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古民居调研报告

古民居调研报告

古民居调研报告古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古民居的特点、保护状况以及对于当地文化的意义,为保护和传承古民居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选择了位于某市的几座古民居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

2.文献调研:查阅了相关书籍、论文和文献,了解古民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调研结果1.古民居特点:(1)建筑风格独特:古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榫卯连接,极少使用钉子,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材料天然、环保。

(2)布局合理:古民居根据家庭的规模和需求合理布局,一般分为正厅、偏厅和侧卧室,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所需。

(3)装饰精美:古民居的门窗、雕花、彩画等装饰细节丰富多样,展示了传统的工艺和审美观念。

(4)融入自然:古民居常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采用开敞的庭院和花园,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舒适感。

2.保护状况:(1)建筑物保护:目前古民居的建筑物大多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和保护。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古民居已呈现出倒塌、破损等现象。

(2)文化传承:古民居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传统手工艺人才流失、年轻人对于古民居的兴趣减少等。

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古民居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3.文化意义:(1)历史见证:古民居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当地人民的居住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历程,搭建起时间和地域的桥梁。

(2)文化传统:古民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观念,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旅游资源:古民居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古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四、建议1.加大保护力度:政府应增加对古民居的保护经费投入,加强建筑物维修和保护工作,防止古民居因年久失修而遭受破坏。

2.加强文化传承:加强对古民居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更多的传统手工艺人才,推动古民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某区古建民居保护工作调查报告

某区古建民居保护工作调查报告

某区古建民居保护工作调查报告根据区政协委员在社情民意中反映的《关于对旧村改造中部分村庄古建筑进行保护的建议》及区领导批示精神,我局联合文化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对该建议中反映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一、我区文物保护工作基本情况根据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调查不可移动文物点64处,其中古建筑37处,古墓葬5处,古遗址3处,石窟寺及石刻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1处。

目前,全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全区的文物保护工作,现由区文化馆承担,各镇综合文化站协助,无专业管理人员。

在文物保护经费方面,省、市每年根据实际情况下拨经费对省市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区财政自XX年起每年安排区级文物保护经费5万元。

根据我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掌握情况,全区的古建历史遗存文化资源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久远的不多,遗存大多为明清以后的古建;二是较完整、成规模、有影响的遗存古建不多;三是毁损严重,许多古书有记载的很少有实物遗存,如宗教类只有一个紫阳宫和几处和尚墓,大量庵堂寺院宫观坛庙都已踪迹全无。

目前发现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主要有罗亭镇义坪王家自然村的“晤言畅叙”古屋和XX镇泮溪村联合自然村的“联合村杨刚鹏民居”,现已列入了我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并设立了保护标志牌,由各镇文化站协助管理。

二、招贤镇旧村改造中部分村庄古民居现状4月27日,在招贤镇有关人员带领下,区旅游局及文化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就招贤镇旧村改造中部分村庄古民居情况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霞麦村上王家古民居两处,下王家古民居一处,建造年代均为清朝时期。

其中,上王家古民居两处居民已搬迁,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下王家古民居仍有人居住,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这三处古民居均屋顶严重漏雨,四面墙体毁坏严重,并安装了现代的铝合金门窗,已经破坏了古民居的原貌。

招贤镇霞麦村三处古民居在XX 年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市文物专家就已经对其进行了考查评审,由于没有达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因此没有列入我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中。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徽州民居调研报告地点:徽州古城日期:2022年5月15日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徽州民居的历史、特点及保护现状,为徽州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过程1. 调研对象:选择位于徽州古城的代表性徽州民居进行调研,包括明清时期的官宦人家和普通民居。

2. 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调研发现及分析1. 历史沿革:徽州民居建筑起源于明代,经过多次改建和修缮,形成了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的建筑群落。

徽州民居注重布局、装饰和材料的选择,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2. 建筑特点:徽州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结构稳固。

墙壁、柱子、门窗等雕刻精美,充分展示了传统工艺和精湛技艺。

室内布局合理,分为正厅、厢房和内院,以及庭院、花园等景观空间。

3. 保护现状:目前,徽州民居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重视,一些代表性的民居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修缮和保护工作,保留了徽州民居的原始风貌。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商业化开发对古建筑造成的影响,以及传统建筑材料和技艺的缺失。

