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 第二章 生物膜
环境生物化学基础生物膜课件
05
生物膜的研究展望
生物膜的深入研究价值
揭示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深入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揭示细胞生命活动的本质 和规律。
探索生物膜相关疾病机制
研究生物膜与疾病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新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手段。
生物膜与药物研发
生物膜是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重要通道,研究生物膜有 助于药物设计和优化。
生物膜通过自身的结构和功能适应环境变化,如 01 温度、湿度、光照等。
生物膜能够影响周围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02 ,如参与水体自净、土壤养分循环等。
生物膜在环境中的存在和活动,可能对生态系统 03 稳定性和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对生物膜的影响
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如污染物、pH 值、溶解氧等,对生物膜的生长、代谢和分布具 有重要影响。
生物膜的结构与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
膜内在蛋白
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具有酶活性或参 与形成通道、载体等功能。
跨膜蛋白
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具有物质转运和信号 转导的功能。
糖类
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参与细胞识别和信 息传递。
生物膜的功能与作用
物质转运
生物膜通过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等方式,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发 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膜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膜可用于环境污染治 理,如水体净化、土壤修 复等。
生物膜能够吸收和降解环 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将其 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 质。
生物膜在生态工程中也有 广泛应用,如湿地修复、 生态河道建设等。
生物膜的代谢产物,如抗 菌物质、酶等,可用于生 物农药、生物催化剂等领 域。
生物化学—生物膜课件
质膜与ATP的合成与分解
01
质膜的结构与功能
质膜是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围了整个细胞 并与其他细胞器膜相连。质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组 成,具有选择通透性,能够控制分子和离子的进出细胞。
02 03
ATP在质膜中的合成与分解
质膜中存在着ATP合成酶和ATP水解酶,分别参与ATP的 合成和分解过程。在合成过程中,质子泵通过质膜将质子 泵出或泵入细胞,产生的能量用于合成ATP。在分解过程 中,ATP水解酶利用ATP中的特殊化学能将其分解为ADP 和磷酸根离子。
是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是细胞与外 界环境之间的界面,对细胞起着保护 和调节作用。
生物膜的结构与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
镶嵌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具有多种功 能。
糖类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参与细胞识别等 。
生物膜的功能与作用
物质运输
生物膜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如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等。
显微观察
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超微结构,了解膜的厚度、颗粒大小及排列等特征。
生物膜的提取与纯化技术
提取
采用适当的溶剂或缓冲液将生物膜从细胞或其他生物材料中分离出来。
纯化
通过一系列分离纯化技术,如离心、超滤、凝胶电泳等,去除杂质,获得纯度较高的生 物膜。
生物膜的电生理技术
膜片钳技术
生物膜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生物膜在能量转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质膜通过控制 质子的泵入和泵出来调节ATP的合成与分解,确保能量的 高效利用和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同时,生物膜还参与了 其他多种细胞活动,如物质的跨膜运输、信号转导和细胞 分化等。
05
《生物膜及其功能》课件
生物膜的运输机制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通过在膜上形成 梯度推动物质向细胞内或外运输。
不需要消耗能量,物质经过膜孔 自由扩散或借助载体蛋白运输。
利用自组装的高分子
利用聚集态水相生物特性,通过 自组装的高分子羟基烷基丙烯酸 酯(HPCA)膜实现生物分离和 反应等功能。
生物膜的生理意义
发病机理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调节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状态。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磷脂双分子层
生物膜核心结构,由两层磷脂 分子组成。具有疏水和亲水性 质,是生物膜功能的关键。
蛋白质
负责物质的运输、受体识别等 功能。在细胞膜上占据重要位 置,参与多种生命活动。
碳水化合物
与细胞糖蛋白、糖脂、糖核酸 等结合形成糖复合物,参与细 胞与细胞间的识别和信号传导。
多种疾病均与生物膜的结构 和功能异常有关,包括癌症、 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抗菌药物研发
