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PPT课件
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
个人卫生
加工食品前要洗手,穿戴清洁的工作 服、帽和口罩。
环境卫生
保持厨房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定 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细菌滋生和 传播。
PART 04
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与监测
食源性疾病报告
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等及时报告食源性疾病相关信 息。
影响经济发展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可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影响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
损害国家形象
食源性疾病的频发和严重 程度可影响国家形象,降 低国际声誉。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04
人群普遍易感
食源性疾病可感染不同年龄、 性别和地区的人群,人群普遍
易感。
病原体种类繁多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 ,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且不断出现新的病原体。
阿米巴病
由阿米巴原虫引起,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摄入。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热 等。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由于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毒素或污染导致的毒素引起。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亚硝酸盐中毒
由亚硝酸盐引起,常见于腌制食品或变质蔬菜。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紫绀、休克 等。
PART 03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
通过监测系统收集食源性疾病数据,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分布、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 供科学依据。
食源性疾病的现场调查与处理
现场调查
对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现场调查,核实病因、溯源和流行病学关联,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
《食源疾病及其预防》课件
食源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性
人群聚集性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流行趋势与当 地食品供应、饮食习惯和食品卫生条 件密切相关。
学校、工厂、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是 食源性疾病的易发地。
季节性
某些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在特定季节 内较高,如夏季由于食物易受细菌污 染而导1
02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食源疾病防控的挑战与问题
食品安全标准的滞后性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新的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种类不断涌现, 而食品安全标准往往滞后,难以适应新的食品发展趋势。
食品检测技术的局限性
目前的食品检测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新型有害物质和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仍存在困难。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
03
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可导致腹痛、 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对社会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可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 严重影响,如食品产业受 损、旅游业受挫等。
对公共卫生的挑战
食源性疾病的频繁发生和 传播对公共卫生系统构成 压力,需要加强预防和控 制措施。
02
食源疾病的常见原因
细菌性食源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描述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 泻等,通常在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1-6小时内出现。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
的肉类、奶制品和糕点等。
病毒性食源疾病案例分析
总结词
常见病因、症状、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忽视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时 有发生,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不足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4
三、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指所摄入体内的食物中的某些组分, 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发生的一种 变态反应性疾病。
【症状】皮肤瘙痒、哮喘、荨麻疹、胃肠功能紊 乱等
【常见过敏食物】
– 乳、蛋、花生、豆类、麦、水产品、坚果
【流行病学特征】
– 随年龄降低、实际发病率低。
• 注意:转基因食物的致敏性。
1
第八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2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
一、概念及范畴
【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 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 病。
【范畴】
– 食物中毒 –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 食源性寄生虫病 – 人畜共患传染病 – 食物过敏,等
3
二、人畜共患传染病
• 炭疽 • 口蹄疫 • 结核病 • 布氏杆菌病 • 疯牛病 • 猪链球菌病 • 禽流感
表1 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季度分布
季 度 报告起数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1
32
792
27
2
59
1947
59
3
97
3331
80
4
32
1313
18
合计
220
7383
184
9
表2 食物中毒原因分类
中毒原因 微生物性 化学性
有毒动植物及 毒蘑菇
不明原因 合计
报告起数 81 40
77
22 220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17
第三节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 赤霉病麦中毒(镰刀菌)
– 麦类、玉米等谷物
• 霉变甘蔗中毒(甘蔗节菱孢霉)
– 甘蔗
• 参见P442-443
18
三、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指所摄入体内的食物中的某些组分, 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发生的一种 变态反应性疾病。
【症状】皮肤瘙痒、哮喘、荨麻疹、胃肠功能紊 乱等
【常见过敏食物】
– 乳、蛋、花生、豆类、麦、水产品、坚果
【流行病学特征】
– 随年龄降低、实际发病率低。
• 注意:转基因食物的致敏性。
1
第八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2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
一、概念及范畴
【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 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 病。
【范畴】
– 食物中毒 –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 食源性寄生虫病 – 人畜共患传染病 – 食物过敏,等
3
二、人畜共患传染病
• 炭疽 • 口蹄疫 • 结核病 • 布氏杆菌病 • 疯牛病 • 猪链球菌病 • 禽流感