四、建议和措施1. 建议加强对徽州民居的保护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

2. 加强对徽州民居的修缮和维护工作,确保其原汁原味的保存。

3. 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探索徽州民居的有效利用方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4. 加强对传统建筑材料和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工艺人才。

五、结论徽州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当前,保护徽州民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措施和传承工作,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徽派建筑文化。

古民居调研报告

古民居调研报告

古民居调研报告《古民居调研报告》调研背景: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古民居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重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古民居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对几处典型的古民居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和调研。

调研内容:1. 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特点:调研组对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布局和设计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并通过专业的建筑师进行了解读和解释。

2. 古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古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查阅史料和与当地居民交流,对古民居的历史来龙去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3. 古民居的状况和保护现状:调研组对古民居的修缮情况、保护措施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了解了古民居所面临的保护难题和需要加强的工作。

调研成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古民居的建筑、历史和保护状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我们发现,古民居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社会中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古民居的维护和修缮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技术支持,古民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古民居保护方面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对古民居进行了保护和修缮,这为古民居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丝希望。

结论和建议:针对古民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一是加强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增加对古民居的修缮经费和技术支持;二是扩大古民居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古民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加强古民居的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展览和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古民居的价值和意义。

《古民居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为古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倡导,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古民居的关注和关心,共同为古民居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消失或被破坏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本调研报告对其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北方的“四合院”村落、南方的水乡村落等。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通过对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调研结果保护情况经调研发现,大多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

在一些村落中,古建筑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渐渐消失。

在保护方面,对于历史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尚不够到位。

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冲击,原本清静的村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利用情况传统村落的利用情况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村落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吸引游客和投资;而另一些村落则由于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传统风貌。

在传统村落的利用方面,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用模式,使村落得到合理开发,同时保留其独特性和文化传统。

建议与展望综合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 各村落应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村落的文化底蕴。

3. 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特色旅游等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报告,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以上为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的简要内容,希望能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

海口民居调研报告

海口民居调研报告

海口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海口市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又被称为“椰城”,是一个千年古城。

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海口的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近年来,海口市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民居逐渐被拆除,被现代化建筑所代替。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口市的传统民居建筑,了解民居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海口市政府提供可行的保护和利用方案。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的范围包括海口市的市区和郊区,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口头访谈等方式收集有关海口市民居的情况。

三、调研结果1.民居建筑数量海口市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逐渐减少,尤其是市区内的传统建筑数量更少,仅占整个民居建筑数量的10%。

2.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海口市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主要分为三种:步云楼、鸟笼楼和侬屋。

其中步云楼是最为典型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结构,在海口市内普遍存在。

鸟笼楼和侬屋风格不如步云楼典型,数量更少。

3.民居建筑的现状海口市的传统民居建筑多数都已经被拆除或者改建成其他用途的建筑。

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经济条件限制,二是政策因素,三是传统文化缺失,四是市政规划。

其中,经济条件限制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

4.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口市的传统民居建筑,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方式进行保护和利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海口市民居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四、结论海口市传统民居建筑是海口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民居建筑的数量在逐渐减少。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动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为海口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万源市民居调研报告

万源市民居调研报告

万源市民居调研报告【万源市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万源市的民居状况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我们组织了一次调研活动。

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万源市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以及居民对于居住环境和房屋舒适度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问卷主要涵盖了居民的年龄、职业、居住时间、房屋面积等基本信息,以及对房屋结构、采光、通风、舒适度等方面的评价。

访谈主要通过和居民的面对面交流来了解他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

二、调研结果1. 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调研结果显示,万源市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以四合院和砖木结构为主。

这种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韵味,给人一种古朴而厚重的感觉。

而且,这些传统民居建筑多保留了历史痕迹,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2. 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评价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比较满意,认为房屋结构稳固,采光和通风较好。

然而,也有一些居民表达了对房屋保暖和隔音性能的不满意。

特别是在冬季,由于房屋保暖性能的不足,居民常常感到寒冷。

此外,一些居民还表示小区内的噪音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

3. 居民对房屋舒适度的评价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房屋的舒适度较为满意。

居民们普遍认为房屋的面积较大,布局合理,满足了基本居住需求。

同时,小区内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三、调研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和建议:1. 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万源市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修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2. 提高房屋保温和隔音性能。

