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
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的特点①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
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②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物价上涨率的计算公式是:物价上涨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物价上涨率=(-1)×100%=100%。
类型中另有:④输入型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
⑤抑制性通货膨胀。
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现代经济学界在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或经济效应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大致有“促进论”、“促迟论”和“中性论”这三种不同的意见。
1、促进论“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增长。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育费兰克斯、西尔斯及萨尔沃等人,其理由是:(1)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的提高一般快于工资的提高,结果导致实际工资降低,厂商的利润增加,这样就会刺激厂商扩大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的原因、特点、后果以及措施
通货膨胀的原因、特点、后果以及措施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又称指的是纸币的发行量超作为衡量通胀水平是否合理的标尺,即减息,来刺激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原因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
是由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特点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后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三、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措施通货紧缩就是从流通中通过这些办法抑制总需求,使之接近于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来抑制通货膨胀,采用的办法主要是:颁布价格指导线、以减税等但是,而只是把它作为对货膨胀,相反却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简要分析我国建国以来的货币发行及通货膨胀
• 65年到68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冒进,每年平 均新增货币56亿,每年增长速度为14%, 68年达到666.9亿元 • 69年到70年“调整,巩固,提高”,出现第二 次通货紧缩,每年货币减幅只有7亿元。 • 从70年到79年开始了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 胀,每年平均新增货币90多亿元,增长速 度是15%左右,增长量保持在百亿元之内, 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 • 81年到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 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 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
①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在流通中所 需的金 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 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 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例如, 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 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 元,纸币贬值率 ②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纸币贬值率 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
• 84年到89年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 元,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第四次通货膨 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 • 从90年到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数千亿 元之内,没有超过万亿元:90年与89年相比,新增 5253亿元,91年比90年新增4100亿元,92年比91 年新增6100亿元,93年比92年新增9400亿元,环 比增长速度39%!93年货币存量达到34879亿元。 94 94年开始货币增长量超过万亿:94年比93年新增 94 93 121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为34.6%;95年比94年 新增14000亿元,96年比95年新增16000亿元,97 年比96年新增15000亿元,98年比97年新增13500 亿元,99年比98年新增15400亿元,2000年比99年 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 货币存量达到152888亿元。平均年增长量为15100 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右,可以称为第五次 通货膨胀期。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1984-1997我国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概况分析在中国渐进式性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是要建立一个主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治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经济改革是否可以继续下去。
在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不断出现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势态,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关于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学者的主要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量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
其中,对于我国在1984~1997阶段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定义中的前两种较适用。
当时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主要集中于货币数量这一基本指标,对通货膨胀治理有着重大作用。
本文历史地回顾当代中国的货币政策,试图说明货币政策的实行是如何调节通货膨胀的,对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研究分析:一、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分析1.1984~1986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
在当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1984年第四季度,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
为了满足高速经济的发展,弥补财政的较大赤字,中央的货币开始超量发行,1984年末流通中的现金达到79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9.5%,使得通货膨胀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了第一次“抢购风潮”。
1984年第四季度的零售总额为944亿元,比1983年同期上涨28.8%。
为了防止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论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积极现象。
近两年我国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了解使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通胀压力和治理通货膨胀。
首先,就我国目前的通胀而言,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内方面1.货币超发从通胀的定义出发(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不难得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
2008年,为应对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央行超发了43万亿的货币。
这大大的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M2(广义货币)的发行量约为实体经济的需要的货币量的2倍。
而且,2011年央行的货币增幅依然维持在16%左右。
由此可以断言,通胀会成为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内经济面的一种常态。
2.成本推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教授统计,2003―2008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收入水平也必然发生变化。
据统计,农民工实际工资每年增长率达10.2%。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全国范围内的民工荒就是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表现,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开始上涨。
工资上涨之后,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也提高了,产品价格的提高随即传递到CPI上。
(二)国际方面全球四大央行(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充裕。
美国走出金融危机靠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应对泡沫崩溃用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如果纸币发行量大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会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这种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相反,通货紧缩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原因被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②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②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③结构性因素。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
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
尤其是通货膨胀在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的问题。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应对方法一、建国初期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基本原因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滥发金元券,采取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用发行贷币的办法搜刮民财打内战,维持其统治。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仍然上涨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在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人民币的最初一年里,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人民政府的财政支出、军费支出大增;而且生产又因为战争遭到破坏,少数不法分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新中国人民政府正确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措施,统一财经工作,整顿经济秩序,打击不法商贩,尽快组织恢复生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制止了持续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通货膨胀。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通货膨胀1、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50年代,由于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刮“共产风”和“浮夸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瞎指挥,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高指标,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连续下降,财政出现虚收实支。