了解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机 制,有助于研制新型抗菌药 物。
生物抑制剂的应用
生物膜指导下的生物抑制剂, 是农业和水产业中的重要工 具。
生物膜及其功能的应用
药物传递系统
疫苗开发
洁净技术
生物膜作为药物的递送载体,在 药物传递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质网膜
位于细胞内,参与蛋白质合成、 修饰及转运。
线粒体膜
位于线粒体表面,参与能量代谢 的调节。
叶绿体膜
位于叶绿体表面,参与光合作用 的调节。
生物膜的功能
1
分隔细胞与外界
生物膜隔离了细胞与外界环境,维持了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性。
2
调节物质的进出
生物膜可通过主动或被动运输机制实现物质进出。
生物膜在生物学作用中的关键作用和影响
生物膜在生物学作用中的关键作用和影响生物膜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膜结构,其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组成,是细胞和细胞器之间的重要隔离和交流界面。
在生物学领域,生物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存在形式,它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免疫保护作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系统,它可以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病原体和毒素的攻击。
而生物膜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免疫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主要隔离界面。
其中,白细胞的细胞膜作为一种生物膜,在免疫细胞迅速识别和消灭入侵病原体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此外,生物膜还具有从外部环境中排除有害物质的功能,提供免疫保护作用。
二、传输和信息传递作用在细胞内,生物膜作为一个主要的界面,在维持细胞内稳态、传输物质、进行信号传递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膜上的许多蛋白质和脂质分子,参与着信号分子的识别、接收、传递和调节等过程,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
具体来说,它可以参与离子通道、转运蛋白等的工作,确保细胞内的物质传递和信号传递顺利进行。
三、细胞信号调节作用细胞的内部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生物化学反应体系,生物膜又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生物膜上的许多蛋白质和脂质成员,通过自身的特定结构和作用,参与着细胞内反应的调节和控制。
例如,细胞外多肽能够与膜上受体结合,从而激活受体,受体发生构象改变后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相关的酶和效应物质,进而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和代谢等生理过程。
四、药物传递作用药物传递是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靶标发生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生物膜作为药物传递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参与药物从细胞外到细胞内的透过过程,还可以通过转运蛋白等多种方式将药物分子内部传递,最终达到目标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和纳米药物正在开发和应用,而这些药物载体的选择和设计与生物膜的特点和作用有密切关系。
《生物膜》ppt课件
生物膜
1
2
3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而失活; 或通过结合GTP而活化,结合GDP失活
78
3.1.3 受体 (Receptor)
能够识别和选择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 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
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配体结合区和产生效应 的区域。
存在部位: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79
80
细胞内受体介导
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s)
参与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也叫通透酶,具有专一性、 饱和性、竞争性。
48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 也称为离子通道(ion channels)或者闸门通道
(gated channel) ;只介导被动运输。
根据开启和关闭条件,离子通道分为三种类型:
糖类化合物在信息传递和识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8
29
三. 流动镶嵌模型
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支架;膜 蛋白为球蛋白,分布于脂双层表面或嵌入 脂分子中,有的甚至横跨整个脂双层;
具有流动性 具有不对称性
30
1. 膜的不对称性 质膜内外两层的组分和功能的差异,称为
膜的不对称性; 样品经冰冻断裂处理后,细胞膜可从脂双
1895年,欧文顿( E. Overton )
4
1925年,E. Gorter 和F. Grendel用有机溶剂抽提人的 红细胞膜的膜脂成分,并测定膜脂单层分子在水中 的铺展面积,发现它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提示 :质膜是由双层脂分子组成。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06
CATALOGUE
生物膜的应用与展望
生物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药物传递
生物膜作为药物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定向传递和缓释,提高治 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组织工程
