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2. 诗歌《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可以借助图片和地图进行说明。

2.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解释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黄鹤楼、长江、离别等。

2. 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对偶、夸张、寓情于景等。

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黄鹤楼送别》,解释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引导学生识别和理解。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了解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七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黄鹤楼为背景,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故事。

2. 提供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指导,如构思、表达、修改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的相关情节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 提供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构思和表达。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文学价值和创意水平。

第八章:小组讨论1.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 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3. 图片和地图。

4.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的特点和传说。

(2)简介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与诗歌相关的文化知识。

2. 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强调生字词的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结合图片和地图,分析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5. 体会作者情感(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中送别情景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离别之情和友谊之珍贵。

6. 朗读和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情感的投入。

(2)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展示。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8.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9.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离别之情友谊之珍贵10. 课后反思六、诗歌解析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和友谊之珍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通过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了解古代送别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意象和寓意的理解。

(2)通过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1. 课件:诗歌《黄鹤楼送别》全文、图片、地图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等。

3.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诗歌《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诗歌,复习相关知识点。

(2)简介《黄鹤楼送别》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的意象和寓意。

3. 体会情感:(1)讨论诗句中的友情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2)通过诗句分析,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 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关于友谊的小作文。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送别诗,下节课分享。

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送别》的作者李白及诗歌的背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4.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诗句的理解。

2.朗读的语气、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

2.与诗歌相配的图片或画册。

3.诗文的朗读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a.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哪些诗?b.简介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其诗风格豪放、奔放。

c.简介《黄鹤楼送别》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湖北黄鹤楼送别朋友孟浩然时所作。

2.自读诗歌,理解诗意a.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理解诗意。

c.教师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3.朗读诗歌,体会情感a.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语气、情感。

b.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c.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4.欣赏诗歌,发挥想象a.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b.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c.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5.小结课堂,布置作业a.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朗读情感的把握。

b.布置作业:熟读诗歌,背诵诗歌;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诗歌中的画面。

六、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本首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七、拓展延伸:1. 请学生课下收集其他送别题材的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

2.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欣赏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思考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情感的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理解与体会。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录音或视频。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图片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2)熟读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展示图片或图片素材,引导学生谈论与黄鹤楼相关的故事或传说。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或视频,朗读诗歌《黄鹤楼送别》。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描绘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3. 品析诗歌(1)让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总结,深入剖析诗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会诗人对离别朋友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个小故事或写一段话。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诗歌《黄鹤楼送别》,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运用所学生字词,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3. 预习下一课《望洞庭》。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情况如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文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人送别的情感,理解友谊的珍贵。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文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

2. 感受作者送别时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景象。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小组合作,讨论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2)各小组选取一个关键字词,进行分享和解释。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作者的送别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体会友谊的珍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作者的情感。

(2)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黄鹤楼送别》,书写课后感悟。

6. 课后作业(1)背诵《黄鹤楼送别》。

(2)书写课后感悟,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文的背诵和课后感悟的书写,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2)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宽以待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这首诗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珍惜和宽以待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2. 理解并感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字词、诗人简介等;2. 准备《黄鹤楼送别》的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3. 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朗读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生字词(1)教师讲解诗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确保学生正确理解;(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4. 翻译诗文(1)教师给出《黄鹤楼送别》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自主翻译,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文中的友谊主题;(2)学生分享自己对友谊的感悟,培养珍惜友谊的品质。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自主查找其他王之涣的诗作,进行拓展学习。

7. 布置作业(1)背诵《黄鹤楼送别》;(2)书写课后感悟,表达对友谊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

对于未能充分理解或掌握的学生,应考虑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友谊和别离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品质。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字词理解和朗读。

2.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

2.古诗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文本、译文和相关的图片、音效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做笔记。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黄鹤楼、长江、孤帆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句中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释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其中的友谊和别离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友谊和别离的主题。

7.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古诗《黄鹤楼送别》的背诵和相关的练习题目。

8.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

3.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2)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人;(2)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3. 孟浩然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把握;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课件和讲解资料;2. 学生准备《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别》;(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查找资料了解其含义;(3)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人;(2)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学)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学)案