1958年到1960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169、4亿元。
银行系统采取“全额信贷”,需要多少,贷多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贷,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都可以贷。
出现指山买柴,指水买鱼,划地为矿的怪现象。
基建规模过大,财政连年赤字,导致银行信用大膨胀。
政府采取纠正“左”的错误思想的政策,并实施“调整经济比例,压缩基建战线,控制贷币投放”的经济方针,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治理。
具体采取的措施是:⑴大力压缩预算内、预算外基本建设投资规模;⑵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⑶大量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⑷严格控制财政管理,压缩财政支出;⑸控制贷币发行,组织回笼贷币。
一直到1963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物价有所回落,经济秩序基本恢复。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通货膨胀:这个时期属于“隐蔽性通货膨胀”虽然物价很稳定,贷币发行增长比例不是很大,但商品供应匮乏,上百种商品采取凭票限量供应,实际的黑市价格往往高于国营价好多倍,再加上经济建设中“左”的思想影响,使基建战线拉的过长,财政年连续赤字,贷币流通再次出现大的波动,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与简介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与简介通货膨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通货膨胀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通货膨胀的概念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通常经济学家认可的概念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通俗的讲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
定义中的物价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也不是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可见,通货膨胀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
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与通缩的比较区别1、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
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
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金融史论文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法分析班级:金融1302姓名:邹*学号:**********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法分析我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得失及其产生的通货膨胀现象,据当代著名钱币史学者郭彦岗教授统计,我国从秦汉至清末,计有通货紧缩9次,通货膨胀19次,其中有13次发生于铸币流通时期(秦汉到五代十国),6次是在纸币流通情况下出现的。
本文将以各朝代的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做一些相应的分析,希望从中找出共性,给广大学者做一个参考。
(一)铸币流通时期的通货膨胀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铜、银、金、铅等金属铸币,以铜铸币为主,中国古代在发行铜铸币时,出现过多次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
其中重要的大致有一下几次:(1)自公元七年到十四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
第一次,下令除五铢钱(汉隋间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钱,估算法以24铢为一两)外,更铸“大泉”,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500;“错5刀”,值5000;这种虚价大钱出现后,造成民间盗币,在实际交易中更趋向于使用五铢钱。
第二次,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发行“宝货”,计有五物,六名共28品,不仅换算困难,而且比价格不合理。
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的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自身最后也迅速灭亡。
(2)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物价飞涨。
至此,五铢钱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3)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各国为解决其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额较大的货币。
刘备入蜀时,“因军用不足”,听从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其重量仅8-9.5克,却当五铢钱100,结果“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吴国在公元236年铸“大泉五百”,重7克,238年又铸“大泉当千”,重14.5克,甚至还有“大二千泉”、“大泉五千”。
大钱出笼后,导致物价上涨,后被迫停铸。
194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1
194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20 世纪的百年中, 我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下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40 年代末期国内战争时期; 第二次出现在结束30 年孤立于西方国家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1940年到1949年,国民党执政后期,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
②1940年起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③1947年起法币进入崩溃阶段。
④新发行的金圆券很快告崩溃。
在通货膨胀下,物价不断上涨,而工资的提高却极其缓慢。
而且在通货膨胀下,国民党政府实行田赋征实和粮食等征购、征借,对农民进行直接掠夺。
民族资产阶级在通货膨胀初期,因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获取了较多的利润。
但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下,国民党政府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加以利息率奇高,民族工业正常的再生产受到破坏。
后期,又受到美国商品大量倾销的打击和官僚资本的排挤,民族工业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则获取了□利,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
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陷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慨与反抗。
从1946年12月起,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学生、工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进入新的高潮,逐步形成反对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统治及其通货膨胀政策的最后结束。
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
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
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
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以历次通货膨胀为线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7A文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并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1.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然而,由于供给侧改革不彻底、物价调控缺乏有效手段等原因,导致了8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
此时,国内存在着庞大的流动性过剩和价格调整滞后等问题,加之投资过热,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涨。
2.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滞后。
同时,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通货膨胀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之,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也对通胀造成了冲击。
3.21世纪初期通货膨胀21世纪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而供给仍存在短缺。
同时,金融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动作用。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高油价等因素也给中国通胀带来了压力。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收紧货币供应,控制通胀预期。
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为通胀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
2.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
通过提高产能、改善生产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方式,可以增加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
3.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加强价格监管,预防价格投机行为和市场垄断,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市场调节机制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为经济运行提供更有效的调节手段。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它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每次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以下是对建国以来主要通货膨胀阶段的分次整理。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 1952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长期的战争破坏导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而大量的货币发行使得物价飞涨。
当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战争导致的财政赤字、货币超发以及物资短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是统一货币发行,整顿金融秩序,打击投机资本。
其次,通过加强物资调配,组织物资供应,稳定物价。
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增加商品供应。
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1965 年)“大跃进”运动期间,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业生产急剧扩张,农业生产大幅下降,物资供应紧张。
加上错误的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货币发行量过多,引发了通货膨胀。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加强农业生产,控制货币发行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停滞,物资短缺。
同时,由于管理混乱,财政赤字增加,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再次出现。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虽然相对较为温和,但也对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整顿,通货膨胀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 1988 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以及价格改革等因素引起的。
通货膨胀什么意思通俗易懂呢?
