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比例的应用 第5课时 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比例尺的应用。
3.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及比例尺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讲解比例的意义,强调比例是由四个数构成的等比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比例尺的应用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3)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摄影、绘画、建筑设计等。
让学生了解比例知识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3. 练习与讨论(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比例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比例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比例尺的应用3.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评价1. 课后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3《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例的魅力,提高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情分析
在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这一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比例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1)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比例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比例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比例与比值混淆。
2.批改学生的应用题,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批改学生的探索题,检查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探究发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探索题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学生在作业中的不足之处,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比例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比例应用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比例计算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1)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性质。
- 学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速度、浓度等。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讨论交流,掌握比例的应用方法。
-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性质。
- 学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 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尤其是涉及到速度、浓度等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比例的应用方法。
-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速度、浓度等,引出比例的概念。
- 提问:什么是比例?比例有什么性质?2. 学习比例的性质-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比例的性质。
- 总结:比例的性质,如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等比性质等。
3. 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设置生活情境,如速度问题、浓度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比例的应用方法。
4.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比例的概念、性质及比例的应用方法。
- 强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6. 作业布置- 布置与比例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
-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尝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比例知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1)(导学案)
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正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难点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正比例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理解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节一、引入新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关的关系式。
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列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答案:解:设8小时可以耕地x公顷。
1.2/2=x/8x=4.8答:8小时可以耕地4.8公顷。
2.服装厂要加工2400套校服,前5天加工了800套。
照这样计算,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多少天?答案:解:设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x天。
800/5=(2400-800)/xx=10答: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10天。
3.(2018·浙江宁波海曙区)同学们参加“小厨艺”拓展性课程学习,榨西瓜汁720mL正好可以给6个人喝,小红榨了1320mL西瓜汁,可以给多少个人喝呢?答案:解:设可以给x个人喝。
720/6=1320/xx=11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2.分析解答。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在小组中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解答过程。
4.探究新知。
(1)题目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这道题吗?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5节 比和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5节比和比例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比和比例”的概念,包括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运用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 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3. 如何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比的意义。
2. 新课:讲解比的基本性质,介绍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和比例的知识。
4. 应用:讲解如何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举例说明。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比和比例2. 板书内容:比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计算给定比例的未知项。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比的意义。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概念时,通过举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例的运算规则。
在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它们通常是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成长的机会。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3比例的应用 第5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1)|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 能够辨识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建立比例方程。
- 掌握解决比例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抽象出比例关系。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 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第一比的前项、后项,第二比的前项、后项。
2. 比例的性质:- 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 比例中,如果两个外项相同,那么两个内项也相同。
3. 解决比例问题的步骤:- 阅读题目,辨识比例关系。
- 建立比例方程。
- 解方程,得到答案。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比例的概念。
-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例现象。
2. 新课导入(15分钟):- 讲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 讲解比例的性质,让学生明白比例的内在关系。
3. 实例讲解(10分钟):-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建立比例方程,如何解比例方程。
-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抽象出比例关系。
4. 课堂练习(15分钟):-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错误,给出正确答案。
5. 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比例问题的方法。
-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 强调解决比例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7. 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4.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比例知识,对于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对于比例的运用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比例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比例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例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制作好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华每分钟走50米,小明比小华多走10分钟,问小华走了多少米?”让学生思考并用比例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甲地到乙地的客车票价为8元,那么乙地到甲地的票价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应用》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应用》
教案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 学生将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将能够理解比例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例
教学准备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 教师准备好的教案和教具
- 学生的练册和题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例子或提问,激发学生对比例的兴趣和注意力。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实际例子进
行解释。
3. 练演示:通过教师的演示来展示如何解决一些简单的比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一些比例
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
5. 错题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练情况,对一些常见错误
进行讲解和纠正。
6. 拓展应用:通过引入更复杂的比例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
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比例的重要性
和应用。
课后练
布置一些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进行批改和讲解。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以及课后练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扩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应用题和例题,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资料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4.3.比例的应用 第5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1)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4.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4.3节“比例的应用”,主要让学生学会用比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掌握比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找出比例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感到困难,对比例式的列法不熟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找出比例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正确列出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找出比例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正确列出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2.教学难点:找出比例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熟练列出比例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练习本、尺子、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创设情境:小明和小华两家分别位于学校的东西两侧,他们同时从学校出发,相向而行。
已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华每分钟走75米。
问他们5分钟后在学校相遇吗?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找出比例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出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小明每分钟走60米,5分钟走5×60=300米;小华每分钟走75米,5分钟走5×75=375米。
未知:小明和小华5分钟后是否在学校相遇。
引导学生列出比例式:60/75 = 300/x(x为小华走的距离)解比例式得:x = 375米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列比例式和求解未知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比例的应用教案-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 比例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比例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比例的意义。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比例的基本概念,如比例的定义、比例的表示方法等。
2. 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如如何求比例、如何判断比例关系等。
三、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烹饪时如何按比例配比食材等。
四、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基础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的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深入讲解1. 讲解比例的灵活运用,如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比例关系、如何解决复杂的问题等。
2. 讲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科学实验、工程设计等。