篇一: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黄鹤楼送别(教案)【目标预设】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

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

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

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1、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

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

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2、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3、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

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

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

齐读。

5、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1.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 诗歌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及《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

1.3 教学意义:强调学习古诗文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2.1 古诗文阅读:讲解如何阅读古诗文,包括理解诗句、品味意境等。

2.2 文学鉴赏:分析《黄鹤楼送别》中的修辞手法、韵律特点等。

2.3 文化知识:介绍唐代的送别文化以及黄鹤楼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送别》,注意语气、节奏等。

3.2 课文翻译: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欣赏古诗文的韵律美。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和感恩心态。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5.1.1 细节说明: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

5.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5.2.1 细节说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品味诗句的韵律美。

以上是教案的前五个章节,剩余的五个章节请根据相同的要求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PPT:制作包含诗句、图片、动画等元素的PPT,辅助教学。

6.1.1 细节说明:PPT中应包含黄鹤楼的图片、李白的简介、诗句动画等。

6.2 纸质教材:准备《黄鹤楼送别》的纸质教材,供学生阅读。

6.2.1 细节说明:教材中应包含诗句、注释、译文等内容。

6.3 学习工具:为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工具,方便学生记录和绘制。

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

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

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2. 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离别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
十五、教学计划调整: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文主要解析了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教学反思、评价方式、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拓展、安全事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计划调整等十五个章节。
2. 开展古诗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3. 邀请家长参与古诗朗诵活动,增进家校互动,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十二、安全事项:
1. 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2.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作业的安全,如:正确使用电脑、避免长时间对着屏幕等。
十三、教学资源:
1. 课件:制作与古诗《黄鹤楼送别》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八、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对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主题是否有了深刻的理解?
3.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4. 针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九、评价方式:

有关《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_1

有关《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_1

有关《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

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

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

然后交流一下。

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

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

讨论板书:依依惜别(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

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鹤楼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3)学会将古诗中的意境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感情;(3)引导学生理解离别的痛苦,学会珍惜眼前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意义;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古诗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将古诗意境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黄鹤楼图片、诗人李白简介、诗文内容;2. 教学资源:古诗文鉴赏手册;3. 教学工具:白板、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景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介诗人李白,为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句意义,解答学生疑问。

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离别之情,珍惜友谊和时光。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谈谈对这首诗的感悟。

6. 实践拓展让学生尝试将诗中的意境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如写一段描绘离别场景的文字。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鉴赏的方法和离别之情。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黄鹤楼送别》,并选择一首类似的古诗进行鉴赏。

9.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培养珍惜友谊的观念。

(2)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和朗读节奏。

2.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图片、诗句动画等。

2. 教学道具:古诗卡片、书法作品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资料、课外阅读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播放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和诗句动画,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鹤楼的了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朗读节奏。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课件中的古诗图片,感受诗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黄鹤楼的其他诗词或故事。

2. 教师推荐相关课外阅读书籍,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八、教学反思: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 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韵律和结构,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3)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品质。

(2)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结构,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句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2.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结构,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材料。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兴趣。

(2)简介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这首诗的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分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和语感。

3. 词语解析(1)解释古诗中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黄鹤楼”、“长江水”等,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意境。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黄鹤楼,亲眼目睹离别的情景。

(2)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让学生感受离别的情感。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分享心得。

(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和学习。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主题,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备课资料: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等。

(2)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黄鹤楼送别》,了解古诗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

(2)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

3. 分析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正确、流畅、有感情。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朗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要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也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全文、注释和译文。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或视频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黄鹤楼送别》,提问学生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

(2)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句:(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古诗,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4. 理解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展现的意境。

5. 欣赏修辞:(1)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6. 背诵古诗:(1)教师播放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或视频材料,供学生模仿和参考。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7.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黄鹤楼送别》的重要性和价值。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学习和分享。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如“故人”、“离别”等。