生物膜可作为组织工程中的支架材料,为细胞提供生长和分化的 三维环境,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
人工器官
利用生物膜材料可以构建人工器官,如人工血管、人工心脏瓣膜 等,用于替代或辅助病变器官的功能。
03
CATALOGUE
生物膜的功能
物质运输功能
01
选择性吸收
生物膜可以选择性地吸收对细胞 有益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 基酸等。
02
03
排斥有害物质
物质转运
生物膜能够阻止对细胞有害的物 质进入,如毒素、重金属离子等 。
通过膜蛋白的介导,生物膜可以 实现各种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的跨膜转运。
信息传递功能
细胞壁
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 胶构成,使相邻细胞彼此连合,形成统一整体。
细胞核与细胞器膜
细胞核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等结构,是遗传信息库,也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细胞器膜
包括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等,这些生物膜将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 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生物膜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生物分离
生物膜具有选择性透过 性,可用于生物分离过 程,如血液透析、超滤 等,实现生物大分子和 细胞的分离纯化。
酶固定化
将酶固定在生物膜上, 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 重复利用性和催化效率 ,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 中的催化反应。
分子生物学知识:病原菌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生物学知识:病原菌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病原菌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病原菌是指能导致人类或动物某一种疾病的微生物。
病原菌往往通过周围环境中的营养物或生命体中的营养物来生长,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以形成生物膜来保护其生长环境,这使得它们更难被抑制和消灭。
一、生物膜的定义和类型生物膜指的是由一群细胞共同分泌一种胶体物称为外泌物形成的一种包覆物,它可以固定在表面上,也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自由悬浮。
病原菌的生物膜可以分为悬浮生物膜和附着生物膜两种类型。
悬浮生物膜由微生物分泌和附着于其外表面的粘附素构成,例如黏性多糖(EPS),黏附蛋白和微生物中以胞外纤维丝为主的纤维素及其衍生物。
它们往往能够在液体中形成可视的浑浊胶体,而附着生物膜则是一些细胞带有黏附素,能够牢固附着在各种表面上,像是在器官表面或人体组织表面等。
二、病原菌生物膜的结构病原菌生物膜由一层厚约0.1-0.5微米的多被layer EPS和一个非常细微的细胞层构成。
微生物在形成生物膜时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性,它是由一群菌分泌出的多糖或其他胶体物所形成。
多糖和其他胶体物可以分别以线性或叉状方式跨越并穿过整个生物膜。
与此同时,其中一个关键成分是酸性物质,如葡萄糖或其他糖,这可导致微生物所处环境变得几乎酸性,因此使得它们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繁殖生长。
三、病原菌生物膜的功能1、保护;病原菌生物膜的一大功能是保护微生物。
它们能够阻止有害物质在生物膜周围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的进一步扩散,还能阻止宿主动物的蛋白质、抗微生物药或其他化合物穿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内部。
2、减轻压力/适应复杂环境;微生物可以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适应性地改变其生长。
因此,当微生物感受到压力或此类环境变化时,它们就会增加生物膜的产生,以增加其表面积,从而更有效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
3、协同作用;最后一个功能是协同作用。
生物膜还能从不同生菌落中吸收不同种类和生物的不同营养物质,对于只有宿主的生物膜还可从宿主体内消耗和获取营养物,这也可迅速协同作用,实现联合作战。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课件
内生长和繁殖。
05
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生物膜的结构研究
生物膜的组成
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这些分子通过相互作 用形成有序的结构。
生物膜的厚度
生物膜的厚度一般在5-10纳米之间,不同部位的膜厚度略有差 异。
生物膜的流动性
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在膜中移 动。
生物膜的功能研究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课件
xx年xx月xx日
• 生物膜的概述 • 生物膜的结构 • 生物膜的功能 • 生物膜与疾病 • 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目录
01
生物膜的概述
生物膜的定义
生物膜
是指细胞膜和细胞内各个由膜围绕而 成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高尔基体 、内质网、溶酶体、叶绿体、过氧化 物酶体等。
细胞膜
细胞器膜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 基本骨架,为膜蛋白提供锚定 点和活动空间。
膜蛋白
膜蛋白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多种功能,如运输、信号转导和能量转换等 。
膜蛋白分为嵌入型、跨膜型和附着型三种类型,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插入到磷脂双分 子层中。