针对居民对房屋保暖和隔音性能的不满意,应该在建设和装修新房屋时考虑加强保温和隔音措施,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3. 加强小区内的环境整治和噪音控制。

针对小区内的噪音污染问题,应该加强环境整治,控制噪音污染源,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继续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虽然目前小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家乡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面临着被摧毁和遗失的威胁。

而家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传统建筑,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调查概况我们选择了家乡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老宅、庙宇和古桥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我们了解到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以及现状等。

2. 传统建筑的保护意义传统建筑不仅是家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家乡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窗口。

同时,传统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建筑知识和技艺,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3. 传统建筑保护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传统建筑面临着破损、废弃、拆迁等问题。

其中一些受到了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亟待修复和保护。

另外,传统建筑由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面临着被商业化开发利用的挑战。

4. 传统建筑保护的困境目前,传统建筑保护面临着许多困境。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到位。

其次,公众参与度较低,缺乏对传统建筑的认同和重视。

此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也成为传统建筑保护的瓶颈。

5. 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为了保护和利用家乡的传统建筑,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5.1 加强法律法规的保护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传统建筑的保护要求和标准,并加大对违法拆除和破坏传统建筑行为的处罚力度。

5.2 提升公众参与度。

通过举办座谈会、展览等形式,增强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同和重视,提高保护意识。

5.3 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政府应该增加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投入,同时引入专业机构和人才,提供必要的修缮和保护技术支持。

5.4 组织传统建筑保护志愿者队伍。

利用社区的资源,组织志愿者进行传统建筑巡查、维护和修缮工作,发挥公众力量的作用。

5.5 合理利用传统建筑资源。

在传统建筑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建筑的利用方式,鼓励开发文化旅游、文创产业等,为传统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扶贫开发投入不断加大。

各级政府建立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扶贫开发投入体制。

20XX年,省财政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统筹安排扶贫开发资金17亿元,比20XX年增长64.4%。

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扶贫开发的投入。

赣州市规定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扶贫开发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比例不低于2%,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自20XX年起,市本级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工作,20XX 年中央、省、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幼儿园校车安全管理难以规范。

近年来,全国各地校车安全恶性责任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幼儿的生命安全。

我市幼儿园接送车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不少农村幼儿园接送车辆是前几年城里淘汰的用于出租的“黄包”车,为节约成本,争抢生源,超速超载,有的幼儿园接送车辆没有按规定喷涂校车标识。

据交警部门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市共有接送儿童车辆1093辆,其中只有458辆属于办理了相关手续的专用校车,合格率仅为42%,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一)以增加收入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抓手,每年安排1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果、茶等特色产业。

在扶持洋坪镇马渡河柑橘示范区等5个产业扶贫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全面启动了6个村的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柑橘基地4万多亩,茶叶2万余亩,食用菌发展规模达到1.1亿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规模以上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5家,3.65万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2010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80元,比2005年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15.7%,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其次是完善措施健全机制,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我国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文化遗产众多,尤以民居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推进,传统的民居建筑逐渐陷入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之中。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居保护,同时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我们进行了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共计对10个省市进行了调研。

三、调研结果1.民居保护现状从调研结果来看,尽管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数量众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民居建筑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压力。

多数民居建筑装修更新,已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令人遗憾。

仅有的几处保护得当的老宅子,更多的成为了旅游、娱乐、商业等用途,原始的居住环境面临严重破坏与生态问题。

2.民居开发利用状况在民居开发利用方面,尤其是旅游和商业利用方面表现活跃。

许多地方开始注重开发民宿、客栈等旅游小镇,同时在保护民居的同时发挥其旅游、文化等多种价值。

而一些优秀的老宅子在商业开发方面被打造成了一些文创园、艺术中心、创意产业等具有创意的新兴地标,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和城市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也有些民居建筑直接被商业化利用或者拆除重建,从而失去了传统的特征,导致了无法挽回的过去和现在巨大的空间隔阂。

3.保护措施和实践从保护措施和实践来看,大部分地方都建立了民居保护的工作机构,但是,这些机构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职权范围,导致民居保护工作常常停滞不前。

同时,政府对于保护民居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也相对不足,在许多地方保护效果并不明显。

4.民众参与和重视度民众参与和重视度是保护民居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民众对于传统的民居建筑保护比较关注,但并不了解具体的政策措施。