表1 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季度分布
季 度 报告起数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1
32
792
27
2
59
1947
59
3
97
3331
80
4
32
1313
18
合计
220
7383
184
9
表2 食物中毒原因分类
中毒原因 微生物性 化学性
有毒动植物及 毒蘑菇
不明原因 合计
报告起数 81 40
77
22 220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17
第三节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 赤霉病麦中毒(镰刀菌)
– 麦类、玉米等谷物
• 霉变甘蔗中毒(甘蔗节菱孢霉)
– 甘蔗
• 参见P442-443
18
食源性疾病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通过开设食品安全专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与公众 的互动和交流,及时解答公众关于食品安全的疑问和困惑 。
30
建立完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邮箱
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电话和邮箱,方便公众及时反映食品安全
问题和线索。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对公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线索,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 组织核查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 品安全法》相关条款 解读
食品卫生许可证办理 流程和要求
2024/1/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 地方标准概述
13
原料采购、加工、储存环节管理要点
原料采购
选择合格供应商,建立进货查验 记录制度
食品加工
遵守加工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污染
食品储存
分类存放,控制温度湿度,定期清 理过期食品
2024/1/28
通过液相色谱分离毒素,再利用质谱对分离后的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024/1/28
生物芯片技术
将多种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固定在芯片上,通过与待测样本中的毒素反应,实现对多种毒素 的同时检测。
2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源性疾病中的应用
2024/1/28
基因测序技术
通过对致病菌全基因组测序,了解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溯源和 防控提供依据。
2024/1/28
27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01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公众了解食源性疾病的严重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
毒、传染病等,并知晓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污染的食品、水源等。
30
建立完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邮箱
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电话和邮箱,方便公众及时反映食品安全
问题和线索。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对公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线索,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 组织核查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 品安全法》相关条款 解读
食品卫生许可证办理 流程和要求
2024/1/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 地方标准概述
13
原料采购、加工、储存环节管理要点
原料采购
选择合格供应商,建立进货查验 记录制度
食品加工
遵守加工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污染
食品储存
分类存放,控制温度湿度,定期清 理过期食品
2024/1/28
通过液相色谱分离毒素,再利用质谱对分离后的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024/1/28
生物芯片技术
将多种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固定在芯片上,通过与待测样本中的毒素反应,实现对多种毒素 的同时检测。
2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源性疾病中的应用
2024/1/28
基因测序技术
通过对致病菌全基因组测序,了解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溯源和 防控提供依据。
2024/1/28
27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01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公众了解食源性疾病的严重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
毒、传染病等,并知晓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污染的食品、水源等。
2024版食源性疾病培训完整ppt课件
05
断
临床表现
01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等
03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乏力、失眠
等
02 肝肾损害症状
黄疸、肝区疼痛、蛋白尿
等
04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与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等疾病进行鉴别
实验室检查
03
列举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种类,以及这些病原在各类食
品中的分布情况。
监测与报告
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介绍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 情况,包括监测网络、监测内容和方 法等。
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分析监测数据在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 制中的应用,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 学依据。
报告流程和制度
详细阐述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流程、报 告时限和报告要求等,强调及时、准 确报告的重要性。
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模拟演练和案例分析,学员们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应急处置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 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展望
1 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和 效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推广健康饮食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饮食知识, 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04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0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02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食品加工过程控制
原料采购与验收
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和验 收制度,确保原料符合食 品安全标准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课件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感染型——侵襲型
典型——變形桿菌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毒素型
典型——金黃色葡萄球菌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混合型