膜蛋白的分布和数量对生物膜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膜蛋白可以分布在细胞 膜的不同区域。
心力衰竭
心脏瓣膜上的生物膜感染可能导致心脏瓣膜功能 失调,引发心力衰竭。
血栓形成
生物膜可促进血栓的形成,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 险。
生物膜与肿瘤
肿瘤转移
01
肿瘤细胞可形成生物膜,促进肿瘤的转移和扩散。
耐药性
02
肿瘤细胞形成的生物膜可增强其耐药性,降低化疗和放疗等治
疗的疗效。
免疫逃逸
03
生物膜能够保护肿瘤细胞免受免疫系统的攻击,使其得以在体
2 生物膜
二、生物膜的分子结构
(一)生物膜分子间作用力
疏水力、静电力、范德华力
(二)生物膜结构的主要特征
1. 膜组分的不对称分布
膜脂不对称(鞘脂、胆碱外层居多,磷脂酰 丝氨酸、乙醇胺内层居多,单总量对称)
膜蛋白不对称
糖链常分布在细 胞膜外表面
2. 生物膜的流动性 流动性是生物膜结构的主要特征。
生物膜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的流动系统,表现为不 对称分布的各种膜组分可以自由地沿平面侧向运动。 其中,脂双层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系,作为内在蛋白 的溶剂和物质通过膜的屏障;膜蛋白是不连续的单位, 以不同的形式镶嵌于脂双层中。
4.有方向性;
5.需要能量(ATP或 跨膜离子梯度).
例1
Na+,K+-ATPase(Na+,K+-pump)
每水解一分子ATP,向膜外泵出3个Na+,向 膜内泵入2个K+。
Na+-K+反向协同主动运输
Na+,K+-泵 (主动运输)
所有细胞存在 离子梯度差
Na+,K+-泵维持细胞跨膜离子梯度差具有重 要生理意义:
方式: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通过膜脂瞬间通道(直径8nm)进行。 适于脂溶性物质或极性小分子(H2O, CO2, O2)。
*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借助载体(carrier ) 缬氨霉素是钾离子载体。 借助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
通过疏水片段疏水力插入或穿过脂双分子层, 镶嵌在脂类分子中。 不易分离。必须用去污剂破坏脂双层,才能 释放出来。
内在蛋白的跨膜部分的二级结构多为-螺旋。
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在自然界、某些工业生产环境(如发酵工业和废水处理) 以及人和动物体内外,绝大多数细菌是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以生物膜(biofilm, BF) 方式生长,而不是以浮游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planktonic) 方式生长。
BF 是细菌株的BF 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虽然人类第一次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的是人牙菌斑BF 细菌,但多年来经典细菌学主要是研究浮游生长的细菌, 而忽视了对BF 细菌的研究〔1 ,2〕。
随着对细菌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发现BF 细菌对抗生素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的抗性很强,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尤其是慢性和难治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开始重视对BF 的研究。
20 世纪30 年代中期,Gib2 bons 和van Houte 等〔2〕对牙菌斑BF 细菌和龋病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为深入了解BF 细菌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现在已知,细菌可在人体组织如牙齿、牙龈、皮肤、肺、尿道及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BF ,引起诸如牙周病、龋齿、慢性支气管炎、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难治性肺部感染和心内膜炎等疾病。
在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等体液中一般不形成BF。
但由于这些体液含有适合细菌生长的有机营养成分,因此,当体液中含有细菌时,这些细菌可在人体内人工医疗装置(如隐型眼镜、人工关节和心脏人工瓣膜) 等无生命物体的表面形成BF。
此外,BF 细菌还可污染与人类生活相关的设施,如空调系统、供水系统和食品加工设备等, 由此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据估计,大约65 %人类细菌性感染是由BF 细菌引起的〔325〕。
BF 研究涉及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其真正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发展起来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
90 年代后,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及对BF 细菌在医学上重要性的认识,BF 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1990 年,蒙大拿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膜工程中心。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
细胞的质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统称生物膜
任何细胞都以一层6-10nm的薄膜将其内 含物与环境分开,这层膜叫细胞膜(质膜 plasma membrane)。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组成
二、化学组成 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膜脂、膜蛋白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组成
二、化学组成 〔一〕脂类〔25-50%〕-膜脂
2. 自动运输 Na+-K+反向协同自动运输
2. 自动运输 主要特点: 逆电化学梯度〔浓度梯度、膜电位〕; 需求专注性载体蛋白; 运输速度可以到达饱和形状; 有方向性; 需求能量〔ATP或 跨膜离子梯度〕.