通货膨胀什么意思通俗易懂呢?通货膨胀什么意思通货膨胀的意思就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简单的理解就是通货膨胀致使钱不值钱,购买力下降,原本的10元钱可以买两个包,现在只能够买一个包。
通货膨胀指的是物价总体水平的上升。
货币贬值会导致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并且不可逆的上涨。
比如:假设社会总财富是10块石头,曾经在市场中流通着100元钱币,当某天市场上有了12块石头,但是流通着200元钱币的时候,那么对应的每块石头从10元上涨到16.66元,通涨率就高达了66.6/100,这就是通货膨胀。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有三种,分别是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以及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是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通货膨胀是具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货币过多的时候可以将这些资金用于投资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可以提高人们债务还款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工资水平,也就是人们的收入增长了。
除了通货膨胀,还有通货紧缩的说法,指的就是在经济相对萎缩的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它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以及生产投资减少等现象。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的总量。
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直接原因则是一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增长率。
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比如房产商品化、各地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建筑以及上游水泥玻璃多种行业需求,在特定时期造成价格普涨。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分为工资提高造成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提高造成的通货膨胀。
比如石油、钢铁这些基础材料能源如果涨价,就会推动机械、物流等各行各业涨价,形成通货膨胀。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和原因分析
1绪论1.1通货膨胀,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因货币供应大于货币实际需求, 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应,导致货币贬值, 而引起旳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应(供远小于求)。
1.2其实通货膨胀旳概念在经济学上历来就争议不断, 许多学派从供需、成本和国际经济体系角度解释, 引申出需求拉动通胀、成本推动通胀、构造性通胀和输入性通胀。
有关通货膨胀, 经济学术界有两种见解, 主流旳见解, 可见之于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给通货膨胀所下旳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旳上涨。
今天, 我们用价格指数, 也即成千上万产品旳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
”简朴地说, 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旳上涨。
若年物价总水平上涨3%, 一般就被觉得存在温和通货膨胀。
从技术上, 专家们倾向于关注CPI、PPI等等指标。
有关通货膨胀旳另一种见解, 说来很简朴:通货膨胀是一种纯正旳货币现象。
现代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旳制度, 因而可以说, 仅从中央银行旳角度观测货币现象, 还是可以得出诸多可信旳结论。
所谓通货膨胀, 从技术意义上说, 就是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旳货币, 经济体中流通旳货币太多了。
1.3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3.1选题背景通货膨胀悄然来临, 影响着人民生活旳各个方面。
, 仍然是一种继续通胀上行旳时代, 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
回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旳五次通胀, 寻找通胀旳因素, 陈述通胀旳危害, 摸索治理通胀旳对策措施。
参照文献[1] 李为民, 试论通货膨胀旳成因[J], 贵州十年改革回忆与摸索, , (10).[2] 陶守梅, 近期我国通货膨胀旳成因及对策[J], 中国高新技术公司, , (2).[3] 许善达, 本轮通货膨胀旳特点和应对之策[Z], 经济界, , (3).一、通货膨胀旳含义及种类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旳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旳持续上升。
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旳商品和劳务旳量呈持续下降局面。
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的含义、成因及其治理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今人民币贬值,物价上升等对我国影响的研究,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法的问题,指出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治理的办法。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物价上涨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指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这里所指的物价上涨是指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是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商品的物价上涨,并且这种上涨是持续的。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成因错综复杂,这些成因又会随着经济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多种成因又会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第一,纸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纸币时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
当前经济危机,我国经济仍在稳定的增长,但是要保证这种增长,应对流通领域的需要,国家是必要增加纸币的发行量,以至于一定程度上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所需量,从而导致了货币的贬值。
第二,目前的通货膨胀预期强烈,通货膨胀预期又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与居民实际感受存在一点偏差。
居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全面,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存在恐慌,住房、农副产品、水电、汽油等于人们息息相关产品价格增幅较大,但这些商品并不能代表价格的总水平。
实际上,我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都持续升高。
近年来,农产品屡次引发整体价格上涨,粳米、玉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较多。
抢购风潮的出现进一步造成市场需求增大,从而带动了物价的上涨,引致通货膨胀。
第三,多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极大的贸易顺差,外国资本大量流入,造成本国需求过旺,从而造成通货膨胀。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通货膨胀是指货币发行超过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多,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与整理。
本文将从经济背景、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整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回顾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是一片废墟和极度贫穷的国情。
为了重建国家,政府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
在初期,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通货膨胀并不是主要问题。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引入,通货膨胀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需要探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首先,政府过度发行货币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特定时期,为了完成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往往会通过发行债券来筹措资金。