病原菌進入腸道後,除侵入黏膜引起腸黏膜 的炎性反應外,還產生腸毒素,引起發熱和急性 胃腸道症狀等。
典型——副溶血弧菌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第一節 食源性疾病
暴飲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腸炎
食源性腸道傳染病
食物過敏
食源性寄生蟲病 慢性毒害
均不屬於 食物中毒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總論
細菌性食物中毒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指因攝入 被致病性細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我國近年來以沙門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 次為副溶血弧菌
防治措施 1、治療 ① 對症治療 ② 特殊治療:一般不必使用抗生素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2、預防 ① 加強衛生宣教 ② 防止污染避免生熟交叉污染,食前充分加熱 ③ 食物低溫或通風陰涼保存 ④ 食品加工人員定期體檢 ⑤ 加強食品衛生品質檢查和監督管理 ⑥ 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檢測技術
針對病原菌特點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2、預防 ① 加強衛生宣教 ② 防止污染避免生熟交叉污染,食前充分加熱 ③ 食物低溫或通風陰涼保存 ④ 食品加工人員定期體檢(化膿——調離) ⑤ 加強食品衛生品質檢查和監督管理 ⑥ 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檢測技術
針對病原菌特點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毒素型——金葡菌、肉毒梭菌 4、肉毒梭菌食物中毒p457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中毒食品及來源 中毒食品: 動物性食品,尤其是畜肉及製品,其次為禽、蛋及乳類 污染來源: 糞便→水源、土壤、手→食物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感染型——侵襲型
典型——變形桿菌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毒素型
典型——金黃色葡萄球菌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混合型
病原菌進入腸道後,除侵入黏膜引起腸黏膜 的炎性反應外,還產生腸毒素,引起發熱和急性 胃腸道症狀等。
典型——副溶血弧菌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第一節 食源性疾病
暴飲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腸炎
食源性腸道傳染病
食物過敏
食源性寄生蟲病 慢性毒害
均不屬於 食物中毒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總論
細菌性食物中毒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指因攝入 被致病性細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我國近年來以沙門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 次為副溶血弧菌
防治措施 1、治療 ① 對症治療 ② 特殊治療:一般不必使用抗生素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2、預防 ① 加強衛生宣教 ② 防止污染避免生熟交叉污染,食前充分加熱 ③ 食物低溫或通風陰涼保存 ④ 食品加工人員定期體檢 ⑤ 加強食品衛生品質檢查和監督管理 ⑥ 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檢測技術
針對病原菌特點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2、預防 ① 加強衛生宣教 ② 防止污染避免生熟交叉污染,食前充分加熱 ③ 食物低溫或通風陰涼保存 ④ 食品加工人員定期體檢(化膿——調離) ⑤ 加強食品衛生品質檢查和監督管理 ⑥ 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檢測技術
針對病原菌特點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毒素型——金葡菌、肉毒梭菌 4、肉毒梭菌食物中毒p457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中毒食品及來源 中毒食品: 動物性食品,尤其是畜肉及製品,其次為禽、蛋及乳類 污染來源: 糞便→水源、土壤、手→食物
食源性疾病PPT医学课件
20
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食物
动物源性食品 非动物源性食品 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的食品 不清洁的饮用水源
21
食源性疾病十大危险因素(一)
1.过早地烹调食物,煮熟的食物保存在室温条 件下(25℃~40℃)超过2小时;
2.熟食或剩余食品重新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够, 未能杀死病菌;
3.肉、奶、蛋、豆类及其制品加热不彻底或不 均匀,未烧熟煮透;
食品包装容器、工具、管道等材料中存在的有毒物质 餐饮器的洗涮具 食品生产企业隐患 同类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 重金属污染 毒素 食品储存不当 烹制不当 违法违规恶意造成的食品问题
25
食源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不仅使患者发病和死亡,而且可 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据WHO报告,美国每年由7种食源性病原 体(空肠弯曲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核细 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弓形体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造成 330-1230万人患病和3900人死亡,经济 损失65-349亿美元。
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3
按致病因子
1、细菌及其毒素
2、寄生虫和原虫
3、病毒和克立次体
4、有毒动物
5、有毒植物
6、真菌毒素
7、化学污染物
8、目前尚未明确的病毒因子
14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病原 潜伏期 体温 抗菌素
感染型 细菌 较长(>4h) 发烧 使用
毒素型 细菌毒素 较短(1-2h) 正常 不使用
季节性
某些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例如,细菌 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 率最高;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 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月份。
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食物
动物源性食品 非动物源性食品 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的食品 不清洁的饮用水源
21
食源性疾病十大危险因素(一)
1.过早地烹调食物,煮熟的食物保存在室温条 件下(25℃~40℃)超过2小时;
2.熟食或剩余食品重新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够, 未能杀死病菌;
3.肉、奶、蛋、豆类及其制品加热不彻底或不 均匀,未烧熟煮透;
食品包装容器、工具、管道等材料中存在的有毒物质 餐饮器的洗涮具 食品生产企业隐患 同类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 重金属污染 毒素 食品储存不当 烹制不当 违法违规恶意造成的食品问题
25
食源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不仅使患者发病和死亡,而且可 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据WHO报告,美国每年由7种食源性病原 体(空肠弯曲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核细 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弓形体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造成 330-1230万人患病和3900人死亡,经济 损失65-349亿美元。
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3
按致病因子
1、细菌及其毒素
2、寄生虫和原虫
3、病毒和克立次体
4、有毒动物
5、有毒植物
6、真菌毒素
7、化学污染物
8、目前尚未明确的病毒因子
14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病原 潜伏期 体温 抗菌素
感染型 细菌 较长(>4h) 发烧 使用
毒素型 细菌毒素 较短(1-2h) 正常 不使用
季节性