Na+,K+-ATPase〔Na+,K+-pump〕
每水解一分子ATP,向膜外泵出3 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
协助分散 借助载体〔carrier 〕 缬氨霉素是钾离子载体。 借助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
通道蛋白
载体
红细胞葡萄糖运输借助通道蛋白〔被动运输〕 葡萄糖浸透酶
被动运输主要特点: 顺浓度梯度;
运输速率既依赖于跨膜物质浓度差, 又与物质分子大小、电荷、脂溶性有 关;
为自发过程,不需求提供能量。
第二节 生物膜的构造
二、构造模型
〔四〕板块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Jion and White〔1977〕
生物膜是句有不同流动性的板块相间隔的 动态构造
第三节 生物膜的功能
一、分室作用 二、信息传送 三、能量转换 四、细胞识别 五、物质运输
1.分室作用:使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内不同 代谢途径分隔开;
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内吞作用〔吞噬、胞饮和 受体介导的胞吞〕和外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来源的质膜中主要膜成分所占比例
细胞类型 鼠肝细胞
蛋白质(%) 磷脂(%) 45 27 26 7 40 25 胆固醇(%) 25 7 4 4 0
玉米叶细胞 47
酵母 草履虫 大肠杆菌
52 56 75
1.极性脂类
(1) 磷脂类
极性脂类主要有磷脂类、胆固醇类和糖脂类,其中磷脂类 为主要成分,占总膜脂的50%以上。磷脂类中以甘油磷脂 为主,甘油磷脂分子的骨架结构是甘油。
转运、信息的传递、生物能量的转换、激素的作用、细 胞分化、神经传导及肿瘤发生等。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特性
一、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
不同功能的生物膜,其蛋白质和脂类的 含量及种类不同。生物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 含量越多,其生物膜的功能也就越复杂,相 反,功能越简单和特异的生物膜则膜蛋白的 含量和种类也就越少。
几种磷脂的极性头部分子结构
极性磷脂的类型 磷脂酸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甘油 磷脂酰丝氨酸 极性头部的分子结构 (X = )
— H
— CH2 — CH2 — N (CH3) 3 — CH2 — CH2 — NH2 — CH2 — CHOH — CH2OH — CH2 — CHNH2 — COOH
此种方式的运动特点是快速,它是膜脂双分子层流动的分子基础。当低温 时,磷脂分子主要以全反式构象存在,此时膜的流动性降低,膜处于晶态。 随着温度的升高,歪扭构象增多,每个脂肪酰链平均有2个歪扭构象,膜 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大。歪扭旋转能量最大,全反式构象能量最小。 扭接式构象是由一个脂肪酰链上的两个歪扭构象一个以顺时针,另一个以 逆时针旋转形成的。当脂肪酰链从直线的全反式转变为歪扭或扭接式构象 时,脂肪酰链的长度变短,而运动角度变大。 全反式构象 扭接构象 歪扭构象
3. 糖类
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和内膜上都有糖类分布,
质膜中的糖类约占质膜重量的2-10%。大多
糖类与膜蛋白结合,少量的与膜脂结合。糖
脂和糖蛋白在膜上的分布量均不对称,糖侧
链全部分布在非细胞质侧。
二、生物膜结构模型
四种有代表性的模型:
1. 脂双层模型— 1925年由 Gorter与Grendel提出。基于对所提取 的红细胞膜脂质铺成的单分子层表面面积的测定,并与估计的红 细胞膜表面面积比较的研究结果。 2. “三夹板”模型— 也称“三明治”模型 ,1935年Danieli与 Davson在脂双层模型基础上,通过电镜观察和X-衍射分析结果, 提出生物膜有蛋白质,对称分布在脂双层两侧。 3. 单位膜模型— 1964年Robertson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大量的来 源不同的生物膜,提出脂双层两侧的蛋白质分子以-折叠形式存 在,且呈不对称性分布。 4.“流体镶嵌”模型— 1972年Singer与Nicolson在电子显微镜和 冰冻蚀刻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膜脂是流动的,膜蛋白镶嵌其 中。
脂质分子的溶解性及稳定状态:
脂质在水项中的状态 脂质在水、油两项中的状态
1. 磷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磷脂分子的脂肪酸碳氢链在低温时形成全反式构象。 由于全反式构象的磷脂分子的碳氢链最长且呈现为不
流动状态,所以,此时的生物膜被称为结晶态。随着
温度的升高,磷脂烃链围绕碳原子间的单键进行自由 旋转,使碳氢链出现扭接构象或歪扭构象,磷脂分子 的长度变短。一个磷脂分子烃链的侧弯变构,加大了 它对相邻的其他磷脂分子的侧向压力,使这些磷脂分
根据电子自旋标记化合物掺入脂肪酰链的程度的不同,证 明分子内的摆动呈流动梯度。其速度比旋转异构运动至少 慢10倍。整个磷脂分子绕长轴的旋转运动比旋转异构慢10 至100倍。
(3)伸缩运动
磷脂分子的伸缩运动是由于膜平面的亲水力和膜 内部疏水力的相互作用,使脂分子垂直于膜平面 进行上下伸缩。
(4)侧向扩散运动
子也协调变构,最终造成生物膜上的相关区域出现从
结晶态逐渐向流动态转变。磷脂分子在相变温度以上 有五种运动方式。
磷脂分子在相变温度以上的五种运动方式:
(1) 脂肪酰链的旋转异构运动 (2) 旋转运动 (3) 伸缩运动 (4) 侧向扩散运动 (5) 翻转运动
(1)脂肪酰链的旋转异构运动
磷脂烃链围绕C-C键旋转,使次甲基从全反式构象向歪扭构象 转变,从而产生旋转异构运动。
侧向扩散运动是指在疏水力、范德华力及静电引 力的共同作用下,磷脂分子沿着膜平面的侧向移 动。此种运动速度快,一个脂分子每秒钟大约能 移动2微米。侧向扩散实际上是膜分子间的侧向位
置交换。
(5)翻转运动
翻转运动是指磷脂分子从脂双层的一侧运动到另 一侧的分子运动形式。做这种运动时,整个磷脂 分子必须通过脂双层的疏水区。由于磷脂分子是 一种双亲性分子所以这种运动比其他形式的运动 都慢得多,发生频率低,不足侧向移动的10-10。 但在某些膜系统中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在内质 网上,新合成的磷脂分子经几分钟就有半数从脂 双层一侧到达另一侧。翻转运动对维持脂双分子 层的不对称性可能是很重要的。
氨基酸的膜蛋白往复
七次跨膜,每个跨膜
部分都是一个含有大 约25个氨基酸的螺旋, 七个螺旋近乎平行。
选择性地通透某些物质的孔蛋 白(porin),其疏水区的氨 基酸形成的是折叠。革兰氏 阴性细菌的X光衍射结晶分析 结果显示,孔蛋白是由三个亚 单位形成的三聚体。每个单体 含有16个反向平行的折叠, 这些折叠排成筒状结构。折 叠的外侧链都是疏水的,与脂 双层的疏水区相互作用,折 叠的内侧是亲水的筒状结构, 它成为允许小于104道尔顿的 水溶性分子穿过膜的通道。
三、生物膜的流动性
生物膜主要成分随内外环境的不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分子运 动状态。生物膜的流动性是其各种分子独立运动和不同膜分子
间相互作用的总体表现,是生物膜行使各种功能的基础。
(一) 脂质的流动性
脂质在膜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膜结构的形态 影响很大。通常脂质分子在膜两侧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例如, 人红细胞膜的外层含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较多,内层则含磷 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乙醇胺较多。这种不对称分布导致了膜 两侧电荷数量和流动性的差别。 由于膜脂分子具有“双亲”性,所以在水中的溶解度很有限。 若将脂质加入水中,只有极少数脂质分子以单体形式游离存 在,绝大多数脂质分子都是其极性部分与水接触,而疏水的 烃“尾部”或是伸向空气一侧,或是彼此堆积形成双层微囊 或单层微团,使疏水部分最大限度地避开水分子。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胆碱