三、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构建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比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有一些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共7课时)
第4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最简的比。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12000000=1 :5000000三、拓展应用教材56页1、2题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五、作业布置教材56页3、4题【板书设计】比例尺的意义例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12000000=1 :5000000【教学反思】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人教版数学六级下册-05比例-03比例的应用-教案1
第四单元比例第5课时比例尺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比例尺的含义、例1和第54页例2、第55页例3。
内容简析比例尺的意义:通过阅读教材有关比例尺的知识,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及公式。
例1:教学比例尺的求法。
例2:教学比例尺的应用。
例3:根据实际距离与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运用比例尺公式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法与学法1.在教法上,可以出示一幅用数值比例尺表示的地图,结合地图说明绘制地图首先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引出比例尺。
教学比例尺的应用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在学法上,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比例尺的意义,然后类比比和比例的知识,运用知识迁移,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例题的解答。
承前启后链复习:回顾前面学过的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及图像。
学习: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延学:利用比例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图片导入法: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让我们感受一下我们祖国的魅力!今天老师把我们的祖国和首都北京“搬进”了课堂。
教师拿出中国和北京的地图展示给学生。
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
【品析...................,.激发了学生的好.........,.把中国和北京“搬进”课堂...:.此环节在设计情境时奇心...........................,.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法:1.让几名学生代表站在讲台上,老师用数码相机给他们照一张全身照,放入电脑里,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比例的应用 第5课时∣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应用。
3. 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应用。
2. 新知讲解(15分钟):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10分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应用。
4. 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例的应用。
5.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思考,主动提问。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是否理解比例的应用。
3. 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应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讨论表现”。
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对比例应用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正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比例
第5课时正比例
【学习目标】
1.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能根据正比例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根据据下列中的两种量,怎样求第三种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2)已知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3)已知总价和数量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第45页。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2.用一个式子表示总价、数量和单价的关系:
3.填一填: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5.自学课本第46页正比例图像,并思考课本上的问题。
三、课堂达标
1.回答下列问题。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3. 一堆西瓜,西瓜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西瓜的数量与总价成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究解比例的方法,能够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数,会正确解比例。
三、培养认真书写和准确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时把比例改成方程的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六清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深度学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单、练习本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认识》,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确定两个比是否成比例?(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应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课题),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
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说清已知条件和问题,争取用数学的语言去准确表达。
)3.尝试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一: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1).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独立探索时“想清”“做清”“说清”)(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
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小组合作中“看清”“听清”“问清”)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人教版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5及练习十一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能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决问题。
2.在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2)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行数。
(3)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4)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还学习、了解了比例。
这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课件出示例5。
1.读题,让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师:要解决水费问题,就要知道水的单价和用水量。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单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思路和结果。
根据张大妈家的水费和用水量,可以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即水的单价,再算10吨水的价钱。
3.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题中哪种量是一定的?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两家的水费与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水的单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2)指导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答。
(3)变式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56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4.小结: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3.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实地测量、比例模型制作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请简要回顾一下这些内容。
2.你在解决比例问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3.请谈谈你对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何认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比例的应用》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例子,描述比例的应用,并解释其意义。
2.实践应用题:
-利用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学校操场的实际长度和宽度,与地图上的尺寸进行比较。
-如果一个物品原价为100元,现在进行打折,折扣分别为8折、9折和7折,计算出打折后的价格,并讨论哪种折扣更划算。
3.探究性题目:
-探究相似图形的边长比例关系,选取两个相似图形,测量并记录它们的边长,计算它们的比例,并讨论这个比例在图形相似性中的作用。
-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比例在历史、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短文分享你的发现。
4.创新思维题:
-设计一个与比例相关的数学游戏或谜题,要求能够体现比例的性质,并能够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然而,学生在比例的实际应用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他们可能对比例尺、相似图形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动手操作来巩固。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培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5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优秀) 教案
第4单元比例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能力目标: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
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28=10x 8x =28×10x = 81028⨯ x =35三、拓展应用教材63页3、4题四、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五、作业布置教材64页6、7题【板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 元。
828=10x 8x =28×10x = 81028⨯ x =35。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应用》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 了解比例的概念
- 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 课本《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 彩色笔、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
导入 (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概念,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实际生活中的
比例例子。
理论讲解 (15分钟)
1. 通过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解释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与学生共同探讨比例的应用领域,例如购物、厨房配方等。
练与实践 (30分钟)
1. 分发练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比例相关的练题,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引导他们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使用计算器,帮助他们提高计算准确性和效率。
总结与展望 (10分钟)
1.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并查漏补缺。
2. 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预告,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期待。
总结
通过该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比例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的应用 用比例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_5
教学目标: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4、发展学生综合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准确列出比例式。
【问题导读】问题1、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1)通过阅读理解题意,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2)如何解答?说说你的想法(3)还有别的解法吗?试试看【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分析: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拓宽。
这个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含正、反比例的问题,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准备。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个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是例5,是一道用正比例知识解答的应用题;另一个是例6,是一道用反比例知识解答的应用题。
教材要求通过联系算术解法,使学生了解用正比例关系解答的应用题,就是以前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用反比例关系解答的应用题,就是以前学过的“归总应用题”,这两题都能够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只教学例5)。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仅仅用归一法来解答,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
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为了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的应用
第5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重点: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难点:解答综合性较强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内容复习
说一说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二、基本练习
(一)、完成相关的《口算训练》。
(二)、列式解答
1、 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比3,周长是96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分析:先算出周长的一半,96÷2=48(厘米),再按比例分配。
2、 通常人的血液和体重的比约是1比13,小红的体重是50千克,她身上的血液约重多少千克?
分析:血液重量与体重的比为1比13,即比值(113
)一定,用正比例方法解。
(三)、练习分析:
第2题:60比80=3比4 ,分配人数时总份数是3+4份。
56×37
=24(人) 56×47
=32(人) 第4题:已知三个数的连比,先将45比60比50化简为9比12比10,然后再算。
三、综合练习
四、提高练习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