某些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例如,细菌 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 率最高;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 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月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 中毒表现: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 物后10小时左右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 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 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黏液便和黏血便。 呕吐、腹泻严重,失水过多者可引起虚脱 并伴有血压下降。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 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 而死亡。
12
? 一.治疗 ? 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5
? 3. 杀灭细菌:生的肉、乳、蛋、蔬菜等不 可避免的带有各种细菌。充分加热是杀灭 食品中细菌的有效方法。加工大块肉类食 品要保证足够的加热时间,使肉的中心部 分熟透。厨房的刀具、案板、抹布要经常 清洗、消毒。蒜对预防食物中毒有一定的 效果。一些细菌在食品上繁殖后并不使食 品在外观、气味上有所改变,所以不能以 食品腐烂、变味来判断是否能够食用。
并尽快到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 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一律送往医院观 察、治疗。
9
? 二.预防: 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制作食品。 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 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 作、不食用酵米面。禁止出售发霉变质的鲜银耳。 学会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正常干银耳经水泡发 后,朵形完整、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性 好,无异味;变质银耳不成形、发黏、无弹性, 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有异臭味。发好的银耳要 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银耳的基底部。
并到医院医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 感。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13
? 二.预防:谷物在种植、收获、晾晒、储 存过程中要加强防霉管理。不要食用霉变 食品。对大米、玉米等通过浸泡、冲洗及 手搓洗可减少毒素含量。
14
? 二.预防:调查显示,加工海产品的案板 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因此,对 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 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 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 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 不要超过4个小时。
15
7
? 中毒表现:进食后2-24小时出现上腹不适, 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 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 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 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 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 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
8
? 一.治疗 ? 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
6
酵米面中毒
? 酵米面中毒 ? 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
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品有糯米面和糯米面汤圆、 吊浆粑、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等。 ? 毒性:椰毒假单胞菌产生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损害人 的肝、脑、肾等器官。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 破坏其毒性,但日晒两日后可去除94%以上变质银耳中的 毒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 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再加上储存不好,椰毒假单胞 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长繁殖,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发生中毒。
10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中毒
?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 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此 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 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 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 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 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 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 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
细菌性食物中毒
?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 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 毒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胃肠 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胃肠型食 物中毒多见于气温较高、细菌易在食物中 生长繁殖的夏秋季节,以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应以对症治疗为主。 ? 1.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早期饮食应为易消化的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床边隔离。
3
? 2.对症治疗: ? 呕吐、腹痛明显者,可口服丙胺太林或皮下注射
阿托品,亦可注射山莨菪碱。能进食者应给予口 服补液。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给予 糖盐水静滴。出现酸中毒酌情补充 5%碳酸氢钠注 射液或11.2% 乳酸钠溶液。脱水严重甚至休克者, 应积极补液,保持电解质平衡及给予抗休克处理。 ? 3.抗菌治疗: ? 一般可不用抗菌药物。伴有高热的严重患者,可 按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抗菌药物。如 沙门菌、副溶 血弧菌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4
? 二.预防 ? 1. 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致病菌,应养成饭
前便后正确洗手的习惯。另外,保持食品加工场所卫生,严格分开生 熟食品加工用具,防止老鼠、苍蝇、蟑螂孳生对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也很重要。 ? 2. 控制细菌繁殖: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细菌经8小时的连续繁殖 就能生成1600万个细菌。大部分细菌适宜的繁殖温度在37°C左右, 在10°C以下,绝大部分细菌繁殖缓慢。因此,冰箱贮存的食物只能 延缓细菌的繁殖生长,不能杀灭细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致病的细 菌,如李斯特氏菌、耶尔森氏菌等能在4°C左右缓慢繁殖,所以冰箱 并非保险箱,食品不宜在冰箱中过久保存,食用前必须再次加热。盐 腌、糖渍、干制都是控制细菌繁殖,改善食品风味的有效方法。卤制 食品出锅后要尽快冷却,以免其中残留的细菌大量繁殖。