鞘磷脂
(2)胆固醇
胆固醇是不对称的多环高分子一元醇,它既有极性端和 又有非极性端,所以也是双亲性分子。来源不同的生物膜所含
胆固醇的量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讲,动物细胞膜脂中的胆固醇
含量高于植物细胞,质膜的胆固醇含量高于细胞器膜。胆固醇 的极性羟基很容易与高级脂肪酸结合,形成胆固醇酯。
特性:来源虽不同,结构与组织方式相似,磷脂和蛋白
质是所有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有的还具有糖类、金 属离子等。
1.厚度均5-8纳米左右。
2.磷脂分子形成生物膜骨架,即脂双分子层结构。 3.膜蛋白与脂双层以不同方式结合。依此主要分为: 外周膜蛋白和内嵌膜蛋白(也称内在膜蛋白)。
功能:不仅有屏障作用,还与细胞的起源、选择性物质
第二章
生 物 膜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特性
第二节 生物膜与物质转运 第三节 膜蛋白与信号传递
第四节 生物膜与能量转换
•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特性
• 一、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 • 二、生物膜结构模型 • 三、生物膜的流动性
• 第二节
• • • •
生物膜与物质转运
一、通透性转运 二、膜动转运 三、蛋白质的定向跨膜转运 四、生物膜转运的分子机理
蛋白的侧向扩散进行研究。
将两种不同细胞表面抗原 的抗体接上两种不同颜色 的荧光染料作标记(鼠膜 蛋白抗体为绿色,人膜蛋 白抗体为红色),当两种 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时, 两种颜色标记的抗体分别 与各自特异的膜表面抗原 结合。最初,质膜呈一半 绿色、一半红色。当杂交 细胞经37oC培养40分钟后, 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这 说明膜蛋白发生了侧向扩 散。
所有生物膜的组织结构共性:
1. 磷脂的双分子层 2. 脂质分子有各种形式的运动 3. 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不对称
4. 膜蛋白的结构、功能、分布及运动不均一
5. 外膜蛋白主要以离子键与脂质的极性端结合, 内嵌蛋白的镶入部分与脂双分子以疏水键结合 6. 膜蛋白、脂质等不同组分经常处于动态和代谢 周转过程中。
影响磷脂运动的因素很多。例如温度升高可以引起或
增加磷脂分子的各种运动,因为热能倾向于抵消或减弱分子 间的相互作用力。当范德华引力和疏水力使烃链末端尽量靠 近时,热能无疑会使烃链末端发生运动,增大彼此之间的距 离,造成生物膜由有序的结晶状态转变成无序的流动状态。 除了温度以外,烃链的长短、有无分枝、不饱和程度,极性 基团的自身因素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如pH、离子强度,磷脂 与其他膜分子的作用也能影响磷脂的运动。哺乳动物细胞质 膜卵磷脂和鞘磷脂共占总脂类的50%,卵磷脂的脂肪酰链的 不饱和程度高于鞘磷脂。当衰老时,卵/鞘磷脂的比例降低, 细胞质膜的流动性减弱。膜脂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主要是通 过细胞代谢来调节的,这是细胞适应温度及其他变化而调节 膜流动性的主要途径。
内在膜蛋白疏水部分形成的螺旋或折叠结构
螺旋结构
折叠结构
人红细胞膜上的血型糖
血型糖蛋白
蛋白由131个氨基酸组
成,其中20个氨基酸
形成一个螺旋疏水结
构,亲水的N端和C端 分别伸出生物膜的胞 外侧和胞质侧,N端还 结合着16个寡聚糖侧
链。
细菌视紫红质的分子 更大,电子衍射结果
细菌视紫红质
表明,这个含有235个
第三节
膜蛋白与信号传递
一、激素的作用特点 二、受体的基本特性 三、膜蛋白与信号传导
第四节