同时,处于改造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和吸引游客的需要,商业开发对于重要的民居往往采用的是直接拆除,从而导致民居保护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最新-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

最新-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

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组分别听取了三县的情况汇报,并实地考察了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氏宗祠、查济村、黄田村、江村、朱旺村等古民居,了解了基本情况,并就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绩溪、XX县、旌德隶属XX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遍及乡邑。

尤其是古民居,数量多,价值高。

近年来,在XX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文物局的关心和支持下,绩溪、XX县、XX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相继制定了有关配套办法,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XX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近2000栋,总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国保、省保、县保单位53处。

为进一步细化《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2019年县政府出台了《古村落、古民居管理办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强调保古民居、保古道路、保古树的“三保”工作,指导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村长负责制”,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古民居。

县政协始终不懈地关注古民居保护情况,积极参政议政,向县政府建言献策,鼓励政协委员提交古民居保护方面的提案,有力地推动了古民居保护进程。

XX县自1998―2019年,对全县现存的古民居进行了全面普查,出版了《XX县古民居目录》一书。

目前登记在册的古民居有1077处,单体建筑0座,建筑面积340726平方米,国保、省保、县保单位48处。

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工作的若干意见》、《XX县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XX县非国有古民居保护维修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尤其是今年3月出台的《XX县实施〈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办法》对涉及到古民居保护的相关部门如乡镇政府、公安、林业、土地、文化等各部门明确划分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加大对古民居构建违法买卖行为的打击力度。

古民居调研报告

古民居调研报告

古民居调研报告第1篇:古民居调研平顶山古建筑调研总结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响应学校的号召,艺术系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古建筑调研的实践活动。

古建筑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

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

在实践中增长的不只是能力更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对现代社会发展得步伐有一定的了解。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安排三个地点:神垕镇、临沣寨及文庙。

一、神垕镇调研经资料查询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禹、郏、汝三县市交界处,总面积49.1平方公里。

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

早在唐代神垕就是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经过实践队员调研神垕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特色产业镇”等荣誉称号,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它造型端庄典雅,胎骨坚实,雕工严整,线条明快,是一种理想的陈列品,因此经常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二是伯灵翁庙,该庙也称窑神庙、火神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国钧瓷之都”、“火艺之都”的重要标志,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花戏楼,它是伯灵翁庙的山门,和伯灵翁庙是一整体建筑,戏楼的结构属于九脊歇山顶,挑角单檐式建筑,屋顶由三色琉璃瓦覆盖,组成古朴大方的菱形图案;四是神垕有许多古寨,其镇区就是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

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

每个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寨名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古寨门之上。

二、郏县临沣寨调研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该镇地质资源丰富。

处域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

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

西南民居调研报告

西南民居调研报告

西南民居调研报告西南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西南地区的民居文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传统民居文化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选择了四川、贵州和云南三个省份作为调研的重点地区,选择不同地区的典型小镇和乡村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民居形式、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

2. 问卷调查:针对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三、调研结果1. 民居形式和建筑风格西南地区的民居形式多样,有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等各种形式。

建筑风格受到当地气候环境、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特色风格。

2. 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西南地区气候多样,山川起伏,地势复杂,这些地理环境使得民居建筑必须适应各种气候,考虑到山区的抗震防灾等问题。

(2)历史文化:西南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因素在民居建筑中体现出来。

(3)生活方式:西南地区的居民普遍以农业为主,因此民居的设计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需要,比如: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等。

3. 保护现状虽然西南地区的民居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但是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正在受到影响和破坏。

因此,保护传统民居文化势在必行。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讲座等方式,向公众宣传西南地区民居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2.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居保护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3. 建立保护机构: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制定保护方案、执行保护工作,并与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和民众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保护工作的开展。

4. 开展合理利用:在保护民居文化的同时,注重其合理利用,例如将一些空置的老民居改造成民宿,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和体验传统民居文化。

5. 加强学术研究:鼓励学者和专家对西南地区民居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民居文化提供理论支撑和专业建议。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

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

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

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第一篇: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古民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传统生活文化特性,承载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丽水具有丰富的古民居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对“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对丽水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丽水的人文魅力,推进“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建设,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意义重大。