然而,当政府无法通过贷款或债券筹集足够的资金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发行货币来满足财政需求,这就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其次,供求失衡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生产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最后,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比如,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都可能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
然后,需要明确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
当人们发现物价上涨时,就会选择消费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而不愿意持有货币,从而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的程度。
其次,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物价上涨会导致人民购买力下降,生活负担增加。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企业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最后,需要整理一些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抑制过度发行货币。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等手段吸纳过多的货币,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打击价格操纵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来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另外,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稳定国内人民币汇率,也是应对通货膨胀的一种方式。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历次通货膨胀是指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通货膨胀现象。
自1978年中国采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问题。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后的几次通货膨胀事件进行探讨。
首先,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经济遇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入和价格机制的改革,商品的供需关系发生扭曲,导致物价上涨。
同时,企业也面临着较高的成本压力和盈利欲望,不断提高产品价格。
此外,金融体系的改革不完善也加剧了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中国物价飞涨,社会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
随后,上世纪90年代中国遭遇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一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开始的“钞票政策”,即通过扩大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
虽然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通货膨胀。
1994年全年通货膨胀率飙升到了24.1%。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包括提高利率、调整金融政策等。
这些措施很快起到了作用,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
再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又面临了一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全球流动性的大量涌入,加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推动了物价上涨。
此外,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也对通货膨胀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
需要注意的是,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削弱消费者购买能力,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适度的通货膨胀也有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通货膨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市场扭曲、金融改革不完善等。
中国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紧缩政策和宏观调控等。
但要注意,在书写文章时,除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之外,还需要注意排版和语句的整齐和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起古代来,中国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发展更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
(一)"京钞风潮"。
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后,各省均可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作为筹款办法,但由于缺乏兑换准备,故信用低下,币值日跌。
当时北洋军阀筹款主要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
1915年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又加云南起义后军费大增,就强迫动用这两行的现银准备,遂使国库空虚,引起商民争兑。
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钞票停止兑现,出现市面骚动,物价上涨,现银绝迹。
一般商界怕承担损失,纷纷拒收京钞,而银行对北洋政府的垫款却日渐增多。
5月份停兑时,京钞流通及存款数合计2600万元,10月达4600万元,第二年12月增到9700万元。
于是京钞币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间。
但这次通货膨膨胀风潮只限于京、津地区。
后来中、交二行通过供款和发行公债,用了六、七年时间陆续收回京钞,才稳定住币值。
(二)法币。
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给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又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
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
1942年7月,法币的发行集中到中央银行。
由于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业,其发行法币又没有限制,这就为法币不断出现
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
在法币改革前,193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5.6亿元。
到1936年1月,即法币改革后2个月,已增至7.8亿,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
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庆物价指数为1,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
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年6月为1,则1948年8月21日为4927000。
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包火柴。
(三)金圆券。
在法币已走到了绝境时,国民党政府为了作垂死挣扎,于1948年8月20日发行了金圆券。
此券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币按300元合金圆券1元收兑。
企业及个人持有的金银外币限期兑换金圆券,违者没收。
金圆券发行限额为20亿,发行准备必须有40%为金、银、外汇。
金圆券表现上是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因为黄金收归国有,外汇不能买卖。
相反,国民党政府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了人民手中的金银外汇。
据统计,从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中央银行收兑的金银外汇约合2亿美元。
金圆券原定限额发行,但不到3个月,即1948年11月底已发行33.94亿。
于是宣布取消限额,此后发行额直线上升,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已达51612.40亿。
与此同时,金圆券面额从一元一直发到五十万、一百万。
物价也一日数涨。
上海当时一商店曾一日改换商品标价达16次之多。
各地发生抢购风潮,暗地则以银元交易。
1948年8月
到1949年5月,金圆券的发行增长了307124.3倍,同期上海物价上涨了6441361.5倍。
金圆券仅发行9个月,就变成了废纸,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罕见的。
国民党政府12年中发行法币和金圆券,从全国人民手中掠夺去了150亿银元。
随着金圆券的垮台,国民党也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赶出了大陆。
钜丰金业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