的滞留
Gabriel指出细 胞表面酶的调 控能影响细胞 的转移潜能
Isaiah Fidler 报道体内选择 具有高转移潜 能的细胞
1889 1929
1944 1952
1962 1970
1973
James Ewing指出 肿瘤播散单纯因为 血管和淋巴管的解 剖因素
1982
1984
1900s
2000s
Lance Liotta 提出肿瘤侵袭 转移与细胞产 生蛋白水解酶 有关
Ian Hart利用 异位器官展示 肿瘤转移的器 官特异性
David Tarin报 道在采用腹腔 静脉分流术治 疗的卵巢癌患 者中发现肿瘤 转移器官特异 性的证据
肿瘤转移的治 疗策略直接针 对宿主因素 (血管生成、 器官生长因子
多吉美与“种子和土壤”的故事
——针对肿瘤转移的种子和土壤 多吉美多点阻断 双重抑制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增殖
血管生成
分离/侵袭
进入循环系统
渗出血管
与毛细血管 壁黏附
靶器官滞留
与血小板、淋巴细 胞等血液成分相互
作用
运输
建立微环境
增殖/血管 生成
转移灶形成
肺脏
心脏
肿瘤转移涉及下列步骤:
1. 原发灶肿瘤细胞增殖 2. 原发灶肿瘤血管生成 3. 肿瘤细胞与周围细胞分离并侵袭 4. 肿瘤细胞侵入循环系统 5. 肿瘤细胞随循环系统运输 6. 肿瘤细胞在靶器官滞留 7. 肿瘤细胞与毛细血管壁黏附 8. 肿瘤细胞渗出血管,进入靶器官组织 9. 肿瘤细胞在靶器官组织建立微环境 10.肿瘤细胞在靶器官组织中增殖,并生成新生血管 11.转移灶形成
“种子与土壤”理论改变肿瘤的治疗策略
治疗肿瘤转移要针对种子
种子的增殖与Ras/Raf/MEK/ERK 通路的异常密切相关
几乎所有的细胞因子受体都可以 激活Ras,活化的Ras激活Raf, 然后使MEK磷酸化,活化其唯一 的底物ERK
活化的ERK形成二聚体,转入细 胞核,参与细胞的增殖、存活、 分化和凋亡。
Cancer Res 2010;2010;70:5649-5669 Nat Rev Cancer. 2003 Jun;3(6):453-458.
“种子与土壤”理论三部曲
肿瘤具有异质性
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增殖能力、血管生成能力、黏附特性、运动和侵袭能力等 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
肿瘤转移是细胞选择的过程
肿瘤血管形成的开关平衡学说
血管形成过程同时受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 抑制因子的共同调控 内皮细胞为调节因子的靶器官 肿瘤生长过程中,这两类因子的平衡失调 导致闸门开放,引起大量血管生成
促进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 表皮生长因子(EGF) 肿瘤坏死因子(TNF) 。。。。。。
Isaiah Fidler 提出肿瘤转移 的异质性
James Talmadge证明 肿瘤转移灶是 来源与单个存 活细胞的克隆
肿瘤转移的异 质性和器官特 异性在免疫缺 陷的小鼠中得 到证实
原位杂交、免疫组 织化学和激光捕获 微播散技术表明肿 瘤基因、生物学和 转移异质性
11997763
1977 1980
“种子”指有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 “土壤”指为肿瘤生长提供适合微环境的器官或组织; “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中才能定植、生长、增殖
Cancer Res 2010;70:5649-5669
“种子与土壤理论”经百年论证,不断充实
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复论证,“种子与土壤”理论获得越来越多证据支持
Stephen Paget提 出“种子与土壤 理论”解释肿瘤 倾向于转移至某 些器官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