为深入调研这一专题,市政协年初就对此作出部署,文史委从5月份开始,着手准备调研的前期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地经验做法,走访专家委员听取真知灼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了解情况,制定调研方案。

6月25日至27日,调研组在市政协何赤峰副主席的带领下,赴遂昌、松阳和莲都等三地实地调研,并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丽水古民居的特点与保护利用现状丽水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区位特点和人文特色,决定了丽水古民居的特色。

1、地域特色明显丽水古民居既具有本土性,又受到周边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徽派建筑风格,装饰雕刻工艺属徽派的东阳体系。

民国时期,由于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采用都有了变化。

畲族的传统建筑有自身的特色,为土墙厝的建筑形式。

有些地方,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先民们大多就地取材,如:缙云的一些村庄的条石建筑,青田有使用溪石建筑的风格等,形成了丽水古民居的鲜明地域特色。

2、点多面广量大通过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市共登记古民居3368处,其中明代以前的78处,清代2495处,民国794处;另有宗祠1269处,其中清代以前的983处,民国以后的286处;另有古村落26处。

它们分布在九县(市、区)县城所在地及近千个村落里。

松阳、缙云和青田最多,占总数的49%。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全文内容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全文内容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全文内容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云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和现状,为保护和传承云南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依据。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和访谈的方式,选择了云南省内几个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作为调研样本。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建筑的结构、材质、装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观察,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

3. 调研结果3.1 建筑风格云南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采用独特的斜撑技法,能够很好地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体现了本地区的建筑智慧。

同时,云南地处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民居的风格也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如侗族的木楼、彝族的板屋等。

3.2 建筑材质云南地区物产丰富,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等众多河流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为民居的建造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云南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和石材,木材可供建造房屋的主体结构及家具,石材可用于地基和墙体的修建。

3.3 建筑装饰云南传统民居装饰着重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民居的外墙常常涂抹白色的石灰,以反射太阳光线和降低室内温度。

房屋的檐口和门窗等处常常绘制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等。

3.4 现状与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住宅楼和商业建筑。

这种现象导致了传统建筑技术的流失和文化的断层,对社会的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外,一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也面临着维修困难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亟需加强保护工作。

4. 建议与措施为了保护云南传统民居文化,并使之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并鼓励居民保留传统建筑形式;- 加强对传统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培训,使年轻一代有机会学习传统建筑技艺;- 建立民居维修基金,用于古建筑的维护修复和管理工作;- 加强对古建筑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 结论传统民居是云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关于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

关于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

关于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珠三角腹地,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传承地方文化、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报告将围绕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展开。

一、现状描述1.旅游民居资源概况梅州地区拥有众多传统村落和民居,如梅县大埔、丰顺三河等,这些村落和民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是开展乡村旅游的理想场所。

2.旅游民居资源利用现状目前,梅州地区的旅游民居资源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民居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不足,有些民居只能靠传统农耕维持。

其次,一些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游客的舒适度低,限制了旅游民居资源的发展。

再者,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号召力,难以吸引游客。

二、问题分析1.保护和利用问题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足,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保护政策的不健全,没有有效鼓励和支持民居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民众对旅游民居资源保护的认识不足。

2.基础设施问题一些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如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不到舒适度,影响了游客对景点的评价和推荐。

3.宣传问题梅州地区对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号召力,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一些旅游民居资源的特色和亮点没有被充分展示,导致游客对这些资源的认知不足。

三、对策建议1.加强保护和利用加强梅州旅游民居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完善相关保护政策,并给予合适的经济支持,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和利用工作。

同时,加强民众对旅游民居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主人翁意识。

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民居资源的基础,需要加强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建设。

提升交通网络的便利性,建设高速公路或铁路,方便游客前往旅游景点。

改善餐饮服务,提供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素有“地球上的天堂”之称。

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之外,云南居民的民居建筑也是其独特的文化景观。

而本文将着重对云南民居进行调研,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云南省地域辽阔,境内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

其因民族特色、地域因素、历史文化和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

这些建筑发扬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特质,也承载了历史的文化记忆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因此,对云南民居进行调研,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了解云南的历史与文化。

二、云南民居的类型云南民居的类型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坝子院落坝子院落是云南农村少数民族传统住宅中的一种,一般由一排或两排房屋围绕一条中心大院落排列而成。