? 中毒表现: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 物后10小时左右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 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 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黏液便和黏血便。 呕吐、腹泻严重,失水过多者可引起虚脱 并伴有血压下降。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 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 而死亡。
12
? 一.治疗 ? 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5
? 3. 杀灭细菌:生的肉、乳、蛋、蔬菜等不 可避免的带有各种细菌。充分加热是杀灭 食品中细菌的有效方法。加工大块肉类食 品要保证足够的加热时间,使肉的中心部 分熟透。厨房的刀具、案板、抹布要经常 清洗、消毒。蒜对预防食物中毒有一定的 效果。一些细菌在食品上繁殖后并不使食 品在外观、气味上有所改变,所以不能以 食品腐烂、变味来判断是否能够食用。
并尽快到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 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一律送往医院观 察、治疗。
9
? 二.预防: 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制作食品。 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 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 作、不食用酵米面。禁止出售发霉变质的鲜银耳。 学会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正常干银耳经水泡发 后,朵形完整、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性 好,无异味;变质银耳不成形、发黏、无弹性, 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有异臭味。发好的银耳要 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银耳的基底部。
并到医院医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 感。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13
? 二.预防:谷物在种植、收获、晾晒、储 存过程中要加强防霉管理。不要食用霉变 食品。对大米、玉米等通过浸泡、冲洗及 手搓洗可减少毒素含量。
14
? 二.预防:调查显示,加工海产品的案板 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因此,对 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 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 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 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 不要超过4个小时。
15
7
? 中毒表现:进食后2-24小时出现上腹不适, 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 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 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 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 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 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
8
? 一.治疗 ? 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
6
酵米面中毒
? 酵米面中毒 ? 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
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品有糯米面和糯米面汤圆、 吊浆粑、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等。 ? 毒性:椰毒假单胞菌产生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损害人 的肝、脑、肾等器官。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 破坏其毒性,但日晒两日后可去除94%以上变质银耳中的 毒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 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再加上储存不好,椰毒假单胞 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长繁殖,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发生中毒。
10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中毒
?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 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此 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 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 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 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 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 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 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
细菌性食物中毒
?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 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 毒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胃肠 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胃肠型食 物中毒多见于气温较高、细菌易在食物中 生长繁殖的夏秋季节,以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应以对症治疗为主。 ? 1.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早期饮食应为易消化的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床边隔离。
3
? 2.对症治疗: ? 呕吐、腹痛明显者,可口服丙胺太林或皮下注射
阿托品,亦可注射山莨菪碱。能进食者应给予口 服补液。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给予 糖盐水静滴。出现酸中毒酌情补充 5%碳酸氢钠注 射液或11.2% 乳酸钠溶液。脱水严重甚至休克者, 应积极补液,保持电解质平衡及给予抗休克处理。 ? 3.抗菌治疗: ? 一般可不用抗菌药物。伴有高热的严重患者,可 按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抗菌药物。如 沙门菌、副溶 血弧菌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4
? 二.预防 ? 1. 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致病菌,应养成饭
前便后正确洗手的习惯。另外,保持食品加工场所卫生,严格分开生 熟食品加工用具,防止老鼠、苍蝇、蟑螂孳生对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也很重要。 ? 2. 控制细菌繁殖: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细菌经8小时的连续繁殖 就能生成1600万个细菌。大部分细菌适宜的繁殖温度在37°C左右, 在10°C以下,绝大部分细菌繁殖缓慢。因此,冰箱贮存的食物只能 延缓细菌的繁殖生长,不能杀灭细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致病的细 菌,如李斯特氏菌、耶尔森氏菌等能在4°C左右缓慢繁殖,所以冰箱 并非保险箱,食品不宜在冰箱中过久保存,食用前必须再次加热。盐 腌、糖渍、干制都是控制细菌繁殖,改善食品风味的有效方法。卤制 食品出锅后要尽快冷却,以免其中残留的细菌大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