(3)掌握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学会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了解离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3)掌握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离别的情景。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离别的情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登鹳雀楼》的学习,导入《黄鹤楼送别》。

(2)讲解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别”的含义。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和成语,如“故人”、“离别”等。

(3)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 体会情感:(1)学生分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指导。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3)学生背诵课文,教师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课后拓展作业,如绘制《黄鹤楼送别》的情景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2.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总结其含义。

3.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黄鹤楼送别》的情景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黄鹤楼送别(教案)【目标预设】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

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

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

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1 、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

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

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2 、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3 、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

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 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

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 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

齐读。

5 、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一)美读第一自然段1 、同学们找的真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2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3 、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图片)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指名答4 、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指名答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

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

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读出来。

5 、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美好的画面。

(二)悟读第二自然段1 、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2 、哪个词最能概括他们此时的心情?指名答板书:依依惜别3 、这段内容真的在写他们依依惜别吗?你从哪些内容知道的?藏仰望、远眺让生读,思,发表自己观点,读书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 、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

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6 、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 ——(生)胜有泪呀。

7 、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

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先引导学生理解“烟花三月”,然后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1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 指名读2、“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答3 、是啊,不忍别,终须别。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再来试试。

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指名读4 、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指名背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

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

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 、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

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6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

说道——齐读7 、王勃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好,一起来安慰一下李白。

齐读。

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请同学们起立,左边的同学是李白,右边的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情意吧。

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你的动作。

(配乐读)8 、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

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

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情读第四自然段1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2 、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

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

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3 、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出示第四段,放音乐)指名答4 、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之中。

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就是——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出来,该怎么读?让生再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朋友走后的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情,诗中也有表现呢,谁来告诉我?生说,再读。

5 、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这首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即兴之作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6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

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份友谊,如果你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会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诗(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

)三、拓展延伸1 、同学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诗”,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 、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们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说再见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生齐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其他“文包诗”,对比本课,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将课上内容延伸至课下、生活中。

)板书设计:25 、黄鹤楼送别仰望远眺藏篇二: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盐城市迎宾路小学董萍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上课的准备都做好了吗?2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好吗?(播放歌曲:《送别》)3 、好听吗?告诉大家,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

这首歌带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交流:觉得伤感,感觉到依依不舍,仿佛看到人们在依依不舍地告别?? )4 、是啊,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即将远行的亲人或朋友,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总会觉得依依不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5 、介绍黄鹤楼:这就是黄鹤楼。

(出示黄鹤楼图片)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它楼高50 多米,俯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

黄鹤楼飞檐凌空,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

传说中还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所以称黄鹤楼。

二、初读感知1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25 课,自由轻声读课文,(大屏幕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划下令你心动的优美句子,和同学交流。

2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 、刚才同学们读书的样子都很专注,读书就应该这样沉下心来投入进去,一字一句读仔细。

有信心接受检查吗?(1 )出示:暮春三月孟浩然一饮而尽暂时友谊唯一......a 、指名读b 、交流生字情况:暮春三月:“暮”是生字,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暮.本义是指日落时,傍晚的意思。

)那暮春是指什么时候呢?暮春,是指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根据字的部首可以推想他的意思,你由此想到了哪些形近字?用同样的方法你理解了哪个词?“饮”就是喝的意思;暂时:写“暂”字.时要注意上面的“斩”要写宽一些,下面的“日”要写的窄一些。

生描红。

c 、让我们再次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 2 )学习二类生词烟雾迷蒙飞檐凌空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饯行伫立指名读交流读懂了哪些词?(重点交流脍炙人口)( 3 )指导朗读长句子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朗读,找近义词,积累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 4 )赏读优美句子,体悟句式美黄鹤楼春景图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美美地读,品味语言美过渡:刚才我们大家已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得很准了,现在能把课文也读通顺吗?请几位同学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并争取机会读,谁愿意先来?( 5 )指名分小节读(6 )读得真流利!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2—3 人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三、再读感受:1、师: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课文写了两个场景,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是那两个场景?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第一个场景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一边喝酒一边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