坝子院落的格局封闭,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朴素大方。

墙壁采用自然材料制成,如土、木柱、竹片等。

坝子院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天然的环保意识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2.窑洞窑洞是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住宅之一,通俗点解就是手工开凿出来的住所。

窑洞采用凿山而成,通风透气性好,同时也极具隐身性,能保护居民避免自然灾害的侵扰。

同时,窑洞还具有良好的保温特性,使其成为冬季居住的理想场所。

3.木结构房屋木结构房屋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另一种建筑类型。

它采用天然材料,例如悬挂在山崖上的吊脚楼、水面上的木栈道、木牛顶上的小房间等等,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

木结构房屋通常采用手工制作,并使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技术和材料。

这种建筑结构稳固,具有美观、耐久、宜居的特点。

三、云南民居的文化内涵云南民居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云南民居的建筑和布局反映了居民的生活形态、文化风情和信仰观念。

例如,坝子院落围墙上统一用石头砌成,他象征着家族的尊贵,代表着主人族长的权威;窑洞的特殊形制和便利性反映了封闭的山乡性格和居民的实用主义思想;而木结构房屋则常常通过雕刻、彩绘与文学作品等展现了居民们对于自然、生命、信仰的追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组分别听取了三县的情况汇报,并实地考察了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氏宗祠、查济村、黄田村、江村、朱旺村等古民居,了解了基本情况,并就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绩溪、XX县、旌德隶属XX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遍及乡邑。

尤其是古民居,数量多,价值高。

近年来,在XX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文物局的关心和支持下,绩溪、XX县、XX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相继制定了有关配套办法,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XX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近2000栋,总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国保、省保、县保单位53处。

为进一步细化《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2003年县政府出台了《古村落、古民居管理办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强调保古民居、保古道路、保古树的“三保”工作,指导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村长负责制”,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古民居。

县政协始终不懈地关注古民居保护情况,积极参政议政,向县政府建言献策,鼓励政协委员提交古民居保护方面的提案,有力地推动了古民居保护进程。

XX县自1998―2001年,对全县现存的古民居进行了全面普查,出版了《XX县古民居目录》一书。

目前登记在册的古民居有1077处,单体建筑 1230座,建筑面积340726平方米,国保、省保、县保单位48处。

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工作的若干意见》、《XX 县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XX县非国有古民居保护维修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尤其是今年3月出台的《XX 县实施〈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办法》对涉及到古民居保护的相关部门如乡
镇政府、公安、林业、土地、文化等各部门明确划分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加大对古民居构建违法买卖行为的打击力度。

县政府将古村镇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议事日程并进行多渠道的尝试。

县财政每年挤出十万元专款用于县级以上文保单位的维护。

每年都要对1-2处文保单位进行维修。

对古民居进行分级管理,在古村镇保存较完整的乡镇基本上都有专职文保机构,重点景区均设有管委会,内设文物保护部门,有专人负责。

近年来还先后在部分景区扶持成立了群众性文保协会,发动群众保护文物,效果较好。

XX县目前保存有古民居1093栋,国保、省保、县保单位16个。

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古民居所在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历来重视古民居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2003年,县政府出台了《XX县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县、乡政府每年都要从县、乡财政中挤出专项经费用于古民居的保护。

县人大、县政协每年都安排1-2次的视察与调研,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纷纷向政府建言献策,有力推动了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的进程。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由于地方政府财政乏力,很多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现状堪忧。

如XX县的棋盘村、XX县的朱旺村、XX县的查济村等,有的村中祠堂已经倒塌,当地文化部门同志痛心地说,有的古民居再不抢救,将在我们手中毁坏,我们愧对祖宗。

1、古民居保护开发修缮经费严重不足。

资金缺口太大,不用说一般的古村镇,就是已经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资金都很难落实。

以查济村的古建筑群为例,自2001年公布为国保以来,由于缺乏资金迟迟不能编制文物保护方案,除了省文物局拨付部分抢修经费外,国家、市、县均未有分文投入,而编制单个文物点的维修方案就需要耗资数万元,保护规划则高达数十万元,一座祠堂的维修更需要几百万元。

县级财力单薄,无力满足古民居保护所需的高额资金;而古民居的产权所有人或使用人,收入有限,更难以承担古民居保护所需的费用,很多古民居因得不到及时维修而毁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